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许多苦难,大多与钱有关
确切地说都是因为“没钱”
我专注姓名学研究30年
主张起名应特别注重增强财运
规划一个先发达而后立德的富贵人生
财富姓名学,三才五格起名法,姓名测试打分

八闽通志 明 黄仲昭 三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4-17 分类:
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既至,旷然平野,可容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

卷之十一


  地理

    山川

      邵武府


 泰宁县

  钟石山在福兴下保。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上有泉及鹅髻石。 南石山在将溪下保。石皆南向。(上二山俱县北。) 鼓楼山在县南水南保。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状若楼阁。 应声山在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圆谷空,呼则声应。 凉伞山在龙湖东保。高数丈,顶平,四面赤石峭壁,层层圆转,黑溜间下,状如凉伞。(上二山俱县东。) 炉峰山1在县治西五十步。圆峙如香炉,为邑之胜。 虎头山在梅口保。怪石巉岩,状如虎头。其巅夷旷,有流泉竹木之胜。又名鹤鸣山。 南会山延袤数十里2。 风栖山又名“凤栖”,石壁崭峻,中有鸟道,萦纡可登。山麓之南,旧有池,广数顷,深甚。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既至,旷然平野,可容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上二山在南会保。) 蓬源山在大田东保。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 青帘山在瑞溪保。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如帘幕然。(已上五山俱县西。) 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对峙,盖县治来山也。 古灵山在长兴保。圆下锐上,高约百余丈,苍松蓊郁,有茯苓。(二山俱县东北。) 金铙山山最高大,周回四百余

里,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多产药村。上有龙湫瀑布、仙池、仙棋枰、马迹石、腰带石、跏跌迹石。《九域志》:“昔越王无诸尝游猎于此,遗金铙其上,故名。”旧名大戈山,又名大历山。宋陈轩诗:“突兀几千仞,孤高难比伦。巨为三县镇,雄据众山尊。”。 石仙山高耸而峭,如人形。(上二山在善溪下保。) 云盖山在龙安保。山势峭拔,云气常冒其顶。上有龙潭,入有瀑布泉3,垂三十余丈。(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峨眉峰在县北安仁保。周回四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峰、因名。峰之左有三仙岩,岩势甚高。石中一小穴,仅容三人。夏月凉飔袭人。石乳滴泉,旱亦不竭,祷雨多应。岩之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接建宁县界。 宝阁峰在县南永兴上保。状如楼阁。 卓笔峰在县东长兴、将溪二保间。其峰圆锐特立,宋蒋之奇持节过之,固名之曰“卓笔”。 君子峰在县西南龙安保。山势高耸,苍翠可爱。下有泉,亦以“君子”名,又名“圣水。” 大洋嶂在县北福兴下保。特立高耸,前有三峰;多产药品。上有池,虽旱不涸;下有人迹石,广丈余,上有巨人迹。嶂之东,又有小坑嶂,山势稍平低,县治之后山也。中有小坑村。 金鸡嶂在县西南善溪下保。一名阎王嶂。山高林深,人迹罕到。 鬲岭在水南保。两山耸峙,岭当其坳,仅百余步,又名甲岭。 九盘岭在大田东保,纡回九曲。 藤岭在龙安保,通宁化县。地多产藤,因名。(上三岭俱县西。) 大杉岭在县西北福兴上保,路通江西。地多杉木。昔闽王遣邓植防冠,屯兵于此,因家焉。乡无异姓。 挽舟岭“舟”或作“丹”在县西南梅口保,接建宁县界。高十三里,上有留云亭。 栖真岩在县北长兴保。相传汉梅福修炼之所。中有朝斗石、采药涧。 天神岩在龙湖西保。 瑞庆岩在将溪上保。岩上有泉,乡人恒祷雨于此。 宝盖岩在朱口保。岩如屋,东西五十丈,南北三十二丈,一径自半山入,高旷幽邃。西有石穴,东有漱玉泉,泉出峰顶,冬夏不竭,其声冷冷,如漱玉然。(上三岩俱县东。) 齐云岩俯瞰大溪,登之如在半空,故名。其右为狮子岩,下临清溪,有鸟道绿石而登,中一石状如狮子,岩之巅,又有百尺岩,前俯清溪,其下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 甘露岩高十余丈,石门夫成,一径仅通单骑。飞瀑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滴水甘甚,因名。宋绍兴中,有僧倚岩架重楼迭阁,不假片瓦。梯栈萦纡而上,俯瞰溪流,澄碧数十顷,寻幽者以不到为恨。邑人梁淮诗:“久闻胜地到无由,今日追随雪满头。石髓香生甘露乳,岩檐影落梵玉楼。人愁石径苍苔滑,鸟语山风碧树稠。一缕炉烟飞不断,共谈清话对茶瓯。” 醴泉岩上有石泉,其味甘冽。因名。(上三岩在南会保。) 圣水岩岩中有三石乳下垂,大四五围,祷雨多应。又名东岩。 瑞丰岩高四丈,广十五丈。按《方舆胜览》:“瑞丰岩有院,初辟时得龙骨,以其牙刻观音像。”又有丹霞岩,高三丈余,深广十丈。罗汉岩在瑞丰、丹霞二岩之中,高三丈,深五尺,广十丈许。(上二岩在瑞溪保。) 宝云岩在梅口保。时有彩云浮其上,故名。宋邹应龙归老,尝游憩于此。又名“西岩”。(已上六岩俱县西。) 南谷在县东南水南保,有古涧迭之胜。宋邹应龙归休,日遨游其间。理宗御书“南谷”二字赐之。有南谷亭,应龙神道碑在焉。 蓦芜坳在县治西。一名麦湖坳。邑之孤贫及客死者瘗于此。 乘风石在县北长兴保。石一穴。高广二丈许,深五丈余,有风从穴出,可乘凉焉。 鼓石在□□保。以形似名。 双峰石在□□保。顶有洞,中有棋杆石,乡人多梯险祷之以求嗣。(上三石俱县西。) 筲箕石在县东北将溪下保。周围峭壁,状若覆箕。南一石穴,人迹不可到;内有截木,望之若箱然。 猫儿石在依口保。状如猫之蹲踞。 笔笏石在善溪下保。二石对峙,一峭立尖锐,一平正稍曲,远望如卓笔植笏之状。(上三石俱县西南。) 麒麟洲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旧传越王戏马于此。 大溪在县南。源接邵武县三溪,西南流至梅口,在建宁县濉江之水,是为双溪渡。迤逦径青洲渡,合众水,入将乐县竹洲而东下。 龙湖东溪在龙湖东保。源出林阳西北,至龙湖桥下。 龙湖西溪在龙湖西保。源出邵武县三十五都,西南流至于颜坊。 交溪在交溪保。源出邵武县道峰山下,西北至安济桥。 梅林溪在梅林保。源出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黄公桥。 将溪源出□□□□4,西南至朱口保。 朱口溪在朱口保。源出李家源,西北至朝夫桥下。 黄溪在水南保。源出将乐县台山,西北至安泰桥下。 山夹溪在福山保。源出太坪坑5,西北至山夹桥下。(已上八溪俱县东。) 均福溪源出大坑坳,西北流。 福冲溪源出福冲山西北。(上二溪在水南保。) 永兴溪在永兴上保。源出宝阁峰,西北流至梅口保,为均渎,抵泥坑。 铺溪在开善下保。源出宁化县柳洋里,北流至合口滩。 仁寿溪在仁寿保。源自萧坑来,北至善溪下保。 开善溪在开善上保。源出将乐蓦源,西北至竹洲6。(已上六溪俱县南)。 城步溪在城步保。源出大嶂7,西南至县西揭潭。 瑞溪在瑞溪保。源出峨眉峰下,西南至南会保临江寺前。 二十四溪源出南会保赤坑。两旁夹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渡,西南流至梅口。 双溪又名建宁溪。源出建宁县洛阳保,经大田西保至梅口。 冯家漈溪源出挽舟岭,南流。(上二溪在梅口保。) 石塘溪在南会保。源出大田东保,西南至南会保。 善溪在善溪上保,源接建宁县赤上保,南至龙安溪,又南流。(已上九溪俱县西。) 杉溪在安仁保。源出茶花岭,西南至县治北。 龙门溪在上高保。源出大杉岭,西南至福山保。(上二溪俱县北。) 龙安溪在龙安保。源出君子峰,下循开善下保,与铺溪水合流。 均溪在梅口保。源接永曲溪水,至泥坑。 依口溪在依口保。源出金铙山,南至小溪口。(已上三溪俱县西南。) 大田东溪在大田东保。源出九盘岭,下至山坊。 大田西溪在大田西保。源接建宁县楚溪下保,水西南流入濉江(上二溪俱县西,皆入建宁县濉江。已上凡二十有八溪,其流皆入于大溪。) 钴鉧潭在县北上高保。深不可测,下流为龙门溪。 鮷溪8在县南开善下保。深不可测,中有旋涡,舟人恒病焉。 何潭在县东一里。一名龙潭。黄溪、杉溪二水合流至此,汇而为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9,俗传云:“何潭流斗角,此地状元生。”宋叶祖洽、邹应龙大魁天下,似为应。《方舆胜览》云:“滩江之水,自何山下环绕县治,遂潴为潭。10以今考之,泰宁无滩江,而建宁有濉江,疑即濉误;而何山亦在建宁,故建宁亦有何潭。 揭潭在县治西三里。 水帘漈在南会保。又名白水漈,泉直泻百余丈,势如垂帘。 冯家漈在海口保。(上二漈俱县西。) 县溪二滩大夹滩”。在县西梅口保。溪乱石巉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激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不通。 合口滩。在县西南善溪下保。大溪与铺溪合,故名。滩甚险。 放生池在县治南利步桥下。去溪一里。 醴泉在南会保。味甘如醴。 县东井在县厅前左。洪武九年知县定定凿。 县西井在主簿厅前。石刻志绍兴四年凿。 天王井在天王寺内。唐会中凿。 昼锦井在昼锦桥头。 崇仁井在东隅街崇仁坊。 朱紫井在朱紫巷内。宋熙宁元年凿。 圣公井在南隅溪岸上。 普劝井在普劝寺内。唐天祐中凿。 保安井在保安寺内。宋天圣中凿。 集庆井在集庆庵内。元至正十一年凿。


 建宁县

  龙归山在县北永城保。山势蜿蜒,若龙归然。上有大乾惠应庙。 金铙山在铙村保。据长吉、将屯、洛阳、赤上、赤下六保间,跨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境。山之绝顶,有圣嘴石,常有云气出其上,邑人每以占晴雨。又有石燕岩,一石罅仅容人身,深二丈许,盘折而入。至正岩,深三丈许,横阔半之。岩之中有石屏,屏后数步,一石窦通天光,俗谓之“石天窗”,有石凳、石床、石廨,位置向背,皆天成;泉瀑清此11行采木杪,而注于绝壑,一胜处也。山之半有龙潭,清澈无底。跨洛阳保有东西岩,上旧有巨藤横亘,可通往来。昔何白旗之乱12,邑人多避地于此,后藤绝,路遂隔。跨将屯保有长岭山,曲折起伏,长亘数里。 青山在迎熏门外,旧有宋陈瓘所书“青山”匾刻,及练江亭。(上二山俱县南。) 何山一名东山。循石磴而上,其巅有跨鳌亭,盖邑人岁时游赏之所也。下有何潭,环绕县治。详见《泰宁县志 山川》。 平山山形如龟,怪石巉岩,其巅平坦,可坐百余人。山之下,濒江有米洲。邑人岁以沙之涨否占米价。(上二山在在城保。) 开山在开泰保。宋嘉定间,寇平,父老相贺曰:“泰运自此开矣。”因名其保曰“开泰”,山曰“开山”。 屏山在洛阳保。山方峙如屏,上有棋盘石。(已上四山俱县东。) 凤山状若翔凤。或传宋元丰间有樵者见五色禽翔集其上,故名。上有东岳行祠、迎厘观、极乐寺。岳祠内有王母池,又有放生池,邑人多游观于此。 西山形势耸峭,上有战坪。相传五代宋齐邱尝督战于此,故名。(上二山在在城保。) 宝山在都下保。其土可陶器,乡人资以为生,故名。 登高山形如覆钟。重九日,邑人多于此登眺。 望君楼山层迭高耸,状若楼阁,又若人之企望者。(上二山在里心保。) 云盖山山势高峻,时有云气覆之。上有石岩悬绝,泻瀑如帘。 金龙山山有潭,旧传龙见于此,故名。又有钧鳌岭、堆谷峰、马尾漈。 五龙山(上三山在客坊保。) 白鹿山在安吉保。昔人见白鹿游食其间,因名。(已上九山俱县西。) 白云峰在县北永城保。常有白云出其上。旧有三峰亭。 王仙峰在铙村保。旧传有王姓者修炼其间。故名。 仰天峰在长吉保。(上三峰俱县南。) 器村峰峰势峭拔,旁有山如马鞍,又有三峰如笔架。 鸡笼峰以形似名。(上二峰在洛阳保。) 金斗峰在楚上保。上有三台、七星石,大石三,小石七,皆圆如星。 双仙峰在楚下保。两峰对峙,如人拱立。(已上四峰俱县东。) 严峰在客方保。高峻端重,因名。 禅顶峰在大南、上查两保间。(上二峰俱县西。) 龙归嶂13在县北蓝田、安仁、黄溪三保间。势如万马奔骤,有石如门限。 严嶂在县南赤上保。 北山嶂在将屯保。自仰天峰而来,突起一嶂,高出云表。 楚阳嶂在楚上保。俗讹为楚王冈乡人垦艺其间,往往得古器如瓶盎、炉、铫然,盖地气融结而成,既出,随复消毁。 浮沙嶂在周平、安仁二保间。山壁立而多沙。(上三嶂俱县东。) 仙湖嶂在县西都下保。中有仙女湖,故名。 百丈岭在县北蓝田保。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昔越王无诸尝猎于此,因筑台焉。故址犹存。 狮子岭在县南都上保,以似名14。 蟠湖岭在县西上黎保,抵江西南丰县界。上有湖潴水不涸。 华盖岩在武调保。石磴萦纡而上,上有水名“仙塘”,四时不涸。 五龙岩在楚下保双峰石髻之下。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岩有“山水石”,石壁上有“山水”二字,出于天成,故名。(上二岩俱县东。)云谷在县南。宋俞丰尝读书于此。有云谷书院,及怡云、来熏、致爽、浮青、舒啸诸亭,皆其所筑也。 桐树坪在县东武调保。地势平夷,多产桐木。 馆前洲在县东水心。状如游鱼出水,杨柳生其上,有游鱼出鬣侍郎生之谶。 九仞石在县南赤上保。凡九石列峙。 仙人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雷鼓石击之镗然有声。(上二石在楚上保。) 狮子石在溪潭中。高丈许,状如狮子。 马迹石亦在溪中。石方而平,上有马蹄迹。 禀石圆正而高,状如米禀。(上三石在黄舟保。) 笏石在武调保。直方如笏。(已上六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客坊保龙溪口潭中。方正如印。 濉江县古名“绥城”,后误“绥”为“濉”。曰江者,邑人侈其称也。俗名“大溪”。源出宁化县中顺山,经龙下保,曰宁溪;东北流至县治南,曰濉江;自是,又东北会泰宁县水东下将乐,出顺昌,达于剑津。 都溪源出江西广昌县云盖山,东南流。 篮溪源出篮田保百丈岭,东南流。(上二溪俱入于宁溪。) 洛阳溪源出金铙山下,东北流经洛阳、将屯、长谷保,至县东南二里。 漠溪源出安寅保何家山,经开山黄舟保,至县治东南流。 楚溪源出楚上保界,东南流。(上三溪俱入于濉江。) 桃源15在县西大南保。众山环秀,一溪三级,中有居民,人以方桃源云。 九流漈在县东楚上保楚溪黄澜滩。中有龙潭。 龙归潭 龙潭在黄坪山巅,广数丈,深不可测,溉田可千亩。每风则晦冥,人以为异物潜焉。岁旱,乡人辄祷于此。按《大明一统志》:“建宁县南有龙潭,相传旧有异物潜其中。宋时,其旁居民有享年百余岁者。”疑即此潭也。(上二潭在县南铙村保。) 鱼潭在县东黄舟保。深数丈,下有穴,鱼常聚其间。 石印潭在县西客坊保。深广数丈,旁有巨石如印,因名。 县溪诸滩牛轭滩。在县北在城保。滩屈曲如牛轭状。 金滩。在洛阳保。 金鼎滩。乱石砑,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 黄澜滩。上二滩在楚上保。已上三滩俱县东。) 南街井在清平坊。其水清冽,四时不涸。 兴贤井在县学前。(上二井俱南隅。) 水巷井在东街。 刘家井在西隅熊家岭上。


 光泽县

  昂山在县北二十九都。山势秀拔,乡人遇水旱多祷于此。 管蜜山在五都山。两峰相望,前后皆石壁。宋淳祐中,有管姓者取蜂蜜于山中,坠岩而死。因名。山有洞光岩,横阔数丈余。 云岩山去县一里。宋李方子讲学其下,有云岩书院。虞集记云:“崇冈似壁,人迹罕至,最为清致。”宋李月洲诗:“乌君之山山北楼,高兴凭空浩不收。万里风云长入梦,百年诗酒只生愁。依稀远树连寒廓,苍莽残阳落暮洲。闻道登临爱诗客,仲宣何必问荆州?”(上二山俱县南) 石螺山在八都。两山相合,大石犄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水中。旁有石如螺,因名。 莲花山前有五峰,号笔架山。 黄华山山势蜿蜒,旁支与止马诸山相连属。(上二山在九都。) 徐公山在十都。乡人为徐仲仙立祠于此,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乌君山去县五里16。山高二千一百余丈,顶有两石峰,各高二十丈,人谓之双石笋,又谓之“珓杯山17”。《寰宇记》云:“秦汉间,有徐仲仙于此采药,遇神仙,其妃偶多假鸟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以名。”江逌诗:“洞中烟锁五云楼,洞口寒泉今古流。见说秋高风雨夜,徐郎骑鹤更来游。”徐彻诗:“杭州雄镇乌君山,山头古迹仙人坛。仙人骑鹤去不返,药炉丹灶留人间。至今鬼神与守护,洞口时时起云雾。玉清台殿常依然,缥缈仙踪无觅处。” 珠寮山在十八都。又名“诸母岗”,谓其为诸山之母。跨邵武、光泽及江西铅山三县,盖邑之巨镇也。 大和山在二十七都,抵江西南城县界。山有铁牛岭,岭旧有铁牛关。 小和山与大和山相连。旧有大寺寨巡检司,今徙于杉关。(上四山俱县西北。) 大里峰在县北二十都。 白云峰 聚云峰(上二峰在三都。) 里人峰在四都。 顿笔峰在八都。状如卓笔。 毫居峰兴龙峰(上二峰在九峰。) 佥竹峰在□□都。(已上七峰俱县西。) 象牙峰在县西南□□都,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 盘肩岭18在二十三都。东抵县西弋阳县界,西抵江西贵溪县界。山高径险,盘曲而登,故名。 云际岭在二十五都。接弋阳、铅山二县界,路通浙江。(上二岭俱县北。) 乌石岭在兴东。与乌君山接。高二千六百六十丈有奇。 杉关岭19在县西九都。为福建江西之界。 会仙岩岩口有穴,名“石斗”,内方而深,清泉常满。相传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岩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 黄茅岩有石楼20七重,高下相连,后有石壁,水自穴去21。岁旱,乡人常祷雨于此。 七仙岩高入云际。(上三岩在县北二十二都。) 乌洲在县东二里。又名月洲。当西北二溪合流之会。 杭川俗名大溪。发源自六都极高岭,分水至四都,合杉岭、止马诸水,曰西溪;至县治西,纳杭溪与徐源诸水,曰杭川;至县北乌洲,与北溪合,曰交溪。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大明一统志》:“府城西北有麀溪。”旧志载于县境,而云疑即西溪之源。详见《邵武县志 山川》。 北溪源出县北二十五都云际岭,会二十四都诸涧水。 县溪诸滩 交溪滩。当西北两溪之合。 龙孔滩。(上二滩在县东。) 黄龙滩。在县西北一里。 搪石滩。在一都。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水涸则舟不能进。 雷公滩。在四都。滩声若雷,舟行者止此。(上二滩俱县西。) 锡杖泉在十六都崇安寺后。 过夏泉在二十七都招禅寺西。(上二泉俱县西。) 七星井县治有井曰庙前,在县东张王庙前;曰司前,在建宁道前;曰澄清,在澄清坊;曰县前,曰八角,在卓行坊;曰五通,在五通庙前;曰光禄,在光禄坊。凡七,因命曰“七星井。” 六角井在县北种德坊。 城隍井在县治南城隍庙内。 杭头井在县西北杭头市。有二井。


      兴化府


 莆田县

  乌石山旧在府城东北,国朝洪武十二年辟城,围其半于城内。上有东岩寺并石浮屠。山半石岩二处,元人俱有刻字:一曰“左丞雨”,一曰“右丞雨”,盖纪当时左丞、右丞祷雨有验,但其旁刻细字,俱苔藓蔽蚀,不知所纪为何人也。山之东北隅,有唐大理司直陈墓。古谶云:“乌石山前,官职联联。”自唐以来,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世居之。 北亭山在府治东北下。旧有将迎亭。 陈岩山在府治北常泰里。山峰三迭,如云飞、如髻鬟。俗传古有陈姓者隐于此,故名“陈岩”。亦名“陈仙山。”山之顶峰峦攒矗若莲花,又名“莲花峰”,亦名“九华山”。 石洞。在陈岩山上,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 石茶灶。石棋枰。 琉璃院。 桃花坞。 燕子洞。 仙篆石。巨石坦平,文迹纵横若篆书。宋方翥诗:“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嵝神禹碑。” 粘蠔石。山高数百丈,距海七十里,今山顶有石壕山“,粘壳犹在。方翥诗:“累累蠔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操篙迹犹遗;乃知此上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 淘金井。山之麓,井深才二尺,泉甘而清。旧传陈仙于此淘金云。 壶公山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郡治正对之山。形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盖郡之镇山也。旧经云“昔有隐者遇一老翁于绝顶,忽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翁曰:“此壶中日月也。”后人因以壶公名山。宋朱文公经莆,望见壶山,曰:“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唐翁承赞诗:“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秋高岩溜白,月出海波红23。”黄滔诗:“日月中时近,龙蛇蛰处腥24。”宋刘克庄诗:“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林起暮烟。”国朝黄耕诗:“湿云将雨归深洞,古树号风撼怒涛。” 蟹井。在山顶。泉出石穴中,其脉通海,视潮盈缩。中有双蟹。岁旱,县大夫率诣祈祷,以茅叶引之,置缶中迎归,即雨。宋通判刘子翚诗:“穴泉类蹄涔,幽灵隐其涯。仿佛小双螯,控御蛟龙随。” 真净岩。在山之绝顶。莆中风物之胜,一览可尽。 灵云岩。在山之阳。上有桃花洞、蘸月池,泉石奇胜,为莆人游赏之地。虎立岩。宋徐思仁云:“李习之谓: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壶山虎丘岩,殆兼有此景。” 盘陀石。 法流泉。 濯缨沼。 石壁峰。 碧溪湾。(已上俱在壶公山,号五奇。) 名山下有名山庙(上二山在胡公里。) 鼓角山在惟新里、壶公山之西。宋吴世延诗:“白水一陂浮鹭背,青苗干珑25迭虬鳞。” 石梯山峻峭如梯,其上最宜茶。莆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上有炉峰岩。 浮山上二山在灵川里。(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塔山在莆田里。旧有石浮屠,后圮,国朝建烽燧于其上。 双髻山在兴福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故名“双髻”。自南视之,五峰并列,故又名“五侯”。亦名“笔架山”。上有涌泉岩、大云院,今废。其泉亢旱不竭。 赤岐山26上有炉峰岩。 白湖山 印山山之上有石如印,古刻“印山”二字于其上。 烂柯山 东山 石狮山 东龙山 凤石山 九潮山27(上九山在武盛里。) 大蚶山按旧志,莆田海滨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山有岩洞,十里之内水草皆香。 蔡山 青山上有巡检司。 丘山(上四山在奉谷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 天马山在南厢。山势起伏如奔马。 太平山其山自福之永福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之主山。 石室山山有二石室(皆广二丈许)及巨人迹石。僧涅槃隐于此,亦名“石室岩”。又名伏虎岩。岩之右有天泉岩。(上二山在东厢。) 林葬山在文赋里。唐林攒葬母处,又名甘露林。(上四山俱府城西。) 福平山在兴教里。亦名北平山。唐欧阳詹读书于此。侍御史陈峤墓在焉。山之阳为北螺村,有林氏伯仲九侯墓,今谓之林墓峬。 澄渚山在仁得里。旧有陈暄者居之,初名陈渚;唐睦州刺史林披徙居于此,因改“陈”为“澄”。今有林九牧28祠堂。 囊山在延寿里。形如悬囊,亦名“上囊”。 辟支岩。其中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唐中和元年,异僧黄涅槃栖隐于此。岩石间有小窍。甫径寸,时进异香,今樵者间犹得之。前有二巨石;对峙如门,右有石,高广可二丈29,后人因设药炉、茗碾于其上。宋郭祥正诗:“磴道迢峣接画檐,阴森古木翠相御。寺形突兀从中涌,山势包藏若外缄。猛虎至今驯片石,异香时复降重岩。欲穷眼界无边际,更到幽人宴坐嵌。”余越诗:“千林欲暮山带雨,六合无尘秋满天。”国朝柯潜诗:“攀云凌绝顶,一望海天空。野色断桥外,鸟声高树中。烟凝芳草绿,苔衬落花红。万虑都消却,长歌送暮鸿。破晓携余兴,搴梦上辟支。云边孤鸟没,天外数峰奇。拂石题新句,磨苔看旧碑。此中真绝景,能有几人知?” 文殊岩。佛日山。 石竹山。 须台。 降龙涧。 于菟窟。 半月池。 伏虎石。 双鱼山状如双鱼。下有子鱼潭,亦名小姑潭,在迎仙桥下。广仅数百步,所产子鱼为真,而不可多得。王安石诗:“长鱼俎上通三印。”苏轼诗:“通印子鱼犹带骨。”黄庭坚诗:“子鱼通印蠔破山。”而建安严有翼《艺苑雌黄》亦谓:通印长鱼,古人以为食味之珍,通印者,言其大可容印也。今山上有小庙,政和间立,里人刘仲审始题其额曰“通应”,因以名港。追考岁月,实在三公作诗之后;而王彦辅《塵史》,反以诗讹“应”为“印”,盖考之未审也。 驷马山以形似名。戴帽山山高千仞。旁连紫帽山,山有鸲鹆岩。旧传地暖鸜鹆栖焉。(上三山在待贤里。) 烽火山在兴教里。三小山突起平田中,旧传常举烽火于此。一名华盖山。 芗林山下有灵龟潭。岁旱祷之,若龟浮,乃雨征也。有石梁跨其上。又有石如砥平,可坐数十人,流泉环绕。郑樵诗:“泉声漱玉开心孔,山色挼蓝熨眼花。着手摩挲溪上石,他年来访汝为家。” 大帽山下有爵山。南有太湖坑、石门、马尾漈、绿榕桥。王悦诗:“鸡犬一声30云一坞,春阳桃李缈成蹊。” 东山山多异产。宋郑樵有《东山采药》诗刻于石。旁有西岩。 棋山仙掌峰。有石高三十余丈,巉然特立如掌。宋林光朝《丰登楼记》云:“仙掌一带如湘潭,其牵映数处如雁荡。”即此地也。 文笔峰。与朝天马两峰相对,又名石竹峰。峰之麓为故兴化县治。 香炉峰。旧经以为朝天马峰。 仙人台。两石对立,中有蟠石如棋样。出风穴。大石上有穴大如斗,深不可测,风自穴出。(已上俱在棋山,号五奇。)龙山。亦在棋山。山岩如圆屏,瀑水高三十尺,流下潴为小潭。又有石如室,深广一二丈。相传五代时有隐者居此地,炉犹存;中有棋山寺,旁有西台。 百丈山亦名华盖峰。唐会昌中,僧崇演避地辟谷居于此。山有石室。又有六岩:曰华盖。曰客厅。华盖西北,大峰峻峭,第一石室可坐五十人。曰古仙。此岩向北有石梁架虚以为门,曰石伞31。石门向后有一岩,形如层塔,一岩相枕,形如伞盖,下有石床,平坦可容二十人,曰石楼。石伞西北有岩,形如楼台,其下宛转,可容百人,曰重玄。石楼西北连大山鼻,直指玄空中石室可栖息百人,旁沿石壁,乃至其中,即此岩也。又有百丈岭,接福清县界。(上五山在广业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北。)果阳山 方山 三仙山在莒溪。(上三山俱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城山在景得里。俗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故名。又名谷城山,与壶公山对峙,为黄石谷清32之望山。有石岩可坐十许人。前临国清塘,上旧有竹隐、梅隐、松隐三精舍。今惟松隐存焉。其巅又有呼月台、兴云洞。宋林光朝尝讲道于红泉东井,学者因立祠于此祀之。国朝柯潜诗有云:“呼月台前看海色,兴云洞口听龙吟。孝廉坟古苍苔合,文节祠荒碧草深。”又云:“好山横碧水穷处,落日留红天际头。” 羊眠山在安乐里。顶有窠,平数十步。 鲫鱼山在合浦里。其下有潭。 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纹成“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 金山33虎山下有一水,谓之“金溪”。宋林光朝记,此水发源于仙人台,其最上层有云气濛濛然。旁有虎齿石、鸡冠石,又有石室,可容十许人,登高临眺,并见海上数山若莲花之状。 岳香山 芝山峭石巑岏,草树蓊郁,为海滨胜处。山之巅,有庵曰“万松”,国朝柯潜少尝读书于此,及第后归省,重游山中有诗:“眼底皆亲旧,相邀访白云。好山看不了,名酒饮都醺。晴旭移花影,轻鸥护水纹。莫谈人世事,诗思正纷纷。” 石马山(上五山在礼泉里。) 柯山在安乐里。旧名松山,后以山下多柯姓所居,改今名。 吴山在崇福里。 岳秀山 蒋山 龟山亦曰西山。 芹山 塔林山 火头山 文甲山 华胥山南有吉了巡检司,东有南日山水寨。居民蕃盛,商旅辐辏,亦富饶之区也。(上八山在新安里海滨。已上十八山俱府城东南。) 凤凰山在南厢。山形如凤之展翼,故名。梁、陈间,邑儒郑露书堂在焉。 横山在鼓角山之西。 木兰山其下为木兰陂。(上二山在惟新里。) 将军山又名将军岩。 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旧经云:“僧无了尝栖隐于此。遇一大龟蹑四小龟而行,因名。”山有六眸龟池、蒪口池。 紫帽山与龟洋山相连。晓日笼烟,山色绚紫,故名。(上三山在文赋里。已上六山,俱府城西南。) 州峰其上为共乐台。 梅峰与乌石山相连,即光孝寺之后山也。(上二峰在城内,今府治西北。) 大象峰上有灵石大梦岩。 鸡足峰以形似名。又名北岩。(上二峰在东厢)。 仙台峰按《大明一统志》,在府城西。上有石棋杆、 马蹄迹。 前有石罅,深不可测。又有仙台石。石上有字,锐如镌勒,远则字画分明,近则模糊不可识,其文曰“日月逝酒浆”凡五字,未详何谓。(已上三峰俱府城西。) 九峰在永丰里,旧志作延寿里。徐师仁记云:“院之左右峰峦连属,有类香炉之九迭,衡阳之九疑。故名九峰。” 灵峰在待贤里。山环五峰。(上二峰在府城东北。) 卢峰旧传有卢姓者,炼丹其上。郎中林忌诗:“神仙闻在幽深处,待邮龙宫阅秘龛。”越王峰亦名越王台。旧经云:“环山巅筑台十余层,遗址石楚犹存。”《汉书 朱买臣传》:“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所历之地,多有遗迹。峰之旁有燧峰三,旧传越王举烽火之所。宋宏词方□□34诗:“闻道驺余避汉兵,窜身岩谷觊偷生。如云甲马今何在?只见良田万顷平。”峰之西南有钟湖,湖颇深广,每云雨晦冥,则湖中隐隐有钟声。旧传越王金钟飞落于此。 瑞云峰旧经云:“峰顶有云起即雨,乡人恒以此为候。”峰之左,旧有神祠,五代周显德中,居民一日见白衣人入祠隐,视之不知其处,但见壁上有金书二句云:“瑞云峰下出三元,东西二里人皆传。”宋熙宁九年,薛奕以武举第一,其孙珩知梅州,寄诗云:“瑞云古谶旧传闻,一曲青山抱小村;簪绂相传今十世,姓名犹未应三元。”旁一里许,有转水岩,又名转水台。旧经云:“穷山之巅,有泉源如车轮在黄茅中,东碍大石,西流永福县界崖壑中。唐末有陆禅师者,以乡民苦旱,振锡大喝,石开,水转而东,溉田数百顷。至今旱岁,远近迎水,其应如响。”《大明一统志》云:“府城东北山岩下有泉,或岁旱,居人傩,水回流入故兴化县,应期而雨。”其说与旧志少异。 螺峰 仙寿峰相传旧有仙修真于此。 长寿峰旧经云:“何氏兄弟九人先隐此山,得不老之术,故名。”其旁有马鞍山、双髻山、鼓角山。峰之东北有金钟潭,亦名“金溪”。旧经云:“俗传昔有胡人自岭外掬溪水饮之,觉有金气,溯流寻至此潭,见金钟浮水西”。胡投水戴之,与钟俱沉。至今钟尚留潭中,时隐隐有声,土人常以此卜阴晴。潭在瀑流之下,深不可测,有隙光漏月,又名‘仰月潭’。”(上六峰在广业里。已上八峰俱府城东北。) 罗汉峰在府城南南厢。旧记云:“俗传有一僧南来,迫暮过此,忽睹一刹,楼阁层出,钟鼓铿然,榜曰‘罗汉院’,因寓宿焉。达明失所在,诣广化寺言其事,后遂造石塔于此。下有佛肠坑。旧经云:“俗传广化开山僧吐出肠胃,于此说焉。” 天竹岩 弥陀岩(上二岩俱在府城西常泰里。) 紫霄岩在常泰里。上有精舍,旧名迎福院。 琉璃峡。宋苏舜钦书。 天台洞。 石鼓。考击有声。 石门。 仙人桥。 仙人冢。(已上俱在紫霄岩。) 上溪仙人岩旧经云:“岩状如骏马垂颈。颈上有平处,下瞰一洞,可容数十人,中有药炉、丹灶、石棋局;人迹不可到,惟一窦如窗眼,斜窥见之。” 望江岩丛山之中,层崖千仞,东望沧海,故名。(上二岩在广业里。已上三岩俱府城东北。) 龟纹□城既辟,壕遂湮塞。夭顺间,指挥佥事丁晟尝奏请疏凿,以通舟楫。制可之,而未有能任其责者。成化初,知府岳正始命工疏之。自养济院前,抵东水关以达于外河,深四丈,广倍焉。中为三堰,以杀水势;一在养济院前,曰上堰;一在城隍庙旁,曰中堰;一在玄妙观前,曰下堰。其上中二堰之间,潴水成湖,刻石其旁,曰“小西湖”。自下堰以下,名曰“兼济河”。上有石桥三间,即旧宁真门外通衢也。水盛则舟楫或可至桥下,人以为便。其费皆正所自区划,不以烦民,惟士民王行安,尝率千夫助之。正作小西湖时,有诗云:“性癖耽山水,莆阳不负吾。林峦青欲滴,城郭隐如无。天险关形胜,坤灵效画图。全功些子欠,我作小西湖。”湖水所产鱼荷,岁入府学,为师生会馔之助。 延寿溪在府城北常泰里。源接渔沧溪,流至延寿村为陂,分流新港、芦浦、端平三斗门,入于海。 南萩芦溪在府城东北待宾里。发源自游洋溪,流经畎陂,五里至妙寂桥,又五里为渔沧溪,历使华陂,过延寿桥。(“萩”一本作“荻”,恐误。) 莒溪发源自游洋蔡溪,历九鲤湖,流会获芦溪,以达于延寿溪。 渔沧溪南流入八濑溪,会于延寿溪。(上二溪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上溪在府城西常泰里。源自林葬坑而下,流五里至南门第二桥,与北港水合。 迎仙溪源自北萩芦溪,合桃源白石水。又东流会迎仙港,入于海。 蒜溪源出兴化县荧迹山,绕蒜岭,历五峰陂、驷马桥,南合迎仙溪。(上二溪在待宾里。) 吉宦溪在溪下流。源自黄渡,南流过百浚,与碧溪水会于东镇。 湘溪亦名上溪。源出石竹峰,南注涨洋,达于萩芦陂。 碧溪接湘溪之水,往萩芦溪。 瓢湖溪一名萍湖。接大松溪,过马洋,合洙溪。 百丈溪在昆山溪下流。源出兜率山下,为福清界36。 洙溪一名苏溪。在碧溪湖合流之下五里有苏陂。旧经云:“大溪之中,有温泉数跟,百沸如汤,混以溪流,不能止其沸。居民三五十家,沐浴烹饪,日取给焉。” 杉溪源出长寿峰,下接大松瓢湖水。大松溪源出大松岭,下接瓢湖水,过洙溪合流。 凤抟溪源出羡山,并山东注,细流交集。历溪尾,过白虹,折而南流六十里,入溪。 澳溪盖苏溪、吉宦溪、抟溪合流处也。 北萩芦溪在澳溪下。流至萩芦陂,歧而为二: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蒜滨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各入于海。 溪在溪下流十里许。(上十二溪在广业里,皆由江口桥以入于海。已上十四溪俱府城东北。) 濑溪在府城西南文赋里。其泉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有六十,流至木兰陂,而下于海。 八濑龙潭在府城北常泰里。旁有九龙庙,岁旱祷雨于此。或名鳖濑。宋方翥诗:“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按旧志:“郡北十里地方名‘善溪’。有大恶潭在峻峰之间,左右石壁峭耸。宋开宝中,县令吕承祐因岁旱祷之,大雨霶霈,或见黑白二龙戏于水上,遂立庙祀焉。”以其地势考之,疑即此潭也。 龙潭尝闻,宋绍兴四年,春夏不雨,潭有龙现,即雨。虺潭源自沐溪而下,其深不可测。旧经云:“时有群虺出乎其间。”(上二潭俱在府城东北广业里。)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间,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 桃源温汤池在府城东北待贤里,锦江之西。其地有仙迹药田、丹灶。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浴桃源之汤者,多年寿。”按旧志:陈洪进时号“静边都”,郑仁畅为使。 瀑布泉在府城北常泰里使华亭之西。旧经云:“悬流高百丈。” 温泉在府城南南厢元丰桥之西。深可丈余。 大泉在府城东武盛里,平海卫城东二里许。泉脉自石罅中涌出。 石马泉在蒜岭之西。立碑道旁,以石马名之。今在福清县界。 葆光泉在望江里岩。循崖巨石有洼,可容勺,泉涌其中,溜如一线,虽久旱,酌之不竭,宋林光朝以是名之。 乳泉在广业里张盖山。(上三泉俱府城东北。) 观音泉在府城西北常泰里松岭之半途,负担者取汲焉。浮屠氏筑亭覆之。有石刻曰“观音灵泉”。 西淙瀑布泉在府城西南文赋里西重院之上。瀑流悬崖如练。 留公井在府治内之东,即旧莆田县丞廨之西隅。有石记云:“知县留居道重新县廨,累凿井无泉,夜梦神人指示曰:‘西隅草色光泽处有泉。’觉而凿之,果得。” 铺前井在府治前宣化坊总铺内。卫前东井在谯楼之左。 卫前西井在谯楼之右,僧涅槃凿。 梅峰井在梅峰光孝寺内。 兴贤里37在馆驿内。 龙津井在太平社仙水行宫内。旧志云:“昔何氏兄弟尝憩于此。”(上七井俱左厢。) 市头井在市头石塔之前。亦名塔井。 义井在永福寺前之通衢。旧经云:“僧涅槃所凿,岁旱汲之不竭。” 福泉井在后街。井上有石,刻“福泉”二字。(上三井俱左厢。) 石幢井在宋黄公度状元坊之侧。僧涅槃凿。 四穿井在石幢市。 郑井在五巷尾。旧郑氏井也。 龙井在乌石山下。(上四井俱东厢。已上十四井俱府城中。) 望仙门外井僧涅槃凿。 涅槃井在元丰桥侧。旧记云:“涅槃自南乡归,同船者渴,涅槃乃登岸,驻锡涌泉以饮之,因名。”(上二井俱在府城南南厢。) 惠井在平海城内西南。景泰四年,指挥使戴瑄凿,以便士卒,故名。 龙崆井按旧志:“在县东箨龙山下。”古井亢旱,泉源不绝。(上二井俱府城东。) 梅井在府城西一里。泉甘而重,深可八尺,枯旱不涸。旧经云:“昔有叟梅姓者指其所以示人,因名之。”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 徐井在常泰里。旧传僧涅槃所凿,与徐氏宅相连,故名。 张井在望江里下张。 黄井在待贤里江口、鼓楼山瞰海旁,日给千家,大旱不竭。(上二井俱僧涅槃所凿。) 方公井在尊贤里白杜路左。唐方峻所凿。 仙人井在杉溪之西。 醴井味甘,故名。 郭坡井(上三井在广业里。已上七井俱府城东北。) 灵惠井在湖公里白湖之侧,环境皆斥土,而井居其间。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名。”亦名灵惠泉。 双庆井 莫公井旧传莫姓者所凿。 东井宋林光朝开义学处。 琳井泉源涌出;亢旱不竭。(上四井在黄石,界于连江、景得二里之间。已上五井俱府城东南。) 施水亭井在府城西南南厢。旧经云:“僧涅槃凿以施水,即锦亭前井。”今废。

  校 注

  1 《闽书 方域志》作“县治主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镇山”。

  2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十余里”。

  3 《闽书 方域志》作“上有瀑布泉”。

  4 “源出”下脱数字,按《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只作“溯洄永兴溪水,溯游十里至于泥坊”,未说明源出河处。

  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太平坑”。

  6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入于将乐之竹洲溪。

  7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大洋嶂”。

  8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鮷潭”。

  9 “斗角”疑为“斗甬”之误。斗甬为古代量器。甬,即斛。

  10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火夹滩”。

  11 “清此”似系“清泚”之误。

  12 乾隆《邵武府志 兵制 寇警》载:“乾道四年,群盗何白旗等侵建宁,调汀州左翼兵置罗汉寨以守之。”

  13 《闽书 方域志》作“龙归山”;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龙归峰”。

  14 应为“以形似名”。

  15 《闽书 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均作“武陵桃源溪”。

  16 《闽书 方域志》引萧子开《建安记》作“在县西一百里”;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则作“去县十有五里”。

  17 《闽书 方域志》作“茭环峰”。

  18 《闽书 方域志》作“肩盘岭”。

  19 《闽书 方域志》作“杉岭”。

  20 《闽书 方域志》作“石鼓楼”。

  21 《闽书 方域志》作“水自穴出”。

  22 “壕”为“蠔”之误。

  23 《全唐诗》作“日上海波红”。

  24 《全唐诗》作“乌兔月中近,龙蛇蛰处膻”。

  25 “珑”似应作“垅”。

  2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赤崎山”。

  2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九跳山”。

  28 林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号“九牧林氏”。

  29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五丈”。

  30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鸡犬数声”。

  31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石塔”。

  32 “谷清”疑为“谷城”之误。

  3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金山在兴福里”。

  34 明周华《兴化县志 山川》作“方叔震”。

  35 《闽书 方域志》作“水面”。

  3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入福清界”。

  37 “兴贤里”疑系“兴贤井”之误。


卷之十二


  地理

    山川

      兴化府


 仙游县

  大飞山 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下有钟鼎、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后为天马山。 瀑布山悬崖瀑布,泉高数千尺,望之如垂练。下有龙潭。(上二山在功建里。) 大象山在兴泰里。下有唐光禄郑绩墓。(已上三山俱县北。) 鸣山1山顶有石,高二十余丈。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乡人遇旱,祷之必应。上有鸣峰岩,尝有道人卓姓者,结庵其上。宋县尉黄岩孙诗:“卓道当年爱此峰,直于顶上驻禅饰。岩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无俗客踪。罅石引泉围古屋,断烟拖露2滴寒松。夜来冷枕蒲团堰,梦破一声残月钟。” 白岩山白石成岩,下插青溪,又名白石山。旧经云:“孤标秀异,灵仙所集焉。” 香山旧经云:“昔有人登此山,时闻异香,或于土中得之,若乳香然。下有院,旁有清溪,其源发于泉州之晋江。水极清泚,而奇峰森列,溪旁小径,可通杖履。又有石梯、挂钱石、银台石马、香炉峰、龙潭。 九峰山亦名九仙峰。上有云即雨。县之前山也。飞凤山东有昭灵宫。 卧牛山(上六山在孝仁里。) 罗山傅氏族居其下。唐僧湼槃谶3曰:“吾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吾穴,衣冠不绝。”后尝两易为僧舍。又曰:“二百年后,异姓同光。”今林氏同居焉。 翘足山自留仙山发脉,以至于此。(上二山在永兴里。) 柳峰山自东南望之,其形如帽;自正南望之,其尖如笔。 九龙山山分九支,与铜鼎山对峙。 牛歇亭山王迈家其南。 照船山其山秀拔,登其巅,望见南海。 鸿渐山山秀丽可观。 锦屏山风亭市居人。延迤其下。(上六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四山俱县南。) 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旧经云:“灵异非人力所为。”又有彭城,相去不远,遗址并存。 昆仑山大溪之南。二峰圆整秀拔。山之巅有蟹井,祷雨必应。又有昆仑岩。 龟城山其形如龟,故名。(上三山在常德里。) 石鼓山在永兴里东渡溪之南。有石如鼓,因名。 东山在沙溪桥之东,其下为严坂。又县东北兴泰里,亦有东山,状如伏龟。 白马山 琼山山之石莹洁如玉,上有盘石,广十余丈,可坐数百人4。(上三山在香田里。已上七山俱县东。) 宝幢山在养志里。东为玉幢峰,西为金貂峰。 诰轴山 南林山 魁岩山 正奏山在大帽峰之前,旧名“精进”,旁有烂柯山,下有大□陂5。 泗洲台山俗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有仙人台。山有天柱峰、大帽峰,其势高大,若展旗然。宋叶颙世居其下。 双桂山双峰峙立,故名。又名“双髻”。(上六山在万善里。已上七山俱县西。) 铜盘山山峰尖锐,其顶坦夷如盘。 九仙山自永福县嶙峋起伏而来,至此耸为一峰。石上涌飞泉,色白味甘。世传汉时有何氏兄弟九人,饮此泉因而上升,故名,东有仙迹石,南有侯坂高平山,唐陈峤世居焉。 高望山旧名高望峰,在九仙山之西,何岭之上。上有石浮图,下有龙潭,南有双髻峰;又有二石,各高数丈,名曰“笏石”。北有仙人台。 古重山在紫洋之东,延袤二十里6。其上为古重岩,旁有石室,深四丈许,广亦如之。又有小石室十余,皆有隙路相通。 玉几山方平如几,其高与九仙山齐。(上五山在常德里。) 石犬山顶有石,状如伏犬。 林洋山 莲花山状如莲花。 银岩山又名“白岩山”,山下有羊山,又有黛蓝山,下瞰清溪,小市数家,水竹映带。 如兰山下有水陆精舍。 双髻山又名双笔峰。 南镇山 福鼎山7与莲花、石所三山峙立。 南湖山8在何岩之西,旧有万安寺。 小岩山中有石门,门中有石镜、石龟、石鼓。 牛岭山 石屏山山下旧有亭。 寻阳山有大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曰大雪、仙台、香炉。又有鸡髻岩、云顶岩、红袍山、笏山、笔架山、烽火山9、大象山、鸾峰10、莲花峰环列左右。循南而东,又有石龟岩、龙须岩、银顶峰。宋知县陈昭度《西轩赋》云:“西涧之水,悬流二千尺,开辟已三百年,初发源于银顶。”即其地也。莲花峰之下有龙潭。云顶岩亦名云顶峰。岩有石室十余处,旧传隐者栖息于此,名旧隐岩。旁有化蟒岩、钓月湾、闻猿洞、眠云阁,有石并峙,对望之如阁。又有漈坑。岩之前有郑氏书堂,西挹其秀。古谶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山前出状元。”宋乾道中,有部使者过此山,曰:“当生异人。”后郑侨果擢魁,荐官至枢相,是其验也。 高阳山又名谷目11山。崇林蔽翳,居人剢木以识所从出入之路。后人讹传剢木为谷木。宋黄某言:“谷中山小娟秀12,如人之眼目,是其清明处也。”(上十四山在兴泰里。剢考之韵书无此字,疑当作“剥”,又疑当作“掾”。) 蛇湾城山亦号越王城。(已上二十山俱县东北。) 将军山 鼓楼山 北斗岐山 平光山 飞鸟山相传昔有孝子庐墓于此,飞鸟群集,乡人谓孝感所致,因名。郡志“鸟”作乌。 乌石山在乌石溪口。又闻贤里亦有乌石山,陈氏居焉。 大帽山陈次升世居焉。 金鸡山顶有石如鸡,故名。(上八山在善化里。) 梁山旧经云:“平田之中,突起一峰,高插霄汉,其上多神仙窟宅,水旱祷无不应。旧传尝有紫气凝结,经旬不散,邑以祥瑞闻。是时盖梁朝也。故以梁名。” 明山 祥云山 九座山《泉南录》云:“重峦叠嶂之中,巍然高峙,凡九峰,故名。”盘髻峰。亦名凤顶山,在九座院后。旧经云:“八峰环绕,而一山中峙,迥然峭拔,势如盘髻植荀。嘉木异卉,寒暑不改色,盖绝胜之境也。” 栖真岩。院东三百步有石龛,广逾寻丈。旧记云:“山之中有蟒岩,巨蟒族孕其闻。唐僧智广驻锡于此,蟒悉化为石。” 锡杖泉。栖真岩下有浅穴,无水,智广以锡杖叩石,泉忽涌出。 彻云涧。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磐环佩。失名氏谏“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旱雷喷13,溅宝春雨细。” 龙潭。彻云涧北上,跻险扪萝,不啻五里,却入涧中。巨石之下,宽余一丈,深二、三尺,水湛而清,旁有阴窦,莫测深浅,岁旱祷应,答如响。 透龙石。潭北有大石,中断如截,旧传尝岁旱,龙蛰其中,智广叱之,透石而去,故名。 大祐山14其山自金华岭而来,伏为平地者里许,乃复突起一峰。(上五山在闻贤里。已上十三山俱县西北。) 金井栏山在常德里。 洪山旧经云:“洪崖崄峻,层峦清洒,相传旧有紫气盘绕,又时闻丝竹之声。” 魁山与洪山相连。 留仙山旧传何氏兄弟尝留憩此山,石棋局犹存。 大尖小尖山双峰尖秀而高耸。 铜鼎山形如覆鼎,其旁有耳,与垂帘挂幕之山相并。(上五山在永兴里。) 云顶山自洪山、魁山发脉而来,其麓绵厚,黄氏15居焉。 新峰山其高凌天,顶平如掌。(上二山在香田里。) 紫帽山16 塔斗山在双溪之上。其顶有螺峰岩,又有浮屠。(上二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山俱县东南。) 郑墓山 大智山(上三山17在孝仁里。) 带帽山其峰高峻,顶如手掌。九溪居人多依此山。 钟石山上有仙门洞,石门高阔大余。其东有碑刻云:“古有樵者遇一翁,问其所居,曰,居此山五百余年矣。问其屋宇所在,翁以手指石,遂开为门,入门乃化鹤而去。因号‘仙门洞’。”(上二山在养志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龟峰 文笔峰峰秀拔如笔,席麻林氏居焉。(上二峰在县西南养志里。) 乌头岩在县东兴泰里。有石池清泉。宋林光朝目此山为小武夷。 飞锡岩在县西闻贤里。 北山岩旧经云:“群山之巅,两石峙立,负一石焉,号曰石室,可坐百许人。初泉源以岩石不通,相传雷裂其石,泉始达于石室之下,裂石今尚存。”宋郑樵诗:“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罗汉岩 何岩俗呼寒岩。上有古河城。城之东,有石洞,可坐百余人。下为何岭。宋陈谠书“何岭”二大字,刻于石,俱以何氏九仙得名。路旁有仙泉井,宋陈照度《仙水第一源记》:“何氏兄弟经行于鸡子城,憩于岭畔,炼丹于湖上,丹成,乘九鲤鱼仙去。”后人号其湖曰“仙湖”,岭曰“何岭”,水曰“仙水”,县曰“仙游”。岩之侧有石所山,旧经云:“县中北为坦途,山皆石也,故号‘石所’。又有滴水岩、麦斜岩、极乐岩、云霄岩、林际岩、南湖岩、名山岩18、乐应岩、高望塔,皆错峙于石所之间。山之下有平埔19十余里,宋黄定斋建书堂其麓。林光朝、刘夙时至其所,尝曰:“天下佳山水,未有如鲤湖石所者也。”石所之南有玳瑁山,下有龟台冈、西瞻山,又有九仙宫。 蔡溪岩宋陈易隐居于此。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高三十余丈,广百十丈。石门之北,洪崖石壁,凌云环立。上有瀑布泉,悬流石壁数百丈,频年不竭。下有龙潭,深不可测。又流而为溪涧,因总名“蔡溪”。又有普陀岩,石壁间可坐三五十人,风日不到处也。与普陀岩相对,有罗汉洞。石门之下有幻游洞,岩水至此,会流如奔雷声,潴为一湖。大木百围,盘屈石上,虽盛夏犹寒。岩之东有象五峰,西有狮子峰。象五峰之下有望赏台20,易结庐于其间。台畔有藏真坞21、眠云石。(已上四岩俱在县东北兴泰里。) 石碑岭22岭路甚峻。有石立道侧,平阔数石23上有鸟迹书,其文漫不可晓。 仙岭相传何仙尝憩于此。(上二岭在永兴里。) 马岭在连江星岭之上有亭,为迎送使客之所。(已上三岭俱县南。) 归仙岭在善化里。按旧志名“孤单岭”。五代唐陈乘、陈光又24居岭畔,登第还乡,因改今名。 白隔岭在万善里。 石狮岭 磨石岭(上二岭在闻贤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辜岭 白马岭 长岭在何岩之东北,通郡治孔道也。昔邑人黄鹏创庵道侧,买田付住僧,使备薪水,以给行旅之宿食者。 牛头岭旧经云:“按《九域志》旧载百丈岭,今诸岭之峻,犹有绝高于百丈者。大抵环兴化县皆山也,大山如奔虬,小山如促浪,来自建昌、昭武,越尤溪,至于永福,分为三、四。自洑口达九座为仙游,至壶山入于海,笔架、仙台、大雪至于香山,乃其支出也。东自杉溪出为长寿峰,又东为二支:一自浪山为仙寿峰,为日月角山,金芝、璎珞、旸谷、夹漈、越王、鸟石皆其别名;一为瑞云峰,为兜率,为百丈,达于福清。其中则为小辜山,为牛岭,为兴化县治。过辜岭、双髻、覆鼎,至于石所,号何岩,下有九鲤湖,直出为龟山,为广化,为华岩,为兴化军治。(上四岭在县东北兴泰里。) 梯云岭在县西北永兴里。历险沿危,又三十里至九座。 罗汉墩在县治之南,高一丈,广数丈。古谶云:“水流罗汉墩,仙游出状元。” 浮龟墩在紫泽观之东,有石墩阙溪旁。相传昔有潦涨,民居悉淹没,独墩上数十家无恙。 九鲤湖在县东北兴泰里。汉何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仙去,故名。湖上有九仙宫,西有仙阁。宫之前,左右两山蟠踞环抱湖;其中一水,沿石涧由宫之左而下,汇于湖,澄泓渟蓄,深不可测。前复通一涧,两壁夹耸,石底平远。湖上下凡九漈,春水时至,汹涌激烈,其声如雷。流下石壁,喷为真珠帘;再折而下,散为烟雾。其下即为万仞之壑,为鱼龙蛟螭之所窟宅。西山有瀑布,悬岩数百尺,下与漈水合,奔流数里为莒溪。宫之前有大石平旷,下瞰于湖。石上有穴如烟突,其中水深亦不可测,盖下通于湖也。湖之左右及漈之上,水落石出,其石底有穴,小者如盘,大者如臼,又其大者如鼎镬,不可以数计。每一穴则两窍并立,其中各相关通。又于众窍中迂回虬曲,泉脉亦相流属,虽不雨,水亦不涸。又有湖光台,并棋抨、药炉、丹灶之属。岁旱,乡人祷雨于溪南,隐隐若有声,一、二日声不止,乃雨征也。国朝黄孟良诗:“石遗丹灶潺湲里,云锁琼楼缥缈中。青鸟去来犹夜月,碧桃开落自春风。”徐资用诗:“石门断处疑无地,洞府深中别有天。画幛远开横晚岫,珠帘倒挂泻寒泉。碧桃开谢三千岁,赤鲤飞腾几百年。” 赤湖在县南连江里,枫亭市之西。旧经云:“周环五里,土色皆紫。其下为焦坑,地形如豹隐眠,故又号“豹眠”。 仙溪在县南永兴里。合县西众水,流入莆田县界。 佘溪在县北。源出永春县,流入大目溪。溪旁有佘姓者居之,故名。郡志云:“其溪屈曲,状似盘蛇,因号蛇湾溪”,非也。 可溪源出香山潘岩,并会仙水桥。 周溪东绕龙井,下接仙溪。(上二溪在县南孝仁里。) 安吉溪源出九座山之龙湫,流四十里为碧溪,又天里25为清光潭,又五里为龙击溪,流入于蒋溪。 三坑桥溪在常德里。源出富洋山东,由瀑布山龙潭水磨坑而来。 昆溪在安贤里。源出安吉溪,东流至仙水桥而南,出昆仑山前。王十朋诗:“昆溪想自昆仑决。”由此观之,旧郡志以坤溪即昆溪误矣。(上五溪俱县东。) 蒋溪在龙华寺前。源出金沙,其沙如金,故名。 九溪溪流凡九曲,故名。(上二溪在养志里。) 大济溪源出九座飞□,合众流,由耶湖过石峡为飞鸟溪,又三里为龟峰潭。 神堂溪源出富洋山。 三会溪其源有二:一出白隔岭,东过古濑溪;一出金华岭,历东山溪、大目溪、石碧潭,与古濑溪会。(上三溪在善化里。) 大目溪在万善里。其源有三:一出九座岩,一出佘溪,一出石狮岭,东流与众水合。(已上六溪俱县西。) 飞鸟溪在县西北。源出德化县,流入大目溪。其溪水浅沙平,群鸟翔集,因名。(已上十三溪皆流会于仙溪。) 枫亭溪在县东连江里。其源有二:一出皂洋,合吴坑水而下;一出新岭,东流至沙溪,与众水合,从双溪口而出,至太平港,以达于海。 沙溪在县东南。溪之旁,人烟稠密,号沙溪市。 双溪亦名沧溪,山水环抱,风景可爱,溪之上,林氏世居焉。 坤溪在县东永兴里。其源亦有二:一出皂洋坤村之鹫峰,一出白石山,流会于枫亭溪。 游洋溪在县东北兴泰里。源出上院山,与郭洋、石马二溪合,历洙溪与寻阳溪会,为虺潭。又与小姑水会,达于龟岭溪,逾永福大樟入于海。 郭洋溪源出云顶峰。 石马溪源出银岩山。 寻阳溪源出蕨阳岭,迳亮峰26与众会历凤阳溪、洙溪。 小姑水源出永福县白宝山。 白浮山27源出屏山,下接寻阳。 兴角溪源出东山,下接郭洋溪。(上二溪皆流会于游洋溪。) 黄龙坑在县北兴泰里。水出三峡间,潴为一潭,名曰“龙潭”。宋嘉定改元,亢旱,县尉朱子昌祷雨,奠献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越月复旱,知县陈齐精诚祷之,次日大雨。 何岩水在何岩之下。其源有三:一出谷目溪,一出杨梅溪,一出莲花峰。 吴坑山龙潭在永兴里。 卓洋28龙潭在连江里。(上二潭俱县南。) 西明院后龙潭在连江里。 寒洋龙潭在养志里。(上二潭俱县西。) 夫人潭在县北闻贤里角溪中。按《游洋志》:“东瓯吴氏女善巫,尝居于此,潭因以名。” 龙冈漈上有二潭,水出潭底,下流为漈,其势甚高。下有石洞,岁旱,乡人率扪崖攀萝诣之,以祷雨泽。 仙人漈发源于峰山之下。(上二漈在县东北兴泰里。) 蔡坑池在县南连江里。 龙池在养志里龙华寺寝室之前,龙井之右。其水虽旱不涸。 放生池在孝仁里。中有恩波亭。(上三池俱县西。) 温泉一在永兴里29双林院前,一在安贤里天柱庵侧,一在兴泰里。旧经云:“县西南大溪,蟠石中有三两穴,泉出如汤,旁有精舍,以“汤泉”名。旧经所谓县,指旧兴化县也。 圣泉在县南孝仁里平坂上,亦号“龙井”。旁有昭灵祠,春农将作,先致祭于祠,泉方涌注,丰岁不加,旱亦不减,溉田千有余顷,冬则枯涸。 伍泉 泉窟泉 洋峬泉 营前泉 乾尾井泉 洋泉 大泉(上七泉俱在县东常德里。) 瑞泉在县西养志里灵阳山之下。俗传僧正觉卓锡南岩,以杖击开石罅,有泉涌出,失名氏诗:“坐断鳌头千仞壁,击开石眼一支泉。” 白岩保泉 勋洋上保泉 勋洋下保泉 滩溪保泉 坑泉阴泉(上五泉俱在县西北闻贤里。) 义井一在县东街,一在县西街。 大井一在县前南门街,一在县东北登贤坊前,一在县学明伦堂前。(已上五井俱建功里。) 东井在永兴里石碑、东溪二岭之间,旧名“张赵井”。旧志云:“溪之中流有盘石,上圆,广数尺,旁有膝足迹及鞭迹,俗传张赵跪饮于此。 道者井在常德里。自马鞍山而下,旁有泓泉,其味甘美,深不三、四尺,虽旱不竭。相传昔僧伽经行卓锡于此,故名。(上二井俱县东。) 月台院前井在县西万善里。


      福宁州


 本州

  龙首山在州治后,峰峦秀拔,高出诸山,分为数支。其直下者为州之主山。前挹长溪,东抱华峰,西接莲坡,水光山色,映带城郭。山之顶,平夷千丈,唐季巢寇南侵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山之西有泉号“圣水”,其水清冽,可以愈疾,故名。 飞来山30在二十八都。势极高大,上有石岩,轩豁幽邃,俗呼“仙洞”。相传尝有异人修炼于此,仙去。失名氏诗:“覆石云间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宝。”(上二山俱州北。) 洪山在四十八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旧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有石洞,洞内有石屏、矶、棋局,浑然天成。上有篆文六字,人莫能识。洞口又有石窍、石罩、石泓,泉通海眼,深不可测。西有大郓山、石马峰、卧龙潭、钓鱼石、桃坑、桔洞、丹泉。东有三丫岭,山阴有洪下村。 瓢峰山在四十都。山青水秀,乡之名胜,人多游眺其上。鼓楼山山之下旧为温麻县治。有鼓楼与山相连,因名。宋改建为寺。 红山在龙旁山31之南,亦名小葛洪山。元教授吴南诗:“眼穷沧海三千里,脚踏红山数万层。”上有大小风门,天欲雨则吐云雾。东有龙潭,西有双髻岩。(上二山在四十一都。) 罗浮山在海滨。旧传此山浮海而来,与水澳山相连。 石笋山峰峦耸秀,上有清泉一穴,冬夏不竭。(上二山在四十二都。) 文岐山在四十三都海中,广袤五里。上有玉井峰32、钟冠峰、罗汉岩、金牛迹,桃花村、梅坡33。凝烟积霭,宛如海上青螺。 霞浦山在四十七都。昔有陀罗仙翁者居此。宋谢邦彦诗:“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避秦不计年。” 南金山广袤二十里。旧传有客从海道来,宿山下人家,翌日早,遗金二大锭而去。主人兄弟知客所亡,追十里许还之。客谢曰:“得金不取,必非常人,异日声价,当比南金。”后人因称其山曰“南金”,又曰“大金”。伪闽四门博士杨农稷诗:“双金误失在须臾,追送还金世所无。过此令人怀往事,山名万古播芳誉。” 石洞。相传尝有仙居之,内有炼丹灶。 □剑岩。(已上俱在南金山上。) 笔架山。在江中,望之若浮于水上。 沙龙。沙堤若龙,以障海涛者也。(已上俱在南金山下。)保老山、中峰山。二山南北相向,宛如宾主。 小金山。在南金山之南,山下居民多以鱼为业。 浮膺山34在海中。失名氏诗:“绝顶试穷千里目,烟波深处是琉球。”上有四澳,控压海道。宋元间居民甚蕃,亦有显宦者,如镇国大将军林国祥辈皆居此。国朝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奏迁其民于大金山,防倭寇也。一本“浮膺”之“膺”作“鹰”。 笔架山亦在海中。三峰秀耸于烟波苍莽之中,望之如笔架然。(上三山在五十一都。已上十一山俱州南。) 积谷山在十三都,峰峦秀拔,景概幽胜,有泉一泓,清泚可玩。旧传有仙游于此,岁旱,取其水祷雨,多获丰年之乐,故名。 铁障山在二十都。壁立千仞,其色如铁,亦名“昆岗”。旧有驻履亭,宋时里人程氏所建。知县孙侑诗:“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 俞山35在大海中。内有三十六澳,其地肥饶,生齿繁盛。洪武中,江夏侯周德兴徙其民于八都,以防倭寇。 七星山在前山之东。浮立海面如七星北拱,故名。 莲花山在四十八都。五峰攒簇,如莲花状。山麓有大小二石如龟,其色莹白俱36,首尾可动,背有拆文。宋林杞诗:“天开五华□□□,神龟引子巢其中。千年皮骨老化石,玉色不与□□同。”(以上五山俱州东。) 龙榜山在州西三十九都。□□飞仙石37,石凹38,又有仙马迹,山下□□39多登科者,故名。 大姥山在十都。旧名“上山”40,□□牧录41,容成先生尝栖之。今中峰下有鼎、石臼尚存。王烈《蟠桃记》:□时有老母□□□,□□□业42后,获九转丹砂法。乘九色龙而仙□,□□为“大母山43”。下有九龙墩,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山有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旌、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三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凡二十二峰,最号秀拔。又有仙掌、石虎、摩霄、悬钟、石笋、天柱、拨云、卓笔、□子44、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凡一十四峰,合之为三十六奇。其他悬崖飞瀑,千岩万壑,不可殚纪。 九龙墩。或云,王氏兄弟九人肄业于此,后为九州太守,故名。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州志所列峰名多与此不同,恐当以嵩之记为正。一本谓闽王封此山为西岳。考之《三山志》,有云:“伪闽将郊天,乃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三山志》修于宋时,去伪闽未久,必有所据。 马冠山在二十都。女仙马氏炼丹于此,井臼犹存。 昆岗山在二十一都。高耸凌空,望之如半月。山脊时吐云雾,可知雨旸。 草堂山在十一都。旧号灵山。唐林嵩尝筑草堂山间读书,因名。上有岩泉,虽旱不枯。里人祷雨,必有蜂自岩中出45,俄而石壁流液,乃取以归,甘霖随应。(上四山俱州东北。) 望海山在二十八都。距海百余里,山势极高,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有棱层石,蛎壳粘其上甚多。高峰时有云气,土人恒视之以候雨旸。下有二小山,对峙如门,每岁重九日,乡人多登高于此山。 双髻山在三十三都。双峰并立,其状如髻。 柘洋东山在三十一都。视诸山为极高,绝顶春深积雪不消。东望海外数百里,西南北诸山皆在屡舄之下。(上三山俱州西北。旧志“柘洋”之“洋”作“阳”。) 松山在州东南,濒海。唐乾符中,白水仙陈蓬居于此。今山下人家离离,鸡犬之声相闻。蓬尝题所居诗云:“竹篱疏见浦,茅屋陋通星。”古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昔时风涛险恶,岁有溺舟之患;今流沙渐合,可褰裳而涉也。 台澳仙崎山在五十都。俗传葛仙翁尝燕群仙于此。江中有小屿,形如樽俎,又有仙屏山、仙倚石,远望若台。 白瓢山在三十六都。其山色白如瓢,卧大海中,山脊则宁德县界也。(上二山俱州西南。) 展旗峰在在坊都。以形似名。又有檀林46、文笔峰、石鉴轩、寿山屋、翠萝屏、湛恩池、偃松塔、涅槃石、仙人冢,合之为十奇。 文笔峰在西隅都。以其状名。(上二峰在州城西。) 白虎岩在十七都桐山之北,状如伏虎。州有登科者,其岩辄鸣。 合掌岩在十五都。岩顶之石皆如合掌状。有石鼓、石角,又有石上印指足痕。旧传僧仙居之,祷雨辄应。(上二岩在于州东。) 任公岩在州东北。俗传任公旧栖于此,夜眠石碛,驱两龙兴云行雨。岩后悬岩下有篆刻,其文曰“任公凤栖”,崖谷清幽。又有“卧石”二字沉渊底,字皆盈尺,笔力精劲,世传任公手笔也。宋元丰中,王谨惩□追记其事,至今乡人目其地为仙源。 分水岭在州北十九都。闽□47,之界也。 松桥岭在州南四十四都。宋开宝中。虞部员外郎周济作施饮亭于其上,并以田给之,今废。 王头陀岭在州东六都。昔有王头陀者,尝砌岭路,因名。北连九岭,崎岖险峻,为九岭之最。宋嘉定中,知县杨志用石甃之,以便行者。方宪武48为记。 池家岭在二十六都,中有古涧,深百余仞。又有石门,俗呼仙人洞。洞之右石上有巨人□49,俗呼仙迹。相传深夜或闻丝竹之音。 杨梅岭在□□都。旧多产杨梅,故名。宋开禧间建寺,僧始砌岭路。自岭而下,东抵九里亭50,西抵十八溪,然犹路崎岖荦确,行者患之。宋嘉定十六年,知县杨志捐俸甃之以石。邑人名曰“杨公路”。(上二岭俱州西。) 石马岭在□□都。岭甚高峻,有石危立如马。下有石乳流沫,俗传其能耗四乡之粟,居人因凿缺其口。 骆驼岭在五、六都。岭之势如骆驼状,其下居人多贵显者。(上二岭俱州东北。) 梨溪岭在州西北二十五、六都。其上多产梨木,下临清溪。唐林嵩登第归,结庐憩其上。 马迹岭在州西南三十八、九都。上有马蹄行迹,又有石室、石棋盘,皆出天成,世传神仙所居。渔洋垾在渔洋山。势如蜂腰,去海甚近,而隔绝不通,故曰“垾”。若凿港引潮,而舟楫可通,则不经大海,可以避驴头马头之险,舟舶辐辏,实郡之利也。宋淳熙中,县宰议兴是役,邑人翕然聚财至数千缗,后凿之,遇石而止。 白水江旧记云:闽之先居海岛有七种:卢亭、白水郎、乐山、莫傜、游般子、山夷、云家之属是也。此江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先是白水郎停舟之处,因名。按州志谓,昔闽人先居海岛者有七种,或云白水郎乃卢循余种,散居海上,以船为家,冲波逆浪,略无惧惮。唐武德中,招其首领降之。二说不同。 董江在州东北廉江里。江边有山,旧传董奉尝居之,后丹成而去,江因以名。 霞浦江中有青、赤、黄、玄四屿,若霞之映水,而其状又若凤之展翼然。 砚江与霞浦接流。中有屿,顶平如掌,上有石人拱立,随水出没。(上二江在州西南。) 长溪在州西门外。源出白岩,流经建善寺前,迤逦至沙塘,溉田数百顷。 秦溪在州西三十六、七都。 倒流溪在四都。源出九都乌岩,流至赤岸,其水冬夏不竭,溉田万顷。以其西流,异于众水,故名。 蓝溪在十都。源出大姥山西北,东南流。每岁八月中,溪水变蓝色,俗传大姥染衣。居民候其时取水,沤蓝染帛最佳。(上二溪俱州东北。已上三溪俱达于海。) 松山港在州东南□□□都。其上流接白岩前溪之水至松山前,两潮会合,有沙洲,今海航多泊于此。 陈八娘坑在州治北石濠中。有泉自石洞中出,味甘而清,夏月州人多汲而饮。旧传陈八娘病,饮此水得愈,因名。 龙潭在州南□□都。源出洪山,至此潴而为潭,溉田数百顷。 袁二娘潭在州东□□都,中有石床、石龙51、石印、石马蹄,两两相对,□涸52见之。相传袁二娘仙于此。 少府潭53在□□都。旧传尝有县尉祷雨于潭,随感因名。 盖石潭在□□都。潭有三穴。旧传上穴为龙居之处,上有石盖;中穴有一大石坦平,而水清冷,为龙浴之处;下穴水泉澄湛,为乡人祈祷之处。凡岁旱精诚祷之,则潭中波涛汹涌,霖雨随至。(上二潭俱州西。) 纬丝潭其水澄澈,俗云以纬丝测之,莫知其深。 北坑、西斜二潭岁旱,乡人迎其水及鱼虾蟹之类而归,祷雨多应。 藜溪潭54旧传中有伏龙,每旦至午,云雾不散,岁旱祷之或验。(上三潭在州东北。)石池在望海里。四时不涸。 双泉井一在州治东,一在州治西。 曲井 西巷井55上二井在西门外。 东津玉井在州北二十九都。上有怪石穹窿,高数十仞,井门可容一人出入。当门水浅,门内深不可测。绝顶有水三、五点常滴,如更漏之声。相传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咸井在五十二都。其井并田,或八月潮大,田中俱没,潮退,井水清甘如旧。里人供酿,酒味特佳,诸井皆不及也。 后崎双井在四十都。其地滨海,居民咸赖是井以汲。(上二井在州南。) 蒙井在州东十都灵峰寺前,泉清而甘。莆人郑樵尝品题为第一,不让惠山泉。又佛殿石罅中一泓,旧传能愈疾,今湮塞久矣。 义井在州西北四十三都。泉水清甘,居人五十余家咸取给焉。


 宁德县

  霍童山在县北十二都。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记谓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马承祯于此修炼,后驾鹤飞升,遂名“鹤林”。又吴郡邓元、沛国王元甫、盐官褚伯玉于此授青精饭、白霞丹景之法。天宝间,改名“仙游山”,伪闽封为东岳。山之中,幽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不能悉数。每天睛月皎,居人往往闻空中有乐声。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罗延岩,西有神僧石窟、葛公仙岩,南有苏溪鹤岭,北有菩萨、紫帽二峰。 大童峰、小童峰。二峰并峙,壁立无际。 左右弼峰。《仙经》云:茅君为左弼仙卿,韩众为右弼仙伯。 宝剑岩。 霍林亦城洞。 都泉湖,广十丈,旁近田资以灌溉。 都尉甘露坑。水绝甘美,饮之去疾延年,俗传茅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 莲花石。 石仙坛。 海鳅井。广五六丈,其深莫测,相传中有海鰌甚巨。或时出井面弄水,久晴必雨,久雨必晴。 石廊。长三十余步,又有石室,室东有石桥横跨涧上,亦有捣药石臼、石盆、石盂,皆天成也。(已上俱在霍童山中。) 高盖山。山之别峰也,洞天正在其上,常有紫云覆之。 石钟山在四都。山之脉与石壁岭相连,顶有一石如钟,扣之,有声鍧然,因名。 龟山在十都。唐太和中,有二僧携铁钵铜瓶入于幽谷,逢龟即止,曰:“此吾居也。”因名。宋程师孟诗:“香焚檐蔔岩云晓,花发莎萝海口春。” 凤山在十四都。山之高者卓然万仞,旁分两翼,如凤凰之飞,故名。山有凤池圣僧岩、虚石岩,其岩四面玲珑。又有卓锡泉。旧传僧湛庵遇旱,泉竭,无水以供湢浴,遂以杖卓地,其泉涌出。(上四山俱县北。) 金瓯山在一都。四际平旷,山突出其中,形如覆瓯。又名覆釜山。 勒马山东接飞鸾岭,西俯大海。前峰回顾拱挹,状若勒马,为县之前山,与学宫相对。 梅溪山在飞鸾岭之东。前有笔峰,后有屏山,而鸾江绕其下,亦一胜处也。 城澳山山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中无所产,人迹罕到。 真龟山四峰壁立,青翠插天,远望若屏风然。上有一石如龟,凭岩左顾,因名。 杨溪山与梅溪山相连。(上五山在二都。已上六山俱县南。) 棋盘山地极幽胜,中有仙人坐卧形迹及棋盘石。元道士周净白因构庵以祀焉。 石碑山其山多石少树木,石皆温润。又有一石突出山前如碑碣之形,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二都。) 白象山在二十三都。其山自展旗峰发脉以至于此。其形如象。后峙三台,前对环溪,溪之流萦回清澈,俗谓之“白象临湖”。(上三山俱在县西。) 莲花峰其形如莲花万朵,青翠插天,盖一邑之胜概也。 星帽峰林木蕃茂,溪谷幽夐,与白鹤峰、瑞峰皆为县治之形胜。亦名展诰峰。(上二峰在一都。) 双廌峰在九都。两峰并立,秀拔千仞,宋提刑郑南家于峰下。其后一门多中科甲,因名。(已上三峰俱县北。) 玉女峰在一都。四际皆小山,而此峰独立群山之上,云烟缥缈,如玉女之在帷中,堪舆家谓之“帘幕贵人”。 仙茅峰旧传茅仙炼丹于此。中有虚土,击之辄有声,号“仙土鼓”。按《罗源县志》亦有仙茅山,亦谓其中有土鼓,疑即此峰,而界于二县之间也。 白马峰峻极云霄,如马昂首之状。(上二峰在二都。已上三峰俱县南。) 瑞峰在县东三都海上。秀拔万仞,与白鹤峰对峙,为县治之左山。昔韩、董二仙修炼于此,丹井、棋枰之类尚存。 白鹤峰其脉起于白岩,逶迤数里,秀拔千仞,南连飞鸾岭,北接莲花峰,县治之山最高大者无出于此。其下为白鹤岭,道通罗源县。石磴崎岖,峰峦百折,宋枢密曹辅尝构亭凿泉于其上,以便行者。今亭废,而泉犹存。 文笔峰其尖如笔,故名。 展旗峰峰峦千仞,舒徐委曲,形如风中之旗。西乡诸山皆本于此。又有钟峰,峰之下有大湖曰“钟湖”,水深莫测,鱼龙宅焉。相传昔有金钟自湖中飞腾而去。(上二峰在二十二都。已上三峰俱县西。) 五云岩在四都金刚寺。相传旧尝有五色云浮其上,故名。 狮子岩在七都。以形似名。 凤凰岩在十二都。形如凤凰展翼,因名。 仙迹岩在百步溪边。上有双仙掌及马迹。 响山岩二山相对峙,人语则山谷响应,因名。(上二岩在十三都。) 燕窠岩在十五都。形如燕窠,因名。 显圣岩在十六都。石室可容数百人,有虎溪桥、灵岩井、醉经堂、铁罗汉、灵凉阁、石炉峰、石塔、显然泉、天然池,合之为十奇。(已上十二岩俱县北。) 万石岩在县东三都。岩石如室,可容数百人,中有石龟、石井、石床,旁有仙人石,两山之间有石桥。 道者岩在县西二十三都。中有石门、石室。昔有姚道人居此,故名。 金鸡岩在县东北十都龟山寺。 峬岭在七都下。有东墙渡通宝丰银场。 新岭在十五都,路通宝丰银场。最高者曰“大新岭”,其次曰“小新岭”。上有瀑布,如银河倒泻。人过其下,虽盛暑亦萧爽如秋。(上二岭在县北。) 飞鸾岭在县南二都。形如飞鸾展翼,与勒马、梅溪山一脉,逶迤曲折,以达罗源。岭之下有飞鸾渡,又有飞鸾桥。 石壁岭在四都,与石钟山相连。上有石壁峭拔,盖岭之最高者也。上有黯井,巨石之中泉水涌出,清澈而甘美,虽旱不涸,虽涝不盈。(上二岭在县西。) 石塘岭在县西北二十都,路通古田县。岭之下有塘,以石甃之,清泓可鉴。元陈尚德居岭下,学者因称为石塘先生。 金仙洞在县北八都际山。 罗汉洞在二十三都,与石壁岭相对。四山崒嵂,树木蒙密。相传秋夜或闻钟声。尝有樵夫深入,忽遇行脚僧数十趑其后,查无所见56,洞边有罗汉桥。 石室洞在二十二都。岁旱,或闻洞中有音乐声,必雨,岁乃丰稔。 穹窿石57在二十三都。其形穹窿,故名。(已上三洞俱县西。) 天柱窟在县西二十三都穹窿溪尾,有巨石窟,乃天成也,约围十丈,深不可计。 琢玉洲在八都。 桃花洲在二十都鹤林观东一里,相传唐初始有此洲。其上种桃甚盛,今洲存而桃已竭。 柜洲在十四都。水极险恶难渡,居人凭倚其险,鲜畏怯者。(上三洲俱县北。) 官井洋在县东三都。源出处洲龙泉县界,东流百里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至廉首村,而汇于洋。 油溪在四都。源出古田,合罗源至溪口村,同出于三屿之左,汇于洋。 外渺溪在十三都。源出政和县界,至程溪口渡南,合甘露溪、溪,经深渡浦,至长境平水分为二,而汇于洋。(上二溪俱县北。) 飞鸾溪在县南二都。源出罗源,至于三屿之右,而汇于洋。 环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古田县,双溪夹拱,周围环绕,经于天柱窟互峬源而汇于海。 穹窿溪在二十三都。源出古田县,合周仙湖东流至此。又东为淀尾,经赤鉴湖而下,汇于海。(上二溪俱县西。) 栖云龙潭在县南二都。澄深莫测,有龙宅焉,祷雨屡验。 百丈龙潭在石壁岭中。有三潭,险绝不可到,缘石攀藤而上,约百余丈乃至,因名。 险峻龙潭从石壁岭沿溪而入,其潭有三,地极险绝,故名。(上二潭在四都。) 午日龙潭在二十三都桃溪尾58。四山环绕,岩头瀑布千寻而下,下有三潭。 定泉在县西一都灵溪寺。深仅二尺,大浸不没,大旱不减。故以定名。


 福安县

   铜冠山在县东北,为县之主山。四时云气蒸郁,青翠不改。山下流泉清冽,有疫疠饮之多愈。 扆山在县治后。列峙如扆。(上二山在一都。) 石马山在五都。以形似名。 玉案山在六都。顶平如案,上有玉女洞。 石羊山在七都。上有石如群羊。 菖蒲山山中多产菖蒲。其右有乐道岩,岩之上旧有紫微庵,旁有乐道堂,故名。少师王宾诗:“林端仙馆千山合,石罅灵泉一派清。” 昆仑山高耸万仞,上有天池,池畔有人家。(上二山在八都。) 东山在九都。上有天池,积雪不消。相传昔有缪仙者修行于此,邑人呼为“缪仙峰”。下有银坑。 虎口山在十一都。(已上七山俱县北。) 重金山在县治南,今布政分司在其前。失名氏诗:“东迎五马青峰秀,后拥重金紫气高。” 三公山距县二里,即儒学之前山。上有尼庵,旁有石塔,邑人谓之文笔山。以三公名,所以期后学也。(上二山在一都。) 灵岩山下有金印石、钓鱼台,前有双剑水交流。唐薛令之居此,尝闻龙吟之声,后令之归隐,赐名“廉岭”59。里人郑孔材诗:“拨破尘怀强自宽,瘦筇扶步访名山。坐看流水心偏静,吟对落花春已阑。梵刹古碑苍藓合,草堂残础白云闲。清风高节今还在,欲酌幽馨想未难。” 湖山山之绝顶有积善岩,下有石龟潭。相传古潭水深阔,唐、宋以来,流沙渐拥。古谶云“石龟沙合状元生”。唐薛令之首擢巍科,为闽破天荒进士。其后廉村之人,簪组蝉联不绝,人以为应。 城山薛令之弃官隐居之处也。相传唐季巢寇乱,乡民筑城于此拒之,故名。 缪家峬山唐时缪氏有子,七岁聪慧能文。开元间以神童召试,赋《新月》诗云:“初出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团圆照满天。”人怪其志高迈,窃掘其山,有淡血流出,遂不显。今或呼为蛾眉山。(上四山在二十都。) 流水坑山在二十二都。高峰上有一洞,人迹罕到。每山头云起,甘霖即至,邑人视之以占雨旸。 凤山在二十六都。形如翔凤,故名。 覆钟山在三十三都。以形似名。上有魏、虞二仙石,岁旱祈雨多应。 马鞍山在三十四都。如马鞍状,与文笔峰相连,邑人谓之“文武峰”。 周大山宋止斋陈传良60尝经此留题。 旗山形如覆釜,连下三级,又若旗然。(上二山在三十五都。已上十一山俱县南。) 马顶山在二、三都。其山两端高起,中央平凹,其顶朝邑中,若奔马状。 岩湖山在三都。上有巨石如掌,又有仙掌、马蹄迹。(上二山俱县东。) 龟仙山在一都。上有马仙遗迹,岁旱,祷雨多诣焉。至则以空瓶置岩石间,须臾水自溢出,乃迎以归,霖雨随霪。山下有泉,自石眼中出,仅容一勺,取之不竭。 仙境山在十五都。峰峦峭拔,怪石嵯峨,岩洞宽豁,石门封固。相传尝有耕叟见三人服唐衣冠,由洞门而入,盖神仙也。因以名山。岁旱,祷雨辄应。 马仙山在二、三都。相传马仙尝憩于此。山顶有泉清冽,岁旱祷之多应。叶仙山相传闻昔有叶姓者,修炼于此。 福源山(上二山在十八都穆洋。) 牛山在三十六都。山石巉岩,上有牛迹,因名。(已上六山俱县西。) 狮子峰在七都蒲家山。峰峦峭峻,岩穴幽邃,其上时有烟雾冥濛。 天池峰在十三都。山巅有池,泉水清泚,虽大旱不竭。主簿徐元德诗:“地灵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满池。” 紫藤峰在二十六都。峰峦峭耸,紫翠参错,亦邑之胜处也。 莲花峰在三十五都。 文笔峰在三十四都。端重秀丽,尖如卓笔。 天柱峰在三十六都。有巨石端方而高,势若擎天之柱,因名。(上四峰俱县南。) 龙首峰下有凤渚。 揭旗峰与龙首峰对峙(上二峰在县东二都。) 奏儒峰太宰余泽生于此,后人因以名山。考之《科名志》无余泽名,或疑为余深,然深罗源人,岂初生于此,而其后迁居罗源也欤? 凤翔峰三峰高耸如凤舞然。(上二峰在县西十八都。) 更漏岩在八都。两峰屹立,有瀑布泉沿崖而下百余丈,远闻其声如更漏然。俗呼百丈漈。 虎口岩以形似名。 白公岩在载首山下,有石室广数丈,俗传灵泽夫人洞,乡人多于此祷雨泽。(上二岩在十都。已上四岩俱县北。) 宝生岩在二十一都。旁有三石岩,石形如笏,面有红晕一抹,俗以为仙书,其文奇古,人莫能识。 柳屯岩在二十五都。相传尝有异人乘牛至此,牛迹印石上,至今犹存焉。 百辟岩在二十九都。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旁有龙。 韫秀岩在三十一都,五峰之旁。岩前有石甚平坦。(以上四岩俱县南。) 狮子岩里人缪梦攸尝赋诗曰:“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擞;若问破天荒,还吾霹雳手。”后梦攸擢巍科,岩有响震。按《科名志》缪姓无名梦攸者,惟乾道五年武举有名梦攸者,乃黄姓也,而此岩在县之黄坂,疑作黄梦攸为是。 普照岩上有观音阁,名曰“普照”,因以名岩。(上二岩在县西十八都。) 金鸡岩在县东北二十四都西峰寺右。相传尝有金鸡出入岩中,故名。 横障岩在十三都。壁立苍翠,如画障然。岩之半有石龛,下有石潭。 金刚岩在三十四都。石室巉岩,顶有蛎壳,山下分歧如展旗之形。 白气岩在三十五都。常有气冒其顶,邑人望之以卜阴晴。(以上三岩俱县东南。) 积善岩在县西南二十都。湖山绝顶,石洞幽险,上有朱元璋题名石刻。岩之半,石上有仙掌迹痕,其石扣之有声。 岩湖障在县北五都。高二、三十仞,阔六、七十仞,其平如掌。可容数百人。半岩有穴,可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 铁仙障在县西北十三都。三峰峙秀,石林阴森,俗传旧有仙人舍于其上。宋郑南诗:“瘦节扶我云中去,有怀欲共山灵语。南阳催起卧龙人,早为苍生作霖雨。” 北岭在县北五都。 闽川岭在二十八都。 双岩岭在三十四都。宋建炎间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尝屯兵于此。(上二岭俱县南。) 栖云岭在十五都。正统间,邑人李伯达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景泰五年,郑景修重建。 枣岭 福岭 急堠岭 牛岭(上四岭在十八都。已上五岭俱县西。) 道者岭在三十五都。 飞霞岭在三十六都。(已上二岭俱县东南。) 洪三娘洞在县东二十五都,俗传洪三娘显灵于此。 王母洞在县西二十一都龙首峰之后。相传尝有仙修炼于此,洞中时闻鼓乐之音。 松源洞在二十二都。 马仙洞在二十四都。俗传有仙自武夷山来,留迹于此,常有云气出洞中。(上二洞俱县东南。) 沙洲在二十都。旁有望京桥。 兴庆洲在二十五都。夹两溪之中,有良园数顷。(上二洲俱县南。) 龟湖在县治西一都,旧学宫之泮池也。元至大丙午元旦,水忽应潮盈缩,湖中巨鱼咸见而跃,邑之举子皆以为化龙之祥,竟为文祭之。孚斋张常立石以记。考之元史,前丙午大德十年,后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也,今县志以为至大,盖误。 苏江在三十一都。宋大观末杨秕寇发61,欲劫江东,请于江之神不许,中夜强进,民逆涛击之而止。建炎间叶侬之乱,渡江亦然。通判刘詧尝为文祭之。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中有六屿,故名。(上二江俱县南。) 洗心台在县北东溪中,盘石屹立,方围数十仞,平坦如掌。宋有林氏兄弟争田,乡人劝之遂感悟,置酒石上,相与欢洽如初,因命工镌石曰“洗心台”,志悔过也。 东溪源出温州平阳,西流下白石溪,合流至洞口入于海。 廉溪在二十二都。源出政和县牛岭白石尖,下穆洋,合流至廉首入于海。唐薛令之归隐溪上,后人因以名溪。失名氏诗:“不是先生清节在,此溪何以得廉名。” 秦溪在县治东二十二都。源出福宁州钟龙井,派流至此,以达于大江。 大梅溪在县东南二十五都。源出杉洋,北接大溪,南达于海。 甘棠港在县南三十四都。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观察使王审知祷于海灵,一夕震雷,暴雨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其港之神为显应侯。 沙潭在县北六都。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有蛟潜焉。每风雨雷电,则飞跃于潭中。 庙山潭在县南二十都。尝有渔人见潭中石洞砑然,疑神物所居也。 栖云潭在县西一都。广百余丈,深二十余丈,长不可计。潭中有一巨鼋,屡现灵怪。或亢旱,鼋辄浚潭,有木查竹屑,浮涌潭面,上雾下潦,次日轰雷震地,则骤雨倾盆矣。 黄牛滩在县北七都。两旁怪石巉岩,状如黄牛,滩甚流急。相传昔有池道士者,死为滩神,舟楫上下,必献楮币而后行。 倒由滩62在县南二、三都。滩水清冽,居人多汲以供餴、饎之用。 龟镜井在二十五都。其井潮退则泉满,潮长则泉涸,人不敢饮。 帽头井在二十九都。泉清而甘,冬夏不竭。附近居民凡千家,咸资给焉。(上二井俱县南。) 阜井在环溪之旁。井高溪下,相去悬绝。井深仅四、五尺而泉涌,冬温夏凉,其味甚甘,凡有疾者饮之多愈,元学士龚浚所砌也。 龟湖井在西禅寺下。泉清而甘,邑人汲以供酿酒味香冽。(上二井在县西一都。) 圣泉井在县东南二、三都,泉水四时不竭,冬温夏凉。上有石屋覆之。 锦屏井在县西南一都。泉出石匣中,其味异于常水,邑之百余家共取给焉,冬夏不竭。


    潮 汐


 福州府

 闽县

  海在府城东南。唐太和中,闽令李葺63筑海堤,跨闽、长乐二县东。 汐自闽安镇而入,过马头江,歧而为二:左行者为东西岐江,右行者为南台江。县境河口通南台江潮,迤逦至府城下,分为三派:一派由水部门入城,一派绕城东,一派绕城南。沧州诸处亦通南台江潮,濑江诸处则通西峡江潮。各支分派别,几遍县境。其潮侯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午时至;初三、初四、十八、十九日俱末时至;初五、初六、二十、二十一日俱申时至;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日俱酉时至;初九、初十、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卯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辰时至;十三、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俱巳时至;十五、三十日俱巳未午初至。此潮入府城内河之候也。江潮缓海潮三刻至,入河则又少迟。


 侯官县

  潮汐县境黄江、南屿诸处,接怀安县阳岐江潮、古灵、浯江诸处,接怀安县瓜山潮,俱旁入港浦,几遍县界。


 怀安县

  潮汐入县境,阳岐江接西峡江潮,仙崎江接阳岐江潮。俱傍入诸浦。


 长乐县

  海在县东南。县东有海堤,详见《闽县潮汐至》64。 潮汐自闽县下洞江而入县境,太平港、龙门渡、白田渡,广石渡皆通潮。


 连江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十有二派:一派抵官塘洋,一派抵荻芦峡,一派抵鳌江,一派抵蛤沙以达大小埕澳,一派抵琯头澳及门边,一派抵大小澳以达东岱澳,一派抵赤崎以达双髻焦,一派抵定海澳以达黄崎澳,一派抵鹤屿澳以达洪下澳,一派抵港头澳,一派抵马鼻澳及黄沙崎澳,一派抵赤石澳及蒜屿澳,一派抵连江港以达罗源县界。


 福清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一派流入迎仙港、迳港,入迎仙港者至莆田县子鱼潭而止,入迳港者至应天院前而止;一派入海口镇,至水陆院西而止。


 永福县

  潮汐入县境永福溪,接侯官县浯江潮汐。


 罗源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自招贤里廉澳门入,历白水洋,经禹步迹,歧而为二。县境起步溪、九龙溪、沈尉桥港皆通潮。


 泉州府

 晋江县

  海在府城东南正东。海道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屿,又二日至琉球国。 潮汐自晋江洛阳江入县境。烟浦、陈埭埔、玉栏浦、植壁港、安海港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南安县

  潮汐入县境,双溪口、金鸡桥俱通晋江潮汐。潮大至双溪口,潮小至金鸡桥。


 同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双溪通潮。


 惠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添崎港、峰崎港、网川澳、仪场澳、大岞澳、獭窟澳俱通潮汐。


 漳州府

 龙溪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分三派入县境:中一派自泥仔洲、乌礁洲、许墓洲三门入,复合流环绕郡治,经通津门外,至西溪而止;左一派由濠门山下入,经柳营江桥,至北溪而止;右一派由海门山下入,至南溪而止。县境一、二、三都、四、五都、八都诸澳,皆通潮汐。


 漳浦县

  海在县东南一百里许陆鳌千户所城之东,其西旁有溪。 潮汐通至陆溪桥五里许,经邑之南门桥至官迳而止。县境浯港、径港、黄淡港、蔗港、竹港皆通潮。


 兴化府

 莆田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三派:一派自碧头而入,抵迎仙港;一派自上黄竿而入,抵涵头港;一派自下黄竿而入,抵白湖港。又各旁入于县境诸港浦。


 仙游县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俱自莆田系蓼而入,行二十五里许,经小屿以及太湖,又行一十五里,一派入于枫亭溪下,曰太平港,一派入于双溪,曰双溪港。


 福宁州

 本州

  海在州城东南。 潮汐按《三山志》,入州境凡五派:一派自松山港口而入,一派自鸟崎港口而入,一派自敛港口而入,一派自怯港口而入,一派自沙埕港口而入。州境大桥斗门、饭溪、杨门潭、圆塘、桐山诸处皆通潮。


 宁德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五派:一派自南桥而入,一派自跨教桥而入,一派自蓝田桥而入,一派自东墙渡而入,一派自铜镜渡而入。


 福安县

  海在县南。 潮汐自县南官井洋、古镇门而入县境。甘棠港、黄崎岭、白沙镇、廉村、化蛟桥诸处皆通潮,又旁入诸港澳。

  校 注

  1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亦作鸣峰山”。

  2 “拖露”疑为“挹露”之误。

  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唐妙应禅师”。

  4 重刊宋本《仙溪邑志 山川》作“数十人”。

  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大官陂”。

  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仙溪邑志 山川》作“数里”。

  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系“覆鼎山”之讹,《闽书 方域志》亦作“覆鼎山”。

  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南湖岩”。

  9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烽山”。

  10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燕峰”;《闽书 方域志》作“燕峰岩”,并云:“岩有石窟,燕冬蛰焉。”

  11 《闽书 方域志》谓为“啄木”之误。

  12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山水娟秀”。

  1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雷喧”。

  1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仙溪邑志 山川》均作“大柘山”,《府志》并云:“以山多柘木得名。”

  1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吴氏”。

  1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仙溪邑志 山川》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紫幕山”。

  17 应为“上二山”之误。

  1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鸣山岩”。

  19 《仙溪邑志》作“平坡”。

  20 《仙溪邑志 山川》作“梦赏岩”。

  21 《仙溪邑志 山川》作“藏春坞”。

  22 《仙溪邑志 山川》作“石牌岭”。

  2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数尺”。

  2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陈光义”。

  2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又五里”

  2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凫峰”。

  2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白浮溪”,此误

  28 《仙溪邑志 山川》作“皂洋”。

  29 应为“一在永兴里”。

  30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飞来峰”。

  31 应作“龙榜山”。

  32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玉牛峰”。

  33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梅陂”。

  34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浮瀛山”。

  3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嵛山”。

  36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及民国《霞浦县志 山川》均作“形体皆具”。

  37 《闽书 方域志》作“下有飞仙石”。

  38 《闽书 方域志》作“石臼”。

  39 有关志书用语互殊,据文意寻绎,似阙“居人”二字。

  40 《闽书 方域志》作“才山”。

  41 据《闽书 方域志》,《力牧录》上缺一字,据文理似是“按”字。

  42 据《闽书 方域志》全句为“尧时有老母家路傍,练蓝为业”。

  43 两句应为“乘九色龙而仙去,因呼为太母山”。

  44 《闽书 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均作“童子”。

  4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必有蟛蜞见”。

  46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旃檀林”。

  47 据《闽书 方域志》为“闽浙”。

  48 《闽书 方域志》作“杨宪武”。

  49 《闽书 方域志》及民国《霞浦县志 山川》均作“有巨人迹”。

  50 《闽书 方域志》作“东抵五里台”。

  51 《闽书 方域志》作“石笼”。

  52 《闽书 方域志》作“水涸”。

  53 《闽书 方域志》作“少府龙潭”。

  54 《闽书 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均作“梨溪潭”。

  5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西港井”。

  56 据《闽书 方域志》,“查”为“杳”之误。

  57 《闽书 方域志》作“穹窿洞”。

  58 《闽书 方域志》作“姚溪尾”。

  59 《闽书 方域志》作“廉溪岭”。

  60 《闽书 方域志》作“陈傅良”。

  61 道光《福安县志 祥异》作“政和中,山寇汤粃率众寇村”。

  62 《闽书 方域志》作“倒油滩”。

  63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作“李茸”。

  64 为《闽县潮汐志》之误。


卷之十三


  地理

    城 池


 福州府

 府城

  闽越王故城,在今布政司北二百五步。晋太康三年,始置郡。郡守严高,以旧城险隘,乃图山川形势,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之小山阜,曰:“是宜城,五百年当大盛。”遂迁焉。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始修拓其东南隅。文德元年,陈岩复修之。北起小山阜,南至虎节门门外还珠门,东起康泰门,西至宜兴门;又有定安门、清泰门、丰乐门,是曰子城。及王氏据有此土,益加修葺。唐天复元年,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北起永安门,南至利涉门,东起海晏门,西至丰乐门;又有通津门、清远门、延远门,是曰罗城。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自严胜门、遗爱门至迎仙门一带;又有美化门、水部门、井楼门。后归吴越。宋开宝七年,其刺史钱昱复筑东南夹城,南自合沙门而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而北,至汤井门;又有通仙门、船场门,是曰外城。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尽隳其城。皇祐四年,复诏郡守曹颖叔渐次修筑,乃自严胜门始甓百五十丈。熙宁元年,郡守章岷请修子城,未及兴工而去。二年,郡守程师孟乃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增筑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积中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绍兴元年,郡守程迈始发石累子城虎节、定安、丰乐、康泰四甕门,设敌楼其上。既而四门尽复旧而敌楼亦随废。淳熙间,子城尚如旧,而罗城则存通津、海晏、延远、永安、安善、清远六门,夹城则存美化、水部、井楼、严胜、遗爱、迎仙六门,外城则存合沙、通仙、行春、汤井、船场、怡山六门。咸淳九年,又增筑外城。元混一天下,城壁复渐堕废。至正十四年,平章陈友定稍缮完之。国朝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楼橹,周而覆之。城高二丈一尺七寸,阔一丈七尺,周围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凡为门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为敌楼六十又二;为守宿之铺九十又八;为战屋,以间计之,二千六百八十又四。成化十九年六月,闽大风雨,敌楼、战屋并守宿之铺摧毁殆尽,门楼虽仅存,亦倾欹敝漏,寝以不支。时镇守太监陈道,会巡按监察御史汪奎,及方岳重臣,会计而规划之,借卒于闲羡,募匠于傭顾,取材于商贾之劝分,斥费于公币之余积,渐次缮理,悉复其旧。莆田黄仲昭为记。旧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各有壕,皆自南台东北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入城。其间若大桥、雅俗桥、义和桥、仁爱桥、乐游桥、众乐桥诸水,盖旧子城之壕也;安泰桥、通津桥、去思桥、清远门桥诸水,盖旧罗城之壕也;美化门东西二水,严胜门、遗爱门所经之水,盖旧南北夹城之壕也;通仙门、汤井门所经之水,及洗马桥、乐游桥诸水,盖旧外城之壕也。今城壕深七尺五寸,长三千三百四十六丈。唯城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耳。古云:“龙腰不可凿。”伪闽尝凿之,术者以为不可,遂罢。 小山阜。即今布政司后。 虎节门。旧南门,宋郡守严辟疆更今名,即今澄清坊。 还珠门。旧龟头门,严辟疆更今名,即今镇闽台。 康泰门。旧东康门,宋郡守元绛更今名,即今丽文坊稍西东,察院门之东。 宜兴门,即今登云巷口。 定安门。旧东南门,严辟疆更今名,今开元寺前。 清泰门。即今大中寺门之东。 丰乐门。旧西门外罗城门,严辟疆改名“乐输”,以近都仓也。后拓子城,遂为子城门建炎间改今名,即今定远桥东。 永安门。即今怀安县后永安境。 利涉门。即今安泰桥北。 海晏门。严辟疆名,即今澳桥西。 通津门。旧东南门,严辟疆名“兼济”,沈邈更今名。即今青门楼。 清远门。旧西南门,即今澳门桥北。初以丰乐门为罗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 延远门。旧东北门,在今贡院前。 宁越门。旧登庸门,后严辟疆改今名。 严胜门。即今北城之东。 遗爱门。旧名“升山”,宋郡守元绛建。后绛去,父老思之,故名,即今北门。 迎仙门。即今西门。 美化门。即今镇海桥北。 合沙门。吴越名“光顺”,后改今名,即今洗马桥北。 行春门。吴越名“东武”,后改今名,即今东门。 通仙门。在美化门之南。 今东门。即旧行春门。 南门。即旧宁越门。 西门。即旧迎仙门。 北门。即旧严胜门。 汤门。即旧汤井门。 大桥。在虎节门外。 雅俗桥。在清泰门外。 义和桥。今俗呼“定远”,疑此旧名也,在丰乐门外。 仁爱桥。在定安门外。 乐游桥。在康泰门外。 众乐桥。在清泰门外。 安泰桥。在利涉门外。 通津桥。在通津门外。 去思桥。即今澳桥,在通津门外。 洗马桥。在合沙门外。 乐游桥。在行春门外。


 镇东卫城1

  在福清县方民、新安二里间。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八百八十三丈三尺,高连女墙二丈三尺,阔一丈。为女墙凡一千三百四十有九,为窝铺凡四十有三。城四隅各辟一门,皆建楼其上。永乐十六年,增建战楼凡三十有一,并筑四门月城,俱高二丈。

  万安千户所城在福清平南里。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二百二十五丈八尺,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女墙八百二十有七,窝铺一十又三,战楼一十又八。东、西、南三面各为门,皆建楼其上。

  梅花千户所城在长乐县东北,洪武二十年创筑。高一丈八尺,阔六尺,周围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又四,战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东、西、南三面各辟门一,外环以壕。

  定海千户所城在连江县二十七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高一丈五尺,周围六百丈。窝铺凡一十有六。西、南各辟门一,城外壕阔六尺深二尺。


 建宁府

 府城

  自汉景耀三年2,吴以王蕃为郡守,始筑于溪南覆船山下。刘宋元嘉初,太守华瑾之迁于溪北黄华山下。陈刺史骆文广复徙于覆船山下。唐天宝中,有张刺史者,始建楼阁。建中元年,刺史陆长源复筑于黄华山之麓,延袤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广一丈二尺,为门九:南曰建溪,东南曰资化,西南曰建安,东曰宁远,西曰水西,水西之东曰西津,西津之南曰临江,东南隅曰通安,北曰朝天,后改西津门曰万石。天祐中,刺史孟威增筑东罗城。五代晋天福五年,伪闽王延政又增筑之,周围二十里。宋改水西门曰平政。靖康、建炎间,范汝为作乱,城遂坏。绍兴十四年,复为洪水所圮。明年,郡守张铢修筑,并建宁远门。二十年,郡守黄轺重建朝天门。淳熙元年。郡守傅自得重建通安门。端平二年,郡守姚重建建溪、资化、建安、水西、万石、临江六门。元世祖既定江南,遂罢守御,城日颓圮。至正十二年,红巾入寇,郡守赵节因其旧而修筑之,周围九里三十步,为门九:改宁远门为高门,通安门为卷秋门,建溪门为南门,资化门为长桥门,建安门为市门,万石门为西门,后复改市门为管门,其临江、平政、朝天三门,仍宋旧名。二十年伪闽陈友谅入寇,参政阮德柔击败之,因修筑旧城。国朝洪武二年,指挥沐英又拓其西南隅,东北仍旧,复改高门为宁远门,卷秋门为政和门,长桥门为通仙门,南门为广德门,管门为通济门,西门为威武门,其临江、平政、朝天三门,仍依旧名。十九年,指挥时禹复申请而增广之,西自威武门抵朝天门之北,包黄华山于城中,仍增辟二门曰拱北,曰朝阳。城周围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城楼凡二十有四,窝铺凡七十有六,女墙凡三千一百三十又八,壕东北自黄华山下至政和门止,西北自威武门至拱北门止,长五百三十一丈一尺,深一丈五尺,阔五丈五尺;正北依山,西南滨大溪。永乐间,以拱北、朝阳二门地势偏僻,人鲜由之,请于朝塞焉。覆船山下,今瓯宁县西隅光孝寺后。黄华山下,今郡城是也。张刺史者,旧志失其名氏。


 浦城县城

  汉东越王余善始筑,后废。元至正二十三年,守将岳承祖因旧址复筑,东距越王台,北包黄华山,南濒大溪,西堑深濠3,广袤七里,辟为四门。二十六年,王师下福建,先克浦城。指挥张某镇守是邑,以其城太宽,减其东一半,更筑之,国朝洪武二年,罢守御兵,城遂废。十二年,知县张宗颜以县治民稠地狭,乃平其故址,以广民居。正统十四年,处州贼犯境,县丞何俊筑土城以保障之。成化六年,巡抚副都御史滕昭以浦城为闽首邑,又其地左邻处州,右接永丰,时有私自攘敚官坑银利者,请复筑城以守。九年,镇守太监卢胜、巡抚副都御史张瑄、巡按监察御史郑昱、佥举按察司副使刘城莅其役,踰年告成。周围一千八百丈,高一丈九尺,而阔倍之,皆砌以石。上列埤堞,下浚沟池,为门凡五,东曰金凤,西曰迎远,曰德星,南曰南浦,北曰拱北,合建楼橹。又附小门五4,以通水利。城上为守宿之铺凡二十。学士钱溥为记。


 泉州府

 府城

  郡旧有衙城,衙城外为子城,子城外为罗城。又罗城南外为翼城,内外有壕,舟楫可通城市。岁久城废,壕多湮塞。子城凡四门:曰行春、肃清、崇阳,今俱存,惟泉山门废。元至正十二年,江浙省以淮西盗起,命州郡修浚城。于是监郡偰玉立会僚属议,东西北仍罗城,南仍翼城旧址,役僧道编氓分筑,高二丈一尺,周围三千九百三十八丈;东西城基广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城基广二丈,内外皆石。为门凡七:东曰仁风,西曰义成,南曰德济,北曰朝天,东南曰通淮,西南曰临漳,濒溪水门曰南薰。门上各有楼,外环以濠,阔三丈七尺,深一丈八尺,潮汐通自西南,抵东北盘石而止。国朝洪武初,泉州卫指挥同知李山增高旧城五尺,城基俱广二丈四尺,内外皆甃以石。建月城六,战楼五,窝铺百四十,壕加浚治。天顺以来,城楼门铺或圮,都指挥佥事武成,知府张嵓、徐源,指挥使王浚、王振、王炫,指挥同知王琨,指挥佥事李珏,千户秦昇、何祯等,相继葺而完之。 通淮门。俗呼泥门。 临漳门。俗呼新门。 南薰门。在旧市舶司之旁。

  祥芝巡检司城在二十一都祥芝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六,东西辟二门5。

  乌浔巡检司城在乌浔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各建楼其上。

  深沪巡检司城在深沪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七,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上二城在十六都。)

  围头巡检司城在十四都围头村。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已上四城,俱在晋江县东南。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同安县城

  宋绍兴十五年,县令王轼创筑。高一丈二尺,周围七百九十五丈有奇,濠深广各一丈二尺。十八年县令刘宽缓踵而成之。绍定二年6,令韩木以山寇窃发,重加修浚。元至正十四年,安溪山寇李大攻陷县治,城遂毁。十五年,达鲁花赤马哈谋沙复修之,内外皆砌以石,寻复圮。国朝正统十四年,沙、尤寇蔓延至邑。景泰元年,泉州卫指挥使杨海守备是邑,同主簿蔡遴重修,视旧城增高五尺,增广二百二十五丈有奇,东西广,南北隘。成化十八年,知县张伋因城堞门橹多坏,复修完之。凡五门:东曰迎阳,西曰镇兑,南曰来薰,北曰拱辰;或面山,或临溪,惟西北门外良田弥望,因建楼其上,名曰绿野。

  高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广七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

  塔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广八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上二城在县南二十二都。)

  官澳巡检司城在十七都。周围一百六十丈,广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

  田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

  陈坑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八十丈,广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

  峰上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九十三丈7,广一丈,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上三城在十八都。)

  烈屿巡检司城在二十都。高、广、门、铺之数,俱与陈坑巡检司城同。(上五城俱县东南。)

  小岞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三十都小岞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8,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

  獭窟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南二十五都獭窟屿。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

  峰尾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北八都峰尾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六,西北辟二门,并建楼于上。二门内,各建兵马司一所。

  黄崎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南三十二都黄崎村。周围一百五十丈有奇,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已上一十一巡检司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永宁卫城

  在晋江县东南二十都,旧永宁里地也。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卫在濒海,宜备倭寇,乃遣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率兵校相地,筑城于此。周围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窝铺凡三十有一,为门凡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有濠,广一丈六尺,间碍大石,深浅不同,濠水或时涸。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巡视,增高旧城三尺,五门各增筑月城,高与城称。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卫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复增置敌台。成化六年,门楼俱圮,指挥使杨晟重建。

  福全千户所城在晋江县东南十五都大村。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六百五十丈有奇,城基广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三丈一尺,为窝铺凡十有六,城四方各辟一门,并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四尺,并筑东西北三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正千户蒋勇增筑四门敌台,各高二丈五尺。

  中左千户所城在同安县南嘉禾屿厦门海滨。洪武二十七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官军于此守御。筑城周围四百二十五丈九尺9,高连女墙一丈九尺,为窝铺二十有二,东西南北辟四门,各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四门各增砌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韩添复增筑四门敌台。

  金门千户所城在同安县东南浯州屿。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六百三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七尺,城台广一丈,为窝铺二十有六10,东西南北辟四门,各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并砌西北二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陈旺复增筑各门敌台。

  高浦千户所城在同安县西南十四都。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千户所官军于此守御。筑城周围四百五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七尺,城基广一丈,为窝铺一十有六,东西南北辟四门,俱砌月城,并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三尺。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督同本所千户赵11复增筑四门敌台。

  崇武千户所城在惠安县东南二十七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因小兜巡检司旧址而广之。城周围七百三十七丈,城基广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二丈一尺;为窝铺二十有六,城四方各辟一门,并建楼其上。二十八年,本所千户钱忠因门楼敝坏,重修葺之。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旧城四尺,及砌东西二月城,各高二丈五尺。


 漳州府

 府城

  郡旧筑土为子城,周回四里,辟门六:东曰名第,曰清漳,西曰登仙,曰朝真,南曰云霄。北曰庆丰。宋咸平二年,浚河环子城外。祥符六年,郡守王冕加浚西河,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外城惟木栅周回一十五里。绍兴间,郡守张成大毁子城,撤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以土筑之,独南一面临溪为阻,环子城之河,皆在城内矣。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譡始于东门左右砌之以石,高十级,长五百余丈。绍定三年,郡倅林有宗复以石砌西南北三面,长二千五百余丈,高一丈七尺,并浚河渠,辟门七:东曰朝天,西曰南丰,南曰通津,北曰环珠12,西北为小关门,西南为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是岁郡守江模始至,拨钱助役,明年讫工。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复修筑而增高之。元至正二十六年,省丞陈友定命总制郡事理问张某改筑东西北三面,视旧基小一千余丈,独南一面仍其旧。周围计二千一百七十三丈,高三丈五尺,惟西北一隅依山,高二丈三尺,月城各周围五十丈,浚河三百五十九丈,东深二丈,广五丈,西深一丈八尺,广四丈,南临大溪,北则依山沟隍而已。门惟以东西南北为称,东西南三面各有水关13。国朝洪武初,四门内外,各建楼其上。周城为女墙一千五百一十,月城为女墙各六十,战楼凡二十有五,守宿之铺凡二十有三,水关楼二。正统七年,指挥使杨隆重建西北内外门楼。天顺五年,东门内外楼为飓风所坏,明年杨隆重建外楼五间,重檐高九丈。成化五年,巡视福建副都御史滕昭檄分巡佥事黄隆,重建内楼七间,三檐高一十二丈。十四年,西水关楼坏,指挥王璟重建。城之东南角,溪流冲射,旧有堤垾之,然潦至辄崩坏。九年,巡抚福建副都御史张瑄命工叠石,以护城址。十八年。知府姜谅复规措木石,甃筑外堤,高一丈二尺,长一百余丈,广一十丈,作亭其上,匾曰“保安”。郡人陈舒为记。

  濠门巡检司城在府城东一、二、三都。濠门三。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周围一百五十丈六尺,城北辟一门,建楼其上。


 漳浦县城

  旧无城,惟立四门:东曰东溪,西曰应龙,北曰永丰,西北一门旧无名,后县令高稷改永丰为拱辰门,淳祐三年,盐寇乘间突入邑中,居民惶惧,始议筑城,未果。元至正十二年,达鲁花赤买撒都刺创筑,以石砌之,周围七里,高一丈二尺,东西南北为门,建楼其上,环城浚濠,各深三尺,广一丈。

  青山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十五都浦头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洪淡巡检司城在百社。周围一百一十丈,阔八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

  金石巡检司城在山东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东沉赤山巡检司城在上西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上三巡检司城俱在漳浦县南五都。)

  后葛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南九都大洋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井尾巡检司城在井尾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辟三门。

  岛尾巡检司城在岛尾社。周围一百一十五丈,阔九尺,高一丈五尺,东西辟二门。(上二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北二十三都。已上七巡检司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龙岩县城

  初惟编竹为限,后易以土墙。宋绍定三年,县令赵性夫始于山巅筑城避寇。县治不在城中,寇至辄毁。元至正四年,邑人卢仲义倡谋砌石为城,周围县治,于是有上、下二城。二十一年,达鲁花赤锁柱闾以二城缓急难守,遂修筑合而为一,周围八百七十二丈,高一丈五尺,濠周围九百五十九丈,深一丈八尺14。国朝洪武八年,知县刘文彧、守御百户黄宗复修浚之。成化六年,巡视福建右副都御史滕昭、镇守太监吴昱申明治中丘昂所奏,檄参政赵昌、知府王文等计费,令兴、泉、漳三府协助砖石,而委成于知县韦济;八年乃兴工包砌,接于旧城,周围一千九百二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门东西南各一,北二,又作水门于其南,工未毕升去。十四年,知县陶博继砌南城三百余丈,并建门楼、女墙、窝铺之属,今悉完备。


 长泰县城

  旧惟土墙,周回二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宋嘉熙元年,县令郑师申率邑人方文子、黄千里始筑土城,为门四:东曰武胜,西曰顺成,南曰登科,北曰良岗。元及国朝皆因之。


 南靖县城

  自元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始迁今所。土城周围六百六十三丈三尺,阔一丈。东西南北各为门,西濒双溪,东北浚河。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县丞黄以能重建小楼于南门,俗呼为水门。


 镇海卫城

  在漳浦县东二十三都鸿江。周围七百八十三丈六尺15,阔一丈三尺,高二丈,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东北辟水门,女墙凡一千六百六十,门楼五,窝铺二十。

  铜山千户所城在五都之东。周围五百五十一丈,阔一丈,高二丈,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南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五十又五,窝铺十又二。

  玄钟千户所城在四、五都。周围五百五十丈,阔一丈,高二丈一尺,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东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六十又一,窝铺十又六16。(上二千户所城俱漳浦县南。)

  六鳌千户所城在漳浦县东南十五都。周围五百五十丈,阔一丈,高二丈五尺17,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建楼其上,西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六十又五,窝铺十又五。(已上四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汀州府

 府城

  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迁筑今所。大中初,刺史刘岐创敌楼一百七十又九间。宋治平间,郡守刘均拓而广之,周围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基广三丈,面广三之一,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引南拔溪水东流以绕之。辟六门,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曰鄞江18,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绍兴间,赣卒叛,郡守黄武增修。隆兴元年,郡守吴南老又增修之,为敌楼五百一十又五间。绍兴间,郡守赵充夫以土城缓急不足恃,欲甃以石,定议始于子城,岁甃一里,以及于罗城,未及就而去。嘉熙间,郡守戴挺复规划砖石,始事于颁条门,渐次甃之,又未及就而去。国朝洪武四年,汀州卫指挥同知王圭塞颁条门,改济川门为丽春门,改秋成门为通津门,改鄞江门为广储门,改通远门为镇南门,改兴贤门为朝天门,周城皆砌以砖石。城北卧龙山巅,创总铺一,周城创窝铺八十又一,为女墙一千一百九十又五,为箭眼八百一十又四。按旧志谓刘岐创筑郡城,与郡志不同。又谓治平间缮修,周一里二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一尺,为敌楼二百一十一间,亦与郡志不同,未知孰是。


 宁化县城

  周围二百八十步,为门四:东曰连岗,西曰通赣,南曰道爱,北曰朝宗。宋端平间,县令赵时19修辟,以石砌之,周围五百丈,改连岗门曰迎春,改通赣门曰通圣,改道爱门曰端平,改朝宗门曰朝天。宝祐间圮于水,遂废。


 上杭县城

  宋端平间,县令赵时钺创筑。周回一百六十丈,转车激水,注为濠池,然覆以茅竹20,寻毁。淳祐间,县令赵希21更筑,缩其址而小之,复圯于水。宝祐间,县令潘景丑重加修筑,乃址以石,甃以砖,覆以瓦。元至正间颓圯殆尽。摄县事郑从吉拓其旧址,复筑之,周回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为门四22,各建楼其上。后亦圯。国朝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知县邓致中修筑,甫毕而贼至,民赖以全。久复圯。正统十四年,沙、尤寇至,无以备御,县遂为所破。景泰三年,知县黄希礼从邑民郑仕敬、孔文昌等议,奏请复筑,六年肇工。天顺六年,溪南阙永华乱,巡按御史伍骥、左布政使姚龙、按察副使钱璡、佥事游明同擒捕之,乃奏调汀州卫右千户所官军捍御其地。成化二年,巡按御史朱贤、右参政许振、参议张雄、佥事牟俸、刘子肃以城狭不足以居军,乃命知县胡钺拆而大之。继而巡按御史余棐又委成于府同知程熙、通判吴桓,而以邑民唐纪等佐之。其后参政赵昌、副使何乔新、佥事周谟、都指挥吴杲又经划其所未备者,八年始讫工,学士柯潜为记。周围一千四百二十四丈有六尺,基广二丈,南临大溪,砌以石,高三丈,东西北并砌以砖,高减于南三之一。濠广二丈,深半之。为门七:东曰昭阳,西曰通驷,南曰通津23,北曰迎恩,上南曰兴文,中南曰阳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敌楼其上,周城为守宿之铺凡三十又三。


 武平县城

  宋绍兴间,使相张浚帅闽,遣官创筑。端平间,县令赵汝重修,周围二里八十步。为门三,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后废。

  武平千户所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二十年,广寇谢仕真作乱。明年,汀州卫指挥黄敏奉命讨捕之。二十四年,设千户所守御于此,始筑城以居军。周围三百八十九丈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三丈。为门四:曰迎恩,曰涌金,曰常乐,曰永定,各建楼其上,为守宿之铺凡三十。濠周围三百九十九丈有奇,阔三丈,深一丈五尺。


 清流县城

  旧惟子城,周围二百丈,外无城而为门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坡,北曰拱辰。绍兴间寇乱,县令郑思诚24始招集流散,筑城为守备计,岁久颓废。


 连城县城

  宋绍兴间,县令江钦若25创筑。乾道间,县令杨立中26作三门:东曰朝京,西曰腾骧,南曰龙门,岁久颓圯。端平间,县令米巨宏因寇乱之余复筑。淳祐间,县令罗应可重修27,并作甕城,改朝京门为通京,腾骧门为秋成,龙门为薰风,后复废。


 延平府

 府城

  周围七里一百八十步。宋元间,为门十又一:曰津门,在子城之东;曰开平门,在子城之南;曰延安门,在子城之西;曰崇文门,在子城之北;曰延平门,曰延清门,曰披云门,俱临溪;曰建安门,在城东;曰将顺门,在城西;曰通福门,在城南;曰延泰门,在城北。国朝为门九:曰建宁门,即旧建安门;曰炉坑门,二门俱在城东;曰上小水门;曰小水门,二门俱临溪;曰福州门,即旧通福门;曰西水门,即旧将顺门;曰西鹤门,即旧延安门;曰大北门,即旧延泰门;曰小北门,二门俱近山。自建宁门抵福州门,临剑溪;自州尼门抵西水门,临樵川;自西水门抵大北门,临山磵;自大北门抵建宁门,城壁袤延,环高岗之巅。将顺门俗呼为小南门。


 将乐县城

  元至正四年,漳寇李志甫侵县,县人吴文让募义兵剿灭。文让子克忠,因地势高下筑土为城。十二年,临川寇邓思28来侵,邵武路总管吴按摊不花加以木栅,既而陈有定据延、邵,复加修筑。周围五里四十余步,为门六:东门旧名攀龙,南门旧名金溪,西门旧名万安,北门旧名安福、桥门、水门。自东门抵南门,临大溪;自西门抵北门,据山麓。壕堑延袤三百五十九丈。国朝洪武元年,始置将乐守御千户所。时千户李济、韦准移西、南二门进五百步;东、西二门仍旧29,城壁俱砌以砖石。


 永安县城

  正统十四年,沙寇邓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请于沙、尤二县界筑城,调邵武卫后千户所军置永安守御千户所于此。景泰三年,始置县城,周围五里、三十二步。为门四:曰东门,曰西门,曰南门,曰北门。自东门抵北门,又自北门抵西门,壕堑延袤七百一十一丈;自东门抵南门,又自南门抵西门,则负山阻溪,壕堑无事开凿也。


 邵武府

 府城

  古有乌坂城,越王所筑也,在今城东三里许大溪之北,今名故县。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治今所,乃别筑土城,西界熙春、西塔二山,周回一十里有奇,辟门七:东曰行春,西曰朝天,南曰武德,北曰北门,东北曰小东门,西北曰车阑门,西南曰樵岚门。元尽隳江南城壁。至元戊戌总管魏刘家奴复筑,垒以陶甓,西南视旧址收入一里许30,东北仍旧。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镇安,南曰武宁,北曰樵溪。至正二十四年,郡守常瓒又因其旧而筑之,基用石,上用陶甓。国朝洪武初,河南侯仍旧筑浚城,周围一千三百三十八丈八尺31,崇二丈八尺;女墙俱崇四分之一,址广崇之半。濠东西南深一丈五尺有奇,广倍之,北临大溪,广四十二丈,深二丈许。五年,指挥蔡玉建门楼四,城楼四十又六。九年,指挥车济建城上廊房,以间计之,凡一千一百一十又二,建窝铺五十。永乐十四年,大水圯其半,寻修筑之。成化十二年,知府冯孜奏请,欲仍依宋城旧址修筑,跨熙春山,不特可避水患,万一有外寇,亦不得据熙春之险,以瞰城中虚实也。有司重民力,迄今未及改作。“乌版”一作“马阪”,萧子开《建安记》:“越王筑六城以拒汉,乌阪其一也。”按本志谓:“至元戊戌,总管魏刘家奴筑郡城。”考之《元史》,前至元凡三十一年,后至元凡六年,俱未尝值戊戌岁辰。又按郡志,总管题名,无所谓魏刘家奴者,惟《学校志》尝见其名,但言其为千户,不云总管也。此志谓至元戊戌,又以魏刘家奴为总管,皆误矣。又考之《公署志》,至元十四年,以魏天祐为总管;意者至元复筑郡城,盖魏天祐,而记者误以为魏刘家奴也;不然则魏刘家奴或在至元戊戌年尝为总管,而记者误以为至元也。


 建宁县城

  宋咸淳二年,县令宋秉孙始筑,宋砌以砖石,周回五千八百二丈五尺,崇二丈四尺,女墙崇四分之一,址广崇之半。为门四: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庆丰,北曰拱辰,皆建楼其上。便门二:曰小南门,曰小北门。四年圯于水。六年,秉孙悴本郡,以余盐钱重修。及摄郡日,合得务司零钱近万缗以置田,为修缮之费,廖邦杰为记;元至正四年圮于水,惟迎薰门尚存。


 兴化府

 府城

  宋太平兴国八年筑。内为子城,周回二里三百一十八步,覆以屋,环以通衢;仍拆广外城,版筑草创,土垣茅覆而已。宣和三年,始更筑,崇一丈五尺,基厚半之,栅其上,甃以砖甓,周回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涧水为濠,广一丈,深六尺,缭城而达于东南,与西南沟堑合。为门五:东曰望海,南曰望仙,西曰肃清,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门,各建楼于其上。南渡之后,岁久废。既而盗起汀郡,势且及境,郡人陈宓始倡板筑之议。郡守王克恭、赵汝固、通判赵汝盥相继经营,未克就绪;及郡守曾用虎至,始踵而成之。长一千二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表里以石,覆以砖,五门各为楼堞。昉于绍定三年之春,讫于四年之冬。郡人刘克庄为记。元至正十四年32,兴化路同知关保因旧址重修。国朝洪武元年,本卫指挥李春复加缮治。十二年,指挥程昇以增设军士城隘不能容,奏请益以东北隅。遂辟城垣跨乌石山而下,周围凡—十一里一百四十三步33,高连女墙二丈四尺,阔一丈六尺,为女墙凡二千四百八十有七,为窝铺四十,为敌楼一十有七。为门四:望海、肃清俱仍其旧;改望仙为迎仙;新辟一门曰拱辰,各建楼其上,而宁真门遂废。其后敌楼、门楼俱圮。成化十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檄知府潘琴、指挥使张瑄重建四门楼:拱辰、迎仙、肃清三门,皆府所建,而望海门则卫所建也。池深一丈,阔二丈六尺34。由东北隅逾拱辰门,至东南,则受寿溪之水;由西南隅转而历望海门,以接东北,则受木兰溪之水;惟西北负山,辟城时亦尝凿之,以地势陡峻,艰于用力而止。 望海门。以白湖名,俗呼东门。 望仙门。以壶山陈、胡二仙名,俗呼南门。 肃清门。僧涅槃谶云:“永不动干戈”,故名,俗呼西门。 望京门。旧名朝天。古谶云:“拆却屋,换却椽,朝天门外出状元。”宋徐铎居朝天门外,将第而门坏,后改名望京。今废35,不知其处。但莆阳驿前北行,人犹呼为北门街,疑即此门之所在也。 宁真门。以天庆观名。按旧志:“崇宁初,尝议筑罗城,规划自广化寺路口四览亭越小塘,至龟纹岭、梅井,瑞龙、招福、东岩,下历前埭、后埭、东斗门,距永丰塘合焉。建南门于广化寺路口,西门于龟纹岭,北门于阙下,作通监门于后埭小桥之西。堑山绝涧,役大而无用,俄罢。”

  迎仙寨巡检司城在府城东北待贤里江口鼓楼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冲沁巡检司城在府城东兴福里冲沁。城上守宿之铺凡四。

  嵌头巡检司城在武盛里嵌头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六。

  青山巡检司城在奉谷里青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小屿巡检司城在醴泉里小屿山。城上守宿之铺凡八。

  吉了巡检司城在新安里华胥山,即宋之系蓼寨也。城上守宿之铺凡六。(上六城,俱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檄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创筑,各周围一百五十丈,南北为门,而建楼其上。)


 仙游县城

  宋绍兴十五年,知县陈致一创筑,以御山寇;寇退,竟不克就。乾道中,知县赵公绸建四门:东曰九仙,西曰甘泽,南曰流庆,北曰横翔。后改九仙为朝京,横翔为拱德,甘泽为元台,流庆为登俊;又改九仙为迓仙,流庆为来薰。今四门俱废,惟迓仙、来薰二匾尚存。


 平海卫城

  在府城东北武盛里。周围八百六丈七尺,高连女墙二丈四尺,阔一丈四尺,女墙凡一千三百一十,窝铺凡三十。门四:东西各一,南二,俗呼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之北,地势高峻,故不置门,惟筑台以瞭海洋而已。正统八年,户部侍郎焦宏奉命理沿海军务,檄指挥同知王茂增筑敌台凡十所。

  莆禧千户所城在府城东南新南里36。周围五百九十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阔一丈二尺;女墙凡一千四十有九,窝铺凡二十。辟东西南北四门,各建楼其上。东南北三面滨海,西则有濠,长一百一十丈,阔二丈,深八尺。(上二城俱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檄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筑。)


 福宁州

 州城

  在龙首山下。洪武二年,海寇侵县境,镇守福建驸马都尉王恭,檄百户宁祥率军士守御。明年,山寇郑隆、姚子美窃发,祥讨平之。又明年,始筑城,高一丈九尺,阔一丈37;周围三里。二十年,置福宁卫。江夏侯周德兴乃撤城之东壁,辟其地里许而筑之,增高三尺,周围凡四里。永乐五年,海寇复作,御史韩瑜、都指挥谷祥命增筑四门月城,城壁复增高三尺,沿城壕堑阔一丈,深六尺。历岁既久,四门楼俱圮。成化十七年,指挥佥事朱珍重修。

  水澳巡检司城在十二都。

  大筼筜巡检司城在十一都。

  青湾巡检司城在五都。(上三城俱州东。)

  高罗巡检司城在四十三都。

  延亭巡检司城在五十都。(上二城俱州南。已上五城皆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各高一丈五尺,周围一百六十丈。)

  柘洋巡检司城在州西北,元末袁天禄筑。国朝正统六年,改为巡检司城,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围二里。


 宁德县城

  在白鹤峰下。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始筑土城,为门四:东曰崇仁,西曰和义,南曰德化,北曰朝天,岁久而圮,今列木为栅而已。

  麻岭巡检司城在县北十九都涵村。宣德间创土城,高一丈五尺,周围一百六十丈。


 福安县城

  在扆山下。旧未有城,惟立四门:东曰瑞应,西曰礼贤,南曰秦溪,北曰衣锦,广袤各二里,周围十有余里,正统间,巡按御史建议筑城未就,今为木栅,以备不虞。

  石白巡检司城在州北七都。成化八年,布政司参议陈渤创筑。高一丈二尺,阔一丈,周围二百丈。

  大金千户所城在州南海滨五十二都。旧为西臼巡检司。洪武二十年改立千户所,江夏侯周德兴始筑城。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周围五百八十二丈,东西南各辟一门。永乐十五年,御史韩瑜、都指挥谷祥令增高三尺,复砌三门月城,沿城壕堑,阔一丈,深六尺。


    坊市

      福州府


 闽县

  凤池坊旧号左通衢33,即去东门大街口也。宋许将迁右丞,郡守叶棣易此名以期之,并以名乡。国朝成化十三年毁。寻为闽、侯官、怀安三县丁酉科举人立坊,更名“联第”。二十三年又为三县丙午科举人立坊于镇闽台之前,复匾曰“凤池”。冠英坊旧号都市,宋通直韩召居之。崇宁间举人行郡守黄裳39更名大隐,后复更今名。 使旌坊按《三山志》,地名大石井。宋李浼尝任漳守,乡人因以名坊,今废。俗呼梅枝巷。按《三山续志》云:“内有百花务。”今考为遗迹,俗所呼百花务乃在安民巷对过小巷内。未知孰是。 嘉荣坊地名南营口。宋政和间,李俯知婺州后,其子提举□东40,乡人荣之,故名。后改“登瀛”,今废。 福星坊其地伪闽时为五州诸侯馆所,故名“馆前”。宋郎中沈舍年五十致仕归隐41,三召不起,时为立坊曰“旌隐”。元宣慰使魏天佑寓坊内,因更今名。国朝成化十九年重建。涟漪坊临河。今废。 朱紫坊地名新河,旧号三桥。宋通奉朱敏公42居之,兄弟四人,俱登仕版,子孙繁盛,朱紫盈门,乡人因以为名。 兴贤坊在府学街口。旧名“进德”,宋政和间行舍法,改今名。(已上八坊在镇闽台前至南门大街之东。)贞节坊在通贤巷内。成化四年,诏旌李岳之妻刘氏贞节立。 孝廉坊在福城坊直街之中。景泰间,为都指挥王胜立。 发政坊内旧有居养院、安济坊,以处不能自存者。 骁骑坊驻泊营名。(上二坊在福星坊内之北。) 乡行坊宋政和间为陈祖武建。(已上四坊俱废。) 思义坊地名厂下,旧名阜财。商贾交易之所也。通大隐坊。 连桂坊地名梳行。宋给事黄唐传居之,刘延康以其兄弟联科,因名。今废。俗呼厂巷。 清泰坊地名石井。大观中,郡守李畸建,今废。 贞节坊 朝士坊地名小石井。宋时以大夫朱敏元居之,故名。 仁庆坊旧名捉生,伪闽营也。郡守黄裳改名“仁庆”。今废。 拱辰坊43闽王时号新路口。 昼锦坊旧名华萼坊,闽王时号新市。 昭福坊久废。 美政坊地名河西,旧名施政。 罾浦坊地名河东。宋天圣中,李正登第,子述继之,叶吏部名其坊曰“世显”。初,郡人有诗曰:“罾浦坊中出辅车。”乡人以久无第进士者,乃剽诗语,更其坊曰“罾浦”,南通渡尾诸营。 状元坊旧名团练。嘉熙八年,因许将状元改,后废。国朝成化八年,坊民吴宗寅、贡士李尚达率众重建,侍讲莆田陈音为记。内小巷经纬通诸营。 尊儒坊宋蔡伯俙44之居在焉。祥符中,应童子科,真宗赐诗美之,后授东宫伴读,坊因以名。 东岳行宫坊东门外,地名舶塔,之西通天庆观。 继伟坊宋高介卿与子安世同年登科,故名。 东际坊(已上一十六坊在凤池坊,抵东门外直街之南。) 清河坊元至元二十八年,辟是路通左司理院,因构此坊,今废。巷民多市花,俗呼花巷。 介福坊内有元明王祠,乡人祈祷之所。 贞节坊成化间,诏旌高明妻林氏贞节立。 振名坊地名后河。宋陈太丞以方医名京师,既而彭文嗣登第,因名。 太平公辅坊地名坊门。旧以通太平寺名坊。绍兴末,朱倬拜右相,尚书王师心因加“公辅”二字,坊尾旧有开元坊。 贞节坊正统十二年,诏旌陈启妻潘氏贞节立。 高行坊地名乡习营。旧以骁勇名坊,盖内有驻泊营地。后赵伯尚举八行,改曰高行。今废。 秀实坊旧名升秀。初,士多累举不第,后有登科者,因名。今闽县焉。 忠顺坊旧名延庆,以庆城寺前延庆桥名。宋陈景参三世登科,郡守因其字曰子孝,乃取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更名其坊,今废。 闽都坊旧曰闽会。闽县旧治在焉,今废。 甘棠坊 海晏坊旧罗城海晏门之旁。 喜寿坊卓推官之居。其母陆藻之姊也,年八十余,尚康强无恙,藻知乡郡,因以名坊。 棣华坊地名汤巷。宋郑杜45兄弟三人中武举,而杜廷试第一,因名。 温泉坊地名内汤。(上一十五坊在凤池坊抵东门直街之北。) 素宁坊在秀实坊内。通井楼门。状元坊在拱辰坊,抵通津门大街之中。宋绍兴十二年为陈诚之立。 举廉坊地名黄兼仓。黄郑二姓初入闽所居,后陈尹举八行,改名,今废。 光泽坊闽横冲营在焉。内义井二,因名闰泽46。后改今名。 高节坊旧名严师,因提学林徽之名,后通判杨干引年致仕,更其名曰高节,今废。 登云坊旧名志喜,宋时为胡文炳、文炜兄弟同登第而名也。元改今名。废。 濯缨坊通使君桥。 化成坊临河旧铁冶坊,乃冶铸之所,今废。俗呼铁冶巷。 鳌峰坊旧九仙坊。地名仙迹。通水部门街,宋改名登瀛,元改名鳌峰。 仙迹坊亦通九仙山。(已上八坊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东。) 积货坊近市内,通捉生营,今废。 连荣坊通小石井。旧名既富,以樊仁达、仁远兄弟登科,改今名。 岳临坊内有嵩岳行宫,故名。今呼新塔巷。 福星坊旧名筹师。宋王祖道之居也。祖道两知乡郡,故以名坊。后因与南街福星坊通为一街,故亦更其匾。国朝成化十七年重建。 兼济坊在通津门之旁,今废。 坦履坊西通朱紫巷,今废。 全胜坊地名罗山寺角,今法海寺也,以旧营名。通乡行坊,今废。(上七坊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西。) 登瀛坊通鳌峰坊。 蓬莱真境坊(上二坊在通仙门内之西。) 沿河东巷东通长利桥,折北通东牙。 通贤巷内有通贤庙。提举衙巷内旧有提举衙,疑即今百花务也。 万岁巷内有万岁寺。(已上四巷在旧虎节门外抵南门大街之东。) 圆通巷 教场巷 河尾巷 后营巷按《三山续志》:“由虎节门南至还珠门,又南至合沙门直街之东,凡八巷。”(此上四巷亦在其内,而新志不载,未详其处;疑在今南门外,而所谓教场巷,即今往教场之路也。) 石幢巷在凤池坊抵东门大街之南。 卢巷在拱星坊抵法海寺直街之东。 祠山巷在闽县学前。南行折东九仙山之麓,有祠山祠,故名。俗呼草履巷。 德政桥巷 东闸巷 河务巷(上三巷在美政坊抵水部门直街之东。) 使君桥巷按《三山续志》于此注云“通登云”,而《三山志》于“濯缨坊下”又注云“通使君桥”,则登云疑即濯缨坊,而续志又载登云、濯缨二坊,来详孰是。 后岸巷(上二巷在美政坊抵水部门直街之西。) 南台市在府城南门外嘉崇里。


 侯官县

  永通坊内有宗通判衙坊,今废。 登俊坊在杨桥街口。旧号右通衢。宋宣和间改名春风楼,今废。 郎官坊以宋刘涛子孙皆为郎官,故名。 文兴坊在塔巷口。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因其中举人数不利,改为兴文,后又更为两优释褐状元坊,今名文兴。 新美坊在黄巷口。晋永嘉间黄氏居此,故名黄巷。宋崔大夫及第,改今名。 贞节坊在安民巷口。宋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后以太宰余深旧居,改曰“元台育德”。元福建省都事贾纳居此,其母贞节,因改今名。 聚英坊在宫巷口。旧名仙居,内有紫极官,故名。后崔、李二姓咸贵显,改名聚英,元又改英达,今复名聚英。 耆德魁辅坊在急避巷口。宋郑性之居于其内,后以丞相致仕,时为立此坊。闽俗相传。谓腊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奏人间事,必祭而送之。性之贫时,尝以是日贷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问之,大怒,径入其舍,索其肉以归。性之乃画一马,题诗其上,焚以祀灶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为江西安抚使,加宝章阁待制,请归里第。监司郡县迎侯烜赫,至巷口,屠者睨视之,曰:昔郑秀才乃至此耶!性之令人缚至庭下,数其罪而杀之。自是性之出入,老人皆奔走趋避,故另其巷曰“急避”。考之史志,性之尝游朱文公之门,居官所至有贤闻,宁肯为是耶?窃意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而讹之,且附会其说如此云。 利涉坊在旧罗城利涉门之旁。今巷塞,坊亦废。 桂枝坊以乡名。 官贤坊在侯官县街口,旧名侯官。里人以侯阙日久,改今名。(以上十一坊,在镇闽台前至南门大街之西。) 泮宫坊在官贤坊内,侯官县学前之左。 半盈坊旧杨桥坊,今废。 鼎魁坊旧废。成化七年,为闽、侯官、怀安举人立坊,更名凿□,十九年仆于风,寻复建。(上二坊在后街之中。) 衣锦坊旧通潮巷口。初以陆蕴并弟藻知乡郡,名棣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政,居其内,改今名。 文儒坊旧山阴巷口,初名儒林,宋以祭酒郑穆居之,改今名。西通金斗桥。 甘液坊地名坊井。北行通文儒坊巷。 光禄坊旧曰闽山。因法祥寺内有宋郡守程师孟光禄吟台,故名。 风宪坊旧清远门外。宋余深居之,后擢为御史,遂以名坊。其地今无巷道,疑在其居第之前。 怀德坊旧名延平。宋司业郑南居之,改曰儒宗。国朝天顺间,镇守少监来往寓于地,平寺重建,改今名。(上六坊在后街之西。) 永安坊与怀德坊相直。亦镇守少监来住立,通山兜尾诸营,折北通板桥常丰仓前。 闽山坊在文儒坊内之北。通衣锦坊。 道山坊在官贤坊直街之南。以道山亭名。 沿河西巷 右院巷宋右司理院在内,故名。 万寿寺巷内旧有万寿寺。(上三巷在旧虎节门前抵南门大桥之西。) 大水流坑 小水流坑俱在杨桥巷。俗呼后街,抵鼎魁坊直街之西,并通浦尾。)天王崎巷在官贤坊,抵怀德坊直街之南,内通天王寺。 侯官市在府城西南十都。旧县治也。 洪塘市在府城西二都。


 怀安县

  宣政坊 澄清坊上二坊在布政司前大街之中,俱洪武间建。成化九年仆于风。 依仁坊元泰定四年毁,后重建。 登仕坊今作隘门。(上二门47在谯楼前至澄清坊大街之东。) 遵义坊元泰定四年毁,后重建。 肃政坊在按察司前之左。天顺六年,按察使胡新改建仪门,因立坊,匾以今名。成化十九年毁,是年按察使刘城重建。 振纪坊在按察司前之右。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昇辟通衢西出,因立坊,匾以今名,与肃政坊相直。 浚明坊在依仁坊直街之南,旧东衙,经纬小巷,今废。 城隍坊在依仁坊、直街之北城隍庙巷口。 亮功坊宋余深府第。政和中赐名其门曰“贤弼亮功”,因以名坊,今废。 三元坊成化十九年,知府唐珣建,列国初以来郡人尝中状元、会元、解元者之名氏于匾上。(上二坊在遵义坊直街之中。) 眉寿坊元至治初,居民张安定年一百五岁,总管吴绎为此立坊。 永和坊即小避营,又呼义和巷。 善化坊元元贞二年,平章高兴于州治西南创东西驿馆,辟道以达西门,因立此坊。(上三坊在遵义坊直街之南,俱废。) 国计坊在都转运盐使司之前。 宣化坊在府治前。成化十九年仆于风,明年知府唐珣重建。 登云坊在旧西教场巷。国初重建越山寺,新辟街衢,为立此坊。俗名新街,又名上街。 西湖坊旧为赞城坊,俗呼西峰巷坊,今废。(上四坊在遵义坊直街之北。) 丽文坊地名东渎,在今东察院之东。初名丽景,后改今名,元泰定间废。国朝成化七年,移创贡院于其内,因并立。 昭利坊 祐正坊俱以昭利王祠得名,今废。 贡院坊 论秀坊 登俊坊俱在贡院前,成化七年建。(已上五坊在丽文坊内。) 华林坊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东,通平山。内有华林寺,故名。 晏公坊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西。内有晏公庙,古称淳仁巷,通后街后曹。 拱辰坊在钱塘巷口。 熙然坊宋政和中立,旧通钱塘巷,今塞。(上二坊在定远桥右巷直街东。) 宜秋坊在定远桥右巷直街之西,通西湖坊,今废。 东衙巷旧官廨所在也。其南有东总门,自宋季皆为民居,其中小巷经纬二,此其一也。元季匾澄清坊,今废。俗呼为大东衙巷。 庙巷内有庙,故云。又俗呼为小东衙。按续志云“通东衙”,则登仕坊巷当为小东衙,所谓经纬者也。 西衙巷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内小巷经纬三,与此相通,后以辟新街,遂塞。 石狮巷 宜兴桥西巷在大中寺之东,临河。 钟山巷 西营巷 大避营巷 西门边巷(上七巷在遵义坊西门大街之南。) 新丰巷以内有新丰庵,故名。北通府前,俗呼府巷。 都仓巷俗呼旧米仓。 定远桥右巷 东峰巷内有东峰庵,又名东营巷。 猫皮巷 余府巷旧余深府第。(上六巷在遵义坊抵西门大街之北。) 开元后巷在开元寺之后,通井楼门。 欧冶池巷内通欧冶池。 存德巷东通府前,南出新丰巷。 长河巷内有长河境祠,故名。 县前巷通小鼓楼,小巷经纬,南析通欧冶池巷,东抵贡院前。 乾元巷巷内之左有乾元寺,故名。通布、按二分司前。(上四巷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东。) 悦济巷在悦济桥旁,通北门后街。 钱塘巷通后街拱辰坊。 熙然巷旧通后街熙然坊,今塞。(上三巷在登云坊抵北门直街之西。) 大中寺巷

  校 注

  1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周围五百二十五丈,……女墙一千二百”。

  2 景耀为蜀汉后主刘禅年号。景耀三年即“吴永安三年”。

  3 《闽书 方域志》作“西包黄华山……北堑深壕”。

  4 嘉靖《建宁府志 城池》作“各建楼橹,又附小门五五。”

  5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有南北二门”。

  6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三年”。

  7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周一百三十丈”。

  8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广一丈,……周一百九十二丈”。

  9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基广九尺”。

  10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高二丈五尺,……窝铺三十六”。

  11 乾隆《泉州府志 城池》作“赵瑶”。

  12 《闽书 方域志》作“西曰安丰。……北曰贡珠”。

  13 《闽书 方域志》作“更作东西水关二”。

  14 道光《龙岩州志 规建》作“高二丈一尺。……深一丈五尺”。

  15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八百七十三丈”。

  16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窝铺十所”。

  17 乾隆《漳州府志 疆域》作“高二丈”。

  18 《闽书 方域志》作“北曰鄞江”。

  19 《闽书 方域志》作“赵时馆”。

  20 按乾隆《汀州府志 城志》及《上杭县志 城市》均无“然”字,疑为衍文。

  21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赵希绳”。

  22 《闽书 方域志》作“高二丈,为门七”。

  23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通济”。

  24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郑见诚”。

  25 《闽书 方域志》作“邱钦若”。

  26 《闽书 方域志》作“杨仲立”。

  27 《闽书 方域志》作“应东修”。《汀州府志 城池》作“罗应奇重修”。

  28 乾隆《将乐县志 城池》作“邓忠”。

  29 《闽书 方域志》作“东北仍旧”。

  30 嘉靖《邵武府志 城池》作“西自武德桥沿濠堑至于王墓墩,缩里许”。

  31 嘉靖《邵武府志 城池》作“五百八十二丈五尺”。

  32 《闽书 方域志》及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均作“二十年”。

  33 《闽书 方域志》及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均作“延袤一十一里,周一千八百三十丈”。

  34 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及乾隆《莆田府志 建设》均作“壕长五百九十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二丈”。

  35 按《闽书 方域志》作“‘望京’后改‘拱辰’,至隆庆中犹存”。

  36 据万历《兴化府志 建置》,宜作“新安里”。

  37 乾隆《福宁府志 建置》作“二丈”。

  38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左通街”。

  39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举八行黄尚书裳”。

  40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提举浙东”。

  41 淳熙《三山志 舆地》及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均作“宋湛俞郎中隐居于此”。

  42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朱敏功”,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朱敏中”。

  43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拱星坊”。

  44 淳熙《三山志 舆地》作“蔡伯蕃”。

  45 乾隆《福州府志 城池》作“郑柱”。

  46 淳熙《三山志》作“润泽”。

  47 “门”当为“坊”之误。


卷之十四


  地理

    坊市

      福州府


 长乐县

  状元坊在县治前十步许。永乐十五年,知县王遵道为马铎立。又一所在县东北大宏里,亦为铎立,后废。成化十八年,巡按御史张稷令知县罗叙重立。 翰林坊宋为枢密院使陈合兄弟建。 梅花坊与翰林坊相直。(上二坊在县治东。) 状元坊永乐十一年,知县王遵道为李骐建,又一所在县东南沙京,亦为骐立。 永宁坊在河南巷口。 文行坊旧名市中。 清泰坊 鼎清坊 严城坊(上六坊俱县治西。) 翰林坊在江田里。永乐中,为进士第二人陈金洎、左春坊、左赞善、陈仲完建。 贞节坊在旧县治。洪武中,诏旌林以德妻潘氏贞节立。


 连江县

  宣化坊在县治前宣化桥北。旧名美政。宣德十年,知县刘仲戬改今名。 起敬坊在城隍庙前。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建。 兴贤坊在大街东偏。后改凤池,今复旧名。 解元坊在宏路街。景泰元年,知县吴琳为翁宾立。 亲仁坊在宣化桥东。知县宋日隆建。(上四坊俱在县治东钦平下里。) 澄清坊在布政分司前。宣德九年,知县刘仲戬建。 丛桂坊在大街西,与兴贤坊相直。后改为龙津,今复旧名。 怀德坊在宣化桥西。 魁龙坊(上二坊俱知县宋日隆建。) 省魁坊在直街。旧名梯云,宋嘉熙六年,知县陈沆以常挺魁兰省,改名省魁。今废。 龙津坊在龙津街南,通于江。旧名云津,后改今名。 进德坊在万石街。旧名汇进,后改名进德。今废。 连云坊(上八坊俱在县治西钦平上里。) 大魁坊在县治前江南安庆里。宣德八年,知县刘仲戬为进士第二人赵恢立。 昼锦坊宋政和六年,以王元鼎持乡节建。 状元坊宋淳熙元年,为郑鉴两优释褐建。(上二坊俱在县东北安得里,并废。) 大市在县治前正南街之中。凡县之商旅贸易悉萃于此,朝聚暮散。


 福清县

  崇教坊在文庙之右。 兴贤坊在文庙之左。(俱洪武二十三年教谕王原建。) 承宣坊在谯楼下。旧名袭庆,宋政和间为林高一门子姪登第立。绍兴间,县令范处义改名丛桂,景定四年重建,改今名。 明新坊在谯楼下东南。旧曰依仁,后改育材,又改由义,又改瑞应,又改东学,又改长春,又改今名。 由正坊与明新坊相直。 玉井冠英坊在中门之西。旧名冠英,为陈国材、林栗魁国学建。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易今名。 澄清坊旧名爱民,久废。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改今名。吴涛书匾。 五马坊久废。元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重建。 昼锦坊宋为龙图学士林遹立。 泮宫坊在东隅。宋端平二年,县令丁填建,初名隆儒,后易官贤。景定间,县令赵时传改今名。 通儒坊在佛顶寺旁。为王棨中宏词科立。(上八坊俱县治东。) 春桂坊宋淳熙十一年,为林瑑1并弟璟、环同登科立。 西成坊初名翰林坊,宋为林希入翰苑立。景定中重建,林希逸书额,后改为儒学坊,复改今名。 新桂坊在广平寺前。宋为朱木中省魁立。(上三坊俱在县治西隅。) 登瀛坊在横街。宋元符三年为林仲堪一门子孙登第立。 词学坊宋为陈宗绍中宏词科立。 宏词袭庆坊宋嘉泰二年,为陈宗绍2二子贵谦、贵谊继中宏词科立。(上三坊俱在县治南隅。) 郑公坊宋为郑侠立。 遗直坊为寓贤李彦质立,其上仍建状元楼。(上二坊俱在县治北隅。) 状元坊在东塘。宋淳熙十一年为林魁武举立。旧为武状元坊,后改为状元坊。 文介坊在方民里海口,为网山林亦之立。(上二坊俱县东。) 高士坊宋宝祐四年建。后改名隐逸。 文隐坊宋景定四年建。(上二坊在县西文兴里,俱为林公遇立。) 状元坊宋时为林良显特魁立。 兰魁坊宋时为林良显魁省试立。 兰魁袭庆坊宋时为林良显子别院试魁立。(上三坊在仓下。) 文远坊在塘东。宋时为陈藻立。(上四坊俱在新丰里。) 状元坊在灵德里径江。宋时为王宗特魁立。 联魁坊在苏田里渔溪市之旁。宋端平间为林希逸解试、省试、殿试俱第四人立。(已上六坊俱县西南。) 海口市在县东方民里海口。 牛石头市在县东南平南里。旧蕃舶所聚之地。 迳港市在灵德里。乃海舟所聚处也。 商屿市在光贤里。(上二市俱县西南。)


 古田县

  承流坊在谯楼东。旧名通德。宋县令洪天锡为朱文公高弟林释之3建。国朝永乐间,改为承流。后又改善政,成化十年县丞刘福介复旧名。 宣化坊在谯楼西儒学之东。洪武初建匾曰善教。成化十年县丞刘福介重建,改今名。 仁寿坊在县治南五十步许。宋时建,国朝天顺间知县尹古重建。 登俊坊在中街。元时立。 贞节坊成化七年诏旌曾缙妻赵氏贞节立。 文兴坊宋时立匾曰达英,国初改今名。 云津坊宋时立。国朝洪武间为翰林学士张以宁建,改名翠屏。成化中县丞谭宣重建,复旧名。 兼善坊在际留仓北。 云梯坊在后街。(上二坊俱元时立,国朝洪武初重建。) 兰魁坊宋县令留元亮为省元苏大璋立。今废。兴贤坊在后街佑圣宫前。元时立,今废。(已上八坊俱县治北。) 虾溪市在县南大江之滨,俗呼虾溪头。其地适当古田大路之冲,水口、黄田西驿之间,商旅多泊舟于此。


 永福县

  武状元坊在八都。宋时为江伯虎立。 武释褐状元坊在十都。宋时为黄东叔立。 平政桥坊在十二都。宋淳祐三年昭武黄熙重建。 明伦坊在十三都。宋咸淳七年毁,九年重建。(上四坊俱县治东。) 华封坊在县西十四都。路通高盖山,旧有通天门,知县钟安老楼其上,匾曰福里;知县杨土训改曰高盖。宋绍定间改名登明,又改名华封。咸淳七年毁。九年徐重望重建。 太学两优释褐状元坊在县治南二十五都。宋时为张景忠立。 拱辰坊宋咸淳四年立,莆田陈文龙题匾。 两制坊宋咸淳七年,知县洪仑移拱辰坊于路尾,为侍郎卢钺建,后毁。(上二坊在县治北十四都。) 龙津坊在县治东北十二都。宋宝祐三年建,枢密陵虎臣4题匾。(已上九坊俱废。)


 闽清县

  宣化坊正统七年,知县吴清立。成化四年,知县左辅重立。 崇礼坊(上二坊在县治前。) 释褐状元坊在县治东。宋淳熙四年为黄唐立。 兴贤坊在儒学前。宋崇宁二年立。 贤良坊宋治平四年,为陈祥道立。(上四坊俱废。) 玉山坊在台山之旁。宋元丰二年立。 使华坊在县治南。宋绍兴十五年为提刑刘凯立。 状元坊在县东□□里。宋嘉定元年为郑自诚立。 县前市在县治前。宋元时,邑人贸易多萃于此。元季兵燹,市遂废。成化四年,知县左辅始创廊屋,招徕商贾,复成市焉。


 罗源县

  承流坊 宣化坊在县治前之左右。俱景泰间知县何器建。成化间,知县施弘重建。 登贤坊在万寿塔边。宋嘉祐元年立。 连桂坊在环玉馆之右。宋绍熙间为陈与行父子同登第立。 擢秀坊在梅关巷口。宋时为侍郎黄序立。 笃行坊在水陆寺前。洪武五年,知县郑复初立。(上四坊俱废。) 衮绣坊在环玉馆内。宋时为太宰余深立。 梯华坊在社稷坛前,元至元二年立。 清源坊在澄清坊口。宋雍熙三年立。 庆元坊在八角井巷。宋开宝三年立。 延庆坊在梅关巷下。宋皇祐五年立。 耆寿坊在笃行坊口。宋开宝元年立。(上十坊俱县治西。) 登龙坊在沈尉桥北。宋时为尚书陈显伯立。 崇文坊在儒学路口。洪武十一年,县丞庞盖立。(上二坊俱废。) 登泰坊在南岸桥侧。宋淳熙二年立。(上三坊俱县治南。) 使旌坊在县治东南双石桥侧。宋时为少师黄伦5立。 昼锦坊在万寿塔边。宋时为安抚黄土清6立。 兴贤坊在南庄巷口。宋时为少师张磻立。 澄波坊在西隅。因有澄波桥,故名。 乘驷坊在南门桥侧。宋淳熙二年为张斗南立。(上四坊俱县西南。) 冠英坊宋太平兴国中为张蔚立。 魁星坊宋时为特科第一人陈缜立。(上二坊俱在县西南后张巷。)


      建宁府


 建安县

  弦歌坊 登俊坊 兴贤坊 鼎魁坊在宁远门内。(上四坊俱宋淳熙间郡守赵彦操立。) 澄清坊在福宁道前。 丛桂坊在南街。(上二坊俱洪武初知府胡祯立。已上六坊,俱府治东。) 光禄坊在政和门外。陈时为顾野王立。 从化坊右谯楼之左。宋端平间,郡守姚立。 明德坊在谯楼之右,亦姚立。匾曰怀德。洪武初,指挥沐英重立,改今名。(上二坊在府治西。) 安定坊7 崇儒坊宋郡守姚立。(上二坊在府治南。) 礼义坊 昼锦坊正统间,知府王顺为少师杨荣立。(上二坊在安定坊内。) 平理坊 中和坊(上二坊俱宋郡守姚立。) 北中和坊永乐间,指挥侯镛立。 亲睦坊知府胡祯立。(上四坊在府治北。) 长街头市在弦歌兴仁二坊之间。 寨头市在宁远门内。(上二市俱府治东。) 濠栋市在府治北孚惠、亲睦二坊之间。 东游市在府城东安泰里。


 瓯宁县

  尚书坊 升华坊 和升坊 阜通坊(上四坊在府治西。) 紫芝上坊 紫芝下坊(上二坊在府城南华亭之左右。) 德胜坊旧为状元坊,宋时为徐奭位,元守将魏留家奴改今名。 永丰坊知府胡祯立。(上二坊在府治北。)隆礼坊 平肆坊 和义坊 广泽坊(上四坊8在府治西南。) 纯孝坊在府治西北。元初廉访使哈解为孝子张禧立。 敬客坊在府西驿前。知府胡祯立。 镇安坊 移忠坊旧名显亲,南唐侍中陈诲建。宋庆元间改今名。(上三坊在府城外之西。) 太平坊在府城外之北。 大街市在和义坊。 程西市在临江门内。 淮尾市在通济门之南。(上三市俱府治西。) 南新街市在府治南。旧迁善坊。 新市在府治西南库前街。 上洋市在府城西高阳里。


 浦城县

  真儒坊在县治直街东偏。旧名东祥。 承流坊在县治东建宁道之右,旧名澄清。 宣化坊旧名德政。 中和坊在市中,旧名仁和。(上二坊俱县治西。) 迎恩坊旧名集贤。 拱辰坊在县治大市北。旧名土墙。 宏进坊在前街,旧名上天长。 通津坊旧名西祥。(上二坊俱县治西南。) 永新坊在县治西北后街。旧名上兴贤。(已上九坊俱宋时立。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县丞张玉成重立,改今名。) 凤池坊在县治东。 下天长坊在县治西前街。 光禄坊在县治北。 豪贤坊在县治东南。 太平坊在县治西南直街。 皇华坊 下兴贤坊在后街。(上二坊俱县治西北。已上七坊俱宋时立。国朝洪武十五年,县丞张玉成重立。) 文正坊在县治前。洪武十二年,知县张宗颜立。 观澜坊在南浦门北。(上二坊俱县治南。) 登瀛坊在县治西西馆巷。 兴贤坊在县治北拱北门内,旧名“永丰”。(上三坊俱县丞张玉成立。) 大市在县治南市心之西。 市心在太平坊东。 南市北市(上二市在县治西南,俱通心市9。)


 建阳县

  丞相坊在县治西,为宋陈升之立。 光禄坊 世家先哲坊(上二坊俱为宋刘立) 道学渊源坊 泰山乔岳坊(上二坊在县西三桂里朱文公阙里之前。) 状元坊在县治南。国初为丁显立,后毁。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立。 力扶道脉坊 家传心学坊(上二坊俱在县北庐峰书院前,为宋蔡况立。) 将口市在县南崇文里。 回潭市在县北建忠里。(上二市以每月四、九日集。) 莒口市 长埂市(上二市在县北崇泰里,俱以每月三、八日集。) 书市在县西南崇化里书坊。 崇乐市在县西北乐田里。(上二市以每月一、六日集。)


 松溪县

  育才坊在县治东。宋淳祐间立,旧名崇儒。国初改名升俊。永乐间,知府苪麟改今名。 兴贤坊元至顺间立。旧名朝京。国初改名宾贤,后知府苪麟改今名。 慈善坊(上二坊在县治西。) 宣化坊元皇庆间立,旧名仁义。国初改名镇武。后知府苪麟改今名。 清和坊在县治前街之东。 寿安坊在县治前直街之西。元至元间,达鲁花赤阿思兰立。 永庆坊在县市南。 东梨市在县治西杉溪里。 溪东市在县治东南豪田里。 沙坑市在县治西北庆元里。


 崇安县

  澄清坊在县左。宋县令陈叔嘉立,名兴仁。元郡守毛文豹表邑人徐奕老孝其母,易名贞孝。国初设福宁道,知县刘伯益易今名。 仁义坊在县治右。宋县令陈叔嘉立,名濯缨。元延祐四年,旌邑人江贵甫五世同居,曰义□坊,寻易今名。国初县丞安处善重立。 兴贤坊县令陈叔嘉立,名崇义。后县令刘汉传改今名。洪武八年。县丞安处善重立。 贞节坊县令陈叔嘉立,名礼义。元延祐五年,旌邑民邱注妻程氏贞节,遂以名坊。国朝洪武八年,县丞安处善重立。 美俗坊县令陈叔嘉立。洪武八年,县丞安处善重立 科第坊在儒学之左。 泮宫坊在儒学之右。(俱成化十八年知县余衍立。已上七坊俱县治西。) 昼锦坊在县东四隅里溪东昼锦桥之右,洪武二十一年知县张子彬立。今废。 贞节坊在县东南上梅里何墩。成化十年,诏旌程启隆妻江氏贞节立。 五夫市在县东五夫里。 星村市在将材里。 黄土坂市 黄亭市(上二市在丰阳里。) 中村市在节和里。 草平市在建平里。(已上五市俱县南。)


 政和县

  兴贤坊在县治东门。 登俊坊在县治西龟岩寺前。 升朝坊在前街。 折桂坊在直街。(上二坊在县治南。) 织锦坊在县治北。今废。 县市在县坊。 东峰市在县东□□里10。 长城市在县西□□里11。 岭头市在县东南感化里观都岭上。 东平市在县西北□□里12。


 寿宁县

  承流坊知县陈醇立。 道德坊 齐礼坊(上二坊,成化十二年知县郭清立。已上三坊俱县治东街。) 兴贤坊在儒学之东。主簿史立正立。 宣化坊县丞马璲立。 观风坊在建宁道之右。典史林承立。(上二坊俱县治西。) 福民坊在县治南街。成化十一年,府通判李明立。 状元坊在县东南福安里。宋绍定二年为缪蟾立。


      泉州府


 晋江县

  镇雅坊旧名承宣。宋郡守萧国梁易今名。 忠节坊国朝为石城教谕崔忠13死节立。 儒林坊 解元坊成化元年,为赵立。 泮宫坊 旌孝坊宋郡守真德秀为孝女吕良子立。(上六坊在谯门南抵德济门直街之中。) 远华坊宋河南宪故居在焉14。 通籍坊旧名阜财。因宋陈祥易改今名。 登贤坊旧名佚老。宋郡守叶廷珪为刘圭15立,更今名。 郡庠坊在府学之南。 通远坊(上五坊在谯门南抵德济门直街之左。) 闤阓坊俗呼市曹。 好义坊 好德坊 熙春坊 师模坊宋郡守吕用中辟郡人张过典教,因名。 育材坊在旧州学前。(上六坊俱在谯门南抵德济门直街之右。) 中和坊 公惠坊 宣化坊在府治右。 承流坊在府治左。 状元坊宋绍兴三十年为梁克家立。 衮绣坊宋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 桂香坊宋时为为给事江常立。今废。 相门神童坊宋时为留正孙元立16。 清政坊17宋时龙学陈从易立。今废。(上九坊在谯门东抵仁风门直街。) 帅节坊在东街之右。 南俊坊郡人崔拱三世登进士者五人,里人以为南方之俊,因名。 鼎甲坊宋时为林洽、林瀛、罗知古相继登甲科立。 卿月坊宋时为朝议大夫陈京立。今废。 论秀坊宋时为秘书郎温华立。 定居坊宋时为通判王维则立。今废。(上六坊在谯门东抵仁风门直街之右。) 绣衣坊宋广东宪杨注故居在焉。 耆德坊宋郡守程卓为尚书杨炳立。(上二坊在南俊坊转玄妙观前街。) 懿孝坊在桂香坊北。宋郡守真德秀为吴氏孝女立。 兴德坊宋时为别驾徐瞻立。 麟应坊宋时为知宗赵不立。今废。 三秀坊宋郡守颜师鲁为赵善新、汝倣、汝禊父子同第进士立。 文昌坊宋颜棫徙居于此。郡守王会龙为立坊。(上五坊在桂香坊北至朝天门街。) 仙桂坊宋时以梁熙志兄弟同登进士立。 忠义坊宋时为苏缄立。今废。 良弼坊宋李邴居宅在焉,故名。 献规坊宋郡守程卓为傅伯成立。 挺烈坊宋时为李邴孙户部侍郎沈立。(上五坊在鼎甲坊南抵通淮门街。) 平易坊 省魁坊宋嘉定间为省元王胄立。 旌孝坊成化间为孝子史仕传立。 棣华坊宋时为宋程并弟穆相继登科立。 荣寿坊宋王传烈母汤氏,年九十四,其子彩侍。郡守李绍为立坊, 亚魁坊宋绍定间,为进士陈晋接立。 解元坊成化十三年,为蔡清立。 都宪坊国朝为朱监立18。 孝感坊国朝为朱则文立。(上十二坊,在谯门西抵义成门直街。) 万石坊郡人石选与四子俱出仕,时人比万石君,因名。 义泉坊内有义泉井。 忠厚坊旧名萃贤,赵希襄易今名。希襄,考之郡志无此名,惟宋南外宗正司知宗,有曰赵希衮者,疑“襄”字即“衮”字之误也。 三朝元老坊宋时为留正历相三朝立。 状元坊宋庆元五年为曾从龙立。 昼锦坊宋时里人为谢仲规立。 宣明坊宋时为光禄卿林杞立。 绿野坊宋留正归休之所,因以名坊。(上八坊在谯门西抵义成门直街之左。) 光华坊宋时为郑良弼立。 忠孝坊宋太宗尝称枢密刘昌言忠孝,里人因以名坊。(上二坊在谯门西抵义成门直街之右。) 永盛坊 魁武坊宋郡守汪大猷为林宗臣魁武举立。 彩华坊宋郡守陆藻为提举张祐二亲具庆立。 台望坊宋给事江常所居。人以台辅望之,因名其坊。(上四坊在光华坊北抵泉山门直街。) 居贤坊宋时为少卿蓝圭立。 进贤坊宋时为刘清立。 兴庆坊 庆远坊宋时为黄夔立。(上四坊在彩华坊转而西街中。) 奏赋坊宋时为陈用魁词赋立。 紫橐坊宋郡守倪思为侍郎赵不流立。 义塾坊宋王沂之设义学,郡守真德秀为立坊。 宏博坊宋时为傅伯寿立。 升俊坊宋时为黄崒19首贡辟雍立。 袭魁坊宋赵善谧兄弟中省魁裔孙20中解元。郡为立坊。 登瀛坊宋时为吕言登科立。 黄陂坊以工部黄宗旦名立。 紫微坊宋时为知制诰吕夏卿立。 清华坊宋郡守叶宰为秘书少监钱德谦立。(上十坊在万石坊转而南街中。) 望云坊 萼辉坊宋时为赵不。不慢兄弟联居立。 孝悌坊宋郡人陈继文累世同居,郡守苏寿为立坊。 拱辰坊 孝友坊宋郡人林颐寿有孝行,郡守叶廷珪为立坊。 启荣坊宋时为蔡曾膺经明行修荐立。 肃政坊(上七坊在谯门内,折东而北,抵朝天门街中。)亚魁坊在仁风门外。宋嘉定间为进士董洪立。 宝津坊 通远坊 善济坊(上二坊21在府城南德济门外。) 朝阳坊在府城东通淮门外。 凌云坊在府城南吴店市。宋嘉定间为王节魁南宫立。 东街市在谯楼东。 西街坊在谯楼西。 南街市在谯楼南。 会通市 通远市 车桥市 新桥市(上三市22在府城南德济门外。) 浮桥市在府城西南临漳门外。 安平市在府城南八都。


 南安县

  武荣坊在县治前。唐改县为武荣州,因名。国朝成化十八年,知县陈连忠重立。 龙云坊在县治前东街。 衣锦坊为唐欧阳詹归省立。 贰卿坊宋嘉泰间,郡守倪思为侍郎诸葛廷瑞立。 进德坊 登贤坊 归仁坊(上二坊23在旧学前。) 阛阓坊在前街。 协和坊在西街之中。 明义坊在后巷。(上八坊俱县治西。) 知逊坊在县治西北隅。 朝天坊在县东三都潘山中。颁云坊在高士峰之下。 袭庆坊在三十三都。宋翁庆寿母张氏,年九十一岁,县令徐鹿卿为立坊。(上二坊俱县西。) 康寿坊在县北。宋郡守刘炜叔为陈焕然年九十立。 选贤坊 忠贤坊 拱辰坊 厚德坊(上四坊在三十六都大盈铺前。) 应星坊在康店铺前。宋时为度支郎王克恭立。(已上五坊俱县南。) 县前通街市 潘山市在县东三都。


 同安县

  平政坊 爱民坊(上二坊,成化九年知县张逊重立。) 激扬坊 振肃坊(上二坊,成化八年推官柯汉重立。) 荣成坊 籋云坊 名卿坊 朝元坊(上八坊,在朝天门至厚德门直街。) 宣化坊在县治前。成化十五年知县张逊重立。 登云坊 福星坊旧名魁星。宋嘉定间为许巨川立,后改今名。 两科太守坊宋王南一擢两科,任漳州太守。尚书洪天锡为立坊。(上三坊在西市巷抵北辰门街中。) 兴贤坊 儒林坊(上二坊,成化八年,推官柯汉重立。) 荣贤坊 仁寿坊 龙门坊 龙津坊 丞相坊宋时为苏颂立,旧名荣义。朱文公为主簿,改今名。国朝成化十五年,知县张逊重立。(上七坊在朝天门南转至铜鱼门街中。) 通衢街市在县前。 南通街市 北通街市


 德化县

  青云坊在儒学之左。 礼贤坊(上二坊俱县治东。) 步瀛坊 登云坊(上二坊在杨梅上团。) 钟秀坊在东西团。(上三坊俱县西北。) 县前通街市


 永春县

  两制坊宋开禧中为侍郎庄夏立。 龙津坊宋淳祐间立。(上二坊在县治前抵东岳桥街中。) 亚魁坊宋绍定间为司业陈晋接立。 两优释褐坊宋淳熙间为尚书颜棫立。 兴贤坊宋嘉定间为颜耆仲立。 省元坊宋绍定间为王胄立。 魁武坊宋建炎间为陈谧魁武举立。 世科坊宋绍圣间,为陈彦圣、知柔、朴、模相继登第立。 纯孝坊宋绍兴间邑令黄瑀立。 章武坊 仙华坊 正顺坊 蓬壶坊 桃源坊 德政坊 兴仁坊(上十四坊在县治前西抵儒学前街中。) 东街市 西街市


 安溪县

  中和坊宋宝庆间,县令颜振24立。 省元坊宋县令汪愈为陈应靁立。 兴贤坊 升俊坊(上二坊宋咸淳间立。国朝正统间,知县邵公阳重立。) 梯云坊宋嘉定间县令孙昭先立。 兴仁坊宋绍定间县令刘庞立。 进贤坊宋嘉定间县令黄坚叟立。 汇征坊宋宝祐间县令赵汝畋立。 和义坊 瀛洲坊宋嘉定间立。(上十坊在县治东抵行春门街中。) 宣化坊 熙春坊 育贤坊 仙桂坊(上四坊在县治南抵儒学前街中。) 东街市 南街市 湖头市在县北感化里。


 惠安县

  儒林坊在县治东儒学之左。正统间,御史柴文显立。 迎恩坊成化十九年重立。 重译坊天顺元年重立。(上二坊在锦田驿之左右。) 光华坊 崇文坊(上二坊俱废。已上四坊俱县治南。) 肃政坊 激扬坊(上二坊在福宁道前左右,俱正统间佥事陈祚立。) 宾贤坊 登龙坊 文明坊 登春坊(上四坊俱废。已上六坊俱县治北。) 南通街市 北通街市


 永宁卫

  同仁坊在卫前直街。成化十二年,指挥使杨晟立。 宁海坊在卫西街。柔远坊在卫南门街。 通贤坊在卫北门街。 迎晖坊在卫东北。(上四坊俱废。) 乐雍市 育英市在谯楼后。 东瀛市在卫东南。


 福全千户所

  威雅坊在所东。 迎恩坊在所西。 育和坊在所北。 泰清坊在所东北。 宣武坊在所西南。 通街市在所南。


      漳州府


 龙溪县

  行春坊在东铺街。洪武八年知府许荣立。 宾贤坊在武安街。(上二坊俱府城内东隅。) 解元坊在高亭街,为江凯建。 朝真坊在通判街。(上二坊在府城内西隅。) 儒林坊 泮宫坊(上二坊在明伦街,俱正统九年同知李恕立,今废。) 文昌坊在花园前街。宋时以颜师鲁居之,因名。国朝成化二年其裔孙格登进士,郡为重立。(上三坊俱府城内南隅。) 名第坊在府城内东南武安街。唐元和中为周匡物立。 兴贤坊在鱼头庙街。洪武初指挥徐玉重立。 拱辰坊宣德间重立。 探花坊宣德二年为谢琏立。 少司徒坊成化十年,亦为谢琏立。(上四坊在府城内东北隅。) 迎恩坊在东门外。景泰元年同知李恕重立。 德安坊正统十三年同知李恕重建。 双节坊为元万户府知事阚文兴并妻王氏立。成化十五年,同知蒋逊重建。 表忠坊为元达鲁花赤迭里弥实立。(上三坊俱在府城东门外。) 旌孝坊在府城东二十六都赤岭。宋绍定元年,知县傅天骥为孝女陈氏立。 南市在双门前。 北桥寺在十字街。 草市在二十六都。 乌屿桥市在二十九、三十都。(上二市俱府城东。) 华峰市在府城北二十五都。 石马路头市在十一都。 月港市在八、九都。(上二市俱府城东南。) 翰林市在府城东北二十三、四都。


 漳浦县

  宣化坊在县前街右。 仙云坊在县西旧城隍庙旁。 朝天坊在县西门左。 孝义坊在城隍庙左。 积善坊在西塔寺街口。(上二坊俱县西。) 忠节坊在县治后街。宋绍熙间郡守朱文公为高登立。 怀德坊在县治北街。元达鲁花赤买撒都刺有惠政于民,既没,民怀其德为立坊。(已上七坊俱废。) 盛德世祀之坊在西门外灵著庙前。 西街市在县西隅。


 龙岩县

  朝天坊在县城内之东。 兴文坊 善庆坊 涌泉坊 由义坊(上四坊俱在县城内之西。) 龙门坊在县城内之南。 拱辰坊 忠信坊(上二坊在县城内之北。已上八坊俱废。) 端本坊 澄源坊(上二坊在儒学前左右。) 武安坊在县治西铜钵巷口。(上三坊俱成化十二年知县韦济立。)


 长泰县

  登龙坊在县治东街。 拱辰坊在县治西街。 状元坊在县治南街。宣德五年为林震立。 靖远坊在县治北。 南市在县南街。


 南靖县

  进士坊在县治西南归德里。 亚魁坊在县治东北水门内。


 漳平县

  承流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县治前左右。) 太平坊在县治东城隍庙之左右。 青云坊在县治西儒学之右。(上四坊俱知县陈栗立。) 桃源市在县北聚贤里。每月以一、六日集。


      汀州府


 长汀县

  承流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府治前左右。) 旬宣坊 惠爱坊(上二坊在布政分司前左右。) 振肃坊 激扬坊(上二坊在漳南道前左右。) 泮宫坊 儒林坊(上二坊在县学前左右。) 都宪坊在府学前街。成化十九年为马驯立。 福善坊在塔院之右。 登贤坊旧名进贤。宋淳化间,郡守卢同父改今名,并书匾。(已上十一坊俱府治东。) 崇福坊在府治西。宋郡守卢同父书匾。 永康坊在有年桥南。宋端平间,郡守李华重建。 崇善坊在丽春门外。 鄞河坊分上、中、下三坊。(上三坊俱府城东。) 兴福坊宋郡守李华建。 清泉坊(上二坊在通津门外。) 崇雅坊在县西。 兴仁坊在通津门外。(上四坊俱府城西。) 敷德坊 爱民坊(上二坊在县治前左右。已上十坊今俱废。) 词学坊在县治前。宋崇宁间为谢潜立。宋端平间,县令宋慈重建并书匾。 青紫坊在旧颁条门外。宋宝庆间,郡守林岊改今名并书匾。 仁寿坊分上、中、下三坊,旧名水南。宋郡守李华改今名。(上三坊俱府城南。) 登俊坊旧名水东。宋郡守李华重立。 郎星坊宋崇宁间为吴简言立。绍定间,郡守林岊重立并书匾。(上二坊在济川桥东南。) 金花坊分上、中、下三坊。(已上三坊俱府城东南。) 攀桂坊在府城东北兴贤门外。宋开庆初重立,郡守胡太初书匾。 富文坊在府城西南,分上、中、下三坊。旧名富民,后改萧云25,宋郡守李华改今名。(上八坊今废。) 崇善坊市在县治之东。 水东街市在济川桥东。 杉岭市在府城西朱紫坊。 河田市在府城南青太里。


 宁化县

  登云坊在军营内。 攀桂坊在东街。 擢桂坊在太平巷。 云梯坊在张家巷口。(上四坊俱县东。) 步蟾坊在县西薛家坊。 进士坊在寿宁桥头。 老桂孤芳坊在溪南。(上三坊俱县南。) 凌云坊在县北儒学前。及第坊在县西南。 兴贤坊 太平坊 开庆坊(上三坊俱宋绍定间寇毁。见旧志。) 县市旧在水南溪边,今迁于寿宁桥头。 岩前墟在泉上里。 湖窟墟在泉下里。(上二墟俱县东。) 济村墟在县西龙下里。 中沙墟在县北永丰里。 乌材墟在县东北泉下里26。(已上五墟俱以五日一集,至午而散。)


 上杭县

  朝绅坊在大街。宋乾道间知县陈朝章立。国朝景泰初知县岑嵩重立。 双节坊成化七年,知县孙安为节妇陈氏、黄氏立。(上二坊俱在县治西。) 登俊坊宋绍定间毁,后重立(见旧志)。 县市在县治南大街。


 武平县

  兴贤坊在县治东。 人和坊 和义坊(上二坊在县治西。) 文明坊 魁星坊(上二坊在县治南。) 集贤坊在县治北。 县市在县前中街。


 清流县

  宣化坊在县前。 明伦坊在儒学前。 朝阳坊又名朝真。 龙津坊在龙津桥南。(上三坊俱县治东。) 拱辰坊在县治西。 进贤坊在县治南。 龙门坊 清德坊(上二坊在县治北。) 十字店市在进贤坊。 太平店市在龙津27坊。


 连城县

  富寿坊 崇儒坊(上二坊在县治东,俱宋绍定间寇毁,后重立。) 擢桂坊在县治南灵显庙之左。绍定间寇毁,后重立,旧分上下二坊。 迎恩坊在县东北接官亭址之左。旧在县西,因绍定间寇毁,移建今所。 俊德坊在县西南十字街之右。绍定间寇毁,后重立。 介福坊 凌云坊 华封坊(上三坊俱绍定间寇毁。见旧志。) 县市在县治南文川桥头。每岁以四月初八日会。 莒溪墟在县南河源里。 北团墟在县北北安里。


 归化县

  泰和坊 阜民坊(上二坊在县治前东西。俱成化八年佥事周谟立。)宣化坊在布政分司前。 扬清坊在漳南道前。(上二坊俱成化八年参政赵昌立。) 文林坊 泮宫坊(上二坊在儒学前东西,俱成化九年知县郭润、教谕赵智同立。已上四坊俱县治西。) 六月市在县治前。岁以六月十一日集、十八日散。岩前市岁以四月八日集。 陈村市岁以九月九日集。(上二市在县东归下里。)明溪墟在济川桥北。 黄陂墟在县东归上里。 常坪墟在县西柳杨里。 吉口墟在县东南归下里。 界阳墟在县西北柳阳里。


 永定县

  承流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县治前左右。) 澄清坊在市政分司之右。 肃政坊在漳南道之左。(上二坊在县治东。) 儒林坊在县治西儒学之西。(已上五坊,俱成化十八年知县王环立。) 县市在县治横街。


     延平府


 南平县

  元僚宏博坊在谯门外。 状元坊又名三魁。 迁善坊在平政衖北。 宝阜坊在迁善坊上。 招福坊 镡津坊在镡津门。(已上六坊俱府治东。) 登俊坊 昼锦坊 进贤坊 兴贤坊(上四坊俱宋时立。) 遵道坊在西桥头。 明清坊在延安门。 敛咢坊在铁冶巷口。(已上七坊俱府治西。) 开平坊在开平门。 清水坊在市心下巷。 泰平坊在市心。(已上三坊俱府治南。) 华封坊在府治东北梅山巷。 通衢大市在府治南,自四鹤门远至建宁门。


 将乐县

  惠施坊在县前十字街。 长安坊 近僖坊(上二坊在县治东街。已上三坊俱宋时立,元季毁。国朝洪武五年,知县申文彝重立。) 求仁坊在西街,宋时立,元季毁,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司明重立。 仁美坊在西门。 凤山坊在凤山之麓。(上二坊宋时立,元季毁。已上三坊俱县治西。) 丛桂坊在儒学前。 魁星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28。) 兴贤坊政和间,为钟建侯登第立。(上三坊宋时建,元季毁。 武德坊元至正间立。以其近武德庙,故名。(上二坊俱知县申文彝重立。已上五坊俱县治南。) 遵道坊在县治北门。 武魁坊在旧永康团。(上二坊俱宋时立。今废。) 十字街市在县治前。 高滩市在县东高滩都。 南口市在永康都。 池湖市在池湖都。(上二市俱县南。) 万安市在万安上都。 儒林市在龙集都。(上二市俱县北。)


 龙溪县

  宣化坊在县治前,旧名崇信。宋绍兴间,县令陈嶷改今名;又作门与坊对,亦匾宣化。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张可大又立二坊于左右,名兴仁、尊前。 崇文坊旧名孝行上坊,后以儒学道出于此,故名敦化。元至正十六年,县尹兀颜思温改今名。 积善坊宋建炎四年兵变,邑令刘政改名永宁,今仍旧名。 擢桂坊旧名孝行下坊。宋宣和间,邑人吴仕逸、卢安邦、李士美相继及第,因改名兴贤。今仍旧名。 昼锦坊宋庆历间,为刘积登第立。初名兴贤,后以积帅福州归省,改今名。 登俊坊旧名典教,元至正间改今名。(已上五坊俱在县治东。) 通驷坊宋国史编修黄声居此。 登云坊旧名昼锦,又名升天。(上二坊在县治西隅。) 兴文境旧名拔萃。元县尹兀颜思温改今名。 毓秀坊为南溪书皖立。元至正中,中书省理问爱建,初匾曰“闽中尼山”,后改今名。(上二坊在县治南隅。) 拱星坊在县治北隅。 县市


 沙县

  平政坊在县治前。 旌德坊 崇因坊 资忠坊 思齐坊 宾兴坊 袭庆坊(上六坊在兴义坊内。) 明庆坊 登瀛坊(已上八坊俱县治东。) 崇勋坊 尚贤坊 俊惠坊 庆成坊 显志坊29 延禧坊 星德坊 荣远坊(上八坊在和仁坊内。) 福星坊 城西坊(已上十坊俱县治西。) 云锦坊 和仁坊宋县令洪唐卿立。 状元坊 兴义坊俗呼下坊。 市心坊 招庆坊 安民坊 魁星坊宋倪闪特奏名第一,县令刘克刚为立坊。 丛桂坊《遯斋闲览》云:“邑人罗师服者,一夕梦羽衣人授以诗云:吾闾仙桂作丛荣,紫陌先登历几春。昨夜月娥亲付与,黄金榜上第三名’。”明年陈瓘登第,果符其数,因立此坊。 劝忠坊30宋陈瓘故居在焉。嘉定三年,郡守余景瞻立。 无双坊 探花坊宋时为陈瓘立。 步云坊(已上一十三坊俱县治南。) 登俊坊 昼锦坊宋时为邓宁任本路曹立。 登龙坊 及第坊旧名下状元坊。 广誉坊 龙池坊 佐理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县治后街东西。) 尊尧坊宋县令段裳午31为陈瓘立。瓘尝著《尊尧集》,因以坊名。 城东坊 折桂坊(已上一十一坊俱县治北。) 开明坊在县东北。 省魁坊宋淳熙间,县令段裳午32为邓宗仁立。 显帅坊宋时建,表安抚郑宗仁宅里也。(上二坊在县西二十一都。) 大市在县治大街。 洛阳口市在县东八都,又名桥前33。 尾历水东市在二十二都。 尾历水西市在二十一都。(上二市俱县治西。) 华岩墟在县东十三都。 新桥墟在县西二十五都。 富口墟在十一都。 高桥墟在十三都。 黄砂墟在十五都。 下茂墟在十七都。(上四墟俱县北。) 罗敦墟在县东南十三都。 新坊墟在县西北十九都。


 顺昌县

  阜成坊在县治前,成化十一年,知县程立。 宣化坊在县治前之东。 兴贤坊在县治东,成化十年重立。 崇儒坊 崇德坊 安靖坊 凤栖坊 吏隐坊在旧尉厅巷口。(上五坊今废。) 爱民坊 振文坊旧名顺化,又名兴贤。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张缙以儒学道出于此,改今名。 状元坊宋嘉定中为邑人姚立。 昼锦坊旧名清肃,因姚居此,改今名。 御史坊旧名甘泉,宋淳祐间,邑人张杰拜御史,有直声,因改今名。 通渠坊洪武七年,知县张缙凿渠疏水,由此以入大溪,故名。 真节坊34洪武二十五年,诏旌萧贡才妻颜氏贞节立。(已上一十二坊俱县治西。) 承流坊在县治西南布政分司前。成化九年,县令赵玺立。 县市 幕坂市在靖安都。 富屯市在富屯都。(上二市俱县西。) 仁寿市在县西北仁寿都。


 永安县

  龙兴坊在县治东。 安仁坊 进贤坊(上二坊在县治西)。 太平坊在县治南。 里仁坊在县治北。 仁义坊在县治西南。 忠义坊在县治西北。 三市在县治前、中、后三街。 安沙市在县西三十二都。 固发口市又名贡川市,在二十六都。 岩前市 忠山市 新桥墟(上二市一墟在二十五都。已上三市一墟俱县北。)


      邵武府


 邵武县

  承流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府治前左右。) 咨度坊 旬宣坊(上二坊在布政分司左右。) 澄清坊在建宁道前。 孝老坊唐贞观间,为吴氏母立。 清节坊宋熙宁六年为龙图孙谔立。 都宪坊国朝为郡人陈泰立。(上三坊在县前街。) 节义坊宋淳熙间为黄永存母林氏立。 凤池坊 宁泰坊 探花坊为□吴言信立。即今四角亭。 达德坊即宁国坊也。 迎春坊(上六坊在铁冶街。) 清宁坊 寿宁坊(上二坊在汤家田街。) 隆贤坊在高家巷。 文德坊在官巷街。 清泉坊在四眼井街。 乐善坊在乌龙巷。 太平坊 司徒坊成化七年,为侍郎吴玺立。(上二坊在大街。) 进贤坊一在城东街,一在城南街。 尊道坊宋□溪35先生施霆亨所居也,咸淳中表其门。(上二坊在府城东街。已上二十二坊,俱府治东。) 至善坊在中巷。 兰魁坊在县学东。宋淳熙五年为省元黄涣立。 为善坊一在西门外,一在新街。 儒道坊 擢英坊 植贤坊(上二坊在旧学前。已上三坊俱水北街。)侍御坊宋宝祐元年为危昭德立。 熙春坊(上二坊在熙春街。已上八坊俱府治西。) 泮宫坊旧名兴贤,宋朱文公书匾。 誉士坊旧名育才。(上二坊在府学前东西。) 魁辅坊宋庆元二年为邹应龙立。 达道坊 通福坊 眉寿坊元泰定中,郡人傅氏母寿九十,郡守西逵为立坊。 尚书坊尚书谢源明廨院也。 魁第坊(上六坊在府城南街。已上八坊俱府治南。) 镇雅坊在仓前街东。 福民坊 亨道坊(上二坊在福民街。) 中和坊在仓前街。 通衢坊在水寨巷口。 兴孝坊元大德间,为孝子郭回立。(上六坊俱府治东南。) 儒科坊在府治西北儒科巷。宋宝祐四年为吴季子立。 和平坊在□□□龙图上官□廨院也。 界首市在六都,月以四、九日集。 固住寺在十二都。绣溪市在十八都。 拿口市在二十二都。 龙潭市在二十六都,(上五市俱府城东。) 和平市在府城南三十三都,月以十六日集。 潭山市在府城西南四十六都。 椒屯墟在府城东三都。宋黄伯原诗:“乔木村墟十里秋,渔盐微利竞蝇头。平坡浅草眠黄犊,小渚轻波泛白鸥。竹外客喧山市散,柳阴人醉酒旗收。清幽仿佛西湖上,惆怅归来独倚楼”。 将漈墟在三十七都。 官坊墟在四十一都。(上二墟俱府城西。) 朱坊墟在十六都。月以二十七日集。 官田墟在十九都。(上二墟俱府城南。) 平洒墟在府城东南七都。 将石墟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都。


 泰宁县

  宣化坊 承流坊(上二坊在县前东西。) 崇仁坊 积善坊(上二坊在县治东门街。) 迎宾坊在县治西府馆前。 澄清坊在县治东南建宁道前。 状元坊一在县南中隅,宋时为叶祖洽立;一在水南,宋时为邹应龙立。 朱口墟在县东朱口保。月四、九日集。 梅口墟在梅口保。月三、八日集。 依口墟在依口保。月二十七日集。(上二墟俱县西。)


 建宁县

  都监坊在谯楼内。 宣化坊 清华坊(上二坊在东街。) 城隍坊在石池前。 孝子坊在东隅,元季为冯顺德立。(上四坊俱县治东。) 文明坊 积善坊 龙归坊(上三坊在西街。) 凤池坊在凤山路口。 瑞麟坊在凤池下。 绥驿坊在熊家岭。(上六坊俱县治西。) 昼锦坊在县治前。 清平坊在南街。 宏博坊在南门,宋谢绂故居也。 贞节坊在县治前,为节妇李氏立。 侍郎坊在水南街,宋俞丰故居也。 登云坊在黄岐岭下。 长吉坊在县南滩头。 兴贤坊在县治南儒学街口。 天仙坊在长吉寺前。(上八坊俱县南。)万桂坊在北街。 弦歌坊在后街。 惠宁坊在显武庙前。 宁寿坊在万达桥头。(上四坊俱县治北。) 贞节坊在县北蓝田保。为节妇黄氏立。 孝子坊在县东南赤下保,元时为张子英立。 孝子坊在县西北上黎保。元时为丘敬立。 永安镇市在县西里心保。


 光泽县

  恺悌坊在县治前。 承流坊 宣化坊(上二坊在县前东西。) 澄清坊在建宁道前。 兰魁坊宋时为省元黄涣立。 鼎魁坊(上二坊在弦歌桥。已上三坊俱县治东。) 探花坊在布政分司之右。宋嘉定七年为李方子立。 孝感坊宋时为孝子上官超立。 眉寿坊在饶家巷。 惠济坊在中街徐公桥下。(上四坊俱县治西。) 种德坊在县治南后街。 泮宫坊 兴贤坊(上二坊在儒学左右。) 卓行坊在丁字街。 光禄坊在前街何家巷。 杭头市 茶焙市(上二市在县东一都。) 止马市在县西北十都。 黄岭墟在二十一都。 新田墟在二十四都。(上二墟俱县东。) 长城墟在县北十五都。 崇仁墟在十九都。 寨前墟在二十二都。(上二墟俱县东北。) 清化墟在县西北十都。(已上六墟俱以子、午、卯、酉日集。)

  校 注

  1 康熙《福清县志 地舆》作“林琭”。

  2 康熙《福清县志 地舆》作“陈宗召”。

  3 乾隆《古田县志 城池 坊市》作“林择之”。

  4 乾隆《永福县志 建置》作“凌虎臣”。

  5 道宪《罗源县志 城池》作“黄棆”。

  6 道光《罗源县志 城池》作“黄士清”。

  7 嘉靖《建宁府志 坊巷》作“安定坊”。

  8 “四方”应为“四坊”。

  9 嘉靖《建宁府志 坊巷》作“市心”。

  10 道光《政和县志 建置》及民国《政和县志 城市 图表》均作“去县东南十里”。

  11 道光《政和县志 建置》及民国《政和县志 城市 图表》均作“长城街,去县西二十五里”。

  12 嘉靖《建宁府志 坊巷》作“东常市,隶东平里,去县西北七十里”。

  13 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作“崔惠”。

  14 乾隆《泉州府志 都里》作“宋河南宪石赛故居”。

  15 乾隆《泉州府志 都里》及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均作“刘釜”。

  16 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作“为留正孙元治立”。

  17 乾隆《泉州府志 都里》及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城作“清节坊”。

  18 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作“朱鉴”。

  19 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作“黄瀚”。

  20 民国《晋江县志 规制》作“裔孙缶”。

  21 应为“上三坊”。

  22 应为“上四市”。

  23 应为“上三坊”。

  24 嘉靖《安溪县志 地舆》作“颜振仲”。

  25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雷云”。

  26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泉上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龙潭”。

  2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市中”。

  2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显忠坊”。

  3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勤忠坊”。

  3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段震午”。

  3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段震午”。

  3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衙前”。

  3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坊表》均作“贞节坊”。

  35 咸丰《邵武县志 建置》作“宋云溪”。

卷之十五


  地理

    坊市

      兴化府


 莆田县

  宣化坊在府治前之左,即旧县治。宋时建,初名宣化,后改名字民。雍熙间,知县蒋奎有惠政,民思之,因其谥,更曰简肃,后又改安民。乾道二年复今名。国朝成化二十二年,知府丁镛等重建。 五劝坊在谯门外。宋元祐六年,漳州通判许长卿来摄郡事,以父遵所作《五劝文》,曰:孝义、务学、谨身、勤力、蓄积,立碑于谯门右,因以名坊。今废。 耆英坊在望仙门内街中。景泰元年,知府张澜、知县刘玭为致仕员外郎陈中、行人方澥、按察使林坦、参议黄常祖、知府方鲤、郑述封、中书李尚经、同知林彀、教授方濬源立。(上三坊在谯门外抵望仙门大街之中。) 镇雅坊旧在谯门右。名礼义,寻改宣化,后更今名。 隆礼坊按宋郡志,在市之左通鱼行,旧名不欺,郡守赵彦励重立。 元老旧弼坊在望仙门内之东,宋陈俊卿府第在焉。古延福寺地,后为布政分司,今织染局是也。俊卿告老,御札有“元老旧弼”之语,因名。国朝成化间,改建同升坊,即其址也。(上二坊俱废。以上三坊在谯门外抵望仙门大街之东。) 澄清坊旧名廉耻,后改镇雅。元置肃政廉访分司于其内,改肃清。国朝改廉访分司为福宁道,复改澄清。 立义坊按宋郡志,在市之右,即今西市,旧名宜禾。大观间,以黄詹擢第,更名昼锦。后郡守赵彦励重立,改名立义。今废。(上二坊在谯门外抵望仙门大街之西。) 通远坊在文峰宫前街南务巷口,今司狱司前。旧名安业。宋郡守赵彦励重建,更是名。今废。 善俗坊在文峰宫前街北县巷口,旧志以为新路巷。成化二十三年,知县卢俊更其匾曰淳风,而移旧匾于县前街之北街口旧坊上。 激扬坊在福宁道前之西,旧名兴贤,□□云“在郡西下桥”。天顺间,知府潘本愚重立,改今名。 亚魁坊在柴行。宋政和二年为李宗师立,后郡守赵彦励重立。今废。 解元坊在左厢东街。正统六年为方玭立。 都宪坊成化八年为翁世资立。(上二坊在永福寺前。) 德义坊今废。 义海坊按宋郡志,在东营前,东抵望海门。盖东街口也。今废。(上五坊在东街之中。) 联桂坊元至正九年为林应成父子同榜立。 崇教坊在义井边,今废。按宋郡志:“唐欧阳詹子孙今居于此。”(上二坊在东街之南。) 宰政坊宋龚茂良居第在焉。郡守赵彦励为立坊。今废。 旌节坊成化二十一年,诏旌顾文嘉妻杨氏贞节立。(上二坊在行尾。) 惠民坊在西市街。为惠民药局立。 登云坊在府学前。初名育材,宋郡守赵彦励立。后更名登云。 成德坊在府学西。元天历间,同知廉悲奴立。(上二坊俱废。) 状元坊在大路街。景泰间为柯潜立。又一所在府城东南安乐里柯山,亦为潜立。 朱紫坊在刺桐花巷,即今方巷,又名袭桂。宋郡守赵彦励重立。 长寿坊在后街,以长寿庙名。 城隍坊在长寿庙边,城隍庙巷口。 三贤坊在后街。成化十一年,御史尹仁为宋蔡襄、陈俊卿、林光朝立。 解元接武坊在左厢后街。成化十七年,为吴观及其侄孙棱2立。 孝义坊在旧宁真门内通井头。宋时为林昭度妻翁氏立。郡守赵彦励重立。 仆射坊在橄榄巷。宋时为陈靖立。陈氏谱云:“华表新题仆射坊,旧居犹是尚书宅。” 彩衣坊在留桥。旧名亚魁。宋绍圣四年为方天若立。后郡守赵彦励重建,更名彩衣。 天禧坊在东仓前。 擢秀坊按宋郡志,旧有待贤驿,故坊名待贤。驿地今入贡院。郡守赵彦励改为擢秀。旧贡院在郡治西城下,元建三皇庙,疑即其地也。坊今不知在何处,姑附于此。 朝天坊按宋郡志,在上塘及前街,北抵望京门。 万安坊按宋郡志,在上桥,西抵肃清门。(上三坊俱右厢。) 诸老坊在兼济桥北。成化三年,知府岳正为致仕学士林文、行人方澥、员外郎林珒、通判方熙,知县黄子嘉立。 解元坊在东厢宁真门外。正统间为林同立。 探花坊宣德六年为林文立。 状元坊永乐四年为林环立。(上二坊在石幢市。) 常伯坊在后埭龙坡庙前之西。成化四年,知府岳正为陈俊立。 解元坊在后埭。正统九年为黄誉立。 探花坊在拱辰门内。成化八年,知府潘琴为李仁杰立。(上七坊在旧宁真门抵拱辰门大街之中。) 给事坊按宋郡志,在宁真门外尉衙之东,为王晞亮立。今废。坊今不知在何处,疑在坑边巷后巷巷口。其他旧名汤峬,盖王氏旧居也。 状元坊在英慧庙前巷口。宋绍兴八年,为黄公度立。绍熙二年,公度之长子知邵州沃重修。其地旧号延福里。唐黄滔有《延福里居诗》,公度其裔孙也。一经坊在荔枝宅巷。宋时为方万立。 解元坊在后埭龙坡庙之东。正统十二年,为陈俊立。 侍郎坊在英慧庙之侧。宋时为宋棐立。今废。 解元绳武坊在东黄。成化十一年,为黄寿生及其曾孙乾亨立。 旌节坊在东黄。成化十五年,诏旌黄子厚妻林氏贞节立。 孝友坊按宋郡志,在乌石山前,以孝友林氏名。唐御史黄滔有《乌石村诗》注云“即今希刘3之故居”。坊今废。 亚魁坊在维新里横山。永乐十五年,为黄肠廷对第三立。 解元坊在南力里下坂。宣德五年,为李蒲立。(上二坊俱府城南。) 亚魁坊宋绍兴八年,为陈俊卿立。今废。 状元坊宋绍熙间,郡守赵彦励为陈文龙立。国朝宣德八年,文龙五世孙户部照磨颉重建。(上二坊俱在府城东南白湖。) 解元坊在维新里管墩。成化二十年为陈仁立。 亚魁坊在景得里。宋乾道八年为黄艾立。 金紫坊在上佘。宋绍熙间,郡守赵彦励为余振立。 侍讲坊在琳井。宋淳祐二年为朱桂英立。(上三坊俱废。) 会元坊在象店。宣德五年为陈中立。(上三坊在连江里。) 侍讲坊在谷清里桂岭。宋端平三年为陈士楚立。国朝永乐、成化间,其裔孙文正、则颜、从和等二次重建。 状元坊在澄塘。宋端平二年为吴叔告立。国朝成化二十一年,叔告之裔孙知潮州府绎思重建。 解元坊在塘头。正统八年,为宋雍立。成化间,其子青阳教谕具瞻重立。 解元坊天顺三年为杨琅立。(上二坊在景得里。已上八坊俱在黄石。) 旌节坊在莆田里清浦。成化九年,诏旌周则川妻郑氏贞节立。 旌节坊在谷清里洋坊。天顺间,诏旌郑永迪妻徐氏贞节立。 旌节坊在兴福里埕江,成化十二年,诏旌吴师舜妻余氏贞节立。 解元坊在连江里塘下。景泰四年为许评立。(已上十五坊俱府城东南。) 师儒坊在永丰塘北。宋绍熙三年,郡守赵彦励为林光朝立。 忠惠坊在蔡宅。宋蔡襄旧居于此,郡为立坊,以其谥名。国朝成化间,巡抚都御史滕昭重建。(上二坊在府城西南南厢。) 状元坊在延寿。宋熙宁间为徐铎立。延寿有唐徐寅故居,寅尝题诗云:“赋就成都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如今延寿溪头住,终日无人问一声。”铎其裔孙也。 贤良坊宋景德四年,邑人陈绛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正言,郡为立坊。 亚魁坊在贤良坊之右。宋嘉祐间为陈睦立。(上三坊俱常泰里。) 状元坊在尊贤里白社。宋淳熙间为特魁方镐立。 特魁坊在仁得里。宋时为林洵立。 孝子坊在魏塘。景泰间,参政李颙为宋郭义重及其五世孙廷炜重立。 忠孝坊元镇国上将军魏天祐为陈淬并子忠刚立。国朝正统十三年,淬十一世孙善理重修。 贞节坊正统十三年,佥事况真、知县刘玭为林景靖妻陈氏立。(上二坊在涵头市。) 名贤坊宋时为郑厚立。 特起坊宋郑樵以布衣被召,郡为立坊。 制锦坊在旧兴化县治前。 风化之原坊在旧兴化县学前。旧名敦化,改名通正。元至元二十六年,兴化府经历克己重建,改今名。 成德坊在旧兴化县学西。元至正二十六年知县方景章立。 彩绣坊在旧兴化县治通衢之东。宋时以军器少监姚宗之为本路提举立。 状元坊在旧兴化县治西偏。宋时为郑侨立。 释褐状元坊宋元丰二十八年,知县边慕贤为林自立。(上八坊在广业里。已上十六坊俱府城东北。) 南市在府治东街。旧名行尾,亦名鱼行。初,唐乾宁间,异僧黄涅槃指郡治之基,即今卫署,请陈氏姥曰:“宜迁居,退百步,此地当有鼓角声。”复指行尾众水归流之地曰:“可以立市。”有谶云:“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越七十余年,郡果迁建,即于义井之旁为市。天圣中,复为浮市于郡治前,三年复归于旧,既而又移于西街,旧名西市。久之,周忠等以连年旱涝,谷价腾贵,皆移市所致,引谶文白于郡,请复旧所,即今处。权军事许长卿从之,时元祐六年也。 北市在石幢街万寿宫之右。洪武间因辟城,始市于此。 黄石市在府城东南,跨连江、莆田、景德、谷清四里。居人延亘千余家。其秀民多读书、登仕版;而处者率以力本为业。果园蔬畦,映带远近。故虽非商贾所聚,而市井之盛,为莆一大聚落也。 涵头市在府城东北。市濒海港,鱼盐之所聚,商贾之所集,亦莆名区也。近市则为黄巷。黄氏自侯官黄巷迁筑于此,故犹仍其旧居之名。 白湖市在府城东。旧经云:“白湖东引沧江,介延寿、木兰二水之间,南北商舟会焉。”陈俊卿旧居于此。


 仙游县

  承流坊在县治前之东。旧名敦义。景泰七年,知县龙禧重建,改今名。 宣化坊在县治前之西。旧名耆德。宋时为邑人陈党立。国朝洪武三十年,知县张溥重建,改曰依仁。景泰七年,知县龙禧复建,改今名。 积庆坊 登龙坊 阜民坊(上二坊俱废。) 登贤坊在东街。洪武三十四年知县张溥重建。 贞节坊成化十五年诏旌张琳妻王氏贞节立。(已上五坊在县治东。) 尚贤坊 苟元坊宋绍定间,为叶大有立。(上二坊在县治西,俱废。) 登云坊 梯云坊旧名登俊,以近儒学立。洪武三十四年,知县张溥重建,改今名。 宣教坊(上三坊在县治南,俱废。) 崇文坊在县治东南。 风亭市在县东南枫亭驿前。旧名太平驿。


      福宁州


 本州

  司寇坊在州治前。成化十七年为刑部尚书林聪建。 梯云坊 兼善坊 达尊坊(上三坊在州治东。) 登龙坊 德贵坊 衍庆坊 朝京坊 冠英坊 撷英坊 抡材坊(上七坊在州治西。) 登俊坊 阜民里 清选坊 兴贤坊(上四坊在州治南。) 联桂坊在州治北。(已上十五坊俱废。) 国储坊在朝天街广盈仓前。成化十三年,州判黄晟建。 登龙坊 状元坊(上二坊在州西门外,旧废。) 东街在州治东。 西街在州治西。 南街在州治南。 北街在州治北。(上四街,成化间知州刘象修砌。)


 宁德县

  德化坊在县治前。宣德七年监察御史张□建。 澄清坊在福宁道前。洪武十二年知县朱政建。 肃政坊在福宁道前之东。 钟秀坊在儒学前之东。 萃英坊在儒学前之西。 崇仁坊(上五坊俱县治东。) 和义坊在县治西。(上二坊俱洪武十二年知县朱政建。) 国子先生坊在县西二十一都。洪武二十九年为周斌建。 状元坊在一都。宋绍熙元年,为余复建。国朝洪武四年,主簿王溥重修。 都宪坊在七都。成化七年,为林聪建。(上二洪俱县北。)


 福安县

  还淳坊在东街。 毓秀坊在儒学前之东。旧名登俊,后改今名。 兴贤坊在儒学前之西。 龙首坊在二都秦溪口。(上四坊俱县东。) 迎祐坊 辅文坊 儒藻坊 经济坊 状元坊在穆洋。宋淳祐十年4为缪幼节魁武举释褐立。 状元坊在西溪。宋绍定二年为缪蟾魁特奏名立。 省元坊在楼下。宋嘉熙二年,为缪烈立。(上三坊在十八都。俱废。已上七坊俱县西。) 秦溪坊在南街。 濯缨坊 协济坊 搭儿坊去县五里。 廉福坊在廉岭渡头。 状元坊在三十一都苏洋。宋嘉熙二年为刘必成魁武举立。今废。 进士坊在二十都廉村。宋政和五年为陈昂立。(上七坊俱在县南。) 东街在县治东,通瑞应门。 西街在县治西,通礼贤门。 南街在县治南,通甘棠桥。 石矶津市在县南二十都廉村。


 乡 都

 福州府

 闽县

  宋分十二乡,统三十七里。元析凤池西乡崇贤里,改为左一、左二、左三,南津四厢,隶录事司,乡仍其旧。合海曲、海畔二里为加登海曲里。共三十六里,隶本县。国朝又析合南里为江左、江右二里,复并合南右里入开化里,仍三十六里,统图凡一百二十六。

  左一坊 左二坊 左三坊(上三坊各统图三。) 南津坊统图四。

  凤池西乡在府城东南。旧名双桂乡,有都尉、联荣、上仁、棠阴、崇贤五里。宋并为崇贤里。 崇贤里统图三。

  凤池东乡在府城东二十里。旧无“东”字,宋增之。旧又有清谨、新昌,与今三里为五。宋元并为三。 归善里统图二。 鼓山里统图四。 桑溪里统图一。

  晋安东乡在府城东七十里。旧无“东”字,宋增之。 合北里统图九。宋海曲里。 嘉登里统图七。宋海畔里。 江左里统图二。宋合浦南里。 江右里统图一。宋合浦北里。

  晋安西乡在府城东五里。旧名灵芝乡。有清平、永乐、习贤,与今三里为六,宋元并为三。 孝义里统图一。 瑞圣里统图三。 易俗里统图二。

  高盖南乡在府城南十五里。旧无“南”字,宋增之。旧又有仁德、方胜,与今三里为五。宋元并为三。 时升里统图七。 仁丰里统图二。 光德里统图五。

  高盖北乡在府城南十里。旧名乌石乡。有周鼎、下惟、令德,与今二里为五。宋元并为二。 嘉崇里统图九。 高惠里统图二。

  崇善东乡在府城南七十里。旧名希福东乡,凡四里。元并为三。 还珠里统图三。旧分南北二里。元合为一。 西集里宋陈垲为乡师5士民请于县,立荣寿坊于大义。盖以垲世居此地也。自是遂改里为荣绣。元复旧。 方岳里(上二里各统图一。)

  崇善西乡 在府城南七十里。旧名希福西乡。有永庆、慕贤、待士、清廉、灵岫五里。宋并永庆、慕贤为三。元易待士为永庆。 永庆里统图三。 清廉里统图一。 灵岫里统图二。

  开化东乡在府城东九十五里。旧无“东”字,宋增之。旧又有受善里,与今二里为三。宋并为二。 光俗里统图三。 至德里统图四。

  开化西乡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旧名温泉乡。有归化、崇信,与今三里为五。宋并为三。 归仁里 永福里(上二里各统图二。) 高详里统图一。

  赞贤乡在府城南一百里。 绍惠里统图一。 钦仁里统图二。 归义里 积善里(上二里各统图三。)

  安仁乡在府城东十七里。 官贤里统图三。宋为接贤里。 仁惠里 永南里(上二里各统图五。宋为永盛南里。) 永北里旧胜残里。宋为永盛北里。 开化里(上二里各统图四。元析为合南右及开化二里,国朝并为一。)


 侯官县

  宋分为十乡,统五十里。元析桂枝乡荣亲、聚星、永平三里,改为右一厢、右三厢,隶录事司;改乡为三十七都,统四十七里,隶本县。国朝改厢为坊。昔宋荣亲里地,增置西南关厢,复为十乡,统都三十,凡为图六十有八。

  桂枝乡在府城西南二里。唐元和间,以里人陈去疾登科,故名。 右一坊统图四。 西南关厢统图一。宋延福里。咸平间,刘若虚登第,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归乡,大父母、父母俱无恙,郡守谢泌改为荣亲里。 右三坊统图四。元并南斗厢之半为一。宋永平里。

  东孝悌乡在县南八十里。旧无“东”字,宋增之。 草市都统图一。在西门外。宋孝顺里。 一都统图三。距府城十里。宋永钦、处仁、正节、美宅四里。 十六、七都统图五。距府城九十里,宋驯翚里。(上二都俱府城西。) 三十五都统图一。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宋安平里。

  西孝悌乡在府城西一百里。旧修文乡,宋改今名。 十二都统图二。距府城四十里。宋扬名、惠化二里。 十三都统图三。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招贤、顺平二里。 十四都统图二。距府城六十里。宋齐礼里。(上三都俱府城西。)

  胜业乡在府城西十五里。 二都统图九。在府城西一十五里。宋孝成、新安、方乐、方兴四里。

  修仁乡在府城西南七十里。 三都统图三。在府城西四十里。 四都统图四。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海平、灵凤、绥平三里。 五都统图一。距府城五十里。宋迁蝗里。 十都统图三。距城三十里。宋永康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南。)

  永安乡在府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十九都距府城百二十里。 二十、二十一、二都距府一百三十里。宋永兴、清化二里。 二十五都距府城七十里。 二十六都距府城一百八十里。宋修仁里。(上四都俱府西城。) 二十八、九、三十都距府城二百一十里。宋嘉祥东里。 三十一、二、三都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嘉祥西里。 三十四都距府城九十里。宋保安上下二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北。已上七都各统图一。)

  石门乡在府城西北八十五里。 十五都统图三。距府城七十里。宋九功上下二里。 十八都统图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归德里。(上二都俱府城西。) 三十六都统图二。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宋万安里。

  东太平乡在府城西北百二十里。 二十三都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宋安仁里。 二十七都在府城西北二百里。宋东安里。(上二都各统图一。)

  西太平乡在府城西北百二十里。旧元丰乡,宋改今名。 十一都统图二。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宋旗亭、志节、惇和、永宁、兴和、加川、畴川七里。 二十四都统图一。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宋仁德里。

  五芝乡在城西南一百里旧令善乡。宋改今名。 六都统图二。距府城五十五里。宋清政里。 七都统图五。距府城六十里。宋闽光、三秀二里。 八都距府城八十里。宋新兴里。 九都距府城一百里。宋吉壤里。(上二都各统图一。已上四都俱府城东南。)


 怀安县

  宋分九乡,统四十四里。元析感应乡賛城里、八座乡观风里为子城厢、右二厢,隶录事司;又分同乐为东西二乡,通十乡二十五都、四十五里,隶本县。国朝改厢为坊,乡都仍旧,统图四十又七。

  子城坊统图四。元初有子城东、子城西、东渎三厢。后合为一。 右二坊统图二,元初有东西二厢,后合为一。

  感应乡 一都统图二。在府城西三十里。宋西安、安康、清平、立德四里。内立德宋隶灵山乡,元析隶于此。

  崇业乡宋敦业里。 二都统图四。在府城西二十里。宋钟山、择善、开化、太平、忠信、钦德、賛城七里。内钦德、赞城二里旧隶感应乡,元析附此。

  灵山乡 三都距府城三十里。 四都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东,各统图一。宋怀贤、越城、遵化、宁基四里。)

  八座乡 五都距府城五十里。 六都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东,各统图一。宋观风、孝仁、温泉、高迁、稷下五里。)

  承平乡 七都统图二。距府城三十里。 八都统图三。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接下、黄信、顺安、孝弟、安上五里。)

  移风乡 九都统图三。 十都统图二。(上二都俱府城南五十里。宋长寿、崇福、清善、匀化、杨峙五里。内崇福里即元汇泰里也。)

  积德乡 十一都统图五。距府城五十里。 十二都统图二。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恭顺、高阻、孝廉、胜平、待宾五里。)

  侯官乡旧有崇江果6,宋并。 十三都统图二。距府城四十里。 十四都距府城五十里。 十五都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已上三都俱府城西。宋清泰、安定、北平、德风、宁运、超胜、江阳七里。)

  同乐东乡 十六都距府城七十里。 十七都距府城九十里。 十八都距府城一百里。 十九都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二十都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二十一都距府城一百三十里。(上六都俱府城西。各统图一。宋施化、前屯、西屯、后屯四里。)

  同乐西乡 二十二都距府城一百四十里。 二十三都距府城一百五十里。 二十四都距府城一百六十里。 二十五都距府城一百七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各统图一。宋兴盛焦溪、前屯、中屯、东屯五里。)


 长乐县

  旧分七乡,宋并为四乡,统三十二里。元改为二十四都,增置崇德里,分崇丘、昆由、弦歌各为上下里,凡三十六里,乡仍其旧。国朝分为东西二隅,二十四都,仍统于四乡。

  善政乡在县西一里。宋并永泰乡为之。廉风、建兴、崇德、敦素、崇贤五里,旧属永泰。 东隅 西隅旧德政里,宋因邹异中经明行修科,改为宾贤里。 九都宋逍遥、进贤二里。 十都宋清平里。(上二都俱县东。) 十一都宋建兴、廉风二里。 十二都宋敦素、崇贤、崇德三里。(上二都俱县东南。)

  二难乡在县西南五里。旧崇丘乡。以潘循、潘衢同登第,改其乡曰二难,里曰同荣。宋并安时乡昆田、依福、灵石、泉元、归义五里为之。 二都元崇丘上里。 三都元崇丘三里。 四都宋信德、嵩平二里。 五都宋泉元里。(上四都俱县南。) 六都元昆由上里。 七都元昆由下里。 八都宋同荣、依福、灵石三里。(上三都俱县东南。)

  昌化乡在县东南十里。宋并依德乡为之。海滨、崇化、良田、千零四里,旧属依德。 十三都宋仁义、永胜、招贤三里。 十四都元弦歌上里。 十五都元弦歌下里。 十六都宋和风里。(上四都俱县东。) 十七都在县东南。宋崇仁里。 十八都宋崇化里。 十九都宋良田里。 二十都宋千零里。(上三都俱县南。)

  芳桂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以林慎思兄弟五人登第,故名其乡曰芳桂。又以慎思中宏词科,故名其里曰大宏。 二十一都宋敦化、方安二里。元并为从化里。 二十二都宋大宏里。 二十三都宋方乐里。 二十四都宋新开里。(上四都在县东北。)


 连江县

  旧五乡,宋分为七乡,统二十四里。元复为五乡,分崇德为四里,寻为四都。又分安仁为二里,合光化、临江为光临里,凡二十五里。国朝复并崇德里为三都,又合安仁为一里,而省安义里。凡十九里三都,统三十七图。

  宁善乡按宋《三山志》云:“宁善乡在县东南四十里,有丰邑,后并入。”而新志以为附郭东西,则县治旧在宁善乡西北,今盖迁于此也。惜其记载阔略,不知旧县在于何所,今县迁于何时耳。姑记于此,所俟知者。 钦平上里统图四。在县前大街以西。 钦平下里统图五。在县前大街以东。 二十六都统图一。在县东北一百里。 二十七都统图二。在县东北八十里。 二十九都统图一。在县东二十五里。(上三都宋元崇德里地也,俱隶宁善乡。今县志去其里名,而别列于诸里之后。今姑依旧志。仍附于此。)

  宋福乡在县东南二十里。宋志在县南二十四里。 新安里 安庆里(上二里各统图二,俱在县南五里。) 永贵里统图三。在县东十五里。旧分上、下二里,宋并为一。

  太平乡在县西北六十里。宋志在县西北四十里。 光临里在县西北三十四里。宋光化、临江二里,元并为一。 清河里在县西十里。 安仁上中里在县北八十里。宋安仁里。元分上、下二里。国朝复并为一。(上三里各统图一。)

  名闻乡在县东北三十里。宋志在县西北七十七里。有上、下二乡,元并为一,乡有八里,元并为七。 加贤上里在县东十三里。 加贤下里在县东一十里。 贤义里在县北十五里。宋为进贤。元为贤义,疑以安义里并入而名。 中鹄里在县北八十里。旧名通化。唐张莹尝有诗:“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宋取以更里名。 仁贤里在县西北六十里。宋为敦贤,元为仁贤。疑以归仁里并入而名。 安定里在县西七十里。(上六里各统图一。)

  五贤乡在县东北七十里。宋志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有上、下二乡,元并而为一。 安德里 保安里(上二里距县六十里。) 建兴里距县七十里。(上三里各统图二。) 集政上里距县七十里。统图一。 集政下里距县七十五里。统图三。宋有集政里、招贤上、下里,元志无招贤,有集政上下里。


 福清县

  旧十乡,宋并为七乡,统三十六里,元因之。国朝改永西里,旧永庆西里为四隅,寻为六隅。又析海坛、灵德、化北、平南、平北、永宾六里为十六都,余如旧。后又并永寿里入善福里。统图凡一百一十又九。

  太平乡在县东五里。旧有龙兴、崇宾二里。宋并入永东、永西、海坛三里。六隅旧永西里。初改为东、西、南、北四隅,今南隅分为上、下图,北隅分为一、二图,是为六隅。 永东里统图一。在县治东五里。旧永庆东里。 修仁里统图一。在县西北五里。旧属永乐乡,改为嘉禾,后复今名。 海坛里在县东南海中,详见《山川志》。元分为海上、海下二里,今海上里为六十六都、六十七都(各统图二);海下里为六十四都(统图一)、六十五都(统图三)。今居民尽徙他处,里名尚存。

  万安乡在县西南四十里。旧有文秀乡,以翁承赞得名,宋嘉祐间并隶万安。万安里统图一。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新丰里统图一。在县南五里,旧属太平乡。 灵德里(今分上、下都): 上都在县南二十五里。 下都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各统图一。 苏田里统图一。在县西南三十里,旧隶文秀乡。 安香里统图一。在县西南五十里。 光贤里统图三。在县南六十里。翁承赞所居。上三里旧隶文秀乡。)

  崇德乡在县东南五十里。旧有三亭乡,统遵义、遵教、灵瑞、时和四里。宋并入附近诸乡。 福唐里统图三。距县三十五里。宋钦唐里。元改今名。 时和里统图六。距县四十里。旧以惇和南、惇和北二里并为敦化,宋改今名。(上二里俱县南。) 化北里(宋归化北里,元安化北里。隋时掠琉球五十户居于此。今分上、下都):上都距县五十里。 下都距县五十五里。(上二都各统图四,俱县东北。) 平南里(旧安平南里,隶山亭乡。今分三都): 五十九都统图四。距县九十里。 六十都统图五。距县一百里。 六十一都统图三。距县一百二十里。(上三都俱县南。) 平北里(统图十。旧安夷北里,隶山亭乡。今分上、下都): 上都在县南五十里。 下都在县东南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五。) 井得里闽王审知筑占计洋,凿井无水,拜而得之,名拜井里。元改今名。统图四。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孝义乡在县南二十五里。旧有万寿里,宋并。 隆仁里统图二。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宋栖仁里。 江阴里统图六。在县南九十里。隔海,旧隶常德乡。临江里统图二。在县东南五十里。 南日里统图二。在县南一百里,旧隶万安乡。 化南里统图八。在县东南五十里,旧隶常德乡。宋为归化南里。元改安化南里。

  长东乡在县西四十里。旧有长乐西乡,北为长乐东乡。宋并西乡,此遂去“乐”字。 文兴里在县东三里。旧为隆兴里。 清源里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清源里,半属西乡。 新宁里在县西四十里。旧属西乡,有里外里,今并。方兴里在县西北二十里。(上四里各统图一。)

  感德乡在县东二十五里。旧有鳣庭里,宋并。 仁寿里统图一。在县南十里。旧为万寿里。 浔阳里统图一。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属孝义乡。 永滨里(半为海岛。今分为三都):一都统图一。去县三十五里。 二都统图四。去县三十五里。 三都统图三。去县四十里。(上三都俱县东。) 新安里统图四。 方成里统图二。 方民里旧为方乐,有南北二里。元改方明,今为方民。统图七。上三里俱县东二十里。)

  永福乡在县西十二里。宋为永乐乡,有常乐、元福、立德里。后并。 永福里在县西一十里。 清远里在县西南三十里。旧隶万安乡。 善福里在县西一十里。旧属长乐东乡。 遵义里旧属山亭乡,在县北一十五里。(上四里各统图一。)


 古田县

  宋分四乡,统一十三里,元因之,又析为四十八都,而统于里。国朝分为坊五保,在乡为四十二都,统图凡五十有九。

  一保在县治□□六里。 二保在县治□三里。 三保在县治□三里。 四保在县治□六里。 五保在县治□六里。(上五保俱在坊,各统图一。元属保安里四十八都。)

  一都距县九十里。 二都 三都各距县八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一,俱在县西。元属和平里。旧有四十七都,国朝并入一都。又有四都,永乐十年并入一、三、七、八都。) 五都统图一。在县西四十里。元属颛溪里7。旧有六都,国初并五都。 七都距县四十里。 八都距县五十五里。 十都 十一都各距县一十五里。(上四都俱在县西,各统图一。元属崇礼里。旧有十都,国朝永乐十年并入九都、十一都。按县志云:“九都并入在坊五保,又有十都。”二说不同,今姑从县志。) 十二都在县西五里。 十三都在县南三十里。 十四都在县东五里。(上三都各统图一。元属保安里。已上四里,元俱统于建安东乡。宋为建东乡。)十五都距县十五里。 十六都距县二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在县北,元属慕仁里。) 十七都距县三十五里。 十八都距县四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在县北。元属新兴里。旧有一十九都,今并入十八都。) 二十都统图一。二十一都统图二。(上二都各距县五十里。) 二十二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二十里。 二十三都距县一百八十里。) 二十四都距县一百三十里。 二十五都距县一百五十里。(上三都各统图二。已上六都俱在县北,元属横溪里。) 二十六都统图一。距县九十里。) 二十七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三十里。 二十八都距县一百三十里。 二十九都距县一百八十里。各统图三。(上四都俱在县北。元属新俗里,旧名洛阳。已上四里,元俱统于恩惠乡。) 三十都在县北六十里。 三十一都在县东七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 三十二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九十里。 三十三都距县一百五十里。 三十四都距县一百三十里。各统图一。(上三都俱在县东北。已上五都,元属移风里。) 三十五都在县东北。 三十六都在县东。(上二都各统图一,距县一百三十里。元属安乐里。) 三十七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七十里。 三十八都统图二。距县一百五十里。 三十九都统图一。距县一百一十里。(上三都俱在县东。元属顺委里。旧名慎委,避宋孝宗讳,改为顺员。已上三都,元俱统于寿田乡。) 四十都距县一百里。 四十一都距县一百五十里。(上二都各统图一,俱在县东。元属安民里。) 四十二都距县三十里。 四十三都距县四十里。 四十四都 距县四十五里。(上三都各统图一。) 四十五都统图二,距县四十里。(上四都俱在县东北。) 四十六都统图一。在县东南四十七里。(上五都,元属邵南里。已上二里,元俱统于元和乡。)


 永福县

  宋分三乡,统十四里,元因之。国朝析为三十六都,后省为二十七都,今又省为九都,乡仍其旧,而里亦省,仅存其八。

  丰和乡 在县东七十里。宋有永泰里,后并。又宋、元俱有唐元里,国初以隶中和乡,今并入永安里。国初有保元里,今并入待旦里。 永唐里(合永安、唐元二里而名): 一、二、三都旧分为三都,今合为一。 待旦里: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旧分为七都。内四、五、六、七都属保元里,八、九、十都属本里。今合为一。

  中和乡在县南三十步。宋、元名通北,国朝改今名。宋、元及国朝有光德、高盖、官贤三里,与今二里为五。今并为二。高盖,宋、元名平盖。官贤,宋、元名安乐。 元辅里(宋、元为开平里): 十一、十二都旧分为二都,今合为一。 新丰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都旧分为九都,内十三、十四、十五都属元辅里,十六、十七都属光德里,二十、二十一都属属高盖里,十八、十九都属本里。今并为一。

  和平乡在县西南九十五里。 感应里: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旧分为六都,内二十二、二十三都属官贤里,二十七都属龙津里,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属本里。今并为一。 新津里(宋、元为新建里):二十五、二十六都旧分为二都,今并为一。 保德里:三十一、三十二都旧分为二都,今并为一。 英达里(宋、元为归义里): 三十三、三十四都旧分为二都,内三十三都属保德里,三十四都属本里。今并入为一。 三十五、三十六都旧分为二都,今并为一。


 闽清县

  宋分二乡,统十里。元析宣政里为二坊,合居仁、护仁为居护仁里,而省苑立里,凡八里,统二十四都。乡仍其旧。国朝因之,但后复分居仁、护仁为二里,凡九里。

  奉政乡在县东北三十里。 宣政里(元又有二都,今析入孝顺里):和丰坊 升平坊 十五都 十六都(上二都俱县南。) 金沙里:十三都 十四都(上二都俱县西。) 贺恩里(元有十五都,十六都,今析入宣政里): 十七都 十八都(上二都俱县东。) 安仁里: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上六都俱县东。)

  寿宁乡在县西北五十余里。宋为永宁乡。元改今名。 仁寿里:十一都 十二都(上二都俱县北。) 孝顺里:二都 三都 四都(上三都俱县南。) 居仁里:六都在县南。 护仁里:五都在县西。 盖平里: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上四都俱县西。)


 罗源县

  宋分三乡,统一十三里。元分罗平、招贤、林洋、霍口、黄重各为二里,凡一十八里。国朝改附县为四隅,寻并为二隅,省安全、新顺、霍口三里,合罗平为一里,又分善化、招贤、新丰、黄重各为二里,凡为隅二,里一十又四。

  崇德乡在县东南五里。旧有北社里,宋并。宋、元有安金里,今并入东西隅及临济、徐公、拜井等里。 东隅统图一。在县治东。旧有北隅,今并入。 西隅统图一。在县治西。旧有南隅,今并入。 拜井里统图一。在县东二十里。 梅溪里统图一。在县西三十里。元有新顺里,今并入。 善化里(今分为二册): 善化里一册距县十七里。 善化里二册距县八十里。(上二册俱县西。)常熟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旧有迁明、新丰二里。宋置招贤里,遂并之。 招贤里(元为上、下里,今分为二册): 招贤里一册 招贤里二册(上二册俱在县东六十里。) 临济里在县北十里。 新丰上里距县四十里。 新丰下里距县三十五里(俱县西北。) 徐公里在县北一十五里。 罗平里在县西三十里。

  同乐乡在县西北七十五里。所统三里,旧曰屯。宋改为里。 黄重上里去县七十里。 黄重下里去县八十里。俱县西。元有霍口里,今并入。 林洋里在县西北一百五里。


 建宁府

 建安县

  宋分郡城中为四厢,隶本府。郡城外为四乡,统十二里,隶本县。元改东、南二厢为二隅一坊,属录事司,乡里俱仍其旧,隶本县。国朝析秦溪为二里,共一十三里,坊隅仍旧,统图凡一百四十又三。

  东隅统图一。 南隅统图四。 光禄坊统图一。

  昼绣乡 将相里统图十。距府城五十里,旧名新会里。 西才里统图十五。距府城一百二十里。(上二里俱府城东南。) 秦溪内里统图十一。在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秦溪外里统图八。在府城西南一百里。

  原祐乡旧统登仙、房村、东吉三里。国初割东吉里益永和乡吉苑里,而分房村为二里,属焉。 登仙里统图十。在府城西南四十里。 房村上里统图十五。距府城九十里,旧为黄孙里。 房村下里统图八。距府城七十里。(上二里俱府城西。)

  永和乡旧名建安乡。 吉苑里统图十。距府城三十里,旧名北苑里。

  顺阳里统图八。距府城九十里,旧属永平乡。 建宁里统图十二。距府城四十五里。(上三里俱府城东。)

  永平乡 安泰里统图十二。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 川石里距县一百三十里。旧属永和乡。 东长里距县一百五十里。(上二里各统图九,俱在府城东北。)


 瓯宁县

  宋亦内分四厢,外分四乡,统一十二里。元改西北二厢为二隅一坊,乡里俱仍旧,所辖并与建安县同。国朝因之,统图一百九十又二。

  西隅统图四。 北隅统图七。 县坊统图四。

  安乐乡 梅岐里统图十五。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麻溪里距府城一百五十里。 高阳里距府城一百八十里。(上二里各统图十。已以上三里俱府城西。)

  星会乡旧名新会乡。 崇安里统图十六。在府城北四十五里。 西乡里统图十七。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紫溪里统图十七。距府城一百六十里。(上二里俱府城东北。)

  慈善乡 慈惠里统图十五。在府城西三十里。 丰乐里统图十九。距府城六十里。 吉阳里统图十六。距府城一百里。(上二里俱府城西北。)

  温柔乡 禾义里统图十六。距府城九十里。 禾供里统图十九。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禾吉里统图七。距府城一百四十里。(上三里俱府城北。)


 浦城县

  宋分十乡,统三十二里。国朝改宜新里为四隅,并永吉、长乐为一里。余仍旧,凡统图一百五十又三。

  安仁乡 东隅统图二。 西隅 南隅各统图四。 北隅统图二。 太平里统图五。在县西北二十里。 郊阳里统图六。在县东北三十里。

  钦德乡 募泰里统图四。距县一十五里。 泰宁里统图七。距县二十里。 高泉里统图五,距县六十里。(上三里俱县东。) 大石里统图五。在县东北四十里。

  永兴乡 永康里统图六。距县七十里。 船山里统图三。距县八十里。 毕岭里统图四。距县九十里。(上三里俱县西北。)

  总章乡 永平里统图一。在县西五十里。 通德里统图三。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忠信上乡 清湖里统图五。在县南三十五里。 上元里统图六。距县七十里。 孝悌里统图八。距县四十五里。(上二里俱县东南。)

  忠信下乡 新兴里统图七。距县六十里。 仁风里统图四。距县五十里。(上二里俱县西。)

  东礼乡 靖安里统图二。距县七十里。 东礼里统图二。距县八十五里。 人和里统图三。距县九十里。(上三里俱县西南。)

  昭文乡 上相里统图五。距县一十里。 招贤里统图七。距县十五里。(上二里俱县南8。) 登云里统图二。在县南十五里。 总章里统图四。在县西南七十里。

  福安乡旧名载初。 官田里统图六。在县北四十五里。 登俊里统图四。在县东北六十里。

  乾□乡9旧有永吉里,后并入长乐里。 长乐里统图四。在县西二十五里。 乐平里统图二。距县二十里。 安乐里统图六。距县七十里。(上二里俱县西北。) 雁塘里统图七。距县九十里。 忠信里统图八。距县七十里。(上二里俱县北。)


 建阳县

  五乡,辖一坊十八里,凡统图二百二十。

  建宁乡 县坊统图七。 同由里统图十。在县东一里许。 建中里统图七。在县北五十里。 乐田里统图一十五。距县二十余里。 三衢里统图五。距县七十里。(上二里俱县南北。)

  群玉乡 三桂里在县南一里许。 均亭里在县东南二十里。各统图十。 崇任得里统图九。在县北二十里。 兴贤上里统图八。距县八十里。 兴贤中里 统图八。距县六十里。(上二里俱县西南。) 兴贤下里统图九。在县南二十五里。

  仁义乡 崇泰里统图二十五。在县西二十里。 崇文里统图十三。在县北三十里。 崇政里统图十四。在县西南三十里。

  崇政上乡 永中里统图十四。距县七十里。 和平里统图十三。距县八十里。 嘉禾里统图十三。统图一百二十里。(上三里俱县西。)

  崇政下乡 崇化里统图十九。在县西南七十里。 北乐里统图十一。在县西北一百里。


 松溪县

  宋分三乡八里,统二十五都。元并兴唐、杉溪为一里。国朝因之。

  东平乡 东关里: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俱在县南一十五里。) 皈伏里(旧名归复): 三都 七都 十一都 十三都(俱在县东二十里。) 永宁里:十四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各距县五十里。) 豪田里:二十二都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各距县六十里。) 永和里:二十二都距县六十里。(上三里俱县北。)

  善政乡 杉溪里(旧隶建安县。宋至道间以益本县): 八都 九都 十都 十二都 十六都(俱在县西二十里。)

  崇信乡 庆元里(旧隶浦城县。宋至道间以益本县): 十五都 十七都 十八都 十九都(俱在县北三十里。)


 崇安县

  八都辖一十九里,凡统图八十又三。

  武泰乡 四隅里统图十一。附县。旧名隐浆东岸。 石雄里统图六。在县北五里。

  新丰乡 石臼里统图三。在县北七十里。 吴屯里统图四。距县四十里。 大浑里统图六。距县四十里。(上二里俱县东北。)

  新塘乡 黄柏里统图四。在县四十里。

  武夷乡 上梅里统图四。在县东三十里。 会仙里统图七。在县南六十里。 下梅里统图四。在县东南三十里。

  上仁义乡 黄村里统图一。在县西四十五里。 将村里统图五。在县西南三十里。 周村里统图一。在县西北五十里。

  下仁义乡 建平里统图三。距县六十里。 丰阳里统图六。距县七十里。(上二里俱县东南。) 节和里统图七。在县西南七十里。

  开耀乡 从籍里统图五。在县东七十里。旧名从政。 内五夫里统图二。在县东北八十里。旧名籍溪。 外五夫里统图二。在县东八十里,旧名五夫。

  崇政乡 长平里统图二。在县西南五十里。


 政和县

  旧分四乡十里三十二都,统六十四图。景泰间,分东里三都(十三、十四、十五都)、南里一都(十都)、北里二都(十一、十二都),共六都,隶寿宁县。本县统一坊、八里、二十六都。为图凡五十。

  在坊统图五。

  政和乡 南里:八都 九都(凡统图四。在县东八十里。) 西里: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凡统图九。在县南九十里。)

  善政乡 东平里:二十九都 三十都 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凡统图九。在县西八十里。)

  太平乡 高宅里: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凡统图二。在县西二十五里。) 长城里:二十六都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凡统图八。距县二十五里。上二里俱县东。) 东衢里: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凡统图六。在县南三十里。)


 寿宁县

  本政和、福安二县地。析于政和者为乡隅及政和里,析于福安者为福安里。凡统图二十又五。

  坊隅统图五。 福安里:一都距县六十里。 二都 距县九十里。 三都距县六十里。 四都 五都(各距县八十里。) 六都距县九十里。(上六都凡统图八,俱在县东南。) 政和里:七都距县一百五十里。 八都距县八十里。 九都距县七十里。 十都距县五十里。 十一都距县九十里。 十二都距县四十里。(上六都凡统图十二,俱在县西北。)

  校 注

  1 清重刊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前偏之北街”。

  2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其堂侄”。

  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林希列”。

  4 乾隆《福宁府志》作“宋淳祐七年”。

  5 淳熙《三山志 地理》作“帅”。

  6 淳熙《三山志 地理》作“崇江里”。

  7 淳熙《三山志 地理》及乾隆、民国《古田县志 疆域》均作“濑溪里”。

  8 嘉靖《建宁府志 坊巷》作“上相里在县西,招贤里在县北”。

  9 嘉靖《建宁府志》作“乾封乡”。

  10 应为“乡”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