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地理
乡都
泉州府
晋江县
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元分在城为隅,改乡及里为都,国朝因之。凡为隅三,都四十有三,统图一百三十有五。
东隅统图四。 西隅统图十。 南隅统图三。 三十九都统图一,在府城东北八里。宋棠阴里。 三十四都距府城三里。宋兴贤里。 三十三都距府城一十五里,宋常泰里。(上二都各统图三,俱府城西南。) 三十五都统图三,在府城南三里。宋登瀛里。 三十七都统图二,距府城二十五里。 三十八都统图一,距府城二十里。(上二都俱府城东北。俱宋鸾歌里。) 三十六都统图二,在府城东南二十里。宋临江里。(已上七都宋俱统于晋江乡。) 九都统图一。 十都统图五。 十一都 十二都(上二都各统图四。已上四都各距府城七十里。俱宋仁和里。) 十三都统图二,距府城三十里。 十四都统图五,距府城七十里。(上二都俱宋劝善里。) 十五都 十六都(上二都各统图二,距府城八十里。) 十七、八都统图四,距府城七十里。 十九都统图四,距府城三十里。(上四都俱宋弦歌里。) 二十都统图四。 二十一都统图三。 二十二都统图一。(上三都距府城五十五里。俱宋永宁里。) 二十三都统图四,距府城四十里。 二十四都统图七,距府城三十里。(上二都俱宋江阴里。)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上二都各统图三,距府城二十里,俱宋聚仁里。已上一十七都俱府城南,宋统于安仁乡。) 二十七都统图八。 二十八都统图四,各距府城二十五里。宋永福里。 二十九都统图六,距府城一十里。 三十都统图四,距府城一十五里。(俱宋和风里。) 三十一都统图四。 三十二都统图二,各距府城二十里。(俱宋沙塘里。已上六都俱府城南,宋统于永宁乡。) 四十一都统图一,距府城五十里。宋爱育里。 四十二、三、四都统图一,距府城八十里。宋善政里。 四十五、六都统图一,距府城六十里。宋仙溪里。 四十七都统图一,距府城九十里。宋常建里。(已上四都俱府城北,统于王泉乡。) 一都统图一。 二都统图三,各距府城三十里。宋养能里。 三都 四都(上二都各统图一,距府城三十里。宋务本里。) 五都统图二。 六都统图一,各距府城三十里。宋仁孝里。 七都统图一。 八都统图四,各距府城五十里,宋修仁里。(已上八都俱府城西南,宋统于开建乡。)
南安县
宋分八乡,统三十二里。元改为四十六都,而统于里。国朝屡省为四十四都。
修文里:一都在县西南。 二都在县南。 招贤里:三都在县东。 礼顺里: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俱在县西。上五都宋俱统于唐安乡。) 钦风里:三十五都 清化里:三十六都 长乐里:三十七都 三十八都 常安里:三十九都 四十都 崇教里:四十一都 四十二都 四十三都 福兴里:四十四都 四十五都 四十六都(上十二都在县西南。宋俱统于太平乡。) 清歌里:二十三都在县西。 仁德里: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崇信里:二十六都(上三都在县西北。) 崇顺里:二十九都 归化里:三十都(上二都俱县西。以上六都宋俱统于金鸡乡。) 太平里:十一都 崇教里:十四都 由风里:十五都 民寿里:十六都 清风里:十二都 十三都 丰年里:十八都 十九都(上八都在县西北,宋俱统于怀德乡。) 崇安里 遵教里:四都 灵感里:五都(上二都在县东北,宋俱统于从政乡。) 田丰里:三十二都 兴集里:三十三都 三十四都(上三都在县东南,宋俱统于唐兴乡。)崇信里:二十一都在县西。 经善里: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在县西北。(上三都宋俱统于归善乡。) 崇仁里:十七都 崇和里:九、十都 嘉禾里:六、七都(上二都在县西北。) 趋庭里:八都在县北。 依仁里:二十都在县西北。(上五都宋俱统于德教乡。)
同安县
宋分三乡,统三十三里。元改里为都。国朝分在坊为二隅,在乡为十一里,统都三十有四,凡为图五十有三。
南北隅统图一。 西南隅统图二。 从顺里(在县西一十里):一、二都统图二。 三都 四、五都各统图一。 长兴里(距县一十里):一、二、三都统图一。 感化里(距县一十里):六、七、八都统图一。 归德里(距县二十里):九、十都统图一。(上三里俱在县北。以上四里宋俱统于永丰乡。) 同禾里(距县一十里):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各统图一。民安里(距县三十里): 八都 九都 十都 十一都各统图一。(上二里俱县南。) 翔风里(在县东南六十里): 十二都统图一。 十三都统图二。 十四都 十五都 十六都各统图一。 十七都 十八都各统图三。 十九都统图二。 二十都统图一。 嘉禾里(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各统图二。(已上四里,宋俱统于绥德乡。) 仁德里(距县三十里): 十一都 十二都 十三都各统图一。 安仁里(距县四十里):十四都 十五都各统图一。 十六都统图二。 积善里(距县七十里):十七都统图一。 十八都 十九、二十都各统图二。(已上三里俱在县西,宋俱统于盛明乡。)
德化县
宋分五乡,统十一里、九团。国朝以附县为坊隅,在乡为八里十团一都。后屡经裁省,今见辖坊隅一、里二、团六。
坊隅旧灵化、归化、惠民、永丰四里并乡。 汤里泉上团在县北九十里。 清泰里距县二百里,旧嵩平、善均二里并入。 东西团距县一百四十里。 杨梅上团距县八十里,旧汤泉下团及下涌团并入。 杨梅中团距县二百六十里,旧杨梅下团并入。(上一里三团俱县东北。) 新化里距县五十里,旧十八都及小尤上团并入。 黄认团距县二百里。 小尤中团距县一百八十里。(上一里二团俱县西北。)
永春县
宋分五乡,统一十七里。元改为二十五都。国朝因之。后屡省为□十四都。
十三都 距县□□里。宋开平里。 二十四、五都距县□□里。宋和风里。 十一、二都距县□□里。宋迎福里。(已上三都在县南,宋俱统于集庆乡。) 十四都距县□□里,合十五都。宋昭善里。 十五、六、七都距县□□里。十六、七都宋和平里。(上二都俱县东。) 十八、九、二十都在县北□□里。十八、九都,宋清白里。二十都,宋桃源里。(已上三都宋俱统于善政乡。) 一都在县西北□□里。宋升平里。 二、三都距县□□里。宋福德里。 四、五都距县□□里。宋善化里。 六、七都距县□□里,宋民苏里。(上三都俱县西。已上四都宋俱统于宣和乡。) 八都距县□□里。宋安仁里。 九、十都距县□□里。九都,宋招集里。十都,宋始安里。(已上二都在县西南,宋俱统于里仁乡。) 二十一、二都在县西北□□里。二十一都,宋鸣琴里。二十二都,宋常安里。 二十三都在县西□□里,宋慕仁里。(已上二都宋俱统于民康乡。)
安溪县
宋分四乡,统十六里。国朝以在县为坊,乡及里仍旧,凡统图四十有一,后屡省为一坊十五里。
在坊
归善乡 长泰里在县东□□里1。 永安里在县南□□里2。 光德里在县西□□里3。 依仁里在县西南□□里4。
积德乡 新溪里距县□□里5。 新康里距县□□里6。 崇信里距县□□里7。 龙涓里距县□□里8。(上四里俱县西北。)
金田乡 龙兴里距县□□里9。 还集里距县□□里10。(上二里俱县西北。) 感德里 在县北□□里11。 常乐里在县东北□□里12。
修仁乡 感化里在县北□□里13。 来苏里距县□□里14。 崇善里距县□□里15。旧有清源里,正统间并入。(上二里俱县东北。)
惠安县
宋分三乡,曰崇武,曰崇善,曰城山,凡统一十八里。又有安民里,统于崇武乡,后并。元改里为三十四都。国朝以附县为坊,而都仍其旧,复分统于四乡,初为四十一都,今辖一坊二十八都,统图凡三十有一。
在坊统图二。宋太康里。
文质乡 二都距县五里,旧一都并入。俱宋守节里,统于崇武乡。 五都距县二十里。宋崇德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县东。) 二十八都距县三十里。 二十九都距县二十里。俱宋同信里。 三十都距县三十里。宋尊贤里。 三十一都距县三十三里。(上四都各统图一,俱县南。) 三十二都统图一,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俱宋延寿里,统于崇善乡。) 三十三都统图一,距县二十五里。 三十四都统图二,距县一十二里。(上二都俱县南。宋民苏里,统于城山乡。)
行满乡 二十都统图一,在县西二十五里,与十九都俱宋长兴里,统于崇武乡。 二十一都距县二十八里。 二十二都距县三十八里。俱宋平康里。 二十三都距县四十里。宋归化里。 二十四都距县四十三里。宋祥符里。 二十五都距县四十五里。宋温陵里。 二十六都距县四十七里。(上六都各统图一,俱县西南。) 二十七都统图二,在县南四十里。(俱宋安仁里,统于崇善乡。)
忠恕乡 六都统图一,在县东南三十里。旧三、四都并入。 七都距县三十五里。 八都距县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俱宋德音里。) 九都统图一,距县四十五里。(上四都俱县东南。) 十都统图二,在县东四十八里。 十一都在县东北四十二里。(俱宋光德里。) 十二、三都在县东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宋待贤里,统于城山乡。)
信义乡 十四、五、六、七都统图一,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宋民安里。 十八都距县三十五里。宋礼兴里。 十九都距县二十五里,与二十都俱宋长兴里,统于崇武乡。(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县西。)
漳州府
龙溪县
宋分六乡三十三里一百一十五保,淳祐间改保为三十都。元析七都隶南靖县。国朝分在城为二隅,附郭分三厢,在乡为十五都。永乐间省一厢,见辖一百五十二图。 东北隅统图三。旧左厢。 西隅统图二。旧右厢。 南隅统图三。旧城内厢。 东厢统图一,在府城东门外。旧城东厢。 南厢统图一,在府城南门外。旧城南厢。 一、二、三都统图十三,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宋新恩里。 二十七都统图九,距府城三十里。宋唐化里。 二十八都统图十,距府城四十里。宋海洋上里。 二十九、三十都统图十,距府城六十里。宋海洋下里。(上三都俱府城东。已上四都宋俱统于永宁乡。) 四、五都统图九,距府城七十里。宋禾平里。 六、七都统图九,距府城五十里。宋崇政里。 八都统图十,距府城四十里。宋惠恩里。 九都统图五,距府城二十里。宋崇仁里。 十一都统图十三,距府城二十里。 十二、三都统图九,距府城一十里。(上二都宋惠恩里。已上六都俱府城南,宋统于始安乡。) 二十一都统图十,在府城南一十里。宋瑞泉里,并乐仁、南北二里。 二十二都统图五,距府城二十里。 二十三、四都统图十三,距府城二十五里。俱宋龙川里。(上二都在府城北。) 二十五都统图十,在府城西北二百里。宋九龙上里。 二十六都统图七,在府城东一十五里。宋瑞泉东里。(已上五都宋俱统于游仙乡。)
漳浦县
宋分三乡,统九里一保。国朝改附县为坊,在乡为都。今辖一坊十二都,凡统图七十有六。
在坊统图六。 二、三都统图十二,距县一百七十里。宋海滨里。 四都统图五,距县一百四十里。宋修竹里。(上二都俱县西。) 五都统图五,距县一百五十里。 六都统图三,距县七十里。(俱宋浦东保。上二都俱县西南。) 七都统图七,距县三十里。宋永清里。 十五都统图八,距县四十里。宋含恩里。(上二都俱县东南。) 二十三都统图九,在县东一百里。宋砂澳里。(已上七都宋俱统于安仁乡。) 八都统图三,距县四十里。宋塘田里。 九都统图三,距县五十里。 十都统图四,距县五十里。俱宋绥康里。(已上三都在县南,宋俱统于常乐乡。) 十七都统图六,在县东五十里。宋常乐里。 二十八都统图七,在县北一百里。宋钦贤里。(已上二都宋俱统于嘉宾乡。)
龙岩县
旧分二乡,统十里,国朝改为一坊十里,统百有五图。永乐间省为六十八图。成化五年,析五里隶漳平县。见辖一坊五里,统三十五图。
在坊统图十。 表政里统图四,在县北三十里。 节惠里统图三,在县东南四十里。 龙门里统图六,在县西南七十里。(以上三里旧俱统于铁石乡。) 万安里统图六,在县北一百里。 集贤里统图六,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以上二里旧俱统于九龙乡。)
长泰县
旧分二乡,统八里。国朝改为一坊八里,统三十六图,后渐省为一十二图。
在坊统图二。 人和里在县西北五里。 钦化里在县东南十里。(上二里各统图一16。) 丰成里在县东九里。 恭顺里在县东北四十里。(已上四里旧俱统于归集里。) 彭信里17在县东二十里。 石铭里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旌孝里在县北五十里。旧名永安,改永福,复改今名。 善化里在县东北七十里。(上四里旧俱统于康乐乡。已上六里各统图一。)
南靖县
旧辖二坊七里,统七十二图。宣德七年省一坊,各里所统图亦渐省。今见辖二十七图。
在坊统图一。 习贤里统图三,在县西北九十里。 归德里统图二,在县南五十里。 由义里统图三,在县东南八十里。 清宁里统图七,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永丰里统图四,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新安里统图五,距县二百四十里。 居仁里统图二,距县一百里。(上二里俱县南。)
漳平县
旧为龙岩县九龙乡地,凡五里,统图三十有三。
居仁里统图四,在县北十里。 感化里统图五,在县东北一十五里。 和睦里统图八,距县二十里。 聚贤里统图九,距县二十五里。(上二里俱县北。) 永福里统图七,在县南三十里。
汀州府
长汀县
宋附郭分六坊,外分三乡,领九里二图。国朝改坊为二厢,并团为十里,统图五十有一。
左厢统图六。旧金华、登俊、鄞河三坊。 右厢统图三。旧青紫、福善、崇善三坊。 归阳里统图三,在府城东七十里。旧归仁营阳里。 古桂里统图一,在府城西六十里。旧古城、仙桂二里。 清泰里统图五,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旧青泰下里。(以上三里宋俱统于衣锦乡。) 宣成里统图八18,距府城九十里。旧为宣德南里并成功里。 成上里统图二,距府城五十里,旧成功上里。(上二里俱府城西南。) 成下里统图六,在府城南一百里。旧成功下里。 四保里统图五,在府城东七十里。 平原里统图三,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上二里俱仍旧名。以上五里宋俱统于永宁乡。) 宣和里19统图六,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宣德北里并河源团。 青岩里统图三20,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旧青泰上里并岩头团。(以上二里宋俱统于古田乡。)
宁化县
宋分二乡,统五里五团。国朝析桂枝乡置在城里,改诸团悉称里,而分攀龙里为二。成化七年,分柳杨、下觉二里隶归化县。今辖一十二里,统图五十有一。
在城里统图十二。 龙上上里在县西南六十里。 龙下下里在县西四十里。 龙下里在县北三十里。(俱旧攀龙里。) 兴善里在县西十里。旧迁善里团。 新村里在县南六十里,旧新村团。 永丰里在县北五十里。(上六里各统图三。) 会同里统图六,在县南一百里。(以上八里宋俱统于桂枝乡。) 招贤里统图三,在县北七十里。 招得里统图五,在县北一百里,旧招化里。 泉上里统图四,去县一百里。 泉下里统图三21,去县五十里,俱旧温泉团。(上二里俱县东。以上四里宋俱统于□□乡22。)
上杭县
宋分四乡:曰胜运,曰兴化,曰太平,曰金丰;二团:曰平原,曰来苏;五里:曰平元,曰安丰,曰来苏,曰古田,曰鳖沙。国朝改为十里,统九十二图,后渐省为五十九图。成化十五年,分胜运、溪南、金丰、丰田、泰平五里隶永定县。见辖七里,统图四十。
在城里统图一十三。旧来苏里。 胜运里统图九,在县东三十里。旧胜运乡。外二图分隶永定县。 来苏里统图五,在县南二十里。旧来苏团。 白砂里去县三十里。旧鳖砂里。 古田里距县三十五里。旧古田乡。(上二里各统图五,俱县东北。) 平安里统图二,在县北四十里。旧平原团。 溪南里统图一,在县南九十里。旧兴化乡。外五图分隶永定县。
武平县
宋分七乡:曰顺义,在县东,统武溪、忠孝,禾平三里;曰万安,在县东,统永丰、千秋、大顺三里;曰和顺,在县西,统东流、留田、丘田、顺明四里;曰禾平,在县南,统归平、招仁、安乐、石塘四里;曰永宁,在县北,统相坑、七里、露溪、亭头、象村、大禾、招信七保;曰安丰,在县东,统新恩、竹鉴、丰田、高吴、睦郡上下六保;曰清平,在县南,统长泰、留村、河头三里。国朝改为七里,初统图二十有三,今统图一十有九。
在城高泰里统图四,在县西南五十里。旧高吴保。 丰顺平里在县西南六十里。旧武溪里。 信顺团里在县东北六十里。旧招信里。 归郡里在县东八十里。旧归平里。 丘留东里在县北九十里。旧丘田、留田、东流三里。(上四里各统图三。) 大湘亭里统图二,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旧七里保。 盈塘里统图一,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旧石塘里。
清流县
宋分二乡:曰折桂,在县东,统郭下团、仓盈团、永德团、梦溪团、罗村团、北团四保,凡团、保七;曰龙山,在县南,统归仁里。国朝改为九里,统图七十有九。成化八年,分归上、归下二里,隶归化县。今辖七里,统图五十又六。
坊郭里统图七,附县。 仓盈里统图十二,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保里统图六,在县南一百里。 永德里统图八,在县东四十里。 北团里统图八,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 梦溪里统图六,在县东南九十里。 罗村里统图九,在县东南九十里。
连城县
宋一乡,统二里四团。国朝改为六里,统图三十有二。
在城里统图四,附县。旧古田乡。 姑田里统图六,在县东九十里。旧姑田团。 南顺里统团八,距县四十里。旧南团。 河源里统图五,距县八十里。旧河源下里。(上二里俱县南。) 北安里统图五,在县北六十里。旧北团。 表席里统图四,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席湖团。按宋志,县有表正里,疑亦并入此里,故合而名之曰表席。
归化县
旧清流、宁化、将乐、沙县地。今分七里,统图四十又五。
归上里在县西南三十里。 归下里在县东南八十里。(上二里各统图十二,旧清流县地。) 柳杨里统图七,在县西四十里。 下觉里统图四,在县西北一百里。(上二里旧宁化县地。) 兴善里统图三,在县东三里。 中和里统图二,在县东八十里。(上二里旧将乐县地。 沙阳里统图五,在县东北一百里。旧沙县十九都地。
永定县
旧上杭县地,今分五里,统图一十又九。
溪南里统图五,在县治左右。 丰田里统图四,在县东四十里。旧安丰里。 太平里统图四,在县东六十里。旧太平乡。 金丰里统图四,在县南四十里。旧金丰乡。 胜运里统图二,在县北八十里。
延平府
南平县
宋分七乡:积善、富沙、归善、上阳、芹哨、延平、垂裕,统三十二里。元改里为团。国朝复分四架,统四十一里,为图凡九十有三。
东架 衍仙上里统图一,距府城二十里。 衍仙下里统图三,距府城一十里。(上二里俱府城东,旧俱属富沙乡。) 罗源里统图四,距府城一十里。初名上团,以罗从彦祖自豫章徙居之,故名。 崇仁里统图一,距府城三十里,以李侗世居之,故名。 崇福里距府城一十里。 杜溪里距府城四十里。寿山里距府城二十五里。(上三里各统图二。以上五里,俱府城南。) 云盖里统图二,在府城西南四十里。(上六里旧属归善乡。) 瀛洲里距府城二十五里。汾常里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里各统图二,俱府城东北。旧亦属富沙乡。)
西架 资福里统图二,距府城八十里。 太平里距府城七十里。(上二里旧属上阳乡。) 天竺里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里各统图六。已上三里俱府城西。 剑津里统图一,在府城南一十里。 长沙上里统图二,距府城四十里。长沙下里统图一,距府城二十里。 开平里统图二,距府城四十里。 大源内里统图一,距府城八十里。 大源外里统图二,距府城五十里。(上七里,旧属延平乡。已上五里俱府城西南。) 梅岐东里统图三,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旧属芹哨乡。
南架 余庆东里距府城九十里。 余庆西里 遵教里(上二里距府城八十里。以上三里各统图二,府城东。) 泰平里统图一,距府城八十里。 普安里统图三,距府城四十里。 金沙里距府城六十里。 迁乔里距府城三十五里。 保福里距府城六十里。 乔保里距府城一百二十里。(上四里各统图二。以上九里旧属积善乡。) 长安南里统图四,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长安北里统图二,距府城九十里。(上二里旧为垂裕乡。已上八里俱府城东南。)
北架 安福里统图二,在府城西八十里。 建兴里统图一,距府城九十里。(上二里旧属上阳乡)。 寿岩里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吉田里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塘源里距府城九十里。(上三里各统图二。) 梅岐西里距府城四十里。 梅岐南里距府城三十里。(上二里各统图三。已上五里俱府城北。) 新兴里距府城四十里。 峡阳里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里各统图四。) 梅岐北里统图二,距府城七十里。(上四里俱府城西北。已上八里旧属芹哨乡。)
将乐县
宋三乡,统九里:曰清平,曰安福,曰长寿,曰扬安,曰永吉,曰龙溪,曰安仁,曰可安,曰常丰。元析为四十一团。国朝改附县为隅,在乡为都。成化八年,分中和、兴善二都隶汀州府归化县。今辖二隅三十九都,凡六十四图。
东北隅 西南隅(上二隅各统图三。) 龙池都距县一里。 积善都距县一十五里。 忠孝都距县二十里。 富谷都距县三十里。(上四都各统图一,俱在县东。) 高滩都统图四,距县三十五里。 桃源都距县一十里。 蛟湖都距县二十里。 永康都距县三十里。 南胜都距县四十五里。(上四都各统图一。) 隆安都统图二,距县五十里。 池湖都距县六十里。 大里都距县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以上八都俱县西。) 水南都统图四,在县南一里。 玉华都统图二,距县一里。 胡管都统图一,距县二十里。 三溪都统图二,距县三十里。(以上四都俱在县南。) 子教都距县四十里。 义丰都距县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 竹湖都统图一,距县九十里。(已上三都俱在县西南。) 龙溪上都距县七十里。 龙溪下都距县六十五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在县东北。) 莫源都统图一,在县西北六十里。(通上下二十二都,宋俱统于垂惠乡。 “惠”一作“裕”。) 永吉都距县一十五里。 阳岸都距县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 光明都距县二十里。 龙集都距县八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已上四都,俱在县北。) 睡龙都统图一,距县三十里。 黄潭都统图三,距县五十里。(上二都俱在县西南。) 上衢都在县东北一百里,统图一。(已上七都宋俱统于将乐乡。) 龙荫都统图九,距县九十里。 阳源都统图二,距县一百里。(上二都俱在县西。) 张源都在县北七十里,统图一。 万安上都统图二。 万安下都统图一。(上二都皆距县六十里。) 龙渡都统图一,距县九十里。 安仁上都距县九十五里。 安仁中都距县八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 崇善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一十里。(已上六都俱在县东北。) 龙兴都在县西北九十里,统图一。(以上十都宋俱统于荣礼。)
尤溪县
宋四乡,统八里。元改里为团。国朝改团为都。景泰三年,分四十至四十三共四都隶永安县。今辖四十四都,统图一百有九。
一都 二都各统图三,距县七十里。 三都统图二,距县六十里。(上三都俱县西北。 四都统图二,距县五十里。 五都统图三,距县三十五里。(上二都俱县北。) 六都统图六,在县西一十里。 七都统图十,附县。 八、九都统图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以上八都俱宋进溪里。) 二十二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二十里。 二十三都统图二,距县一百里。 二十四都统图一,距县七十里。 二十五都统图三,距县六十里。 二十六都统图一,距县七十里。 二十七都统图一,距县八十里。(上六都在县南,俱宋和顺里。以上二里俱统于常平乡) 十都距县三十里。 十一都距县五十里。 十二都距县八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一,俱县东北。) 十三都距县七十里。 十四都距县八十五里。(上二都各统图一。) 十五都统图二,距县六十里。(以上三都俱县东。) 十七都统图一,在县东南九十里。(已上七都俱宋安福里。) 十六都统图二,距县一百里。 十八都统图三,距县三十里。 十九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三十里。 二十都统图五。 二十一都统图二,各距县八十里。(上五都在县东南,俱宋长安里。已上二都宋俱统于兴文乡。) 二十八都统图三,距县六十里。 二十九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二十里。 三十都距县一百三十里。 三十一都距县一百四十里。 三十二都距县一百四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二。已上五都俱在县南。) 三十三都统图二,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已上五都俱宋大田里,统于进城乡。) 三十五都统图二,距县一百四十里。 三十六都距县一百四十五里。 三十七都距县二百里。(上二都各统图一。) 三十八都统图二,距县一百八十里。 三十九都距县一百六十里。 四十四都距县一百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三。以上六都在县西南,俱宋万足里。) 四十五都统图五,距县一百二十里。 四十六都距县一百里。 四十七都距县一百二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已上三都在县西南。) 四十八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三十里。 四十九都统图三,距县一百里。 五十都统图四,距县九十里。(上三都在县西,俱宋径田里。已上二里宋俱统于丰城乡。)
沙县
宋三乡,统八里。元析里为三十三团。国朝改附县为坊,在乡为都。景泰三年,分二十四至三十二共九都隶永安县。成化八年,又分十九都隶汀州府归化县。今辖二坊二十三都,统图一百有六。
和仁坊统图九,在县治西。 兴义坊统图五,在县治东。 一都距县六十五里。 二都距县五十里。(上二都在县东南,各统图三。) 三都统图二。 四都统图一,各距县四十五里。(上二都在县南。已上四都俱元牛里团。) 五都统图五,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元杨溪团。 六都统图二,距县四十里。 七都统图二,距县三十五里。元下水源团。 八都统图五,距县二十五里。元下水口团。(已上八都在县东南,俱宋洛阳里。) 九都统图六,距县五里。元崇善团。 十都统图五,距县二十五里。元谢团。(上二都在县东,俱宋感义里。以上二里,宋俱统于新昌乡也。) 十一都统图四,距县二十五里。元石团。 十二都统图三,距县三十里。 十三都统图五,距县四十里。(上二都俱元善居团。) 十四都统图三,距县四十里。元善穴团。 十五都统图五,距县四十五里。元重兴团并善庆团。(以上五都在县北,俱宋化剑里。) 十六都统图二,距县五十里,元下仁团。 十七都统图三,距县五十里,元上仁团并卢源团。 十八都统图二,距县六十里,元耆甘团。(上三都在县北,俱宋礼宾里。以上二里,宋俱统于翔鸾乡。) 二十都分两团。 仪奉团统图六,距县二十里23。 善峡团统图三,距县三十五里24。 二十一都统图九,距县四十五里25。元尾历团。 二十二都统图七,距县五十里26。 二十三都统图三,距县六十五里27。(上二都俱元忠义上团。) 二十四都统图三,距县七十里28。元忠义下团。(以上五都在县西南,俱宋归仁里,统于龙山乡。)
顺昌县
宋三乡:曰崇义,在县东北;曰崇礼,在县西北;曰交溪,在县西南。领四里。元改里为四乡,领二十九耆。国朝以附县为在城,而改耆为二十八都,乡仍其旧,凡统图六十有八。
鳀潭乡 在城统图六。 石溪都距县二十里。 石豆都距县一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俱县东南。) 水南都统图一,在县南一十五里。 驿砧都统图一,在县西南八里。 吉舟都距县二十里。 仙源都距县四十里。 石湖都距县三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一,俱县西。)
交溪乡 长寿都统图三,在县南五十里。 西峰都统图二,距县四十里。 义丰都距县六十里。 广福都距县九十里,各统图一。(上三都俱县西南。) 宁安都统图二,距县七十里。 靖安都统图三,距县三十五里。(上二都俱县南。) 娄杉都统图五,在县西四十里。
招仁乡 大干都统图二,距县五十里。 慈悲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九十里。(上二都俱县西。) 莒口都统图四,距县四十里。 安富都统图一,距县七十里。 白水都统图三,距县八十里。 富屯都统图二,距县六十里。 昏田都统图一,距县六十里。(上五都俱县西北。)
顺阳乡 崧溪都统图二,距县六十里。 寿荣都统图一,距县七十五里。 兴贤都 仁寿都各统图二,距县一百二十里。 桂溪都统图三,距县一百三十里。(上五都俱县北。) 田溪都统图一,在县北一百里。 杉溪都统图一,在县东北五十里。
永安县
旧尤溪、沙二县地。今为一坊一十三都,统图六十有五。
在城坊统图十。 二十四都统图三,在县东六十里。旧感义里,统于新昌乡。 二十五都统图十,距县八十里。 二十六都统图一,距县四十里。(上二都俱县北。) 二十七都统图三,在县西二十五里。 二十八都统图五,在县南六十里。(上四都旧崇仁里。) 二十九都统图四,距县四十里。 三十都统图三,距县六十里。(上二都旧俱怀恩里。) 三十一都统图二,距县八十里。(上三都俱县西南。) 三十二都统图七,在县西九十里。(上二都旧善安里。已上三里俱统于龙山乡,沙县地。) 四十都统图一,在县东八十里。 四十一都统图三,距县九十里。 四十二都统图一,距县一百里。 四十三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二十里。(上二都俱县东,旧俱万足里,统于丰城乡,尤溪县地。)
邵武府
邵武县
宋分城内为左右二厢,东南二尉,隶本军;分城外为五乡,统二十一里,隶本县。元改厢、尉为四隅,隶录事司;分五乡为上下十乡,统里仍旧,隶本县。国朝析里为五十三都,乡隅仍旧,凡统图百又七十。
东隅统图二。 西隅统图二。 南隅统图三。 北隅统图二。
仁泽上乡 六都统图四,在府城东五十里。 四十九都统图三,距府城六十里。 五十都统图四,距府城三十五里。 五十一都统图三,距府城七十里。 五十二都统图二,距府城八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
仁泽下乡(上二乡旧合为一,统庆亲、旌德、仙桂、清德、思顺五里。)一都统图四,距府城十五里。 二都统图二,距府城三十四里。 三都统图三,距府城二十里。(上三都俱府城东北。) 四都统图三,距府城三十五里。 五都统图四,距府城二十五里。(上二都俱府城东。) 五十三都统图七,附郭。俗名北厢。
富阳上乡 七都统图三,距府城四十五里。 八都统图四,距府城四十里。 九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里。 十都统图二。 十一都统图三,各距府城一百二十里。(上五都俱府城东。)
富阳下乡(上二乡旧合为一,统怀德、招贤上、招贤下三里。) 十二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十三都统图二,距府城一百里。 十四都统图二,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二十一都统图二,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二十二都统图四,距府城八十里。(上五都俱府城东。)
仁荣上乡 二十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六十里。 二十三都距府城八十里。 二十四都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 二十五都统图三,距府城五十里。(上四都俱府城东南。) 二十六都统图二,在府城东四十里。
仁荣下乡(上二乡旧合为一,统同福、余庆、嘉善三里。) 十五都统图四,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十六都 十七都(上二都各统图三,距府城一百六十里。) 十八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五十里。 十九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二十里。(上五都俱府城东。)
昼锦上乡 三十七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里。 三十八都统图二,距府城一百二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 四十都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四十一都距府城一百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俱府城西南。) 四十二都统图二,在府城南一百里。
昼锦下乡(上二乡旧合为一,统长乐、和平、太和、岭西、崇儒、仁顺六里。) 三十三都统图四,距府城六十里。 三十四都统图二,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三十五都统图三,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三十六都距府城九十里。 三十九都距府城一百一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以上五都俱府城南。)
永城上乡 四十三都统图二。 四十四都统图三,各距府城八十里。 四十五都统图二。 四十六都统图四,各距府城四十里。 四十七都统图五,距府城二十五里。(上五都俱府城西南。) 四十八都统图六,附郭。俗名南厢。
永城下乡(上二乡旧合为一,统庶康、勤田、新兴、新义四里。) 二十七都距府城四十五里。 二十八都距府城二十五里。(上二都各统图三,俱府城东南。) 二十九都统图五,附郭。俗名东厢。 三十都统图三,距府城一十五里。 三十一都统图二,距府城三十里。 三十二都统图四,距府城四十五里。(上三都俱府城南。)
泰宁县
宋分二乡,乡统四里,里统二十六保。元因之。国初分城辅保为在城、城步、端溪三保,分福兴、永兴、将溪、善溪各为上下保,共三十二保。乡仍旧,凡统图五十又一。
绥城乡 在城保统图七,在县北。 瑞溪保统图二,在县西二十里。 长兴保 福兴上保各距县一十五里。 福兴上保距县二十里。(上三保各统图一。) 崇化保 距县三十里。旧名崇仁。 上高保距县四十里。(上二保各统图二。) 安仁保统图一,距县五十里。(上六保俱县北。已上八保,宋俱统于清泰里。一作清化里。) 将溪上保统图一,距县三十五里。 将溪下保统图三,距县三十里。(上二保俱县东北。) 朱口保统图三,距县三十里。 梅林保统图一,距县四十里。 交溪保统图二。 信义保统图一,各距县五十里。 龙湖西保统图二,距县六十里。 龙湖东保统图一,距县七十里。(上六保俱县东。已上八保,宋俱统于乐城里。)
崇礼乡 城步保统图一,在县西五里。 水南保统图一,在县南五里。 福山保统图一,在县东二十里。 永兴上保 永兴下保各统图一,俱在县南二十里。 南会保统图二,在县西四十里。 开善上保统图二,距县四十里。 开善下保统图一,距县五十里。(上二保俱县南。已上八保,宋俱统于高平里。) 梅口保距县三十里。 依口保距县五十里。(上二保各统图二。) 大田东保距县五十里。 大田西保距县六十里。(上二保各统图一。已上四保俱县西。) 仁寿保统图一,在县南四十里。 善溪上保距县六十里。 善溪下保距县七十里。 龙安保距县八十里。(上三保各统图一,俱县西南,已上八保宋俱统于大田里。)
建宁县
宋分为东、西、南、北、孝义、宾贤六乡,统三十四保。元因之。国初并积善上下保为在城保,分赤岸保为赤上、赤下二保,除在城一保外,余三十三保分统于四区,为图凡五十。
在城保统图九。
东区 开山保距县五里。旧名开泰。 黄舟保距县一十五里。 武调保距县二十五里。 楚下保距县六十里。(上四保各统图一,俱县东。) 洛阳保统图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永城保距县四十里。 楚上保距县七十里。(上二保各统图二,宋俱统于东乡。) 安寅保旧名安仁。统图一,距县三十里。宋统于北乡。(已上二保俱县东北。)
西区 富田保统图二,距县五里。 大南保距县二十里,宋俱统于西乡。 客坊保距县六十里。 里源保距县七十里。宋俱统于孝义乡。 排前保距县三十里。 里心保距县四十里。 新城保距县六十里。宋俱统于宾贤乡。(上六保各统图一。已上七保俱县西。) 上查保统图一,在县西南四十里。银坑保统图一,在县西北六十里。宋亦统于宾贤乡。
南区 都上保距县三十里。 都下保距县二十五里。宋俱统于西乡。(上二保各统图一,俱县东。) 周平保距县四十里。宋统于北乡。 长吉保距县二十五里。 隆下保距县五十里。宋俱统于南乡。(上三保各统图一。) 铙村保统图二,距县二十里。宋统于南乡。(以上四保俱县南。) 将屯保距县五里。 赤上保距县四十里。 赤下保距县三十里。宋俱统于南乡。(上三保各统图一,俱县东南。) 隆安保统图一,在县西北八十里。宋统于孝义乡。
北区 黄溪保统图四,距县四十里。 蓝田保统图一,距县三十里。宋俱统于北乡。 静安保统图一,距县六十里。 上黎保统图二,距县七十里。宋俱统于孝义乡。(上四保俱县北。) 桂阳保距县六十五里。宋统于孝义乡。 安吉保距县六十五里。宋统于宾贤乡。(上二保各统图一,俱县西北。)
光泽县
宋分二乡,统十里。元因之。国朝分在城为二图,析里为三十都,凡八十图,后渐省为五十图。
在城统图二。
一都统图二,在县西八里。 十八都统图二,距县一十里。 三十都统图一,距县二十里,(上二都俱县东。以上三都俱宋永宁里)。 十七都统图一,距县二十里。 十九都统图二,距县一十五里。(以上二都在县北,俱宋招福里,一作安福里。) 二十都距县二十里。 二十一都距县四十里。 二十二都距县三十里。(以上三都各统图一,在县北,俱宋招贤里。) 二十三都距县一百里。 二十四都距县一百二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 二十五都统图一,距县一百四十里。(以上三都在县东北,俱宋永德里。) 二十六都统图一,在县东北九十里。 二十七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二十里。 二十八都统图四,距县五十里。 二十九都统图二,距县一百里。(上三都在县北,俱宋崇仁里。已上五里,宋俱统于光泽县。) 二都统图二,在县西二十里。 三都统图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四都统图一,在县西五十里。(已上三都俱宋归仁里。) 五都统图二,距县五十里。 六都距县七十里。 七都距县六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已上三都在县西,俱宋延福里。) 八都距县八十里。 九都距县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二,俱县西。) 十都统图二,在县北六十里。(上三都俱宋冲霄里。) 十一都距县八十里。 十二都距县一百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县北。) 十三都统图三,在县西一百一十七里。(以上三都,俱宋永历里。一作永安里。) 十四都统图一,距县四十里。 十五都 十六都各统图二,去县三十里。(上三都在县北,俱宋招德里。以上五里,宋俱统于鸾凤乡。)
兴化府
莆田县
宋分六乡,统三十四里。元初改附城三里为四厢,在乡为三十一里。国朝改六乡为七区,并宋崇业乡保丰里、永嘉乡丰城里入常泰里。正统间,并兴化县西南乡清源东、西、中、崇仁、安仁、广业六里之地,合为广业一里。宋属凡三十里,统图二百有六。
一区 东厢统图八。宋为清平里,属崇业乡。 南厢统图四。宋为嘉禾里,属永嘉乡。 左厢统图四。 右厢统图二。(上二厢,宋为延陵里,属崇业乡。) 常泰里统图一。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宋属崇业乡。
二区 仁德里统图六,距府城十里。宋属武化乡。 延寿里统图十,距府城二十里。 望江里统图六,距府城三十里。 待宾里统图一,距府城四十五里。(上三里,宋属唐安乡。) 尊贤里旧名让贤,宋改今名。统图三,距府城十里。宋属武化乡。(以上六里,俱府城东北。)
三区 连江里统图八,在府城东二十里。宋属感德乡。 孝义里以唐孝子林櫕名。统图八,距府城五里。宋属崇业乡。 永丰里统图二,距府城三十五里。 待贤里统图三,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里,宋属唐安乡。) 兴教里旧名崇教,宋改今名。统图四,距府城十五里。宋属武化乡。(上三里俱府城东北。)
四区 南力里宋名南匿。统图九,距府城十五里。 莆田里统图十,距府城二十里。 景德里统图四,距府城二十里。 胡公里以壶山旧有陈、胡二仙名。统图三,距府城十里。(上四里俱府城东南,宋俱属感德乡。) 新兴里统图一。 文赋里以朱处士邺能赋名。旧传唐先辈徐寅作《雷出地奋赋》,破题未成,邺应声云:“阴复阳回,地中出雷。”邺之居,今为五云寺。统图一。(上二里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宋俱属永嘉乡。)
五区 惟新里统图四,在府城南十里。 灵川里统图一,在府城西南二十里。(上二里宋属永嘉乡。) 谷清里宋名国清,以唐名。统图七,距府城二十里。 安乐里统图六,距府城三十五里。 醴泉里统图六,距府城四十里。(上三里在府城东南,宋俱属感德乡。)
六区 兴福里统图一十七,距府城三十里。 奉谷里宋名泰国。统图十,距府城七十里。 武盛里统图一十七,距府城八十里。(上三里在府城东南,宋俱属崇福乡。)
七区 崇福里统图八,距府城五十里。 合浦里统图一十四,距府城四十里。 新安里统图一十三,距府城八十里。(上三里在府城东南,宋俱属崇福乡。 广业里统图一,在府城东北八十里。
仙游县
宋分为四乡,统二十六里。国朝乡仍其旧,省廉洁、仁德、保德、清泉、旋珠、永福、咸平、常德、昼锦、香山、仙溪、旸谷、依安,凡一十三里。正统间,析兴化县西北乡寻阳、来苏、兴建、兴泰、福兴五里之地,并为兴泰、福兴二里来属,寻又并为一里,共一十四里。
嘉禾乡 在县西南,统里三。 功建里附县。 孝仁里在县南二十里。 养志里在县西南一十里。
归德乡 在县西北,统里四。 善化里距县二十里。 文贤里旧名闻絃,又名闻贤。 万善里(上二里各距县四十里。已上三里俱县西。) 兴贤里在县西北四十里。旧名乐输。
修德乡 在县西北,统里四。 折桂里在县东二十里。旧名易乐。 永兴里在县南四十里。旧名永春。 安贤里在县北二十里。旧名安乐。 兴泰里在县东北四十里。 唐安乡 在县东南二十里。 连江里 慈孝里(上二里俱在县南四十里。)
福宁州
本 州
宋分四乡,统二十二里。淳祐五年,析灵霍乡三里、永乐乡六里,置福安县。元析柘阳里为二里,凡一十四里,分为五十三都。国朝因之,凡统图一百九十有九,后渐省为四十三都,统图八十。
劝儒乡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观察使李晦表请改乡里,因改赐今名。 擢秀里:一都统图一,距州十里。 二、三都统图一,旧为二都,今并,距州十五里。 四都统图五,距州三十五里。(上三都在州东。) 五、六都统图一,旧为二都,今并,距州六十里。 七都统图一,距州七十里。(上二都在州东北。) 望海里:八都统图二,距州八十里。 九都统图二,距州九十里。 十都统图三,距州一百里。 十一都统图二,距州一百一十里。(上四都在州东北。) 育仁里:十二都 十三都(上二都各统图二,距州一百二十里。) 十四都统图一,距州一百四十里。 十五都 十六都(上二都各统图一,距州一百五十里。上五都俱州东。) 廉江里:十七都距州一百五十里。 十八都距州一百六十里。 十九都距州一百七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一,俱州东。) 遥香里:二十都统图一,在州东北一百一十里。 二十一、二都旧为二都,今并,距州一百三十里。 二十三都距州一百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州北。) 二十四都统图一,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
灵霍乡 柘洋下里(宋名柘阳):二十五、六都统图一,旧为二,在州西北四十里。 二十七都统图一,在州北五十里。 二十八都统图一,在州西北七十里。 二十九都统图一,在州西八十里。 洋上里:三十都统图一,距州一百一十里。 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上三都各统图一,距州一百二十里。已上四都俱州西北。) 万安里:三十四、五都统图一,旧为二都,今并,在州西南二十里。 温麻里:三十六、七都旧为二都,今并。 三十八、九都旧为二都,今并。(上二都各统图一,距州四十里,俱州西南。)
安东乡 安民里:四十都距州三十三里。 四十一都距州四十一里。 四十二都距州二十五里。 四十三都距州五十五里。(上四都各统图一,俱州南。) 新北里:四十四、五都统图一,旧为二都,今并,在州西南五十五里。 新南里:四十六、七都旧为二都,今并,距州四十五里。 四十八都距州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州南。) 连海里:四十九、五十一都统图一,旧为二都,今并。 五十都统图二。(上二都俱州南一百里。) 招贤里:五十二都距州七十五里。 五十三都距州一百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州南。)
宁德县
宋分三乡,统十里。元省临海、金溪、安乐三里,分为二十三都。国朝因之。
安东乡 陵山里:一都附县。 二都在县南四十里。 三都在县东三十里。 四都在县西北二十里。 五都距县三十里。 六都距县二十里。(上二都俱县东北。)
霍山乡 水际里:七都距县三十里。 八都距县五十里。(上二都俱县东北。) 九都距县七十里。 十都距县八十里。 十一都距县九十里。(上三都俱县北。) 霍童里:十二都距县九十里。 十三都距县一百一十里。(上二都俱县北。)
青田乡 东阳里:十四都距县一百二十里。 十五都距县二百三十里。 十六都距县二百四十里。 十七都 十八都各距县二百五十里。(上五都俱县北。) 十九都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感德后里:二十都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感德前里:二十一都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安远里: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上二都各距县五十里,俱县西。)
福安县
宋割长溪县永乐乡凡六里、灵霍乡内三里隶本县。元析永乐乡为福安、用儒二乡,改灵霍乡为秦溪乡,合归化东西二里为界东里,凡三乡八里,统三十六都。国朝改界东里为东西二里。景泰间割平溪里十一至十四凡四都,隶建宁府寿宁县,今领三十二都,凡九里。乡仍元旧。
福安乡 界东里:一都在县西隅。 二、三都在县东五里。 四都在县北三十五里。 界西里:五、八都在县西北五十里。 六都距县二十五里。 七都距县七十里。(上二都俱县北。) 平溪里:九都距县七十里。 上十都距县五十里。 下十都距县八十里。(上三都俱县西北。)
用儒乡旧永乐乡,以佥检郑寀改今名。 德里:十五都距县十五里。 十六都距县二十里。 十七都距县二十五里。 十八都距县十五里。 十九都 距县三十五里。(上五都俱县西。) 西兴里:二十都 距县十六里。 二十一都距县二十里。(上二都俱县西南。) 二十二都距县二十五里。 二十三都距县三十五里。(上二都俱县南。) 仁风里:二十四都在县东北六十里。 二十五都在县东南四十里。 二十六都距县三十里。 二十七都距县七十里。(上二都俱县东。)
秦溪乡 沿江里:二十八都距县七十里。 上二十九都距县四十里。(上二都俱县南。) 下二十九都在县东南五十里。 三十都在县南三十五里。 三十一都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秦西里(宋为秦溪东西二里,元合为一里。国朝复分之):三十二都距县一百里。 三十三都距县一百三十里。(上二都俱县南。) 三十四都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秦东里:三十五都距县一百一十里。 三十六都 距县一百二十里。(上二都在县东。)
校 注
1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去县东一十里”。
2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治南隔渡”。
3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县西五里”。
4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二十里”。
5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二十里”。
6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五十里”。
7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八十里”。
8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一百里”。
9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五十里”。
10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北七十里”。
11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西八十里”。
12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八十里”。
13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五十里”。
14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15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县东北四十里”。
16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各统图二”。
17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彰信里”。
18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乾隆《长汀县志 疆域》均作“统图四”。
19 乾隆《长汀县志 疆域》作“宣河里”。
20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乾隆《长汀县志 疆域》均作“统图二”。
21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统图二”。
22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登龙乡”。
23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距县五十里至八十里”。
24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三十里至五十里”。
25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距县三十里至六十里又至七十里”。
26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距县六十里”。
27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距县八十里”。
28 乾隆《延平府志 都图》作“距县一百二十里”。
卷之十七
地理
桥梁
福州府
闽县
通阛桥在左院后河新瓦路,今俗呼花巷。 勾栏桥今俗呼玄坛河乾桥。马站桥在普光塔后。 长利桥在开元寺前,今俗呼剃刀桥。 去思桥旧罗城大壕之桥,即澳桥也。宋景德元年,郡守谢泌谋易木以石,州民陈祐辈奔走营集,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卒,州人相与缟素,哀而祠之。祥符七年,改曰通津,崔轲为记。熙宁八年,郡守元积中慕泌之政,因去思。后陆藻守乡郡,始构亭其上,提刑俞尚为记。 化龙桥在曾浦坊内。(上六桥俱在府城东隅。) 铫炉桥在府城南隅福星坊内。一名钓鲈桥。 安泰桥在府城南门直街,旧利涉门外。宋宣和七年,郡守陆藻创亭其上,亭今废。旧有重修。《津渠志》:“在利涉门下。”掌书记陶岳撰。 德政桥旧为渡。宋绍兴十四年僧觉渐建。阔九丈,为门三,号新桥。陈稷书“德政桥”三字刻于石栏。乾道二年创亭其上。 得胜桥在水步门闸边。 使君桥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初名河西桥。桥之下为清水堰。绍兴二十六年,乡人因置闸名曰使君,并以名桥,俗呼新桥,非。 通津桥旧名兼济。旧记云:“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津,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盖伪闽筑罗城时所凿也。宋咸平中,郡守陈象舆重濬之,并门改名。俗呼新河,通大船往来。” 仁爱桥在右卫前旧子城定安门。桥今塞,石梁尚存。(上五桥俱在府城东南隅。) 经院前桥即今左卫前桥,盖卫乃旧经院地也。 师桥在寿宁坊前。 延庆桥在庆城寺前。(上三桥俱在府城东北隅。) 乐游桥在行春门外。宋元祐中,道士颜象环建。 石浦桥东接凤坂,西抵水步门。 厚浦桥南抵凤坂,北连顶屿。(上三桥俱在崇贤里。) 登龙桥在归善里。 浦东桥 蹴鳌桥在鼓山之上。 蓬岐桥(上三桥俱在鼓山里。) 七门桥在桑溪里凤丘山之右。 鳌溪桥 登龙桥宋嘉泰间建,后毁于兵,架大木以通行者。国朝成化十六年,乡人始累石为桥。 象西桥宋乾道间创,后圮于水,以木为之。国朝成化十七年,乡人因旧址伐石重建。 浩溪桥宋时建,后圮。国朝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命五虎门巡检张守中重建。 际桥宋时建。国朝成化十八年,乡人致仕县丞王鑛倡而修之。 下汤桥昔人创以泄水。成化间,知府唐珣命张守中修葺。 横屿斗门桥连江、闽二县土田之近横屿者皆由此以泄水。旧门狭窄,稍遇暴涨,禾稼辄淹没。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命张守中辟而广之。 马鞍桥横跨孟溪之上。(上八桥俱在合北里。) 迥龙桥在江右里迥港之上,长三百余步。 奉真桥在东岳庙前。宋元丰三年颜象环建。 草参亭桥宋建中靖国间建。 朝天桥上有亭。(上三桥在易俗里。) 大坑桥在永北里。(已上二十一桥俱府城东。) 九仙桥初名合沙桥。旧为木梁,宋景德间,郡守袁逢吉始易以石。元符二年,颜象环亭其上,更今名。元季毁,今仍为木梁。 洗马桥旧洗省马于此。 虎策桥(上二桥俱在南门外左三坊。) 青龙桥在仁丰里。下有清龙池。 龙头桥在光德里。 万寿桥横跨南台大江,江广三里。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以备修桥之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头陀王泫助奉旨创造石桥,募民财以佐费,自帅宪以下,举佽助焉。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讫工,翰林学土马祖常为记,御史中丞曹立书匾刻石。国朝天顺间,镇守少监来住重修,翰林编修杜宁为记。成化十七年,镇守太监陈道复修。 沙合桥又名小桥。成化六年,知府周铫重建。 江南桥在盐仓前。(上三桥俱在嘉崇里。) 象桥在高惠里。 绿榕桥在大义溪东。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重建,乡人按察使陈炜为记。二十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修。 安民桥横跨义溪之上。 广坑桥在大义坊口南去里许。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因造绿榕桥而并修之。(上三桥在西集里。) 苦竹桥在小苦竹溪头。 安境桥(上二桥在积善里。已上一十四桥俱府城南。) 板桥在水步门外城边。 通仙桥在通仙门之南。宋乾道二年构亭其上。 韭菜桥(上三桥在南津坊。) 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桥南有亭。成化二十一年,镇守太监陈道檄织染局副使汪济修。 登龙桥在归仁里。(已上五桥俱府城东南。) 里尾桥在大田驿之北一里许。成化二十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修。 洋下渡在鼓山里。初,临水、洋门、洋下、白田四渡,皆贫民以私船乘载,悉在规利弊而不修。中经鸡屿,风涛最险,易致漂溺。宋嘉祐中,长乐县始置三渡于临水,官以船济之,募善水者为桨夫。渡者输钱七,籍给募之余,为船具及补败之资。后因循不举。元祐六年,知县丁掌奏乞举行。明年,敕以白田、临水、洋下、洋门四渡相近且同岸,只设一渡。渡者人输钱五,均给为江淮河港溪渡钱。绍兴元年,流寓民江子清尝乞收之,遂令日收,岁终较额,为殿最后渡者,人输至三十。 螺洲渡在仁惠里。(上二渡俱府城东。) 南台渡在嘉崇里。 方山渡在清廉里。 王峬渡在嘉登里。(上三渡俱府城南。) 大义渡在西集里。过西峡江,凡两潮至渡次。唐贞观中,州帅卫总持见其处商旅宾主有序,因名渡曰大义。 西峡渡在归仁、高详二里。峡门风涛险恶。元至元十三年,元帅唆都募民户三十又九,置渡船一十又三,每船水手三人,月给官粮一石二斗。渡之两岸各有亭,为行人憩息待渡之所,岁久而圮。国朝成化二十一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重建。 白田渡过鸡屿岸,凡两潮至。 洋门渡 洞江渡 营前渡 洋屿渡 筹崎渡 浮崎渡 翁崎渡(上十渡俱在府城东南。)
侯官县
澳门桥在府城南隅。旧名清远门桥,又名鸭门桥。 板桥在光禄坊内。 仓前桥近常丰仓,故名。 金斗桥在金斗门东。旧罗城壕也。(上三桥俱在府城西南隅。) 迎仙桥在西门外城边,以木为之。 熊兵桥旧有熊兵营地,故名。俗呼为小桥。 泥门桥在泥王庙前,又名平桥。 观音桥桥有亭以祀观音,故名。(上三桥在西门外直街。) 高峰桥在西教场头柴巷。 打铁桥在官园前。 柳桥(上七桥俱在草市都。) 洗马桥在西南关厢荣亲里。 凤凰桥在凤凰山下香严寺前。旧有亭,成化十九年仆于风。 西禅浦桥 石湖桥在西宫前。(上三桥俱在美宅里。) 中济桥在柳桥。旧有亭,今废。 黄山桥在黄山前。(上二桥俱在永钦里。) 地藏桥在一都义民仓前。 雷打桥在新安里瓦埕头。又名神仙桥。 洪山桥距城五七里许。旧有石桥,桥门狭隘,水不时泄,民以为病。成化十一年,镇守太监卢胜广其旧址而重建之,规模宏远,十倍于前,佥事章懋为记。二十一年复坏,镇守太监陈道重修。 丁坂桥 带桥俱在洪塘。(上三桥在方鹗里。已上一十八桥俱府城西。) 黄宅桥伪闽谏议大夫黄讽居第在桥之西,故桥以黄宅名。 栖云桥其南有栖云慈峰院。 石碣桥 桐山尾桥(上四桥俱在府城南三秀里。) 鹳头桥在晓岐。 元通桥 新桥在高岐。(上三桥俱在灵凤里。) 合山桥在海平里南屿。以木为梁而覆以亭,绵袤凡数丈。 径桥在江口。 李宅桥其东有李宅村。 下浦桥 辽沙桥 苏岐桥 浯水桥 杜豹桥(上七桥俱在闽光里。) 张坑桥在白鹤。 接武桥 白屿桥(上三桥俱在清政里。) 凉伞桥 六桥在后尾花屿山下。周围凡六桥,故名。(上二桥俱在永康里。) 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绿榕桥在绥平里庆城庄前。(已上十八桥俱府城西南。) 洪塘高崎渡自洪塘渡至水西高崎,故名。 瓦埕渡(上二渡在二都。) 西禅浦渡 报恩前渡 新道渡 林豫洲渡(上四渡在一都。已上六渡俱府城西。) 元口渡在府城西南十八都。 风流崎渡 渡尾渡(上二渡在十一都。 白沙渡在三十四都。 大箬渡在二十四都仁德里。 安仁渡按旧志:“宋熙宁八年置,绍兴中以安仁、小箬二渡归汤背。”(已上五渡俱府城西北。)
怀安县
车弩桥在员通巷边。旧以木为梁,成化十七年始易以石。以近三山驿,又名馆驿桥。 三合桥在浦尾。旧以木为梁,成化十七年始易以石。 太平桥与西门太平闸相接,故名。 虹桥上有亭祀观音像,俗呼观音桥。 王师桥在浦尾。 金墉桥与王师桥连,以木为梁。 发苗桥在水流坑。旧桥侧有水闸,基石犹存,后又创为桥。 双抛桥与发苗桥相接,一横一直,故名。 定远桥在子城丰乐门外。旧名义和,宋时俗呼定远。 宜秋桥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秽。 雅俗桥在子城清泰门外。今俗呼杨桥。 宜兴桥在西门东畔,今塞。(上一十二桥俱在府城西隅。) 大桥在子城虎节门外,今双门内。旧记云:“前大桥河,晋严高开以通舟楫,因名‘大航’,相承去‘航’字,直曰‘大桥’。唐元和中,观察使薛蹇重浚,以油杉作堤限。宋熙宁三年,郡守程师孟改为‘乐土’。”今俗呼毛应。 众乐桥在杨桥东畔。 新街桥在大中寺前。 开通桥与众乐桥相连。 便民桥在大中寺东畔,今塞。(上五桥俱府城西南隅。) 乐游桥在府城东北隅,旧子城康泰门外,今丽文坊西。久塞。 毛胡桥在北门后街。 悦济桥(上二桥俱在府城西北隅) 度桥按旧志:“出西门十五里,旧有之,岁久颓圮。宋绍兴七年,县令江义和重建。” 万安桥纳洪塘之支流,实驿路要冲也。元季圮于水,存者三址。国朝宣德八年,中贵卓洪、范士明募众重建于旧址之西四十丈许,酾水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长二十余丈。岁久,洪水冲激一盾几圮。成化十九年,镇守太监陈道复命工修之。(上二桥在府城西。) 小桥 灵光桥在灵光寺旁。 厚屿桥 拱辰桥(上四桥在一都。) 杨崎桥在九都。宋嘉祐二年建。 泽苗桥淳熙元年乡人建。 浦口桥隆兴四年建。(上二桥在十一都。)潘舍桥熙宁七年建。 通济桥熙宁八年建。 般若桥 仙坂桥俱隆兴二年建。(上四桥在二都。已上十一桥俱府城南。) 遗爱门池桥在北门外。上翼以亭。 文山桥在文山之下。旧有亭,成化十九年为暴雨所坏。 江洋桥在十七都。元大德六年建。 石塔桥在十九都。元至正十二年建,以旁有石塔,故名。飞坑桥永乐十五年,古田县民孟贤建,并构亭其上。 坫板桥永乐十五年建宁府民刘道同等建。(上二桥在二十一都。) 林门桥在二十二都。宋宝庆间建。(已上七桥俱府城北。) 陈桥在凤岗。 周宅桥(上二桥在府城西南八都。) 四达桥在芋原驿之南。洪武三十年建。景泰二年圮于水,三年,知县吴益重造。 文振桥(上二桥俱在府城西北。) 石边头渡在七都。 杨崎渡在九都、十都。汲流驶险,渡者艰危,元郑潜始创舟济之,仍给田以赡操舟之人。有石刻曰“郑公渡”,郡人吴海为记。 白苗渡亦郑潜所立。 吴山渡在十都。 新崎渡在十一都。旧名仙崎。 沙溪渡在十三都。(已上六渡俱府城西南。) 石岊渡经甘蔗洲、大小目、福院、小箬、大箬,凡百六十里至水口。渡者不遇便风,或跨二宿。尝有监司诗:“朝辞虎节门,暮宿牛□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黄石渡旧名岊渡。(上二渡俱府城西北。)
长乐县
永泰桥旧溪深可泛,永泰舟人多集其下,故名。 洋门桥县洋九溪会泄于此。(上二桥在宾贤里。) 获溪桥在仁义里。光严寺僧志宁造。(上三桥俱县东。) 桃坑桥在清平里。 渡桥在良田里。旧志作大宏里。 灵源桥路通灵源寺。宋元祐间,甘泉院僧德一建,构亭其上。 溪上桥距灵源桥里许。路通破石、抟纱二潭,亦元祐间僧德一建,构亭其上。 中桥上联郭桥,下控渡桥,此居其中,故名。(上三桥在同荣里。) 郭桥在昆田里。乡人郭姓者率众创建,因名。 猎溪桥跨昆田、泉元二里。宋元祐三年建亭覆之。(已上七桥俱县南。) 云龙桥在县北安方里。嘉泰三年,里人刘震叔建。 石梁锦桥宋淳熙十二年,里人造石桥十有五间,又于桥之西筑海为地三亩,以固桥道。 震龙桥唐林慎思未仕时所建也。(上二桥在絃歌里。) 龙津桥在崇仁里。宋陈嘉谋建。 化龙桥评事海田张□建。(上四桥俱县东北。) 航头渡在县西宾兴里。 白田渡在县南嵩平里。 洋门渡在县西南崇丘里。县志作龙门渡。 广石渡在二十一都方安里。 文石渡在二十二都大宏里。(上二渡俱县东北。)
连江县
通济桥在县治南隅,跨鳌江。宋政和四年,叠石为梁,凡一十六间,长五十丈六尺;淳祐间改修。 宣化桥在县治前,旧名美政。成化十二年,知县章武改今名。 登云桥 北斗桥下有斗门。 乌石桥在乌石山下,跨财溪下流。 四桥正统八年乡人建。 塘头桥在浦下。下有闸,以蓄东湖之水。(上五桥在钦平下里。) 大门桥在乌石山北。有斗门以蓄财溪之水。景泰五年建。 财桥在财溪上。(上二桥在嘉贤下里。) 金沙桥在二十七都。 化龙桥在二十九都。下有斗门。 通仙桥在二十六都。 斗门山桥在永贵里,下有斗门。(已上十一桥俱县东。) 金壁桥 魁龙桥(上二桥在钦平上里。) 安利桥即旧潘渡也。宋绍兴十四年,知县阮珪始创桥,未几,水淙啮以坏。乾道三年,晁子阖更新之,累址十九,长六十五丈,名惠政,后于水中得断石,刻文有“安利”二字,因改今名。宝庆三年,元帅王居安与寓公郑逢辰改建,又名潘渡桥。按县志云:“后桥圮,邑人潘肪以舟济渡,因以名渡。”考之《三山志》,绍兴以前已有潘渡。县志盖考之未审也。 陈溪桥正统间重建。(上二桥在光临里。已上四桥俱县西。) 高梁桥在新安里。 吴舍桥在安庆里。(上二桥俱县南。) 溪尾桥在县北安仁上中里。 溪头桥 月峰桥 上桥 黄浿桥 镇东桥 龙津桥(上六桥在安得里。) 天然桥在建兴里。巨石跨两山,下通流水,出于天成,故名。(已上七桥俱县东北。) 朱公桥邑宰朱定建,故名。朱定,县志不载何时人。 山坪桥(上二桥俱在县西北仁贤里。) 浦下渡在县东钦平下里。 罗仑渡在光临里。 东岸渡 七猴渡(上二渡在安仁里。已上三渡俱县西。) 赤沙渡在安庆里。 船步头渡 荻芦寨渡上二渡在永贵里。(已上三渡俱县南。) 玉塘渡 三子崎渡 横槎渡(上三渡俱见《三山续志》,而县志不载,里都未详。)
福清县
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初以木为之。宋天圣五年,灵石僧洞然命其徒义韶募缘建。长四十寻,广二丈五尺,高倍广之数,名曰通海。元祐二年,敛石僧显光及乡人林日进复募缘为梁三十,长二十二丈,改名坦履。绍兴二十年,知县黄童、邑人刘允恭又募缘为梁八,长一十六丈,而构亭于其南。合前后三桥,为梁二十有五,长七十余丈,又改今名。元至治二年,州命僧洪琛重修,知州吴涛为记。 龙江桥跨方平、仁寿二里。始,太平寺僧守思叠石为基。宋政和三年,林迁与僧妙觉募缘成之。为梁四十有二,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余丈,名曰螺江。龙学1林遹为记,提刑刘崤2更名永平,后邑人林栗又改今名。 石塍桥旧以木为梁,宋治平三年,禅林院僧为贲始伐石累址,为间者五,而梁其上,长四十丈。 洋子桥乃石塍下桥也。宋绍兴十八年,里人林昭显与僧法宾募缘建之。广丈余,为梁五,长一十三丈有奇。元至元间圮于水。 洞溪桥宋绍圣间,净明院僧契慈建,凡五间。绍兴十一年,里人林昭显与其姪舜英复募缘续建。凡十间,广八尺,长二十四丈。元季圮于水。(上三桥在修仁里。已上四桥俱县东。) 士林桥在水陆院之左。宋开宝五年建。治平元年,僧显募缘新之。嘉定九年,圮于水,邑人卓森重建。(“显”字上下必有缺文。) 无患桥在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僧超渐建。为梁十有五,广二丈二尺,长二十有九丈。成化间,桥之北圮;十九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重修。 交溪桥宋宣和四年,林公孙募缘建,凡二十间,长四十丈,后改名登龙。 今圮。(上二桥在善福里。已上三桥俱县西。) 屯上桥在县东南化南、平南二里间。宋景德二年建。 化龙桥在万安里渔溪。旧名万安,宋嘉祐七年建,崇宁元年为洪水所啮。知县黄国镇率众修之。旧为间十五,续增为十七,广一丈,长十五丈。乾道元年,又为洪水所啮;县尉赵善课复率众修之,更今名。成化间圮。十九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重修。 蹑云桥在径江翠林。宋元丰中,僧守思及其甥李诚募缘建,长三十丈。政和五年,复筑室于桥亭之西。 镜桥岁久而圮。成化十八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重修。(上二桥在灵德里。已上三桥俱县西南。) 王铁桥 波澜桥(上二桥俱成化十九年镇守太监陈道规划重修) 下渚渡 白沙渡 双屿渡(上三渡在江阴里。) 应天渡 段渡(上二渡在临江里。已上五渡俱县南。)
古田县
丁字桥在冲峰桥之下。二水合流,宋庆元二年,里人林湜捐资建二桥,一纵一横,形如丁字,故名。 普济桥在四十四都安章。元时建。国朝永乐十一年,僧法颜募缘修,景泰间重建。 迎驷桥在和平里谷口。宋时建,今废。(上三桥俱县东。) 劝农桥元时建,邑令劝农驻此,故名。今为迎送之所。国朝正统十三年毁,景泰三年,知县杜永济重建。 温泉桥(上二桥在保安里。) 杨桥在汤镇。又名汤寿,宋时建。国朝正统十二年重建,景泰三年圮于水。成化九年,知县黄玠募缘伐石累址,十八年始成。 潮鱼桥(上二桥在和平里。) 曹阳桥在曹阳铺。俱宋时建,名开禧。国朝永乐十年重建,改今名。景泰三年,圮于水,知县杜永济、尹古相继重建,随圮。成化间,知县徐栻又建,仍覆以亭。 洪坑桥成化八年,知县黄玠建。 锦溪桥宋时建,国朝洪武初圮。成化九年,乡人谢畴重建,并覆以亭。 朝天桥在和平里清潭渡。宋时建,今废。(已上八桥俱在县南。) 焕文桥在县治北大街。正统十三年毁,天顺间知县尹古重建。 云津桥在清溪上流,俗呼里安。宋初,邑人廖三益捐资创建。国朝正统间毁,景泰间重建,随圮于水。 平湖桥距县四里。洪武三年,乡民林良、王宗年建,成化十三年毁。十七年,耆民黄元启等捐资募缘重建,并覆亭其上。 郑源桥 高攀桥(上二桥在新兴里,俱废。) 龙江公济桥在横溪里。宋时建,累石为墩五,而构亭其上。(已上六桥俱县北。) 石平桥在县治东南仁寿坊东。宋、元累建而废。国朝宣德间,御史王宝重建,随圮于水。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上覆以亭,为间五十有六。 院溪桥宋时建,今废。 凌桥(上二桥在县西南崇礼里。) 万安桥在云津桥南。元季建。国朝永乐十一年毁。成化十五年,知县王璀倡民重建。十八年,乡民构亭其上,凡四十七间。 鸣玉桥在万安桥之南。宋时建。以其下有鸣玉滩,故名。绍兴元年毁于兵,僧圆证募缘重建。嘉泰间溃于水。开禧初又毁于兵。后复建,改名长桥,寻复毁。 平沙桥 龙津桥(上三桥在保安里。已上四桥俱县东北。) 迎仙桥在县治西北后街。元季建,国朝正统初知县张昱重修。 汤头渡在闽清县界。宋时有桥,后废,今亦为渡。 清潭渡元季有桥,后废,今创为渡。(上二渡在县南一都。)
永福县
东新桥在县东待旦里旁。旧有款“骖亭”。 平政桥在重光寺前。宋绍圣四年始建浮桥。为梁八十,为舟三十有六。 通京桥 宣和桥 政和桥(上四桥在开平里。) 永安桥在安乐里。(已上五桥俱县南。) 大漳渡在三都。 赤崎渡在六都。(上二渡俱县东。) 越峰渡在十四都。宋时有桥,后废为渡。 汤泉渡在二十六都。 丘演渡 在二十八都。 五十口渡在二十九都。 嵩阳渡在三十三都。 溪东渡在三十四都。 洑口渡在三十五都。旧志作洑口埕渡。(已上七渡俱县西。) 重光渡在十二都。 洪面渡在二十八都。(上二渡俱县南。)
闽清县
龙津桥在县东安仁里。元至正十年重建,覆之以亭。 度仙桥在县南。《三山志》作鹊仙桥。旧传黄天谷访徐、葛二子于此,故以度仙名。国朝洪武二十年,知县沈源尝建亭,岁久而圮。天顺四年,儒学教谕马能重修。 昙口桥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乡人沈公建。永乐九年,知县朱毅命阴阳训术蔡景暨邑人许闰、朱什募缘重建,仍构亭其上,凡十有一间。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命耆民黄荣募财复建。(沈公,县志不载何时人及何名。) 龙爪桥详见《山川志》。 梅溪渡在县东升平坊。 白云渡在白云庄。 马坑渡(上二渡在县西贺恩里。 龙冈渡在县南。元季圮于水。 天王渡在天王寺前。元季有浮桥,洪水冲溃,今置小舟以利涉者。 白塔渡(上二渡在县东北。)
罗源县
崇德桥在县治西隅。宋元丰三年建。国朝永乐六年,乡人郑子高等募财重建,并亭其上。亭今废。 四明桥在上磨。宋绍兴二年建。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圮。成化三年,知县施弘命士民黄孔耕、黄金等募缘重建。 翠云桥在黄重下里。旧圮,宣德间,建宁屯军有刘道人者募众重建,构亭其上。(已上三桥俱县西。) 沈尉桥宋元祐二年,县尉沈姓者重建,因名。 南岸桥二桥相跨,各长四丈。宋元丰八年建。(上二桥俱县南。) 后张桥在新路口。 护国桥在徐公里护国寺前。元丰二年建。(上二桥俱县北。) 大获石桥 小获石桥(上二桥俱在县灰南拜井里。) 双石桥在县西使旌坊,又名金钗双石桥,各长四丈,元丰三年建。 匹练桥在耆德坊对巷。绍兴二年建,今圮。 澄波桥在水门。宋绍兴五年建。 南门桥宋嘉祐四年建,后圮。国朝成化十一年,邑人致仕知县陆朘3重建。(上四桥俱县西南。) 起步桥在县东北天庆寺前,绍兴十年建。 资寿桥在资寿寺前。二桥相连,各长六丈,元丰二年建。 白岩桥在临济里白岩村。绍兴十五年建。 皇认桥在认村。宋绍兴三年建。 洪洋桥 叶令桥在下院。(上二桥俱宋绍圣三年建。) 巨济桥在罗平里石塘,绍圣元年建,元至正二十五年圮。(已上六桥俱县西北。) 双溪渡在县西林洋里。界于怀安、古田二县。
建宁府
建安县
泳泽桥在广实仓前。洪武九年建,俗名仓桥,又名广实桥。 东安桥在光禄坊内,即旧磨坊桥边。宋时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十一年,都指挥佥事侯镛重建。(上二桥在县治东,俱木梁而覆以亭。) 镇安桥在县治西谯楼前,即旧之镇雅桥也。宋乾道间郡守赵彦端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十年重建,木址板梁。4(已上三桥俱郡城中。) 崩溪桥洪武二十年僧守森建。 张坑桥洪武十年僧文明建。 陆源桥在冷水寺前。永乐十年僧本性建。 将相桥在酒坊前。永乐十六年张建初重建。(上四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钱仓桥洪武三年张仁翁建,凡一十五间。 大宝桥洪武六年僧至善建。(上二桥俱石址木梁,而覆以亭。已上六桥,在将相里。) 水集桥一本作“集水桥”。在东峰屯。洪武三年建。乡民遇岁旱,则聚桥下之水以溉田,故名。 漈下桥洪武四年建。 迎仙桥元至正二十六年,里人萧文酉建。 坤中桥洪武四年,里人叶章建。 仙源桥洪武二年。里人吴顺卿建。(上五桥在建宁里。) 大佛桥宋时建,国朝永乐十三年僧义山重建。 东林桥元至正间,里人翁傅林建。 专臾桥元至正间,里人林观孙建。 筹岭桥洪武二年,僧果缘募众建。 龙源桥宋咸淳九年,礼部侍郎翁合建。国朝洪武五年,里人募众重建。 新桥 溪坪桥(上二桥俱永乐间僧正圆建。) 双溪桥洪武三年,僧福海建。 敷锡桥洪武二年,里人黄任陂建。 昼锦桥洪武八年,里人陈顺建。(上十桥在南村里5。) 东达桥旧名安泰桥。洪武五年重建。 步月桥元至正十年,里人裴子才建。(上一十七桥俱木桥而梁以板。) 龙潜桥桥下有潭,深不可测。(上三桥在安泰里。) 星拱桥元至正间,政和县尹张仲达建,后毁。国朝永乐七年,知县邵直重建。 普济桥元至正元年,僧橘隐建。碓头桥元至正十九年,张仲达建。(上三桥俱木桥而梁以板。) 龙潭桥永乐间建,成化十四年,圮于水,僧善鉴重建。(上四桥在东苌里。) 枫连桥元至顺四年,里民郑淑建。 中桥元至正二十五年,巡检黄杰建。 跃龙桥元至正九年。里民林成建。(上三桥俱木桥而梁以板。) 龙蓬桥即古川石渡也。洪武三十年,僧春谷建。石址木梁,而覆以亭。(上四桥在川石里。) 化龙桥元时建,以木为之。国朝永乐元年,里民吴保重建。正统十四年火。天顺七年,郡人监察御史江沂募众创石桥而覆以屋。 当溪桥元至正七年建。 傅筑桥洪武六年里民魏昌建。 回龙桥元至正二十三年,建宁路同知林国宾募众建。 上庄桥永乐十二年里民魏子俊建。 郑墩桥永乐十三年里民陈孟五建。 漈下桥元至正二十一年建。(上七桥在顺阳里。已上三十九桥俱府城东。) 普通桥宋时建,后圮。国朝洪武十二年里人范赐重建。 来江桥宋时建,元废。国朝洪武二年重建。(上二桥在登仙里。) 南庄桥元至正二十四年建,后毁。里朝永乐二年重建。 水口桥洪武二年建。 辉井桥 广福桥(上二桥均洪武二年建。)宝莲桥元至正四年建。 北坑桥洪武初建。(上十有四桥俱木桥而梁以板。)龙门桥洪武二年建。 西山桥洪武十八年建。 白塔桥洪武二年建。 傅岩桥洪武二十九年建。(上十桥在房村上里。) 吕口桥永乐元年,邵直建。 登云桥洪武十二年,里民张玄建。(上二桥在房村下里。已上六桥俱木梁而覆以亭。通上一十四桥俱府城西。) 巨济桥凡一十五间。成化二年重造。 龙津桥凡一十五间。成化四年重建。 龙兴桥洪武十六年,里民方淼建。 登云桥宋绍兴中,里人林成建。(上二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跃云桥宋庆元六年,里民张元弼建。 步云桥洪武六年,里民阮庆建。 通济桥永乐十四年,里民张张杰建。 叶坑桥元至正十九年,进士蔡大壮建。(上四桥俱木桥而梁以板。已上八桥在府城南秦溪内里。) 集瑞桥洪武初僧茂堂建,成化二年重建。 场口桥洪武四年建。 馆堂桥洪武初里民寥祖建。(上三桥在秦溪外里,俱木梁而覆以亭。) 中桥元至正二年,里人林国兴建。 水尾桥元至正七年,林国兴建。黄村桥洪武十年,里人黄复礼建。(上三桥俱木桥而梁以板。) 大鲁桥元至正元年,林国兴建。石址而梁以木。(上四桥在房村下里。) 刘公桥在登仙里。宋郡人刘公弼建,木桥而梁以板。(已上八桥俱在府城西南。) 城东桥在宁远门外。宋时建。 泽民浮桥在白鹤山前。宋开禧间建,后废。即今梨山渡也。 青洲桥又名白土桥。今为渡。 响山桥旧名东吉。(上二桥在吉苑里,俱宋时建。) 胡连桥在川石里。元至正间建。 安泰桥在安泰里。宋时建。(已上六桥俱府城东。) 通仙桥在府城南广明寺前。宋时建,元毁于兵。国朝宣德四年,郡人许宗道募众重建。石北木址,构亭其上,凡三十余楹。正统二年复毁。 陈公桥□陈公质6建。 驷马桥宋时建。(上二桥在登仙里。) 通仙桥在房村下里。宋时建,后圮。 南瓦口桥宋时建,元毁于兵。 安济桥 谢马桥(上三桥在秦溪外里。已上六桥俱府城西南。通上一十三桥俱废。) 天堂渡 骖鸾渡(上二渡在光禄坊。) 梅川渡在通仙门外。 铜场渡 三圣渡 蛟潭渡 沙溪渡(上四渡在吉苑里。) 川石渡在川石里。(上八渡俱府城东。) 三门渡在登仙里。五代时,王氏宿吾于此,号为三门寨。 下房村渡在房村下里。(上二渡俱府城西南。)
瓯宁县
升华桥在县治西升华坊。洪武十年建,后圮于水。永乐十六年重建,木桥而梁以板。 德胜桥在县治北德胜坊。 恩波桥在县治西北平理坊。宋绍兴中,建木桥而梁以板,后圮。永乐十六年重建。(上三桥俱府城中。) 平政桥在平政门外。旧为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始累石为址,架木为梁,而覆以屋。后圮。淳熙初,郡守梁克家重建。庆元三年毁,郡守张叔椿命僧惠通复建。元季毁于兵。国朝洪武元年,指挥沐英重建。凡为址十有一,而梁以木。高七十有二尺,上覆以屋,凡三百六十楹。十年,水坏其三址,都指挥施春修之。永乐四年,水又坏其三址,都指挥师祐募众复修之。十一年,复坏于水,都指挥侯墉、师祐、徐信、郡守刘敬、指挥王用各捐赀率众复建浮桥,凡为舟七十,絙以铁索,而加板其上,翼以扶栏,每岁官籍民夫五十人守视而时葺焉。十四年,洪水荡折殆尽,徐信复与郡守刘敬、同知郭善、经历王文斌、知事吴麒、指挥王用、镇抚王真、建安郡丞顾敏、主簿周公亮、瓯宁县丞李仲穆、主簿朱仕原、僧官南宗鉴中等各捐俸率众悉复其旧。成化十七年,府同知李明、知县桂镐重造。 威武石桥在威武门外。成化十七年,坏于水,知县陈英重修。按旧志有桂香桥,大中祥符间建,疑即此桥也。 万安石桥在镇安坊,以近万安洲,故名。(上三桥俱府城西。) 七星桥在紫芝上坊。旧为浮桥。元至正二十五年,圮智源募众始建石桥。南岸为址十有五7,而梁以石,长三十二丈8;溪之中因沙洲甃石为路,长二十二丈;北岸为址五,而梁以石,长十丈。复以其余赀建寺于桥之南,名曰方广。 道源桥旧有小桥跨山涧上。天顺间,知府刘钺建亭覆之,匾以今名,以屏山祠路所从出也。(上二桥俱府城南。) 太平桥在府城北太平坊。成化十八年,府同知李明建。 叶墩桥宋嘉定间曹圣者建。 井窠桥宋时建,元至正间圮于水。国朝洪武十六年僧宝峰重建。 顺济桥宋时建,元季毁。国朝永乐十五年,税局大使解通募众建。 寨头桥元后至元二年,僧觉性募众建。(上四桥在高阳里。) 登云桥元至正八年,余均得募众建。 胜隆桥元至正十四年建。 通济桥洪武三年建。(上三桥在麻溪里。) 张墩桥在海溪里。元至正十五年,里人张十一募众建。 东坑桥洪武十四年,里人李恭正募众建。 板坑桥元至正元年,里人募众建。 苦竹桥元至正四年,里人徐秋水募众建。 池墩桥洪武五年,里人谢永均募众建。 仁寿桥 钱墩桥元至正二十六年,里人钱伯玉募众建。 连墩桥元至元十四年,僧至顺募众建。(上七桥在梅岐里。) 大夫桥宋朝奉大夫黄驷建,故名。国朝洪武十八年,里民黄保重建。 兴贤桥永乐六年,里民张彦和建。 贯道桥永乐十四年,里民张和募众建。(已上一十六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清风桥国朝浙江按察司佥事黄琮建。琮居官有清操,里人因以名桥。 望考桥后周王闽生建,以近其父道之茔,因名。 瓦桥宣德四年,里人募众建。(上六桥在吉阳里。已上一十九桥俱府城西。) 报恩桥宋绍兴间,里人童德润建,石址石梁。 范地桥洪武三十年重修。 玉溪桥旧名魁元桥。元大德五年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十九年,里人童景祥募众重建。(上二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云津桥元至正九年建,后圮于水。国朝成化元年,建安义民杨允谦重建,石址木梁,而覆以亭,十四年复圮于水。 泉峡桥元至正五年建,后圮。国朝正统四年,里人童文敬募众建。 竹溪桥洪武三十年建。 安龙桥天顺七年里人驿丞陈泰等建。 龙溪桥宋淳熙三年,僧洪范募众建。 太平桥元大德元年建。 旌文桥元至正五年建。(上六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大历桥宋咸淳五年建。 俞源桥洪武七年,里人余显建。(上二桥俱木址板梁。已上一十二桥在西乡里。) 路口桥永乐三年,里人吴三建。石址木梁。 陈溪桥元至正十二年建。(上二桥在禾供里。) 花桥洪武七年建。 黄口桥宋名。 黄石桥洪武三年重建。 古竹桥洪武二十六年建。 东瑞桥宋时建,元季毁。国朝洪武六年重建。(上五桥俱木桥而覆以亭。)箬溪桥永乐三年建。木址板梁。 际下桥元至正二十四年建。(上六桥在崇安里。) 白溪桥洪武三年建。 知州桥洪武十九年建。(上二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云衢桥成化十七年,知县陈英建。 联芳桥宋元祐间,里人游安世洎弟安址建。安世兄弟皆为迪功郎,故名。(上四桥在紫溪里。) 朱纯桥洪武二十六年建。 仁山桥洪武二年建。 安口桥洪武十一年,里人连子俊募众建。(上三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大梨桥元至正间建。 北坑桥洪武二十六年建。(上二桥俱木址板梁。) 平州桥元至正十五年,里人张子寿建。(已上六桥在禾吉里。) 新村桥宋时建,元毁于兵。国朝洪武五年,里民张子善募众重建,木梁而覆以亭。 冯陂桥正统十一年建,安义民杨允谦重建。石址木梁,构亭二十二楹于其上。(上二桥在禾惠里。已上三十二桥俱府城北。) 衢口桥洪武三十五年,僧静空建。 后沙桥洪武二十六年建。 新桥永乐十五年,里民吴足建。(上三桥俱木梁而覆以亭。) 丰乐桥洪武三十二年,知县黄参建;正统三年,里人募众重建。 视头桥正统十二年,尚宝建安杨恭建。 福庆桥永乐十年,里人张铁建。 陈公桥宋时名丰乐桥。国朝永乐十六年重建。(二桥俱木址板梁。已上七桥在丰乐里。) 高桥宋时建,国朝洪武二十五年重建。木梁而覆以亭。 新坊桥宋时建,国朝永乐十五年重建。 长汀桥宋时建,元毁于兵,国朝永乐二年重建。(上二桥俱木址板梁。) 乃石桥宋淳熙间建,今废为北津渡。(上四桥在慈惠里。已上一十一桥俱县西北。) 砚坑桥 蟠溪桥 白水源桥 陆坑桥 谢坑桥 邓坑桥 蒋坑桥 何坑桥 郑坑桥 卓坑桥(上十桥,宋淳祐三年郡守王遂重建,今废,旧迹俱不可考。) 岩头渡在县西北禾洪里。
浦城县
万安桥在县城金凤门外。初建于慕泰里,名清游,洪武、宣德间,道士邵允石、僧善定相继募众修建。成化二年,参议尸谆、副使郎胜檄知县顾恒、主簿吴安迁建今所,累址以石,而梁其上,并构亭覆之。参议三山谢琚为记。 三里桥在县城拱北门外。洪武十五年邑人徐宗受建。景泰四年知县何俊重建。成化十四年知县张昞增修。 大官桥在县城德星门外。洪武十六年邑人黄仲美建。 乌桥正统十年知县甘棨建。 白马桥正统十年建。 高岩桥 南口桥(上四桥在大石里。) 范桥景泰三年,里人徐敏募众建。 横沥桥宣德六年,里人叶友亮募众建。 双庙桥宣德五年知县周原庆建。(上三桥在高泉里。) 人安桥洪武九年,里人李子祥募众建。 济川桥洪武十一年,里人林仲和募众重建。(上二桥在泰宁里,今圮。已上九桥俱县东。) 迎远桥正统十四年,县丞何俊建。成化十三年,知县张昞伐石重建。 新溪桥永乐十五年,邑人李善升等建。正统九年,知县甘棨命邑人林仕美、叶孜达募众重建。(上二桥在迎远门外。)虹桥洪武十六年,里人叶义齐募众建;正统十年,里人李道募众重修。 下洋桥成化十四年,主簿孔硕以石创建,酾水为七道。 等觉桥即梦笔山前横溪也。 南峰桥(上四桥在上相里。) 祖源桥洪武十一年,邑人张嗣源建。 朴树桥洪武三十年,邑人沈子中建。(上二桥俱景泰四年僧普衍募缘修。) 新桥永乐三年,里人张奇建;成化二年,邑人苏甘泉累石重建,并覆以亭。 浦湖桥洪武十二年,里人徐嗣源募众建。(上四桥在太平里。) 镇安桥宋时建,旧名临江。洪武元年重建,改今名。正统十二年毁,十三年,县丞何俊重建。 石碑桥成化十四年,里人张森、柳荣募众累石重建。(上二桥庄清湖里。) 莽岭桥在仁风里。宣德十年僧虚中建。(已上一十三桥俱县西。) 南浦桥在县城南浦门外。旧名县南桥。宋隆兴元年,权县事上官端仪建,俗因名上官桥,后坏于水。淳熙间县令曾慤增修,元毁于兵。国朝洪武九年,主簿冯英经始重建,县丞宋德昌成之。叠石为址,架木为梁,上覆以亭,凡二十三间。成化十四年,里人黄孟珪等募众重建。 余回桥洪武十五年,谢俊民募建。 太平桥永乐十八年,里人龚宾郎建。(上二桥在孝第里。) 古湫桥 元大德间建。国朝洪武十七年,知县李显道等增修,正统十年毁。天顺八年,知县顾恒重建。 下沙桥宋建,元圮。国朝永乐十五年,知县陈潼重建;景泰五年,僧道圆增修。宋杨亿诗:“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 莲墩桥宣德二年建;景泰五年,知县河俊重建。 马公桥永乐十三年,童氏女建;成化三年,累石重建。(上四桥在登云里。) 湖头桥在上原里。正统九年,里人丘子余建。(已上八桥俱县南。) 五平桥洪武二十九年,里人徐震募众建。 平远桥旧名溪东。洪武十年,里人徐彦篪等建;正统十二年,里人詹应善,僧时清重建,改今名。 上同桥(上三桥在永康里。) 人力桥在官田里。元季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张鹏举重修。成化九年,知县杨惇重建。 过山桥洪武三十一年,知县倪胜建;永乐二十年,内官朱敬重建。 甘源桥洪武三十一年建;正统十二年,知县甘棨重建。 新桥宣德元年,内官陈觉建。(上三桥在登俊里。) 渔梁桥正统七年,里人主事蒋巽建。 将嘉桥正统八年,里人李敬淳募众建。 三宝桥 双板桥(上二桥俱正统间县丞何俊建。已上四桥在乐平里。) 下洋桥正统十二年,里人林杏童募众建。 大洋涧桥宣德十年,里人李仲吉建。 永安桥正统十年,里人陆壮募众建。 毛桥景泰二年,里人毛仲慕建。 翁八桥正统三年,里人章景东募众建。(上五桥在雁塘里。) 龙口桥宣德六年,里人丘彦璋建。 大通桥正统元年,里人何迪建,后毁。成化十五年,府同知李明重建。 吴墩桥正统二年,里人吴彦英建。(上三桥在安乐里。) 赤岩桥在毕岭里。永乐二十年,里人郑通建。(已上二十桥俱县北。) 象口桥在县西南东礼里。永乐二年,里人徐文幼建。正统十二年,里人方林九重建。 临江桥正统十二年,僧善义募众建。 南谷桥成化五年建。 庆远桥成化三年,里人王仕谔募众建。(上三桥俱在县东北郊阳里。) 官桥洪武四年,僧圆通募众建。 揖仙桥旧名裴道。洪武八年,里人真彦辅等建。正统五年,里人萧老募众重建。 镇仙桥洪武八年,里人萧德恭募众建。 交溪桥正统三年,里人苏汝文建。(上四桥在长乐里。) 澄湖桥洪武九年,里人上官一明并道士高口募众建。正统四年,知□9周原庆重建。 槎溪桥正统八年,里人余文济募众建 莲花桥正统十四年,里人叶以成建。(上三桥在新兴里。) 桂林桥在招贤里。元节妇徐彩鸾死于此。(已上八桥俱县西北。) 陂下渡在县东隅。下有白玉潭。 游辣溪渡在县东募泰里。一名游猎溪渡。 大石溪渡宋朱文公过此时,值山花盛开,映水如锦纹,遂于石壁上书“锦江”二字,墨迹犹存;后人为桥于此,亦匾以“锦江”。桥废,今仍为渡。 九石渡旁有潭,深不可测,上列九石。(上二渡在县南孝弟里。) 水北渡在县东南上原里。 西桥渡在县西北招贤里。旧为魏司马西桥,今废为渡。
建阳县
东津浮桥在县治东景阳门外。永乐八年,邑人李仲贤重建。崇安曹茂施田一顷八十三亩于后山堂,以备修桥之赀。正统间,主簿萧旺造船三十,联以铁索,立柱于两岸系文。成化十八年,又坏于水。参议黄澄、佥事谈俊命知县汪律取田之所入重建,其余以付耆民徐坤等收贮而时葺焉。 朝天桥在县治正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以建阳出美锦,故号小西川,而桥名濯锦。宋绍兴间重建,酾水为十三道,叠石为址,高五丈,而梁其上,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横跨双溪之上。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十七年,县丞赵璧重建。天顺六年火,监察御史顾俨檄府同知李钺募众复建。 拱辰桥在县治北驻节门外。旧名濯锦北桥。宋绍兴间,判簿宋翔重建。桥凡一十八间,上覆以屋,凡八十七楹。旧亦名童游,淳祐中重修,更名淳祐。国朝洪武九年,主薄傅英重修,更今名。永乐三年火。十二年,邑人镇抚翁陆捐资率众重建,未及成,又圮于水。成化十四年,按察副使钱进檄府通判李明规措,而知县刘渊亦赞成之。祭酒吴节、都御史林聪皆有记。 玉溪桥在均亭里。正统二年里人丁童建。 进贤桥旧名仓蓬。景泰六年知县龙韬重修,因路通县学,故改今名。 华桥天顺四年,里人黄理重建。 新兴桥成化十七年,知县海澄重建。(上三桥在同由里。已上四桥俱县东。) 溪山第一桥路通考亭书院。 沧州桥在考亭书院之左,洪武八年,僧大雅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三年,僧愈隆重修。 顺济桥在均亭里。旧名板桥。宣德二年邑人王仕俊建。 蕉岚桥一名富义。洪武二十七年,里人李仲贤募众建。 登云桥 望云桥(上二桥俱洪武二十九年里人陈贵募众建。) 化龙桥洪武五年,李仲贤募众建。 莒口桥宋咸淳四年建,成化十五年为洪水所坏,知县海澄重建。龙门桥洪武二十七年建。 铁坑口桥元至正四年建。 太平桥洪武十年李仲贤建,永乐十四年坏。成化十九年,参议黄澄、佥事谈俊命知县汪律伐石重建。 聚云桥元至正六年建。 东桥元大德元年建。 西桥元天历间建。 步云桥元皇庆间建。 般若桥元至顺间,道士杨云崖建。 马祖桥洪武七年,李仲贤募众建。 行云桥洪武十七年,道士王一省建。(已上一十五桥在崇泰里。) 会文桥宋咸淳三年建。 祇国桥宋时建。 武陵桥宋时建。旧名锦桥10,元改今名。国朝洪武十四年,里人陈仲清重修。永乐十四年圮。成化七年11,里人张仲福募众为浮桥代之。(上三桥在永忠里。) 武溪桥在和平里。宋淳祐元年建。 紫阳桥在嘉禾里。旧名仙源,宋庆元间,改今名。(已上二十四桥俱县西。) 瀛州桥宋庆历间,邑人虞坤建。石址木梁,酾水为七道,上覆以屋三十间。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成化间,府同知李明檄知县海澄重建,未及就,澄起为御史,知县汪律踵而成之,祭酒王濬为记。 西安桥旧名杨柏。正统十三年,里人张善安建。(上二桥在三桂里。) 虎溪桥元延祐四年,里人翁义建。国朝景泰元年,里人丁仕显重修。 荷墩桥元至正间里人范得建。 吕公桥元至正十五年,里人吕五建。(上三桥在兴贤下里。已上五桥俱县南。) 福地桥 崇德桥(上二桥俱洪武间僧斯可建。) 福仙桥永乐六年,僧正因建。 里仁桥元至正间建。(上四桥在崇仁得里。) 南屯桥洪武三十一年,里人彭翊建。 回潭桥永乐十一年,里人柳伯善建。(上二桥在建忠里。) 横金桥宋时建。国朝正统五年,义民徐德润重建。 湖龙桥宋时建,国朝景泰六年重建。(上二桥在崇文里。已上八桥俱县北。) 同文桥旧名宝定。 兴文桥旧名虎溪。(上二桥在书市之南,俱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重建,改今名。) 云衢桥在书坊。宋时建,蔡沉书匾。谢枋得诗:“长虹跨陆登云衢,会通四海同车书。”又崇泰里亦有桥名云衢,蔡九峰建。 庆祥桥 会通桥(上二桥俱成化十六年知县海澄重建。) 跻云桥成化七年,知县刘渊重建。 状元桥景泰三年重建。郡志云:“因叶齐、叶祖洽父子状元,故名。”今按:祖洽,邵武泰宁人,与齐异郡,非父子也;而此云然,盖世俗传闻之误,志者弗察尔。(上八桥在崇化里。) 朱阳桥元至正九年,里人李敬建。 升龙桥元至正九年,里人江子卿建。 清溪桥永乐四年,里人欧晓建。 龙津桥永乐六年,里人陈和建。(上四桥在崇政里。) 玉虹桥元大德八年,里人陈贵建。 横塘桥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章子名建。 从心桥元至正十五年,道士郑觉清建。 马坋桥 水南桥(上二桥俱元至正间里人黄仲可建。) 阜龙桥永乐十二年,知县陈宗源建。(上六桥在兴贤中里。已上一十七桥俱县西南。) 水亭桥洪武十七年,里人张仲修建。 太平桥洪武三十五年,里人范氏女建。 通安桥元大德三年,僧智明建。 横步桥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蔡彦清建。 莲溪桥永乐十五年,里人熊伯玉建。 善政桥洪武二十七年,僧清心建。 善济桥洪武十四年,道士有济建。 洪山桥元大德五年,僧志溥建。 石田桥洪武十一年,僧师钦建。 渡汝桥洪武二十年,张仲修建。 下庵桥洪武二十年,里人张仲英建。 驻锡桥宋宝庆间建,元白玉蟾书匾。 芹溪桥一名龙潭。元至正二十四年,里人丘晏建。(上一十三桥在乐田里。) 丁家桥在三衢里。元大德四年,里人丁伯容建。(已上一十四桥俱县东北。) 梅溪桥 双溪桥(上二桥俱洪武八年主簿镏源建。) 顺路桥洪武二十九年,知县宋添祐建。(上三桥在县西北北乐里。) 清泰桥在县西。宋咸淳八年建,名后山桥,元改今名。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 佛母桥在县西南兴贤上里。洪武三年,里人黄子顺建。正统十四年毁于寇。 童游渡在县东同由里。 后山渡 马铺渡(上二渡在崇泰里。) 麻沙渡在永忠里。(已上三渡皆县西。) 南岸渡 富石渡 长滩渡 溪口渡(上四渡在三桂里。) 神前渡 亭村渡(上二渡在兴贤下里。已上六渡俱县南。) 南林渡在崇任得里。 将口渡 酎口渡(上二渡在崇文里。已上三渡俱县北。) 上角渡 沅尾渡 潭头渡(上三渡在县东南均亭里。)
校 注
1 康熙《福清县志》作“龙图学士”。
2 康熙《福清县志 地舆》作“刘峤”。
3 道光《罗源县志 津梁》作“宋嘉定间建,成化十一年陆睃修”。
4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石址木梁”。
5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南才里”。
6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宋陈公质”。
7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为址一十有六”。
8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高二丈有奇,梁长二十二丈”。
9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知县”。
10 嘉靖《建阳县志 山川》作“昼锦桥”。
11 嘉靖《建阳县志 山川》作“十七年”。
卷之十八
地理
桥梁
建宁府
松溪县
惠政桥宋绍兴五年,邑人李时安,李自南建,名平政。后圯于水。十六年,僧圆端募缘重建。淳熙十三年又圯于水。邑士刘无言鬻田倡建,迭石为六址,高五丈许,而梁其上,并覆以亭,凡三十二间。淳祐间,邑人李援之修,徐清叟改今名,后复圯。国朝永乐七年,邑士徐文锡重修。正统六年,主簿马平、王伟命僧会普载、僧妙能、耆老严孔章募众重建。 报恩桥洪武三十四年,邑人范文正建。永泰桥旧关口渡也。宋嘉定间,县令何宗稷建,后坏于水。国朝永乐十三年,里人胡仲达募众重建,寻圮。正统二年,义民夙士达捐资重建,而里人李子渊及僧祖方助成之。(上三桥在县治东。) 西山桥在县治西。元至正三年,道土谢德山建,后圯。国朝永乐十二年,邑人夙均亮募众重建。 南门桥在县南。洪武三年知县常钦祖建,后坏于水。永乐十三年,邑人艾仲完募众移建上流,后复坏于水。正统三年,义民夙希达重建。 通济桥旧名故县桥,古县渡也。宋庆元二年县令林俊卿建,后圮于水。国朝洪武十八年,龙泉沈仲善、杨象募众累石布木重建。永乐五年毁。正统九年,教谕张湜、巡检闻尹捐俸倡,邑人潘祖述、僧会吉祥等,募众复建,长五十六丈,上覆以屋,改今名。张湜为记。 陂塘桥洪武三年邑人范文正建。构亭九楹于其上。 水口桥景泰五年僧永敬募众重建,上覆以亭。 中峰桥洪武九年僧有铭建,后毁。永乐十五年僧志清重建。 师姑桥洪武八年里人夏二建。 新坑桥洪武八年里人叶彦百建。 独石桥洪武二十九年僧本祥募众建。 山头桥洪武三十二年知县钦恭建1。 化成桥洪武三十一年僧有铭建。华墩桥永乐九年邑人艾完募众建。景泰七年僧永敬重修。(上十桥俱在县东皈伏里。) 官桥元至正十三年,僧净斋建。国朝永乐八年邑人张旺四重建。 庵溪桥洪武二年僧肃翁建,寻毁。永乐十七年,邑人张琅募众重建。 东梨桥洪武二十六年建,后圮。永乐十七年邑人张琅募众重建。 桐源桥洪武二十一年邑人连子忠建。 钱园桥成化十八年僧善庆募众重建。 杉溪桥宋邑人李思建,中丞吴执中为记。建炎间灾,邑人吴岩夫重建。岩夫,中丞之子也。(上六桥在县西杉溪里。) 乐平桥元至正三年里人叶士荣建。国朝永乐四年,里人刘和募众重建。 凌清桥元至正十八年,里人张为恭募众建,后圮。国朝永乐七年,里人张义募众重建。 乘驷桥又名峡桥,宋建炎间建,后圮。绍兴末,里人黄明重建,复圮。至隆兴间,复倾家资万缗成之。又为洪水所圮。国朝宣德三年,县丞蒋继成劝义民夙希达捐资累石重建。越四年又圮。正统元年复建,上覆以屋。黄元公为记。范山桥洪武中建,后为洪水所坏。洪熙元年义民夙希达重建。 魏屯桥正统六年义民夙希达重建。 后宅桥旧在县南二里许,后圮于水。正统六年,义民夙希达移建今所。 龙津桥正统八年,僧吉祥建。 窑场桥“”一作“窑”。登云桥(上二桥俱元至正间邑人范文正建。) 通驷桥元至正九年邑人叶彦祥建。国朝永乐十一年,其孙昭募众重建。 黄淡桥元至正十七年,邑人范文正、道人薛居洲建。 大洋桥元至正十七年,道士谢德山重建。国朝永乐八年,邑人夙均亮重修。 镇平桥永乐八年,道士吕仲章募众建。 漆桥元至正十八年,邑人张必恭募众建。国朝洪武八年,里人黄正甫重修。 茭阳桥正统十三年。里人魏道顺、刘希杰、魏宗育建。 德政桥元至正元年,邑人叶德盛、李定光建。国朝洪武五年,僧永寿募众重修。 万石桥元至治二年,邑人叶德盛建,后圮。国朝永乐九年,其孙廷坚重修。 会春桥洪武五年僧永寿募众重建。 聚宝桥宋咸淳间刘能定建。国朝永乐六年,其孙和募众重建,十三年,耆老刘东复修。(上一十九桥俱在县南东关里。) 化龙桥 大仙桥 南山桥(上三桥俱洪武间僧本祥募众建。) 渡头桥洪武十二年,里人蔡贵三募众建。 李墩桥洪武十二年,邑人程游父募众建。 龙首桥洪武十二年,邑人严文胜建。 峡口桥正统八年,里人程文立建。(上七桥在永宁里。) 船坑桥元至正五年僧有通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九年,道士魏觉成重建。 峰尾桥洪武二十一年,邑人范希德募众建。 横山桥洪武二十五年,邑人叶进山募众建。 通宵桥元至正三年,邑人龚德用募众建。 一席桥元至正二十一年,邑人范惟正、道土薛居洲建。 石桥元至正十七年,邑人范惟正、道土薛居洲建。(上六桥在庆元里。) 宦门桥 杉坑桥(上二桥俱洪武间邑人孔鹿募众建。) 高仓桥永乐五年,邑人孔牛募众建。 高路桥永乐六年,邑人孔师姑募众建。(上四桥在永和里。)东门桥正统五年,邑人游绍、僧普定建。 下保桥元至正六年,邑人吴谷叶建,后圮于水。国朝正统二年,邑人游绍、僧普定重建。 溪东桥元至正三年,巡检毛明善建,后毁。国朝正统元年,邑人严海、僧元因募众建。 铁骢桥元至正间建,后为洪水所圮。国朝永乐十年,里人谢荣重建。 衢口桥洪武十一年,邑人巡检徐勋建。 詹源桥元至正间建。国朝宣德五年,僧正因重修。 后村桥洪武十九年,邑人严均田畴建。 黄塚桥洪武三十年,道士正觉建,后圮于水。永乐十九年,邑人李仁甫募众重建。正统元年,僧正因复建。 西山桥永乐九年,李思敬募众建。正统十二年,邑人游绍、李善殷重修。(上九桥在豪田里。以上二十六桥俱县北。) 新兴渡在县东皈伏里。按郡志旧有济美桥,宋淳熙间建,为水所坏。今复为渡。 龙津渡在县西杉溪里夙屯。 溪乾渡在济美庙前。 水南渡(上二渡在县南东关里。)
崇安县
继贤桥在县南待贤坊。宋时建,旧名“昼锦”,因中丞翁彦国、枢密刘珙2居桥东,故名。又名忠旌,又名青云。初在宣化坊之左,后圮于水。县令赵彦绳议复之,功未半而坏。嘉定间,县令赵必愿移建今所,改今名。元至正十三年毁于兵3。越十年,达鲁花赤道奴等重建。至大二年又圮于水。至正三年,县尹吴世重复修建。国朝永乐中又毁。成化十七年,邑民范勋等白于佥事高崧,谈俊,檄同知李明、知县徐衍规划重新。 广福桥在县北一里许。初名德星、后改名济川、又改名慈济。宋端平间县令章端子建,后圮。景定间县令刘汉溥4重建,改今名。元泰定二年,县尹彭好古悉撤而新之,后复圮。国朝成化十八年,邑民暨煜捐白金一千两、范勋捐白金二百两为倡,白于按察司佥事高崧、谈俊,檄同知李明、知县余衍重建。 望星桥邑人彭慈建。 水尾桥 客岭桥 营岭桥(上三桥俱元时建。) 祝公桥 程溪桥邑人丁用贞重建。(以上八桥俱在四隅里。) 冠带桥 清晖桥 大保桥 古楼桥里人穆伯衡重建。 取履桥(上五桥在上梅里。) 昼锦桥 观象桥旁有观泉亭。(上二桥俱知县曹端重建。) 黄石桥宋徐清叟书匾,僧达源重建。(上三桥在从籍里,俱宋时建。) 清沟桥知县曹端建。 拱辰桥僧玉山修。 双桥里人许产恭5建。 交溪桥里人钱日新重修。 红桥 会仙桥朱文公书扁。(上五桥俱宋时建。) 玉虹桥 石鼓溪桥 忠文桥旧名舍人,里人刘恒重建,改今名。 野耕桥 西济桥 月溪桥 菀水桥(上二桥俱宋胡寅书匾。) 回澜桥宋蔡抗书匾。(上一十四桥在外五夫里。以上二十二桥俱县东。) 永济桥宋时建。 独坑桥 中和桥旧名存心。(上二桥俱邑人暨孟舟重建。) 黄伯路口桥 彭九歧桥(上二桥俱元时建。) 黄隆桥(以上大桥俱在县西黄伯里。) 徐公桥宋时建。 蓝涧桥又县西南将村里亦有蓝涧桥,知县曹端建。 长谷泷桥 平水庙前桥 三姑桥 南原桥 井水桥 店尾桥 双溪桥 小通仙桥 李田桥 南阳桥 江师桥 茅岭桥 范墩桥(上十四桥俱元时建。) 梯云桥 通仙桥 梅溪桥 赤石浮桥 存心桥邑人王季贤重建。(上二十桥在会仙里。) 双峡桥宋刘子翚为记。 上蓝桥亦名花桥。 虎鼻桥(上三桥在建平里。以上二十四桥俱县南。) 新丰桥 黎口桥(上二桥俱宋时建。) 客苦桥(上三桥在石臼里。) 通济桥又名大王桥,知县曹端建。 黄石桥又名陈公桥,道士俞觉善建。 南埂桥 升仙桥 陈公西桥 南安桥(上四桥俱宋时建。) 第一桥 第二桥 上虹桥 钓月桥 坑口桥 风门凹桥 南岭桥 铺头桥又县西南将村里亦有铺头桥,元时建。 小浆桥 杜畲桥 横山桥 禾岭桥 举富桥 彭畲桥 栈头桥 李桥 南山桥 村尾桥 飞桥 狮岭桥 栈下桥 羊栈桥 窑前桥又县西南将村里亦有窑前桥,元时建。 塚前桥 登云桥 双溪桥 路口桥 翠田桥 黄溪桥 为政桥元至大间,溪流瀑溢,驿路诸溪桥及渡俱漂荡断绝,里人魏文遂随山刈榛,别开一径,自为政桥以达大路,捷于驿路五里。 猪子岩桥(上三十一桥俱元时建。) 下麦坑桥邑人吴汝清重建。 继祖桥旧名惠政,俗呼第三渡。宋赵必愿之祖汝愚帅闽日,尝匾曰“里仁”。后必愿来为宰,道出此桥,改今名。 里仁桥俗呼第四渡。 太平西桥俗呼第一渡。知县林均瑞建。 第五渡桥宋县令陆珪建,里人张牖迁今所。 巨济桥俗呼第二渡。 干溪桥(上四十四桥在石雄里。已上四十七桥俱县北。) 潺溪桥里人程伯衡重建。 忠孝桥宋时建。 牛皮滩桥(上三桥在下梅里。) 芦山桥元时建。旧名云山。知县曾端重建。 黄亭桥宋时建。 虹桥知县曹端建,又县南会仙里亦有虹桥,元时建。 太平桥 杨田桥知县曹端建。(上五桥在丰阳里。已上八桥俱县东南。) 乘驷桥里人吕支山建。 后溪桥 马鞍山桥元时建。(上三桥在将村里。) 望仙桥在长平里。里人张伯畴募众建。 福庆桥里人蔡八建。 德博桥里人游伯林募众建。(上二桥在节和里。已上六桥俱县西南。) 虎溪桥旧名霄历,僧与梅建,邑人王景明重建。 浴冰桥僧宗乙建,僧立明重建。 扣冰桥宋和冰禅师建,建炎间赐额。 七星桥里人吴仕恭建。(上四桥在吴屯里。) 跃龙桥 驷归桥(上二桥俱宋时建。) 塔下桥 下廊桥(上二桥俱里人陈子纯重建。已上四桥在大浑里。) 双旌桥宋中丞翁彦国还家,而桥适成。因名。 魁星桥 仙洲桥 湘灵桥 观澜桥 泰原桥 步仙桥谷城黄铢书匾。(上七桥俱宋时建。) 湖塘桥邑人吴汝舟建。(上八桥在内五夫里。已上一十六桥俱县东北。) 平川桥旧名溪南,后改今名。朱文公书匾。 升天桥杜青碧书匾。 阇利桥(上三桥在县西北周村里。) 赤石渡旧有浮桥,圮于水。 梅溪渡旧有桥,圮于水。 石鼓渡(上三渡俱在县南会仙里。)
政和县
星溪桥在县治前。宋建,名县前桥。元至正七年邑人范同重建,改名德政,后圮于水。国朝永乐十五年,知县傅王润命耆老申伯任等募众重建,改今名。正统十二年,毁于寇。景泰四年,知县顾让命耆老林文锐、僧无碍等募众重建。天顺二年复毁。知县王鉴命耆老张惟信等募众重建。 英祐桥即旧西门渡也。成化十九年,邑人训导吴宪募众建,教谕石辉为记。 通津桥旧名步瀛桥。正统五年知县江显建。(上三桥俱县治西。) 附凤桥旧名考口,在县治南。宋时建。国朝景泰五年,僧伯庄募众重建。 黄岭坑桥 魏屯桥宋绍兴间僧铭庵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十一年,主簿石彦章募众重建。 筹坑桥 牛犊桥 南溪屯洋桥 党远口桥(上七桥俱在县东政和南里。) 西山桥 东林桥 和安桥宋乾道间建,邵知柔为记。后废为渡,名西津渡。 平景桥成化十三年里人吴景宗等建。 石牌界桥(上五桥在县西长城里。) 林屯桥 茶岭口桥 苦竹洲桥 下宅桥 虎啸岭根桥 观定桥旧名都护。天顺间,邑人张惟信、僧普赞等重建。 斧銎源口桥 斧銎桥 驻节桥 包源桥 下坑桥(上二桥俱宋时建。) 刚武桥 浆口桥 赤岩坑桥(上十四桥在东衢里。) 关隶镇前桥 三字桥 李溪桥 牛迹洋桥 下源桥 苦竹衡前桥 东平庙前桥 盖竹溪桥 丰寿桥 北坑桥 下桥 浆口转水桥 后门村桥 溪边村头桥 横坑桥 苦竹源佛堂前桥 茶溪桥 犁垟口桥 柘垟桥(上一十九桥在政和西里。已上三十三桥俱县南。) 鸡木岭桥 石门桥(上二桥在县西南高宅里。) 风口桥 东峰桥旧名步云桥。景泰五年,僧宗实募众重建。 万岁桥 池坑桥(上四桥在感化上里。) 长岭根桥 延福桥 资福桥 庆元界新桥 桃源冈上桥 官峡口桥 花光桥(上七桥在感化下里。已上十一桥俱县东北。) 山表花桥 后田桥 常口桥 界溪桥 浆山口桥 官山桥 新溪桥 范源桥 梅屯桥 新村桥(上十桥俱在县西北东平里。) 瀛口渡在东衢里。 官陂渡在高宅里。(上二渡俱县西。)
寿宁县
东和桥在县治东。天顺元年,邑人叶伯铭、韦荣进、陈伯铭、叶斯拱建。西城桥在县治西。正统十三年邑人吴永忠等建。 阜民桥在县治南。天顺二年县丞李真、主簿史立正建。 硃涧桥在县治西南。天顺八年知县沈能建。 小托桥 漈头桥 七星桥(上三桥在县西。) 三澄桥在县南。天顺七年邑人叶留芳等建。 大安桥 后段桥天顺七年,县丞李贞建。(上二桥在县北。上六桥俱在坊隅。) 犀溪福寿桥 新桥 翁坑桥 东溪桥(上四桥在福安里一都。) 新丰龙就桥在福安里二都。(已上五桥俱县东。) 平津桥 洋尾桥 南溪桥 南源桥 许屯桥 柯洋长春桥(上六桥在县西政和里八都。) 鱼溪花岭迎仙桥 阳边吕中桥 溪南普济桥(上三桥在福安里三都。) 东坑桥 三岛坑桥(上二桥在福安里四都。已上五桥俱县东南。) 双干桥 周墩桥 可涧桥 板尾桥 花销桥 禾溪澄明桥 红桥(上七桥在县西南政和里七都。) 横渡桥 通济桥 凤竹普济桥(上三桥在政和里九都。) 飞虹桥天顺七年义民黄普要建。 群阳桥天顺七年,里人黄彦荣、黄思聪等建。 尤溪桥天顺七年义民黄普焕建。 托溪荣济桥天顺七年,义民黄普要、吴廷俊建。 永宁桥成化十二年知县郭清建。(上五桥在政和里十都。) 小东桥在政和里十一都。 官田局下桥 官口局上桥 立茂桥(上三桥在政和里十二都。上一十二桥俱县西北。)
泉州府
晋江县
迎春桥在府治东,行春门外。 肃清桥在府治西肃清门外。 通淮桥在通淮坊内。 镇南桥在通远坊。 通选桥在胭脂巷。 花桥在镇南桥之南。 通籴桥其他俗号水沟,旧在城外,米船悉泊于此。宋绍定间始为桥。元至正间,监郡偰世玉拓翼成,围桥于城内。 顺济桥在德济门外。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始建石桥,长一百五十一丈。元至元间,僧弘济重修。国朝成化七年,知府徐源复修,又疏桥东小圃,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 车桥在德济门外。商贾往外番者率取水于此。(上七桥俱府治南。) 泉山桥在清源门外。 板仓桥在市舶库右。(上二桥俱府治北。) 放生桥 甘棠桥在临漳门。 通津桥在通津巷口。 石笋桥在临漳门外。宋皇祐元年,郡守陆广为浮桥,名履坦。嘉祐间,郡守卢革重修,改名济民。元丰初,通判谢仲规复修,改名通济。绍兴间,僧文绘始作石桥。庆元中,僧了性又造二小桥相续之,以达于临漳门。国朝宣德中,大桥石梁断其二,里人张实父子及同知谢琛、道士、愍默相继修补。成化间,运判张庸又修二小石桥之坏建6。(上四桥俱府治西南)。 凤屿盘光桥在三十八都。旧为石路,潮至则不可行。宋宝祐中,僧道间募缘建桥,计一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广一丈五尺。 仁风桥在三十九都仁风门。五代周显德中建。(上二桥俱府城东。) 巨济南桥在江北通济亭西。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济、林健建。酾水为八道,长一十二丈,阔八尺。 古陵桥在三都。宋绍圣三年建,长二十九等。 陈坑桥在十一都。宋淳熙元年里人陈公亮建,酾水为百四十道,并甃石路八千余丈。 普利大通桥宋绍兴十二年,郡人江常捐金命僧智资营建,凡一百八十间,长三百丈。 悲济桥宋皇祐中僧法超建,凡一百三十间,长八十丈。元祐中,邑人许荣又于桥南为小桥,并甃旁浦石路,以达于桥。 通济桥在石湖。宋元祐中侍禁傅旋倡建。 登瀛桥又名回龙,宋僧道询建。(上四桥在十九都。) 玉栏桥跨海港十余丈。绍熙中僧惠仁重修。 泔江桥地滨海,名蚶下。宋元符间,僧怀应甃石为路二十里许,中为巨桥三。曰前埭,曰林湾,曰高港,悉覆以亭。(上二桥在二十二都。) 龙尾桥在二十三、四都。宋宝庆三年,僧圆光建,并甃石路百余丈。 清凤桥俗名塘头,宋僧道询建。 应龙桥宋端拱中建。(上十二桥在二十五都。) 应台桥宋淳祐二年建。 莲花桥宋咸淳中建。(上二桥在二十六都。) 官汶桥成化四年,里人庄壬彻、林崇等重建。 适南桥俗名七男。宋绍兴中司户王元建,元大德大年僧法助重建。 吴店桥宋淳祐八年,蔡常卿甃石路百十有七丈,建桥凡四十间。(上三桥在二十七都。) 陈翁桥宋建隆三年建,酾水为三十五道。元大德二年僧法助重修。 结砖福利桥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上二桥在二十九都。) 大桥 小桥(上二桥在三十二都,俱宋太平兴国中建。 清濛桥在三十四都,宋淳化中建。 行辇桥元至正中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国朝洪武中坏,知府金孟浩命里人黄胜生募缘,徙入田中累石建之。 上保桥宋淳熙中建。 下保桥即乌洲洋中石桥。宋淳熙中建,元大德七年僧法助重修。 御亭头桥元至正二十三年僧法助建。(上四桥在三十五都。已上二十六桥俱府城南。) 长溪桥宋绍兴中建,长一十六丈。淳祐六年,閤门蒲开宗重建,并砌桥东路二十里。 谷口桥五代周显德三年建。 龙津桥旧名濠溪,宋绍兴中建。长二十七丈,上覆以亭。嘉定六年,尚书杨炳重建,改今名。淳祐三年,蒲开宗重修。(上三桥在四十一都。又四十三都亦有龙津桥,元僧道嵩建。) 仙溪桥在四十二、三都。元僧道嵩建。 济龙桥宋淳熙十四年建。 安济桥宋乾道八年僧了性建。 应龙桥宋嘉定五年里人吴谦光建。 康溪桥宋庆元二年,僧绍杰建,又构屋一十三间于其上。 豪溪桥宋大观三年,僧宗爽建。(上五桥在四十五、六都。) 金溪桥旧名卢溪,宋乾道八年僧继办等建。 万金桥宋淳熙四年建。淳祐九年,里人洪政重建。 龙潭桥宋淳熙八年,里人彭映、僧自昕等建,又构屋十有五间于其上。桥之下有龙潭,故名。 龙济桥宋雍熙二年建。 永安桥 林田桥(俱宋端拱二年建。上六桥在四十七都。已上一十五桥俱府城北。) 吟啸桥唐僧日映架木为梁。伪闽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继修之。宋咸平间,邑人王养及僧行珍始建石桥,长十有五丈,以唐欧阳詹尝游憩啸咏于此,故名。 苏埭桥宋绍兴二十四年,僧守徽建,凡大桥四,计二十三间,又于田塍径路泥淖难行之处造小桥一百一十四间7,长二千三百余丈8。(上二桥在二十九都。) 乘驷桥在三十七都。旧名普济,宋宝庆间里人高晔建,酾水为七十八道,更今名,仍建庵于其侧。(上三桥俱府城东南。) 梅溪桥宋绍兴十六年,邑人苏展建,酾水为十八道,长五十余丈。 建隆桥宋绍兴十六年建。 湖柄桥宋元符中建。南北为水门,各二十余间,仍构亭于两岸,南曰喜雨北曰扳龙。(上三桥在一、二都。) 甆市桥在二都。宋里人苏展建。 安平桥在石井镇。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议为石桥,镇人黄濩及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未成而二人俱卒,郡守赵令衿因而成之,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余丈。 东洋桥宋绍兴二十二年郡守赵令衿建,酾水为二百四十二道,长八百六十五步,令衿有铭。(上二桥在八都。) 玉京桥在三十三都。宋嘉定四年里人黄玄华建。 棠阴桥在三十四都。宋嘉定十二年郡守真德秀建。(已上八桥俱府城西南。) 万安桥在府城东北三十八都,亦名洛阳。宋庆历初,郡人 陈宠甃石作沉桥。皇祐五年,僧宗已及郡人王实、卢锡倡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酾水为四十七道,长三百六十余丈,广丈有五尺。绍兴以来,郡守张思诚、张坚、颜师鲁、刘伟叔9、胡器相继修之。桥之旧址低下,潮至辄没其梁。宣德中,知府冯祯10、通判朱旭命僧正淳累石增高三尺有奇。景泰四年,三水道石梁俱断,知府刘靖、同知谢琛重修。宋蔡若水诗:“石架长桥跨海成,论功直得万安名。” 偃月桥在府城西北三十九都。五代唐天成三年建。 东山渡在府城南三十五都。又名东山津。设舟以济往来。 石井义渡在府城西南八都。宋尚书杨柄捐俸造舟以济往来,因号义渡。
南安县
云津桥在县学之东。宋嘉定十七年,邑令王彦广建,并疏其下以通流水。 新桥(上二桥在三都。) 九皋桥在三十都。(已上三桥俱县东。) 金鸡桥 在一都,一名通济。宋宣和中,邑人江常将葬母,造浮桥以济。嘉定间,僧守净始建石桥。后水决其半,僧惠魁修之。国朝永乐元年火,里人造小舟以济涉,号金溪渡。成化十年,知府徐源复建,桥上覆以亭。十八年亭为风雨所坏,知府陈勉重建。 小溪桥在十九都。宣德十年,邑人黄乾明建。成化间,乾明从子永质重修,初建亭于其上。 横翔桥在二十都。旧名秋芦。 大坑桥在二十二都。又名大迂。 驷马桥11宋嘉泰四年,僧广德建。 通郭桥大德十年,僧道询建。国朝成化五年,里人李尚德、尚器建亭于桥左。(上二桥在三十都。) 双桥在三十一都。一在林坑口,一在道王浦。宋绍圣间,僧智从重建,并砌石路。 北平桥宋淳熙十二年,刘用行建。旧名太平,后改今名。又县西南三十四都亦有北平桥,宋淳熙中里人翁辅重建。 上陂桥 俗呼蜈蚣桥,宋开禧中,僧行传建。(上二桥在三十三都。) 善利桥在三十四都。宋绍圣中里人陈公研建。元大德中里人许居仁重修。(已上二十一桥俱县西,) 严浦桥在二都,宋初建。嘉熙二年僧宗祐重建。 镇安桥在三十九都。宋淳熙九年里人杨春卿建,旧名安平,后改今名。淳熙祐12三年重修。又三十六都亦有镇安桥,国朝洪武中僧智宗建。 鳌背桥在四十都。成化间知县陈廷忠重建,并构亭三间。 镇西桥在四十二都,又名龙湾。 龙弯桥在四十五都。洪武二十年里人李孔明建,后圮于水。成化九年,邑人黄元良重修。(上六桥俱县南。) 化龙桥在七都。宋淳熙间里人黄懋建。桥左有潭13,世传龙潜其中,故名。 板桥在八都。旧名龙津。宋淳祐三年,里人王克谐架木为桥,故名。十二年,僧自诉重建。 梯云桥在九都。又名登云。宋僧明愍建。元大德五年,僧法助重修。 活溪桥在十四都,又名新桥。 卢溪桥在十八都。元大德六年僧法助建。(上四桥俱县北。) 永安桥在十二都。宋绍兴中,里人黄懋并僧道机建。 从龙桥在十六都。宋治平初,僧不睦14架木为梁。元祐中,僧普足徙于其西五十步为石桥。绍兴、淳熙中,欧阳瑜、张伯懿相继修建,而高大之。元大德中,僧法助重修。(上二桥在县西北。已上二十七桥俱存。) 仙人桥在延福寺后。 长平桥在九都。 维岳桥在十九都。又名岳麓。 小石桥在二十二都。元大德十年,僧法助建。 弥寿桥在二十二都。宋端平间,僧道询建,长六十余丈,上覆以屋三十八间。元大德初,僧法助重修。 平板桥在二十四都。 珠渊桥在二十五都。宋庆元中里人陈公必建,旧名徐亭。 广福桥在三十六都。(上八桥俱县西。) 澳内小桥在十一都。元大德七年僧法助建。 平济桥一名广济。 通济桥宋淳熙初里人蔡楫建。(上二桥在三十七都。) 溪南桥在三十九都。(上四桥俱县南。) 张陂桥在四都。宋嘉熙二年里人张真建。 瑞龙桥在五都。宋淳祐元年僧明敏建。 竹溪桥在七都。宋嘉定三年,里人刘罕建。元至正中,僧法助重修。 永济桥宋绍兴中僧自根建。 龙跃桥宋嘉定中重建。 潘坑桥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上三桥在十一都。) 惠泽桥在十五都。 安济桥又名中济。 三公桥(上二桥在十七都。) 观光桥在十八都。宋宝庆元年里人黄以宁建,旧名朝安。 象头桥在十九都。元至正中,僧法助建。 龙济桥宋开禧三年僧守净15建。 后吕小桥元大德七年僧法助建。(上二桥在二十都。已上十三桥俱县北。) 大盈桥又名大通,在县西南三十六都。宋嘉熙中里人王弁建。绍定二年重修。 马变桥在四都。 青云桥在九都。 仁安桥在十七都。 濯缨桥在二十一都。宋淳祐十年,僧自新募缘重修。(上四桥俱县西北。已上三十桥俱废。) 黄龙渡在县治南半里。 湾下渡在二十一都。 白叶渡在二十一都。 罗水渡 杨客渡(上二渡在三十一都。已上四渡俱县西。) 黄石渡在县南二都。水中有石蟠结,复有一石叠于其上,高丈许,状如虾蟆。相传此石有黄点,能随水上下,故名。里人造舟于此,以济行者。 澳头渡在十一都。 便口渡在九十都。(上二渡俱县北。) 郑山渡在县西北十九都。
同安县
太师桥在县城东朝天门外。宋建隆初留从效建,因以其官名。张赞明为记。乾道、治平中,邑人徐溢泊其孙继祖重修。 西安桥在县城西厚德门外。宋元祐八年,邑人许宜并僧宗定建,酾水为十八道,长百余丈,构二亭于上,以休行者。嘉定九年,许巨川重修。 铜鱼桥在县城南铜鱼门外。跨南溪,溪有石似鱼而铜色,故名。宋乾道中,邑令雷光胄修之。国朝成化元年圮;八年,府推官柯汉、知县张逊重修。 三桥 宏济桥在十五都。宋建隆初,叶记17甃石为路,遇港辄为桥。乾道、淳熙中,僧宗寿、慈震相继修之。 石步桥在民安里。(上三桥俱县东。) 沙溪异石桥在安仁里。宋建炎三年,里人方义收畚土砌址得异石,因斫而用之,故名。 饮亭桥在新塘铺之南。成化十一年,知县张逊重修。 达川桥在归德里。初架木为桥,宋绍圣三年僧智礼易之以石。(上三桥俱县西。)通济桥在县东南民安里。宋建元18中建,元泰定三年重建。高三丈五尺,广二丈,长一千八百九十步19。 苎溪桥在仁德里。宋大观中邑人徐诚建,后圮,乾道间,诚之孙应中暨道士法昌重修。邓子实20诗:“日照松梢宿雨乾,西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石狮桥宋嘉定二年21许巨川建。 太平桥宋嘉定十年里人许日新建。(上二桥在从顺里。已上三桥俱县西南。) 黄岊渡桥在县东南同禾里。宋元符中建。凡一百五十二间,上覆以亭。淳熙中,又增六十间。今废。
德化县
龙津桥一名李公,一名黄济。宋熙宁中,邑令李嵩架木为桥,嘉定间始易石址,寻毁。嘉泰间,县令叶彦炎重建,改今名。 彭溪桥正统八年,里人范宗旺募众建。 英溪桥正统八年,里人刘宗发募众建。(上二桥在小尤中团,已上三桥俱县西。) 承恩桥宣德六年,里人凌光显等重建。 长安桥税务大使凌英捐资重建。(上二桥在杨梅上团。) 佐溪桥在善均里。 永安桥在下涌团。(上四桥俱县北。) 水尾桥在县东北东西团。正统三年里人蒋晖训建。 南山桥 济川桥 西桥(上三桥在新化里。) 梁桥 孙公桥(上二桥在东西团。) 观光桥在汤泉上团。(已上六桥俱县西北。) 化龙桥在县东。宋庆元六年县令叶益命僧了性募缘建。嘉定六年,县令李端谊重修。今废。
永春县
龙津桥在十四都。旧名东渡。宋嘉定间建。国朝洪武二十七年,僧定机重修。 郑洋坑桥在十五都。元至正九年里人刘丁仕重建。(上二桥俱县东。) 石井桥宋绍兴二年,里人陈有仁建。 下桥元至正二年里人林进建。(上二桥俱县东。) 山石桥在五都。元至正三年里人林永秀建。 壶口桥在八都。宋绍兴二年建,长一十七丈。国朝洪武十九年吴孔绍重建。 白纹坑桥在九十都。洪武元年里人陈十观建。 步云桥在十一都。元至正二十一年里人陈添顺建。 龟龙桥在二十都。宋绍兴二年僧法师募众建,长二十有九丈。 柱坝桥在二十三都。洪武五年里人郑仕建。 昼锦桥在三十五都。宋绍兴十五年建。淳熙十四年,邑人林灏重建。(上九桥俱县西。) 连芳桥在四都。宋绍兴二年,里人苏谧等建。 兰田桥在二十二都。宋绍兴六年范天成建。(上二桥俱县北。) 登瀛桥在县东北十九都。宋淳熙十六年,邑人黄继之、郑谊建,长一十五丈。 化龙桥在八都。一名观澜。宋绍兴二年,里人林胜奇建。又二十都亦有化龙桥,宋绍熙三年重建。 乘驷桥在二十一、二都。宋绍熙三年苏正美建。 白叶桥在二十二都。宋淳熙二年里人苏得成建。 岭兜桥在二十三都。洪武二年,里人郭得人建。(上五桥俱县西北。已上一十九桥俱存。) 通仙桥宋绍兴十五年邑人林廷彦建。元至正二年重建。 登瀛桥宋绍兴十八年建。(上二桥在县东十五都。) 丁字桥在二、三都。元至正二年里人黄细观建。 漳溪桥宋淳祐中建。 高蹇桥宋绍兴二年,邑人陈知柔、萧公荫建。 龙济桥宋淳熙中僧月海建。(上三桥在六、七都。) 芳桂桥在九都。宋绍兴三年建。 黄龙桥在九十都。宋绍兴二十年僧智海重建。 永安桥宋绍兴五年县尉余安重建。 建德桥元至正四年僧比丘建。(上二桥在二十都。) 源溪桥宋淳熙五年里人林均德建。 梯云桥宋绍兴五年萧源与建。(上二桥在二十一、二都。) 云津桥宋嘉定十一年建。 镇春桥宋绍兴三年里人陈知柔建。 庆云桥宋绍兴三年里人何泰建。(上三桥在二十五都。已上一十三桥俱县西。) 永镇桥宋建隆间僧普足建。 长安桥元至元二年里人吴仲兴建。 长溪桥元至正二年里人吴兴仁建。(上三桥在十三都。) 云龙桥在十四都。宋绍兴中县令林聘建。淳熙中,县令陈宏规重修。(已上四桥俱县南。) 桃源桥在十八都。宋淳祐元年建。 金龟桥在十九都。宋绍兴十年建。元至正三年庄大观重建。 剧头桥元泰定二年里人欧以贤建。 隆兴桥宋绍兴三年里人何志必建。(上二桥在二十一、二都。) 化鳞桥在一十五都。宋绍兴十一年重修。(已上五桥俱县北。) 崎兜桥元至正七年里人郑良建。 大横桥元至正八年里人林六观建。(上二桥在二、三都。) 攀龙桥在二十三都。宋绍定四年里人郑子泰建。(已上二桥俱县西南。) 万安桥元泰定二年里人陈敬建。 叶洋桥元至元十三年,里人黄厚仁建22。 横口桥元至正十五年僧云海建。 杨美桥洪武二十三年,里人萧桂23建。(上四桥在二、三都。) 登龙桥宋绍兴间邑人王胄建。 亚魁桥宋绍兴二年僧自云建。(上二桥在二十一、二都。上六桥俱县西北。已上三十三桥俱废。)
安溪县
大禹桥在县东长泰里。 建口桥在常乐县,正统六年,邑人巡检李森建,并构屋二十三间于其上。大澳桥 上任下任桥 石圳单板桥(上三桥在崇善里。) 源头24 埔头桥 牛岭桥(上二桥在龙兴里。) 马迹桥 盆口桥 卓舍后桥 东山桥 下坑桥(上五桥在感化里。已上一十一桥俱县北。) 茫洲桥25 东园桥 溪口拱桥 仙人跳桥 汤头拱桥(上五桥在崇善里。) 大岭桥在□□里。(已上六桥俱县西北,自大禹桥至此,先后圮坏,邑人巡检李森陆续修建。) 黄塘桥俗呼坂桥,里人吴昱重建。 龙津桥宋庆元间建,长六十八丈,广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间。元季圯。国朝天顺五年,邑人巡检李森重建。 西港桥在永安里。宋淳熙九年僧性全建。(上二桥在县东。) 谷口桥又名佛口。 双济桥(上二桥在清源里,俱宋僧普足建。) 西洋桥又名宦石26,在依仁里。 凤池桥宋开禧三年邑令杨承祖建。嘉定六年县令陈宓重修。(上四桥俱县西。) 埔桥在县西南永永里。(已上七桥俱废。) 吴浦渡27在溪北五里。 薛坂渡在淡南五里。又名仙苑渡。 大洋渡在崇信里28。又名横撞渡。(上三渡俱县西)。 建口渡在常乐里。亦名仙澳渡。 下林渡其水发源于来苏里升山(上二渡俱县东北。)
惠安县
琼田延寿桥在一都。宋时建,凡一百二十九间,长一里许。元至正间里人曾大通等重建。 大柘海径石桥在二十四都。元至正二十六年僧法助建。 獭屈屿桥29在二十五都。宋开禧间,僧道询身率其徒拿舟运石建桥七百七十间,直渡海门,凡五里许,潮平则没,半落则可通人行。 浮梁桥在二十六都。酾水为五道,长十余丈。 尤江桥在二十七都。宋端拱间建。绍兴二年重修。 通济桥在二十八都。宋庆元间里民黄氏建。(上六桥俱县东。) 龙津桥宋时建,俗名南岭桥。 陈公桥在二都。宋绍兴八年邑令彭元达建。 得仙桥在二十六都。宋里民黄氏建。(上三桥俱县南。) 跃津桥宋崇宁中里人谢文德建30。嘉定初,其从子宜中重修。 巨济桥宋时建。(上二桥在三都。) 菱溪永济桥在三、四都。宋治平二年邑令张盖建,后圮。绍兴三十二年,郡守赵令衿重建,民为立生祠于其左。今废。 丰乐桥在七都。又名仁寿,俗呼蔡头桥。有亭曰丰乐,庵曰仁寿。 张店桥在十一都。宋治平间建。 青龙桥在三十四都。宋宝祐中僧道询建。国朝天顺六年僧惠昭重修。(上六桥俱县北。) 马山桥在县东南二十二都。元至元十九年僧法助建。 谷口桥在县西南十七都。宋绍兴二十一年建。国朝宣德元年里人何贵重建。 川桥在县东北三十四都。旧为渡,当邑要冲,涉之者众多,有覆溺之患。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张桓建,桥凡五十余丈,民甚便焉。晋江蔡清为记。
漳州府
龙溪县
庆丰桥在府城县治之北。旧名瑞丰,宋嘉定间毁,郡守郑昉重建,因其旧址增而高之,改今名。 朝天门桥在朝天门外。 东河头桥 教场前桥在东隅。 圳股桥在东厢。(上四桥,俱府城东。) 安丰门桥在安丰门外。 西桥(上二桥在府城西隅。) 名第桥唐元和间建,以周匡物登进土第名。 龙骇瀛桥宋淳熙四年,有龙奋其下,故名。 登仙桥(上三桥在府城南隅。) 河道头桥 通津桥旧名曰临清。宋之淳祐间,郡守黄朴改今名。 薛公桥在通津门外。宋绍熙间始作浮桥。嘉定间,郡守薛扬祖乃累石为址而梁之,长二十六丈。然桥西地势稍下,每洪潦暴至,辄趋桥西,而其田皆沮洳矣。五年,郡守赵汝谠31既浚沙板为港,复建干桥一十七间于桥南,以杀水势。又为小桥二十四间于干桥之南,以便行人。其西南一带,旧有土堤障水,以朝郡城,潦至辄坏。绍兴元年,尚书颜师鲁守泉,贻书寓公陈宏规累石为堤以障之。淳祐三年,师鲁孙侍郎颐仲复修筑之,视旧差壮。国朝天顺五年,堤决于水,知府童信重修。成化十年,桥二间及石门坏于洪水。十一年,知府张璝重修,复建楼石门之上,匾曰镇海。 栅尾桥旧军旗造船置栅于此,因名。 佘史君桥其地旧有余史君家。(上八桥俱府城南。) 丙申桥唐元和十一年建。宋淳熙三年重建。其创建、重建之年,俱值丙申,因名。 洗马潭桥 四石人桥(上三桥俱府城北。) 开元前桥在府城西北开元寺前。 西港桥洪武六年建,上覆以亭。 流冈桥凡四百六十余间,长二百五十余丈。(上二桥在二十六都。) 东港桥洪武九年建,上有亭。 拱成桥 留佩洋桥 通仙桥 通源驿东桥(上五桥在二十七都。) 虎渡桥界二十七、二十八二都之间,即柳营江桥也。相传造桥时有虎渡江,又古谚云:“虎渡通人行,渐渐出公卿。”郡人因以名桥。宋绍兴中,郡守赵伯逿始造浮桥。嘉定七年,郡守庄夏累石为址,凡一十有五,架梁而覆以屋,匾曰通济。嘉熙元年火,郡守李绍捐私钱五十万,又规划得钱万缗以助役。越四年,桥成,长二百丈,址高十丈,酾水一十五道,东西各有亭。郡守黄朴为记淳祐,元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十一年,知府钱古训仍其旧址,以木为梁,构亭其上。正统四年复火毁。六年,知府甘英奏请重建。十一年,分巡佥事陈祚檄经历曾复董其役,明年告成。天顺五年,亭为飓风所坏,寻修复之。成化十年,复为飓风所坏,二十二年知府刘瀚重修。 沧江桥在一、二、三都。(已上九桥俱府城东。) 横溪桥 南平西桥 白蒙径头桥(上二桥在二十一都。) 太平桥在二十三、四都。(已上四桥俱府城西。) 亿连桥洪武间建,成化十五年同知蒋浚重修。 官田桥成化十五年坏于水。十八年里人曾于清等修。 南溪前桥(上三桥在六、七都。) 月溪桥在九都。路通镇海,潮汐往来,商贾贸易皆萃于此。 木绵市南桥在十二、三都。景泰七年,知府谢骞重修。(已上五桥俱府城南。) 松州太平桥 功德桥(上二桥在二十三、四都。) 浦南桥在二十六都。元至正三年建。(已上三桥俱府城北。) 七星桥在府城东南四、五都。 汤坑桥下有温泉。 和溪西桥(上二桥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 西渡在府城二十一都。 洋西渡在府城南十一都。 松洲渡在府城北二十三、四都。 西浦渡在二十七都。 浮宫渡在四、五都。 绿石渡在一、二、三都。(上三渡俱府城东南)。 鳌岛渡在二十二都。 芗江渡 蓬莱渡(上二渡在二十三、四都。) 浦头渡在□□□都32。(已上四渡俱府城东北。)
漳浦县
东溪桥在县东门外。宋庆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元至正三年,道土温珤累石重建,长三十丈。 五凤桥在南门外。宋淳祐间累石为址,跨以石梁,长三十丈。又建干桥一百四十间,长二百丈。国朝洪武三十四年圮于水,主簿程石宗重修。 长脚桥元大德二年僧碧潭建。 吴港桥宋淳祐二年乡人郭宽建。酾水为一十五道,长八丈九尺。(上二桥在县东七都。) 永济桥在县西门外。宋淳祐二年僧一行建,长八丈九尺。 鹿溪桥在县南。旧为鱼腹渡。宋庆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累石为址,上跨石梁,酾水三十六道,长五十丈,后圮于水。国朝洪武七年,知县焦惟敬命僧汝缘重建。(上二桥俱在八都。) 新亭桥在县北七都。元至正间僧伯江建。(已上七桥俱存。) 南诏桥在三都。 云霄桥在六都。 盘陀桥在八都。(上三桥俱县南。) 度仙桥在县东南十都。 蔡坑桥 茭蓼桥(上二桥在县西八都。) 三古桥 黄林桥 横章桥 龙山庄桥 虎坑桥(上五桥在县北二十八都。已上七桥俱宋庆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通上一十一桥俱废。)
龙岩县
龙津桥在县治南。旧名通阛。初以木为之。宋乾道间,县令李宗四命道人曹法进募众伐石创建。淳熙十五年,县令张能尉、詹利正增修,并构亭二十五间,改名登龙。至正元年火。二年,达鲁花赤捏古柏徙建于县街清高山下,改今名。十四年圮于水。二十七年,县尹朱键重建。 虎渡桥在县治西门外。洪武十九年县丞周尚文重建,并构亭二十七间于其上。宣德五年,邑人同知王源捐资倡里人张存吉、林宗鲁等累石为址,架木为梁,覆之以屋三十五间。正统九年,坏于水。时源致仕归,又捐金六百余两,斫石重修,仍覆以屋。 东桥在县治东,东宫下。旧在东门外,徙建于此。叠石为址,覆之以屋,今坏。
长泰县
南津桥在县治南一里许,界人和、钦化二里之间。宋嘉泰三年,县令吕炎以县之水西流,创石桥于此障之。王子信诗:“西水障成东水去,南津移得北津来。”
南靖县
德仙桥在县治东。永乐元年邑人蒋宗美建。正统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并作亭其上。十三年寇毁。景泰三年县丞王伟重建,易以石梁。 育济桥在县南清宁里。元至正十七年,僧瑞岩建。 汤坑桥在县北永丰里。元至元间建。国朝景泰五年,知府谢骞重修。 永济桥在县治南。元至正间,僧天岩建。石址木梁,长三十一丈,其上构屋,为间如其长之数。今废。
漳平县
通济桥在县西居仁里。伐石为梁,长十丈。 前村桥景泰元年,龙岩县医官陈哲捐资募众重建。 西城桥成化六年重建。(上二桥在聚贤里。) 花桥天顺二年重建,上覆以亭。 龟湖桥永乐间,里人卢彦和暨曾氏捐资募众伐石甃其两岸,跨木为梁,构亭九间于其上。 石马桥 泰平桥(上四桥在和睦里。(已上六桥俱县北。) 龙江渡在县前。今官为造舟,岁役民操之,以济行者。内有龙井,因名。 盐场溪口渡在县西丁坂社。成化十七年,龙溪义民翁实捐资造舟,并构亭东岸,岁入田租以给操舟者。 罗溪渡 南洋渡在县北九房社。岸东有亭。(上二渡今俱为官渡。)
汀州府
长汀县
济川桥在丽春门外,俗呼水东桥。宋庆元间,郡守赵伯槜33始以石易木,后圮。淳祐间,郡守卢同父重建。元末复圮。国朝洪武间重建,寻坏于水。永乐九年,知府宋忠、指挥韦庸捐俸募众重建。十四年复坏于水。明年,忠又捐俸倡郡人丘人福等重建。后又圮。成化十七年,知府黄埕、知县谢珪复捐俸为倡,命义民胡文海等重建。宋郡守陈轩诗:“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 惠政桥五代时名建州桥。宋初重建,改名惠民。绍兴间坏于水。郡守张昌捐俸重建,郡人因呼张公桥。嘉泰间,郡守赵彦34迭石为四址。淳祐间又坏于水,县令叶一新募众重建。国初洪武间复圮。永乐十三年,知府宋忠,知县姚讷各捐俸倡郡人丘人福等重建。 南阜桥宋庆元间郡守陈晔创建,未及就,后晔弟映来守□35踵而成之,匾曰棠棣桥。嘉定间,圮于水,郡守傅康捐俸重建,更今名,莆田陈宓书匾。淳祐间又圮于水。寻复建,今废。(上三桥在鄞河坊。) 有年桥在永康坊。宋绍兴间建,后圮于水。乾道间郡守谢知几更造浮桥,匾曰太平采虹之桥。淳熙间,郡守赵不搜36复作舆架而屋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重建,改名太平。国朝成化十二年,知府徐瓒重修。 兴云桥宋宝祐间重建。 通远桥今废。(上二桥在崇善坊。) 金沙桥在左厢登俊坊。久废。旁有庵。 清江桥在青岩里。景春初,闽人胡汝澜兄弟建,凡四址,架梁而覆以屋。成化十七年圮于水,汝澜之子宽,姪珠、孙女海募众重建。 新桥在归阳里。宋郡守赵崇模建,久废。(已上九桥俱县东。) 七里镇桥成化十五年,知府戴禧、通判李祺规划,命义官余理董建。 南拔桥久废。(上二桥在县西朱紫坊。) 画眉桥在鄞河坊白叶岭下。永乐十五年,知府宋忠倡郡民丘人福等建,架木为梁而屋之。 镇南桥在罗坊。俗名上渡桥。宋庆元间,郡守赵伯桧建;后圮于水。 黄蜂桥在□□里37。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祺、知县吴潜规划创建,石址木梁而构亭其上。 普济桥俗呼横板桥。宋淳熙间圮于水。郡人钟慧常捐资更造石桥,县令刘通政为记。 广渡桥宋淳祐间重建,郡守卢同父书匾。宝祐中又圮。(上二桥在青泰里。) 南安桥旧为游绳渡。宋淳熙间始建桥,后毁,今复为渡。 普通桥旧名石壁桥。今废。(上二桥在古贵里。已上七桥俱县南。) 攀桂桥在攀桂坊。亦名盛春。先毁于火,永乐十一年,知府宋忠募众重建。而屋其上。十四年梁于水。景泰六年,知府俞僴复建。
宁化县
双虹桥在县治西。宋绍定间,寇毁。淳祐间重建,寻圮于水,县令林公王复建,后又圮。国朝永乐间,阴阳训术伍渊源同耆老吴羊等重建。 寿宁桥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天顺六年,知县梁昂倡,致仕官伍志亨等募建。 万寿桥38旧名阜通,宋元丰间县令江渊建。政和间毁。嘉熙间,县令刘焕重建,易今名,以桥下为祝圣放生池故也。宝祐间又毁,县令林公王倡众复建。国朝永乐间,知府宋忠规书□捐俸修复。(上二桥在县治南。) 龙门桥在县东,旧名龙津。久圮。成化七年,知县郑瑄令耆民伊彦忠等募众重建,为石址十又一,架梁而屋其上。 东渡39在县东兴善里。 留口渡水势屈曲,舟至此必经宿,故名。 禾口渡(上二渡在县西龙上下里。) 马家渡在兴善里。昔有马姓者造舟以济渡,故名。 石马渡在龙下里溪。有石如马,因名。(上二渡俱县北。) 程步冈渡在县西北龙下里。
上杭县
浮桥在镇东街之东。成化十年,佥事余谅檄同知程熙等规划创建,寻坏于水。十二年,谅复檄通判李祺重建,计用舟三十又二,贯以铁索。 驷马桥在县治西。旧名通驷。以木为之,屡坏于水。宋庆元间,累石为址,而屋其上,改今名。后亦圮。国朝永乐九年,邑人周永定等捐资重建。成化十年,巡抚都御史张瑄檄同知程熙、知县萧宏规划重修。训导张祯为记。 东街桥在县城东。成化五年,邑人林节捐资砌之以石。 将军桥叠石为址,上覆以屋。 郑坑桥架木为梁而屋之。(上二桥在县东北白砂里。) 语口渡在在城里。 黄狖渡 蓝家渡(上二渡在胜运里。已上三渡俱县东。) 南塔渡 张滩渡 水南渡(上三渡在在城里。) 南蛇渡在来苏里。(已上四渡俱县南。) 梅溪渡在在城里40。 回龙渡在平安里。(上二渡俱县北。) 水西渡在县东北在城里。溪水自北西流。故名。
武平县
东安桥在县治东二十步。 太平桥在丰顺平里。宋宝祐间重建,改名登云。国朝天顺四年甃石重建。 万安桥在□□里。 金鸡桥在县东高吴保。(上三桥俱县东。) 望仙桥 通济桥在千户所城外。成化十年重修。(上二桥俱县西。) 青云桥旧名迎恩。天顺五年重建,而屋其上。 三岭桥 化龙桥元至正间坏于水。国朝景泰四年重建。 赖坊桥 九龙桥洪武间圮于水。 南安桥在□□里。洪武二十年毁于寇。(上六桥俱县南。) 万方桥永乐十四年圮于洪水。正统十二年重修。 双湖桥洪武二年建,累石为址,而架屋其上。(上二桥俱县北。)
清流县
龙津桥在县治东。旧以舟渡。宋淳熙间,县令吴松始议为桥,功未及半,以寇疫辍。绍熙间,县令曾造捐俸倡率,仅足石墩,嘉泰间,县令吴补之始构亭其上。桥东西为二阁,东曰快倚,西曰凌云,桥旁创庵曰济川。绍定间寇毁。端平间,县令王元瑞重建。元至正间,赣州寇毁。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复建。宣德间灾。正统七年,主簿徐友谅请于朝,募邑民伍祐等累石为墩八,构亭三十有一间覆之。其总率经划则参政宋彰也。 凤翔桥在县治西。旧名魁星。宋淳祐间,县令林奕重建,改名祝圣。后圮于水,宝祐间县令林应龙修复之。元至正六年毁于连城寇。国朝洪武二十九年,知县宋忠重建,并构亭二十又九间,改今名。永乐十三年灾。成化十二年,耆民黄得兴、雷宣、巫祐昌等重建,仅成石墩,分巡佥事周谟规措成之,并构亭三十间。十七年,山水冲激坏其二墩,亭圮,殆半知县凌寀捐俸募众,葺而新之。 南门浮桥凡用船十有三,贯以铁索,立桩于两岸系之。成化十七年,水冲坏大半,寻募众重新。 三港桥在坊郭里。宋庆元中,僧妙金建。(上二桥俱县南。) 北门浮桥其制与南门浮桥同。 嵩溪桥在永得里。宋宝祐间,县令林应龙重建。国朝洪武初坏于水,知县朱仲恭重修。成化九年悉圮于水,十六年参议黄澄、副使刘柯命知县凌寀累石为墩而梁之。 白石桥 清口桥(上二桥在坊郭里。已上四桥俱县北。) 溪口桥在仓盈里。 通仙桥在梦溪里。(上二桥俱县东。) 武陵桥在梦溪里。 香坪桥在北团里。(上二桥俱县东南。)
连城县
龙爪桥在县治东在城里。元至正三年,邑民沈得庆建。后圮于水。国朝永乐五年,僧惟禄等募众重建。 昼锦桥在县治西。宋县令董与几41建。后圮于水。国朝洪武二十三年,知县冯志良命邑民林茂轻募众重建。 文川桥在县治南。旧名清溪。宋绍兴间,县令刘国瑞重建,改名擢桂。后圮于水,县令黄荦重建,洪迈为记。寻毁。嘉定间,荦之从子垺来为令,复建,又毁于寇。元至正间,照磨韦周卿重建,改今名。国朝成化十二年毁。县丞吴琬率民叠石为址,梁而屋之。 通济桥在县治南在城里。宋庆元间,县令鄞康成建。 黄公桥在县治北在城里。元至正正年,邑人黄天祐建。 龙坑桥永乐二年,里人叶张兴募众建。 溪边桥洪武六年,里人陈轻二募众建。 永丰桥元至正二十年,里民陈辛六叠石为址而梁之,复构亭七间于其上。(上三桥俱在县东□田里42。) 常丰桥宋淳熙间,县令常建。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刘雍重建。 惠济桥43洪武五年,里人陈均实建。(上二桥在南顺里。) 永龙桥44在河源里。洪武二十年,僧惠广建,石址木梁。上构亭十有一间。(已上三桥俱县南。) 林公桥永乐四年,里人林茂轻捐资创建,并构亭五间复其上。 李公桥洪武三年,里人李得旻募众建。 徐公桥宋邑人徐二八捐资创建,郡守卢同父书其匾曰徐长者桥。国朝洪武二十年毁。二十八年,徐氏之孙仲礼重建,改其匾曰徐公桥。永乐三年,为洪水所坏。今其子孙为舟以济行人,邑人号徐公渡。(上三桥俱在县北北安里。) 冯口渡在河源里。 杨家渡在表席里。(上二渡俱县南。)
归化县
济川桥在县治东二百步。永乐间圮于水。成化八年,佥事周谟发公帑余资,命耆老吴荣宝45督工重建,上覆以屋一十七间,教谕赵智为记。 惠利桥在县治南广济街。永乐二十二年建。成化十八年,县丞罗素、主簿祝龄倡众重建。 白沙桥成化九年,知县郭润、教谕赵智各捐俸倡众重建。 太平桥宣德八年,清流县募众重建。(上二桥在归上里。) 清平桥永乐间,清流、将乐二县募众重建。 龙湖桥成化八年,知县郭润募众重建。(上二桥在兴善里。已上四桥俱县东。) 晏公桥在县西归上里新兴辅。洪武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县丞罗素、主簿祝龄倡众重建。 夏阳桥在县东北中和里。成化十七年,邑人少监萧忠捐资重建。 南阳桥在县西北归上里叶舍坑。成化三年,里人叶长清募众重建。 岩前渡在县东归下里。
永定县
古溪桥在县西南溪南里。潮州民江碧淋等募众修建,而屋其上。 深度桥在县东北太平里。成化三年,邑民蓝惟时募众建。 古田渡在县治东通明门外。 锦丰渡在县西。 司前渡在县南兴化巡检司前。(上二渡俱在溪南里。) 丰稔渡在县北胜运里丰稔寺前。 罗滩渡在县西南溪南里。
校 注
1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及康熙《松溪县志 地理》均作“县令常钦祖建”。
2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刘拱”。
3 嘉庆《崇安县志 津梁》作“屏南桥”。并云“元至元间毁于兵”。本志作“至正十三年”,误。
4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刘汉传”。
5 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许彦恭”。
6 “建”字疑“者”之误。
7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百四十间”。
8 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及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均作“长二千四百余丈”。
9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刘炜叔”。
10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冯”。
11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驷通桥”。
12 “熙”字疑衍,“淳熙佑”应为“淳祐”之误。
13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桥右有潭”。
14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僧不睡”
15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僧守静”。
16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徐益”。
17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叶祝”。
18 宋无此年号。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庆历间”
19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长一百八十九丈”。
20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郑子实”。
21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嘉熙二年”。
22 乾隆《永春州志 建置》作“华阳桥”,“元至正间民黄原建”。
23 乾隆《永春州志 建置》作“萧桂发”。
24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源口”。
25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芒洲桥”。
26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旧名官厅石桥”。
27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吴埔渡”。
28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在新溪里”。
29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獭窟屿桥”。
30 乾隆《泉州府志 桥渡》作“谢文龙”。
31 乾隆《漳州府志 规制》作“赵汝”。
32 乾隆《漳州府志 规制》作“在城东南三里许。通厦门、海仓、石美、澳头、海澄及附近诸处”。
33 乾隆《长汀县志 城池》作“赵伯桧”。
34 乾隆《长汀县志 城池》作“赵彦绣”。
35 疑缺“郡”字。
36 乾隆《长汀县志 城池》作“赵不”。
37 乾隆《长汀县志 城池》作“在宣城里”;乾隆《长汀县志 城池》作“在宣成里”。
38 按康熙《宁化县志 土地 津梁》无“万寿桥”,只载“寿宁桥旧名‘阜通’。元丰间知县事江渊建。嘉熙间。知县事刘焕又建,易名‘万宝’,元祐间毁。知县事林公建,又圮。永乐间,郡守宋忠建,正统十三年寇,又毁。天顺六年,知县梁昂及郎中伍志亨建,易以今名。”据此则“万寿”、“寿宁”只是一桥,本志分作两桥,未知孰是。
39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宁化县志 土地》均作“东山渡”。
40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在县北梅溪寨”。
41 民国《连城县志 水利》作“董兴儿”。
42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民国《连城县志 水利》均载“在姚坊”。
43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惠政桥”。
44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永隆桥”。
45 民国《明溪县志 建置》作“吴荣瑶”。
卷之十九
地理
桥梁
延平府
南平县
明翠桥在府城东建宁门外。旧名明秀。 西浮桥在府城西水门外。 东浮桥在府城南福州门外。(上三桥皆官籍民夫守之,以时修缮。) 延平桥在府城东隅。旧名陌平。宋宣和中郡人范淙建,郡守董洪重建。改今名。 四鹤桥在府城西隅四鹤门外。 风雩桥在府城延平书院前。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建。元季兵毁。国朝洪武三十年,里人王希哲重建。 延安桥宋嘉定中郡人赵崇鲁建。 登科桥 大凿口桥(上二桥俱宋庆历中郡人范迪简建。) 湆口石桥宋嘉祐中郡人范峒建。 湖头浮桥宋元丰元年建。国朝永乐十七年坏于水。(上五桥在衍仙下里。) 乘驷桥在汾常里。旧名普济。宋熙宁中郡人叶唐懿建。(已上六桥俱府城东。) 马坑桥在府城西隅。旧名化龙。元至正十年里人蔡旻轻重建,改今名。 永庆石桥宋熙宁中里人尤询建。 小浴坑口桥宋熙宁中里人宋宜甫建。 尤溪口石桥宋元丰中里人叶唐稷建。(上三桥在剑津里。) 西芹石桥宋崇宁中里人苏均建。 小芹口石桥宋端平中郡人王孟建。 卤水石桥宋嘉定中郡人赵崇彪建。(上三桥在长砂上里。) 药材桥1元至正中里人康富建。 杉洲桥元至正中里人杨兴隆建。 南洲桥洪武二十五年里人杨善发建。(上三桥在大源外里。) 唐度桥2在天竺里。宋淳熙中里人郑文举建。(已上一十一桥俱府城西。) 同仁桥在府城南长安北里。旧名黄龙桥。成化初毁。邑人太监黄赐、潘瑛3请以赐金重建,朝廷亦发助4之。桥成赐名同仁。御制碑记5。 十里庵桥旧名利涉。宋绍定中郡人许合建。 安济桥旧名通济。宋宝庆中郡人赵必洪建。(上二桥在崇德里。) 清凤桥在长安北里。唐贞观中里人吴益建。(上三桥俱府城东南。) 湖头渡在府城东演仙下里。 沙口渡在府城西长砂上里。 橘舟渡6在迁乔里。 岳溪渡在金砂里。(上二渡俱府城东南。)
将乐县
龙津桥唐嗣圣中里人廖云建7。 龟山桥宋咸淳中县令黄去疾建。国朝永乐三年毁,邑人杨德敬重建。(上二桥在龙池都。) 濑口桥元至正三十年里人徐彦卿建。 枫溪桥元至正三十年僧惟心募众建。(上二桥在高滩都。已上四桥俱县东。) 三华桥在水南都。旧名利涉。宋绍兴三十五年,邑人侍郎黄伯固建。后毁于兵。元至正二十三年,署县事理问裴彦直重建。国朝洪武三十四年圮。永乐三年,千户董秩募众重建。叠石为址,架梁而覆以亭。 升仙桥宋淳祐十二年建。里人连万等重建。 圆通桥宋绍定五年僧玉山建。(上二桥在池湖都。) 张坊桥宋元丰中僧正心建。 路口桥宋淳祐三年僧玉泉建。(上二桥在隆安都。已上五桥俱县南。) 万安桥在县北万安上都。元延祐元年里人方重简建。 水东桥 三磵渡在积善都三磵滩下。(上二渡俱县东。) 蛟湖渡在蛟湖都。 城南渡(上二渡俱县南。)
尤溪县
坦履桥宋绍兴五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八年重建。永乐十六年坏于水,十七年,知县雷殷复建。 毓秀桥宋嘉定元年县令何自强建,名跨鳌,以朱文公生于此,改今名。国朝洪武三十五年,知县黄采重建,累石为址,构亭其上。正统十三年寇毁。 昼锦桥在登云坊旧昼锦下坊也。宋绍兴三年建。(上三桥俱县治西。) 青印桥在县治南。宋绍兴十九年建。累石为址,覆之以亭。元至正二十四年坏于水。二十六年,县尹袁正重建。国朝宣德二年毁,七年,县丞储礼复建。 石桥8在十都。 广济桥旧名通济。在十六都。(上二桥俱县东。) 迎驷桥 济川桥(上二桥俱宋嘉定二年建。) 林奢桥(上三桥在一都。) 纪板桥在五都。宋嘉定三年建。今圮。 陂石桥元至正间圮。国朝永乐十七年,知县雷殷倡建。 康安桥(上二桥在六都。) 德化桥以路通德化名。俗名林坑桥。宋端平三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王谅重建,上覆以亭。 石灰桥在二十七都。元至正二年建。 桥在□□都9。宋嘉定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十一年10毁,三十四年重建。 大田桥在三十三、四都。 嵩安桥在四十九都。 兰下桥 新桥(上二桥在五十都。已上十四桥俱县西。) 通济桥在十七都11。俗名通路桥。 容戟桥在二十三都。俗呼栲桥。(上二桥俱县南)。 紫岩桥宋嘉定三年建。旧名浆溪。国朝永乐九年知县黄采重建,改今名。 博利桥俗名大夫桥,以其傍有大夫庙。洪武七年建。(上二桥在七都。) 周保桥俗名大池桥,在十都。(上三桥俱县北。) 荣达桥旧名董陇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都。 上驿桥在县东北十一都。元泰定四年建。 水东渡在县治东青印、溪头二溪合流处。旧有浮桥。 汶口渡在县西四十七都。源自沙县、龙岩县界,二水合流而来,下流为石龟渡、嵩口渡,西南流为虔村渡,又折而西流为溪流渡、田溪口渡,又下为小黄渡。 康济渡在县东北迎春门外。旧有桥。 沅潭渡在县东北八、九都12。其流自康济来,下为陈大黄渡,又下为樟门渡,复迤逦流为雍口渡,又下流为板溪渡,又下流为炉村渡。
沙县
招庆石桥在东岳行宫前。其水自县治前凡九折,出桥下入大溪,名九曲龙池。又四都亦有招庆桥。 登瀛桥俗呼东门桥。一山介二水间,俗名山洲。宋李纲改名仙洲,建浮桥命以今名。绍兴二十九年,郡守胡舜举重建,累石为址,而覆以亭,邑人呼为胡公桥。寻圮。绍定三年重建。国朝永乐十六年毁,后济以舟。 无双桥在县治前街西。一名前凰桥。宋绍圣二年张致远建。 无敌桥在县治后街西。一名后凤桥。宋绍圣二年邑人邓蒇用13募众建。 石桥 步云桥 鸣玉桥(上三桥俱在和仁坊。) 翔凤桥在县治南。宋绍圣四年,县令谢璿初建浮桥,名平津,缩公费赢余,仍市田取米,以备缮修。淳熙十年,县令宋自强14徙建凝翠峰驿前,改名凝翠,后复徙旧处。嘉定四年,又改建板桥于凤凰山之下,更今名。始构庵,入浮桥田米,命僧守之。九年毁,寻重建。元至正二十年兵毁,二十六年,综理官都事宋宗泰复建。国朝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知县余宽仍建浮桥。 云衢石桥在县南凤凰山下,宋淳熙十六年邑人黄颢15建。 洛溪桥在县东南□□都16。宋崇宁二年县令王瓘建。淳熙十二年,县令宋自强17重建,又名宋公桥。 陈家楼石桥一名澄江桥。在一都。 通济石桥 胡光桥18永乐十四年火。(上二桥在二都。) 渔溪湾石桥在三都。 丹溪桥 玉口桥 隐相桥一名通津。 迎仙桥一名高砂。 城头石桥 鸬鹚口石桥(上六桥在五都。) 后宅石桥 黄坑口石桥(上二桥在六都。) 琅溪桥 从安桥洪武二十四年建。 福临桥 归云桥(上四桥在八都。) 熙成桥 登平桥一名揖秀桥19。(上二桥在九都。已上一十八桥俱县东。) 碧峰石桥 杉溪石桥(上二桥在二十二都。又二十四都亦有杉溪桥。) 延安桥 上水口桥 华口板桥 英风桥20 檺林头桥(上五桥在二十三都。已上七桥俱县西。) 义恩桥在九都。 幼溪桥在十都。 富口板桥 柳源板桥 杨村板桥 宝峰石桥(上四桥在十一都。) 新波桥21 升平桥 黄溪桥(上三桥在十二都。) 进福桥 高桥宋开宝八年建。里人张擢22举南唐状元及第,而桥适成,因名高桥,盖取高科之义。(上二桥在十三都。) 大漈桥 四洲桥23(上二桥在十四都。) 柳坑桥永乐十二年建。 张坑桥 石桥(上三桥在十五都。) 登云桥 茂溪桥(上二桥在十六都。) 俞屯石桥 涌溪桥 里仁桥(上三桥在十七都。) 俞屯板桥在十八都。(已上二十二桥俱县北。) 前坑桥 吉平桥24 长坑桥 增禄桥(上四桥在四都。) 溪平桥25 福源桥 大基口桥(上三桥在七都。) 大黄桥 小落桥26 北充石桥27 双溪桥一名双清桥。(上四桥在八都。已上十一桥俱县东南。) 高板桥在二十都。 淳祐桥 徐坊石桥(上二桥在二十一都。) 连坑石桥 小溪石桥(上二桥在仪奉团。) 吉树桥 福西桥 太平兜桥(上三桥在二十四都。已上八桥俱县西南。) 西来桥在九都。宋嘉泰元年建。 通济桥 紫云桥旧名通驷桥。 垂虹桥一名罗公桥。(上三桥在十都。) 黄岩桥在十一都。(已上五桥俱县东北。) 朱源板桥在十一都。 归坑桥 黄北坑桥(上三桥28在十九都。已上三桥俱县西北。) 玉溪渡在玉溪口。洪武中玉山寺僧钺峰创庵曰崇福,置田一十六亩,以备造舟,并食操舟者。 高砂渡在□都29。黄公渡在□都30。 清洲渡在□□都31。 龙江渡在□□都32,一名琅坑渡。 将军渡在真隐、凝翠两峰之间。昔邓将军光布徙县治时置,因名。(上六渡俱县东。) 黄隔口渡在□□都33。 班竹渡34在□□都。 王口渡在□□都35。 台镜头渡在□□都36。 马铺渡在□□都37。 溪口渡在□□都38。 横龙渡在□□都39。 三原渡在□□都40。 管前渡在□□都41。 杉口渡在□□都42。 荆村渡在□□都43。(上十一渡俱县西。) 安济渡在县东北十都。旧有桥,永乐十四年圮。今为渡。
顺昌县
迎福桥在县治东。以近侍中庙,故名。 棋溪口桥一名阜通。元至正中里人朱斌44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后仅架徒杠。成化十三年,义官刘保改造石梁。 鸿门桥成化十三年,义官陈珪建。(上覆以亭,凡二十间45。) 蜚沙桥成化十七年主簿罗□建。(上三桥在县东石溪都。) 宁武桥一名登仙。元至正二十年,里人杨琳等募众建。 鹏翔桥(上二桥在驿站都。) 富文桥在富屯都。元至顺间,里人廖伯和重建。长一十六丈六尺46,复覆以亭,凡十有七间。国朝永乐十一年火,后为徒杠。成化九年,县丞赵玺重建,并构亭二十三间于其上。(上三桥俱县西。) 水南桥在县南水南都。成化八年僧道宁建。 槎溪桥在县西南净安都47。成化五年邑人陈镡建。 云衢桥元至顺间,里人冯大雅重建,长一十二丈48,为亭十有五间。 章富桥49元至正初,里人冯马七建,长一十三丈,为亭十有五间。(上二桥在寿荣都。) 要津桥在仁寿都。洪武十三年里人吴克刚重建,长十有八丈,为亭十有九间。(上三桥在西北。) 济川桥在县治东。宋元祐中,县令俞伟始建浮桥。绍定中,县令赵必英累石为址,而梁其上,并覆以亭。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张缙重建。二十一年毁,今以舟渡。 龙溪渡在水南都。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兵据桥为险与寇敌,寇遂败走。桥久废,今架木以通往来。 龙津桥在长寿都。洪武十七年,邑人张子升募众重建,长一十八丈,为亭一十七间。永乐十四年50圮于洪水。今为徒杠。(上二桥俱县南。) 万全桥一名仁济,在营口都。元至顺中,里人杨兴甫重建。后圮于水,遂济以舟楫。 双溪桥在崧溪都。久废,今渡以舟。(上二桥俱县西北。) 余坊渡在县治东。 东渡在双峰驿前。 西渡在税课前。 灌站渡51在县西驿站都。
永安县
武陵桥在县治东门外。 广宁桥在县治西门外。 镇清桥在县治南门外。 石桥南县治北门外。 中村板桥在二十四都。 溢洋桥 杨梅桥(上二桥在四十一都。) 虎溪桥52在县西三十一都。 渔潭桥在二十七都。 西洋桥 桂口桥(上二桥在二十八都。已上三桥俱县南。) 安定桥在二十都。 德星桥 忠善桥 建安桥(上三桥在二十五都。) 会清桥 大陂滩头桥(上二桥在二十六都。) 栟榈口桥在二十七都。(已上七桥俱县北。) 吉溪桥在县西南二十九都。 浮流口渡在县治西门外。邑人杨彦诚偕弟彦祥置义田给赡舟工以济渡。 下渡距县一里许。元乡人王添禄置义田以赡舟工。 郁溪口渡在□□都53。乡人饶觉置义田以给舟工。 固发口渡在二十六都。临溪有阁,匾曰临津。元乡贡进士沙人王中为记。 东关渡在二十五都。乡人萧宪置义田以赡舟工。(上四渡俱县北。) 童家渡在二十八都。 小练渡 上国巫渡 上石船渡 上板桥渡(上四渡在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54 小淘口渡(上二渡在三十都。已上七渡俱县西南。)
邵武府
邵武县
武德桥跨樵溪二曲。宋郡守蔡克□架木为梁,后易以石。 沙堤桥跨樵溪三曲。元元统间僧无欲建。 化源桥旧名化城。在文庙前,跨樵溪四曲。紫衣道士建。 泮水八桥在府学内,跨樵溪五曲。 泰和桥在泰和坊,跨樵溪五曲下。元至元三年,郡人张文豪建。今圮。 仙源桥跨樵溪六曲。宋熙宁初,郡人徐熙春建。 晏公桥跨樵溪七曲。宋咸淳间,道士李有存建。 升平桥在升平坊,跨樵溪八曲。元泰定间,郡人黄子文建。 五姊桥跨樵溪九曲。正统间郡人李宗显建。 通津桥跨樵溪九曲尾。景泰间,郡人谢永宁建。 桥跨樵溪口。正统五年,郡人李宗亮重建。 济川桥在府城西北。俗名水北。宋嘉泰二年55,郡守芮立言经始,至嘉定初落成,因名嘉定。绍定三年毁。端平元年,郡宁赵以夫重建,改名端平。淳祐十二年圮。咸淳中重建,改名环碧。元至元十六年构亭其上,寻圮。大德六年重建,改名大德。元统二年复毁。至正三年,同知吴克忠累石为址,凡十有三,架梁而亭之,改名至正。邑人黄镇成为记。二十一年又毁。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文昱因旧址重建,改名樵滨。永乐四年又毁。正统十年,知府杨衡累址已就,物故而止。成化四年,知府盛颙56以百户刘观奏获成命,遂规指复建,为亭者三,为屋者五十有九,改今名。桥之南别为屋,以居守者。兴化府知府岳正为记。 东岳桥在东岳庙前,跨樵溪支流。正统间里人龚祥生建。 升仙桥亦跨樵溪支流。俗名吊桥。宋绍兴十八年,里人黄子成建,匾曰永福。国朝永乐十四年圮。洪熙元年重建,寻复圮。宣德中,知县邹良重建。天顺间,知府何友更今名。 三公桥旧名行春,后名绣衣。宋咸淳三年漕使黄万石、尚书冯梦得邵守廖邦杰重建,因改今名。国朝永乐间圮。宣德间知府刘复、知县邹良重建。 东浮桥旧名济川,元至正七年,总管郑晟建。(上二桥在行春门外。) 步云桥宋淳祐间,道士李守本建,后圮。元元统间,郡人上官东皋迭石重建。 泉山桥洪武三十四年,知县夏祥风始建木桥,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六年,郡人郑德清重建石桥。(上二桥在一都。) 通济桥在二都。元至正十六年里人吴源生建。又四十八都亦有通济桥,元皇庆元年里人黄镇成修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天顺五年,邑人致仕县丞傅恭重建,成未三日,又圮于水。成化二年,恭募众复建。将溪桥洪武三年,里人吴伯受建。成化十七年,郡人高景初募众重建,后圮。二十年,郡人张举生同景初等复建。 清安桥元至正十八年里人黄哲建。 林下桥洪武八年里人危善建。 鸣山桥永乐十五年建。(上四桥在三都。) 洒溪升云桥宋端平间建,后圮。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县夏祥凤命僧义峰等重建。永乐十四年复圮。正统五年知县颜宗重建,又圮,成化五年,知府盛颙伐石重建。 水南桥郡人苏彦铭建。(上二桥在五都。) 丁字桥在绍兴十五年,里人杨和建。后圮。元泰定二年,韩妙圆重建。国朝成化七年圮。知府冯孜重建。 太平桥成化六年,知府冯孜重建。 乘驷桥元延祐六年建。 皇华桥元至正十七年建。 官桥元至正元年,里人周原受建。(上五桥在六都。) 龚墩桥在八都。元大德元年,里人花文开建。 丰山桥在九都。洪武元年,里人赵有庆建。 五通桥在十都。元至正十年,里人蔡荣友建。 拱辰桥在十一都。洪武十年知县刘□建。 固住桥在十二都。元至正间建,后圮。国朝洪武十五年重建。 里仁桥在十五都。 泰定桥宋绍兴十四年,县令张注建。二十三年毁于兵。元泰定三年,县丞赵支石叠石重建,邑人危西仲为记。 太平桥宋绍兴十四年建,后圮。国朝洪武十四年重建。永乐十四年圮。寻复建,又圮。成化十年,知府冯孜、知县王拯累石重建。 龙胜桥景泰五年里人廖永通建。(上三桥在二十二都。) 新屯桥在二十七都。元至正间,拿川范氏累石为址而梁之,长六十丈余,二十二年毁于兵。 铜青桥元元统间,以石易木酾水为五道。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四年重建。成化十七年水复坏其半,知府刘元修复。 鹤冲上桥 鹤冲下桥(上二桥俱永乐间圮。正统五年重建,寻复圮。成化十年,知府冯孜、知县王拯复建。东保桥洪武十六年,里人陈义甫建。 新铺桥正统九年,邑人沙彦清重建。天顺二年圮于水。成化十年知县王拯重建。(上五桥在二十八都。已上三十三桥俱府城东。) 神安桥在四十三都。宋绍兴二十九年,邑人上官端仪建。 花桥宋绍兴间建。绍定间毁于兵。元至正中重建,后圮。国朝天顺元年,里人龚寿孙复建。 神硖桥成化三年,里人龚永达等建。 高炉桥成化十七年,里人宁永瑛等建。(上三桥在四十五都。) 昼锦桥在四十六都。宋皇祐中建。元至正十二年火,国朝洪武初重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知府刘元命里人高应兴等重建。 官桥在四十七都。宋绍兴五年里人徐益建。后圮,仍复建。 勋溪桥在四十九都,宋开禧中建。淳祐十二年郡守叶寀重修,随圮于水,寀复建。国朝永乐间又圮于水。(上七桥俱府城西。) 通泰桥旧名至善,后改今名。永乐元年,同知侯澄重建。天顺二年圮。六年,知府何友复建。邑人佥事邹允隆为记。成化八年又圮。十七年,知府刘元募官好义者,累石为址,梁而屋之。 仁远桥宋绍兴五年,郡人李文璧建,朱文公题匾。(上二桥在武宁门外。) 中营桥在二十九都。元至正五年里人黄绍建。 药师桥在三十都。洪武四年里人吴以忠建。成化二十年,郡人危得和重建。 陈家湾桥在三十一都。元大德七年里人马元亮建。 南桥在三十二都。洪武十八年乡人黄子受建。 三溪桥在三十三都。元至正十九年里人谢均善建。 太和桥在三十四都。永乐八年乡人萧子忠重建。(已上八桥俱府城南。) 石鼓桥元天历间里人傅安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宣德中知县邹良重建。成化八年又圮,知府冯孜复建。 北浮桥旧在上流百余步,匾曰望仙。后废。宋淳祐十二年,郡守叶寀重建。元至顺间又废。国朝永乐九年,僧纲尘外重建,移今所。成化四年又废。十年,知府冯孜重建。后又废。十四年知府刘元重建。 平阜桥正统九年,郡人殷文升重建。 赛羊桥 曾屯桥(上五桥在樵川门外。) 谟口桥元至正二十年,里人叶荣建。 镇龙桥天顺间,知府何友重建。(上二桥在五十一都。) 何禄坑桥57景泰二年,邑人陈彦禛等易建以石。 谟陵桥成化二十年,郡人吴仕建。(上二桥在五十三都。已上九桥俱府城北。) 密溪渡在二十一都。 吴屯渡在二十二都拏驿前。(上二渡宣德间邑人元辛保置舟,仍给田租七石,以赡舟工。) 新屯渡在二十七都。 水口渡在水口寨。(上四渡俱府城东。) 洒口渡在十三都卢田口。(上三渡官设舟以济。) 黄溪渡在黄溪口。宣德间,郡人殷文让置舟,并田租十石以赡。又构屋为行旅止宿之所。 绣溪渡在绣溪口。宋里人尚书谢源明置舟以济,后废。国朝洪武十三年,郡人饶伯达复置舟。(上二渡在十五都。) 义渡在十六都朱坊。洪武间,里人朱妙休置舟并佣工以济。(以上四渡俱府城南。) 中和渡在府城北大乾铺前。旧过勋溪渡,又过永崇渡。成化十六年,知府刘元以熊溪岁有覆溺之患,遂改渡于此。勋溪、永崇二渡俱省。 危家渡在府城东北八都。 樵溪渡在樵溪门外。今有浮桥。郡人周文通诗:“芦荻花残一雨晴,寒江晚渡有舟横。航移浦口琉璃滑,棹入波心翡翠明;日暮恍如天上过,月明还似镜中行。蓬窗稳坐诗情惬,飒飒秋风两鬓生。”
泰宁县
利涉桥在县治南,旧在上流二十步许。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初,知县陈才为迁今所,石址木梁,酾水为五道。六年,知县何天衢覆以屋,凡四十八楹。永乐十九年,水坏其一址,寻修复之。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景泰五年,县丞刘盛作浮桥以济。夭顺四年,知县张恒仍旧址复建。成化十七年,知县范瀚重建。 朝京桥在县治东北半里许。元至顺间建,后圮。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张仲达重建。永乐十八年圮于水。天顺六年叠石为址,而梁以木。成化五年,水又坏其半,知县徐琛命邑人黄受荣等复修,邑人御史叶茂为记。 昼锦桥在县东街尾。旧名东桥。以叶祖洽昼锦归,因改今名。至正间毁。 安泰桥在水南保。一名延福。洪武三十一年,县丞甘道重建,长一十四丈五尺。 朝天桥洪武三年重建。 迎爵桥宋淳祐间,乡人萧试甫58建,石址木梁,长二十五丈有奇。元至正间兵火毁。国朝景泰三年,仍旧址架梁其上。(上二桥在朱口保。) 瀛州桥宣德二年,里人游孟和建。成化二年,里人杨秉中等重建。 黄公桥元天历间建。国朝洪武二十七年,乡人郑均禄重建,并构亭于其上。(上二桥在梅林保。) 安济桥在交溪保,元至正间建。国朝洪武二十五年,知县龚才善重建。永乐十八年复圮于水。 龙湖桥元至正二十四年,邑人谢申重建。 升平桥永乐十九年,里人黄源令建。 锦淡桥正统四年,邵武卫指挥胡兴建。(上三桥在龙湖东保。) 山夹桥在福山保。(已上十桥俱县东。) 隆兴桥成化五年,知县徐琛重建,长二十丈有奇。 福兴桥59宋端平间,邑民邹氏建,石址木梁。国朝洪武九年,知县定定构亭其上。成化十七年,里人江景良等重建。(上二桥在水南保。) 上衢桥在永兴上保。永乐五年,邑人杨真重建。 下衢桥在永兴下保。元延圮间,乡人江大老建。国朝洪武三年,邑人徐月山重造。 仁寿桥在仁寿保。元至正间,乡人廖均保建。国朝成化九年,乡人吴志祥等重建。 开善桥在开善上保。洪武九年,乡人江马重建。 均福桥石址木梁。洪武三十年,道士吴益祖构亭其上。 福冲桥元天历间圮,后乡人李茂轻重建。(上二桥在水南保。已上八桥俱县南。) 瑞溪桥元至正十二年,乡人杨胜甫建。国朝永乐七年,里人李月堂重建。 神仙桥景泰二年,里人李景颜建。(上二桥在瑞溪保。) 上高桥在高保。元至正七年,乡人曹益甫建。国朝正统二年,僧系坚重建。成化十七年,僧晋祥复重建60。 长兴桥洪武十七年,里人萧马等重建。 白鹤桥元至正间,里人冯千五建。国朝正统六年,里人冯伯亨、伯善重建。(上二桥在长兴保。) 将溪桥在将溪下保。元至正间建。国朝永乐十五年,里人萧继宁构亭其上。 杭桥在福兴下保。元至正间,里人丘仲卿建。(已上七桥俱县北。) 双溪渡在县西梅口保。元至正中,里人颜均庆置舟,仍赡以田十余亩,今官设舟以渡。元黄元实为记。 青州渡61在县南开善保。
建宁县
镇安桥在朝天门外。宋绍定元年,县令赵纺夫建,累石为址者七,为屋楹者百有四,中为放生亭,东为济川庵。元至正二十一年,邑士冯真卿重建。国朝洪武三十年毁。永乐十八年,邑人廖彦举等重建。正统二年圮,三年复建。 东坡桥宋咸淳中建。国朝永乐十三年廖彦举等重建。成化十五年,邑人徐禧温复建。(上二桥在县治东。) 容驷桥在县治南水南街。宋乾道八年建。庆元五年,县令赵师荣修。国朝宣德元年重建。正统二年,廖彦走等复建。 拱辰桥宋淳祐中建,匾曰庄武。国朝洪武十四年,知县崔士昭亭其上,更今名。天顺五年,主簿丁暹命邑人陈仕澄等重建。 龙胜桥 万达桥天顺八年,里人丁永深募众重建。(上三桥俱在县治北拱辰门外。) 枫坑桥永乐五年,主簿谭克敏建。天顺五年,主簿丁暹复建。 三溪桥永乐五年谭克敏建。天顺五年丁暹重建。成化二十年邑人宋鉴重建。 袁庄桥 龙津桥(上二桥俱永乐三年知县赵伯润建。已上四桥俱在县东洛阳保。) 查口桥在富田保。正统间,邑人刘自善等建。景泰间,里人王文弼等复建。 龙湖桥在新城保。宣德二年建。 磜下桥在里心保。 水南桥在上黎保。景泰元年,乡人黄道坚建。 锦坑桥在银坑保。(上五桥俱县西。) 渭岭桥 吉溪桥景泰五年,邑人连德寅建。(上二桥在长吉保。) 新安桥在都上保。景泰五年建。 饶溪桥在饶村保。(上四桥俱县南。 池下桥在黄溪保。旧名黄溪桥,宣德间重建。天顺六年,乡人刘六三等复建。 溪峰桥在蓝田保。宣德八年邑人徐汝受建。 青云桥在青云岭下。宣德四年邑人陈仲荣建。(上三桥俱县北。) 下渡浮桥在县治东。宋开禧三年县令郑继道建,因名郑公桥,后废为渡,名下渡。今为浮桥以济。 三涧桥在县东黄舟保。宋司理张教义建,因名张公桥。今废为渡。 东门桥在里心保。洪武十二年,巡检咬住建62建。今废。 槎江桥在富田保。宋咸淳间建,今废。(上二桥俱县西。) 通济桥在县治南儒学前。后废为渡,名中渡。 利涉桥在县治南门外。宋绍定二年,县令赵纺夫建浮桥。淳祐中,县令廖拜杰题匾。后废为渡,名石壁,又名上渡。(已上六桥俱废。) 竹洲渡在在城保。 兰溪渡在都上保。(上二渡俱县东。) 枫演渡在县南长吉保。(上二渡俱官设舟以济。)
光泽县
平济桥在朝宗门。旧名东渡桥。宋嘉定中建。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 弦歌桥在鼎魁坊。元泰定元年县尹况逵建。以其邻于学宫,故名。至正六年,主簿胡日新重建。 弘济桥在惠济坊。旧名西渡桥。宋元祐四年,县令魏闳建。后圮于水。嘉定五年,县令徐杰以石重建,因名徐公桥。元至正十九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七年,主簿李祥重建。成化四年,知府颙复重建,改今名。俗呼杭西桥。 杭桥在弘济桥西北,跨杭溪。宋嘉定五年县令徐杰建。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七年重建。永乐三年圮。八年,邑人黄孟舟等重建。或云旧名西渡桥,即弘济桥,未详。 通济桥在县市杭头。宣德八年,主簿曹仕原建,上覆以亭,名环翠。 陈家桥元至正间,里人陈千三建,因名,后圮。国朝永乐八年更建以石。 石卷桥元至正二十四年,里人危文昌等建。 永丰桥宋建,元毁。国朝洪武二年重建。 黄溪桥元至正间建。后圮。国朝永乐十六年,里人高用复建。 官桥洪武三十年,里人高彦辉重建。(上五桥在二都。) 路口桥洪武九年,邑人黄均曙重建。 九里桥洪武十三年,僧静逸建。后圮。宣德八年,杉关巡检陈洪重建。元危昂霄词:“晴虹十丈跨杉溪,偏称夜凉时,我来正值一滩月响,万木霜□63。谪仙不住人间世,此恨有谁知?何人画我倚阑得句,听水忘归。”(上二桥在九都。已上十桥俱县西。) 万安桥在十都。旧名清化,元至正六年县尹朱万初重建。十九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九年,知县林孔孙重建,复圮。永乐十六年,邵武总旗李用珍重建,寻又圮。宣德四年,主簿沈宗重建。八年,水又圮其半,县丞张复,修复,训导朱徽为记。 东西桥洪武十三年建。永乐十四年圮。十五年里人高伯崇重建。 华桥洪武七年建,永乐十六年重建。 吴屯桥洪武六年建。(上三桥在十五都。) 通济桥在十七都。宋宣和六年,里人严伯和妻陈氏建。因名严婆桥。淳祐十二年圮于水。国朝洪武二十六年重建,复圮。景泰五年,邑人黄文亮等更建以石,改今名。 崇仁桥元建。后圮。国朝洪武二年,里人上官寿安改建以石。 径山桥元至顺二年建。至正十二年毁。国朝永乐八年,邑人黄孟舟等重建。(上二桥在十九都。已上七桥俱县北。) 望仙桥在县东南三十都。元至正八年县尹朱万初建。 通济桥即东渡。在县治东。 大贩渡在二都西溪。 镇岭渡在一都。 崇仁渡在十九都。宋淳熙十四年,里人上官邵叟舍田买舟以济。 茶富渡在二十六都。(上三渡俱县北。)
兴化府
莆田县
兼济桥在府治东北旧宁真门外。初名宁真。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其下仅通流水而已。国朝成化三年,知府岳正疏郡城里河。改建石桥,酾水为三道,更今名。上覆以亭,亭之南北各为坊三,南坊匾曰忠贞街,北坊匾曰寿康街,东两坊匾曰河南堤,西两坊匾曰河北堤。 望海桥在望海门外。宋邑人林国均修。旧以木为梁,国朝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之以石。 章公桥旧为斗门。宋崇宁二年通判章炳文造,因名。绍兴十四年,知军汪待举重修,为斗门三间,陈俊卿有记。后废为桥。元至正十二年,僧觉真重修,增其址二尺而构亭其上,桥东建观音堂,进土顾承庆为记。(上二桥在东厢。) 莲塘石桥去府城三里许。旧以木为之。正统十三年,里人曾用敬伐石重建,参议黄常为记。 熙宁桥旧为白湖渡,熙宁间始议造舟为梁。古谶云:“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郑侨诗:“千寻水面跨长桥,隐隐晴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清康元年郡守江常合众力鞭石累址,继守张读续成之。栏楯两旁其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亦名通济,徐师仁为记。时有议欲移桥于木兰陂之下者,邑人林国均以为不若今所江阔岸平,无喧豗撞击之患,遂不用其言,而桥卒成。 冲溪第一桥 第二桥 通津桥成化初,知府岳正重建。 岳公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开沟泄塘东之水,以溉湖公、南力二里之田,因创桥,民号岳公桥,林文为记。(上五桥在胡公里。) 涵口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建。 新渡桥 厝柄桥(上三桥在南力里。) 樟桥宋淳熙十六年,僧日山建。 漏水桥淳熙四年,里妇陈万一姐建。 济龙桥 咸淳桥64宋咸淳间建。国朝正统间知县刘玭修。 塘头桥淳熙十年王铭建。(上五桥在景得里。) 熙春桥在谷清里。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吴信妃建。 东埭前桥天顺间,士民士行安捐资重建。 石埠桥成化十七年,乡人郭士清募众重修。 普济桥在垕珠。天顺八年乡人朱尚勤募众重修。(上三桥在连江里。) 化龙桥在莆田里。元延祐四年僧龙源建。国朝洪武十八年,僧空隐修。 宁海桥元元统二年,龟洋寺僧越浦始梁石为桥,长一百□十丈65。桥南北各支以亭,复建招提,用备憩宿,名曰吉祥。未几,为洪水啮去其梁者十七。国朝洪武三十三年,同知徐源命僧湘江及空隐、霞城、日可等募缘重建,历十余年而始成,凡招提亭宇悉新之,检讨三山王偁、邑人林环皆有记。莆诸桥功力之巨此为第一。 宁海前桥 圣墩桥(上二桥俱宋承信郎李富建。已上三桥在孝义里。) 芦浦沟西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 龚墩桥 新沟桥 过渡桥 欧家前桥(上四桥俱李富建。已上五桥在延兴里。) 四翁溪小石桥宋咸淳四年乡人陈芹建。 杭下溪小石桥宋德祐元年僧普吉建。 绶文溪四翁桥在印山下流,如绶带,故名。陈中诗:“峰峦列卫山如印,溪涧来朝水似文。” 文江旧桥在龙山西。(上四桥在武盛里。已上三十三桥俱府城东。) 城南第一桥在迎仙门外。旧以木为梁,宋绍兴十七年建亭,有华表,匾曰惠一,后改“一”为“益”,今俱废。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桥梁以石。 第二桥在第一桥之南,旧有华表,匾曰惠二。今废。 继志桥洪武十五年,里人黄老圃建,上覆以亭。 渠头桥 沟口桥(上三桥在惟新里。已上五桥俱府城南。) 使华桥在府城北。西有使华亭,兴化县令丘铎为记。今俱废。 龙桥在塘东。元大德十一年乡人戴福建。 水口桥大德间里人戴祐建,因名戴桥。 下横港桥大德间里人黄德明建,后为海潮所坏。国朝景泰六年,里人戴旭以修海堰66余资迁建。 水通桥初名龟塘桥。以其通永丰、通津二斗门之流,改今名。永乐间,里人廖良骥建。天顺六年,其子崇莹修。(上四桥在惟新里。) 新塘桥在安乐里。宋淳熙二年,乡人李十二秀等建。 桃梨江桥元至正三年,乡人徐二秀建。 小屿桥宋景炎元年,乡人刘端明等建。(上二桥在醴泉里。) 小石桥在合浦里庄头村。宋淳祐四年郑郡马建。宋时娶宗室女。俗称为郡马,郑逸其名。(已上八桥俱府城东南。) 永丰塘东斗门桥 永丰塘西斗门桥(上二桥俱唐贞观元年邑人方常卿建。) 南寺前桥 南寺东桥二桥旧皆有亭。 南门外柳桥(上三桥在南厢,俱李富建。) 元丰桥在南厢。亦曰上杭桥,俗呼杭头桥,在施水亭之东。施水亭即今锦亭。旧温泉渡后为浮桥。宋绍兴二十八年,转运使姚沆始建石桥、提刑樊光远、郡守朱定国相继修治,林大鼐为记。绍熙二年,郡守赵彦励更建,并建护桥庵,今废。 回澜桥在木兰陂之右。绍兴八年侯官李宏建。因筑木兰陂成,故名。国朝永乐十一年,通判董彬重修。 花亭桥在文赋里。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张圆觉重修,而覆以亭。(上二桥俱府城西南。) 濑溪桥旧为莆阳渡,当南北要冲。宋绍熙十三年,始造浮桥。乾道三年,郡守钟离松于下流百步山峡间循旧基建桥,弗就。淳熙十年,魏国公陈俊卿、郡守林元仲募众移建于此,方秉白为记。桥北有魏公祠堂,今废。猴溪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上二桥在文赋里。已上十桥俱府城西南。)后埭通监桥在府城拱辰门外。宋朱富建。旧为木梁,国朝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之以石。 猿臂桥 猿臂下尾桥 陈家口桥 魏厝前桥(上四桥在延兴里。) 魏塘西桥 吴刀桥 澄渚桥宋绍兴间始造石梁。(已上七桥俱李富建。) 澄墩桥天顺七年,主事黄募众重建。 铁沙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修。(上五桥在仁得里。) 陈仓下七间桥李富建,僧德全重建。国朝洪武三十二年僧晦中修。景泰六年里人姚福德重修。 大泮桥初为木梁,正统五年姚福德始易以石。成化二十年,里人募众重建。(上二桥在孝义里。) 杨公桥洪武十五年僧永谷建。 仙人桥在紫霄岩前,后改名听泉。 白杜桥李富建。(上三桥在尊贤里。) 延寿桥旧名知政桥,俗呼渡塘桥。桥下溪流无声,其沙晶明如玉。按旧志:“昔有瞽者过此,掬水而饮曰:‘是间当出状元。’至白杜家塾见待郎方会曰:‘此儿骨相当作状元。翌日,又遇尚书徐铎曰:‘此真状元也,昨日者非。’后果然。”宋建炎元年建。绍兴二十年改今名。国朝正统五年,推官吴思谅重修,方熙为记。 下溪头延寿桥李富建,上有亭。今废。(上二桥在常泰里。) 新港桥旧为渡,宋建炎三年始建桥。国朝宣德十年主簿唐礼重建。新桥亦名龙桥。 清宁桥旧名涵头市桥。 吴坂桥 刘厝前桥 真人宫前桥 李峬尾桥(上六桥俱李富建。已上七桥在延寿里。) 澄渚漏头桥 峬头桥(上二桥在兴教里,俱李富建。) 驷马桥元至正三年僧古月建。 江口桥在迎仙市。东界莆田、福清二县间(南一半属莆田,北一半属福清。东西二溪所会,榜曰龙津,亦名尚阳。宋淳祐二年建。元延祐间圮。至治三年,福清州知州赵焕卿经划重建:泰定元年始讫功。国朝洪武二十七年复圮。莆田知县王文焯命僧空隐修之,不逾纪而石梁中折。兴化府知府周宗璲复命囊山寺僧永清等修之。未几,石梁再折者六。宣德六年,县丞叶叔文仍命僧永清等修之。桥旧三十四间,溪阔门狭,水势奔突,易于冲啮,遂疏为六十有四,增其高广,邑人顾文为记。天顺元年,知府潘本愚重修,方熙为记。成化二年,知府岳正从分巡佥事刘子肃67罚赎之积,撤其旧址之倾圮者。加甃以石而高大之,正自为记。十年同知习襄、十五年知府刘澄亦尝修治,林诚为记。 迎仙桥旧名迎仙渡。宋建炎三年,僧祖逊视洛阳桥规划创建,酾水为二十四道,榜曰龙溪。今废。 蒜溪桥在迎仙驿北十里,亦名道者桥。此桥以地理计之,当在福清县界,姑依旧志录之。 桃源桥在迎仙市西。今废。(上五桥在待宾里。) 报亲桥在广业里。(已上三十二桥俱府城东北。) 渔沧桥宋熙宁二年,太守赵彦励重建。今废。 龙桥 道堂桥(上二桥俱李富建。) 林店溪桥 妙寂寺前桥 驾龙桥在莒溪。绍兴三十年僧慧寂建,上有亭。 熨斗桥淳熙三年僧无了建,上亦有亭。国朝洪武十三年,僧月庭重修,圮。(上七桥俱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仙游县
卧龙桥旧名万安,亦名安利,俗东渡桥。在县东三里石鼓山之麓。宋嘉定初,邑人陈谠命僧守净募众创建,而亭其上,为间凡三十又六。国朝永乐间毁。成化元年翰林检讨郑纪致仕,训导何漆倡邑人陈俊明等凡千余人,合财重建,仍亭其上。以其势峥嵘,形如龙卧渊中,且其地于邑属东方七宿,而乡人又以纪在告中,方之卧龙焉,合是三者更今名,纪有建桥记。八年夏,北岸马头为霖潦冲啮。知县黄灿命工增辟三门,以疏水势,学士柯潜为记。十八年,北岸第四门二墩坏,亭宇一间随之而圮。纪复谋知县彭昭修之。 石马桥宋嘉定间,陈谠命僧守净募众建。僧顽庵师杰共成之,上覆以亭,为间六十有奇。元末火。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僧方石募众重建,仍亭其上,为间四十又四,复圯于水。今石址尚存。 俞潭桥一名石云,宋嘉定间,僧师杰建。国朝正统间,典史叶本捐俸银三十两命僧倡众建。(上二桥在香田里。) 拱桥一名广桥,在铁山。正统九年,乡人陈德新捐资创建。其下泄水之处,叠石为弯门,如人拱抱之状,故名。 通津桥在东门村。宋宝庆二年,邑人迪功郎林公麟建。 三坑桥元至正二十七年,僧方石募众建。(上三桥在折桂里。已上六桥俱县东。) 会仙桥在孝仁里大坂村。宋乾道初,邑人刘文野、僧妙随建,林毅、傅学诗、僧绍杰募众重建,上构亭三十三间,陈谠为记。国朝洪武五年圯于水。十年,龙华寺僧东溟重修。 大济桥在大圳。宋崇宁二年建,绍兴五年重修,韩任为记。后圯于水,邑人寺丞叶彦炳、漕元潘梦登、贡元陈大川重建。国朝成化六年,里人郑必谦复募众修之。 御史桥在上板村。宋熙宁十年建。御史王回墓在焉,因名。(上二桥在善化里。) 蒋溪桥在养志里。宋邑人林革建。县以石为梁自此桥始。 鹿鸣桥在碧潭塔庵之东。旧名石碧。宋邑人提举叶元璘建。后改名东溪。成化七年圯于水,十一年,邑人郑纪倡士民吴廷瑞等重建。落成之日,有鹿鸣,故易今名。 古濑桥宋叶元琇建。 朝天桥旧名中岳,在中岳院之右。旧废。正统五年,邑人郑恒淑捐资重建,改名嵩溪。成化十年圯于洪潦。十一年,其子纪倡众重修,吃流之墩二,泄水之门三,其上有亭。桥成,纪适以丁内艰服阕,将朝京师,乡人因易以今名,郡人林诚为记。 步云桥在朝天桥之西数百步。成化八年,郑纪捐资率众创建。乡之人士登云路而入京师者,皆道经于此,故以为名。 登瀛桥在朝天桥上流,步云桥之北数步许。成化十九年郑纪率众建,既落成而纪适北上,乡人以其将复登瀛洲也,故以为名。 高田桥在高田院前。唐咸通二年建。郑良士诗:“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俗,杖履愿相依。”(上六桥在万善里。已上十桥俱县西。) 仙溪桥在南溪。旧名升仙,一名南桥。宋绍兴八年,邑人朝奉大夫陈可大捐资倡造。元大德、至大间,王应辰、陈甫孙、僧藏涧重修。国朝景泰元年,里人茅宏赞、张拜重同僧平渊复修。桥南旧有陈公祠堂。 新桥在石碑。宋宣和二年,里人朝奉大夫林一鸣、朝散傅桴请卓道者募众建。 建安桥宋绍兴间,知县陈扃改道建桥。邑人以扃建安人,因以为名。后卓道者重建,双林寺僧绍趋重修,构亭其上,今圯。 鲜溪桥在旧双林寺前。邑人浴温泉者道经于此。成化八年重修。 和美桥一名虎尾桥。在罗埔村。宋建炎四年建。(上五桥在永兴里。) 圣泉桥旧名巩桥。在孝仁里圣泉村。元至正三年建。 清泽桥在连江里太平桥西南。上有亭,成化十一年,户部郎中陈迁率众建。(已上七桥俱县南。) 黄桥在县北功建里黄桥村。宋景德三年建。 沙溪市桥宋庆历初,邑人洪忠捐家资建。 登仙桥在顾店村。宋时建。国朝洪武间,龙华寺僧东溟募众重建。(上二桥在香田里。) 太平桥一名金镇桥。在枫亭市。双溪所会,桥状如曲尺。宋庆历元年,邑人洪忠捐资建沙溪、太平等凡七桥。蔡襄为路漕,奏补本军助教。 坑边桥旧以木为梁,岁久几圯。国朝正统间,里人郑彦辉□68僧募众易之,以石为址。 双溪桥在双溪港头。(上三桥在连江里。已上五桥俱县东南。) 通仙桥旧名城山桥。在孝仁里城山村。宋宣和六年,长者刘宝倾家资造石梁十四间,覆亭其上,知县林涣为记。 延庆桥一名杨梅桥。在金沙村。宋绍兴八年,谢嫔游氏建,陈谠为记。 马山桥在马山之下。成化十九年,里人吴尚玉建。(上二桥在仁德里。已上三桥俱县西南。) 仙水桥在仙水庙前。宋崇宁元年林长者建。绍定七年圯于水。郡守赵汝固尝为邑丞丐梦仙水庙,有“十九年再求”之语。后守此邦,果符其梦,遂捐金倡成之。 金马桥旧名石马。在文殊院前,亦名文殊桥。绍兴十年,蔡推、叶继益建。(上二桥在常德里。) 拱桥在兴贤里西村。宋开宝五年建。 郭洋桥 龙津桥在长岭下。宋时半岭黄氏建。庆元三年圮于洪潦,邑人迪功郎谢廷名、居士黄鹏重修,陈谠书额。 东林桥宋开禧二年,贡士谢懿德、林衡建。 鲤湖桥在鲤湖道南。 萧桥在旧平坡铺之北。萧氏建。 白凫桥乡人陈彦正偕族人创建。 银岩桥在兴化县址西南。宋知县施禹功建。开禧元年,迪功郎伊鼎重建,未就而没。三年,知县陈嘉始成之。 恩波桥旧名东郭。宋崇宁中郭氏建。岁久渐圮。嘉定元年知县陈嘉易而新之。 寿峰桥(上二桥在兴化县址之东。) 忠爱桥宋绍兴中,知县丘铎建。(上十桥在兴泰里。已上十三桥俱县东北。) 登云桥在闻贤里耶湖。宋天圣五年建。 官成桥宋淳祐二年建。 梁溪桥旧名上余桥。宋乾道间,邑人余湜捐资建。嘉定间火,湜之孙募众重建。 飞鸟桥宋建炎间邑人陈安国建。 龟峰桥在龟峰之下。宋天圣三年建。 神堂桥在神堂村。宋淳祐三年建。(上五桥在善化里)。 环碧桥在汾阳大勋山下。宋绍兴二十一年,里人李仲举建,上覆以亭。 双济桥在九座村。宋宝祐四年,邑人纪一洪捐资募众建,县尉黄岩孙为记。 九座桥宋天圣二年,僧法本建。 侍者桥在九座山下。宋天圣三年僧大辨建。(上四桥在兴贤里。已上十桥俱县西北。)
福宁州
本州
赤岸桥宋皇祐五年,僧文果募缘创。南北海船皆萃于此。国朝成化十年,知州刘象命耆老吴汝哲等募缘重建扶栏。 迎春桥在州治东门外,以木为之。 闸头桥 阮当桥在一都。郡人阮当捐资修建。因名。 蓝溪桥在一都。唐乾符三年建。 石湖桥在廉江里。里多溪,屈曲互流。昔有王氏号仙源者始创石桥,岁久而汜69。成化十六年,里人高宏募缘重建,并构亭其上,凡九间。(已上六桥俱州东。) 金波桥宋嘉定十六年,县令杨志创建石桥。国朝成化十年,知州刘象建亭其上。 乘驷桥在秦溪门外。 通津桥郡举子赴试者必经此桥,故名。又桥在临水祠畔,俗因呼夫人桥。(上三桥俱州西。) 南门桥在宁化门外。宋淳熙五年,进士许晟募众建。今仅存二梁。 安民桥在四十都安民里。宋政和元年,乡人杨师隆等募众建。 漈溪桥在五十二都大金山。其流峻急,民苦艰涉。元至元三年,宝岩僧妙峰捐资率众就两崖间叠石为址,而梁以巨石。国朝洪武二十年筑大金城,石为官军所折。正统四年,乡人筑土砌石,以通行者。 载俶桥距州二里。岁久石址欹侧,乡人募众重砌,俗呼新桥。其下旧通潮,今下流埋塞,潮不能至矣。 攀龙桥在昭贤里。元至正二年,里人县尉林洪倡众建,上覆以亭。溪旧名龙溪,因名桥曰攀龙亭。旧有联句云:“大丈夫乘驷马凌以云,亨衢万里。圣天子驾六龙以御极,寿域八荒。” 登仙桥在霞浦。其水出自蓝峰,旧名蓝峰桥。俗传尝有仙翁飞升于此,故改今名。 彩江桥在建善寺左。桥之下,溪水清沘。州人染五色者于此浣之,其色鲜明,故以名桥。 朝天桥去州十里。凡仕宦北上者,皆饮饯于此故名。(已上八桥俱州南。) 龙首桥在州治北门外。永乐十四年,州人募众建,初以木为梁,今易以石。 饭溪渡在州东五十里。 盐田渡在州西三十五里南海之滨。
宁德县
郑公桥宋绍兴三年,知县郑革建。 天津桥在儒学前。成化十五年县丞潘璇建。(上二桥俱县东。) 惠政桥宋元祐二年建,上覆以亭。(上三桥俱在一都。) 蓝桥在二十二都,正统二年建。(已上三桥俱县西。) 鹏程桥宋元祐五年建。 泽民桥 凤仙桥(上二桥俱宋治平二年建。) 圣堂桥元祐二年建。(上三桥在一都。) 飞鸾桥在二都飞鸾岭。宋淳熙三年建。(上五桥俱县南。) 朝天桥宋元丰元年建。其上有亭。 登瀛桥宋宣和元年建。 三元桥元大德元年建。 崇德桥正统二年建。(上四桥俱在一都。) 赵公桥宋淳熙二年知县赵□建。 麒麟桥永乐十五年,福林宫道士倪钦重建。(上二桥在四都。) 普济桥在风山寺前。唐咸通二年建。 千佛桥在穹窿溪上。宋太平兴国四年建。(上二桥在十二都。已上八桥俱县北。) 溪口渡在县东五都。 西溪渡在县西九都。 飞鸾渡在县南二都。 溪南渡在四都。 东墙渡在七都。 童境渡在八都。 青崖渡在十三都。(上四渡俱县北。)
福安县
甘棠桥在县治南。元至正三年,县尹赵元善建。国朝永乐十二年,知县周南重建。正统十四年,构亭其上。成化五年,桥圮于水。十九年,福宁州同知马迪署县事,捐俸复建。桥畔有池曰金塘,亦名风眼。 留江桥在□□都。宋绍兴十年里人阮楚建。淳祐十一年里人阮升重建。 龙首桥元皇庆元年,主簿胡琏建。 卓坂桥(上二桥在十八都。) 道者桥在□□都。元至顺元年,县尹高琛72建。(已上三桥俱县西。) 登龙桥在二都。宋乾道五年建。淳祐十年,知县林子勋重建。邑人缪蟾赴春试尝饮饯于此,及第进士第一而归,乡人因以“登龙”名桥。 通济桥元皇庆间,主簿胡琏建。国朝成化五年圯于水,乡人募众重建。 寿山桥在溪南。 玉峰桥宋淳祐七年,里人陈昂伐石创建。 合掌桥元至正元年里人刘玉峰建。 化蛟桥在二十六都。宋元丰间,卓钧登进士第。邑人因以“化蛟”名桥。国朝成化五年圯于水,乡人募众重建。(已上六桥俱县南。) 梯云桥在十都。上有亭。洪武十二年乡人林□□建。 沙潭桥在六都。以木为梁,建亭其上,凡二十一间。下有灵湫,神物居焉。正统初,里人林宗远建。 水南桥在十都。覆之以亭。 龟灵桥在九都。上亦有亭。(已上四桥俱县北。) 贵登桥在县东南□□。元至正四年,里人孙子玉建。国朝永乐十一年,里人孙孔文重修。 玲珑桥在县西南二十三都岩港。为石墩凡百余,今圮。 伏虎桥在县东北西峰寺前。 栖云渡在五都。有亭号曰碧云。 填头渡 坂头渡 长汀渡 富春渡 龙潭渡(上六渡俱县西。) 高家渡天顺二年,邑人林子勋置。有亭以庇候者。 任家渡在□□□。 白沙渡 滩头渡在三十四都。 下邳渡在三十六都。 水北渡《三山续志》“水”作“永”。 宦家渡(上二渡在二十都廉村。) 简崎渡在二十九都。 苏江渡在三十一都。(已上八渡俱县南。) 澄头渡在十都。 湖塘渡在七都。 岩湖渡在四都。 白石渡在□□□。 黄崎渡在□□都。(已上五渡俱县北。) 武溪渡《三山续志》载此渡,而县志不载,未详。
校 注
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药村桥”。
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广度桥”。
3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潘英”。
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赉助”。
5 据嘉靖《延平府志》,应为“有御制碑记”。
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橘溪渡”。
7 乾隆《府志》作此桥“在龙集都。明余胜建”。据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载,唐彦云所建为“龙池桥”,在县东城外,“龙津桥”则为明余胜所建,在龙集都。
8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石桥”。
9 嘉靖《尤溪县志 建置》作“在三十八都”。
10 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作“洪武三十一年”。
11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十一都”。
12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十都”。
1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邓藏用”。
1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宋南强”。
15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黄灏”。
16 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作“感义里”。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九都”。
17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宋南强”。
18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湖光桥”。
19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挹秀桥”。
20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英凤桥”。
21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新陂桥”。
22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张确”。
23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泗州桥”。
24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吉坪桥”。
25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溪坪桥”。
26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小路桥”。
27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北克桥”。
28 应为“上二桥”之误。
29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五都”。
30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八都”。
3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一都”。
3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五都”。
3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九都”。
34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斑竹溪渡”。
35 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及乾隆《延平府志 地理》均作“在县西善峡团”。
3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五都”。
3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3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一都”。
3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40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及民国《沙县县志 建筑》均作“三元渡”。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二十一都”。
41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馆前渡”。
4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4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三都”。
4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朱武”。
4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凡三十间”。
4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六丈六尺”。
4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靖安都”。
4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二丈”。
4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章埠桥”。
5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永乐十七年”。
5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灌砧渡”。
52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福溪桥”。
5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北十五里”。
54 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大陶口渡”。
55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宋开禧三年”。
56 民国《邵武县志 水利》“万年桥”条作“盛容”。
57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何鹿坑桥”。
58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萧诚甫”。
59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兴福桥”。
60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成化十二年僧普祥重建”。
61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青洲渡”。
62 民国《建宁县志 津梁》作“咬柱”。
63 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6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谓济龙桥以宋咸淳造,故又称“咸淳桥”。“济龙”、“咸淳”实为一桥,此作两桥,恐误。
6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无此项记载,但作“洪武三十三年本府同知徐则敬命僧湘江募建。疏为一十五门,修八十二丈”。
66 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海堰”。
67 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佥事胡子肃”。
6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郑彦光倡”。
69 “汜”应为“圮”之误。
卷之二十
食 货
民惟邦本,而食货则所以养其生、资其用者也。闽地负山滨海,平衍膏腴之壤少,而崎岖硗确之地多,民之食,出于土田,而尤仰给于水利;民之货,出于物产,而尤取资于坑冶。凡是数者,非独民赖以生,而土贡财赋亦由是而出焉。尝考之于史:唐之时,民物犹未甚蕃,故其贡赋亦未甚夥。及王氏僭伪,遂以区区数州之地,而供宗庙百官之费;寻复兄弟相残,分裂割据,百役繁兴,用度不足,乃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民之财力,至是竭矣。宋兴,犹未能尽革。南渡以来,军国之需,皆仰给于江南,供亿繁重,固其宦也。至我国家,稽古立法,贡篚有常,赋入有等,而凡前代一切无名之征,姑尽除矣。《书》曰:“庶土交正,祇慎财赋1。”此有虞之所以盛也。《诗》曰:“大东小东,抒轴其空。”此周室之所以衰也。于此有以见民物之登耗,赋贡之繁简,而世通之隆替系焉,岂细故哉!乃志食货。
户 口
福州府
〔唐〕
户三万四千八十四。 口七万五千八百七十六。
〔宋〕
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二十九。 口五十九万五千九百四十六。
〔元〕
户一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 口
〔国朝〕
户九万四千五百一十四。 口二十八万五千二百六十五。
闽县
户二万七十五。 口五万八千四百四十八。
侯官县
户一万八百五十四,内寄庄八百五十二户。 口二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怀安县
户八千九百五十七。 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三。
长乐县
户一万六千五百五十。 口五万四千二百六十二。
连江县
户五千九百有八。 口一万六千八百一十七。
福清县
户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八。 口七万八千五百二十三。
古田县
户七千八十五。 口二万一百一十二。
永福县
户一千二百一十八。 口三千二百七十三。
闽清县
户九百有三。 口三千八十二。
罗源县
户一千九百三十七。 口六千一百八十七。
建宁府
〔唐〕
户二万二千七百七十。 口十四万二千七百七十四。
〔宋〕
户一十九万七千一百三十七。 口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七十七。
〔元〕
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 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据《元史》修)。
〔国朝〕
户一十二万二千一百四十二。 口三十九万二千四百六十八。
建安县
户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二。 口五万五百有六。
瓯宁县
户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三。 口八万四千九百七十四。
浦城县
户二万一千一百五十六。 口六万一千九百三十四。
建阳县
户二万四千七百五十五。 口八万三千九百四十七。
松溪县
户八千九百六十八。 口三万一千九百二十二。
崇安县
户一万五百有六。 口八万三千九百四十七。
政和县
户六千八百。 口二万四千七百有四。
寿宁县
户三千二百五十二。 口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一。
泉州府
〔唐〕
户二万三千八百有六。 口十六万二百九十五。
〔宋〕
户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 口三十五万八千八百七十四(据郡志修)。
〔元〕
户八万九千六十。 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 口一十八万八百一十三。
晋江县
户一万八千七十九。 口六万七千四百有七。
南安县
户六千三百九十五。 口二万二千三百四十三。
同安县
户六千七百一十一。 口三万八千九百二十六。
德化县
户一千一百七十三。 口四千九百七十一。
永春县
户一千九百有八。 口五千八百六十六。
安溪县
户二千三百八十。 口八千六百七十五。
惠安县
户四千五百有六。 口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
漳州府
〔唐〕
户五千八百四十六。 口一万七千九百四十(据《唐史》修)。
〔宋〕
户一十一万二千一十四。 口一十六万五百六十六。
〔元〕
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 口一十万一千三百有六(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九千二百五十四。 口三十一万七千六百五十。
龙溪县
户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六。 口一十二万七千一百五十一。
漳浦县
户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三。 口六万二千二百八十二。
龙岩县
户四千九百八十五。 口三万九千六百有九。
长泰县
户一千五百五十。 口一万六千三百六十。
南靖县
户四千五百六十八。 口三万四千三百一十五。
漳平县
户五千一百八十二。 口三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汀州府
〔唐〕
户四千六百八十。 口一万三千七百有二(据《唐史》修)。
〔宋〕
户一十五万三百三十一。 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八十。
〔元〕
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 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三千三百七。 口二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一。
长汀县
户八千八百二十二。 口四万二千八百一十七。
宁化县
户六千五百六十五。 口三万六千一百三十三。
上杭县
户四千六百五十五。 口二万六千八百有一。
武平县
户二千七百三十。 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
清流县
户八千二百二十三。 口五万六千二百七十二。
连城县
户四千七十五。 口三万五百六十九。
归化县
户五千九百有三。 口三万三千九百一十七。
永安县
户二千二百九十八。 口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七。
延平府
〔宋〕
户一十五万七千八十九。 口二十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五。
〔元〕
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 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
〔国朝〕
户六万三千五百八十四。 口二十三万六千三百二十五。
南平县
户一万二千二十七。 口五万二千四百五十八。
将乐县
户八千三十。 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二。
尤溪县
户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一。 口四万八千一百八十九。
沙县
户一万二千七百六十七。 口三万八千四百一十八。
顺昌县
户六千九百四十八。 口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四。
永安县
户七千九百五十一。 口二万九千二百四十四。
邵武府
〔宋〕
户二十一万二千九百五十一。 口五十五万八千八百四十六。
〔元〕
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 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
〔国朝〕
户三万九千六百四十四。 口一十三万二千二百八十二。
邵武县
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 口五万六千九百有三。
泰宁县
户六千七百九十二。 口二万七千二百一十二。
建宁县
户六千四百二十六。 口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一。
光泽县
户六千七百九十二。 口二万七千四十六。
兴化府
〔宋〕
户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七。 口一十四万八千六百四十七。
〔元〕
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 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
〔国朝〕
户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七。 口一十八万有六。
莆田县
户二万八千九百九十九。 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七十。
仙游县
户二千六百八十八。 口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六。
福宁州
宋、元本州及宁德、福安二县俱属福州府。
〔国朝〕
本州
户六千二百。 口一万八千三百三十五。
宁德县
户六千七百二十九。 口二万一千三百三十九。
福安县
户七千四百三十。 口二万八千二百五十九。
土 贡
福州府
〔唐〕
蕉布 海蛤 文扇
〔宋〕
荔枝干 荔枝煎 生荔枝绍兴初贡,二十四年罢。 红蕉花布大中祥符、天圣、元中、元祐间俱贡,绍兴初,以福清观音尼院请罢。 干姜 沙鱼建炎三年罢。 鹿角菜 紫菜俱宣和七年罢。 蕉干建炎初罢。 上供银六万八千七百四十一两四钱。 大礼银每遇郊祀年,别进奉九千两。 上供钱六千贯。 无额上供钱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八贯七百五十支。 上供军器物料甲叶六万八千九百一十五片,黄牛皮九百四段六十尺,羊皮一千八百一十二张一十尺。认发建宁府黄牛皮四十八段,羊皮八十九张。泛抛每岁两料,甲叶三万五千片,黄牛皮八百段,羊皮七百张。(已上并系通判厅收纳起发。)
〔元〕
锦荔枝二十万颗。 锦圆眼二十万颗。 柑二千二百颗。 橙三千颗(已上闽、侯官、怀安三县贡。) 扫鼠皮二百二十张。福清州、闽、侯官、怀安、长乐、罗源五县贡。 沙鱼皮一百五张。福清州、闽、侯官、长乐、连江、罗源五县贡。 绣缎一百尺。 衲袄二百领。 刺白系腰(已上录事司岁造常课,上下半年驿送。)
〔国朝〕
缎四百二十五尺,合用荒丝一千三百二十八斤二两。 药味七百六十三斤。(已上俱各县分纳。)
闽县
荒丝二百三十六斤四两。 弓三百四十八张。 弦一千七百四十条。 箭八千八百四十五枝。 杂皮二百九十张。 翎毛一万二千根。 翠毛二十个。 军器料银四百八十六分一厘三毫。
侯官县
荒丝一百四十九斤。 弓一百八十九张。 弦九百四十五条。 箭四千八百六枝。 杂皮二百二十张。 翎毛九千五百根。 翠毛一十五个。 军器料银三百两八钱九分六厘。
怀安县
荒丝九十八斤。 弓一百三十五张。 弦六百七十五条。 箭三千四百三十枝。 杂皮一百六十张。 翎毛八千根。 翠毛十六个。 军器料银二百一十九两八钱八分四厘九毫五丝九忽四微。
长乐县
荒丝二百三十二斤。 弓三百四十二张。 弦一千七百一十条。 箭八千六百九十七枝。 杂皮四百七十张。 翎毛九百三百根。 翠毛二十五个。 军器料银四百七十四两四钱九分一厘七毫。
连江县
荒丝一百五十斤。 弓一百五张。 弦二百二十五条。 箭二千六百七十枝。 杂皮二百五十张。 翎毛九千五百根。 翠毛八个。 军器料银一百六十二两二分四毫九丝六忽四微。
福清县
荒丝二百八十九斤。 弓三百六十张。 弦一千八百四十五条。 箭九千三百八十三枝。 杂皮二百八十张。 翎毛一万二千根。 翠毛三十个。
古田县
荒丝一百二十斤一十二两。 弓一百四十七张。 弦七百二十二条。 箭二千七百三十八枝。 杂皮二百张。 翎毛六千根。 翠毛一十二个。
永福县
荒丝三十八斤一十四两。 弓二十七张。 弦一百三十五条。 箭六百八十六枝。 杂皮一百二十张。 翎毛四千五百根。 翠毛四个。 军器料银四十六两二钱九分。
闽清县
荒丝二十七斤。 弓一十八张。 弦九十条。 箭四百五十七枝六分。 杂皮一百一十张。 翎毛三千根。 翠毛三个。 军器料银三十四两七钱一分八厘六毫五忽七微七纤。
罗源县
荒丝三十五斤。 弓四十八张。 弦二百四十条。 箭一千二百二十枝。 杂皮二百四十张。 翎毛一千五百根。 翠毛四个。
建宁府
〔唐〕
蕉花布 练竹
〔宋〕
上供细色茶五纲 粗色茶七纲 练布 年额上供银九千七百五十四两。 大礼助赏银二千七百五十六两。 圣节银 大礼进奉银各一千七百两。 提点司进奉银三十七两五钱。(已上俱建安、瓯宁、建阳、松溪、政和五县所供总数,浦城、崇安二县无考。)
〔国朝〕
缎四百五十二尺,递年分派各县,多寡不同。
建安县
茶一千三百八斤。 金橘五百二十斤。 弓三百五十张。 弦一千七百四十六条。 箭三千四百九十二枝。 杂皮六百五十张。 翎毛一万一千根。翠毛四十八个。
瓯宁县
缎连闰月八十二匹七尺。 弓四百五十张。 箭四千五百八枝。 弦二千二百五十四条。 杂皮六百三十张。 翎毛一万八千五百根。 翠毛六十二个。
浦城县
缎一百二匹二丈九尺,闰月加六匹。 弓三百二十六张九分。 弦一千六百三十四条。 箭五千八百二枝六分四厘。 杂皮四百九十张。 翎毛一万五千根。
建阳县
杂皮六百二十张。 翎毛一万八千根。
松溪县
杂皮一百五十张。 翎毛六千根。
崇安县
织金缎五匹,闰月加一匹。 素缎一十九匹,闰月加三匹。 弓一百九十五张。 弦九百七十五条。 箭二千八百六十六枝。 翎毛六千五百三十四根。
政和县
杂皮一百二十张。 翎毛四千根。
寿宁县
杂皮五十张。 翎毛一千五百根。
泉州府
〔唐〕
绵 丝 蕉 葛(俱州贡。) 苎布 苎麻 蜡烛开元中贡。 蚺蛇胆元和年始贡。
〔宋〕
蕉布永春县出。 生苎布各二十匹。 绵一百两。南安县出。俱淳祐中贡。 山姜 花三十朵。 橄榄子上色一万颗,次三万颗,治平六年罢。绵一百两。 蕉布 葛布共五十匹。元丰中贡。 松子五百斤。宣和六年诏减,后罢。 上供银九千六百四十二两三钱。 上供钱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五贯七十五文。 大礼赏给钱一万八千九百九贯三百九十五文。 春冬衣赐钱二万六千二百贯五百二十五文。 犒军钱三千七百二十三贯四百文。(已上本州所辖七县总数。)
〔元〕
砂哩哵 金樱煎 金樱子一十石。
〔国朝〕
药味一千一百斤,各县分纳。
晋江县
缎二百二十一匹。闰月加一十八匹一丈三尺。 弓六百六十四张。 弦三千三百二十条。 箭九千七百八十六枝。 杂皮六百二十张。 翎毛一万六千根。 翠毛四十八个。
南安县
缎一百二十匹,闰月加十匹。 弓四百一十五张。 弦二千七十五条。 箭六千五百三十一枝。 杂皮四百一十张。 翎毛一万二千根。 翠毛一十五个。
同安县
缎一百二十匹,闰月加十匹。 弓三百十六张。 弦一千五百八十条。 箭三千七百八十一枝。 杂皮三百六张。 翎毛四千根。 翠毛一十五个。
德化县
弓八十四张。 弦四十二条。 箭一千八枝。 翠毛四个。
永春县
弓一百四十四张。 弦七百二十条。 箭一千六百五十九枝。 翠毛四个。
安溪县
弓一百四十六张。 弦七百三十条。 箭一千七百一十二枝。 翠毛
惠安县
缎一百匹,闰月加八匹一丈一尺。 弓三百三十一张。 弦一千六百五十五条。 箭五千二十三枝。 杂皮三百五十四张。 翎毛一万二千根。 翠毛一十四个。
漳州府
〔唐〕
鲛鱼皮二十张。 甲香五斤。
〔宋〕
鲛鱼皮 柑 橘据《宋史》修。
〔国朝〕
药味一千二百五十四斤。
龙溪县
缎一百四匹一分四毫,闰月加八匹四分一厘。 弓九百七十二张。 弦四千八百六十条。 箭九千九百五十二枝。 翠毛五十个。 翎毛二万根。 杂皮一千张。
漳浦县
缎四十六匹七分一厘。 弓四百五十六张。 弦二千二百一十条。 箭四千六百六十八枝。 翠毛二十二个。 翎毛九千五根。 杂皮四百九十张。 鱼线胶以鱼鳔一十一斤八两二钱四分折买,闰月加一十五钱五分。
龙岩县
缎二十五匹七分四厘五毫,闰月加二匹六厘五毫。 弓二百四张。 弦一千二十条。 箭二千八十九枝。 翎毛五千三百根。 翠毛一十二个。 杂皮三百张。
长泰县
缎一十二匹五分五厘四毫,闰月加一匹二分七厘。 弓七十二张。 弦二百六十条。 箭七百三十七枝。 翎毛三千七百根。 翠毛四个。 杂皮一百八十八张。
南靖县
缎三十匹一分三厘四毫,闰月加二匹四分六厘。 弓一百九十二张。 弦九百六十条。 箭一千九百六十六枝。 翎毛六千三百根。 翠毛一十个。 杂皮三百二十二张。
漳平县
缎二十五匹七分四厘五毫,闰月加二匹六厘五毫。 弓一百四张。 弦一千二十条。 箭二千八十八枝。 翎毛五千二百根。 翠毛十个。 杂皮三百三十张。
汀州府
〔唐〕
蜡烛二千条。
〔宋〕
蜡烛二百条。 上供银七千九百四十五两八钱三分五厘。 圣节进奉银 大礼银各二千两。 上供钱九千七百七十贯九百一十文。
〔国朝〕
长汀县
弓四百一十二张。 弦二千六十条。 箭三千三十四枝。翎毛一万根。 翠毛一十六个。 水獭狸皮九十三张。 黄鹞狸皮一十张。 竹狗狸皮一十张。 九节狸皮三十五张。 香狸皮一十三张。 木狗狸皮一十张。 花狸皮一百一十九张。
宁化县
弓三百七十一张。 弦一千八百五十五条。 箭二千七百枝。 翎毛九千一百根。 翠毛一十六个。 九节狸皮一十张。 九节羔皮三张。 花狸皮一十张。 花狸羔皮五张。 香狸皮二十张。 羊羔皮五十张。 松鼠皮三十张。 獐羔皮二十张。 黄鼠皮四十张。 猪獾皮 狗獾皮各二十张。 白面狸皮三十张。
上杭县
弓三百七张。 弦一千五百三十五条。 箭二千二百四十枝。 翠毛二十个。 翎毛六千七百八十根。 杂色皮一百九十七张。
武平县
弓一百一十八张。 弦五百九十条。 箭八百五十四支。 杂皮一百七十张。 翎毛五千五百根。 翠毛六个。 军器料银五十八两八钱五分七厘四毫一丝六忽六微。
清流县
弓三百一十四张。 弦二千二百二条。 箭二千二百二枝。 翎毛二千五百根。 杂色皮一百九十五张。 翠毛一十六个。
连城县
弓二百一十五张。 弦一千七十五条。 箭一千五百六十二枝。 鹿皮一十张。 小鹿皮三十九张。 斑狸皮二十一张。 九节狸皮一十八张。 獭皮六十六张。 翠毛一十个。
归化县
弓二百一十八张。 弦一千九十条。 箭一千五百五十一枝。 翠毛一十个六分。 水牛底皮四张。 木狗狸皮一十张。 花狸皮五十二张。 香狸皮一十张。 黄狸皮一十张。 水獭皮二十张。 九节狸皮二十张。 竹狗皮一十张。
永定县
弓一百四十五张。 弦七百二十五条。 箭一千五十七枝。 翎毛三千二百二十根。 翠毛六个。 杂色皮九十三张。
延平府
〔宋〕
土茴香 茶据《宋史》修。 银六千三百七十两。此顺昌一县所贡,南平、将乐、尤溪、沙四县无考。
〔国朝〕
南平县
缎二十七匹。 弓五百二十张。 弦二千六百一条。 箭六千四百七十七枝。 杂皮七百二十张。 翎毛一百五十六根。 翠毛三十三个。 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九两六分四毫九丝一忽六微。
将乐县
缎一十七匹。 弓三百九十六张。 弦二千一十五条。 箭四千八百六十枝。 杂皮四百四十张。 翎毛一万一千八十根。 翠毛二十五个。 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三两五钱。
尤溪县
缎一十四匹。 弓四百八十七张。 弦二千四百三十八条。 箭六千一百三十一枝。 杂皮四百六张。 翎毛一万一千三十八根。 翠毛三十二个。 军器料银二百四十九两五分六毫三丝四忽四微。
沙县
缎二十五匹。 弓四百六十四张。 弦二千三百三条。 箭五千八百一十五枝。 杂皮六百四十三张。 翎毛一万七千一百四十根。 翠毛三十三个。 军器料银二百四十九两五分七厘六毫三丝四忽四微。
顺昌县
缎一十四匹。 弓二百一十五张。 弦一千五十二条。 箭二千七百二十二枝。 杂皮四百二十张。 翎毛一万一千四百根。 翠毛二十二个。 军器料银一百四十九两三钱八分九厘九毫四丝三忽六微。
永安县
缎一十三匹。 弓二百六十张。 弦一千三百条。 箭三千二百六十枝。 杂皮三百七十一张。 翎毛九千六百二十二张。 翠毛二十五个。 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三两五钱一分六厘六毫八丝一忽。
邵武府
〔宋〕
紵(据《宋史》修。) 上供银一千四百四十一两四钱。 乾会圣节银二百五十两。 大礼银四百两。
〔国朝〕
邵武县
弓九百五十八张。 弦四千七百九十条。 箭七千九百八十四枝。 杂皮七百六十张。 翎毛二万一千一百七根。 鱼鳔八斤九两。 翠毛五十四个。
泰宁县
弓二百六十二张。 弦一千三百一十条。 箭二千一百八十四枝。 杂色皮二百六十张。 翎毛五千四百根。 鱼鳔一斤十四两。 翠毛一十五个。
建宁县
弓四百四十张。 弦二千二百条。 箭三千六百六十六枝。 杂色皮三百八十张。 翎毛八千六百五十二根。 鱼鳔一斤。 翠毛一十五个。
光泽县
弓四百四十张。 弦二千二百条。 箭三千六百六十六枝。 杂色皮四百张。 翎毛二千八百八十根。 鱼鳔三斤二两九钱。 翠毛二十七个。
兴化府
〔唐〕
橄榄 沙橘
〔宋〕
绵一百两。 葛布一十匹。 上供钱七千五百四十贯文。 节旦上供银共一千八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四厘。
〔国朝〕
莆田县
缎三百一十四匹。 弓一千七十五张。 弦五千三百七十七条。 箭四千一十二枝。 杂皮二千七百八十四张。 翎毛三万七千五十六根。 翠毛六十五个。
仙游县
缎二十四匹四分。 弓八十四张。 弦四百一十八条。 箭三百一十二枝五分。 翠毛六十五个。 水牛底皮一张。 白真黄牛皮二张。 杂皮二百一十六张。
福宁州
〔元〕
沙鱼皮一十五张。
〔国朝〕
本州
缎四十一匹三分。 弓一百二十张八分。 弦六百四条五分。 箭三千七十一枝。 杂皮二百张。 翎毛五千九百六十根。 翠毛二十二个。 折熟铁八十九斤七钱六分。 鱼鳔一十八斤九两八分。
宁德县
缎四十一匹二分。 弓一百四张三分。 弦五百二十一条。 箭二千二十二枝。 杂皮二百张。 翎毛五千二百三十五根。 翠毛一十个。 折熟铁七十八斤八两四分。 鱼鳔一十三斤一十一两二钱。
福安县
缎五十一匹五分。 弓一百四十六张。 弦七百三十四条五分。 箭三千七百三十五枝六分。 杂皮二百六十张。 翎毛八百三十八根。 翠毛一十二个。 折熟铁一十二斤八两。 鱼鳔二斤一十四两。
财赋
福州府
〔宋〕
夏税钞共八千六十九贯有奇。 租课钱五千八百九十七贯。 苗米、租米、白米、糙米、豆、麦杂子共一十九万五千二百八十八石有奇。 稷、粟各五斗。 麻皮一十三斤。 芋二斗。 赡学籴本钱、经制钱、总制钱、统制官供给钱、官户不减半役钱、僧道免丁钱共三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四贯八百九十七文。
〔元〕
夏秋税钞四千八百六锭。 秋粮租米、麦、豆八万五千一百七十九石七斗有奇。 谷七百八十一石有奇。 盐课钞、诸色课钞、茶课钞、各务办钞、房地租钞共一十四万六千六百六锭有奇。 铁五万七千一百七十四斤四两。
〔国朝〕
铁课九千六十一斤。每年坐派各县,多寡不同,后仿此。
闽县
夏税钞二百五十三锭四贯九百二文。 秋粮米二万四百六十八石五斗有奇。 户口食盐米四千五百一十四石六斗八升。 鱼课米九百七十一石九斗有奇。闰月加米三十八石九斗有奇。 农桑绢七匹余。丝绵一十五两七钱五分。实在桑一万一千三百三十八株,每四十株折地一亩,通折地二顷八十三亩五分。每亩种丝绵五钱。每绢一匹,用丝一斤二两。 原额铸泻课钞六锭一贯五百二十文。 茶课钞二锭四贯八百八十文。 房地赁钞三十二锭二贯四百八十文。 吐退还官园租钞四贯九百六十文。 没官果利钞八绽四贯六百文。 系官房屋租钞一百五十三锭三贯三百文。 本县税课局原额周岁正办商税课钞四千二百一十六锭四贯四百二文。 门摊课钞六百文。 窑冶课钞二十二锭一百八十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 茶引由钞三锭一贯。 酒醋课钞三百七十五锭一贯一百六十文。 带办江南洲税课局周岁实征课钞 商税课钞二千二百二十八锭一贯五十文。 门摊课钞九百九锭三贯四百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 茶引由钞三锭八百文。 河泊所鱼鳔二十七斤一十四两八钱四分。 翎毛八千九百三十七根。
侯官县
夏税钞二百一十五锭六百九十一文。 秋粮米正耗一万七千四百八十七石一斗二升八合五勺。 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八石三斗二升。 鱼课米五百八十四石六斗六升四合。闰月加米四十八石七斗有奇。 农桑绢九匹余。丝绵三十八两五钱。 河泊所鱼鳔一十三斤五两五钱。 翎毛五千八百四十七根。
怀安县
夏税钞八十四万八百九文。 秋粮米一万二千六百三十八石六斗六合六勺。 户口食盐米一千三百八十石八斗。 鱼课米三百一十六石五斗九升。闰月加米四十八石七斗。 河泊所鱼鳔九斤六两七钱。 翎毛三十九根。
长乐县
夏税钞一百七十锭三十四文。 秋粮等米一万二千七百四十一石四合。 户口食盐米三千七百九十九石一斗二升。 鱼课米六百七十四石一斗。闰月加米二十一石有奇。 周岁实征系官房屋租钞一十一锭一贯四十文。 茶课钞一贯四百八十文。 本县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钞一千四百九锭三贯九百八十文。 门摊课钞六百九十四锭一贯六百文。 契本工墨钞四贯。 窑冶课钞二十六锭一贯二百二十文。 酒醋课钞一百二十九锭二贯四百文。 河泊所鱼鳔二十一斤一两五钱。 翎毛六千七百四十一根。
连江县
夏税钞一百四十一锭一贯二百九十一文。 秋粮等米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一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一千二百九十五石九斗二升。 鱼课米八百八十八石一斗七升七合。闰月加米六十五石有奇。 农桑丝绵六两二钱五分。 周岁原额酒醋课钞一百二十五锭九百二十文。 铁课钞一百二十一锭三百七十六文。 官房租钞三十三锭二贯八百四十文。 房地赁租钞六锭四贯七百六十四文。追问盐课并抄没山园水坝等课钞一十锭二贯三百三十四文。 茶课钞三贯五百八十文。 本县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钞五百七十二锭二贯四百九十文。 门摊钞三百六十三锭二贯四百文。 水磨钞二锭四贯四百文。 契本工墨钞四贯。 河泊所鱼鳔三十九斤一十五两。 翎毛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根。
福清县
夏税钞三百九十八锭二百九十六文。 秋粮米三万二千二百六十九石三斗四升五合。 户口食盐米五千二百七十八石八斗八升。 鱼课米三千二百九十八石一斗四升。闰月加米三十四石有奇。 农桑丝绵一十四两七钱五分。 周岁原额酒醋课钞五百五十八贯七百文。 官房屋赁钞四百一贯二十文。房地租钞四贯二百一十文。 铁课钞六十八贯九百文。 茶课钞一十七贯二十文。 海口税课局课钞八千八百二十贯六百七十文。 径江税课局课钞六千四百五十四贯一百三十七文。 本县税课局课钞八千二百六十四贯二百四十二文。 海口场课盐一万三百四十四引六斤九两七钱。 牛田场课盐九千五百六十引四十二斤一十五两六钱。
古田县
夏税钞一百九十三锭四贯九百二十八文。 秋粮米一万四千一百七十四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一千五百七十五石四斗八升。 农桑土绢一匹余。丝一十六两八钱。 商税钞六千九百六十三贯五百三十文。内本色钞一半,折钱钞一半,该钱六千九百六十四文。 课银一千二十五两。 课铁六千五百七十四斤一两。闰月加增五百五十三斤九两七钱。
永福县
夏税钞五十八锭四百四十二文。 秋粮等米四千八十五石四斗五升八合七勺。 户口食盐米三百三十六石二斗八升。 农桑丝绵八两九钱。 周岁实征酒醋课钞九十锭一贯八百八十文。 房地赁钞九百一十文。 茶课钞二贯八百一十文。 铁课钞三十六锭。 系官房屋租钞二锭三贯三百六十文。 带办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一千一百六十三锭二贯七百文。 门摊课钞四百八十五锭三贯九百文。
闽清县
夏税钞一百四十一锭一贯二百九十一文。 秋粮等米七千三百五十一石二斗七合二勺。 户口食盐米二百一十一有奇。 农桑绢一匹余。丝绵三两八钱五分。 周岁实征酒醋课钞六十锭三贯六百四十文。 系官房屋租钞二锭四贯二百六十文。 房地赁钞四百六十文。 茶课钞一贯五百三十文。 铁课钞八十锭二百五十文。 代办税课局实征商税课钞七百二十五锭二贯六十六文。 契本工墨钞四贯。 门摊课钞三百三十七锭四贯六百文。 窑冶课钞六十锭九百四十文。 课铁一千三百五十四斤三两。
罗源县
夏税钞六十四锭七百一十三文。 秋粮米五千石八斗有奇。 户口食盐米四百三十二石三斗二升。 鱼课米五百八十三石三斗九升一合。闰月加米二十五石有奇。 农桑丝绵一十三两六钱。 商税课钞一千八百九十五贯八百七十二文五分,中半兼收。
建宁府
〔宋〕
夏税本色绢一万一千八百四十四匹有奇。 杂折麦、粟、谷、黑豆、马草、秋税糯米钱共六万二百五十七贯有奇。 秋粮糙米、白米、宫庄屯田米共六万五千九百一十八石五斗有奇。(已上俱建安、瓯宁、浦城、松溪、政和五县所输总数,建阳、崇安二县无考。)
〔国朝〕
铁课一万三百一十五斤。
建安县
夏税钞三百五十四锭三贯八百九十二文。 秋粮米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二石八斗四升七合。 户口食盐米三千八百三石八斗。 鱼课米九百二十九石二斗六升九合六勺。闰月加米一百六十八石五斗七升六合二勺。 农桑生绢四匹一丈二寸。 茶荐新二百一斤,探春二十七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二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七斤。 商税钞二千九十七锭三贯七百九十七文。 门摊钞二千五百九十六锭一贯一百五十文。 酒醋钞五十六锭八百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 铁课八百六十六斤,折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文。 瓦窑课钞六十五锭二百文。闰月加钞二锭二贯一百文。
瓯宁县
夏税钞三百四锭六贯九百五十九文。 秋粮米二万三千三百八十八石一升三合五勺。 户口食盐米五千六百五十八石三斗四升。 农桑绢一十二匹二丈四尺。 鱼课米九百二十九石二斗六升九合六勺。闰月加米一百六十八石有奇。 商税、门摊、酒、醋、契本工墨、铁冶、瓦窑共钞四千八百三十二锭八贯九百四十七文。 铁课八百六十八斤。
浦城县
夏税钞三百八十九锭四贯三百七十四文。 秋粮米五万九千一百七石九斗五升六合九勺。 农桑生绢四十三匹二丈八尺三寸。 户口食盐米四千四百七石六斗八升。 鱼课米七百七十二石六斗八升四合。闰月加米六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勺三秒。 农桑丝绢二十一匹六尺九寸三分。 鹅翎毛一千六百二十九根。 鱼鳔三斤六两三钱。 黑铅铸泻课钞一十五锭五百一十文。 房地赁钞二十锭一贯六百六十文。 茶课钞一十五锭一贯五百五十文。 茶引油钞七锭二贯。 水磨碓课钞二百三十四锭一贯二百文。 本色铁课一千九百五十六斤四两五钱。 铁课钞四锭八百文。 商税钞四千八百七十四锭八百三十文。 门摊钞三百九十四锭三贯七百四十文。 酒醋钞八十八锭三贯七百四十文。 窑冶钞三十五锭四贯五百二十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 新增过山税钞四百二锭三贯。 银课三千两。
建阳县
夏税钞五百一十锭四贯七百九十五文。 粮米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七石五斗三升八合五勺六秒。 户口食盐米六千一百四十六石七斗二升。 鱼课米八百二十一石八斗六升七合四勺。闰月加米五十石有奇。 农桑丝绢五匹九尺八分。 鱼鳔六斤一十一两。 翎毛三千一百三十三根。 银课八百九十两。铁课一千一百三十七斤八两。
松溪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七锭一贯八百四十四文。 秋粮等米九千三百九十五石九斗六升七合七勺。 户口食盐米二千三百六石八斗八升。 鱼课米一百八石四斗五升一合三勺。闰月加米八石有奇。 农桑绢二匹二丈八尺五寸四分。 夏税绢八匹一丈一尺一寸三分。 茶课钞九锭二贯四百一十八文。 系官房屋并地赁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一十一文。 铸泻黑锡钞三贯一百三十八文。 茶引由钞一十锭一贯。 本县税课局周岁额办商税钞八百四十一锭一贯七百二十丈。 门摊钞四百八十五锭二百文。 酒醋课钞八十三锭三百六十文。 窑冶钞一十四锭三贯五百二十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 银课二千二百两。 铁课二千四百九十二斤,折钞一十二锭二贯三百文。永乐八年,奏征本色存留遂应场闸办银课支用,除支用二千一百六十斤外,余铁三百三十二斤输府收贮。
崇安县
夏税钞二百七十八锭一贯五百六十六文。 秋粮米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四石三斗九升八合一勺。 夏税绢八十匹一丈六尺八分三厘。 茶荐新四百二十八斤,探春三十二斤,先春三百八十斤,次春一百五十斤。 户口食盐米三千一百三十一石三斗六升。 农桑丝绢八匹二丈一尺六寸。 鱼课米四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三合五勺。闰月加米三十六石五斗五升四合。 翎毛六千五百三十四根。 鱼鳔一十三斤九两七钱七分。 商税钞一千七百五十五锭二贯四百八十文。 门摊钞一千二百六十九锭四贯九百五十文。 酒醋钞一百八锭二贯四百文。 窑冶钞四十锭三贯六十文。 契本工墨钞二锭一贯。 银课一千一百两。
政和县
夏税钞九十三锭四贯八百二十八文。 小麦二十六石二斗五升一合。 丝绵二十五斤五两八钱六分五厘。 秋粮等米七千二百五十三石三斗一合。 户口食盐米一千六百三十五石六斗八升。 鱼课米四十四石九斗五升二合六勺。闰月加米三石有奇。 农桑生绢二匹二丈三尺。 茶课钞二十九锭一贯一百二十八文。 官房屋租钞二十五锭二贯三百七十八文。 房地赁钞一贯二百二十八文。 黑锡铸泻课钞三贯六百六十四文。 税课局商税钞五百八十八锭三百九十文。 门摊钞一百五十八锭四贯一百二十文。 茶引由钞七锭三贯。 酒课钞六十锭九百六十文。 窑冶钞一十六锭八百文。 碓磨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八十四文。 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 银课一千二百两。 铁课二千四百九十一斤一十一两。
寿宁县
夏税钞二十六锭三贯二百文。 秋粮等米二千三百七十六石七斗四升八合二勺。 户口食盐米八十五石有奇。 周岁额办茶课钞七锭九百六十九文。 系官房屋并地赁钞一十六锭三贯六百一文。 黑锡铸泻钞八百三十二文。 茶引由钞一锭四贯七十文。 带办窑冶钞一十三锭三贯三百三十二文。 银课五百五十八两。
泉州府
〔宋〕
嘉泰间产钱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六贯二百四十六文。 淳祐间产钱三万三千六百四十二贯三百三十六文。 布税小麦秆钱 黑豆钱 盐息钱 陪纲钱 遗利钱 僧道免丁钱并脚钱 岳庙官供给钱 统领官供给钱 在京吏禄钱 统制官供给钱 职田鱼水钱 经总制钱 官户不减半役钱 贴纳盐钱 免役钱 减吏雇役钱 丁米钱 产盐钱 浮盐钱 二五分增税钱 费头钱 转运司职田渔水钱共三十一万三千六十九贯五百四十二文。 秋税糙米 白米 义仓米 职田米 转运司职田米共九万四千九百二十四石六斗有奇。(已上本州所辖晋江、南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总数。)
〔元〕
夏税钞八百五十九锭二十三两九钱有奇。 秋粮苗等米九千四百六十六八斗有奇。(已上永春、惠安二县总数,晋江、同安、德化、安溪、南安五县无考。)
〔国朝〕
铁课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九斤。
晋江县
夏税钞三百二十五锭一贯四百七十二文。 秋粮等米三万七百一十七石二斗四升一合一勺六秒五撮。 鱼课米二千二百四十八石一斗四升。闰月加米七十四石有奇。 户口粮盐米四千八百九十五石四斗八升。 农桑绢一匹一丈三尺一寸六分。 商税等课钞八千二百八十九锭一贯二百八十六文。 酒醋等课钞七百五十锭一百八十文。 河泊所比附等课钞一百九十锭三百三十九文。 浔美场盐课额办盐二万三千六百一十一引二百六十六斤。 州场2 盐课额办盐九千二百八十五引一百二十一斤。
南安县
夏税钞二百八十锭五百九十九文。 秋粮等米二万三千四十三石有奇。 鱼课米二百九十七石七斗有奇。闰月加米一十六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三十九石六斗八升。 农桑绢二丈四尺九寸。 商税等课钞三千六百七十七锭一贯五百二十二文。 酒醋等课钞三百四十五锭一贯三百三十二文。
同安县
夏税钞一百九十八锭四十四文。 秋粮等米一万七千七十石有奇。 鱼课米七百石有奇。闰月加米五十八石四斗二升。 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七十四石八斗八升。 农桑绢四匹一丈四尺六寸。 商税等课钞一千六百三十八锭五百四十四文。 酒醋等课钞四百四十四锭四贯三十一文。 浯洲场盐课额办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六引三百六十一斤。
德化县
夏税钞八十五锭九百八十六文。 秋粮等米六千三十八石六斗八升七合四勺。 户口食盐米四百五十六石七斗六升。 农桑绢一匹一丈八尺六寸。 商税等课钞七百一十七锭三贯八百一十九文。 酒醋等课钞四百八十八锭一贯二百七十二文。
永春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七锭一贯六百九十一文。 秋粮等米九千四百一十一石九斗一升五合一勺。 户口食盐米四百五十二石八斗四升。 农桑绢二丈三尺。 商税等课钞一千三百二十六锭一贯七百三十文。 酒醋等课钞二百六锭三贯四百五十四文。
安溪县
夏税钞一百七锭二贯三百八十五文。 秋粮等米七千九百三十三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 户口食盐米七百三十五石四斗四升。 农桑绢一丈九尺九寸。 商税等课钞一千六百二十六锭四贯七百六十五文。 酒醋等课钞一百四十一锭四贯二百七十文。
惠安县
夏税钞一百八十九锭四百四文。 秋粮等米一万五千六百三十六石三斗二升三合五勺。 鱼课米九百二十七石有奇。闰月加米七十七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二千三百二十一石三斗六升,连闰共折钞一十八万八千六百一十贯五百文。 农桑绢一匹九尺二寸二分。 商税等课钞一千四百一十三锭四贯五百三十七文。 酒醋等课钞二百八十五锭四贯三百五十二文。 惠安场盐课额办盐七千三百五十二引四十八斤一十两八钱。
漳州府
〔宋〕
嘉定间产绉、铜等钱共三万五千二百六十七贯六百一十一文。 夏秋麦、豆、谷、官田赤、白等米七万五千二百八十五石六斗五升五合。 淳祐间高荒俵寄职田夏秋等钱共一十三万三千三十二贯六百六十四文。 官产豆、谷、赤、白等米共四万四千四百八十二石八斗五升五合。(已上俱本州所辖潭浦、龙溪、长泰、龙岩四县总数。)
〔国朝〕
龙溪县
夏税钞三百八十三锭三贯六百九十七文。 秋粮等米四万一千三百三十六石有奇。 鱼课米五百二十七石七斗有奇。闰月加米四十二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七千六百石八斗八升。 农桑绢三匹余,丝一十一两九钱五分。
漳浦县
夏税钞二百四锭四百三文。 秋粮等米二万四千六百一十六石三斗七升六合七勺。 鱼课米四百五十七石八斗七升四合三勺。闰月加米三十八石有奇。 户口食盐米四千五百五石八升。 农桑绢一匹余,丝七两二钱。
龙岩县
夏税钞五百五十五锭三贯八百五十一文。 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二石有奇。 农桑绢五尺余,丝五两六钱五分。 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七十三石三斗六升。
长泰县
夏税钞六百九十锭四贯四百一文。 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九百二十七石七斗八升九合六勺。 户口食盐米一千二百二十石二斗八升。 农桑绢九匹余,丝九钱。
南靖县
夏税钞一千五十锭八贯七百二十一文。 秋粮米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九石六斗四升七合三勺。 鱼课米四石一斗九合一勺。闰月加米三斗。 户口食盐米二千五百二十二石二斗。 农桑绢五匹余,丝三两三钱一分。
漳平县
夏税钞四百二十锭四贯四十五文。 秋粮等米七千二百六十三石有奇。 农桑绢四匹余,丝四两五钱一分。 户口食盐米二千六百三石。
校 注
1 《书经体注》作“底慎财赋”。
2 字书无“”字。“”系闽南方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