人生有许多苦难,大多与钱有关
确切地说都是因为“没钱”
我专注姓名学研究30年
主张起名应特别注重增强财运
规划一个先发达而后立德的富贵人生
财富姓名学,三才五格起名法,姓名测试打分

宋元学案 清 黄宗羲 七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4-14 分类:
梓材谨案童蒙训谢山列入于此者四十二条,尚有可入诸学案者,今移入安定学案一条,移入高平学案四条,移入庐陵学案一条,移入濂溪学案一条,移入明道学案一条,移入伊川学案二条,移入范吕诸儒十条,移入元城学案一条,又一条附入案语,又移入景迂学案一条,移入荥阳学案三条,移入龟山学案一条,附入吕范诸儒案语者一条,又移入陈邹诸儒三条,移入荆公新学略一条,又一条分列泰山学案高平学案荥阳学案陈邹诸儒学案,而仍列于此者九条

  征君谯天授先生定


  谯定,字天授,涪陵人。不喜佛,后学易于郭氏。郭氏世家为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盖象数之学也。先生后至京,闻伊川讲道于洛,特往见之,得闻精义,造诣深至,浩然而归。靖康初,中丞吕好问荐于钦宗,召为崇政殿说书,辞不就。高宗即位,许翰又荐。窭甚,与中贵人邻,馈以衣食不受;潜委金去,先生袖而归之。上将擢用,会金兵至,不果。复归蜀,爱青城大之胜,栖遁其中。蜀人敬礼,不敢名,称之曰谯夫子。后以《易》学授刘白水勉之、胡籍溪宪,而冯时行、张行成则得先生之余意者也。


  (材材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二》云:「有及相随从而不得置之弟子者,如谯定之于程门是也。」是先生在程门私淑之列,于诸弟子当分别载之。然谢山于《刘胡诸儒》《序录》言籍溪与白水同师谯天授,于《赵张诸儒》言魏公尝从谯天授游,皆自先生以上溯伊洛,则先生固程门一大宗也。万氏《儒林宗派》固以先生为程子门人。)


  翟先生霖


  翟霖,正叔先生之徒也。尝送正叔西迁,道宿僧舍,坐处背塑像,正叔令转倚勿背,乃问曰:「岂以其徒敬之,故亦当敬邪﹖」正叔曰:「但具人形貌,便不当慢。」或因质此语龟山,曰:「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盖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于用人。君子无所不用其敬,见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矣。若于似人者而生慢易之心,其流必至于轻忽人。」


  (梓材谨案:此段本在《龟山语录》,移以立传。)


  承议赵先生彦道


  赵彦道,程氏弟子。(参《儒林宗派》。)


  (梓材谨案:先生盖字景平,取「王道平平」之义。有问答语,见《程氏遗书》。)


  (云濠谨案:祁居之诵尹和靖之说云:「昔有赵承议从伊川学,其人性不甚利,伊川亦令看敬字。赵请益,伊川曰『整衣冠、齐容貌而已。』」承议当即先生。)


  秘书唐先生棣


  唐棣,字彦思,宜兴人。(云濠案:一作毗陵人。)官秘书丞。有《语录》一卷,见《遗书》。(参《伊洛渊源录》。)


  畅先生大隐


  畅大隐,字潜道,洛人。《遗书》第二十五卷即其所记也。《遗书》言先生「许多时学,乃方学禅」,是于此盖未有得也。(同上。)


  范先生文甫


  畅先生中伯合传。


  范文甫、畅中伯二人,不详其名,见唐彦思《录》。(同上。)


  舍人李先生处遯


  李处遯,字嘉仲,洛人,见唐录。后为中书舍人,溺死维扬。(同上。)


  林先生大节


  林大节,不详其乡里、名字、行实,但《遗书》言其「虽差鲁,然所问便能躬行」,然则亦笃实之士也。(同上。)


  张先生闳中


  张闳中,不详其名字。有答书,见《伊川文集》。(同上。)


  (梓材谨案:以上七先生,盖皆伊川之徒。)


  待制邵泽民溥


  邵溥,字泽民,百源之孙,子文之子也。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高宗践祚,以例贬官。绍兴中,复待制,宣抚川、陜。师事晁崇福。(梓材案:原文作「师事崇福十二父」,崇福盖晁子止从父咏之之道。奉祠崇福宫而终,故谓之崇福云。)诗文早有能声。有邵氏集十二卷。(参《郡斋读书志》。)


  (梓材谨案:泽民尝及伊川之门。谢山《学案札记》云:「大宋受命之宝,建隆开基所创也。围城中,副留守邵溥取而藏之。张邦昌遣使奉迎大元帅于山东,以为献。」故《序录》言其「委蛇伪命」,则有媿于师门家学者矣。)


  县令李□□处廉


  李处廉者,永嘉令也。绍兴七年,以赃败,诏贷死,籍其资。论者以之攻伊川。(补。)


  (梓材谨案:是条本系谢山《学案札记》,以之为传,列于小程子门人之末,亦瑕瑜不妨并见也。)


  ◆荆门门人(胡、周三传。)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别为《衡麓学案》。)


  参议胡茅堂先生宁(别见《武夷学案》。)


  承务胡五峰先生宏(别为《五峰学案》。)


  ◆和叔家学


  邢先生居实(别见《安定学案》。)


  ◆东平门人


  通判何龟津先生兑


  何兑,字太和,武阳人,官于辰阳。始为小吏南方,会东平马先生以御史宣慰诸道,一见贤之,奏取为属,因授以所闻《中庸》于程夫子之门者,且悉以平生出处大节告之详焉。既东平以言事谪死,先生归,守其学,终身不少变。其端己端物,发言造事,盖无食息之顷而不惟《中庸》是依也。乡人爱敬,至以「中庸何公」目之。于他经亦无所不学,尤尽心于《易》,作《集传》若干卷。晚以东平移书伪楚斥使避位之节列上史官,宰相恶其分已功,逮系诏狱,削籍投荒,终不自悔,以卒其身。先生尝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盖取《中庸》所谓「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之云也。其子叔京属晦翁为之记。(参《朱子文集》。)


  (云濠谨案:《学案》东平原传以先生为邵武人,《邵武府志》则谓上麓人,重和元年进士。谢山底本《札纪》载何兑《龟津易传》,龟津其自号也。易传今佚,见朱氏《经义考》。)


  ◆道洁门人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知州蒋先生行简(别见《兼山学案》。)


  ◆公路门人


  签判沈公权先生铢


  沈铢,字公权,定海人。绍兴五年进士,签书镇东军判官,终承务郎。尝学于焦先生公路,以传程氏之学,史忠定王称其「忠信质直,庄敬端严,造次必稽孔、孟之言。是是非非,无曲从苟止。孝修于家,行尊于乡。面箴人失,退无后言」。其高弟舒烈作行状,谓先生事焦先生极恭,其后诸生所以事先生一如之,虽已极贵,然莫敢堕先生家法。子焕、炳。(补。)


  沈先生镗


  沈先生铭(合传。)


  沈镗、沈铭,签判弟。兄弟皆焦先生公路之高弟也。其事公路,终日拱立,不以其学成而假借。公路之丧,心制三年,无失礼。(补。)


  (梓材谨案:此传自谢山所作焦先生传分立之。原文但云「沈签判兄弟,先生之高弟也。」二先生之名,据《沈氏谱》补之。)


  宪敏高息斋先生闶


  教授赵庇民先生敦临


  通判童持之先生大定(并见《龟山学案》。)


  ◆东家学


  知军冯先生忠恕(别见《和靖学案》。)


  ◆天授门人


  简肃刘白水先生勉之


  简肃胡籍溪先生宪(并为《刘胡诸儒学案》。)


  忠献张紫岩先生浚(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知州冯缙云先生时行


  冯时行,字当可,蜀人。尝从谯天授游。绍兴间以奉礼郎召对,言和议不可信,引汉高祖分羹事为喻,忤旨,秦桧遂谪先生知万州,寻抵以罪。(参史传。)


  (梓材谨案:程沙随述先生尝言:「《易》之象在画,《易》之道在用。」号缙云先生,其学传于李舜臣。又案,先生文号《缙云集》。)


  郎中张观物先生行成(别为《张祝诸儒学案》。)


  ◆龟津家学(胡、周四传。)


  县令何台溪先生镐(别见《晦翁学案》。)


  ◆公权家学


  端宪沈定川先生焕(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征君沈先生炳((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公权门人


  进士舒先生烈


  舒烈,鄞县人。干道八年进士,受业沈签判公权,为程氏之学。其先人懒堂中丞亶也。(补。)


  (梓材谨案:此传谢山兼叙懒堂,今节之,为立传于《士刘诸儒》《楼氏门人》之末。)


  教授孙先生允 


  孙允,鄞县人,监岳吉甫之父也。从乡先生沈签判学,学以真实为本。教授乡校者十年。(参至正《四明志》。)


  ◆缙云门人


  宗正李子思先生舜臣


  李舜臣,字子思,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兴废,洞见根本。绍兴末,张魏公视师江、淮,先生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着《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干道二年进士第,对策论金人世雠,无可和之义,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有治声。教授成都府,改知饶州德兴县。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先生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着《本传》三十三篇。朱子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参史传。)


  (梓材谨案:黄勉斋为贯之道传墓志云:「自宗正公以文学行谊为学者师,诲诸子必以圣贤为法。」)


  ◆教授家学(胡、周五传。)


  监岳孙吉甫先生枝(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子思家学


  侍郎李秀岩先生心传


  李心传,字微之,子思先生长子也。庆元初,荐于乡。既下第,绝意不复应举,闭户著书。晚以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成书。召为工部侍郎,言「『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盖其杀戮之多,赋敛之重,使斯民怨怒之气,上干阴阳罢。三年,致仕。卒,年七十有八。先生有史才,通故实,然其作吴 畏斋、项平甫传,褒贬有愧秉笔之旨。盖其志常重川蜀而薄东南之士云。所著成书,有《高宗系年录》二百卷、《学易编》五卷、《诵诗训》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礼辩》二十三卷、《读史考》十二卷、《旧闻证误》十五卷、《朝野杂记》四十卷、《道命录》五卷、《西陲泰定录》九十卷、《辩南迁录》一卷、诗文一百卷。(参史传。)


  微之语


  陈莹中诸公但攻荆公坐象为僭,不知三代典礼,大享先王,功臣皆与享焉,则尸象必不立受。今不论其学术之乘戾,而第以坐视人主之拜跪为逆礼,此学术不醇之过也。


  (梓材谨案:庐氏藏底,谢山于是条标云「入《微之学案》」,是谢山本为先生立一《学案》,而《序录》无之,故以其家学并入于此。)


  东莱之学甚正,而优柔细密之中,似有和光同尘之币 。象山之学虽偏,而猛厉粗略之外,却无枉尺直寻之意。


  道命录序


  嘉定十七年,诏尚书都省曰:「朕惟伊川先生绍明道学,为宋儒宗,虽屡被褒荣,而世禄弗及,未称崇奖儒先之意。可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德音传播,天下诵之。盖自伊川之被荐而入经筵,逮今百四十年矣。愚尝纲罗中天以来放失旧闻,编年著录,次第送官,因得窃考道学之废兴,乃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惇、京、桧、侂之际也。程子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一夫道即学,学即道,而程子异言之,何也﹖盖行义以达其道者,圣贤在上者之事也;学以致其道者,圣贤在下者之事也。舍道则非学,舍学则非道。故「学道爱人」,圣师以为训,倡明道学,先贤以自任,未尝岐为二焉。自数十年,不辛憸邪谗谄之小人立为「道学」之目,以废君子。而号为君子之徒者,亦未尝深知所谓道,所谓学也,则往往从而自讳之,可不叹哉!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故今参取百四十年之间道学废兴之故,萃为一书,谓之《道命录》。盖以为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者,天实为之,而非惇、京、桧、侂之徒所能与也。虽然,抑又有感者:元佑道学之兴废,\系乎司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之用舍;庆元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定之去留。彼一时也,圣贤之道学,其为厄也已甚矣,而义理之在人心者,讫不可得而泯也。孟子曰:「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故由孔子之言,则有天下国家者可以知所戒;由孟子之言,则修身守道者可以知所任。至若近世诸公,或先附后畔,或始疑终信。视其所以,则先附后畔皆出于一时利害之私,而始疑终信则由夫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致此也。又有或出或入之士,义利交战于中,而卒之依违俯仰,以求媚于世。盖所谓「焉能为有,焉能为无」者。必也,见善明,用心刚,而卓然不惑于生死祸福之际,于道学也,其庶几乎!


  文节李贯之先生道传


  李道传,字贯之,子思先生中子也。(云濠案:先生由隆州徙居吴兴。)先生少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由进士第调蓬州教授。吴曦反,曦党以曦意胁先生,先生以义折之,弃官归。曦平,诏以先生抗节不挠,进官二等。嘉定时,累迁著作佐郎。首言:「人才之盛衰,系学术之明晦。今学禁虽除,而未尝明示天下以除之之意。愿下明诏,崇尚正义,取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之太学,仍请以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从祀孔子庙。」时执政有不乐道学者,语侵先生,先生不为动。以著作郎出知真州,提举江东常平。与漕臣真西山赈饥,穷冬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赖以全活者甚众。摄宣州守,行朱子社仓法。入除兵部郎官,辞未就。李楠觇当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赐谥文节。先生与兄弟相视如师友,故其一家之学,言论操履,一归于正。自蜀来东南,虽不及登朱子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不暇。」一日以疾谒告,真西山造焉,卧榻屏间,大书「唤起截断」四字,知其用功慎独如此。参史传。


  (梓材谨案:魏鹤山为《虞先生刚简墓志》云:「为钤属,为华阳,又得与成都范文叔,季才、少才、少约、豫章李思永、延平张子真、汉嘉薛仲章、同郡程叔达、李微之、贯之、唐安宋正仲、汉嘉邓元卿相与切磋于义理之会。」是先生兄弟固二江诸子学侣也。)


  (云濠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云:「古人师弟之间相从不苟,故有展转私淑而不害其为弟子者。如胡文定之于大小程子,乃私淑之杨,谢诸公之学,又李文惠公之于朱子是也。」文惠当是文节,传写之■。《四川通志》作文靖。又案《宋史》,端州李尚书大性谥文惠,孝宗朝与陈止斋等以言事去,然未言其私淑朱子也。)


  少保李成之先生性传


  李性传,字成之,子思先生之季子。嘉定四年举进士,历干办行在诸军审计事。进对「有崇尚道学之名,未遇其实」,帝曰:「实者何在﹖」先生对曰:「在陛下格物致知,以为出治之本。」累迁起居舍人兼侍讲,疏请复古丧制。官至权参知政事,寻同知枢密院事,未几落职。后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宝佑二年,依旧职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以观文殿学士致士。卒,赠少保。(参史传。)


  ◆秀岩门人(胡、周六传。)


  签枢高耻堂先生斯得(别见《鹤山学案》。)


  ◆朱氏续传


  长史朱白云先生右(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卷三十一 吕范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吕范诸儒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吕范诸儒学案表


  吕大忠      马涓


  (汲公兄。)   张瞻


  吕大钧      (子)义山


  吕大临      周行己


  (并汲公弟。)  许景衡(并为《周许诸儒学案》。)


  沈躬行


  谢天申(并见《周许诸儒学案》。)


  苏■


  (并横渠、明道、伊川门人。)


  (安定、高平、濂溪再传。)


  范育


  游师雄     (子)仪


  种师道


  潘拯


  李复


  田腴       吕好问


  吕切问(并见《荥阳学案》。)


  邵清      (子)整       苏大璋


  (从子)景之(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张舜民


  薛昌朝


  (并横渠门人。)


  (高平再传。)


  吕范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而再传何其寥寥也﹖亦由完颜之乱,儒术并为之中绝乎﹖《伊洛渊源录》略于关学,三吕之与苏氏,以其曾及程门而进之,余皆亡矣。予自范侍郎育而外,于《宋史》得游师雄、种师道,于《胡文定公语录》得潘拯,于《楼宣献公集》得李复,于《童蒙训》得田腴,于《闽书》得邵清,及读《晁景迂集》,又得张舜民,又于《伊洛渊源录注》中得薛昌朝,稍为关学补亡。述《吕范诸儒学案》。(梓材案:黄氏本以三吕及其门人别为《蓝田学案》,今从《序录》列《吕范诸儒学案》之首。)


  ◆张程门人(范、周再传。)


  龙学吕晋伯先生大忠


  吕大忠,字晋伯。其先汲郡人,祖太常博士通葬蓝田,遂家焉。父比部郎中蕡,六子五登科,先生其长也。皇佑中第进士,历知代州。辽使至代,设次,据主席,先生与之争,辽使屈,乃移次于长城城北。已而复使,求代北地,神宗将从之。时先生晋秘书丞,丁艰,议夺情副常卿刘忱报使,先生辞未行。忱已使回,辽使又至,召同忱入对。先生曰:「彼遗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如何﹖」神宗曰:「是何言也!」先生曰:「然则安可以代北启其侈心!」忱曰:「大忠之言,社稷至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先生之不可夺也,先罢忱,先生遂乞终丧制。绍圣二年,加宝文阁直学士、知渭州,付以秦、渭之事。先生奏对,欲以计徐取横山,不求近功。既而锺传城安西,王文郁用事,章惇、曾布主之,先生议不合。绍述党祸起,降待制。弟汲公大防连遭贬谪,先生乞以所进官为量移,徙知同州。致仕。卒,复龙图直学。先生性刚毅质直,勇于有为。与其弟和叔大钧、与叔大临俱游于张、程之门伊川曰:「晋伯老而好学,理会直是到底。」横渠亦称先生「笃实而有光辉」。上蔡曰:「晋伯弟兄皆有见处。盖兄弟之既多且贵而皆贤者,吕氏也。」先生为从官,归见县令,必致桑梓之恭;待部吏如子弟;于学者多面折其短而乐于成人,虽汲公,未尝少假颜色也。尝坐堂上,汲公夫人拜庭下,二婢掖之,先生愠曰:「丞相夫人邪﹖吾但知二郎新妇耳。不病,何用人扶!」汲公为之媿谢。每劝汲公辞位以避满盈之祸云﹖


  附录


  《上蔡语录》曰:晋伯甚好学,初理会个仁字不透,吾因曰:「世人说仁,只管着爱上,怎生见得仁。只如『力行近乎仁』,力行关甚爱事,何故却近乎仁﹖」推此类具言之,晋伯因悟,曰:「公说仁字,正与尊宿门说禅一般。」


  祖望谨案:慈溪黄氏曰:「上蔡儒其衣冠,而讲说如此!」


  教授吕和叔先生大钧


  吕大钧,字和叔,晋伯之弟。嘉佑二年进士,授秦州司理,监延州折博务,改知三原县。移巴西、侯官、泾阳,以父老,皆不赴。丁艰服除,以道未明,学未优,不复有仕进意。久之,大臣荐为王宫教授,寻监凤翔船务。元丰五年,卒。疾革,内外洒扫,冥然若思。久之,客至问安,交语未终而殁。先生为人刚质,常言:「始学,行其所知而已。道德性命之际,躬行久则自至焉。」横渠倡道于关中,寂寥无有和者。先生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范侍郎育表其墓曰:「唯君明善志学,性之所得者尽之心,心之所知者践之身,可谓至诚敏德者矣!」子义山。


  吕氏乡约


  德业相励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右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警励其不能者。


  过失相规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犯义之过,一曰酗博■讼,(讼谓告人罪恶,意在害人,诬赖争诉,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负累,及为人侵损而诉之者,非。)二曰行止踰违,(踰礼、违法众恶皆是。)三曰行不恭逊,(悔慢齿德者,持人短长者,恃强陵人者,知过不改、闻谏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或众听者。)五曰造言诬毁,(诬人过恶,以无为有,以小为大,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隐,及喜谈人之旧过者。)六曰营私太甚。(与人交易,伤于掊克者;专务进取,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约之过,一曰德业不相励,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


  不修之过,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不得已而暂往还者,非。二曰游戏怠惰,三曰动作无仪,(谓进退太疏野及不恭者,不当言而进言及当言而不言者,衣冠太华饰及全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临事不恪,(正事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惰者。)五曰用度不节。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 ,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尊幼辈行,凡五等,曰尊者,(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在父行者。)曰长者,(谓长于己十岁以上,在兄行者。)曰敌者,(谓年上下不满十岁者,长者为稍长,少者为稍少。)曰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者。)曰幼者。谓少于己二十岁以下者。)


  造请拜揖,凡三条,曰: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长者,岁首、冬至、四孟月朔辞见贺谢,皆为礼见。(皆具门状,用头、公服、腰带、笏。无官具名纸,用头、襕衫、腰带、系鞋。唯四孟通用帽子、皂衫、腰带,凡当行礼而有恙故,皆先使人白之。或遇雨雪,则尊长先使人谕止来者。)此外侯问起居,质疑白事,及赴 请召,皆为燕见。(深衣、凉衫皆可,尊长令免即去之。)尊者受谒不报。(岁首、冬至,具己名牓子,令子弟报之,如其服。)长者岁首、冬至具牓子报之,如其服,余令子弟以己名牓子代行。凡敌者,岁首、冬至辞见贺谢,相往还。(门状、名纸 同上,唯止服帽子。)凡尊者长者无事而至少者幼者之家,唯所服。(深衣、凉衫、道服、背子可也。敌者燕见亦然。)曰:凡见尊者长者,门外下马,俟于外次,乃通名。(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干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则少侯,或且退。后皆放此。)主人使将命者先出迎客,客趋入,至庑间。主人出降阶,客趋进,主人揖之升堂,礼见四拜而后坐,燕见不拜。(旅见则旅拜,少者,幼者自为一列。幼者拜则跪而扶之,少者拜则跪扶而答半。若尊者长者齿德殊绝,则少者幼者坚请纳拜。尊者许则立而受之,长者许则跪而扶之。拜讫,则揖而退。主人命之坐,则致谢讫,揖而坐。)退,(凡相见,主人语终不更端,则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方干事而有所俟者,皆告告退可也。)则主人送于庑下。若命之上马,则三辞。许则揖而退,出大门乃上马;不许,则从其命。凡见敌者,门外下马,使人通名,俟于庑下或厅侧。礼见则再拜。(稍少者先拜,旅见则特拜。)退,则主人请就阶上马。(徒行则主人送于门外。)凡少者以下,则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客入门下马,则趋出,迎揖升堂。来报礼,则再拜谢。(客止之则止。)退,则就阶上马。(客徒行,则迎于大门之外。送亦如之,仍随其行数步,揖之则止,望其行远乃入。)曰:凡遇尊长于道,皆徒行,则趋进揖。尊长与之言则对,否则立于道侧以俟。尊长已过,乃揖而行。或皆乘马,于尊者则避之;于长者则立马道侧揖之,俟过,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长乘马,则避之。(凡徒行遇所识乘马者,皆放此。)若己乘马而尊长徒行,望见则下马前揖,已避亦然。过既远,乃上马。若尊长令上马,则固辞。遇敌者,皆乘马,则分道相揖而过。彼徒行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过则上马。遇少者以下,皆乘马,彼不及避,则揖之而过。彼徒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于幼者则不必下可也。)


  请召送迎,凡四条,曰:凡请尊长饮食,亲往投书。(礼薄则不必书。专召他客则不可兼召尊长。)既来赴,明日亲往谢之。召敌者以书柬,明日交使相谢。召少者用客目,明日客亲往谢。曰:凡聚会皆乡人,皆坐以齿。(非士类则不然。)若有亲,则必序。若有他客,有爵者则坐以爵。(不相妨者坐以齿。)若有异爵者,虽乡人亦不以齿。(异爵谓命士、大夫以上,今升朝官是。)若特请召,或迎劳出饯,皆以专召者为上客。如婚礼,则姻家为上客,皆不以齿爵为序。曰:凡燕集初坐,别设卓子于两楹间,置大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卓子上。亲执酒甚斟之,以器授执事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遂饮,以杯授赞者,遂拜,主人答拜。(若少者以下为客,饮毕而拜,则主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仪,主人乃献众宾如前仪,唯献酒不拜。(若众宾中有齿爵者,则特献如上客之仪,不酢。)若昏会,姻家为上客,则虽少亦答其拜。曰:凡有远出远归者,则迎送之。少者幼者不过五里,敌者不过三里,各期会于一处,拜揖如礼,有饮食则就饮食之。少者以下俟其既归,又至其家省之。


  庆吊赠遗,凡四条,曰:凡同约有吉事则庆之,(冠子、生子、预荐、登科、进官之属,皆可贺,婚礼虽曰不贺,然《礼》亦曰「贺娶妻」者,盖但以物助其宾客之费而已。)有凶事则吊之。(丧葬、水火之类。)每家只家长一人,与同约者俱往,其书问亦如之。若家长有故,或与所庆吊者不相接,则其次者当之。曰:凡庆礼如常仪,有赠物。(用币帛、酒食、果实之属,众议量力定数,多不过三五千,少至一二百。如情分厚薄不同,则从其厚薄。)或其家力有不足,则同约为之借助器用,及为营干。凡吊礼,闻其初丧,(闻葬同。)未易服,则率同约者深衣而往哭吊之,凡吊尊者,则为首者致辞而旅拜。敌以下则不拜。主人拜则答之,少者以下则扶之。不识生者则不吊,不识死者则不哭。)且助其凡百经营之事。主人既成服,则相率素头。素襕衫、素带,(皆用白生纱绢为之。)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死者是敌以上则拜而奠,以下则奠而不拜。主人不易服,则亦不易服。主人不哭,则亦不哭。情重则虽主人不变不哭,亦变而哭之。赙礼用钱帛,众议其数,如庆礼。及葬,又相率致赗。俟发引,则素服而送之。(赗如赙礼,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为之干事。)及卒哭及小祥及大祥,皆常服吊之。曰:凡丧家不可具酒食衣服以待吊客,吊客亦不可受。曰:凡闻所知之丧,或远不能往,则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吊服,再拜,哭而送之。(惟至亲笃友为然。)过期年,则不可。情重,则哭其墓。


  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患难相恤


  患难之事七,一曰水火,(小则遣人救之,甚则亲往,多率人救,且吊之。)二曰盗贼,(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三曰疾病,(小则遣人问之,甚则为访医药。贫则助其养疾之资。)四曰死丧,关人则助其干辨,乏财则赠赙借贷。)五曰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赡,则为之区处,稽其出内,或闻于官司,或择人教之,及为求婚姻。贫者,协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办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六曰诬枉,(有为人诬枉过恶,不能自伸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七曰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急则同约之近者为之告,约正命值月告之,且为之纠集而绳督之。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踰期不还,及损坏借物者,论如犯约之过,书于籍。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或不能救助,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有能如此,则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


  百家谨案:朱子有《增损吕氏乡约》,改「德业相励」为「德业相劝」。


  吊说


  《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非谓死者可救而复生,谓生者或不救而死也。夫孝子之丧亲,不能食者三日,其哭不绝声。既疾矣,杖而后起,问而后言,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至不欲生,则思虑所及,虽其大事,有不能周之者,而况于他哉﹖故亲戚、僚友、乡党闻之而往者,不徒吊哭而已,莫不为之致力焉。始则致含襚 以周其急,(朋友,襚「亲以进,见《士丧礼》。族人相为又有含,见《文王世子》。三日则共糜粥以扶其羸。(亲始死,三日不举火,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见《问丧》。)每奠则执其礼,(士之丧,朋友奠,见《曾子问》。)将葬则助其事。(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原壤母死,孔子助之沐;见《檀弓》。)见从柩也,少者执绋,长者专进止。(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绋,见《杂记》。孔子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食,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此则专进止者也,见《曾子问》。)其掩圹也,壮者待盈坎,老者从反哭。(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见《杂记》。)袒而赗焉,赗用车马,所知则赗而不奠,兄弟乃奠,奠止用羊,并见《士丧礼》。)不足则赙焉,(知生者赙,赙用布币以助其费,故曰:「不足则赙」,见《士丧礼》。)凡有事则相焉。(司徒敬子丧,孔子相;有若之丧,子游摈;国昭子之母死,问位于子张,并见《檀弓》。)斯可谓能救之矣。故适有丧者之辞,不曰「愿见」而曰「比」虽国君之临,亦曰「寡君承事」;他国之使者,曰:「寡君使某,毋敢视宾客」。(见《少仪》、《檀弓》、《杂记》。)主人见宾,不以尊卑贵贱,莫不拜之,明所以谢之,且自别于常主也。(平日见客,或主人先拜客,或客先拜主人。)宾见主人,无有答其拜者,明所以助之,且自别于常宾也。(见《曲礼》。)自先王之礼坏,后世虽传其名数,而行之者多失其义。丧主之待宾也如常主,丧宾之见主人也如常宾。如常宾,故止于吊哭,而莫敢与其事。如常主,故舍其哀而为衣服饮食以奉之。其甚者,至于损奉终之礼以谢宾之勤,废吊哀之仪以宽主之费。由是则先王之礼意,其可以下而已乎!今欲引之者,虽未能尽得如礼,至于始丧则哭之,有事则奠之,(奠不必更自致礼,惟代主人之献爵是也。)又能以力之所及为营丧具之未具者以应其求,辍子弟仆隶之能干者以助其役,易纸币壶酒之奠以为襚,除供帐馈食之祭以为赗与赙,凡丧家之待己者悉以他辞无受焉,(必以他辞者,免异众嫌。)庶几其可也。


  附录


  先生少时赡学洽闻,无所不该。一日闻其师说,遂迁素志,而前日之学,博而反约,涣然冰释矣,故比他人功敏而得之尤多。爱讲明井田、兵制,以为治道必由是,悉撰成图籍,皆可推行。


  丁比部忧,自始丧至葬祭,一放古仪所得为者。而居丧一节,巨细规矩于《礼》。又推之祭祀、冠昏、饮酒、相见、庆吊之事,皆不混习俗,粲然有文。以相接人,咸安而爱之。


  百家谨案:先生,比部蕡之第三子也。既事横渠,卒业于二程。务为实践之学,取古礼绎其义,陈其数,而力行之。横渠叹以为秦俗之化,和叔与有力焉,又叹其勇为不可及也。为宣义郎,会伐西夏,鄜延转运使李稷檄为从事。既出塞,稷馈饷不继,欲还安定取粮,使先生请于经略安抚使种谔。谔素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先生告以稷言,谔曰:「吾将命,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耳!」先生正色曰:「朝廷出师,去塞未远,遂斩转运使,无君父乎!」谔曰:「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先生怒曰:「吾委身事主,死无所辞。正恐公过耳!」谔意折,乃竟许稷还。是非先生之刚折不挠,正气屈谔,稷难免矣。彼平居高谈性命,临事蓄缩失措,视先生直如豕耳!横渠之叹为勇不可及,信域!


  真西山曰:和叔为人质厚刚正,以圣门事业为己任。所知信而力可及,则身遂行之,不复疑畏,故识者方之季路。


  正字吕蓝田先生大临


  吕大临,字与叔,和叔之弟。兄弟俱登科,惟先生不应举,以门荫入官,曰:「不敢掩祖宗之德也。」元佑中,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范学士祖禹荐其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充讲官,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初学于横渠,横渠卒,乃东见二程先生,故深淳近道,而以防检穷索为学。明道语之以识仁,且以「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开之,先生默识心契,豁如也,作《克己铭》以见意。始,先生于群书博极,能文章,至是涵养益粹,言如不出口,粥粥若无能者。赋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伊川赞之曰:「古之学者,唯务养性情,其它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非俳优而何!此诗可谓得本矣。」又曰:「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然深潜缜密有所不逮与叔。」又曰:「与叔六月中自缑氏来,燕居中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


  克己铭


  凡厥有生,均气同体;胡为不仁﹖我则有己。立己与物,私为町畦;胜心横生。扰扰不齐。大人存诚,心见帝则;初无骄吝,作我蟊贼。志以为帅,气为卒徒;奉辞于天,孰敢侮予!且战且徕,胜私窒欲;昔焉寇雠,今则臣仆。方其未克,窘我室庐;妇姑勃溪,安取厥余。亦既克之,皇皇四达;洞然八荒,皆在我闼。孰曰天下,不归吾仁;痒疾痛,举切吾身。一日至之,莫非吾事;颜何人哉,睎之则是。


  姜定庵曰:朱子评此铭,谓不合以己与物对说,不曾说着本意。今细玩之,「立己与物,私为町畦」,此言未克以前事,似亦无伤。


  未发问答


  与叔曰:「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曰:「此语有病。」与叔曰:「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如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则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岂有二乎﹖」程子曰:「中即道也。若谓道出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矣。所谓『论其所同,不容更有二名;别而言之,亦不可混为一事』,此语固无病。若谓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可混而为一,即未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性也,命也,道也,各有所当。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与叔曰:「既云『率性之谓道』,则循性而行莫非道。此非性中别有道也,中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由中而出者莫非道,所以言道之所由出也。」程子曰:「『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中也者,所以状性之体段。如称天圆地方,遂谓方圆为天地,可乎﹖方圆既不可谓之天地,则万物决非方圆之所出。如中既不可谓之性,则道何从称出于中﹖盖中之为义,自过不及而立名。若只以中为性,则中与性不合。子居对以『中者性之德』,却为近之。」(梓材案:子居,和叔子,传见后。)与叔曰:「不倚之谓中,不杂之谓和。」程子曰:「不倚之谓中,甚善,语犹未莹。不杂之和,未当。」与叔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此心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此心度物,所以甚于权度之审者,正以至虚无所偏倚故也。有一物存乎其间,则轻重长短皆失其中矣,又安得如权度乎﹖大所由出』也。今细思之,乃命名未当尔。此心之状,可以言中,未可便指此心名之曰中。」程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赤子之心,发而未远于中,若便谓之中,是不识大本也。」与叔曰:「圣人智周万物,赤子全未有知,其心固有不同矣。然推孟子所云,岂非止取纯一无伪,可与圣人同乎﹖非谓无毫发之异也。大临前日所云,亦取诸此而已。今承教,乃云已失大本,茫然不知所向。圣人之学,以中为大本,虽尧、舜相授以天下,亦云『允执厥中』。何所准则而知过不及乎﹖求之此心而已。此心之动,出入无时,何从而守之乎﹖求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已。当是时也,此心即赤子之心,此心所发纯是义理,安得不和﹖前日敢指赤子之心为中者,其说如此。来教云:『赤子之心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大临思之,所谓和者,指已发而言之。今言赤子之心,乃论其未发之际,纯一无伪,无所偏倚,可以言中。若谓已发,恐不可言心。」程子曰:「所云『非谓无毫发之异,』是有异也。有异者,得为大本乎﹖推此一言,余皆可见。」与叔曰:「大临以赤子之心为未发,先生以赤子之心为已发。所谓大本之实,则先生与大临之言未有异也,但解赤子之心一句不同尔。大临初谓赤子之心,止取纯一无伪与圣人同,孟子之义亦然,更不曲折一一较其同异,故指以为言,未尝以已发不同处为大本也。先生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为言,然则未发之前谓之无心可乎﹖窃谓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也。」程子曰:「所论意虽以已发者为未发,及求诸言,却是认已发者为说。辞之未莹,乃是择之未精。『凡言心者,指已发而言』,此固未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何如尔!大抵论愈精微,言愈易差也。」


  百家谨案:此条即起豫章、延平「看未发以前气象」宗旨。子刘子曰:「夫所谓未发以前气象,即是独中真消息也。」又曰:「一喜怒哀乐耳,自其蕴诸中言,则曰未发;自其见诸外言,则曰已发。盖以表里对待言,不以前后际言也。」又曰:「自喜怒哀乐之存诸中者言,谓之中,不必其未发之前别有气象也,即天道之元享利贞运于于穆者是也。自喜怒哀乐之发于外者言,谓之和,不必其已发之时又有气象也,即天道之元亨利贞呈于化育者是也。惟存发总是一机,故中和浑是一性。推之一动一静,一语一默,莫不皆然。此独体之妙所以即微即显,即隐即见,而慎独之学即中和,即位育。此千圣学脉也。自喜怒哀乐之说不明于后世,而圣学晦矣!」


  语录


  赤子之心,良心也,天之所以降衷,人之所以受天地之中也。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传》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谓此与!此心自正,不待人而后正,而贤者能勿丧,不为物欲之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惟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如使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一夺其良心,则视听食息从而失守,欲区区修身以正其外,难矣。


  百家谨案:先遗献《孟子师说》云:「赤子之心,视听言动与心为一,无有外来搀和,虽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却是知能本然之体。逮其后」世故日深,将习俗之知能换了本然之知能,便失赤子之心。大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过将本然之知能扩充至乎 其极,其体仍然不动,故为不失。独夫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知之,有不知,知之量也。以为知之,以为不知,知之体也。人以为事事物物皆须讲求,岂赤子之心所能包括。不知赤子之心是个源头,从源头上讲求事物,则千红万紫总不离根。若失却源头,只在事物讲求,则翦彩作花,终无生意。」此说可谓尽赤子之心矣!百家因思前未发问答中伊川云』赤子之心不可谓中『一语,反不如先生之语无病。盖赤子之心如谷种,满腔生意尽在其中,何尝亏欠。极大人之能事,岂能于此谷种之外添得一物﹖


  我心所同然,即天理天德。孟子言『同然』者,恐人有私意蔽之。苟无私意,我心即天心。


  万物之生,莫不有气,气也者,神之盛也;莫不有魄,魄也者,鬼之盛也。故人亦鬼神之会尔!鬼神者,周流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虽寂然不动而有感必通,虽无形声而有所谓昭昭不可欺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在我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道也;在彼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亦道也。在物之分,则有彼我之殊;在性之分,则合乎内外,一体而已。是皆人心所同然,乃吾性之所固有也。


  诚者,理之实然,一而不可易者也。


  实理不二,则其体无杂;其体不杂,则其行无间;故至诚无息。


  自洒扫应对,上达乎天道性命,圣人未尝不竭以教人,但人所造自有浅深,所得亦有大小也。仲尼曰:「吾无隐乎尔!」又曰:『有鄙夫问于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然子贡高弟,犹未闻乎性与天道。非圣人之有隐,而人自不能尽尔。如天降时雨,百果草木皆甲坼,其盛衰大小之不齐,膏泽岂私于物哉!


  吕博士说(补)


  必有事焉而勿正,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虽难得,而言非虚无也。必有事焉,但正其名而取之,则失之矣。


  附录


  小程子曰:与叔守横渠说甚固。每横渠无说处皆相从,纔有说了,更不肯回。


  田诚伯曰:读吕与叔《中庸解》,想见其人。(补。)


  朱子曰:与叔惜乎寿不永。如天假之年,必所见又别。程子称其深潜缜密,资质好,又能涵养。某若只如吕年,亦不见得到此田地了。


  宗羲案:朱子于程门中最取先生,以为「高于诸公,大段有筋骨,天假之年,必理会得到」。至其求中之说,『则深非之。及为延平行状,谓其「危坐终日,验未发时气象,而求其所谓中。」蔡渊亦云,朱子教人「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又即先生之说也。故学者但当于本原上理会,不必言语自生枝节也。


  又曰:与叔之文,如千兵万马,饱满伉壮。


  百家谨案:先生论选举,欲立士规以养德励行,更学制以量材进艺,定贡法以取贤敛才,立试法以区别能否,修辟法以兴能备用,严举法以核实得人,制考法以责任考功。其论甚悉,实可施行也。吕氏六昆,汲公既为名臣,更难先生与晋伯、和叔三人同德一心,勉勉以进修成德为事,而又共讲经世实济之学,严异端之教。富郑公致政于家,为佛氏之说,先生与书曰:『古者三公内则论道于朝,外则主教于乡,此岂世之所望于公者哉﹖』郑公谢之。其严正如此!


  问:「吕与叔云:『性一也,流行之方有刚柔昏明者,非性也。有三人焉,皆一目而别乎色,一居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居乎广都之中,三人所见昏明各异,岂目不同乎﹖随其所居,蔽有浅深尔!』窃谓此言分别得性气甚明,若移此语以喻人物之性亦好。顷尝以日为喻,以为大明当天,万物咸观,亦此日尔;茅屋之下,容光必照,亦此日尔。日之全体未尝有小大,只为随其所居而大小不同尔。不知亦可如此喻人物之性否﹖」朱子曰:「亦善。」


  叶水心《习学记言》曰:程氏《四箴》,但缓散耳,固讲学中事也。曾子「仁以为己任」,不如是,何以进道。而吕大临《克己铭》方以不仁为有己所致,其意鄙浅,乃释、老之下者。(补)。


  博士苏先生■


  苏■,字季明,武功人。学于横渠最久,后师二程。和靖初为科举之学,先生谓之曰:「子以状元及第即学乎﹖抑科举之外更有所谓学乎﹖」和靖未达。他日会茶,先生举盏以示曰:「此岂不是学﹖」和靖有省,先生令诣二程受学。(梓材案:和靖 未从明道,此二程当作小程。)元佑末,吕晋伯荐,自布衣召为太常博士。坐元符上书入党籍,编管饶州,卒。


  百家谨案:先生得罪遭贬,行过洛,馆和靖所,颇以迁谪为意。和靖曰:「当季明上书时,为国家计邪﹖为身计邪﹖若为国家计,当欣然赴饶。若为进取计,则饶州之贬,犹为轻典。」先生涣然冰释。孙锺元先生曰:「季明能成彦明于始,彦明能成季明于终。朋友之益大矣哉!」


  附录


  季明尝以「治经为付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能修省言辞,便自要立诚。若是修省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然,何处下手﹖惟立诚纔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精粗高下,森列于其中。譬如中月在上,无不见者,一人指之,不若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有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横渠门人(高平再传。)


  学士范巽之先生育


  范育,字巽之,邠州三水人。举进士,为泾阳令。以养亲谒归,从张横渠学。以荐授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神宗谕之曰:「《书》称『堲谗说殄行』,此朕任御史意也。」先生请 用《大学》诚意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因荐横渠等数人。西夏入环庆,诏先生行边,还言:「宝元、康定间,王师与夏人三战三北,今再与亦然。。岂中国之大,不足支数郡乎﹖由不察彼己,妄举而骤用之尔!」坐劾李定亲丧匿服,罢御史,知韩城县。久之,知河中府,加直集贤院,从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元佑初,召为太常少卿,改光禄卿、枢密都承旨,出知熙州。时又议弃质孤、胜如两堡,先生争之曰:「熙河以兰州为要塞。此两堡者,兰州之敝也,弃之则兰州危。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又请城李诺平、汝遮川,曰:「此赵充国屯田古榆塞之地也。」不报。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


  龙图游景叔先生师雄


  游师雄,字景叔,武功人。受学横渠。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元佑初,为宗正寺主簿。执政将弃四寨,访于先生,对曰:「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听。因蓍《分疆录》。迁军器监丞。吐蕃寇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乃择先生与边臣措置,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先生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柰何﹖」先生曰:「在谋不在众。」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卒破洮州,擒鬼章。捷闻,百寮表贺,遣使告永裕陵。言者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历集贤校理,权副陜西转连。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河之役,可谓高功,但恨赏太簿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惟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歉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帝数访边防利病,先生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藏否,朝廷谋议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十六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历知邠州、河中腐、秦州、陜州,进直龙图阁。自复洮之后,诸国悉入贡。卒,年六十。先生之学,以经世安攘为主,非琐琐章句,蒙瞳其精神,以自列于儒者之比也。故其志气豪迈,于事功多所建立。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修)。


  谢山《游景叔墓志跋》曰:游先生墓志虽言与横渠游,而不言受业,疑非弟子。然其文则张公舜民,其书则邵公,其篆则章公楶,皆元佑党人之同岑。而所镌工人为安民,尤可珍。予方修《宋儒学案》,得此,为之喜而加餐。(梓材案:《宋史》支学于横渠)。


  忠宪种先生师道


  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少从横渠学。以祖世衡荫,补三班奉职,试法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同谷县。又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议役法忤蔡京旨,换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谓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后擢知怀德军,累迁洺州防御使、知渭州。诏帅七路兵征藏底城,八日克之,徽宗得捷书,喜进秩。从童贯为都统制,拜保静军节度使。贯谋伐燕,使之尽护诸将,谏曰:「邻有盗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无乃不可乎﹖」贯不听。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所恶也。今射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谓为得计乎﹖」贯不能对。先生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王黻怒,责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卢沟,帝思其言,,召用之。已复致仕。金人南下,趣召之,加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时先生方居南山豹林谷,闻命,即至洛阳。以其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后加赠少保,谥忠宪。(修)。


  祖望谨案:横渠弟子埒于洛中,而自吕、苏、范以外寥寥者,吕、苏、范皆以程氏而传,而南渡后少宗关学者,故洛中弟子虽下中之才皆得见于著录,而张氏诸公泯然,可为三叹!予于《宋史》得游、种二公,于《晁景迂集》得张舜民,于《童蒙训》得田腴,于《程子语录》得薛昌朝,于《闽志》得邵清。。而潘拯乃关中一大弟子,竟莫得其详。


  潘康仲先生拯


  潘拯,字康仲,关中人。。尝问:「人之学,非愿有差,只为不知之故,遂流于不同。不知如何持守:」程子言:「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参《程氏遗书》。)


  (梓材谨案:此条见《遗书》卷十五《入关语录》,关中学者所记伊川先生语,或云明道先生语。又案《伊洛渊源录》《龟山志辩》云:「凡公卿大夫之贤者,于当世有道之士,莫不师尊之,其称先生有二义:一则如后进之于先进,或年齿居长,或声望早着,心高仰之,故称先生;若韩子之于卢仝,欧阳永叔之于孙明复是也。其一,如子弟之于父兄,居则侍立,出则杖屦,服勤至死,心丧三年,若子贡、曾子之于仲尼,近世吕与叔、潘康仲之于张横渠是也。」据此,则先生之事横渠可知矣。)


  修撰李潏水先生复


  李复,字履中,长安人也。(云濠案:先生世居开对祥符,以父官关右,遂为长安人。《朱子语录》称为闽人,盖传写之误。)学者称为潏水先生。以进士累官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先生于吕、范诸子为后辈,然犹及横渠之门。紫髯修目,负奇气,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亦工诗。崇宁中,邢恕为泾原经略使,谋立边功以洗诬谤宗庙之罪,因纳许彦圭之说,请用车战法及造舟五百艘,将直抵兴、灵,以控夏国。时先生方为熙河漕使,诏下委之,先生奏云:「奉圣旨,令本司制造战车三百两。臣尝览载籍,古者师行固尝用车,盖兵不妄动,征战有礼,不为诡遇,多在平原广野,以车可行。今尽在极边,戎狄乘势而来,虽鸷鸟飞翥,不如是之迅。下寨驻军,各以保险为利。其往也,车不及期;居而保险,车不能登;归则敌多袭逐,争先奔趋,不暇回顾,安能收功﹖非若古时之可用也。臣闻此议出于许彦圭,彦圭因姚麟而献说,朝廷遂然之,不知彦圭剧为轻妄。唐之房管尝用车战,大败于陈涛斜,十万义军无有脱者。畿邑平地且如此,况今欲用于峻阪沟谷之间乎﹖又战车比常车阔六七寸,运不合辙,牵拽不行。昨来兵夫典卖衣物,自赁牛具,终日方进五七里,遂致兵夫逃亡,弃车于道,大为诸路之患。今乞便行罢造。如别路已有造者,乞更不牵拽前来。」又乞罢造船,奏云:「经略使乞打船五百只,于黄河顺流放下,至会州西小河内藏放。有旨专委臣监督,一年了当。契勘本路只有船匠一人,须乞于荆、江、淮、浙和雇,又钉线物料亦非本路所出。观恕奏请,实是儿戏!且造船五百只,若自今工料并备,亦须数年。自蔺州驾放至会州,约三百里,北岸是敌境 ,岂可容易!会州之西小河咸水,阔不及一丈,深止一二尺,岂能藏船﹖黄河过会州入韦精山,石峡险窄,自上垂流直下,高数十尺,船岂可过﹖至西安州之东,大河分为六七道,水浅滩碛,不胜舟载,一船所载,不过五马二十人,虽到兴州,又何能为﹖又不知几月得至。此声若出,必为夏国侮笑。臣未敢便依指挥擘画,恐虚费钱物,终误大事。」疏上,徽宗感悟,罢之。已而卒以议边事不合罢官。久之,金人犯关中,先生已老且病,高宗以旧德强起之,知秦州,空城无兵,卒死于贼。(修)。


  祖望谨案:《宋史》不为先生立传。洪文敏公特载二疏于《随笔》中,称其忠鲠,然似未知先生之死事者。若知之,则《宋史》曾经文敏之手,不应但附见之《邢恕传》中也。予读《楼宣献公集》,始得之。先生论孟子集义养气之旨,谓:「动必由理,故仰不愧,俯不怍,无忧无惧而气自充。舍是,则明有人非,幽有鬼责,自歉于中,气为丧矣,故曰『无是馁也』。」朱子称其能得大旨。所著有《潏水集》,今无传。予从三馆中得见《永乐大典》,则先生之集在焉,(云濠案:《潏水集》四十卷,干道间刻于饶郡,即朱子所谓信州本。后多散佚,今存十六卷,其间有经解,《易》象、算术、五行、律吕及所上奏议、诗则失传久矣。)大喜,欲钞之,而予罢官,遂不果。


  (梓材谨案:宋有两李复,一即先生,一字信仲,见《水心集》。谢山《答临川亲问》云:「潏水是关中之李复,在元佑、绍圣时极称博学,关中之有文名者也。。信仲与之同名,时之相去则甚远。」)


  太学田诚伯先生腴


  田腴,字诚伯,安丘人也,后从河南。从横渠学,而与虔州宿儒李潜善。每三年治一经,学问通贯,当时无及之者。尤不喜佛学,力诋轮回之说,曰:「君子职当为善。」建中靖国间,以曾子开荐,除太学正。崇宁初罢去。先生之叔明之,安定先生高弟也,其学专读经书,不治子史,以为非圣人之言皆不足治。而先生不以为然曰:「博学详说,然后反约。如不览,非博学详说之谓也。」先生尝言:「近世学者无如横渠先生,正叔其次也。」盖其守关学之专如此。右丞吕好问兄弟严事之。(补)。


  田先生说(吕紫微居仁记)。


  予用心多使气胜心,每心有所不善者,常使气胜之。自知如未得为善。


  祖望谨案:此不免把捉,故未善。


  「居敬行简」之言,仲弓未以圣人之言为然而问之,而圣人以仲弓之言为然也。学圣人者,如仲弓可也。


  祖望谨案:李君行亦然。


  《公羊》不知圣人之意,立言多害。如母以子贵及人臣无将,至令两汉时尊丁、傅及诛大臣,盖用《公羊》之说。


  读经自当先看解说,但不当有所执,择其善者从之。若都不看,不知用多少工夫,方可到先儒见处。


  读书须是尽去某人说某人说之心,然后经可穷。


  祖望谨案:先生叔明之谓读经不必看诸家,故先生有前一条之说,而又以此一条防其弊。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田先生说凡六条,其一条移为蓝田《附录》。)


  太学邵彦明先生清


  邵清,字彦明,古田人。元佑间太学诸生有「十奇士」号,先生与焉。尝从张横渠学《易》,遂不复出。有故人任河南尹,召之,先生曰:「子以富贵骄我邪﹖」卒不往。(参《姓谱》。)


  待制张浮休先生舜民


  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也。庆历中,范文正公见其所作,异之。举进士,为襄乐令。新法行,先生上书谓:「裕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不当与小民争利。」时皆壮之。已而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坐军中作诗讪谤,谪监郴州酒税,以赦得原。元佑初,司马温公举先生才气秀异,刚直敢言,召试,得秘阁校理。除监察御史,疏论:「西夏强臣争权,戎心桀骜,岂宜加以爵命,当兴师问罪。」因及太师文彦博,左迁判登闻鼓院,台谏交章争之,请远先生职名,不报。逾年,通判虢州,提举秦凤路刑狱。入为金部员外郎、秘书少监。使辽还,除直秘阁、陜西路运使,俄知陜州。徽宗即位,韩仪公忠彦为左相,除谏议大夫。居职七日,所上事六十章,极陈陜西之弊,河北之困。寻为吏部侍郎兼侍讲。时仪公引范恭献公纯礼为右丞,而召刘公安世、吕公希纯还禁从,以先生列九卿,朝班有起色。门下侍郎李清臣恨之,首罢右丞,外除安世帅定武,希纯帅高阳,使不得入朝,又出先生以龙图阁待制知真定,仪公不能遏也。曾布为右相,亦恶诸君子,范致虚乃奏曰:「河北三帅连横,恐非社稷之福。」于是安世、希纯同日报罢,而先生亦以改同州谢表言绍圣逐臣云「脱禁锢者何止一千人,计水陆者不啻一万里」,又曰「古先未之或闻,华竟不知其罪」,坐讪谤落职知鄂州。然清臣亦为布陷,出守北京。先生遂坐元佑党籍,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凡五年,许自便。寻复集贤殿修撰,致仕。其归也,杜门自守,不见宾客。时为山游,跨一羸马,葛巾道服,饥则啖一瓯,人皆服其清德。绍兴中,赠宝文阁直学士。先生少慷慨论事。其使辽也,见耶律延禧为皇太孙,所喜者名茶古画,音乐姬侍,因着论,以为他日必有张义潮挈十三州以归朝者,当不四十年见之,其文豪迈有理致,而尤长于诗。自称年踰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自号浮休居士,有《画墁集》一百卷。(云濠案:《画墁集》今存八卷。)先生之从横渠学,见于《晁景迂集》中,他书无所考也。考横渠之卒,先生为之乞赠于朝,以为孟轲、杨雄之流。且景迂及与先壬游者,必不妄。惜乎《画墁集》今世无是本。予虽曾从《永乐大典》中见之,而未得钞其论学之绪言耳。(补)。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吕紫微《童蒙训》,有一条云:「崇宁间,张公芸叟既贬复归,闭门自守,不交人物。时时独游山寺,芒鞋道服,跨一羸马,所至从容,饮食一瓯澹,更无他物,人皆服其清德。」今检谢山补撰张先生传已入其中,则此乃釆入诸《学案》而未删去者也,故于《紫微学案》节之。)


  殿丞薛先生昌朝


  薛昌朝,字景庸,横渠门人。尝为御史,论新法。程子尝曰:「天祺有自然德器,似个贵人气象,只是却有气短处,规规太以事为重,伤于周至,却是气局小。景庸只是才敏。须是天祺与景庸相济,乃为得中也。」陈古灵尝荐先生于朝曰「才质俱美,持法端直,可置台阁。」时先生为殿中丞,充秦凤、熙河路句当。(补)。


  ◆晋伯门人(范、周三传。)


  台谏马先生涓


  马涓,字口口,南部人。其父从政,初未有子,买一妾,询知其父母死不克葬,故自鬻,遂归妾,不责所负。后梦一翁谢曰:「我,妾父也,闻之上苍矣。愿君家富贵,涓涓不绝。」及生先生,因以梦中语为名。元佑中,登进士第一。晋伯帅秦州,先生入判幕府,自称状元,晋伯谓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勉。」又教以临政治民之要,先生自以为得师焉。后立朝为台官,有声。崇宁二年,陷党事,安置吉州。(参《姓谱》)。


  附录


  口口口曰:马涓官南京,元城在焉。马涓廷试日,元城作详定官所取也,而涓不修门生礼,元城微不喜。客以告涓,曰:「不然。省闱专设主文,是以有门生之称。殿试盖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人。幸以此谢刘公也。」元城闻而是之,自是甚欢。(补)。


  太学张先生瞻


  张瞻,字景前,口口人。晋伯为秦帅,先生之父为倅,遣之听讲。及入太学,晋伯曰:「微仲弟不必见,不如见与叔弟。」其时汲公为宰相,而晋伯以为不必见,则知先生盖亦有志于实学者也。


  ◆和叔家学


  吕先生义山


  吕义山,字子居,和叔先生之子也。范侍郎育称其能绍家学。亦尝请业于程门。与叔尝致书伊川先生,书曰「大临更不敢拜书先生左右,恐烦枉答,只令义山持此请教。蒙塞未达,不免再三浼渎,唯望乘间口谕义山,传诲一二,幸甚!」是先生能传程门讲席往复之语,其有得于学可知矣。伊川与与叔先生解「中」字不可即谓之性,先生对以「中者性之德」,伊川以为近之。(补。)


  祖望谨案:和叔止一子,见《行状》,则义山之即为子居无疑。程子《集》中注云:「子居,和叔之子。一云义山之字。」夫和叔之子即义山也,「一云」二字盖门人不知而误增之。胡文定公又疑其为邢子居,则尤无稽之言。关中自南渡后,道梗不通接,蓝田学派遂至无征,今仅得列名学案,而其生平之详不可得而考矣。


  ◆蓝田门人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忠简许横塘先生景衡(并为《周许诸儒学案》。)


  太学沈石经先生躬行


  合门谢先生天申(并见《周许诸儒学案》。)


  ◆景叔家学(高平三传。)


  运使游先生


  游,殿院师雄子也。知真定县。时朝廷新得燕山,其仓廪虏人皆席卷去,燕山大饥。朝廷命府州县输粮,调牛车,所在鼎沸,惟先生寂然无所为。吏人惧,更进言之。曰「姑去,诉县粮已集,将行矣。」吏人皆叩头言:「罪不细!且此事非仓卒可办,今尚未蒙处分,柰何﹖诸县且行矣!」先生曰:「使诸县行,乃白。」已而诸县皆行,先生乃召其民曰:「输粟事如何﹖」民皆曰:「晚矣!」先生曰:「不然。吾所以不征汝粮,调汝牛车者,正以吾自有粮在燕山故也。」民惊曰:「如何﹖」先生曰:「汝第往!燕山固自有粮也。汝每乡止择能办事者数人,赍轻赀往籴之。」民皆惘然,遂敷出金银,一一为区处毕,临行,又谓其人曰:「有余金,当盛买牛车以归。」民至燕山,所在粮运坌集,米贾顿落,河北等路米有余,遂籴纳之。先至者以量兑久不得纳,皆卖牛车以自给,其遣人遂以余金买之,皆乘而归。后其事达朝廷,遂擢先生为河北运使。(参《北窗灸輠》。)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标目有先生之名,而未为传,其名作议,盖本施氏《北窗炙輠》也。近得《游景叔墓志》石刻于诸味青学博星杓,盖景叔诸子名皆从立。先生为景叔第三子,举进士,则作为是云。)


  ◆诚伯门人


  右丞吕先生好问


  县令吕先生切问(并见《荥阳学案》。)


  ◆彦明家学


  邵蒙谷先生整


  邵整,字宋举,彦明子,自号蒙谷遗老。与从口景之以家学自相师友,教授生徒,常百余人。邑人苏在璋从之游,终其身。先生少尝从合沙郑少学《易》,传《六十四卦图说》。(参《姓谱》。)


  教授邵先生景之(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蒙谷门人(高平四传。)


  知州苏双溪先生大璋


  苏大璋,字颙之,古田人也。学于蒙谷先生。少颍悟,年十三通《周易》。成庆元进士,为道州教官,以阐扬正学为己任。召试馆职,除正字,迁著作郎。力言禁锢道学之非,忤大臣意,遂累章丐外,知吉州。归,自号双溪。(补。)

 卷三十二 周许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周许诸儒学案 (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周许诸儒学案表


  周行己      (族孙)去非(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吴表臣 (子)松年


  (曾孙)  (潘凯) (方来(别见《水心学案》。)


  王十朋(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浮沚私淑。)(从弟)伯谦


  胡一桂(别见《木钟学案》。)


  (节卿绩传。)


  陈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叶适(别为《水心学案》。)


  陈亮(别为《龙川学案》。)


  蔡幼学(别见《止斋学案》。)


  朱伯起


  (别附)木待问


  林光朝(别为《艾轩学案》。)


  吕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并公叔讲友。)


  郎鹏举(附见《龙川学案》。)


  张淳(别见《艮斋学案》。)


  (并景望同调。)


  李迎


  许景衡  林季仲


  林叔豹


  林仲熊


  林季狸


  (别附)萧振


  谢天申


  (并伊川、蓝田门人。)


  (安定、濂溪、横渠再传)


  (高平三传。)


  沈躬行      (从弟)琪  


  (伊川、蓝田、塘 (从子)大廉   从孙季丰 


  奥、深父门人。) (从子)大经


  (安定、濂溪、横渠、荆公、管氏)


  (再传


  高平、古灵三          (从曾孙)体仁(别见《止斋学案》。)


  传。)


  刘安节      (弟)安礼


  刘安上


  戴述       (弟)迅


  鲍若雨


  潘闵


  陈经正


  陈经邦


  陈经德


  陈经郛


  (并伊川门人。)


  (安定、濂溪再传。)


  赵霄       (弟)沾


  张辉       (子)孝恺   陈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诸葛纯    (子)说


  蒋元中


  (并周、许讲友。)


  蔡元康


  潘安固


  (并周、许学侣。)


  徐谊(别为《徐陈诸儒学案》。)


  刘轸   (子)天益


  (并平阳续传。)


  周许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则私淑也。而周浮沚、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鲍敬亭辈七人,其五人及程门。晦翁作《伊洛渊源录》,累书与止斋求事迹,当无遗矣,而许横塘之忠茂,竟不列其人,何也﹖予故谓为晦翁未成之书。今合为一卷,以志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而林竹轩者,横塘之高弟也,其学亦颇启象山一派。述《周许诸儒学案》。(梓材案:周、许诸先生原列《永嘉学案》之一,谢山《序录》始定为《周许诸儒学案》。


  ◆程吕门人(胡、张再传。)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人也。学者称为浮沚先生。少而风仪秀整,语音如钟,十行并下。游太学。《时新》经之说方盛,而先生独之西京从伊川游,持身艰苦,块然一室,未尝窥牖。尝作《颜子不贰过论》曰:「过不必大,豪末萌于心,而天地为之应。悟不必久,斯须着于心,而天下归其仁」伊川亦称之。吕与叔时在同门,先生亦师事之。丰清敏公为司业,一日驺从哄于堂下,先生上书规之,清敏为巽谢焉,时两贤之。成元佑进士,求监洛中水南籴埸,以便从学。先生未达时,从母有女,为其太孺人所属意,尝有成言而未纳釆。至是,其女双瞽,而京师贵人欲以女女之,先生谢曰:「吾母所许,吾养志可也。」竟娶之,爱过常人。伊川常语人曰:「某未三十时,亦不能如此。然其进锐者其退速,当慎之。」其后先生尝属意一妓,密告人曰:「勿令尹彦明知也!」又曰:「此似不害义。」伊川闻曰:「此安得不害义!父母之体,而以偶贱倡乎﹖」谢上蔡曰:「恭叔不是摆脱不开,只为立不住,便放倒耳。」胡文定曰:「恭叔才识高明,只绿累太重。若把得定,便长进矣。」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愿分教乡里以便养亲,许之。寻教授齐州。大观三年,侍御史毛口劾先生师事程氏,卑污苟贱,无所不为,遂罢归,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中,除秘书省正字。卒于郓。所著有《周博士集》三十卷。(梓材案:陈直斋《书录解题》,《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云先生所居谢池坊有浮沚书院。云濠案:《周博士集》三十卷,本之万历《温州府志》。考《宋史》《艺文志》称《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后两集之数,《温志》盖传■也。《永乐大典》本《浮沚集》八卷,见《四库书目》。)予从《永乐大典》得见之,其文盖学东坡者。先生以偶堕狎邪之故,遂为谢、尹诸公所讥。然考其晚年所造,似已为不远之复,未可以此一节抹杀之。晦翁谓先生学问「靠不得」者,恐太过也。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渡之后,郑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故水心谓永嘉之学「觇千载之已绝,退而自求,克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郑承于后」。然则先生之功不可没也。(修。)


  浮沚语


  先生教人,为学当自格物始。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补。)


  百家谨案:伊洛之学,东南之士,龟山、定夫之外,惟许景衡、周行己亲见伊川,得其传以归。景衡之后不振;行己以躬行之学,得郑伯熊为之弟子,(梓材案:郑先生为浮沚私淑弟子。)其后叶适继兴,经术文章,质有其文,其从甚盛。


  祖望谨案:浮沚时与许景衡、刘安节、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称「元丰太学九先生」。族孙去非为张南轩高弟。


  附录


  先生作《浮沚记》曰:予浮云其仕,泛然出,油然归。有名无位,凡民如也;有乡无居,逆旅如也。僦室浮光山之下古西射堂之遗址,蕞然小洲,缭以勺水。予视吾生若沤,起灭不常:若萍,去留无止;于是名之曰浮沚。其西为阁,名曰沤阁;其东为轩,名曰萍轩。其北为室,名曰桴室。室者,窒也,窒吾心之阴幽不善也。其南引舟而渡,名曰筏渡。渡者,度也,度一切阳明之善也。是吾居也,因水而为洲,因洲而为室,因室而为名,因名而为义,皆浮义也。故吾不独浮其仕,又且浮其居;不独浮其居,又且浮其生。生,有之而何得!无之而何失!古之有道者,贫而乐,穷而通,岂谓是与﹖非曰能之,愿学焉!(补。)


  忠许横塘先生景衡


  许景衡,字少伊,瑞安人也。学者称为横塘先生。伊川讲学,浙东之士从之者自先生始。成绍圣进士,历仕至殿中侍御史。东南之未定也,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依旧征之。先生疏言:「茶盐人所日用,当视食者之多寡以为岁额之高下。今被兵州县户口减半,而岁额必使与旧比,东南赤子何以堪命!」三疏得请。燕山之役,力言童贯不可用,且列其罪数十条,又言谭稹罚未称罪。时以用兵故,诛求益甚,先生言:「财不足,当节用;民已困,当厚恤之。元丰左藏库日支约三十六万缗,今费一百二十万,非旧制者可减。营缮诸役,花石纲运,非旧制者可罢。凡吏员以黠检文字、祗应准备为名,及伶官、伎艺、待诏之属,因事增置,禄费尤多,与夫无名之功赏,非常之赐予,侥幸之请求,宜一切省绝。常赋之外,又以买籴为名,与其它抑配者,不可一二数,监司督责,州县促办,百姓破产相属。为民父母,岂不恻然加恤乎﹖」王、蔡乱政日甚,先生言:「尚书省比阙长官,而同知枢密亦久不除。虽近例以三公通治,然文昌政事之本,枢密总兵之地,各有任属,安可虚位。况近年赏罚僭滥,官吏猥多,奸赃狼籍,财匮民困,军政纵弛,边备不严,陜西诸路地震弥月,京东、淮东积水害稼,此正敷求辅佐,振举纪纲之时。望博考公议,慎选忠贤,以补政府之阙。」王黼大怒,适知洋州吴岩夫以书抵执政,言先生之贤,而误达于黼,以是逐之。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中丞陈过庭引亲避嫌,改太常少卿兼谕德。已而除中书舍人,上书论人君心术及时政。而耿南仲以旧学执政,深恶鲠直之士,李光、程瑀相继被斥,先生争之。。会过拜中书侍郎,先生复引嫌,南仲乃诬先生视大臣进退为去就,与同官晁说之俱罢。胡文定公争之,不报。已而有诏召还,则京师被围,道梗信绝。高宗即位之八日,以给事中召,至则除中丞。时宗忠简公守东京,小人撼之,先生力言其不可罢。又言:「方今人材未备,而政事不立,意欲节浮费,轻赋役,慎命令,明赏罚,平寇盗,严武备,汰奸贪,抑亲党,申公论,以革往事之漭。」浙西军变,提刑下招安之令,既降,请授以官,先生谓作乱而反得受爵,非政刑也,罢之。惟驻跸之议,则李忠定公主南阳,宗忠简公主还京,而先行独请东幸建康。黄潜善之兄潜厚为户部尚书,先生极论其不可。乃罢尚书之命,独以延康殿学士领财计,再疏言之。高宗甚向用先生,遂拜右丞,入政府,而潜善等益忌之。初,先生谓天下方多事,当调和同列以求济,已而叹曰:「调和不可为也。」则请间为上极言之,潜善等益恨。会议改钞法,先生曰:「国家号令失信于天下,垂三十年,而钞法最甚。尤而效之,柰何﹖」遂止。有从臣污伪命者,宰相以其有文,欲复使典制,先生曰:「是大辱国。此而可用,孰不可用也﹖」或谓正二月之交,乃太乙正迁之日,宜于禁中设坛望拜。上以为问,先生曰:「修德爱民,天自降福,何迎拜太乙之有!」潜善等恶宗忠简公,谤之不已,先生廷辩之曰:「泽忠义之节,居守之功,非特臣能言之。东都宗庙所在,北抗强敌,责任不轻。必欲易之,非左右大臣不可。」谤者默然。初,李忠定公为相,遂定南阳之议。忠定去位,议亦罢,而忠简累请还京。先生独谓:「三镇未复,不宜居危地。南阳漕运不继,且当居建康。」及金人攻汜水,高宗尚在广陵,先生请幸建康益力。会有传信王榛将入洛者,高宗惧,遂下还京之诏。汪、黄实主东幸,而故以渡江之议罪先生,以资政殿大学士奉祠。先生闻还京之举,忧之,至瓜洲,得暍疾,舟至京口而卒。夷考当时之议,自以李、宗之北面为是,而东幸为怯,此不足为先生讳也。然汪、黄本主东幸,及怵于传闻,始议还京,而借渡江之议以倾先生,是则小人之丑正,可为太息者。且汪、黄之主东幸,特以自便其私,而先生则主于择险而守,其所见正不同。及夫仓卒下还京之诏,漫无牧圉之备,羽书猝至,狼狈渡江,然后知先生之早计,较之李、宗虽有逊,而小人当媿死矣。故先生既卒,而高宗思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无如张懿、许景衡者。」赐谥忠简。明年,先生夫人胡氏乞借所僦官屋,诏以给其家。所著有《横塘集》三十卷,(云濠案:《横塘集》,《四库》厘为二十卷。)予从《永乐大典》中曾见之。(以下补。)


  先生论学诗


  咨尔学者,学古之道。惟古善教,有伦有要。其学维何﹖致知格物。反身而诚,物我为一。匪曰我私,推之斯行。亲亲长长,而天下平。


  合谢生生天申


  谢天申,字用休,瑞安人也。见于《伊川语录》。和靖先生亦雅重之。以贤良荐,知合门。


  祖望谨案:晦庵《伊洛渊源录》用休名天申,而《止斋集》名佃,岂其人有二名邪﹖


  (梓材谨案:陈止斋《重修瑞安县学记》云:「始,林介夫先生不为《新经》,以《春秋》教授于乡。既而许公景衡与沈公躬行、谢公佃偕同郡诸儒又尝越数千里外窃从程、吕二氏问学。」此即谢山所谓「《止斋集》名佃」者,亦据此可见许、谢二先生皆从蓝田游矣。)


  太学沈石经先生躬行


  沈躬行,字彬老,永嘉人也。不喜举 业之学而好古学,讲明《礼经》丧葬之制。初从塘奥先生林石游,安定、古灵之再传也。已而从伊川,兼师同门蓝田吕氏。其学以《中庸》、《大学》为本,笃信而力行之,卓然以圣贤为依归。王氏废《春秋》,先生独手摹古经《春秋》,藏于家云(梓材案:「王氏废《春秋》」句,犹仍叶水心之说。)


  谢山《跋水心先生石经春秋诗》曰:嘉佑开封石经,片纸只字不存人间,并不得如成都孟蜀之本尚见于藏书之目,亦异事也。读《水心诗集》有曰:「石经《春秋》,一代奇宝,王氏为熙丰学,废不用。瑞安沈彬老搨而有之,其孙体仁阁以庋焉,予为名曰深明。」(梓材案:体仁字仲一,别见《止斋学案》。又案慈湖作《深明阁记》,谓彬老为仲一族曾王父,则仲一乃彬老从曾孙,非其孙也。)诗曰:「喟昔洛门初上石,未久翻遭焚书厄。」是所指者,开封之石经也。然予考嘉佑本当宋时流传亦寡,不特《春秋》。水心特因荆公不解《春秋》,而遂以此尤之。其实荆公「断烂朝报」之言出于人所附会,尹和靖尝辩之矣。且荆公不解《春秋》,而要何尝废石经之《春秋》﹖后世有误解水心之诗者,将复增荆公一过,可不辩与!


  (梓材谨案:浮沚为先生父子正墓志云:「洛阳程正叔、京兆吕与权、括苍龚深之与乡先生林介夫皆传古道,名世宗师,学者莫得其门。君能资躬行从之游,而乡党朋友咸称之。」掳此,则先生又为龚氏门人。)


  ◆伊川门人(胡、周再传。)


  知州大刘先生安节


  刘安节,字符承,永嘉人也。嗜学。有所未达,思之夜以继日,必至于得而后已。少与从父弟安上相友爱,师事伊川。游太学,成元符进士,主诸暨簿。祭酒率其属表留太学,不报。寻除莱州教授,未行,改河东提学管句文字。召对便殿,先生言春宫宜慎择官属,虽左右趋走者,必惟其人,又论节俭及君子小人和同之异,上称善,即日擢监察御史。自学禁起,伊川弟子无显者,至先生与许公景衡始见用。已而除起居郎,次年迁太常少卿。为宫宦所诬劾,谪守饶州。州饥,大发廪赈之,又檄旁郡无遏籴。军储不足,他州皆强取诸民,先生曰:「岁荒如此,重困之,可乎!他司宜有相通者」市人为在官者所扰,多逃散,先生安集之。未几,饥者充,乏者济,逃者复。于是与之治赋,裁制贡奉之须,俾属县先期戒民,无仓卒之扰。移知宣州,饶之民遮留之,涕泣不忍别曰:「吾州自范文正公而后,始见刘公。」甫至宣,大水,先生分遣其属具舟拯溺,而躬督之,昕夕不休。远近流民至者以万数,辟佛寺以处之。欲发廪,吏以为法令不可,部使者亦持之,先生弗听。大疫,命医治之,其全活者无算。政 和六年,卒。先生从事于致知格物、存心养性之说,久而有得。遇人无贵无贱,一以至诚,未尝见其有恚辞怒色。至于大节,则凛然不可夺。道乡邹公得罪,与其所厚数十人道送劳勉之,朝廷震怒追逮,先生泰然。已而哲宗宥之,亦自若。宣州荒政,有诏褒,先生归功于监司。其待胥吏,不以刑威而自服。尝相戒曰:「神可欺,府君不可欺。」讼者亦或相戒曰:「何面目见府君。」以是政甚清简。尝辑《伊川语录》一卷。或有问先生于伊川者,曰:「未见他进处,只他守得定不变,亦是好手。如廉仲之徒,皆忘之矣。」所著有《刘左史集》四卷,非足本也。许横塘铭先生墓曰:「温温刘子其美璞,斯文有传与敦琢。始乎致知物斯格,沈涵充积卒自得。众人巧智独敦朴,众人迫隘独恢廓,众人利欲独淡泊,洞然无碍油然乐。」


  大刘先生语


  尧、舜之道,不过孝弟。天下之理,有一无二。乃若异端,则有间矣。


  致知甚难。


  学者须至于大。


  至诚可以蹈水火。


  作文害道。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大刘语六条,今移入《明道学案》者一条。)


  给事小刘先生安上


  刘安上,字符礼,左史安节从弟也。见知于范忠宣公,与兄同受业伊川之门,里人称为大、小刘先生以别之。成绍圣进士,累迁至提举两浙学事。陛对称旨,,徽宗称其蕴藉有大臣体,由监察御史再迁至侍御史。上尝目送之曰:「安上奏事,可谓详审!」先生面奏蔡京罪状数十,退复以疏言之,而京自若,乃再疏论之曰:「臣累疏论列蔡京罪恶,虽蒙俞允,未即显诛。臣不敢避再三之渎,仰干天听。三省事务,必由圣断,京不候奏拟,径行批下,其罪一也。文昌旧省,乃先帝睿画,京惑于阴阳之说,一毁为墟,其罪二也。谋动边衅,举师黔南,民不聊生,其罪三也。钱钞朝令夕改,商贩不行,弃妻鬻子,或至自经,其罪四也。汲引凶奸,结为死党,其罪五也。株连罗织,冀钳异议,其罪六也。胪传赐第,摘其语涉讽己者,编废二十余人,其罪七也。交结宫闱,私通近习,其罪八也。托祝圣以营临平之私域,假利民以决兴化之谶水,其罪九也。孟翊、张怀素皆其所引奸妖恶逆,其罪十也。其余积恶,未容殚述。臣愚欲望陛下斩京头以谢天下,斩臣头以谢京。」时大观二年也。于是中丞石公弼、谏议大夫张克公复与先生廷劾之,京始罢相。三年,迁右谏议大夫,又劾给事中蔡「以道家吐纳之说,妄自尊大,侍班瞑目,上轻君父」,时论伟之。寻除中书舍人。踰年,除给事中。寻以徽猷阁待制历知寿州、婺州、邢州,皆有声。已而升寿州为府,复以先生守之。又知舒州,奉祠。建炎二年,卒。先生在言路,尝曰:「吾仇怨满天下矣!然吾职所在,吾无心也。」故其章奏多不存者。所著有《刘给事集》三十卷,今止五卷,非足本。(云濠案:薛嘉言所作先天行状称有诗五百首,杂文三十卷。然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其《集》实止五卷。盖兵毁之余,后人掇拾而成也。)


  祖望谨案:先生之风节峻矣!顾晁景迂作《客语》,谓道乡之贬,舟子参之,先生取舟子决之,此必传闻之妄也。先生兄弟同学同志,方道乡之贬,左史送之,而先生乃辱之,得无类司马牛之兄弟乎﹖且道乡初贬,在先生未为御史之前,其时先生一官钱塘,再官晋云,三官登州,皆非道乡贬谪之路所经。若其再贬,则先生为御史矣,于岁月亦皆不相合。况先生冒不测之祸以纠蔡京,而肯辱道乡以媚之乎﹖晦翁又误移此事属之左史,则以送道乡之人而反决其舟子,又事之所必无者也。


  小刘先生语


  天下未尝无才也。作而成之,才不可胜用矣!


  能制于外者,则能养其中。


  拱而尚右,此信孔子之行而行之者也。「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此信孔子之言而言之者也。非自得也。


  今长吏多以捕获功自列。幸人之死,而己取赏,吾弗忍为!


  教授戴先生述(附弟迅。)


  戴述,字明仲,永嘉人也。孝友直谅,少工于文。尝试广文馆,赵挺之得其卷,以为老儒,擢异等,而先生未冠也。先生为小刘先生妹,遂同游于程门,求为己之学。居父丧,卢墓尽哀。成元符进士,不乐为簿监等官,辞之不得,赋《归去来》投檄去。起为临江教授。居母丧,病于倚卢,或请迁于内,先生不可,六日而卒。周浮沚志其墓曰「明仲资禀刚明,少而有立。既从程氏问学,知圣人之道近在吾身,退而隐,于心若有自得。方沈涵充积,日进不已,而年止三十有七,可谓不幸也已!」先生弟迅,字几仲,私淑洛学于其兄,时称为大、小戴先生。门人合其文曰《二戴集》。几仲别有《晋史属辞》三卷。


  鲍敬亭先生若雨


  鲍若雨,字商霖,永嘉人也。学者称为敬亭先生。张思叔《敬亭记》曰:商霖从学伊川先生,勤苦自励,早夜不息,为同门之畏友。伊川尝令与和靖讲明口口。睦州之乱,率其门人捍御有劳,有司奏功,力辞不受。所著有《伊川问答录》、《敬亭集》。


  敬亭语


  先生前日教某思「君子和而不同」,思之数日,便觉胸次广阔,其意味有不可以言述者。


  窃有一喻,愿留严听。今 有人焉,久寓远方。一日归故乡,至中途适遇族兄者俱抵旅舍,异居而食,相视如途人。彼岂知为族弟,此亦岂知为族兄邪!或告曰:「公之族兄弟也。」既而欢然相从,无有二心。向之心与今之心,岂或异哉﹖知与不知而已。今学者苟知大本,则视天下人犹一家,亦自然之理也。先生曰:「此诚善喻。」


  人之初生,仁固已存乎其中。及其既生也,幼而无不知爱其亲,长而无不知敬其兄,而仁之用于是见乎外。当是时,惟知爱敬而已,固未始有事物之累。及夫情欲窦于中,事物诱于外,事物之心日厚,爱敬之心日薄,本心失而仁随丧矣。故圣人教之以务本,而曰孝弟为仁之本,盖谓为仁者必本于孝弟。先生曰:「如此寻究甚好!」


  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则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敬其父母矣。故曰:尽其道,谓之孝弟。


  隐君潘先生闵


  潘闵,字子文,瑞安人也。与敬亭诸公入洛从伊川。尝以子夏、子张之论交为问,伊川曰:「子张是成人之交,子夏是小子之交。」先生退而有得。志趣高远,见当时政事混浊,党锢之祸正烈,遂隐居不仕。


  陈先生经正


  进士陈先生经邦(合传。)


  陈先生经德(合传。)


  陈先生经郛(合传。)


  陈经正,字贵一,平阳人也。与其弟经邦从伊川游。谢持正之见伊川也,贵一实介绍之。经邦成大观进士,字实新。贵一、贵新皆有问答,见《语录》。其二弟经德、经郛亦私淑洛学者。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贵一尝曰:「盈天地间皆我之性,不复知我之为我。」


  (梓材谨案:谢山以经德、经郛为洛学私淑。然考《温州旧志》,谓经正与弟经邦、经德、经郛、永嘉鲍若雨俱受业二程之门,二程谓伊川也。《儒林宗派》亦以为程门弟子,第以经郛为经邦弟,经德为经郛弟。许横塘为其祖宗伟墓志云:「男孙九人,经德、经邦、经郛、经正、经世、经言、经纶、经猷、经辨。」则经德最长,而经邦、经郛、经正皆其弟也。横塘亲见诸陈,且谓经德状其祖府君之行,告其所游许某,则其同在程门而非私淑可知矣。)


  ◆周许讲友


  学正赵先生霄(附弟沾。)


  赵霄,字彦昭,瑞安人也。十岁赋《猛虎行》,甚工。少孤,从父豫析其产,先生悉以属之兄。入太学,与横塘诸公为洛学。成崇宁进士,官济州教授,导诸生以躬行之实,不专事科举,东方士俗为之丕变,时称为赵颜子。官至太学正。先生弟沾,字彦泽,学业亚于其兄。大观中以八行举,耻其为蔡氏所设科,力辞不赴。方贼之难,同县令王公济守御有劳。既卒,县人祀之。许横塘称其临大节而不挠,视古人为无愧云。


  学录张草堂先生辉


  张辉,字子充,永嘉人也。自《六经》、诸子史家之说,皆通习而辨析之。性笃孝,居丧哀毁不自胜,筑霜露堂于墓侧,栖止其中。有甘露降于庭,学者争请识之,曰:「是自衒也。」与横塘诸公日从事于治气养心之术,学者从之益多。政和中,举八行不就。政和二年上舍擢第,累仕为洪州教授。以荐为国子学录。所著有《草堂语录》,学者称为草堂先生。


  上舍蒋先生元中


  蒋元中,字符中,永嘉人也。见道超卓,与横塘诸公为洛学。尝作《经不可使易知论》,太学诸生盛传诵之,至刻之石,而张文忠公横浦亦时时为学者诵之。方元丰中,太学有「永嘉九先生」之自,即刘、许以至沈、蒋九人也。张氏、赵氏、蒋氏,疑未见伊川者,盖私淑也。然永嘉之为洛学者尚不止此,盖指其同时在太学者耳。


  ◆周许学侣


  上舍蔡先生元康


  蔡元康,字君济,平阳人也。初入太学,慨然叹曰:「学止科举而已邪!」所见贤者一言一行,孜孜访之。由横塘诸公私淑洛学。崇宁中,游京师,谓其友曰:「连日不乐,得非吾亲不安邪﹖」驰归,果父病,寻愈。学以诚正为本,龟山、道乡、了翁皆重之。道乡临殁,告以死生之说并学问源流甚详。尝失金,有得诸同舍箧中者,以告,曰:「此非吾金也。」寻以八行荐,未报而卒。横塘为志墓。


  潘先生安固


  潘安固,字仲硕,平阳人也。由横塘诸公私淑洛学。尝举八行,不就。一日行市上,负薪者误触其巾堕沟中,皇遽弛担谢罪,先生抚而遣之曰:「汝行矣!吾自取之。」(以上补。)


  ◆浮沚门人(胡、张三传。)


  学士吴愖然先生表臣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也。大观初进士。高宗时累官右正言,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秦桧欲其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曰:「归来可坐此。」先生不答,坐罢。复起知婺州,寻进直学士。晚号湛然,乡论推其清约。《宋史》谓其源流得之陈忠肃公了翁,而不知其为浮沚先生高弟。永嘉诸公之传,其最达者,先生也。(修。)


  通守李济溪先生迎


  李迎,字彦将,济源人也。累官安抚司机宜文字、通判明州。晚寓苕上。尝自赞曰:「三仕三已,应缘而进。一丘一壑,倦游而归。」其高致如此。先生为永嘉周浮沚先生,因得闻伊洛之说。其居苕上,口口招提中,日手钞圣贤治心养性之学。有《济溪老人遗稿》一卷,周益公序之,又表其墓。(补。)


  ◆横塘门人


  直阁林竹轩先生季仲


  运副林先生叔豹(合传。)


  林季仲,字懿成,号竹轩,永嘉人也。(云濠案:先生自号庐山老人,尝侨寓暨阳。《竹轩集》中又自称「济南林某」者,盖其祖贯也。)兄弟四人,皆横塘许氏弟子,而先生与叔弟叔豹尤着。成宣和进士,官婺州兵曹,出死囚之无罪者。迁仁和令。建炎杭卒之乱,先生躬帅士兵捍截有功。高宗幸永嘉,先生奉母避兵山下。以中丞赵鼎荐,与吴表臣并召见,授台官,累迁吏部郎。乞重民牧之选,因乞一令自效,且云:「臣承乏郎官,求为县令,似乎不情。然官职之轻重,惟陛下如何。以省部为重,则郎官贵;以斯民为重,则县令贵。古人有言,『请自隗始』,今请以臣为郎官作令之始。」寻除太常少卿。赵鼎罢相,先生亦出知泉州。鼎再入相,奏:「今清议所与,如刘大中、胡寅、吕本中、林季仲,陛下能用之乎﹖不然,则臣无所措手足。」乃除检正。和议起,先生上疏引夫差、句践事争之,被斥。久之,召知婺州。寻复以直秘阁 奉祠。有《竹轩亲着》十五卷。(云濠案:《竹轩亲着》今存六卷。)叔豹字德惠,成进士,为李纲行营使幕官,甚倚任之。按慈溪县,鄞之降绅蒋安义献屠城策以媚金,求知明州,德惠自慈帅兵入,杖杀安义,奸民以定。累官江东副转运使。(补。)


  祖望谨案:先生兄弟遗书不传,然尝见直阁送虞仲琳诗云:「儒生底用苦知书,学到根源物物无。曾子当年多一唯,颜渊终日只如愚。水流万壑心无竞,月落千山影自孤。把手沙头莫言别,与君原不隔江湖。」则已开象山宗旨矣。


  林先生仲熊


  林先生季狸(合传。)


  林仲熊、季狸,与叔豹皆竹轩弟也,皆知名。(参《直齐书录解题》。)别附


  学士萧德起振


  萧振,字德起,平阳人也。横塘许忠简公,故少受业于许氏。成重和进士,为婺州兵曹。忠简赴京,振祖道曰:「丈人至朝廷,幸勿见荐。今执政多私其亲,故丈人宜革之。」忠简肃然是之。高宗幸广陵,东南云扰。一日,婺卒数百挟刃倡乱,振安辑之。秩满数年不调,执政交荐,召对,除监察御史。久之,以亲老求去,章七上,不许,乃面奏曰:「臣事亲之日少,事陛下之日长,惟圣慈哀怜之!」遂外补。已而复召为秘书郎。当是时,伊洛之学盛行,其称程门再传弟子最有声者,上蔡之门则朱震,龟山之门则张九成、喻樗、高闶,横塘之门则振,而闽人刘子翚以私淑起。(见李心传《道命录》。)未几,宰相赵鼎为秦桧所排,遂以专门之学被诋,凡宗伊洛者,指以为赵鼎、胡寅之学,贬斥无虚日,振始稍讳其传,与句龙如渊等附于桧,以此累迁至工部侍郎。既劾刘大中,罢其参政,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而振亦私谓人曰:「丞相殆不待论,当自为去就矣。」未几,鼎罢,然振亦出知台州,又坐荐李光之党杨炜,再谪池州,君子薄之。晚年起知成都府,颇有惠政。以敷文阁学士卒官。(云濠案:学士着有《文集》二十卷。以下补。)


  祖圣谨案:薛文宪公《浪语集》,所作振墓志无贬词,而王忠文《萧家渡诗》颇称其名德,殆出于乡里之私乎﹖今重为论定,庶以警后世之反复者。


  ◆石经家学


  沈嘉庆先生琪


  沈琪,字东美,彬老从弟,行义如其兄。聚族而居,寝舍饮食皆放古制。学者称为嘉庆先生。


  提刑沈先生大廉(附子季丰。)


  沈大廉,字符简,石经先生从子也,传其家学。绍兴进士,为枢密院计议官。寻除监察御史,遇事敢言。给事中周葵以封驳忤旨罢,先生力陈其不可,俄而中书舍人凌景、夏相继复争之,俱不报,自以不得其言,力求外补,遂以直秘阁提刑福建。卒,王公梅溪挽之曰:「能将一诚字,了却百年身。」九先生之后,能世其家,推周氏、沈氏、张氏。子季丰字俭光,亦躬行之士,止斋、宏父诸公并重之。


  论语说


  「三年无改,」黄继道曰:「君子不忍死其亲,三年之内,于父所行,或当否,将有所不暇议,忍改之乎﹖」昔居先君之丧,于哀苦中得此说,甚以为合于人情也。


  「宰予昼寝」,黄继道引《礼记》问疾之说,以为宰予好内而怀安,窃以为不然。宰予固不至是,圣人亦不察 人之微至是也。但昏惰无精进,故责之。


  胡五峰曰:范伯达亦云然。


  「如有所立卓尔」,黄继道以为颜子去聪明智力而后有所得,其论为妙。


  胡五峰曰:聪明智力岂可去,去之则入于空矣!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沈元简引黄庄定之说七条,其专为庄定说者四条,移入《武夷学案》。)


  主簿沈先生大经


  沈大经,字符诚,石经先生从子也。通物以性,成身以行。后进登其门,咸有所裁正。在家尤严肃,妻子莫不化之。用累举恩,主漳浦簿,奉南岳祠。沈氏自石经绍正学,先生与其兄大廉并称克世,而先生惜未见其施云。


  ◆大刘家学(胡、周三传。)


  刘先生安礼


  刘安礼,字元素,左史同产弟也。学于左史,于书无所不读,有才气。宣和辛丑睦州之乱,刘教授士英纠义兵,永嘉士子助之者,鲍敬亭与先生,皆佐方略。盗至,共守城有功。朱汉上与之厚。敬亭病于京师,先生以师友之谊,不远二千里往视,得寒疾,遂卒,时论惜之。


  ◆草堂家学


  架阁张先生孝恺


  张孝恺,字思豫,草堂先生子,传其父学。绍兴庚辰进士,官架阁。止斋先生妇翁也。(以上补。)


  ◆草堂门人


  诸葛先生纯


  诸葛纯,永嘉人。其父娶城南张氏,以诸子从其舅学,所谓草堂先生,以八行应书


  者也。由是阖郡贤士大夫,往往多诸葛氏师友娅云。(参《陈止斋集》。)


  ◆浮沚续传(胡、张四传。)


  通判周先生去非(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湛然家学


  知州吴公叔先生松年


  吴松年,字公叔,湛然先生表臣子也。少年工于文,时以为有孙觌、汪藻之风。张忠献公谓之曰:「士当为有用之学,不必苦心词章。」因令与其子敬夫游。以任子累官明州通判。朝臣争荐之,除将作监丞、江西安抚司参议。寻知南■州,以答天意、固民心为对。先生善折狱,其在明州,出死囚数人,其在南■州亦然。暇则之学宫,与诸生讲经羲。课政以最入朝,政府将以为郎官,孝宗以其治郡有声,再令知潭州,未之官而卒。先生风神高迈,谈论倾座,超然如唐、晋间人物。好古乐道,经明行修,不竞于进,悫而澹,介而通。于兄弟尤友爱。最与王忠文公十朋、郑文肃公伯熊、艾轩、东莱诸公善。所著有《江湖集》。(补。)


  ◆公叔讲友


  忠文王梅溪先生十朋(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文肃郑景望先生伯熊(附弟伯英。)


  郑伯熊,字景望,永嘉人。与其弟归愚翁齐名,时人称为大郑公、小郑公。先生少慕吕申公、范淳夫舅甥之为人,行己一以为法,而论事则慕贾长沙、陆宣公。已而直见道体。绍兴十五年进士,历黄岩尉、婺州司户。隆兴初,召试正字,除太常博士,出为福建提举。魏王判宣州,南面坐受属吏进谒,幕府进札子亦坐可否之。及先生除王府司马,遂以札子开说:「谦德未光,嫌疑之际,或骇视听。」又判罢吏羊绾再役,先生引吏人年满归晨,不得再应募条法。不听,遂自劾去。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读,历国子司业、宗正少卿。方向用矣,每小不合,辄乞去。以直龙图阁知宁国府,移知建宁,卒,后谥文肃。方秦桧擅国,禁人为赵鼎、胡寅之学,而永嘉乃其寓里,后进为所愚者尤多。故绍兴末,伊洛之学几息,九先生之绪言且将衰歇,吴湛然、沈元简,其晨星也。先生兄弟并起,推性命微眇,酌今古要会,师友警策,惟以统纪不接为惧,首雕程氏书于闽中,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大郑公臧否人物最矜慎,称为方峻。小郑公喜贤,借一介之善,虽辈行县绝,必引进之。干、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尝见张宣公之文,谓归愚曰:「世以为是人志于功名者,廖矣。是学人也,当纳交焉。」吕成公尤重之,先生恂恂谨厚,少而德成,悃愊无华,无一指不本于仁义,无一言不关于教化。顾徇道寂寞,视退如进,历中外,不自陈年劳以求磨勘,故卒不达。弟伯英,字景元,资性后健果决,视其兄又别为一格。每慷慨论事,自谓一日得志,必欲尽洗绍圣以来弊政,复还承平之旧。隆兴元年进士第四,故事,以甲科高第入仕者,每易进用,文肃喜而笑曰:「子一日先我矣!」然先生性刚,自度不能俯仰于时,甫任秀州判官,遂以亲老乞养,奉祠,三十年不调,竟不起。当事亦畏其气岸,幸其自重不出,无能害己为幸,不复征也。晚而朝议将以司干处之,先生笑曰:「此官吾方议当省之,而身居之邪﹖」竟以疾辞。论者以先生兄弟性行虽不同,然并为豪杰之士。文肃有集三十卷,有《六经口义拾遗》,有《戆语》,有《记闻》,(云濠案:先生《集》已不传,今惟《敷文书说》一卷行世。)判官有《归愚翁集》二十六卷,今皆无传,良可惜也。(修。)


  附录


  吕东莱《与陈同甫书》曰:景元廓落,自其所长。区区所望于渠者,正欲其爱养气血,点检细行以待时。


  文节林艾轩先生光朝(别为《艾轩学案》。)


  成公吕东莱先生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景望同调


  郎先生鹏举(附见《龙川学案》。)


  监岳张忠甫先生淳(别见《艮斋学案》。)


  ◆架阁门人


  文节陈止斋先生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诸葛家学


  主簿诸葛先生说


  诸葛说,字梦叟,其父草堂先生之甥,永嘉人也,得其外家之传。绍兴庚辰进士,以禄不逮亲,无意于仕,名其园曰艮园,室曰傃室,以正学教其乡人。晚年以荐主长乐簿。史越公帅闽,重之,延居幕中,多所谘访,且荐之朝,而先生卒矣。尝自言:「读书二十年,得一健字。」(补。)


  ◆平阳续传


  忠文徐宏父先生谊(别为《徐陈诸儒学案》。)


  刘先生轸(附子天益。)


  刘轸,字德舆,平阳人也。尝曰:「忤心而能乐处,则忤者终顺也;快心而不豫防,则快者终害也。怒将以惧人,过怒适以自伤也;能将以致誉,矜能适以召谤也。」凡此皆非浅心者所能知。所著《诠心指要》二万余言。子天益,传家学,有筠坡集。尝应嘉泰贤良上书,极陈时政,不报。(补。)


  (梓材谨案:是传原底有「学于止斋」四字,谢山抹之,云「恐是徐子宜之徒」,又标题云「欲附《张忠甫传》」,是皆疑而未定。今列徐子宜为《平阳续传》,而以先生次之,于张忠甫亦不相远云。)


  ◆景望家学(胡、张五传。)


  教授郑节卿先生伯谦


  郑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着《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发挥《周礼》之羲。其曰《太平经国书》者,取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语也。首列四图,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汉官制》,一曰《汉官制》,一曰《汉南北军》。所图仅三朝之职掌宿卫,盖其大意,欲以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故惟冠此四图,明古制也。其书为目三十,曰《教化》、《奉天》、《省官》、《内治》、《官吏》、《宰相》、《官民》、《官刑》、《揽权》、《养民》、《税赋》、《节财》、《保治》、《考课》、《宾祭》、《相体》、《内外》、《官制》、《臣职》、《《官民》、《官卫》、《奉养》、《祭享》、《爱物》、《医官》、《盐酒》、《理财》、《内帑》、《会计》、《内治》。其中《内外》一门,《会计》一门,又各分为上下篇,凡论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设为问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参证后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参《四库书目提要》。)


  (梓材谨案:先生《太平经国书》《自序》称「伊洛老师」「横渠夫子」,盖永嘉周浮沚、沈彬老诸子皆伊门人,横渠再传弟子郑景望又私淑浮沚,以绵伊洛、横渠之传。观先生所称,其为景望家学无疑也。)


  ◆景望门人


  文节陈止斋先生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忠定叶水心先生适(别为《水心学案》。)


  文毅陈龙川先生亮(别为《龙川学案》。)


  文懿蔡先生幼学(别见《止斋学案》。)


  朱先生伯起


  朱伯起,口口人。师郑景望,而与景元为友。景望爱其质醇,以为近道。嗜地理学,著书二十篇,曰《阴阳精义》。(云濠案:谢山《札记》谓先生着有《阴阳粗义》二卷。)陈君举欲为之序,不果,水心序之。(参《叶水心集》。)别附


  侍从木蕴之待问


  木待问,字蕴之,永嘉人也。隆兴癸未进士第一,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郑文肃弟子。待问以大魁,官至侍从,然无所表见,其于师门九等人表,当在下中。荆溪吴氏言其贵后颇侮归愚而侵其居,则又小人之靡也。(补。)


  ◆石经续传


  沈先生体仁(别见《止斋学案》。)


  ◆湛然续传(胡、张六传。)


  监仓吴子量先生


  吴,字子量,表臣曾孙。世其家学,笃志穷经,栉沐俱废。嘉定间,叶味道、陈埴以朱学显,而先生从游之士过之。潘凯、方来,其高弟。(补。)


  (梓材谨案:《温州旧志》载:「先生初名涛,登淳佑第,监平江府大军仓。秩满,将处以京秩,弗就。」注:「青田令归。」则先生出处可考矣。)


  ◆子量门人(胡、张七传。)


  待制潘先生凯


  潘凯,字南夫,永嘉人。弱冠入太学,尝上书言史弥远擅政。登绍定第,教授常德府。勇信军作乱,先生驰入营,裂帛植于门,曰:「在营者非叛。」军士皆归伍,无敢后,乃止戮其首乱者。郡人德之,与董文清槐同立祠祀之。淳佑末,除监察御史。三疏论丞相郑清之不胜任,未报即归。后以宗正少卿除秘阁修撰,进刑部侍郎。丐外,擢宝章阁待制、知太平州,卒。(参《温州府志》。)


  侍郎方先生来(别见《水心学案》。)


  ◆节卿续传


  乡贡胡人斋先生一桂(别见《木钟学案》。)

 卷三十三 王张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王张诸儒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王张诸儒学案表


  王豫          杜可大(别见《张祝诸儒学案》。)


  (天悦续传。)


  张 


  张峋


  周长孺    (子)纯明(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杨贤宝     晁说之(别为《景迂学案》。)


  杨国宝


  姜愚


  张仲宾


  候绍曾


  郑夬


  秦玠


  (并百源门人。)


  王张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百源弟子承密授者,曰王豫,曰张 ,皆早死,故不传。伯温虽受辟咡负剑之教,然所得似浅。东发谓《渔樵问答》乃伯温作,其中亦有名言,所惜者《闻见录》之溺于轮回也。予又为旁搜,得杨、周等数人。述《王张诸儒学案》。(梓材案:王、张诸先生传,原附《康节学案》,谢山别为《康节弟子学案》,后又定为《王张诸儒学案》。伯温为邵子家学,已见《百源学案》。)


  ◆百源门人


  王天悦先生豫


  王豫,字悦之,又字天悦,大名人,瑰伟博达之士也,精于《易》。闻康节之笃志,爱而欲教之,与语三百日,得所未闻,始大惊服,卒舍其学而学焉。


  宗羲案:康节之学,子文之外,所传止天悦,此外无闻焉。盖康节深自秘惜,非人勿传。章惇作商州令,时从先生游,欲传数学,先生语惇须十年不仕宦乃可学,盖故难之也。而邢恕援引古今,亦欲受业,先生曰「姑置是。此先天之学,,未有许多言语。」谢上蔡曰:「尧夫之数,邢七要学,尧夫不肯曰:『徒长奸雄。』」天悦无所授,以先生之书殉葬枕中。未百年而吴曦叛,盗发其冢,有《皇极经世体要》一篇,《内外观物》数十篇。道士杜可大贿得之,以传廖应淮,应淮传彭复,(梓材案:彭复一作彭复之,亦作复初。)彭复传傅立,皆能前知云。


  常簿张先生 


  张 ,字子望,荥阳人也。登进士弟,官至太常寺簿。《观物外篇》二卷乃其所述。子文曰:「先君《易》学,独以授之天悦与子望,皆早世,故世不得其传。」陈直斋曰:「其记康节之言,十纔一二而已,足以发明成书。」


  常博张先生峋 


  张峋,字子坚,荥阳人也,康节谓门弟子中可语道者。熙宁十年春,赴调京师,(云濠案:先生尝官太常博士。)康节愀然色变曰:「吾老矣!不复能相见也。」及秋而卒。(补。)


  祖望谨案:子坚当是子望之弟。(梓材案:《直斋书录解题》云峋与其弟 同登进士弟, 从邵康节学,是子坚乃子望之兄。然直斋言 从康节而不及峋,亦属挂漏。)


  都官周先生长孺


  周长孺,字士彦,澶渊人也。由进士为卫州共城令。师事康节以古弟子礼,康节告以先天之学。先生少而性刚,遇事即发,既从康节,即淡然若无意于世者。其弟直孺怪问之,先生慨然叹曰:「此吾所得于师门者也。」治平末,以都官员外郎为普城令,卒。其丧过洛,贫不能行,康节经纪之甚备,教其子纯明以学问,为娶伊川侄女。纯明后登进士,亦受业伊川之门(补。)


  朝散杨先生贤宝


  杨贤宝,字口口,洛阳人也。官至朝散大夫。晁以道曰:「绍圣戊寅邂逅杨老,语及《易》而异之,恳从之求,乃得康节先生自为《易图》二,虽輹轮俱存,而杨行年将七十,中风,语 音清浊不端,无由诘问。二三年少在旁哂笑,仆敬之而尊其图。杨且指《干》、《坤》、《坎》、《离》四卦,为仆言曰:『得是四卦 ,则见伏羲之《易》,而文王之《易》在其中。』明日,如迷人识归路,有感于二图可指,循环无方也。杨曰:『吾昏病,而忘之已久。今日因子之言,如初授此图时也。』」陈直斋曰:「晁以道于绍圣间遇贤宝,得康节二《易图》,又从伯温得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易》。」(修。)


  学士杨先生国宝


  杨国实,字应之,口口人。其为人劲挺不屈,自为布衣以至官于朝,(云濠案:先生官至学士。)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以言色。笃信好学,至死不变。伊川曰:「杨应之在交游中,英气伟度,过绝于人,未见其比。可望以托吾道者矣!」


  (梓材谨案:是传黄氏本在《伊川学案》,为程门弟子。考《邵氏闻见前录》


  :「应之亦康节先公门生,康节先公视之犹子也。」故谢山稿本标目入邵门。)


  县令姜先生愚


  姜愚,字子发,京师人。长于康节一岁而师事之。康节年四十五,贫未娶,先生与同门张仲宾谋为之娶。以进士官六安令,分俸之半以奉康节。家素富,豪举好施,已而以贫卒。先生尝振王陶于厄,及陶留守西京,待先生甚薄,君子讥之。(补。)


  太博张先生仲宾


  张仲宾,字穆之,潞州人也。自未第时从康节,为康节备聘娶夫人者也。以进士官太博。(补。)


  殿丞侯先生绍曾


  侯绍曾,字孝杰,怀州人。康节过洛阳,爱其风俗之美,将迁居焉,先生方知武陟县,(云濠案:先生官至殿丞。)遂助其行。皇佑初,康节始奉其父伊川丈人赴之,于是谏议吕公诲、王公益柔以下二十余家共为买宅,而先生实倡之。(补。)


  主簿郑扬庭夬


  兵部秦伯镇玠(合传)


  郑夬,字扬庭,江南人。为盂县主簿时,司马温公以其明《易》荐之。所著有《易传》十三卷。夬与秦玠求学康节之门,康节以夬志在口耳,多外慕,而玠颇好任数,皆不之许。玠尝语夬以王豫独传康节之学,夬从豫力求之,豫亦不许。会豫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己学。着《易传》、《易测》、《宋范》、《五经明用》等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至所作《变卦图》,即康节《先天图》也,尝以示玠。夬既得豫书入京,国子监试策问八卦卧序,夬以所得之说对,有司异之,擢在优等。登第,以所著书投公卿之门。后以赃罪窜。沈括见其《变卦说》而异之,以问秦玠,玠伪不知者,骇然曰:「此人何处得此法!予尝遇一异人,受此历数,推往古兴衰,无不皆验,常恨不能尽其术。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知吉凶之变。此人乃形之于书,必有天谴,此非世人所得闻也。」康节子伯温因力辩之,谓:「玠既知夬窃书,乃谓夬何处得此法,又谓西都邵某闻大略,近乎自欺矣。」玠字伯镇。(补。)


  (梓材谨案:伯镇尝官兵部,见《邵氏闻见录》。:晁子止《郡斋读书志》于郑夬《周易传》云:「姚嗣宗谓刘牧之学授之吴秘,秘授之夬。」是郑氏固刘氏再传,实孙泰山三传弟子也。《读书志》又引邵伯温言,夬窃其学于王豫,沈括亦言夬之学似康节,即是传所本。《百源学案》谢山节录康节语秦玠与郑夬语二条,盖本之魏鹤山题跋。则二子之于康节,固在答问之列,不得以康节有所不许而竟置之,次之门人之末可也。)


  ◆都官家学(百源再传。)


  进士周先生纯明(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朝散门人


  詹事晁景迂先生说之(别为《景迂学案》。)


  ◆天悦续传


  杜道士可大(别见《张祝诸儒学案》。)

 卷三十四 武夷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武夷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武夷学案表


  胡安国      (子)寅(别为《衡麓学案》。)


  (上蔡、龟山、廌 (子)宁 (孙)大本(别见《五峰学案》。)


  山讲友。)              赵复(别见《鲁斋学案》。)


  (朱氏、靳氏门            (茅堂续传。)


  人。)      (子)宏(别为《五峰学案》。)


  (二程私淑。)   (从子)宪(别为《刘胡诸儒学案》。)


  (泰山再传。)   江琦


  曾几  (子)逢


  (子)逮(别见《震泽学案》。)


  (从孙)集(别见《廌山学案》。)


  吕大器(别见《紫微学案》。)


  陆游(别见《荆公新学略》。)


  范如圭 (子)念德(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薛徽言 (子)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胡铨  (子)泳


  (子)澥


  杨万里(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周必大(别见《范许诸儒学案》。)


  胡襄


  谭知礼


  韩璜


  李椿


  方畴(别见《紫微学案》。)


  刘芮(别见《元城学案》。)


  黎明


  (附师张昕。)


  向沈


  向浯(别见《五峰学案》。)


  向涪


  汪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杨训


  闾丘昕


  彪虎臣     (子)居正(别见《五峰学案》。)


  (父约。)


  (附张所。)


  乐洪


  徐时动


  王枢


  张默


  曾渐


  (并武夷再传。)


  邹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朱震(别为《汉上学案》。)


  曾开(别见《廌山学案》。)


  刘燮


  向子韶      (子)沈(见上《武夷门人》。)    


  唐巩


  李植(别见《苏氏蜀学略》。)


  (并武夷讲友。)


  叶廷珪       黄祖舜


  (武夷同讲。)   叶颙


  (附兄顗。)


  陈俊卿  (子)守


  (子)定


  (子)宓(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郑丙


  武夷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曰:「三先生义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为多。」然则后儒因朱子之言,竟以文定列谢氏门下者,误矣,今沟而出之。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侔于龟山,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述《武夷学案》。(梓材案:梨洲定《武夷学案》,以武夷为上蔡门人,谢山则谓在师友之间,而洲后人又有驳之者。盖武夷固由上蔡以私淑程子,上蔡亦未以门弟子接之也。)


  ◆朱靳门人(孙、程再传。)


  文定胡武夷先生安国


  胡安国,字康侯,建之崇安人。绍圣四年进士第三人,除荆南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以所举 遗逸王绘、邓璋为范纯仁之客,蔡京恶之,除名。大观四年复官。宣和初,提举江东路学事,寻致仕。末年,侍臣交荐,起除尚书员外郎,至起居郎。召对,除中书舍人。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高宗召为给事中,论故相朱胜非,遂落职奉祠,休于衡岳之下。着《春秋传》进览,除宝文阁直学士。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五,谥文定。先生自少时已有出麈之趣,登科后同年宴集,饮酒过量,是后终身不复醉。尝好弈,母吴氏责之曰:「得一第,德业竟止是弈邪﹖」后不复弈。为学官,京师同僚劝之买妾,事既集,慨然叹曰:「吾亲待养千里之外,曾以是为急乎!」遽寝其议。行部过衡岳,欲一登览,已戒行矣,俄而思曰「非职事所在也。」即止。罢官荆南,僚旧饯行于渚宫,呼乐戏以待,而交代杨龟山,具朝膳,鲑菜萧然,引觞徐酌,置《语》、《孟》案间,清坐讲论,不觉日晷之暮也。壬子赴阙,过上饶,有从臣家居者设宴,用音乐,先生蹙然曰:「二帝蒙麈,岂吾徒为乐之日﹖敢辞!」转徙流寓,遂至空乏,然「贫」之一字,口所不道,亦手所不书。尝戒子弟曰:「对人言贫者,其意将何求﹖」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先生曰:「世间惟讲学论政,则当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之于人,亦非人所能决也。某出处,自崇宁以来,皆内断于心。虽定夫、显道诸丈人行,皆不以此谋之也。」壮年尝观释氏书,后遂屏绝,尝答曾几书曰:「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至也。来书以五典四端每事扩充,亦未免物物致察,非一以贯之之要,是欲不举足而登泰山也。四端固有,非外铄;五典天叙,不可违。充四端,惇五典,则性成而伦尽矣。释氏虽有了心之说,然其未了者,为其不先穷理,反以为障,而于用处不复究竟也。故其说流遁,莫可致诘,接事应物,颠倒差谬,不堪点检。圣门之学,则以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至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万象皆见,,则不疑所行而内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不当矣。来书又谓:『充良知良能而至于尽,与宗门要妙,两不相妨,何必舍彼而取此。』夫良知良能,爱亲敬长之本心也。儒者则扩而充之,达于天下,释氏则以为前麈,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灭之,正相反也。而以为不相妨,何哉﹖」着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及《文集》若干卷。三子:寅、(梓材案:文定之于致堂,以弟子为子,事见《衡麓学案》本传。黄氏补本必以致堂为从子,赘。)宏、宁。从子宪。


  宗羲案:先生为荆门教授,龟山代之,因此识龟山。因龟山方识游、谢,不及识伊川。自荆门入为国子博士,出来便为湖北提举,是时上蔡宰本路一邑,先生却从龟山求书见上蔡。上蔡既受书,先生入境,邑人皆讶知县不接监司,先生先修后进礼见之。先生之学,后来得于上蔡者为多,盖先生气魄甚大,不容易收拾。朱子云:「上蔡英发,故胡文定喜之。」想见与游、杨说话时闷也。


  祖望谨案:朱子所作《上蔡祠记》有云「文定以弟子礼禀学」,洲先生遂列文定于上蔡门人之目,非也。文定尝曰:「吾于游、杨、谢三公,皆义兼师友。」又曰:「吾丈人行也。」然则何尝自称弟子﹖《龟山行状》尝言文定传其学,而文定不以为然,曰:「吾自从伊川书得之。」则于上蔡可知矣。洲谓先生得力于上蔡,不知但在师友之间也。


  (梓材谨案:致堂《斐然集》为《先公行状》云:「元佑盛际,师儒多贤彦。公所从游者,伊川程先生之友朱长文,及颖川靳裁之、朱乐圃,得泰山《春秋》之传。」则先生为泰山再传弟子,可知其《春秋》之学之所自出矣。)


  胡氏传家录(补。)


  士当志于圣人,勿临深以为高。


  流光可惜,无为小人之归。


  学以立志为先,以忠信为本,以致知为穷理之门,以主敬为持养之道。


  曾子之言曰:「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故切莫假借人。


  学以能变化气质为功。


  某初学《春秋》,用功十年,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时有省发,遂集众传,附以己说,犹未敢以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己说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书成,旧说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习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圣人之旨益无穷,信非言论所能尽也。


  凡出身事主,本吾至诚恳恻、忧国爱君、济民利物之心,立乎人之本朝,不可有分亳私意。议论施为,辞受取舍,进退去就,掳吾所见义理行之,勿欺也,故可犯。未有至诚而不动者矣。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陈仲举于曹节,庾元规于苏峻,皆怀愤疾之心,所以误也。诸葛武候心如明镜,不以私情有好恶,故李平、廖立、马谡,或废或死而不怨。武候此心,可为万世法。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文定《传家录》九条,今移一条为刘君曼《附录》,又一条移入《高平学案》。又谢山所录文定语三条,并入《附录》。)


  时政论


  宗羲案:绍兴元年,先生以舍人兼侍讲召,先以《时政论》献。论入,复除给事中。其论之目曰《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核实》、《尚志》、《正心》、《养气》、《宏度》、《宽隐》。先生自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不能易此论也。」间采数则。


  拨乱兴衰,必有前定不移之计,而后功可就。陛下履极六年,以建都则未必有守不移之居,以讨贼则未必有操不变之术,以立政则未必有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则未必有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图,后悔何及!(《定计论》。)


  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先。人胜险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纔得中策。方今所患,在于徒险而人谋未善。今欲固上流,必保汉、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此守江常势,虽有小变,而大概不可易者也。(《设险论》。)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诚意。故人主不可不学也。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必本于方寸。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正心论》。)


  用兵之胜负,系军旅之强弱;军旅之强弱,系将帅之勇怯;将帅之勇怯,系人主所养之气曲直如何耳!盖人主,将将者也,以直养气,自反而缩,则孟子所谓「约」而狐偃所谓「壮」也,壮则强;以曲丧气,自反而不缩,则孟子所谓「馁」而狐偃所谓「老」也,老则弱。凡曲直者,兵家制胜之先几也。陛下勇于为善,益新厥德,使无有曲直可议,则守为刚气,可塞乎两间,震为怒气,可以安天下矣!(《养气论》。)


  百家谨案:先生诸论,自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必不可易也。细观之,亦尚多泛论,不十分切要。当日事势,只要高宗复仇之心切,则此气自然塞两间,自反有何患不直乎!


  附录


  少长,入太学,昼夜刻励。同舍有颍昌靳裁之,尝闻程氏之学,与先生论经史大羲,以是学益强,识日明。


  登第时,考官定为第一。宰执以策中无诋元佑语,欲降其等,哲宗亲擢第三。


  钦宗一日问中丞许翰识安国否,对曰:「臣虽未识其面,然久闻其名。自蔡京得政以来,天下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不为所污者,惟胡某一人而已。」


  何桌建议:「天下之势,治平则宜内重,遭变则宜外重。乞分置四道,帅臣以都总管为名,各付一面,为卫王室、御狂寇之计。」先生奏曰:「内外之势,适平则安,偏重则危。今州郡太轻,理宜通变。然一旦遽以数百州之地,二十三路之广,分为四道,则权复太重。假令万一抗衡跋扈,号召不至,又何以待之乎﹖欲乞掳见今所置帅司,选择重臣,付以都总管之权,专治军旅,每岁一按察其部内。或有警急,京师戒严,即各帅所属守将应援。如此,则既有拥卫京师之势,又无尾大不掉之虞,一举两得矣。」其后以赵野为北道,先生言魏都地重,野必误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为群盗所杀,西道王襄拥众不复北顾,卒如先生言。


  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黄潜善讽康执权论其托疾,罢之。三年,张忠献浚荐先生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补。)


  高宗谓曰:「闻卿奥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之点句正音。先生奏曰:「《春秋》乃仲尼亲笔,实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也。陛下必欲削平僭叛,克复宝图,使乱臣贼子惧而不作,莫若储心仲尼之经,则南面之术尽在是矣。」除兼侍讲,专以《春秋》进讲。


  会除故相朱胜非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先生奏:「胜非昔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政府,缄默附会,循致渡江;尊用张邦昌,结好金国,沦灭三纲,天下愤郁。及正位冢司,苗、刘肆逆,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强敌凭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国安危,深恐胜非上误大计。」胜非改除侍读,先生持录黄不下,左相吕颐浩特命检正黄龟年书行。先生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苗、刘之变,能调护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废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谨于此。臣以讲《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遂卧家不出。时吕颐浩再相,欲倾右相秦桧谋于席,益目先生为党魁,引胜非为助,乃降旨曰:「 安国屦召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其自为谋则善矣,百官象之,如国计何!」落职奉祠。


  先生至丰城,寓居半载,乃渡南江而休于衡岳,买地结卢,为终焉计,颓然当世之念矣。


  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辞,诏从其请,与祠。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内祠兼侍读。未行,陈公辅疏诋假托程颐之学者。先生奏曰:「本朝自嘉佑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仍诏馆阁,裒其遗书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奏入,公辅与中丞周秘、侍御石公揆交章劾先生学术颇僻,除知永州,辞,复予祠。进宝文阁直学士,卒。


  初,王介甫以字学训经义,自谓千圣一致之妙,而于《春秋》不可偏旁点画通也,则诋以为断烂朝报,直废弃之,不列学官。下逮崇宁,防禁益甚。先生谓《六籍》惟此书出于先圣之手,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者不得相传习,******灭理,中原之祸殆由此乎。于是潜心刻意,自壮年即服应于此,至年六十一而书始就,慨然叹曰:「此传心要典也!」盖于克己修德之方,尊君父、讨乱贼、攘外寇、存天理、正人心之术,未尝不屡书而致详焉!


  先生不及二程之门,杨、游、谢三君子皆以斯文之任期先生。谢公尝谓朱子发曰:「康候正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也。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


  上蔡曰:「闻公进道甚笃,德业日美,所到岂可涯涘,真足畏也!更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尤佳。」


  曾吉甫问文定甚处是精妙处,甚处是平常处。曰:「此语说得不是。无非妙处。」徐宪曰:「亦无非寻常处。」(补。)


  吉甫尝问:「今有人居山泽之中,无君臣,无父子,无夫妇,所谓道者果安在﹖」曰:「此人冬裘夏葛,饥食渴饮,昼作入息,能不为此否﹖」曰:「有之。」曰:「只此是道。」(补。)


  又尝问曰:「某已永感欲尽孝,如何行﹖」曰:「何曾一日离得!」(补。)


  先生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实历仕之日不及六载。虽数以罪去,而爱君之心,远而愈笃。每被召,即置家事不问,或通夕不寐,思所以告君者。然宦情如寄,泊如也。


  《拙斋纪问》曰:胡文定尝言:「读《系辞》须是都将作《易》看,不可泛说。且如『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说性本寂然,感之斯通,便泛滥,须于《易》中求之。四十九筮蓍,当其未揲时,固寂然矣,�问焉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岂非感通乎﹖『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读《易》时其心自然肃敬,非有以使之也。其余皆然。互体亦岂可不信,如《归妹》互体为《泰》,而《泰》五爻有『帝乙归妹』之语,《归妹》之义有『天地不交』之语,此类可见。」


  问文定与秦桧厚善之故,朱子曰:「秦尝为密教。翟公巽知密州,荐试宏词。游定夫过密,与之同饭于翟,奇之。后康候问才于定夫,首以秦为对,云其 人类荀文若,又云无事不会。京城破,金欲立张邦昌,执政而下无敢有异议,惟秦抗论以为不可,康候益义之,力言于张德远诸公之前。后秦自北归,与闻国政,康候属望尤切,尝有书疏往还,讲论国政。康候有词掖讲筵之召,秦荐之也。然其雅意坚不欲就,是时已窥见其隐微一二,有难处,故以老病辞。至后来秦做出大疏脱,则康候已谢世矣。」


  百家谨案:靖康金议立邦昌,马时中伸抗言于稠人曰:「吾曹职为争臣,岂可缄默坐视,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秦桧不答,时中即自属稿,就呼台吏连名书之。桧既为台长,则当列于首。以呈桧,桧犹豫。时中帅同僚合辞力请,桧不得已,书名。是桧迫于马时中,以台长列名,何尝抗论。乃知当时无论贤愚,尽为桧欺矣。幸文定宦情如寄,天下后世亮之。因叹知人之难也!


  吕东莱《与朱侍讲书》曰:「胡文定《春秋传》,多拈出《礼》『天下为公』意思。蜡宾之叹,自昔前辈共疑之,以为非孔子语,盖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以尧、舜、禹、汤为小康,真是老、墨子之论。胡氏乃屡言《春秋》有意于『天下为公』之世,此乃纲领本原,不容有差。」


  ◆武夷讲友


  忠公邹道乡先生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文定朱汉上先生震(别为《汉上学案》。)


  侍郎曾先生开(别见《廌山学案》。)


  刘先生燮


  刘燮,字君曼,河清人。与胡文定游。(参《斐然集》。)


  附录


  《胡氏传家录》曰:四海神交,惟河清刘曼字君奕,其人有相业。(补。)


  (梓材谨案:先生名字,二书不同,未知孰是。)


  忠毅向先生子韶


  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故相文简公曾孙,钦圣宪肃皇太后之再从侄也。清约如寒士,强学自励,永嘉刘安节与胡文定皆深交。元符三年擢进士第,累官至知淮宁府。视事六月,寇兵至陈,先生率诸弟城守,励战士,开喻百姓。既而城陷,骂贼而死。子十人,或死或虏,惟沈与鸿得免。诏赠通议大夫,谥忠毅。(参《杨龟山集》。)


  唐先生巩


  唐巩,字处厚,荆南人。与胡文定情义最笃。(参《斐然集》。)


  忠襄李先生植(别见《苏氏蜀学略》。)


  ◆武夷同调


  叶廷珪,字嗣忠,口口人。知德兴县,张邦昌伪诏至,不拜。高宗中兴,历官太常寺丞,补中秘府。轮对,议与秦桧不合,出知泉州、漳州。先生笃学淳雅,名重当时,叶颙、陈俊卿、黄祖舜、郑丙皆出其门。有《诲录》三十卷。(参《姓谱》。)


  ◆武夷家学(孙、程三传。)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别为《衡麓学案》。)


  参议胡茅堂先生宁


  胡宁,字和仲,文定次子。以荫补官。试馆职,除敕令所删定官。迁祠部郎官,出为夔路安抚司参议官。除知沣州,不赴。学者称为茅堂先生。文定作《春秋传》,修纂检讨尽出先生手。又自着《春秋通旨》,总贯条例、证掳史传之文二百余章,辅传而行。吴渊颖曰:「胡氏传文,大概本诸程氏。程氏门人李参所集程说,颇相出入,而胡氏多取之。盖欲观正传,又必先求之《通旨》,故曰『史文如画笔,经文如化工』。若一以例观,则化工与画笔何异。惟其随学变化,则史外传心之要典,圣人时中之大权也。世之读《春秋》者自能知之,不可昔者向、歆之学而异论也。」由吴氏之言观,则茅堂《通旨》之书多与文定相参考,可以互证者矣。是书在元初赵仁甫最传之,(云濠案:仁甫一作仁辅,即江汉先生。)故《胡氏春秋》遂颁学宫。惜乎今之不可复见也!(修。)


  谢山《书宋史胡文定传后》曰:致堂、籍溪、五峰,茅堂四先生并以大儒树节南宋之初,盖当时伊洛世适,莫有过于文定一门者。四先生殁后,广仲尚能禅其家学,而伯逢、季随兄弟游于朱、张之门,称高弟,(梓材案:季随为朱、张高弟,伯逢特与朱、张有辩论,当非受业弟子。)可谓盛矣。茅堂还朝,秦相问曰:「令兄有何言﹖」对曰:「家兄致意丞相:善类久废,民力久困。」秦相已愠,因谓茅堂曰:「先生《春秋》议论好,只是行不得。」茅堂曰:「惟其可行,方是议论。」又问:「柳下惠降志辱身,如何﹖」对曰:「总不若夷、齐之不降不辱也。」遂以书劝避相位,以顺消息盈虚之理,秦相愈怒。一日,忽招茅堂饭,意极拳拳,归而台章已下。《宋史》秖载其蔡京之对,且谓因致堂与秦相绝,遂并罢,不知茅堂自不为秦屈,不一而足,非以致堂之牵连也。


  (梓材谨案:五峰序吕氏《中庸解》云:「靖康元年,河南门人候师圣自三川避乱来荆州,某兄弟得从之游。」考靖康初年致堂为校书郎,禀学于龟山,则五峰所谓兄弟,特兼茅堂而言矣。然《闽书》径称致堂从候师圣游,则于《刘李诸儒学案》仍列致堂于候氏之门,而益以茅堂可也。)


  承务胡五峰先生宏(别为《五峰学案》。)


  简肃胡籍溪先生宪(别为《刘胡诸儒学案》。)


  ◆武夷门人


  教授江先生琦


  江琦,字全叔,建阳人也。宣和三年进士,主高安簿。尝摄令新昌,民负税有至十年者,闻先生至,不待遣吏而华输。移永丰丞,历任邵武军、永州教授,不求荐达。张魏公抚福建,辟为幕官,不就。主管台州崇道观以卒。先生游于游、杨之门,卒业胡氏,深于《春秋》。尝以所学正于龟山,龟山抚书而叹曰:「百年绝学,留心者希。吾老矣,之子勉旃!」着《春秋经解》三十卷,《辨疑》一卷,《语》、《孟说》各五卷。其在永丰,丁丧事,寮友赙之甚厚,先生曰:「大事当自尽矣,敢为诸公费。」致堂推以为畏友,尝问之曰:「学道者无所得,鲜不归于佛。兄既有得,而或者以为亦趋空寂,信乎﹖」先生笑曰:「是谓我为陈相也。安有此!」(补。)


  文清曾茶山先生几


  曾几,字吉甫,河南人。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迁校书郎,为应天少尹。高宗即位,历提举湖北、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广西转运。为秦桧所恶,奉祠。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召对,授秘书少监。先生承平时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权礼部郎。孝宗立,以通奉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着有《经说》二十卷、(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曾吉甫《周易释象》五卷。」)《文集》三十卷。子逢,亦以学称。(修。)


  宗羲案:朱子言:「曾吉甫答文定书天理人欲之说,只是笼罩,其实初不曾见得,文定便许可之,他便即如此住了。」盖亦入于禅者也。


  曾茶山语(补。)


  崇德必先事后得,如释氏却是先得后事。


  道只在日用处,须玩「师冕见」一章。


  《子张》一篇,惟记诸弟子之言,盖有深旨,欲明群弟子学之所至。


  在己为忠,推己及物为恕。合彼己以为一,便是一以贯之。通天下是一个心。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茶山语四条,今移入《元城学案》者一条。)


  附录


  先生早从舅氏孔文仲、武仲讲学,又从刘元城、胡文定游,其学益粹。


  林拙斋《纪问》曰:尝问尹和靖日用下工夫处,和靖曰:「须求喜怒哀乐未发以前底心。」少蓬曰:「如今才举,便是发了,如何求得未发之心﹖」和靖曰:「只如吉甫未发意来相见时,岂有许多事,才举意来,路中乘轿,来相见吃茶吃汤,如此类求之。」


  (梓材谨案:少蓬盖紫微之别称。此条前设问辞即茶山,故下有「只如吉甫」云云。据此,则茶山尝及和靖之门矣。)


  知州范先生如圭


  范如圭,字伯达,建阳人。从舅氏胡文定受《春秋》学。以乙科授武安节度推官。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忤秦桧,谒告奉祠,读书不与外事者十余年。起判邵州、荆南。召对,提举江西,复奉祠归。起知泉州,寻罢。绍兴三十年,卒,年五十九。


  舍人薛先生徽言


  薛徽言,字德老,永嘉人也。从胡文定公学。高宗即位,以布衣上书言六事,曰国势,曰边防,曰刑赏,曰巡幸,曰财用,曰官吏。成建炎二年进士。赵丰公为中丞,先生以书谒之,大见称赏。丰公连章劾吕颐浩,高宗是之,对曰:「是皆 温士薛徽言为臣发之。」次日缴上其书。丰公进枢府,先生亦蒙召对,首以强志勤政、君子小人为言。授枢密院计议官,请建立方镇以固篱落,从之。东宫虚位,首陈大计,请择贤宗室立为皇子。时高宗春秋方富,莫敢言者,言之自先生始。于是娄寅亮继请,高宗擢寅亮为御史,已许其请矣。未几,又中止。先生因星变再上书论之,言:「陛下已有旨,召宗室三人入侍。此命一出,万口称庆。乃其二人,一见而止,一人未闻促召。切料小人必有荧惑陛下已成之志,识者为之寒心。」于是立嗣之议始定。又言:「佞幸未去,国论未定。忧其所不足忧而忘其所当深忧,此乃大可忧者。」颐浩再当国,欲中伤之,不得,乃以权监察御史宣谕湖南。奏言本路不便于民者十事,且请令大将岳飞绥定湖南,荐宪司吕祉等五人及隐士黎明,劾去贪墨吏谢微等。时折彦质以枢臣帅潭,代李纲,先生言李有成效,不应遽易。颐浩乃言小臣不当荐举将相,且以其奉使时擅易守臣,于是诸使皆有殊迁,而先生权发遣兴国军。张魏公督军湖南,召还幕府。以比部郎召,历兵部、吏部二司、左司检正中书门下诸房文字。先是,徽宗讣至,上疏力言以日易月之非。大将岳飞以忤督府,弃军归庐山,手书劝令军。刑侍奏:有父夜盗子财,子不知而杀之者,当以夜入人家、登时杀死之律。先生谓:「父子法不别籍,非人家也;子富而父贫,是不孝也;人子弒父,而有勿论者乎﹖」从之。迁起居舍人。赵丰公之三入也,先生以为事功难就,当如姚崇以十事要明皇,俟许可始观政,丰公不能用。秦桧知平江,过阙,望丰公留之而不得,先生谓丰公曰:「桧从此怨矣!」丰公疑曰:「桧居永嘉,故君助之邪﹖」由是稍疏之,而不知先生之忠于己也。和议起,丰公以下皆去国,而先生独留。盖桧亦以前事谓先生厚己,稍亲之,而先生不为所用。初,丰公之去,惟二郎官与先生送之,丰公语先生,欲以桧罔上一事入告,先生止之。丰公既颇疑先生,喟然叹曰:「鼎去,君安得独留!」先生戏应之曰:「未可量也。」桧闻之,益以先生为助己。先生乃上言帝王之孝在复雠,因援汉高帝桮羹之说。且言万里梓宫,真伪莫辨。已而直前与桧廷辩曰:「偷安固位,于相公私计则良便,然忍君父之辱,忘宗庙之耻,于心安乎﹖」是日极争移晷,感寒疾,不数日卒,遗疏犹诋秦计甚力。故事,左右史卒官,与其子二人恩泽。至是,上诏特赐帛百匹,恩泽如例,而秦桧格之。先生之大功在议国本,其大节在争和议。《宋史》作传,寥寥不满十行,亦异甚矣!次子季宣,别为《学案》。(补。)


  忠简胡澹庵先生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先生策万余言,高宗见而异之,将冠之多士,忌者移置第五。授抚州军事判官,未上,转承直郎。丁父忧,从乡先生萧子荆学《春秋》。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秦桧主和,先生抗疏言王伦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并言孙近传会桧议。桧以先生狂悖鼓众,编管昭州。桧死,量移衡州。擢起居郎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因讲《礼记》,曰:「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愿陛下无以名器轻假人。」又言:「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惟臣在尔。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又言:「廷臣以箝默为贤,容悦为忠,驯至兴元之幸,所谓『一言丧邦』。」上曰:「非卿,不闻此言。」金人求成,先生请锐意恢复,绝口勿言和字,一弱于和,不能自振。除宗正少卿,乞补外,不许。兼国子祭酒,寻除权兵部侍郎。上以灾异,诏廷臣言阙政急务。先生以赈灾为急务,议和为阙政,谓和议成有十可吊,不成有十可贺。符离之败,朝论急于和戎。魏文节杞使于金,金人留之,分兵攻淮,乃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时惟高邮守陈敏拒敌,射阳大将李宝拥兵不救,先生劾之,宝惧,始出师犄角。大雪,河冰皆合,先生持铁锤锤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干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乞致仕,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求去,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陛辞,犹以归陵寝、复故疆为言。上问今何归,先生曰:「归庐陵。臣向在岭海,尝训传诸经,欲成此书。」特赐通天犀带以宠之。先生归。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书省。淳熙七年,卒,谥忠简。有《澹庵集》一百卷行于世。(参史传。)


  (梓材谨案:先生初事萧三顾,为《春秋》学,复学于胡文定。南迁后作《春秋集善》十一卷,张魏公为之后序。其谪新州时,作《易传拾遗》十卷,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于《易传》之外,李泰发为之序。见《直斋书录解题》。谢山《学案札记》,胡忠简《易传》十卷。又案谢山底本标题有《澹庵学案》之目,知其于《澹庵集》与其学派必多釆录,惜经并入武夷,而其稿不全。)


  直阁胡先生襄


  胡襄,字季,永嘉人也。绍兴进士,累官江西提刑。隆兴初,面对,备言:「靖、宣之事,岂惟庙谟外失,亦由人心内离,愿陛下览观覆辙,备而后动。」孝宗是之。除太常少卿,兼枢密院都承旨,历江东、福建提刑,直秘阁,卒。先生早学于武夷,而当秦桧时亦以为赵鼎、胡寅之学,被锢十有余年。(补。)


  (云濠谨案:《两浙名贤录》,先生早学于胡氏,固已一出于正。晚复交朱子,由是体用浃洽,本末纯粹。朱子尝语人曰:「永嘉前一辈人物,究竟终别。」盖指刘、许以后及先生也。)


  谭先生知礼


  谭知礼,字子立,长沙人。延康殿学士世绩之族子。生长市廛间,碌碌习举子业。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从之,居其精舍之旁,尽扫前日气习,抱《春秋》研其旨,余力治《资治通鉴》。文定卒,弟子多散去,先生亦归省其家,遽还衡山,居萧寺,与五峰兄弟不舍昼夜读书,以坏器盛粗饭菜羹,若将终身。谓五峰曰:「吾不得圣人之道,终身不归。」会其亲卒,先生奔丧,未及除服,亦卒,君子惜之。(补。)


  谏院韩先生璜


  韩璜,字叔夏,故颍川人忠宪公之后也,南渡后居衡山。累官广西提刑、知谏院。胡文定公来衡山,先生因从之讲学,而与致堂侍郎尤相善。致堂称其官广东,壁立无所污染,又尝荐之执政。及在言路,以忤秦桧出,筑室衡湘,致堂与向秘阁宣卿时相过从,称三友。北宋公相家之盛,莫如吕氏、韩氏,其子孙皆能以学统光大之。吕氏则荥阳学于伊川,紫微学于龟山、广平诸公之门,仁武、德元学于和靖,(梓材案:仁武,弸中字;德元,稽中字。)而韩氏则德全学于元城,先生学于武夷,咎学于和靖,东莱又咎之,佳话也。(补。)


  侍郎李先生椿


  李椿,字寿翁,永年人。累官潭州安抚使、敷文阁直学士、吏部侍郎。其尉衡山时,受业文定。尤深于《易》,作《周易观画》二卷。朱子尝铭其墓,谓其「逆知得失,不假蓍龟,不阿主好,不诡时誉,生平大节,不惟进退险夷一无可憾,而超然于死生之际」。魏鹤山曰:「侍郎拳拳于诸葛之出处,举一隅以明《易》之用,有非占毕陋儒所能识者。」余详《宋史》本传。先生深于《易》,顾其误信麻衣道者心法,则好奇之失也。(补。)


  通守方困斋先生畴(别见《紫微学案》。)


  提刑刘顺宁先生芮(别见《元城学案》。)


  黎先生明(附师张昕。)


  黎明,字才翁,长沙人也。以孝友信义著称。师事胡文定公。建炎之乱,文定避地荆门,先生为卜室庐,具器币,往迎之。胡氏之居南岳,实昉于此。先生少尝从学张御史昕,昕托其母,至是陷于贼,先生间关入贼所,取而归之。尝过郢州,李允文以京西提刑至郢,先生曰:「郢多招安之寇,而允文凶恶,其来必与为乱,不可久居。」即去之。后一月而难作。薛舍人徽言使湖南,高宗令访山林不仕贤者,以先生荐,命未下而卒。先生之古道,盖亦候无可之流,而湖湘学派之盛,则先生最有功焉。去今六百余年,莫能举其姓氏者。予从《薛常州集》、《魏秦公集》得其略,亦稍足以传矣。(补。)


  通直向先生沈


  向沈,字深之,知淮宁府谥忠毅子韶子也。故开封人,南渡后家衡山。忠毅死难,其家几无类,先生以逆妇于胡文定公家得免。先生痛心家国,日从文定讲明春秋复雠之说,而时方主和议,无路自申,积忧熏心,早衰多病,遂于禄仕泊如。事其叔父秘阁子忞如父。其监南岳庙也,湖南安抚刘昉尝以时宰意劾子忞,先生义不为昉属,遂引去。所生母李氏自淮宁相隔,历岁久远,迎养礼绝,追制服。言者以忠毅淮宁之节,当用其后人,尚书下符促召,先生叹曰:「时方多难,无辱其先人足矣。余非所愿也。」竟不往。前后凡五监南岳庙,以右通直郎致仕。初,朝议官忠毅后六人,先生以其一奏季弟鸿,其余悉以叔父子忞之命畀诸族人,其后叔父亦以郊恩先畀先生之子,而后其孙,世以为义门云。(补。)


  通判向先生浯(别见《五峰学案》。)


  大夫向先生涪


  向涪,芗林之少子也。从文定。(补。)


  (梓材谨案:楼攻媿跋《芗林家规》云:「芗林遗训,凛然如生,而三子俱贤。兴国及邵倅既遵行维持于前,贰车高寿,独殿诸公,保家之庐尤为深长,既闻于郡,又刻之石。」贰车当是先生。又案:朱子《向芗林文集后序》云:「始公之薨,而五峰先生胡公实状其行。后十余年,而端明学士汪公始铭诸幽。又后二十余年,而公之季子大夫公乃以公之《文集》三十卷者属某,使为之序。」又云:「大夫少以公命受学南阳胡文定公之门,今年七有六,谢事而老于家亦已十八年矣。」是可见先生之大概,时盖淳熙十二年云。


  文定汪玉山先生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太学杨先生训


  杨训,字子中,湘潭人也。受学文定。尝问孝,文定曰:「谨言而慎行。一言之尤,一行之悔,是为不孝。」先生退而思曰:「吾从事于《新经》之教,以太学进士争能否于笔舌间者已二十年,岂有内省之功从事于言行者乎!」乃更诵《语》、《孟》、经史,稼穑致养,不汲汲于利禄。其在文定碧泉讲舍,求愈久而愈恭,称高弟。(补。)


  清简闾丘先生昕


  闾丘昕,字逢辰,丽水人也。累官吏部侍郎,谥清简。受业胡文定公门,故与明仲共着《二五君臣论》一卷,六十四卦各为之说。其大旨谓:以阳居阴而为九二,则臣有时而失之强;以阴居阳而为六五,则君有时而失之弱。盖作于绍兴时,意有所属也。张宣公为之序。(补。)


  祖望谨案:此特侍郎因时讽谏之说耳。九二非必尽枋臣,六五非必尽孱主。绍兴之枋臣,宁复有阳德﹖盖穷阴剥庐之小人也!


  彪先生虎臣(父约。附张所。)


  彪虎臣,字汉明,湘潭人。父约,孝友浑厚,闻有言人过失者,则掩耳去之。先生以经术教授,学者争迎致。天性和易,而教尚方严,以不欺为本,以孝弟为先,以文艺为后。故从之者不徒务进取,有所畏而不为。青人张所早游京、洛,闻二三先生绪论,所至志访求人物,宣和中典教长沙,遣其就学,远近士子益依归焉,号为乡先生。卒,年七十五。子居正。胡文定之南渡熊、湘也,先生一见,有得于心,及其子长,遂命受业胡门云。(参《胡五峰集》。)


  (梓材谨案:《一统志》谓先生尝从胡文定父子游,似未分晰。)


  乐曲肱先生洪


  乐洪,字德秀,衡山人也。从文定游。自号曲肱先生。所著有《周易卦气图》一卷,郭白云为之序。(补。)


  教官徐先生时动


  徐时动,字舜粼,丰城人也。胡文定高弟。绍兴进士,为虔州教官。改吉州,未及岁,移疾,遂不复仕。《着孟子说》十四卷、(云濠案:一本作四十。)《西江录》三卷、《师门答问》一卷。(补。)


  祖望谨案:《胡文定公传家录》,曾吉甫、杨子中与先生共辑之。


  (云濠谨案:《胡氏传家录》,曾、徐、杨三子所记文定答问语也。又文定次子和仲所录《庭训》亦详。)


  通判王东谷先生枢


  王枢,字致荣,丰城人也。学通群经,尤精《春秋》。少游胡文定公门。绍兴进士,参吉州军事。郡给军衣有滥恶者,众哗于庭,莫能制,先生正色折之,乃定。知瑞金县,改判岳州,所至每诣学宫,执经讲论。又改鼎州,茶寇络绎,道路不通,或欲焚山绝茶,或欲官自收鬻,先生定议,特为长短引之法,以便负贩,湖民赖之。卒官通判常德府。有《东谷集》。(补。)


  ◆向氏家学


  通直向先生沈(见上《武夷门人》。)

  ◆叶氏门人


  庄定黄先生祖舜


  黄祖舜,字继道,福清人。宣和三年进士,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察授,曷若要成郡守。出判泉州,将行,疏乞于科举外访求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学,以表率诸士。其尤异者,以名闻。留为仓部郎中,权刑部侍郎兼侍读。进《论语讲义》,词义明粹,下国子监梓行。寻知枢密院。金人侵淮,大将刘锜病不能军,诸将王权、刘汜退败,高宗欲诛之。先生曰:「败军罪实难赦,然刘锜有大功于国,若闻而愤死,得无快敌心乎﹖」帝嘉纳之。卒,谥庄定。所著《论语讲义》,朱子多引用之。其它《易》、《诗》、《礼说》及《历代史义》凡数万言。(参《道南源委》。)


  祖望谨案:黄继道,《宋史》有传。其所著《论语说》,沈大廉尝引之,胡五峰先生又合二家审正之。此外有《易说》、《诗国风小雅说》、《礼记说》、《列代史议》、《黄庄定集》十五卷。


  (梓材谨案:先生《论语说》,其为沈氏所引者三条,已见《周许诸儒学案》。)


  论语说


  乡人林德肤尝云:时人称季文子三思,夫子以为不然,曰如能再可矣,何望其三乎。如三家之强,文子殆未之思也。


  祖望谨案:此条胡五峰取之。


  先儒谓牛指仲弓之父,非也。斥父称子,岂圣人之意。言才德之不系于世类耳!


  祖望谨案:此条胡五峰取之。


  「君子义以为质」四语,似属立政言。若学者,则「敬以直内」乃其本。


  胡五峰曰:圣人之言无所不通,但四事诚非敬以直内不可,不必专指立政也。


  「君子不施其亲」,不私于亲也。


  正简叶先生颙(附兄顗。)


  叶颙,字子昂,仙游人。政、宣间与兄顗徒步入京师,并隶太学博士弟子员。金人入寇,顗力战死之。先生绍兴中进士,知常州,或劝其献羡余,当得美官,先生不可。后官至宰相,识大体,抑侥幸,服食、田宅不改其旧。卒,谥正简。(参《姓谱》。)


  正献陈先生俊卿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人。绍兴中进士,累官侍御史,劾黜秦桧党,疏言张浚忠荩。历同知枢密院事,授右仆射,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竞。后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谥正献。先生孝友忠敬,得于天资。为人清严好礼,终日无惰容。虽疾病,见子孙必衣冠。胸怀坦然,遇人无少长,一以诚实。一言之出,终身可复。于外物澹然无所好,独喜观书史,疾病犹不释卷。其学一以圣贤为法,于浮屠、老子之说,未尝过而问也。(参《朱子文集》。)


  尚书郑少融丙


  郑丙,字少融,福州人。淳熙间吏部尚书。尝言「伪学」不宜信用。(参《道命录》。)


  谢山《跋宋史郑丙列传》曰:庆元道学之禁,滥觞于郑丙,《宋史》诋之甚峻。予夷考之,则前此丙亦清流,一自倡攻道学,遂丧名节,而一跌不可复振矣!朱子尝言:「建宁自程、郑二公至今,圣节不许僧子升堂说法,其余无敢任之者。」程公即泰之也。《桯史》:丙初登西掖,力言赏功迁职之滥,奎札奖许;又力雪陈龟年之狱。韩子师以曾觌援,将召用,丙力争之,大臣多谮为卖直,上独重之,亟迁吏书。王公谦仲方丞宗正,因进对,有「爱莫能助〞之荐。如是,虽古之名臣,何以加诸!水心亦称丙之风力。呜呼!朱、王,叶三老者,皆庆元党魁也。丙亦何心猖,晚节相背而驰乎!然《宋史》一概抹而不书,则亦非善恶不相掩之史法也。


  ◆茅堂家学(孙、程四传。)


  胡季立先生大本(别见《五峰学案》。)


  ◆曾氏家学


  司晨曾先生逢


  曾逢,字原伯,文清长子。仕至司农卿。最以学称。(参史传。)


  侍郎曾习庵先生逮(别见《震泽学案》。)


  知军曾先生集(别见《廌山学案》。)


  ◆曾氏门人


  仓部吕先生大器(别见《紫微学案》。)


  中大陆放翁先生游(别见《荆公新学略》。)


  ◆范氏家学


  帅机范先生念德(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薛氏家学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澹庵家学


  承务胡先生泳


  胡泳,字季永,忠简长子。六岁随忠简调新州,诗人陈元忠目为「《春秋》生」。二十四岁随忠简归庐陵,讲道家垫,兄弟怡怡如也。先生学有家法,尝读《横渠易》,至「心化在熟」,击节叹曰:「至言也!请终身诵之。」官承务郎,监江、淮总领所惠民局,兼行宫杂卖场。淳熙初,卒。(参《周益公集》。)


  奉议胡先生澥


  胡澥,忠简次子。官承事郎,监南岳庙,又为奉议郎、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杨诚斋称其修洁博习,能世其家。(参诚斋《荐士录》。)


  ◆澹庵门人


  文节杨诚斋先生万里(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文忠周平园先生必大(别见《范许诸儒学案》。)


  ◆彪氏家学


  彪先生居正(别见《五峰学案》。)


  ◆武夷再传


  县官张先生默


  张默,字成父,竹也。魏忠献公之从孙,传《春秋》之学于胡文定公。所至作吏皆有声。见杨文节公《荐士录》。(补。)


  祖望谨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阳诗,而文节误以为魏公之从子,或传写之讹也。


  (梓材谨案:文节《荐士录》本云「能传胡文定《春秋》之学」,盖得其《春秋》之传耳,非亲受学于文定,列为武夷再传可也。)


  文庄曾先生渐


  曾渐,字鸿甫,南城人也。绍熙中进士,累官吏部侍郎。谥文庄。详见叶水心墓志。朱子言曾渐多是禅。


  宗羲案:湖南一派,如致堂之辟佛,可谓至矣。而同学多入于禅,何也﹖朱子曾举一僧语云:「今人解书,如一盏酒,被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来添去,都淡了。」愚独以为不然。佛氏原初本是浅溥,今观其所谓如来禅者可识已。其后吾儒门中人逃至于彼,则以儒门意思说话添入其中。稍见有败阙处,随后有儒门中人为之修补增添。次第添来添去,添得浓了,以至不可穷诘。而俗儒真以为其所自得,则儒淡矣。可叹也!


  祖望谨案:文定卒于绍兴八年。鸿甫得及其门,则当生于靖康以前,岂有绍熙中尚存者!岂别一人邪﹖抑或私淑之学邪﹖当俟博物者更考之。


  (梓材谨案:《水心文集》有《中奉曾公墓志》云:「开禧二年卒,年四十二。」其生年当在干道元年乙酉,距文定之卒绍兴八年戊午,又二十七年,其不得受业文定可知。又案:文庄与韩侂冑同时,朱子所论,非有别人,谢山疑为私淑,当是也。)


  ◆陈氏家学


  承议陈先生守


  承奉陈先生定


  直阁陈复斋先生宓(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茅堂续传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别见《鲁斋学案》。)

 卷三十五 陈邹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陈邹诸儒学案(全祖望补本)


  陈邹诸儒学案表


  陈瓘        (子)正汇   (孙)大方


  (《丰氏门人。)  (从孙)渊(别为《默堂学案》。)


  (元城同调。吕本  (别为《紫微学案》。)


  中涑水、百源、二程私淑。)      曾恬


  (鄞江、西湖再    詹勉(并见《上蔡学案》。)


  传。》)


  廖刚


  林宋卿


  李郁(并见《龟山学案》。)


  蒋璇


  (父浚明。)


  蒋珫


  张琪


  黄(别见《紫微学案》。)


  (了翁续传。)


  邹浩        (子)柄


  (《龚氏门人。)


  (了翁讲友。)


  (伊川私淑。)


  (荆公再传。)


  唐广仁        吕本中(别为《紫微学案》。)


  (陈、邹同调。涑水私淑)。


  关治


  (龟山门人。)


  (二程再传)。


  陈正


  夏候旄


  唐恕


  胡宗伋        (子)沂      孙拱


  (孙)撙(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孙畴


  (伯父子升)。


  孙介     (子)应时(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附厉德辅)。


  刘若川        (子)充实


  (父陶)。      周必大


  周必刚


  周必强


  邓名世


  (并元佑之余)。             邹斌(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邓氏续传)。


  陈邹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私淑洛学而未纯者,陈了斋、邹道乡也。唐充之、关止叔,又其次也。了


  ◆斋兼私淑涑水、康节,


  学徒最盛,建炎后多归龟山。述《陈邹诸儒学案》。(梓材案:是卷诸儒皆洛学私淑,而亦各有师承。其为元佑之余者,附入是卷。)


  ◆清敏门人(王、楼再传。)


  忠肃陈了斋先生瓘陈瓘,字莹中,南剑州人,学者称为了斋先生。少好读书,不喜为进取学。父母勉以门户事,乃应举,一出中甲科,为湖州教授。元佑初,蔡卞帅越州,先生为签判,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屡引疾求归,章不得上。檄摄通判明州,卞素敬道人张怀素且来越,卞留先生少须之,先生不肯止,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斯近怪矣。」章惇入相,先生道谒,惇闻其名,询当世之务,先生曰:「请以所乘舟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召为太学博士,迁校书郎。惇、卞主绍述之论,追贬温公,上谤宣仁后。先生奏言:「尧、舜、禹皆以『若稽古』为训。若者,顺而行之;稽者,考其当否。必使合于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天子之孝与士大夫之孝不同。」帝意感悦。执政闻而憾之,出通判沧州,知卫州。徽宗即位,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先生论议持平,务存大体,不以细故借口,未尝及人晻昧之过,惟极论蔡卞、章惇、安惇、邢恕之罪。御史龚夬击蔡京,朝廷将逐夬,先生言:「绍圣以来,七年五逐言者,皆与京异议。今夬又以言京罢,若公道何!」遂草疏论京。未及上,罢监扬州粮料院。先生出都门,缴四章奏之,并明宣仁诬谤事。帝密遣使赐以黄金百两,改知无为军。明年,还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先生语子正汇曰:「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正汇愿得书,先生喜,旦持入省,布使数人邀相见,甫就席,遽出书,布大怒,出知泰州。寻除名,窜袁州、廉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正汇在杭告蔡京有动摇东宫,杭守蔡薿执送开封狱,并逮先生对簿。先生曰:「正汇闻京将不利社稷」,瓘岂得预知﹖以所不知,忘父子之恩而指其为妄,则情有所不忍;挟私情以符合其说,又义所不为。京之奸邪,瓘固尝论之于谏省,不待今日也。」内侍黄经臣莅鞫,闻其辞,失声叹息曰:「主上正欲得实,如言以对可也。」狱具,正汇犹以所告失实流海上,先生亦安置通州。先生尝着《尊尧集》,议者以为言多诋诬,编置台州。宰相命凶人石悈知州事,执至庭,大陈狱具,将胁以死。先生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岂被制旨邪!」悈失措,始告之曰:「朝廷令取《尊尧集》尔。」先生曰:「某以神考为尧,主上为舜,助舜尊尧,何得为罪!君所得几何,乃亦不畏公议乎﹖」终不能害,又移楚州。先生笃学有识,通于《易》数,言事多验,然持论一衷于理。初,蔡京知其才,待之加礼,先生不肯附丽,恬于进取。及居言职,疏劾奸慝,即所举不避。尝曰:「彼则『举尔所知』,此则『为仁由己』。」识者重其言。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靖康初,赠右谏议大夫,谥曰忠肃。(参史传。)


  祖望谨案:了翁最宗元城,则以为涑水私淑弟子可也;每得明道之文,衣冠读之,以为二程私淑弟子可也;精于《皇极》之学,以为康节私淑弟子可也。然而其渊源则出于丰氏,而丰氏出于楼氏。当安定、泰山、古灵倡学时,四明五先生隐约里巷,讲学独善耳。远非诸公比也。一传而丰氏,其传已光大于世;再传而遂得了翁、先之二人。然则椎轮为大辂之始,其功不可诬也。了翁弟子东南,其后多归龟山之门。


  (梓材谨案:先生为清敏墓志,自称「门人叙复宣德郎赐绯鱼袋陈瓘叙次」,是先生为丰氏门人之证。顾清敏兼事鄞江王氏,则先生不独为楼氏再传也。)


  陈右司说


  气质一定而不能自易其习者,非以其不学与﹖气质之用狭,道学之功大,习其所习者未尝察也。天气而地质,无物不然。人藐乎其间,奚以相远﹖其道莫先于学。务学在于求师。


  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幼学所当先也。颜子、孟子,亚圣也,学之虽未至。亦可为贤人。言温而气和,则颜子之不迁渐可学矣;过而能悔,又不惮改,则颜子之不贰渐可学矣。知埋鬻之戏不如俎豆,念慈母之爱至于三迁,自幼至老不厌不改,终始一意,则我之不动心亦可以如孟子矣。若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语及颜、孟,则曰:「我为孩童,岂敢学也!」此人不可以语上矣。先生长者见其卑下,必不肯与语,则其所与语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过而不知悔,悔而不知改,皆下等人也。闻下等语,为下等事,譬如坐于房室之中,四面皆墙壁也,虽欲开明。不可得矣!


  (梓材谨案:以上二条盖录自《小学》。)


  学者须常自试,以观己之力量进否。《易》曰:「或跃在渊,自试也。」此圣学也。


  人之大恶,虽至于谋反大逆,若有一念悔心,使临刑之际说「我悔也」,便须赦他,便须用他。


  祖望谨案:此亦为王氏执迷不悟而发。


  君子与人为善,故能养其大体而为大人,故能格君心之非而使天下利见,故能言动以为则法。后之人急急然惟欲己为是也,恐其叛己,以利诱之,以害驱之,天下终不以为然,而自以为过天下,何愚之甚!


  学者非独为己而已也,将以为人也。管仲生平多违礼,不若晏子之有节。然孔子称晏子不过谓其「善与人交」,而盛称管仲之仁,以管仲功及天下而晏子独善其身。


  学者非徒读诵言语,撰缀文词而已,将以求吾之放心也。故《大畜》之卦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所谓识者,识其是非也,识其邪正也,如是。故能畜其德。


  今有人曰:「仕宦而使天下谓之贤人,是自取其善而归过于其君也;使天下谓之不贤人,是自取其恶而归美于其君也。」曰:是不然。此乃李斯分谤之说也。天下谓之不贤,未必不为其君之累。


  孔子以柔文刚,故内有圣德而外与人同。孟子以刚文刚,故自信其道而不为人屈。众人以刚文柔,故色厉而内荏。


  杨子之书,唯是说到。孟子之书,则自得之。如平旦之气,养浩然之气,皆自得之语。孔子则并自得处亦无。


  凡欲解经,必先反诸其身而安,措之天下而可行,然后为之说焉。纵未能尽圣人之心,亦庶几矣。若不如是,虽辞辩通畅,未免乎凿。今有语人曰:「冬日饮水,夏日饮汤。何也﹖冬日阴在外,阳在内,阳在内则内热,故思水。夏日阳在外,阴在内,阴在内则内寒,故思汤。」虽甚辩者不能破其说也。然反诸其身而不安也,措之天下而不 可行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寻常人便说作两事,失之远矣。盖语学则益,「见善必迁,有过必改」也;语道则损,「惩忿窒欲」也。二卦未尝偏废。


  (梓材谨案:以上诸条,皆本吕氏《童蒙训》。第谢山所节《童蒙训》凡十四条,今移入《安定学案》者一条,移入《高平学案》者一条,移入《荆公新学略》者二条。)


  先天之学,以心为本,其在经世者,康节之余事耳!世学求《易》于文字,至于《皇极》,或以为考数之书。


  祖望谨案:以下《邵氏闻见后录》,皆答杨、游二公书。


  《观物》云:「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重未然之防,是之谓《易》之大纲。


  康节云:「物理之学,不可强通。强通则失理而入于迷。」《皇极》之书,不可以强通者也。


  康节非数学,其学在心。若欲观休咎,则自有八卦可玩吉凶,何必更求之《皇极》之书﹖


  祖望谨案:先生晚年私淑康节最深,故予于《康节学案》以景迂与先生牵连列之。先生之《集》五十卷,今不传。予从吕文清《童蒙训》及邵博《闻见后录》中摭拾节略,得二十余条,列之于此。先生所以论康节之学者,杨、游二公不谓然,但其中精语不可没也。


  (梓材谨案:谢山所谓摭拾二十余条,盖并所节《行略》诸条而言耳。又案:谢山所节《邵氏闻见后录》五条,今移入《涑水学案》者一条。)


  忠肃文集


  叶公沈诸梁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公当世贤者,鲁有仲尼而不知,宜乎子路之不对也。(梓材案:以上三十六字,从《明道学案》洲所节《附录》并入。)予元丰乙丑夏为礼部贡院点检官,适与校书郎范公淳夫同舍,公尝论颜子之不迁不贰,惟伯淳能之,予问公曰:「伯淳谁也﹖」公默然者久之曰:「不知有伯淳邪﹖」予谢曰:「生长东南,实未知也。」时予年二十九矣。自是以来,常以寡陋自媿。(《责沈文送侄孙几叟》。)


  古之善学者,心远而莫御,然后气融而无间;物格而不惑,然后养熟而道凝。山上之木,合抱之材,非一朝一夕之可俟。人之患,在不立其基。基立而不勉,亦何以异于彼哉!(同上。)


  汉成、哀之世,使大臣之门有负恩之士,则汉之宗社未至危亡。然使为大臣者不欺其君,尽忠之士亦安忍负其门!(《上曾子宣论日录书》。)


  祖望谨案:此指绍述诸公。


  列子有言:「世以生人为行人,则死人为归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此御寇未了之语。生死无时而不一,四大无时而不离,何待死为其归乎﹖其生也心归,其死也形化,归而待化,复何俟于言。(《上吕吉甫书》。)


  祖望谨案:紫微曰:「此诱吉甫使之为善也。」然愚谓其言稍不醇。


  所买书,必以渐观考。乡居应务,当尽人情,不当专守故纸。要之,若缉麻然,虽或放手,勿堙其绪,断则续之,忙复堑舍,久久不辍,绩成长条,岂有间断处也﹖(《与李光祖书》。)


  《资治通鉴》曾留意否﹖学者倦于持久,而稽古之习猝难承办,凡如读习寓言,可旬月而了,故弃史不读。不知《六经》、《论语》发明中实之道,以稽古为本。庄周高而不中,寓而不实,其言可喜悦而实则诞幻,尚不如老子之有益于世,况可比吾教之中道乎!《华严》云「依教修行」,此语乃百家之总门也。吾教非彼教,彼教非吾教,其实无二,其门不一,各依自教,则本不相妨矣。冠员冠、履方履而食膜拜者,是舍吾教也。舍经史可证之实,而说诞放无实之文,何以异此!《华严》依教之旨,不若是其偏也。修身行己,奉行圣教尔。如稽古之事,载于《六经》;《六经》之后千余年之事,散于诸史。《通鉴》集其散而撮其要,此英祖、神考之所以赐后学也。(《与邹志完书》。)


  (梓材谨案:谢山所拾《忠肃文集》七条,今移入《涑水学案》者一条。)


  杂说


  一日之计在寅,一年之计在春,一生之计在少。(见《并榈集》。)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见《龟山集》。)


  金可死而不化,水万折以东流。  


  天下之死一耳,死于瘴疠,死也;死于囹圄,亦死也;死于刀锯,亦死也。吾今一视之,俱无所择。


  子路死卫,不忘结缨,安而乐之如此,处之有素故耳!


  吾生平学佛,故于死生之际了然无怖。


  佛为觉,禅为定。


  于苦处中习行安乐法。(以上见《默堂集》。)


  佛法之要,不在文字,亦不离于文字,只《金刚经》一卷足矣。世之贤士大夫无营于世而致力于此经者,昔尝陋之,今知其亦不痴也。此经要处只九字,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一「觉」字耳,《中庸》「诚」字即此也。此经于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归于虚妄,其所建立,独此九字。其字九,其物一。是「一以贯之」之一,非纪数之一也;是「不诚无物」之物,非万物之物也。年过五十,宜即留意,勿复因循。此与日用事百不相妨,独在心不忘耳。早知则早得力。(《文献通考》。)


  吾前此困于患难,他无所惧,所惧者死。今则死亦不惧。


  李梁溪曰:此可以见不动心之难。


  (梓材谨案:忠肃此说,谢山未标所出,恐是梁溪《集》中所引耳。)


  附录


  一日,尝与家人语,家人戏问是实否。公退,自责累日:岂吾尝有欺于人邪﹖何为有此问也。(以下《行略》。)


  公有斗余酒量,然每饮不过三爵,恐废事也。日有定课,自鸡鸣而起,终日写阅,不离小斋。倦则就枕,既寤即兴,未尝偃仰枕上。每夜必置行灯于侧,自持就案,或问何不呼使者,公曰:「起止不常,若涉寒暑,则必动其念,此非可常之道。吾性安之,不欲劳人。」


  公疏文有云:在彼如「举尔所知」,在此则「为仁由己」。未尝以预荐而入其党,亦不以小故而绝其恩。


  祖望谨案:此言盖为曾子宣发也,与《上曾子宣书》同。


  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非谓不言也,但不言是非长短利害,虽常言无害。所谓终日言而未尝言,所以无过。


  祖望谨案:此言未当。若不言长短利害则可矣,岂有不言是非者乎﹖殆记者之误也。


  又云:天下之事,变故无常,唯稽考往事,则有以知其故而应变。。王氏乃欲废绝史学而咀嚼虚无之言,其事与晋人无异,将必以荒唐乱天下。


  祖望谨案:先生弹蔡京云:「灭绝史学,一似王衍。」


  又云:「北人始可有为,南人轻险易变。」


  祖望谨案:弹蔡京云:「重南轻北,分裂有萌。」


  张天觉好佛,亦好道,公虽被其荐引,未尝相识,亦未尝通书,但以诗柬之曰:「辟谷非真道,谈空失自然。何如勋业地,无媿是神仙。」


  祖望谨案:此则知先生之学佛,亦其寄也。所谓「儒其行而墨其言」。


  公通《易》数,如靖康、建炎及隆佑垂帘事,皆豫言之。(以上《行略》。)


  (梓材谨案:以上八条,谢山底稿于《陈右司说》牵连书之,今以其录自《行略》,例附于此。)


  刘元城《谈录》曰:陈莹中,某尝荐自代,而未尝识面。莹中多失之过。如《尊尧集》先评荆公为伊、吕圣人之耦,而后纳诸僭叛不轨之域,此学术不粹也。


  《吕氏童蒙训》曰:陈人莹中,闽人也,而专重北人。以北人可有为,南人轻险易变也,不可以有为。


  谢山《陈忠肃公祠堂碑铭》曰:「忠肃着《尊尧集》于合浦,以辟新学,尚不慊意,迨着之四明,始以为无憾,则四明宜有祠。忠肃之为倅,居南湖之南蓝,而西湖十洲题咏最多,则湖上尤宜有祠。」又曰:「史越公言是时忠肃穷甚,裘葛不足蔽体,箪瓢不足充口,而温然盛德之容,了无含愠,谈笑舒愉,幽居甚乐。吾读忠肃十洲诸作,则越公之言信然。呜呼,是所谓大丈夫者邪!」


  ◆龚氏门人(荆公再传。)


  忠公邹道乡先生浩


  邹浩,字志完,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正献公、范忠宣公为守,皆礼遇之。忠宣属撰乐语,先生辞。忠宣曰:「翰林学士亦为之。」答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忠宣敬谢。哲宗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先生论其不可而止。章惇独相用事,先生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侵上之罪。时上废孟后,而贤妃刘氏立,先生上章切谏,以「万世公议」为辞。帝变色,持其章,凝然若有所思,付外。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疏请黜陟人材,一由独断,宜恤公议于独断未形之前,谨独断于公议已闻之后。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又请稽考先朝盛德,以尽继述之孝。迁兵、吏二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江宁府,徙杭、越二州。蔡京用事,忌之,求其谏立刘后疏不得,乃为伪疏宣示中外,遂再谪衡州别驾,寻窜昭州,五年始得归。方先生之除谏官也,恐贻亲忧,母张氏曰:「汝能报国,吾何忧!」及先生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瘴疾危甚,杨时过省之,犹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先生渊源伊洛,而特嗜禅理,其《括苍易传序》服应荆舒之学。前后立论,不无岐出。然以大节观之,要为不负师承矣。文字小疵,未足为累,盖所学在此不在彼也。与游田昼、王回、曾诞,皆良士。着有《道乡集》若干卷。(参史传。)(云濠案:《邹道乡集》诗十四卷,文二十六卷,《四库书目》与《直斋书录解解题》合。《东都事略》以为三十卷,非。)


  祖望谨案:南轩尝言道乡晚与程子论道,以予考之。似未及过从也。特道乡早岁与刘斯立、田明之固尝讲学,而受业于龚深父之之门,虽未承濂、洛之统,固非绝无渊源者。晚乃游于杨文靖公、胡文定公之间,得伊川之传。尝曰:「吾虽未见先生之面,然识先生之心矣。」故伊川私淑弟子,先生与了翁其最也。特二公皆未能不染于佛、老之学,是则闻知之所以终 不逮见知也与!然当时见知者之多所陷溺也,亦十九矣。


  道乡语录


  非礼勿履,惟《大壮》能之。君子用《大壮》之道,惟此为要切。


  修学易,进道难。何为进道﹖慎独是也。


  某为谏官,秖是说理,不徼讦。


  为善如着衣吃饭,不可有功过心。


  勉礼之当行者,不必责人之报。安义之当为者,不必望人之知。


  可以求,可以无求,求多辱。可以交,可以无交,交多滥。可以毁,可以无毁,毁多怨。可以誉,可以无誉,誉多谄。


  有非礼之念,然后有非礼之言,言非自口也。


  过相褒贬,便入于巧言。轻重须合宜。


  虽居轩冕之间,当有山林之气,士不可无山林气,节义、文章、学术,大抵皆然。何谓山林之气﹖即纯古之气也。


  达于命者,不以得失为休戚。


  思虑不清,便乖慎独之道。


  学者厌俗事,便非圣王之学。圣王以民事为本,舍民事无可为者,但事事中理,皆有节文,所以异于俗人。下达一家,亦只如此厌俗事。皆生于怠惰。「清虚澹泊」,皆缪悠之词。试问清虚者,不须衣食乎﹖能不为人乎﹖有此二者,既有所事矣。故圣人不喜事,亦不厌事,学者不可不勉!


  有心之过大,无心之过小。


  凡为善有二:或直心为善,或着奸为善。大抵有山林气即佳。宁可使人道村,不可使人道奸。


  祖望谨案:先生语录,秖此一十七条。不深于讲学,而拈出谨独为宗旨,由其言,可以入圣矣。予故备录之。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十七条中,移入《高平学案》二条,又一条引范丞相云「惟俭可以成廉,」惟恕可以成德」,与忠宣传答请教者语复,节之。)


  杂记


  「直其正也,」当作「直其敬也」,音近而讹。


  事至于「如之何如之何」者,固不能为之于未然矣。犹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是不知悔者也,虽圣人,其如彼何!


  「吾斯之未能信」,斯者,指其心而言。


  圣人之道,备于《六经》。《六经》千门万户,从何而入﹖大略在《中庸》一篇,其要只在谨独。(此条见《宋史》本传。)


  十二时中,看自家一念从何处起,即检点不放过,使见功力。(见《胡氏传家录》。)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梓材谨案:此从谢山所节《景迂学案》《晁氏客语》移入。)


  附说


  无所往而不寂者,道也。(《双寂庵记》。)


  道乡居士以道自持久矣,一旦超超乎万物之表,不知规矩准绳之果吾法邪,非吾法邪﹖不知身体发肤之果吾形邪,非吾形邪﹖所谓喙鸣合,与天地合者与!(《彀音集序》。)


  寡言不如不言,不言不如忘言。


  心冥,则无所往而不冥。


  祖望谨案:此先生之不能自拔于异端者。姑举一二条见之。


  附录


  林醇中与书云:惟绝欲平心,调饮食,省思虑,则邪不能干。


  钱济明与书云:穷绝之域,有书可观。不尔,则日月之徙,烟云之变,皆吾方册也。言与不言,皆与我会。


  张牧之与书云:恶固不可为,为善复如此!惟望事事节约。


  祖望谨案:先生诗注中有三条,乃谪昭州时诸公所与书,附录于此。皆德人之言也。


  《晁氏客语》曰:志完虽遇剧事,处之常优游。因论《易》曰:「《恒》杂而不厌。」


  ◆陈邹同调


  监税唐先生广仁


  唐广仁,字充之,内黄人也。少有志于圣学,闻司马温公所以教刘公元城者曰:「生平无以过人,但事无大小,皆可使人知。」遂私淑之。元城亦称先生才用有余。以进士官干宁司法参军,改常州,能决疑狱。元符末,上书入邪籍,时方当改官,遂不用。已而监苏州酒税务。苏人朱氏有势焰,太守以下皆承奉之,而先生一切自异,着憎慢之。太守不能堪,以事下之狱,无所得,然竟废,乃居宝应。其被斥也,元城则曰:「充之尚少保身之道,太为崖异,欲立名。」先生自是益读书讲道,所得愈邃。吕公居仁严事之。宣和中,卒,遗言所以教子者,惟温公语,他不及焉。陈公了翁志其墓。


  附录


  吕氏童蒙训曰:唐充之每称前辈说,后生不能忍诟,不足为人。


  又官箴曰:唐充之,贤者也,深为陈、邹二公所知。大观、政和间守官苏州,朱氏方盛,充之数讥刺之,朱氏深以为怨,傅致之罪。刘器之以为充之为善欲人之见知,故不免自异以致祸患,非明哲保身之谓。


  汪玉山跋先生帖曰:唐充之元符末上书入籍。其学以天人一理,内外一致,自洒扫应对进退,与酬酢佑神皆一事,无先后之别,极高明所以道中庸也。予闻于吕公居仁者如此。


  ◆龟山门人(二程再传。)


  馆职关先生治


  关治,字止叔,杭人也。元佑三年进士,尝为馆职。学于龟山。尝语吕紫微曰:「杨先生有力量。」紫微因亦学于龟山。然读紫微与先生诗,则亦颇耽禅悦,盖其时儒者多蹈此疵也。不知其官秩所至。


  附录


  《吕氏官箴》曰:关止叔获盗,法当改官,曰:「不以人命易官。」终不就官,可谓清矣,然恐非通道。或当时所获盗有情轻法重者,止叔不忍以此被赏也。(黄氏补本。)


  ◆元佑之余


  陈先生正


  陈正,字端诚,亦元佑中通儒也。《吕氏童蒙训》引其言曰:「《易》须是说到可行处方可。」


  (梓材谨案:是传首二句从《安定学案》谢山所作《田明之传》尾移入,以《吕氏童蒙训》足之。)


  幕官夏侯先生旄


  夏侯旄,字节夫,京师人。年长紫微以倍,犹及与之交。崇宁初,召任诸州教授。学制既颁,即日寻医去。后任西京幕官,罢任当改官,以举将安惇也,卒不改官,浮沈京师,至死不屈。


  县令唐先生恕


  唐恕,字处厚,口口人。崇宁初,知荆南县。新法既行,即致仕,不出者几三十年。


  第笔


  (梓材谨案:以上二传,以谢山所录《吕氏童蒙训》为之。二先生紫微并称为丈,则皆紫微前辈也。)


  监岳胡定翁先生宗伋


  胡宗伋,字浚明,号定翁,余姚人。童时如成人,及长,刻意于学。元符间,试礼部不第,归,教授乡里,学者多从之游。性至孝,跬步未尝忘亲。建炎之乱,士人避地明、越者,多以先生为归依。高宗御极,授房州文学,调浏阳丞。用荐,监严州比较务。最,进一官。丐祠,监南岳庙。先生操行方轨,笃于道德性命之旨,其交游子弟,非是莫取,史称为醇儒。(参《两浙名贤录》。)


  迪功刘先生若川(父陶。附子充实。)


  刘若川,字朝宗,始名武,字定功,庐陵人。父陶字绍先,博学有声称,于势利泊如也。先生刻意读书,当朝廷改科取士,人曰:「刘公,元佑宿学也,宜留为吾徒师。」赞助学官,师表多士,踰四十年。后补右迪功郎。致仕,为乡先生,周必大兄弟尝受业焉。子充实,通经笃行,有父风。(参《周益公集》。)


  删定邓先生名世


  邓名世,字符亚,临川人。天资笃实,为文长于叙事。先是,议臣禁学《春秋》及诸史者,先生独酷嗜之,试有司,屡以援《春秋》见黜。同舍又告毋藏元佑党人文集,笑曰:「是足以废吾身乎﹖」遂杜门却扫,益研究经史,考三《传》同异,往往为诸儒所未到。御史刘大中宣谕江南,得所著《春秋四谱》等书,荐之,命录其书以进,遂以布衣上殿,进《治人》、《务实》等说,上嘉纳,寻赐出身,除敕令所删定官,兼史馆校勘,时绍兴四年也。所著书又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春秋公子谱》、《列国诸臣图》、《左氏韵语》、《国朝宰相年谱》、《古今姓氏辩证》、《皇极大衍数》、《大乐书》、《文集》,共合三百余卷。(参《姓谱》。)


  (梓材谨案:厚斋尚书尝言先生「《春秋辩论》《谱说》十篇一卷,辩先儒言经传之失,考订明切」云。)


  ◆了翁家学(王、楼三传。)


  龙图陈先生正汇(附子大方。)


  陈正汇,忠肃之子也。忠肃在四明,遣之往浙西,过杭州,遽告变。蔡京既得其情,必欲寘之死地,又欲并以此杀忠肃。既就逮,忠肃以劲言得免,犹谪通州,故其放还谢表云:「狐突教子,素存不二之风;曾参杀人,宁免至三之惑。」又云:「海岛万里,不如无子之无忧;淮壖一身,弥觉有生之有患。」徽宗察之,仅得贷先生之死。至沙门岛上,巡检知其为名家子,招致馆下。钦宗即位,召归,而忠肃已下世,痛不及见,遂得心疾,上殿已不能对。赐以名方,擢其子大方为郎。(参《楼攻媿集》。)


  (云濠谨案:先生为忠肃长子,官龙图阁直学士,志节不忝忠肃。因疾丐闲,高宗御札赐白金,以奖其行。)


  御史陈默堂先生渊(别为《默堂学案》。)


  ◆了翁门人


  文清吕东莱先生本中(别为《紫微学案》。)


  舍人曾先生恬


  监场詹先生勉(并见《上蔡学案》。)


  尚书廖高峰先生刚


  知州林先生宋卿


  机宜李西山先生郁(并见《龟山学案》。)


  中奉蒋先生璇(父浚明。)


  宣奉蒋先生珫(合传。)


  蒋璇、蒋珫兄弟,赠金紫光禄大夫浚明之子,忠肃弟子也。


  谢山《蒋金紫园庙碑》曰:蒋氏自唐时实由天台来居奉化,已而迁鄞之湖上。金紫为丰清敏所荐士,官尚书金部员外郎,抗疏排新法被斥,将谪远州,母老,清敏力争之而免。金紫之子,中奉大夫璇、宣奉大夫珫最有名。是时陈忠肃公来鄞,金紫即遣二子事之,未几成进士,忠肃为书「连桂」二字以表其坊。中奉知江阴归,犹及与潘公良贵倡和三江亭上,其诗至今存。而宣奉以忤蔡京自劾去。师传、家学,俱为不负。(梓材案:谢山《又答葛巽斋日湖故事问目》,「中奉大夫」作「左朝议大夫」。引清容作《蒋晓墓志》有曰:「忠肃陈公,谪明绝朋。俾子允师,连桂以登。」则朝议兄弟皆尊尧弟子,金紫之世学可知矣。)


  州佐张先生琪


  张琪,字同美,京畿人。官卫州,陈公莹中为守,礼遇独异众人,先生感之,而不知所以独异之意。崇宁中,先生官宿州,诸贵人招致之,先生感陈公意,终不肯。盖先生之为人,贤而差弱,陈公异待之者,欲以坚其节,而先生终能自守。前辈成就人,委曲如此,教亦多术矣。


  (梓材谨案:此条录自吕紫微《童蒙训》,已足为张先生小传,且足见了翁教术之多方,故列于此。)


  ◆道乡家学(荆公三传。)


  州守邹先生柄


  邹柄,字德久,道乡先生长子也。刚梗有父风。未冠,弃举子业,从龟山游,手葺《伊川语录》一卷。靖康初,自布衣荐除枢密院编修。疏请昭雪父冤,且言本非朝廷之意,朝奏夕可,赠官赐谥,典礼忧渥。官终给事中、台州守。


  ◆唐氏门人


  文清吕东莱先生本中(别为《紫微学案》。)


  ◆定翁家学


  胡沂,字周伯,定翁子。绍兴五年进士。孝宗受禅,擢殿中侍御史。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诏行其言。又言:「设武举,立武学,盖将有所用也。今除高第一二名,余皆吏部授以榷酤征商,所养非所用。愿诏大臣详议,中举者,定品格,分差边将下,准备差遣。」从之,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邸旧恩,除知合门事,先生论其市权,请屏远方,不听。先生以言不行,请去。干道元年,召为宗正少卿,除吏部侍郎。先生奏:「《七司法》自绍兴十三年纂修成书,岁且一纪,历月阅时,不无抵牾。望令敕令所官讨论章旨,将现行之法与当革之条辑为一书,颁之中外,庶可戢吏胥之奸。」诏行之。寻进礼部尚书。上有大用意,而先生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遂以龙图阁学士提举兴国宫。淳熙元年,卒。谥献肃(参史传。)


  ◆定翁门人


  孙先生畴(伯父子升。)


  孙畴,字畴朋,余姚人。少凝远有伟志,言动遵规距。胡定翁以学行讲授闾里,伯父子升俾先生率诸季负笈依其门。尝有家问,督先生立志刚远,慕先圣,暑毋昼寝,群居起敬,忌苟同俗。且曰:「汝前报吾,『苟且学作文字』。君子无一忘敬,『苟且』何等语!后不得复尔!」先生学勇进,矜式后来。诸长者相会,曰:「万金可有,孙寿朋不易得也。」(参《沈定川集》。)


  承务孙雪斋先生介(附厉德辅。)


  孙介,字不朋,余姚人,烛湖先生之父也,号雪斋,封承务郎。自志其墓有曰:「四岁能离家入郡庠随兄寿朋读书,日数百言。七岁学于乡先生胡定翁。十八九始学举子赋,遽罹兄丧,伥伥无相,几不自立,因从畏友厉德辅肄业紫溪,渐渍稍胜。既冠,授书自给,益发愤自课,务为实学。受人子弟之托,不啻己子,随才指授,专事讲释,至老不倦」云。(参《楼攻媿集》。)

  ◆刘氏门人


  文忠周平园先生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人。举进士,又中博学宏辞科,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高宗见其文,奇之。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权给事中。以力排权幸忤旨,改福建路提刑。后除参知政事,迁枢密院使,拜左丞相,进少保、益国公。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谥文忠,祠于学。有《文集》行世。先生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参史传。)


  (梓材谨案:先生号平园,其《省斋稿》《胡忠简神道碑》有曰:「某自少慕公名德。隆兴初,先后入两省,中间郊居,从游几十年。」则先生尝游澹庵之门矣。)


  周先生必刚


  周必刚,字子栗,益公之弟也。益公谓其「仁而刚,敬而和,敏而好学,事母孝,从兄顺,与人交忠信廉逊」。卒,年三十三。(参《益公集》。)


  周先生必强


  周必强,字子柔,益公之弟。刚明孝友,为诗文皆惊人语。真文忠尝别其《集》曰:「假之以年,必将追骚人而与游,望圣门而力进矣!」(参《吉安府志》。)


  ◆了翁续传


  宣教黄先生(别见《紫微学案》。)


  ◆献肃家学(定翁再传。)


  中散胡先生拱


  提举胡先生撙(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雪斋家学


  判军孙烛湖先生应时(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邓氏续传


  司户邹南堂先生斌(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卷三十六 紫微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紫微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紫微学案表


  吕本中     (从子)大器   (从孙)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荥阳孙。)           (从孙)祖俭(别见《东莱学案》。)


  山、了翁、和  (从子)大伦


  靖、震泽门人。)(从子)大猷


  (安定、泰山、涑(从子)大同


  水、百源、二   林之奇     (从子)子冲


  吕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刘世南(别见《豫章学案》。)


  程、横渠、清


  敏、焦氏再传。


  (庐陵、濂溪、鄞


  江、西湖三传。) 李楠


  李樗


  汪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王时敏(别见《和靖学案》。)


  章宪


  章悊


  周宪(并见《震泽学案》。)


  王师愈(别见《龟山学案》。)


  曾季狸


  方畴


  方丰之        (子)士繇(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黄


  (三山学侣。)


  曾几(别见《武夷学案》。)


  许忻(别为《范许诸儒学案》。)


  (并紫微讲友。)


  ----


  紫微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大东莱先生为荥阳冢嫡,其不名一师,亦家风也。自元佑后诸名宿,如元城、龟山、廌山、了翁、和靖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尝从游,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而溺于禅,则又家门之流弊乎!述《紫微学案》。(梓材案:紫微与及门诸传本在和靖卷中,自谢山始别为《学案》。)


  ◆荥阳家学(胡、程再传。)


  文清吕东莱先生本中


  吕本中,初名大中,字居仁。其先东莱人,自文靖公始家京师。父好问,资政殿学士,封东莱郡侯。先生以正献公恩补承务郎。绍圣间党事起,正献追贬,先生亦坐黜。元符中复官。政和五年,调兴仁济阴簿,继为泰州士曹。丁母忧,吉。除大名路抚干。宣和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靖康初,迁职方员外郎,以不答梁师成大著名。绍兴六年,自直秘阁、主管崇道观召赴行在,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七年,上幸建康,先生奏曰:「当今之计,必为恢复事业,求人才,恤民隐,审政刑,开言路,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伺彼有衅,一举可克。若邦本未强,恐生他患。」引疾乞祠,直龙图阁、知台州,不就,主管太平观。召为大常少卿。八年,迁中书舍人,又兼权直学士院。初,先生与秦桧同为郎,意欢甚,秦又先生父所荐御史也。赵忠简鼎耳熟先生名,亦大钦响之。先生之真拜西掖也,赵、秦适为左右揆,论议多不谐。桧有专擅之意,欲排不附己者,先生为陈「同人于野,亨」之义,桧不然之。又力劝桧不可汲用亲党,除目下,先生即奏还之,桧勉其书行,卒不从。会《哲宗实录》成,忠简除特进,先生草制有曰:「会晋、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伯;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以去非。」桧大怒,言于上曰:「本中受鼎风旨,伺和议不成,为脱身之计。」风御史萧振劾罢,与祠。卒于上饶,年六十二,学者 称为东莱先生,赐谥文清。所著有《春秋解》、《童蒙训》、《师友渊源录》,行于世。先生少从游定夫、杨龟山、尹和靖游,而于和靖尤久。和靖之致仕也,先生问曰:「伊川归田,纳其告敕曰:『臣本布衣,得还初服为荣。』今先生受四品服致仕,与伊川异,何也﹖」和靖曰:「居仁责我则是。但焞荷圣恩,四章不允,复赐杂物。今解《孟子》以进,当俟书成,随纳章服耳。先后之间,非有异也。」从孙祖廉、祖俭。(修。)


  祖望谨案:先生历从杨、游、尹之门,而在尹氏为最久,故洲先生归之尹氏《学案》。愚以为先生之家学,在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盖自正献以来所传如此。原明再传而为先生,虽历登杨、游、尹之门,而所守者世传也。先生再传而为伯恭,其所守者亦世传也。故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弗及也。故愚别为先生立一《学案》,以上绍原明,下启伯恭焉。


  (梓材谨案;先生主济阴簿时,荥阳门人颜夷仲赠诗有「同升夫子堂」句。先生,罢官留别,亦云「昔日同升夫子堂」。知先生固从学荥阳,兼闻父祖之训者,第以为荥阳家学可也。)


  西垣童蒙训(补。)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


  后生学问,且须理会《曲礼》、《少仪》、《仪礼》等,学洒扫应对进 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自然度越诸子也。不如是,则是蹿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


  本中往年每侍前辈先生长者,论当世邪正善恶,是是非非,无不精尽。至于前辈行事得失,文字工拙,及汉、唐先儒解释经义或有未至,后 生敢置议及之者,必作色痛裁折之曰:「先儒得失,前辈是非,岂后生所知!」盖前辈专以风节为己任,其于褒贬取予甚严,故其所立实有过人者。近年以来,风节不立,士大夫节操一日不如一日。


  齐晏子纳邑,卫公孙免余辞邑,郑子张归邑,此古人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处乱世自全之道。


  《国语》公父文伯之母分别沃土瘠土之民,以为圣王劳其民而用之。《左传》亦言民生在勤。以此知勤劳者,立身为善之本。不然,万事不举。细民能勤劳者,必无冻馁之患;懒惰者,必有饥寒之忧。然则后生处身居业,可不以勤劳为先乎!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富有之大业;至诚无息,日新之盛德也。


  范辨叔说:今太学长贰、博士,居此任者,皆利于养资考、求外进也。为之学士者,皆利于岁月应举也。上下以利相聚,其能长有人才乎﹖此于本亦已错,更不须言也。


  立节非一朝一夕所能为,盖在平日之所养也。李自明云:「此事闲时说甚易,在临事要执得定。嘉佑以前,以言事被责为荣。一谏官以言被责,时兼判国子监,乃与诸生往贺焉。既见,颜色惨沮,殆不能语。」昔人尚如此!


  庄子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土苴以治天下国家。」曰:是不然。《礼记》曰:「诚者,非徒成己也,将以成物。」独善一身之道,乃兼善天下之道,但行之有先后耳。若以庄子为我之说,乌在其学圣人也﹖


  祖望谨案:紫微所作,切要于《童蒙训》一书。其所述诸大儒言行,予已釆入诸《学案》。其未尽者,列于此卷。而《官箴》见于成公《集》中者,亦备引之。


  (梓材谨案:《童蒙训》谢山列入于此者四十二条,尚有可入诸《学案》者,今移入《安定学案》一条,移入《高平学案》四条,移入《庐陵学案》一条,移入《濂溪学案》一条,移入《明道学案》一条,移入《伊川学案》二条,移入《范吕诸儒》十条,移入《元城学案》一条,又一条附入案语,又移入《景迂学案》一条,移入《荥阳学案》三条,移入《龟山学案》一条,附入《吕范诸儒》案语者一条,又移入《陈邹诸儒》三条,移入《荆公新学略》一条,又一条分列《泰山学案》、《高平学案》、《荥阳学案》、《陈邹 诸儒学案》,而仍列于此者九条。)


  谢山《跋宋椠吕西垣童蒙训》曰:紫微先生《师友杂志》、《杂说》诸书,大略与《童蒙训》三卷互相出入,无甚异同也。记晁公武《读书志》曾引《童蒙训》中语,谓秦淮海自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其旧作不同,而今无之,然则尚非足本邪﹖然读楼迂斋序,则是本乃紫徽从子仓部弸中所手钞,大愚子乔年所是正,不应尚有脱落。或者公武误指《紫微诗话》以为是书,未可知也。(云濠案:弸中为紫微弟,仓部乃弸中子大器。其云「从子仓部弸中」,误。


  舍人官箴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邪!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受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事可移于官。岂有二理哉!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间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不与人争者常得多利,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不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者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黄氏补。)


  当官之法,直道为先。其有未可一向直前,或直前反败大事者,须用冯宣徽所称惠穆「称停」之说。此非特小官然也,为天下国家当知之。


  当官者,难事勿辞而深避嫌疑,以至诚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则可以免祸(黄氏补。)


  前辈尝言:小人之性,专务苟且,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当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谚曰:「劳心不如劳力。」此实要言也。


  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如文字历引之类,皆须明白,以防中伤。不可不至谨,不可不详知也。


  徐丞相择之尝言:前辈多尽心职事,仁庙朝,有为京西转连使者,一日见监珫官,问曰:「所烧柴凡几﹖」曰:「十八九。」曰:「吾所见者十一,何也﹖」珫官愕然。盖转运使晨起望珫中所出烟几道知之。其尽心如此!(黄氏补。)


  当官者详读公案,则情伪自见。(黄氏补。)


  当官者,心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后生少年乍到官守,多为猾吏所饵,不自省察,所得毫末,而一任之间不复敢举动。大抵作用官嗜利,所得甚少,而吏人所盗不赀矣。以此被重谴,良可惜也。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也。尝见前辈作州县或狱官,每一公事难决者,必沈思静虑,一日忽然若有得者,则是非判矣。是道也,唯不苟者能之。


  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


  孙思邈尝言:「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侈于远。」如此,则人事毕矣。实当官之要也。(黄氏补。)


  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前辈专以此为务,今人知之者盖少矣。又如旧举将及旧尝为旧任按察官者,后己官虽在上,前辈皆辞避坐下坐。风俗如此,安得不厚乎!


  当官取佣钱、般家钱之类,多为之程而过受其直,所得至微,而所丧多矣。亦殊不知此数亦吾分外物也。


  当官者,前辈多不敢就上位求荐章,但尽心职事。所以求知也。心诚尽职,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当官遇事以此为心,鲜不济矣。(黄氏补。)


  畏避文法,固是常情。然世人自私者,率以文法难事委之于人,殊不知人之自私,亦犹己之自私也。以此处事,其能有济乎﹖


  尝谓仁人所处,能变虎狼如人类,如虎不入境、不害物、蝗不伤稼之类是也。如其不然,则变人类如虎狼,凡若此类及告讦中伤谤人,欲置于死地是也。(黄氏补。)


  当官大要,直不犯祸,和不害义,在人消详斟酌之尔!然求合于道理,本非私心专为己也。


  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如涂擦文书,追改日月,重易押字,万一败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养诚心事君不欺之道也。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反复变诈,不如慎始;防人疑众,不如自慎;智数周密,不如省事;不易之道。


  事有当死不死,其诟有甚于死者,后亦未必免死;当去不去,其祸有甚于去者,后亦未必得安。世人至此,多惑乱失常,皆不知义命轻重之分也。此理非平居熟讲,临事必不能自立。古之欲委质事人,其父兄日夜先以此教之矣。中材以下,岂临事一朝一夕所能至哉﹖教之有素,其心安焉,所谓「有所养」也。


  「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辨!《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此处事之本也。谚有之曰:「忍事敌灾星。」少陵诗云:「忍过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公尝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也。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官箴》十八条,今移入《荥阳学案》一条,移入《陈邹诸儒》一条。又从黄氏补本录入者十一条,其一条移入《高平学案》,一条移入《范吕诸儒》,一条移入《荥阳学案》,一条移入《陈邹诸儒》。)


  紫微说(补。)


  世之学者,忘迩而趋远,忽卑而升高,虚词大言,行不适实。虽始就学,则先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达节行权,由仁义行,而不知言必信、行必果、守节共学、行仁义之为先务也,故修其身者荒唐廖悠之说,施于事者颠倒杂乱,而卒无所正也。王辅嗣云:「安身莫若无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实法言也。(以上见《文集》。)


  (梓材谨案:谢山节录紫微《童蒙训》外,又录其说三条,云见《文集》,盖见成公《集》耳。今移一条于《元城学案》。)


  杂录


  少年无轻议人,无轻议事。(补。)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王氏《困学纪闻》引吕居仁《杂录》如是,即谢山所谓与《童蒙训》互相出入者也。深宁谓二语本魏李秉《象诫》。)


  祖望谨案:紫微之学,本之家庭,而叩游、杨、尹诸老之门,亦尝及见元城,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成公之先河,实自此出。顾世以其喜言诗也,而遂欲以《江西图》派揜之,不知先生所造甚高。成公诗云:「吾家紫微翁,独守固穷节。金銮朝罢归,朝饭而薇蕨。李杜坛,总角便高蹑。暮年自誓斋,铭几深刻责。名章与俊语,扫去秋一叶。冷淡静工夫,槁干迂事业。有来媚学子,随叩无不竭。辞受去住间,告戒意尤切。」可以知先生晚年之养矣!惟是其于释氏之学,有未尽斥者,则荥阳之遗风也。然学者读其《童蒙训》、《官箴》而行之,足以入圣学矣。于其佞佛,姑置之可也。


  附录


  自少讲学,即闻父祖至论,又与诸君子晨夕相接熏陶。尝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此论最要。又谓学者当熟究《孝经》、《论语》、《中庸》、《大学》,然后求诸书,必有得矣。从游、杨、尹叩微旨,复造刘安世、陈瓘之门请益。公之学问,端绪深远盖如此!


  六飞幸吴郡,欲进跸建康。公论:「自古创业中兴者,必有根本之地以制四方之地,必有根本之兵以制四方之兵。今所仰以为根本之地者,不过两浙、江东、福建而已,然而诸路凋残,民力已困。所仰以为根本之兵者,禁卫是也,而单弱不可用。乞令大臣广选才略,先求二者之要而力行之。」


  苗亘监阶州仓草场,以赃获罪,黥之。公奏曰:「近岁官吏犯赃,多抵黥罪。且既名士人,行法之际,宜有所避。况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若遽施此刑,异时察其非辜,虽欲深悔,亦无及矣。又此刑既用,臣恐后世不幸奸臣弄权,必且借之以及无罪。使国家此刑不绝,则绍圣以来,憸人盗柄,搢绅遭此,殆无遗类矣!愿酌处常罚,以称陛下仁厚之意。」疏再上,从之。


  驾幸建康,公疏言:「当今之计,必先为恢复事业,乃可观衅而动。若但有其志而无其业,恐益他患。今江南、二浙,科须实繁,闾里告病,尤当戒谨。傥有水旱乏绝之虞,奸宄窃发,未审何以待之。」复请:「于九江、鄂渚、荆南诸处,多宿师旅,临以重臣。至如孙氏以来名将,皆言西陵、建平,国之审表。今二处正在荆、峡间,当精择守臣,假之权柄,以待缓急。则江南自守之计,差为备矣。」


  论任人当别邪正:「迩来建言用事之臣,稍稍各徇私见,不主正说。元佑、绍圣,混为一途。其意皆有所在,若不早察,必害政体。」


  公以切直忤柄臣,一斥不得复用,贫甚,人多为公戚,而公方且深居。讲明道学。要其视摧抑屏弃为士之常,初不以介意也。


  公器蕴宏厚,行谊纯笃。诚意充积,表里无间。与人忠信乐易,即之蔼然,莫见其喜愠。平日学问,以穷理尽性为本。卓然高远,不可企及。


  王深宁《困学纪闻》曰:赵襄子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说苑谈丛》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吕居仁谓:「忍诟二字,古之格言。」学者可以详思而致力。(补。)


  ◆紫微讲友


  文清曾茶山先生几(别见《武夷学案》。)


  吏部许先生忻(别为《范许诸儒学案》。)


  ◆紫微家学(胡、程三传。)


  仓部吕先生大器


  奉议吕先生大伦(合传。)


  吕先生大猷(合传。)


  吕先生大同(合传。)


  吕大器,字治先,弸中子,紫微从子,累官尚书仓部郎,东莱之父也。兄弟 四人,曰大伦,字时叙;大猷,字允升;大同,字逢吉。筑豹隐堂以讲学,汪文定公称之,尝谓吕奉议时叙贫甚。闲废日久,可惜。而尤爱逢吉,谓其所讲释者,莫非前言往行之要。盖皆有得于家学者也。治先为曾文清公,兼得其传。兄弟中惟逢吉夭。(梓材谨案:汪玉山《与逢吉书》,谢山节录六条于《玉山学案》,其五条今分移《高平》、《涑水》、《元城》、《景迂》诸《学案》。)


  ◆紫微门人


  提举林三山先生之奇


  林之奇,字少颖,一字拙斋,侯官人。从居仁游,教之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称高弟。绍兴丙辰,西上应进士,行至北津而返,曰:「未忍舍吾亲也!」益肆力于学,及门常数百人,学者称为三山先生。成绍兴己巳进士,由长汀尉荐除正字,迁校书郎。入对,言尧、舜执中,不离仁义,次言宜革文弊,归于忠实,次言无尚老、庄之学,高宗褒纳之。御制《损斋纪》,先生奏言损思以益德,损用以益本,损华以益实。朝议欲兼用王氏新经,先生言:「晋人以王、何清谈之罪深于桀、纣。胡蝗内食,考其端倪,王氏实负王、何之责,所谓邪说诐行淫辞之不可训者。」先生尝言:「欲图中原,必自巴、蜀。若浮江绝淮,下梁,宋以图中原,必不能也。故赤壁、淝水虽一胜,而卒不能长驱而前。」符离之捷,中外称贺,先生独贻书幕府,戒以持重,已而果覆。以病乞去,除宗正丞、使泉舶,奉祠,寻卒。三山之门,当时极盛、今其弟子多无可考,而吕成公其出蓝者也。先生所著有《尚书》、《周礼》、《论》、《孟》、《杨子》等讲义,又《拙斋集》二十卷。今惟《尚书》与《集》存。(修。云濠案:《尚书全解》,《宋志》作五十八卷,内府藏本为四十卷。)


  拙斋纪问(补。)


  司马牛问仁、问君子,两次未达,此非能领解者,然亦可谓善问。盖世亦有一种不言不语的人,岂可一概之仁﹖亦有一种愚戆直行之人,岂可一概谓之君子﹖故孔子遂告以「为之难」、「内省不疚」。《论语》一部,圣人之心体在是。须是不释手看,始得。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全体是自己,更有什么从﹖《妄卦》曰:「妄之往,何之矣!」妄矣,更有什么往﹖


  《易》理无非自然。三百八十四爻,此是一年日数,盖连闰也。


  陈鲁山云:「应二十八宿所直日,遇月宿多作雨,心月狐,危月燕,华月鸟,张月鹿。」予因悟「月离于华,俾滂沱矣」之意。《革》「巳日乃孚」,其卦兑上离下,离为日,在兑下,日已西矣,故为巳日之象。


  谢夫人谓安石曰:「何不教儿﹖」安石曰:「我常自教儿。」此语甚好,然未必能行。期丧不辍音乐,携妓游东山,此岂可以教儿!


  魏几道云:「『天乃锡予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禹之所以能叙彝伦者,由其治水能顺天地生数之顺焉。」观其冀州既载,盖始于北方,乃始及兖、青、徐,又次及荆、扬,乃及豫,然后梁、雍终焉。盖自北方而东,自东而南,乃及于中,而终以西北。其顺如此,所以为叙彝伦。


  前辈云:「疑」字「悔」字,皆进学门户。学者须是疑是悔,于道方有所入。


  学者到得临利害处,放倒做,是他原不曾有立。若实有所立,如何放得倒﹖


  前辈所立规模,不可轻变。虽细事,变之亦有其害。


  凡观人之术无他,但作事神气足者,不富贵即寿考。


  喻居中云:《诗》「尚不愧于屋漏」。室西南隅谓之奥,尊者所居也。东北隅谓之屋漏,去尊者最远。人之常情,去尊者远,则必有夷倨。此不愧屋漏,所以谓戒谨之至。《易》「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盖十干除戊己不在四时循环之列,惟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为四时之序。甲,阳之始;庚,阴之始。先甲、后甲三日,皆庚也;先庚、后庚三日,皆甲也。甲后乙丙丁为庚,庚后辛壬癸为甲,皆隔三日。俗云:「久雨不晴,但看甲庚。」盖此二日阴阳之始,故必有变易。


  (梓材谨案:《拙斋纪问》亦称《道山记问》,谢山所录十九条,今移入《和靖学案》者二条,移入武夷学案者二条,移入《汉上学案》者一条,移入《衡麓学案》者一条。)


  乡贡李和伯先生楠


  李楠,字和伯,侯官人也。与其弟樗并有名。吕居仁入闽,先生兄弟与林少颖首事之,遂得伊洛之传。少颖谓先生如元紫芝,其弟如黄叔度。其论学之言曰:「不用私称,轻重自定;不用私斛,多寡自足;不用私心,是非自明。」又曰:「梦者,心之鉴。人之善,或以矜持矫饰为之,至梦寐间,则毫发不可揜。君子以梦为鉴,自知心之诚伪。」又曰:「道有并行而不悖者:人之善则誉之,己不可以自誉;人之过则恕之,己不可以自恕;人之贫则矜之,己不可以自矜。」又曰:「吾于《甫田》得为学之道,于《衡门》得处世之方。」又曰:「陈平燕居深念,陆贾至前而不见,吾欲以是慎吾思。严颜曰:『斫头便斫头,何怒邪﹖』吾欲以是惩吾忿。」又曰:「《春秋》之不可以凡例拘,犹《易》之不可泥于象数。苟惟取必于例,与柱后惠文何异哉!」先生尤精于《春秋》,旁搜众说以会其趣。众说所未安,然后断以己意。其书未成而卒,年止三十有七,论者惜之。(修。)


  乡贡李迂斋先生樗


  李樗,字迂仲,侯官人,自号迂斋,与兄楠俱有盛名,并以乡贡不第早卒。临终谓林少颖曰:「空走一遭!」勉斋尝称之曰:「吾乡之士,以文辞行义为学者宗师,若李若林,其杰然者也。」所著有《毛诗解》,博引诸说,而以己意断之。学者亦称为三山先生。(云濠案:《闽书》言先生有《毛诗注解》,学者称迂斋先生。)于少颖为外兄。林,李出也。


  文定汪玉山先生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隐君王先生时敏(别见《和靖学案》。)


  章复轩先生宪


  章先生悊


  周先生宪(并见《震泽学案》。)


  说书王先生师愈(别见《龟山学案》。)


  隐君曾艇斋先生季狸


  曾季狸,字裘父,临川人,南丰先生弟宰之曾孙。先生尝遍从南渡初年诸名宿,而学道以吕舍人居仁为宗,干、淳诸老多敬畏之。尝勉张宣公为范尧夫,而戒以勿轻言兵。隐居萧然,布衣刘共父、张于湖争荐之,谢不出。其师友尺牍,舍人居第一。先生尝一试礼部,不中,终身不赴。有《艇斋杂着》一卷,乃议论古今之文,陈振孙称其辞质而义正,可以得其人。盖有所传于伊洛之统者也。(补。)


  (梓材谨案:《直斋书录解题》云:「巩之弟曰湘潭主簿宰,宰之孙曰大理司直晦之,季狸其子也,少从吕居仁、徐师川游。」是先生又为徐氏门人。)


  通守方困斋先生畴


  方畴,字耕道,弋阳人也,学者称为困斋先生。受业于紫微,而从胡文定父子、张横浦诸公游。紫微尝述顾子敦语以告之曰:「守至正以待天命,观物变以养学术。」因名其所居之堂曰守正,曰观养,且曰:「吾将朝于斯,夕于斯,以无忘吕公之赐。」建炎中,成进士。绍兴中,上书有四宜忧,谓女真诡计、盗贼猖獗、藩镇跋扈、将帅畏怯;十宜行,讲征伐、理财用、择人才、明赏罚、重台谏、抑奄寺、议诏令、恤凶荒、训乡兵、宽民力;一宜去,则宰相秦桧也。通判武冈,太守宋若朴希宰相意,言先生与胡忠简公为姻家,以深文贬零陵。忠简自岭外贻之书曰:「君取《易》《困卦》详玩而深索之,则得所以处困之道矣!」先生于是名其所居曰困斋,其读《易》也谓之「困交」,其自称曰困叟,张魏公雅重之。先生才气抗迈,闺门雍睦之行甚笃,出处又不苟,谪居好学不倦。汪文定公尝曰:「幸闻耕道之风,庶取则不远,且足令吾同学者有所兴起。」后赴判建康,卒于官。有《集》二十卷。(补。)


  监镇方先生丰之


  方丰之,字德亨,莆田人也。从紫微吕公学于信州,其后辞归,紫微以诗送之,有云「子学既立,子志甚远,何以终之﹖在不倦」是也。仕至监镇。先生后以妇家,遂迁建阳。工诗,盖亦紫微之余风,朱子与放翁皆尝序之。子士繇,则朱子之门人;孙丕父,则勉斋之门人。(补。)

  ◆三山学侣


  宣教黄先生


  黄,字实夫(云濠案:先生名一作榚。)漳州人,樵仲之弟。淳熙中舍选,入对大廷,献十论,升进士丙科,调南剑州教授。三山讲学之侣,二李与林其眉目,而先生亦翘楚也。迂仲解《毛诗》,先生足之,兼传龟山、了斋之学。官终宣教郎。有《诗解》,《中庸》、《语》、《孟解》。(修。)


  ◆仓部家学(胡、程四传。)


  成公吕东莱先生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忠公吕大愚先生祖俭(别见《东莱学案》。)


  ◆林氏家学


  主簿林先生子冲


  林子冲,字通卿,拙斋犹子。主南丰簿,能世其学。


  ◆林氏门人


  成公吕东莱先生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司理刘先生世南(别见《豫章学案》。)


  ◆方氏家学


  方远庵先生士繇(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卷三十七 汉上学案(全氏补本)

  汉上学案 (全祖望补本)


  汉上学案表


  朱震       刘长福(别见《泰山学案》。)


  (上蔡门人。)  徐畸   吴葵(别见《说斋学案》。)


  (二程再传。)


  (安定、濂溪三


  传。)


  朱巽


  胡铨(别见《武夷学案》。)


  (并汉上学侣。)


  沈该


  (汉上同调。)


  田畴


  (沈氏续传。)


  汉上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上蔡之门,汉上朱文定公最着。三《易》象数之说,未尝见于上蔡之口,而汉上独详之。尹和靖、胡文定、范元长以洛学见用于中兴,汉上实连茹而出,顾世之传其学者稍寡焉。述《汉上学案》。(梓材案:汉上传本在《上蔡学案》,自谢山为别立《学案》。)


  ◆上蔡门人(二程再传。)


  文定朱汉上先生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累仕州县。胡文定安国大器之,荐召为司勋员外郎。赵忠简鼎复荐其「廉正守道,士人冠冕,使备讲读,必有裨益」,再召始至。首问《易》、《春秋》之旨,上悦,改除祠部员外郎,兼川、陜、荆、襄都督府详议官。迁秘书少监,侍经筵。转起居郎兼建国公赞读,与翊善范元长冲,人谓极天下之选。迁中书舍人兼翊善,转给事中,累迁翰林学士。太常吴表臣议行明堂之祭,先生言:「《王制》,国有大丧,三年不察,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讥吉禘于庄公,谓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三年合祀天地,遂享太庙,时真宗未行三年之丧,以日易月,在今日行之则非矣。」其言不用。绍兴七年,谢病丐祠,卒。上惨然曰:「杨时物故,安国与震又亡,朕痛惜之!」录其子官。先生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李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 学于程、邵之间。故雍着《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釆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盖其学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故其于象数加详焉。其论《图》、《书》授受源委亦如此,盖莫知其所自云。(云濠案:《四库书目》《经部》收录《汉上易集传》十一卷,《卦图》三卷,《丛说》一卷。)


  祖望谨案:汉上谓周、程、张、刘、邵氏之学出于一师,其说恐不可信。其意主于和会诸家,而反不免于晁氏所讥舛错者也。然汉上之立身,则粹然真儒也。


  汉上易卦图说


  列御寇曰:「易者,一也。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李泰伯曰:「伏羲观《河图》而画卦。」御寇所谓变者,论此图也。一者,太极不动之数;七者,大衍数;九者,玄数也。泰伯谓画卦,亦未尽其实。大衍五十之数,寓于四十有五之中。《黄帝书》土生数五,成数五,《太玄》以五五为土,五即十也。


  王洙曰:《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斯乃杜子春之所凭,抑知姚信之言非口自出,但所从传者异耳。梁武攻之,涉于率肆。(以上《河图说》。)


  《洛书》,刘牧传之。一与五合而为六,二与五合而为七,三与五合而为八,四与五合而为九,五与五合而为十。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十即五五也。《洪范》曰:「一五行。」《太玄》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范望曰:「重言五者,十可知也。」一、三、五、七、九奇数,合二十有五,所谓天数。二、四、六、八、十耦数,合三十,所谓地数。故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数五即十也,故《河图》之数四十有五,而五十之数具;《洛书》之数五十有五,而五十之数在焉。惟十即五也,故甲己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而不数十。十,盈数也。(洛书说。)


  《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干、初(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厘(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系辞》曰:「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康成以为神农重卦,其说源于此。子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定位,则干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坎与离对。而《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马、牛、龙、鸡、豕、雉、狗、羊、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与夫别象次序,皆初卦也。夬曰:「干之初交于坤之初得震,故为长男;坤之初交于干之初得巽,故为长女;干之二交于坤之二得坎,故为中男;坤之二交于干之二得离,故为中女;干之上交于坤之上得艮,故为少男;坤之上交于干之上得兑,故为少女。干、坤,大父母也,故能生八卦。《复》、《姤》,小父母也,故能生六十四卦。《复》之初九交于《姤》之初六得一阳,《姤》之初六交于《复》之初九得一阴;复之二交于《姤》之二得二阳,《姤》之二交于《复》之二得二阴;《复》之三交于《姤》之三得四阳,《姤》之三交于《复》之三得四阴;复之四交于《姤》之四得八阳,《姤》之四交于《复》之四得八阴;《复》之五交于《姤》之五得十六阳,《姤》之五交于《复》之五得十六阴;《复》之上交于《姤》之上得三十二阳,《姤》之上交于《复》之上得三十二阴。阴阳男女皆顺行,所以生六十四卦也。」(《伏羲八卦图说》。)


  乾坤,天地之本;坎离,天地之用。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干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连山》也。)以应天时也。置干于西北,(伏羲《初经》干上坤下,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退坤于西南,(归藏以坤先干。)干统三男而长子用事,坤统三女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耦,(复归于伏羲之《初经》。)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尽于是矣。故《易》始于乾坤,终于坎离,(《既济》、《未济》。)而《泰》、《否》为上经之中,《咸》、《恒》为下经之首。乾坤,本也;坎离,用也。乾坤坎离,上篇之用也。《咸》,兑艮也;《恒》,震巽也。兑艮震巽,下篇之用也。《颐》、《大过》、《小过》、《中孚》,二篇之正也。故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李挺之变卦反对图说》。)


  往来者,以内外言也,以消息言也。自内而之外谓之往,自外而之内谓之来。请复借《贲卦》言之。「柔来而文刚」者,坤之柔自外卦下而来文乎干之刚也。「分刚上而文柔」者,干之刚自内卦上而往文乎坤之柔也。于柔言来,则知「分刚上而文柔」者,往也;于刚言上,则知「柔来而文刚」者,下也。上者出也,下者入也,此所谓「其出入以度内外」,此所谓「上下无常」也。若言「柔来者,明此本干也」则不当言「分刚上而文柔」,当曰「刚来而文柔」矣。《妄》之《彖》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外卦干已三画矣,谓之「自外来」,则当自卦外来乎!(《六十四卦相生图说》。)


  律历之元始于冬至,卦气起于《中孚》,其书本于夏后氏之《连山》,而《连山》则首艮。所以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东壁者辟生气而东之,营室者营阳气而产之,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锺,于时为立冬,此颛顼之历所以首十月也。(《太玄准易图说》。)


  夫六十卦,《干》贞于子而左行,《坤》贞于未而右行,《屯》贞于丑间时而左行,《蒙》贞于寅间时而右行,《泰》贞于寅而左行,《否》贞于申而右行,《小过》贞于未而右行。七卦错行,律实效之:黄锺,《干》初九也;大吕,《坤》六四也;太蔟,《干》九二也;应锺,《坤》六五也;无射,《干》上九也;夹锺,《坤》六三也;夷则,《干》九五也;仲吕,《坤》六二也;蕤宾,《干》九四也;林锺,《坤》初六也。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故子丑、寅亥、卯戌、辰酉、巳申、午未谓之合声。(《十二律相生图说》。)


  夫《坤》之初六,五月之气,《姤卦》也。是时岂惟无冰,而露亦未凝,何以言


  「履霜坚冰至」﹖曰:一阴之生,始凝于下,验之于物,井中之泉已寒矣。积而不已,至于《坤》之上六,则露结为霜,水寒成冰。是以君子观其所履之微阴,而知冰霜之渐。(《坤初六图说》。)


  乾坤,鬼神也;坎离,日月、水火也;艮兑,山泽也;震巽,风雷也;坎离震兑,四时也。坎离,天地之中也。圣人得天地之中,则能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先天而天弗违,圣人即天地也;后天而奉天时,天地即圣人也。圣人与天地为一,是以作而万物。同声相应,震巽是也;同气相求,艮兑是也;水流湿,火就燥,坎离是也。云从龙,风从虎,有生有形,各从其类,自然而已。(《坎离天地之中图说》。)


  夫阳生于子,阴生于午,自午至子,七而必复,乾坤消息之理也。故以一日言之,自午时至夜半复得子时;以一年言之,自五月至十一月复得子月;以一纪言之,自午岁凡七岁复得子岁。天道运行,其数自尔,合之为一纪,分之为一岁、一月、一日,莫不皆然。故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而两卦相去皆以七日。且卦有以爻为岁者,有以爻为月者,有以爻为日者,以《复》言「七日来复」者,明卦气也。陆希声谓「圣人言『七日来复』为历数之微明」是也。(《复七日来复图说》。)


  自初数之,至上为六。或以一爻为一岁一年,《同人》「三岁不兴」,《坎》「三岁不得,凶」,《丰》「三岁不觌」,《既济》「三年克之」,《未济》「三年有赏于大国」。或以一爻为一月,《临》「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为一日,《复》「七日来复」。或以一爻为一人,《需》「不速之客三人来」,《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或以一爻为一物,《讼》「鞶带三褫」,《晋》「昼日三接」,《师》「王三锡命」,《比》「王用三驱」,《睽》「载鬼一车」,《解》「田获三狐」《损》「二簋可用享」,《萃》「一握为笑」,《革》「革言三就」,《旅》「一矢亡」,《巽》「田获三品」。(《爻数说》。)


  汉上易丛说


  《归藏》之《干》有「干,大赤」。干为天、为君、为父,又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


  《归藏小畜》曰「其丈人」,乃知「丈人」之言,三代有之。


  苋陆,泽草也,生于三月、四月。苋,蒉也,叶柔根坚而赤。陆大于苋,叶柔根坚。坚者,兑之刚也;坚而赤,赤者干之色也。


  《易》有以一策当一日者,「《干》、《坤》之策」是也。有以一爻当一日者,「七日来复」是也。有以策数七八九六言日者,「勿逐,七日得」是也。《易》之取象,岂一端而尽。六十卦直日,两卦相去皆七日,其实则六日七分。犹《书》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其实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礼》言「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七月;《诗》言「一之日」、「二之日」,其实十一月、十二月之日。何 于此六日七分而疑之乎﹖


  「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则已取重离之象。何则﹖离,丽也。离为目,巽为绳。以巽变离,「结绳而为网罟」之象也。网罟,目也。离为雉,巽为鱼,「以佃以渔」之象也。


  《彖》者,孔子赞《易》十篇之一。先儒附其辞于卦辞之下,故加「彖」以明之。谔昌以《干》《彖》释「元亨利贞」,《文言》又从而释之,疑其重复,谓非孔子之言,且引穆姜之言证之。此又不然。《文言》者,文其言也。犹《序》、《彖》、《说卦》之类,古有是言,或文王或周公之辞,孔子因其言而文之,以垂后世。《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故以《文言》名其篇。


  如曰「君子以非礼勿履」,则孔子所系之《大象》也。何以明之﹖且以《复卦大象》言之。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考之《夏小正》,十一月「万物不通」,则「至日闭关,后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岳矣。以是知系《大象》之辞,非周公作也。


  《说卦》脱误,比于诸篇特多。《荀氏易》本干后有四象,坤后有八,震后有三,巽后有二,坎后有八,而又以揉为挠,离后有一,艮后有三,兑后有二。《虞氏易》本以龙为駹,反为阪,为专,寡为宣,科为折,羊为羔。郑本以广为黄,干为干,黔为黚。京氏本以馵为末,蠃为螺,果蓏为果堕。其余陆绩、王肃、姚信、王广,偏傍点画亦或不同。盖焚书之后,《周易》虽存,至汉已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而上之,故三篇之文容有差误。


  圣人死曰神,贤人死曰鬼,众人死曰物。圣人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故五帝配上帝,傅说上比列星。贤人得其所归。众人则知富贵生而已,其思虑不出于口腹之间,衽席之上,夸张于世以自利焉,物欲蔽之,不能自反其初,故谓之物。然物之乘间而出,岂离乎五行哉!


  阴阳,用也;刚柔,体也。用之谓道,体之谓德。体用无间,和会为一,顺而行之,则动静语默皆得其宜,故曰「和顺道德而理于义」。天地万物,共由一理,其理顺而不妄,深明其源,乃能一天人,合内外,体用无间矣,此之谓尽性。尽性则通昼夜之道而知,其于穷达寿夭,以正受之,不贰其心矣。


  苏氏解《需》「光亨」曰:「光者,物之神也。」此关子明之说也。或问「神」,曰:日月在上,其明在地。夫日月之形,其大如盘盂,光之所烛,被乎万物,非神乎﹖盖神难言也,故以「光」形容之。君子动而有光,广大所不及。故《易》言「未光」、「未光大」者,皆狭且陋也。


  附录


  先生初为胡文定所荐,称疾不至。会赵忠简公鼎为参知政事,高宗谘以当世人才,赵曰:「臣所闻朱震学术深博。」乃 召用。是时虔州民为盗,先生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愿诏选良太守慰抚之,且使到官之日,条具官吏 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使之。」


  林拙齐《纪问》曰:汉上《丛说》云:「反观吾身,乾坤安在哉﹖善端初起者,干也;身行之而作成其事者,坤也。人皆有善端,不亦易知乎﹖行其所知,不亦简能乎﹖饥而食,渴而饮,昼作而夜息,岂不简且易哉﹖以此推之,天下未有不知而作者也。」


  魏鹤山《师友雅言》曰:朱汉上云:「古者衣裳相连,乾坤相依,君臣上下同体也。至秦,始取衣裳离之。」今泸、叙獠俗,多衣统,犹是古法。


  ◆汉上学侣


  朱先生巽


  朱巽,字子权,文定弟,亦富学,号「二朱」。(参《姓谱》。)


  (梓材谨案:《姓谱》原作「字公权」。文定名震,字子发;先生名巽,当字子权。上蔡监西京竹木场,文定与之往谒,事见上蔡《附录》,则亦上蔡弟子也。)


  忠简胡澹庵先生铨(别见《武夷学案》。)


  ◆汉上同调


  仆射沈先生该


  沈该,字守约,吴兴人。登嘉王榜进士。绍兴二十六年,以右仆射兼修国史。尝撰《易小传》,其说以《左氏》卦变为文。尝进之高宗,降诏褒奖。(参朱氏《经义考》。)


  ◆汉上门人(二程三传。)


  宣教刘先生长福(别见《泰山学案》。)


  隐君徐天民先生畸


  徐畸,字南夫,一字叔范,兰溪人也。汉上先生弟子,得其《周易》旨要,兼明《春秋》、《礼记》,湛深经术,文得欧、曾笔外法,而弓两斛力射命中。隐居讲学,人莫知者,东阳吴文炳独知之,延以教其子。于时婺中之以师道兴起后进者,曰东莱,曰同甫,曰说斋,曰先生。学者称为天民先生。其所著有《周易解微》三卷。


  ◆徐氏门人(二程四传。)


  主簿吴先生葵(别见《说斋学案》。)


  ◆沈氏续传


  田兴斋先生畴


  田畴,号兴斋,华亭人。嘉定间尝设讲 席于国学,六馆之士皆北面焉。着有《学易蹊径》二十卷。(参《姓谱》。)


  谢山《田氏学易蹊径题辞》曰:宋人之言互体者,洲秖举汉上、黄中二家。今观兴斋之说,又有出于二家之外。其每卦一图,皆以正卦兼变卦而言,而并取其正变之互。尝考其所自出,则吴兴沈氏也。沈氏谓《睽》三则下互为离,其变则上互为兑,即兴斋之说也。夫正卦之互,在圣人取象,或有时而用之;若变卦之互,非取象所及也。一卦自有一卦之象,不容兼正变而互之也。或曰:「《左氏》陈敬仲筮词:『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元凯谓此《观》之《否》。正卦之三四五爻为艮,变卦之二三四爻亦为艮,故曰山。则固合正变之互言之矣。兴斋之所本者,此耳。」予曰:此筮法也。筮法合正与变而占之,则亦得兼正与变之互而象之。当圣人作《象辞》,但发挥是爻之象而已,安得预计其变而求合之﹖将不胜其绪之纷矣!《易》虽为卜筮而作,然要自有节次也。沈氏不过偶一及之,其说尚未及成。兴斋则每卦列焉,竟欲以之定互体之说,窃以为未安。若其余,甚有佳者。嘉定以后经师,如此不易得也。 卷三十八 默堂学案(全氏补本)

默堂学案    (全祖望补本)


  默堂学案表


  陈渊             沈度


  (了翁从孙。)


  (伊川、龟山门人。)


  (安定、濂溪、明道、清敏再传。)


  (涑水、鄞江、西湖三传。)


  罗从彦(别为《豫章学案》。)


  范冲(别见《华阳学案》。)


  (并默堂讲友。)


  默堂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龟山弟子天下,默堂以爱婿为首座。其力排王氏之学,不愧于师门矣!惜其早侍了斋,禅学深入之,而龟山亦未能免于此也,所以不得不输正统于豫章。述《默堂学案》。(梓材案:默堂传本在《龟山学案》,自谢山为别立《学案》。)


  ◆程杨门人(胡、程再传。)


  御史陈默堂先生渊


  陈渊,字知默,南剑州沙县人也。初名渐,字几叟。(云濠案:《忠肃言行录》附载《默堂先生行实》云:「忠肃公之从孙也。」杨诚斋序先生《集》,作「犹子」,误。)早年从学二程,(梓材案:此所谓二程,盖亦指伊川而言。)后学于龟山。绍兴五年,以胡文定荐,充枢密院编修官,李忠定纲辟为制置司机宜文字。七年,诏举直言,召对,赐进士出身。除监察御史、右正言。面论程、王学术同异,高宗曰:「杨时《三经义辩》甚当理则。」对曰:「杨时始宗安石,后得程颐师之,乃悟其非。」上曰:「安石穿凿。」对曰:「穿凿 之过尚小。道之大原,安石无一不差。」上曰:「差者何谓﹖」对曰:「圣贤所传,止有《论》、《孟》、《中庸》。《论语》主仁,《中庸》主诚,《孟子》主性。爱特仁之一端,而安石遂以爱为仁。其言《中庸》,则谓中庸所以接人,高明所以处己。《孟子》发明性善,而安石取杨雄『善恶混』之言,至于『无善无恶』,又溺于佛,其失性远矣!」又论秦桧亲党郑亿年尝从贼,乞寝职名,为桧所恶,以宗正少卿去位。绍兴十五年,卒。尝谓罗仲素曰:「圣道甚微,有能于后生中得一个半个可以与闻于此,庶几得者愈广,吾道不孤,又何难之不易也!」先生为龟山之婿,卒能传龟山之学。学者称之为默堂先生。其门人曰沈度,序先生《集》。(云濠案:先生《行实》,忠肃尝扁其所居曰默堂,有《默堂集》五十卷行世。今《四库书目》二十二卷。)


  (梓材谨案:先生着有《默堂集》,谢山特为先生立一《学案》,凡《集》中语近于禅者当必釆录而辩正之,惜庐氏所藏原底未全。)


  附录


  先生幼颖悟异常儿,得闻家学。十有八岁,首领乡荐,名声藉甚,顾慊然以所学不在是。闻杨文靖得伊洛之传,上书执弟子礼,以伊尹之所觉、周公之所思、孔子之所贯、颜子之所乐请益焉。文靖得书,以为深识圣贤旨趣,遂以子妻之。


  先生与邑人罗仲素为同门友,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常诣仲素,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


  绍兴九年,除监察御史,再诏迁右正言,以执事入对。上曰:「昔陈瓘为谏官,论国家安危治乱事,系君子小人用舍,及言蔡京等误国之罪,逮靖康之难,无一不验。今命卿以此职,注意不轻。勿坠家声,朕之所深望也。」又尝以语宰执曰:「御史陈某,老成有学,尝闻讲《论语》、《中庸》,可令进用。」其眷遇如此。先生感上恩厚,侃然守正,每因奏事,及治乱之本原,学术之邪正,君子小人朋党之分,中国夷狄逆顺之理,必反复为上言之。


  尝论:比年以来,恩惠太滥,赏给太厚,颁赉锡予之费太过,所用既众,而所入实寡,此臣所甚惧也。《周官》「唯王及后、世子不会」,说者谓不得以有司之法治之,非周公作法开后世人主侈用之端也。臣谓冢宰「以九式均节财用」,有司虽不会,冢宰得以越式而论之。若事事以式,虽不会,犹会也。


  先生于书无所不读,自少即为忠肃所知,常侍左右,踰三十年,忠言谠论,得之为多。及从文靖学,济以涵养,熏陶义理,步趋矩度,是以行己立朝,具有本末。


  或劝其迁就以随世立名,先生叹曰:「吾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而已。子孙荣枯,不暇计也。」


  ◆默堂讲友


  文质罗豫章先生从彦(别为《豫章学案》。)


  龙图范元长先生冲(别见《华阳学案》。)


  ◆默堂门人(胡、程三传。)


  尚书沈先生度


  沈度,字公雅,武康人,池州主簿播曾孙也。先生从学默堂几二十年。绍兴间令余干,政有三善:田无废土,市无闲居,狱犴无宿系,民讴歌之。以考功郎中除直秘阁、知平江府。干道二年,召赴行在,帝曰:「甲申之岁,委卿守吴门,未几,治行昭著,果如朕所料,可谓得人。」即以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四年,又以直龙图阁知建宁府。是时朱子在崇安,为属吏,创立社仓,均籴备贷,先生以钱六万缗助其役。仓成,民赖之,朱子为记其事。仕终兵部尚书。(参《姓谱》。)

 卷三十九 豫章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豫章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豫章学案表


  罗从彦     李侗    朱熹(别为《晦翁学案》。)


  (伊川、龟山门人。)  罗博文


  (安定、濂溪、明道再传。) 刘嘉誉 (子)世南


  (孙)砥


  (孙)砺(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朱松    (子)熹(别为《晦翁学案》。)


  廖衙(别见《龟山学案》。)


  (豫章讲友。)


  豫章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豫章之在杨门,所学虽醇,而所得实浅,当在善人、有恒之间。一传为延平则邃矣,再传为晦翁则大矣,豫章遂为别子。甚矣,弟子之有光于师也!述《豫章学案》。(梓材案:李文靖以下,谢山始称《道南学案》,后改延平与文质合称《豫章延平学案》,定《序录》则专称豫章,故延平亦不别为标目云。)


  ◆程杨门人(胡、程再传。)


  文质罗豫章先生从彦(附师吴仪。)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延平有吴仪,字国华,以穷经为学,先生师之。崇宁初,见龟山于将乐,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枉过一生矣!」(云濠案:先生师事龟山,而李文靖又师先生。陈直斋曰:「此所谓南剑三先生者也。」尝与龟山讲《易》,至《干》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先生即鬻田裹量,往洛见伊川,归而从龟山者久之。建炎四年,特科授博罗主簿。官满,入罗浮山静坐。绍兴五年,卒,年六十四。学者称豫章先生。先生严毅清若,在杨门为独得其传。龟山初以饥渴害心令其思索,先生从此悟入。故于世之嗜好泊如也。着有《遵尧录》,言宋自一祖开基,三宗绍之,若舜、禹遵尧,相守一道。迨熙宁间,王安石用事,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卒稔裔夷之祸,未尝不为之痛心疾首也。又有《春秋》、《毛诗》、《语》、《孟解》,《中庸说》,《议论要语》,《台衡录》,《春秋指归》(云濠案:《四库书目》,《豫章文集》十七卷。然首卷列《经解》之目,有录无书,实止十六卷。)淳佑七年,赐谥文质。  宗羲案:龟山三传得朱子,而其道益光。豫章在及门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先师有云:「学脉甚微,不在气魄上承当。」岂不信乎!然亦多湮没而无闻者。闻不闻,君子不以为意,而尚论者所不敢忽。


  议论要语


  人主欲明而不察,仁而不懦。盖察常累明,而懦反害仁故也。汉昭帝明而不察,章帝仁而不懦。孝宣明矣,而失之察;孝元仁矣,而失之懦。若唐德宗,察而不明;高宗。懦而不仁。兼二者之长,其惟汉文乎!


  名器之贵贱,以其人。何则﹖授于君子则贵,授于小人则贱。名器之所贵,则君子勇于行道,而小人甘于下僚。名器之所贱,则小人勇于浮竞,而君子耻于求进。以此观之,人主之名器,可轻授人哉!


  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则朝廷治安,得不谓之福乎﹖父慈,父之福;子孝,子之福。父慈子孝,则家道隆盛,得不谓之福乎﹖俗人以富贵为福,陋哉!


  王者富民,霸者富国。富民,三代之世是也;富国;齐、晋是也。至汉文帝行王者之道,欲富民,而告戒不严,民反至于奢;武帝行霸者之道,欲富国,而费用无节,用乃至于耗。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乎!


  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乱。


  正者天下之所同好,邪者天下之所同恶,而圣人未尝致忧于其间,盖邪正已明故也。至于邪正未明,则圣贤忧之。观少正卯言伪而辩,行伪而坚,孔子则诛之;杨、墨一则为我,一则兼爱,孟子则辟之;皆邪正未明而惑人者众,此孔、孟之所汲汲。


  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李林甫之奸,则外有安禄山之乱;内有庐杞之邪,则外有朱泚之叛。《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不虚言哉!


  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有忠义,则不固宠以欺君矣。


  圣人无欲,君子寡欲,众人多欲。


  中人之性,由于所习。见其善则习于为善,见其恶则习于为恶。习于为善,则举世相率而为善,而不知为善之为是,东汉党锢之士与夫太学生是也。习于为恶,则举世相率而为恶,而不知为恶之为非,五代君臣是也。


  遵尧录


  太宗语李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不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焉。」可谓善矣!夫嗜好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方其淡然不使之形见于外,则其违道不远。于斯时也,苟有、夔、稷、契之徒以道诏之,当视《六经》犹筌蹄,上与尧、舜相得于忘言之地矣。至虽贤者,然惜非其伦也。


  太宗内廷给事,不过三百人,可谓善矣!然语宰相曰:「卿等顾朕之视妻子,如脱屣耳!恨未能离世绝俗,追踪羡门。」则是过高者之言也。夫王化之本,《关雎》之训是也。有《关雎》之德,必有《麟趾》之应,此周之所以致太平者也。若羡门等语,非人伦之美也。


  太宗尝曰:「人君致理之本,莫先简易。老子刍狗之说,朕所景慕。」臣从彦曰:易简之理,天理也。。行其所无事,笃恭而天下平,易简之谓也。老氏刍狗之说,取其无情而已,大之诋訾尧、舜,而其下流为申、韩,不可不辨也。


  佛氏之学,端有悟入处。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然绝乎人伦,外乎世务,非尧、舜。孔子之道。赵普之对太宗曰:「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浮屠之教修心。」盖不知言者。


  君子之所为,皆理之所必然,世之所常行者,然不可以求近功,图近利。非如间小有才者,一旦得君,暴露其器能,以钓一时之誉。彼其设施,当亦有可观者,要非能致远也。吕端曰:「君子之道,闇然而章,历试经久,方见为臣之节。」其几于道者与!


  圣人不作,自炎汉以来未有可称者,莫不杂以霸道。以司马光之学,犹误为之说,况其下者。


  章圣皇帝未生仁宗,有内侍遇异人,言王真人降生,为宋第四帝,古之燧人氏也。章懿皇后亦梦羽衣数百人从一仙官,自空而下托生。及仁宗五六岁,尝持槐木片以钻火。臣从彦曰:此所谓「无征不信」者也。


  古人自十五入学,至四十而后仕。其意若曰:「善道以久而后立,人材以久而后成。故处之以燕闲之地,而宽之岁月之期,俾专其业,俟其志定,则其仕也,不迁于利,不屈于欲。道之于民。天下被其泽矣。」后世怵于科举,自童稚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一旦临民,亦何所不至!王旦章圣皇帝时在中书最久,每进用朝士,必先望实。苟人望未孚,则虽告之曰某也才,某也贤,不骤进也。此真救弊之良图也!


  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此言孝子居丧,志存父道,不必主事而言也。况当易危为安、易乱为治之时,速则斋,缓则不及,改之,乃所以为孝也。天子之孝,在于保天下。司马光改新法,不即理言之,乃曰「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以此遏众议,则失之矣。绍圣之害,亦光此言有以召之。


  司马光所改法,无不当人心者,惟罢免役失之。安石之免役,正犹杨炎之均税,东南人实利之。若以尧、舜、三代之法格之,则去之可也。不然,未可轻议。


  豫章问答(补。)


  古人所以进此道者,必有由而然。夫《中庸》之书,世之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以尽性者也。而其始则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终则曰:「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此言何谓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大学》之道,在知所止而已。苟知所止,则知学之先后。不知所止,则于学无由进矣。


  以圣贤,则莫学而非道。以俗学,则莫学而非物。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豫章问答》四条,其三条移入《附录》,此则分一条为两条。)


  附说(补。)


  学道以思为主。孟子曰:「心之官则思。」《书》曰:「思作睿,睿作圣。」「惟狂克念作圣。」佛家一切反是。


  外于吾圣人之学者,申、韩、佛、老皆有书在,惟学者所决择也。


  吾道当无疑于物。


  祖望谨案:以上三条,见所赠延平诗注中,甚有关系,故附着于《问答》之后。


  附录


  仲素笃志好学,推研义理,必欲到圣人止宿处,遂从龟山游,抠衣侍席二十余载。


  延平以书谒先生,其略曰:「先生服膺龟山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自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受经门下,以质所疑!侗之愚鄙,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拳拳欲求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抑侗闻之:『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人有迫于饥寒之患者,皇皇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尝忘也。至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思甚矣。侗不量资质之陋,妄意于此。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会也。」


  延平曰:昔闻之罗先生云:「横渠教人,令且留意神化二字。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私吝尽无,即浑是道理,即所过自然化矣。」(补。)


  又曰: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底豫者,尽事亲之道,共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先生语此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补。)


  又曰:先生令愿中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方,亦是养心之要。(补。)


  汪玉山与朱子书曰:罗丈语录中有可疑者,「不居其圣」与「得无所得」,「形色天性」与「色即是空」,难作一类语看。又「道不足以任之,故有典;典不足以治之,,故有刑」,此语如何﹖(补。)


  朱子曰:仲素先生都是着实子细去理会。又曰:罗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


  又曰:尝见李先生说:「旧见罗先生云:『说《春秋》颇觉未甚惬意,不知到罗浮极静后,义理会得如何。』某心尝疑之。以今观之,是如此。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义理出﹖」


  宗羲案:杨道夫言:「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象,李先生以为此意不惟于进学有方,兼亦是养心之要。而遗书有云『既思则是已发』者,疑其与前所举有碍。」黄勉斋曰:「罗先生以静坐观之,乃其思虑未萌,虚灵不昧,自有以见其气象,则初无害说于未发。苏季明以求字为问,则求非思虑不可,此伊川所以力辩其差也。」朱子曰:「罗先生说,终恐有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学,上蔡亦言多着静不妨,此说终是少偏。才偏,便做病。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得世间无处不是道理,不可专 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平也。」案:罗豫章静坐看未发气象,此是明道 以来下及延平一条血路也。盖所谓静坐者,不是道理只在静处,以学者入手,从喘汗未定之中,非冥心至静,何处见此端倪﹖久久成熟,而后动静为一。若一向静中担阁,便为有病。故豫章为入手者指示头路,不得不然。朱子则恐因药生病,其言各有攸当也。


  百家谨案:《豫章年谱》谓政和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龟山为萧山令,先生始从受学。《宋史》亦云:龟山为萧山令时,先生徒步往学焉,龟山熟察之,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弟子千余人,无及先生者。谨考《龟山全集》,丁亥知余杭,壬辰知萧山,相去六年。而《余杭所闻》已有豫章之问答,则其从学非始于萧山明矣。豫章之见伊川,在见龟山之后。伊川卒于丁亥。若见龟山始于壬辰,则伊川之卒已六年矣,又何从见之乎﹖先君子别有《豫章年谱订正》。


  祖望谨案:朱子师有四,而其所推以为得统者,称延平,故因延平以推豫章,谓龟山门下千余,独豫章能任道。后世又以朱子故,共推之,然读豫章之书,醇正则有之,其精警则未见也,恐其所造,亦秪在善人、有恒之间。龟山之门,笃实自当推横浦,通才自当推湍石,多识前言往行当推紫微,知礼当推息斋。特横浦、紫微不能自拔于佛氏,为朱子所非,然其不背于圣人者,要不可没。而汪文定公所举豫章语录之失,则似亦未必能于佛氏竟脱然也,若因其有出蓝之弟子,而必并其自出而推之,是门户之见,非公论也。若延平所得,则固有出豫章之上者,愚故连而标之曰《豫章延平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