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学
忠敏赵先生范
忠靖赵庸斋先生葵(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苏氏家学
苏先生国台(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周氏家学
忠文周先生端朝
周端朝,字子静,永嘉人。嘉定进士。其学本出于仲父去非,得南轩之传。已而学于蔡行之,于百氏无不通,尤熟于典故。又学于叶水心。又尝学于刘后溪、赵昌甫。或以为晦翁弟子者,非也。赵忠定公去国,天为雨血,京师人以盆盎贮之殷然。先生为太学生,帅其侪叩丽正门。侂冑欲斩其为首者,宁宗不可,但使听读而已。是时为首者六人,而先生受祸尤酷。初大理令听读于衢州,已次半道,侂冑矫旨再入大理,先生自分必死,果百辈拷掠欲毙之,然卒不死。复听读于信州,从章泉游。已而押归本贯,寻有诏听自便,侂冑终忌之,先生避之入蜀,从后溪游。盖自上书后,转徙者十七年,授徒自给。侂冑诛,有诏录,免解策进士,为国录。先生性介,以女妻富阳令之子,亲迎之夕,有持诸生刺以入者,先生曰:「暮矣!来朝于崇化堂当相见。」诸生曰:「我来为国录事,非私也。有书在此。」书入,则述令为史氏私人,恐先生官职骎骎天下,以为出于姻亚之力。先生愕然,则已奏乐行酒,亟告女以其故。女素娴礼教,遽称疾,请展日行礼,令子登车惘然。已而先生以女废疾请停昏,令诉于台,罢先生所居官,于是终弥远之世二十三年,浮沈下吏。复入为国博,不十年至侍从。端平开边,力争之,于是丐去。论者谓「先生一不合于侂冑,再不合于弥远,三不合于清之,虽官至九列,萧然孤榻,不营一椽」。有负郭田五十亩,捐以与兄。其卒也,谥忠文。(修。)
◆李氏门人
知州高先生崇(别见《鹤山学案》。)
◆刘氏门人(胡、刘四传。)
教授黄先生复
黄复,官高邮教授。尝请学于漫塘,漫塘答其书曰:「今人患在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口诵尧、舜,行如市人,得丧分于目前而惑,取舍定于俄顷而乱,甚至夺攘而不忌,相倾相诈而不知耻,则虽日从先生长者游,不过如先朝邢恕辈,是亦小人而已。执事有志斯道,而例及于衰孱,归而求之,有余师,仆方将观焉。」(补。)
◆王氏门人
文洁黄于越先生震(别为《东发学案》。)
卷七十二 二江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二江诸儒学案 (全祖望补本)
二江诸儒学案表
宇文绍节 程公说
程公硕
程公许
陈概
(附兄栗)
杨知章 (子)子谟
李修己 (子)义山 澎汯
张仕佺
范仲黼 苏在镕
张钧
师遇
范子长 高载
范子该 魏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范氏所传。)
范大冶
(范氏续传。)
宋德之 高崇(别见《鹤山学案》。)
(并南轩门人。)
(五峰、刘氏、王氏、紫岩再传。)
(龟山、和靖、谯氏、武夷、得全三传。)
(二程、元城、子文四传。)
虞刚简 (从子)(别见《鹤山学案》。)
(曾孙)汲(别见《草庐学案》。)
程遇孙
(附兄壬孙。)
薛绂
邓谏从
张方
(并南轩私淑。)
黄裳 杨泰之
(平甫讲友。) (父虞仲。)
二江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宣公居长沙之二水,而蜀中反疏。然自宇文挺臣、范文叔、陈平甫传之入蜀,二江之讲舍不下长沙。黄兼山、杨浩斋、程沧洲砥柱岷、峨,蜀学之盛,终出于宣公之绪。述《二江诸儒学案》。(梓材案:蜀中之为张学者,谢山尽入是卷,其有本非蜀人,而相与讲学蜀中者,亦附焉。)
◆南轩门人(胡、刘再传。)
忠惠宇文顾斋先生绍节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先生以族子为之后,补官仕州县。既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冑方议用兵,先生至郡,议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运判邓友龙谮于侂冑,谓先生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冑以书让之,先生复书谓:「公有复雠之志,而无复雠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侂冑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之。召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吴曦据蜀,趣先生赴阙,任以西讨之事。先生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未几,除华文阁学士、湖北京西宣抚使、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先生召寘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先生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宝文阁学士,试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先生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邪﹖吾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先生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参史传。)
进士陈平甫先生概(附兄栗。)
陈概,字平甫,普城人也。干道进士,对策慷慨,魏艮斋读而奇之,告以「君乡有张敬夫者,醇儒也」,先生遂以书问学,与兄栗同刻志于圣贤之道。予读《南轩集答平甫书》及所作《洁白堂记》,盖友朋之列。其时蜀士除宇文枢密外,尚未有从南轩游者,平甫请益最先。自是范文叔、范季才始负笈从之,则皆平甫倡导之功也,而《宋史》竟以平甫为南轩门人,或者请益既久,遂执弟子之礼乎﹖平甫之官爵,无从考见,而兼山黄氏之源流实由此出。淳熙、嘉定而后,蜀士宵续灯、雨聚笠以从事于南轩之书,湖、湘间反不如也。然则平甫之功大矣。平甫尝言于南轩,欲自汉、唐以来诸儒之嘉言懿行萃为一编,以明道统,又欲访周、程、张子之后人而周恤之,惜其著述之无所传也。(修。)
杨云山先生知章
杨知章,潼川人,号云山老人。累举不仕,而得张宣公之学于广汉。归而喜以授其子,曰:「欲造圣门,当从此入,造深养熟,内外合一,治己治人之道,备于此矣。」
知州李先生修己
李修己,字思永,丰城人也。干道进士,参兴国军事。陆复斋为教授,尽告以躬行之说,谓「当息其已学,求所未学」,遂知圣贤源流。已而得见朱子,学益进。先生故与彭止堂为同年相善,因介绍之,从南轩游。两令宁乡、衡阳,皆有声,当路多荐之。将召,以哭赵忠定公,忤宰相,通判成都府。二江范月舟者,南轩高弟也。方聚同志讲学,先生与上下其议论。时蜀中后进盛从事于南轩之教,而先生与延平张仕佺子真参焉。寻知成州。韩侂冑闻其名,使人讽其附己,先生笑而不答,竟不得召。先生居官,一介不取,而友爱任恤,不计有无,故殁无私蓄。有《李成州集》十卷。子义山。
通判张先生仕佺
张仕佺,字子真,延平人,南轩高弟。
(云濠谨案:朱子为先生父左司维墓志云:「公字振纲,一字仲钦,■浦人。绍兴八年进士,官至左司郎中,屡与权幸忤,致仕卒。子士佺,通判融州,从张敬夫,宦学有闻,验其操执器能,信其有似公者。」据此,则先生之学问渊源可考矣。)
知州范月舟先生仲黼
范仲黼,字文叔,成都人,正献公祖禹之后也。仕至通直郎,为国子博士,兼皇侄许国公府教授。初南轩虽蜀产,而居湖、湘,其学未甚通于蜀。先生始从南轩学,杜门十年,不汲汲于进取。鹤山谓其「剖析精微,罗络隐遁,直接五峰之传。」晦翁、东莱皆推敬之。后以著作郎知彭州,学者称为月舟先生。晚年讲学二江之上,南轩之教遂大行于蜀中。其时二江有九先生之目,谓范荪、范子长、范子该与先生皆成都人,薛绂、邓谏从皆汉嘉人,虞刚简、程遇孙仁寿人,宋德之唐安人。或亦有未及事南轩者,皆从先生私淑得之,而南昌李修己、延平张仕佺亦同讲习其间。(修。)
(梓材谨案:此传与陈先生平甫传,梨洲原本在《南轩学案》,自谢山修改,以入是卷。)
知州范双流先生子长
范先生子该(合传。)
范子长,字少才,成都人也,二江先生从子。与其弟子该,字少约,同游南轩之门。以进士官太学,有要人慕而候之,先生避焉。鹤山魏文靖公尝序其事,所云「闭干木之门,或谓迫斯可见,却阳货之馈,乃复拜以其亡」是也。嘉泰末,北阙门鸱尾及省部相次灾,先是赤眚为沴,太阴犯权星,天子避殿求言,先生与李仲衍、赵全道、魏鹤山皆上疏极陈韩侂冑之恶,以为爵及舆隶,权移主上,请退之。侂冑大怒,诸公相继罢官。吴曦告变,上颇思诸正人言,有诏召蜀中三人,时侂冑尚未死,先生与鹤山皆谢不赴,惟李季允至。已而更化,又召蜀中三人,先生亦与鹤山豫焉,史弥远忌之。先生至京,不得入对,以吏部郎知泸州。泸为夷境,酋长杨粲请开白锦堡,为锦州前帅许奕持之,未得寝而奕去,先生力言其不可,乃置平泉寨以镇之,夷人不敢妄动,泸以大治。然卒不得入朝,以殿撰知崇宁。鹤山之初志学也,由先生兄弟及薛符溪以得门尸,及入中原,始友李敬子、辅潜庵。今语学派者,莫知渊源所自出,而蜀中之为南轩高弟者,皆泯然无传。文献不足,可胜叹哉!少约与陈同甫善。
范荪,字季才,成都人也。干、淳以后,南轩之学盛于蜀中,范文叔为之魁,而范少才、少约与先生并称嫡传,时人谓之四范。仁寿虞提刑刚简,尝请先生讲学沧江书院。鹤山魏文靖公初为考索记问之学,先生以敛华就实语之,故鹤山之称先生有曰:「学本诚一,论不籧篨,自浩气养心以求道腴,不茹刚吐柔而求声利,了翁敢不勉希前辈,益励后图,或可代诸老先生之对,庶不贻吾党小子之羞者也。」太府李蘩荐士于朝,曰黄公裳、李公舜臣与先生。由太府寺簿晋大理寺丞,累官宗正寺丞,知邛州。
知州宋彭山先生德之
宋德之,字正仲,唐安人也。庆元二年,外省第一,为山南道掌书记。召除国子正,迁武学博士,与诸生论八陈本乎,皆动物也,奇正之变,往来而不穷,知此然后可以致胜。迁枢密院编修。嘉泰末,平原已有开边之说,而外人未之知也,会赤眚见,太阴犯权星,未浃旬而北门鸱尾灾,延及省部,天子下诏,求言于士,多指平原之横,以及时政诸弊而已。先生谓:「离为火,为日,为甲冑;坎为水,为月,为盗,为隐伏。故火失其性,赤气见,滥炎起,则忧在戎兵之事;水失其性,太阴失度犯权,则忧在隐伏之盗。」因陈七事,且曰:「人火小变不足虑,天象变,臣窃危之。」是岁,沿边帅守始尽用武臣,吴曦既久在蜀,皇甫斌在襄阳,郭倪、李爽在两淮,先生又进言:「敌未动而轻变祖宗之旧制,命武臣帅边,以自贻患。晋叛 将、唐藩镇之祸将起。」又言「蜀帅权重,宜及今防微。」侂冑恶之。先生请外,有留之者,迁太常丞。次年,出知阆州。吴曦变作,托伤足以避事。曦诛,始赴阆,而杨后用事,侂冑殛,边事大坏,无不如先生之言者。擢本路提刑。安沂公丙素有不快于先生,以不俟代者至,辄用观察使印事,劾先生傲视君命,诏降一官,历湖南、湖北提刑,入为兵部郎。时中朝颇疑沂公,史弥远以问先生,对曰:「蜀无安丙,朝廷已无蜀。夫人有大功,不敢以私嫌毁之。」执政不悦。未几,罢官,沂公叹曰:「嗟乎!丙不知正仲,正仲知丙;丙负正仲,正仲不负丙。」乃遣人请昏,先生谢之,论者益服其公。已而起知眉州卒。先生学于南轩之门,少与范文叔辈讲道,故其风节凛然,而所养极粹,惜乎未竟其用云。
◆南轩私淑
提刑虞沧江先生刚简
虞刚简,字仲易,一字子韶,仁寿人,忠肃公允文孙也。为赵文定公雄。文定子昱,志士也,好读周、程、张、邵、吕、谢、杨、尹之书,先生因知学统所在,潜心体认。以郊恩任官,再举礼部,历仕知华阳县。二江范教授仲黼者,南轩先生高弟也,方会文讲学,以明湖、湘之绪,先生因是得和齐斟酌,尽闻胡文定公父子以至南轩所讨论于岳麓者,而致精焉。喟然叹曰:「洙泗之学,尧、舜以来之学也,伊洛之学,洙泗之学也,而乃以为一家之言乎!」凡再知永康军,招诸生讲学,境为大治。以安抚使黄畴若荐,召赴都堂,不果,奉祠。未几,起用,未上,遭劾罢。嘉定十一年,诏知简州。金人犯边,制置使董居谊辟为参议官。先生经济之略,得之家传,至是固辞不行。或曰:「将王事何﹖」先生黾勉从之。请收人才,厚军犒,以结士心,抽还忠义人之配内郡者,以纾边人之愤,又请缓科三路饟夫之直,皆得施行。大散关陷,东路帅李贵遯去,天水一带皆被兵,西路帅莫肯行,先生慨然请往,次鱼关,遂自移金平,督师前进,人心恟恟,先生谓曰:「我师既出,敌必不能越大安。」已而大安果以剿敌闻。会居谊召还,先生亦抵简。利州溃卒作乱,由果、阆以趋简,大书其帜曰「破简入西川」。时先生至任甫五日,惊奔相属。阁学刘文节公方家居,贻书相约效死。先生阻江固守,贼知有备,去之,而张威归军过城下,赈其匮乏,军士大喜。刘文节上言刚简保守一城,遮蔽西川,遂有夔州提刑之命,兼提举常平,俄改利州。先生召军帅刘昌祖谋曰:「必复皁郊、湫池,然后敌气可夺,虽图秦、巩可也。」昌祖曰:「诺。」遣人焚湫池之粮,遂复之。先生曰:「未也。」时枢府虑生事,每以越境为戒,昌祖犹豫不敢行。先生督之如南谷,遣其亲将进屯皁郊,于是阶、凤、成、和之民皆荷戈赴之,得兵三十万,军声动天地。内薄乘障,毙其大将郭赟,敌之也。先生得皁郊之捷,正欲捣秦州,有以密札勒昌祖还者,忠义人大愤,散而为盗,皁郊复受兵。先生夜出抚定士民,复募军捣巩,之青野原以牵制之,敌师始退。于是先生请集保甲之民以为守御,三年之间,围集三十九万二千余人,自是阆、蜀有备。又请修屯田之利,而垦田百余万,边储以足。魏文靖公除工部侍郎,举以自代,不报。先生与制置使郑损不相得 。损,小人也。先生乃上归休之请,五上报可。既归,而损竟诬劾先生罢祠。先生罢之三年,而损弃阶、成五州,先生犹贻书诸司,力言不可,其始终忧国如此。是年卒。所著有《易传》、《解》、《诗说》。尤致精者《易》,本邵子之学,参以周、程诸书及汉上朱氏说论,着十有六年,不以示人。卜居成都之合江。范季才繁,(梓材案:「蘩」当作「荪」,即华阳先生。谢山稿有《华阳别传》,云:「沧江先生虞刚简亦师事之。」)亦南轩高弟也,为题曰沧江书院。学者称为沧江先生。长沙吴制使德天曰:「湖中亲炙胡、张者多,而得其学如此者鲜矣。」魏文靖公称其学,以为「由博致约,浩然独得」云。先生以故相之孙,着效危疆,顾未尝得登朝,一展其抱负,君子于是知宋之终于不竞也。先生论学之大旨曰:「《干》之九二,龙德而正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而《坤》之六二,言敬以直内,然则《中庸》诚敬,是乃天地自然之则,古今至实之理,帝王所以扶世之极,圣贤所以明德新民,未有不由之者。」杨伯昌闻之叹服,张亨泉先生方亦同学《易》于沧江。
漕使程先生遇孙(附兄壬孙。)
程遇孙,字叔达,仁寿人也。累官太常寺丞、潼川漕使。少年雄于文,已而折节为南轩之学。范文叔居二江,所谓九先生者,先生其一也。先生有兄壬孙,官至雅州签判,亦躬行君子,与先生最友爱。及卒于官,贻书以玉环为诀。先生每见玉环,则呜咽流涕,其至性如此。
秘书薛符溪先生绂
通判邓先生谏从(合传。)
薛绂,字仲章,龙游人也。于书无所不读,尝见朱子所注《楚词》,于黄棘之柱策,以为策杖黄尘荆棘之间,笑曰:「楚王初盟秦于黄棘,再盟于武关而被执,故原其祸始耳。」其知黎州,州为群蛮所居,而能兴起其民,筑玉渊书院以讲学,学者称为符溪先生,二江讲学九子之一也。史弥远既死,鹤山魏文靖公尝以后进礼上之书曰:「如执事者,在今寡俦,尝欲一拜下风,因循不果。起家为吏,益远声华,圣学不讲,士弃其德性之知,以怵于见闻之陋,其酣身利禄者,固无足言也。稍知自好者,亦以纂词缉句为学问之极功,俗流世败,莫知正救,乃至养枕席,卧制四海,举朝荐绅之士,奔走后先,莫以为非。今天去积年之疾,是治乱安危之几也,或为地节之亲政,或为天宝之踵乱,皆未可知也。而朝会无白首大儒可备顾问,则天下事诚未可知也。某欲乞身以去,卒酬读书之愿,未知见日,临纸悄然。」鹤山又题其则堂诗云:「卓哉符溪老,吾道资御捍。万殊错标中,独识一理贯。反躬事省察,愤世兴寤叹。揭堂阐斯则,绝识陋秦、汉。」以进士由成都教授召为秘书郎。廷对,极言韩侂冑之奸,坐劾去。所著有《则书》十卷,皆谈《易》理,鹤山自以为不及。同时有邓谏从者,字符卿,亦汉嘉人,亦豫二江九子之一。尝通判黎州。见于《周益公集》。不知其后官阶所至。
提刑张亨泉先生方
张方,字义立,资中人也。二江范氏、沧江虞氏讲明南轩之学,先生与焉。以庆元进士官简州教授,为诸生痛陈佛、老之妄,使不惑于趋向。其于时学徇名失实、好高忘本之弊,尤痛切入膏肓。历知邛州、眉州、果州,迁直秘阁、四川制置使参议官。充利、夔、成都路提刑,刻去墨吏数人。又开新渠,以杀三江之怒,疏条急务六事,皆直陈时政之失。又疏言大本大刚,大势大务,闻者悚栗。改帅汉中,以兵复天汉、武休、虎头之险,蠲钱三十万缗,米二千斛,给田以恤死之家。进尚书兵部郎,以母老乞归养,用郊恩官其弟。鹤山魏文靖公极重之,学者称为亨泉先生。有《亨泉稿》一百卷。予读鹤山祭先生文,则先生以母丧哀毁不起者。
◆平甫讲友
忠文黄兼山先生裳
黄裳,字文叔,普城人。少颖异,能属文。第进士。调阆州新井尉,未赴,罹外艰。邑子从受业,先生语以经义,又为之讲解。其后学益诣,悉焚其稿。服阕,授巴州通江尉,三年杜门,潜究经传,出入古今,默而精思,或达旦不寐,人与语,若无闻然。于是剖微析幽,宏深四达,文誉日甚。总领赵公公说闻其名,俾诸子从之游。光宗即位,制帅留公正荐五士,公为之首。进对,谓「中兴规模与守城不同」,因论大利害,凡数千言,上极异之。除大学博士,进秘书郎。迁嘉王府翊善,每劝讲,必援古证今。尝作八图以献,曰太极图,曰三才正性,曰天文,曰地理,曰王霸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帝王绍运,而终之以百官文武。每曰:「为学之道,当体之于身,本之于心,总宜以心为严师。于心有一毫不安者,皆所不可为也。」绍熙二年二月,雷雪交作,先生上封事,语特切深,擢起居舍人。未几,疮发于背,少瘥,即奏「人君纳谏,不可执以己私,因私心而生胜心,因胜心而生忿心,是以台谏不得其职而去」。上颔之。先生见王向学日益,因作浑天仪、舆地图,勉以进学如天之运行不息。居数月,除中书舍人,寻除给事中,进侍讲,贵近一限以法。后值侍臣进用不当,缴论甚切,迁兵部侍郎,先生不受命,乞去,改除显谟阁待制,仍为翊善。太上见嘉王学问殊进,谓先生曰:「此皆卿力也。」先生曰:「臣伎止此。朱熹四十年学问,陛下宜收召,使备寮属。」且言蜀士杨辅、刘光祖相继在选,可充学官,上嘉纳焉。时上以忧疑成疾,不过重华宫,先生苦谏。及寿皇不豫,复抗声切谏,随以号泣,宫门闭,掩涕而出。自是先生疮复作,连章请外,不报,乃移疾关外。闻寿皇遗诏,亟入临,疮遂大作。宁宗即位,不能朝,再除给事中,改礼部尚书兼侍讲。入谢奏曰:「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反复告诫,一主此意。盖先生绝笔之作也。先生三岁病疮,以国事积忧,遂至不起,年四十九,赠资政殿学士,谥忠文。先生为人,简易端纯。每讲读,随事纳忠,气平而辞切,事该而理尽。与人言,倾尽底蕴。耻一书不读,一物不知。所为文,明白条达,有《王府讲义》及《兼山集》。(云濠案:《宋志》称《兼山集》四十卷。)论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发明伊洛之旨。尝与其乡人陈平甫兄弟讲学。平甫,南轩高弟也,师友渊源盖有自来云。(参《楼攻媿集》。)
(云濠谨案:宋黄先生裳有二。一字冕仲,南平人。元丰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礼部尚书。所著有《演山集》六十卷。)
◆宇文门人(胡、刘三传。)
教授程克斋先生公说
程公说,字伯刚,眉山人。积学苦志,以《春秋》经传仿司马迁书为年表、世谱、历法、天文、、地理、礼乐、征伐、官制诸书,自周、鲁而下,及诸小国夷狄,皆汇次之,时有所论发明,成一家之学。卒年三十七。(参《直斋书录解题》。)
谢山《程氏春秋分记序》曰:「南轩先生讲学湘中,蜀人多从之,而范文叔、宇文正甫最着。眉人程克斋兄弟并游于宇文之门,而克斋之学最醇。所著《春秋分记》九十卷,《左氏始终》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又纂辑诸儒说为《春秋精义》,未成而卒。别有《诗古文词》二十卷、《语录》二卷、《士训》一卷、《程氏大宗谱》十二卷,弗尽传也。独《分记》则其弟沧洲阁学上之秘府,行于世。克斋官邛州教授,方为此书,未卒业,闻吴曦以蜀叛,毁车马,弃衣冠,抱经逃归,奉其父入山。时其次弟仲逊亦掌教益昌,誓不屈贼。而克斋悒悒尤甚,遂病,病中急就其所著,幸得成编而卒,年尚未四十也。
掌教程先生公硕
程公硕,字仲逊。兄弟三人,皆以科第进。先生尝掌教益昌。(同上。)
龙学程沧洲先生公许
程公许,字季与,一字希颖,克斋先生之弟。由进士积官至权刑部尚书。生平冲澹寡欲,人不得干以私。与故相史嵩之不合,郑清之尤忌之,所建多格不行。其知袁州时,新周茂叔祠,葺南轩书院,聘宿儒胡安之为诸生讲说。及婺州召还,疏请复京学类申之法,以养士气。清之嗾言者劾之,出知隆兴,未拜命而卒,赠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所著有《尘缶集》、(云濠案:《四库书目》《沧洲尘缶编》十四卷。)《内外制》、《奏议》、《奉常拟谥》、《掖垣缴奏》、《金革讲义》、《进故事》行世。(参史传。)
◆杨氏家学
秘阁杨浩斋先生子谟
杨子谟,字伯昌、潼川人也。其父云山老人,得张宣公之学,以授先生。先生朝夕究图,凝然一室,往往踰月不出户,自是默识圣贤下学上达之序,动静语默不违乎诚。淳熙七年省试,胡文靖公晋臣得其文,以为有格君气象,列优等。入对,孝宗发策问之。曰:「帝王躬行之道,莫大于学。学者,政事之本也。欲极乎学之用,不可不求其要。何谓要﹖行之以至诚,要之以不息是也。《大学》之道,自正心诚意以至乎平天下,中庸之道,自尊贤以至于来远人,皆不外乎至诚之一言。臣不知陛下之躬行,诚与﹖未与﹖试以天人之应,而卜陛下之诚,而知容有未至也。」又曰:「臣闻之道路,谓陛下左右近习之人,虽无显然害治之,而谄谀欺矫,实繁有徒。故凡速于求售者,率造宦寺之门,珠玉锦绣,以充苞苴,络绎于道,而陛下有所不知,此非细患也。」孝宗嘉其直,擢置甲科第八,累官通判成都府。吏部侍郎李壁举以自代,权发遣黎州,适有吴曦之乱,誓以死守。移书方请讨贼,愿以义勇为前驱,无应之者。而曦所遣逆党至成都,分遣其将至黎,先生以计遣之。使又至,先生与之文移,迁延以待其变。而曦已诛,以荐召入对。首论「权臣误国,叛将干纪,愿鉴遄往之已事,开维新之令图。」其二论「皇太子既正储宫之统,宜使亲正人,授正学。王者之学,果何学也﹖《大学》之所谓正心,《中庸》之所谓慎独是也,惟辅导得人,而后有所受。」其三「乞招填黎州土军,分番上寨,给缗粜粟,以备缓急」。除吏部郎,因转对,请于淮上、荆、襄、关表、汉中空闲之地,招募军民杂耕,以省运饷,节滥赐,捐内帑,以充籴缗,以收末楮。严责州郡实常平之储,归广惠仓,以备凶歉。罢军兴一切科敛之法,复师旅饥荒之地,以纾民力。又曰:「民之困苦极矣!易失者人心,难谌者天意。修人事以符天意,其要在养民。」除军器监,复兼侍左郎官,上言:「学术,国家之寿脉,公论,天下之元气,所以扶持皇极,主张国是者,必归诸此。更化以来,众正之路方启,而群枉之门渐开,善类虽进,而忠鲠之士有相继引去者矣,奸党虽斥,而夤缘势要有拂拭叙用者矣。君子小人犹熏莸不可同器,今顾欲调停参用之,几何不为国家之祸!」宁宗蹙额颔首者久之,而小人侧目矣。先生知不容,请补外,除太理少卿。有坐伪告者,事连中官,先生移文内省索赃,小人忿恨。除直华文阁提刑成都,再兼知嘉定府,皆有善政。寻请老,进直徽猷阁奉祠。起知隆州,不赴。卧家十年,召赴行在,屯田郎度正贻书强起之,力辞,诏晋秘阁修撰致仕。先生自奉祠,讲学于云山书院,与诸生敷陈《论》、《孟》、《学》、《庸》大义。平生不轻著述,欲使人精体实践以造于得。其遗文有《浩斋退稿》四十卷。
◆李氏家学
中正李后林先生义山
李义山,字伯高,丰城人,知成州修己之子。嘉定十三年进士,授大宗正兼金部。轮对,言「为善不可有疑心,去恶不可有悔心」,并陈「进善不能无疑者三,去恶不能无悔者三」,由是罢出知吉州。后以湖南提举摄帅漕。楚俗尚鬼,有妖觋谭法祖假祸福惑人,先生曰:「此张角、孙恩之渐也。」斩法祖,毁其祠。历阶至中正大夫。所著有《后林遗■》、《思过录》。(参《江西通志》。)
(梓材谨案:《万姓通谱》以先生为嘉鱼人,且言其师事朱仲晦、张敬夫。《儒林宗派》因之,以列于朱、张之门。梨洲《学案》原本,亦存其名于南轩门人。考先生为嘉定庚辰进士。魏鹤山志其母蒋恭人墓言:「先生逾冠擢乙科。」当生于庆元闲,而朱子即卒于庆元庚申,南轩先生卒于淳熙庚子,其不及事朱、张明矣。故为易着于南轩再传云。)
◆月舟门人
常干苏先生在镕
苏在镕,字和父,郫人。受学范文叔之门,淹贯诸书。晚而敛华就实,以主敬教学者,其精神气貌,能使隋者肃,哗者默,毋敢慢焉。以进士官魏城县丞。县民仇其长官,鼓众入城,将为乱。先生闻变,挺身出谕之,民为散去。长官得免死,顾反以是忌之,先生即引去。其后为潼川常平司干,以白冤狱忤上官,遂请致仕。刚决不挠,不媿其师友之教者也。退居七年,益讲学。临终,以《五峰遗书》授其子曰:「此吾从范先生得之,手自雠校,汝可细观,当自得之。」题诗而逝。(补。)
提刑张先生钧
张均,字子和,江源人也。少厉名行,一时巨人元夫率从请益。孙岩老松寿,蜀名儒也,尤器之。受业范文叔之门。光宗初政,以布衣上书,论「国家大耻,列圣深仇,踰六十年而未复」,其言沈痛。又言:「古有四祸,中宫、外戚、阍寺、明党,而夷狄不与焉」。绍熙四年大对,首言「举朝克己,而后可以论一人进德之机」,末谓「皇子万世攸系,岂可以世俗学者之事责之」。有司第为举首,寻置乙科,主西乡簿,调为隆州教授。已而知什邡县,大书堂上曰:「奉公如上帝,克己如勍敌,爱民如赤子,防吏如馁狼。」境内称治。通判泸州,吴曦之乱,守川陆以待王师。开禧三年,以李参政雁湖荐,召对。先生奏曰:「陛下初即位,刘光祖尝以五箴进读,至思箴,陛下作而曰:『当从原头上理会。』大哉王言!天下国家之大本也。乃陛下所谓原者,皆为一权臣所湮,而使天地人之愤,塞乎天地之内,抑郁不得申,以兆其变。因祀隐丧,而礼乐之原湮;以臣掩君,而忠孝之原湮;杀贤进奸,而威福之原湮;废经反常,而学术之原湮;相恐以权,相招以利,而命义之原湮;主窃于前,仆货于后,而爵赏之原湮。湮法度之原,而本朝美意尽废;湮廉耻之原,而人才良心尽坏。陛下即其所湮者,以为规模之要,其序有六:一者体干而总万化之目,二者法祖以还旧制之良,三者用礼乐之实以破曩日之余氛,四者修仁义之实以沦曩日之乖气,五者救活生灵以补权臣之掊戮,六者振厉士夫以补权臣之斲丧,则原之湮者彻,何物骄敌,能胜陛下澄源进德之功哉。」其二曰:「今日之最急者,莫如活百姓。蜀中自绍兴末年以来,一尘不警,百姓岁输赡军近二千万缗。洎权臣忽开边,于大饥之后,用度繁兴,内郡廪庾取之无镪粒之积,调夫繁伙,倍于常赋,激赏奇零,既减又复,陛下赤子,或死于馁,或死于兵,可谓已极。若非陛下以爱肌肤之心爱百姓,以畏夷狄之心畏百姓,使此念充塞弥满,以起天地悔祸之心,则国家岂不岌岌。然今亦不过取之天,取之人,取之地,以为吾用而已。取之天者,欲使实德散为雨旸,雨旸结为百谷。取之人者,当散权臣之家赀,以拯百姓之穷困。取之地者,欲举郑刚中营田之法,为蜀民除对籴之害。推之荆、襄,以及南、淮,无不可行。」其三曰:「天地之间,惟忠义二字,以之经天文,使三光不失其序,以之纬地理,使岳渎不失其宗,以之立人极,使彝伦不失其道。惟陛下力行君师之职于一身,以起忠孝之心于天下,苟欲更化,莫此为切。不然,何以谓之化也。」除太常寺簿,迁国子监丞。以旱求直言,上书谓;「陛下当求之一己,不可求之天地。」因条更化之说一,更弊之说六。迁太常丞。嘉定三年轮对,言:「仰视俯察,以见天心未复,近釆远取,而见民情不宁,泝大计所自,而货源欲穷,听四方动息,而寇忧难置,皆人所难受者。」除秘书丞兼兵部郎,以君臣父子夫妇之大伦为上精言之,然皆不能用也。先生乃请外,除潼川提刑,力行常平,以苏民困,已而罢为运判,寻奉祠卒。
孝子师先生遇
师遇,字厚卿,成都人也,二江先生范文叔之。有笃行,绍定元年被贡,以母疾不就。尝祷于上下神祇曰:「苟造物许一齿名于进士籍,则貤禄吾母,俾寿且宁,不愿仕也。」已而母卒,踰三年,成进士。以前誓不欲仕,亲党强之,乃受官。归而得疾,叹曰:「是盖食言,以干天怒也。」遂致仕。生平守南轩之教,至为醇固。
◆双流门人
县令高先生载(别见《鹤山学案》。)
◆范氏所传
文靖魏鹤山先生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宋氏门人
知州高先生崇(别见《鹤山学案》。)
◆虞氏家学
虞先生(别见《鹤山学案》。)
◆黄氏门人
大理杨克斋先生泰之(父虞仲。)
杨泰之,字叔正,青神人也,秘阁修撰虞仲子。世有家学,少受业于黄兼山,藏书数万卷,手自校,卧不设榻者几十年。以躬行自矢,举世声利,无足动心。初以郊恩补官,已而奏名类省试。吴曦叛,先生方摄成都教授,安抚使杨辅集议,先生昌言:「今日之事,当计顺逆,不当计祸福。正名讨罪,曷为不克。不然,愿与阁下死此以报国。」辅不能用,先生致其事而去。曦诛,其事上闻,诏起为罗江丞。吴猎谕蜀,先生上书曰:「吴曦为乱,而士大大不从,必不敢发。既乱而有抗之者,必犹有所惮。夫乱者,曦之为也,乱所以成,则士大夫之为也。」于是安丙荐诸朝曰:「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无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诏赴都堂,以亲老辞,特授知广安军。丁艰。免丧,知富顺监,三日即告寮吏士民,其勤攻吾之阙,发■粟以济民。知普州。蠲赋二万,减省浮用以输边,又二万,赈贫半之。安丙再荐之,召赴行在,而先生固辞。知果州,减浮费以苏民困,如普州时,一切礼馈,贮之库,以赈贫。宝庆二年,再召入对。首请「法天行健,奋发英断,总揽威权,无牵于私意,夺于邪说,以救蛊敝」。次谓「本朝德泽,迩来斲丧无余,民无常心,何恃为国」。次论「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言路益梗,士气益消」。上奇之,除工部郎中。时真、魏诸公方相次去国,人方缩舌,而先生自远方来,首及之,言事者稍吐气。已而又轮对,言:「三十年闲,士大夫之说有三,为安静,为用中,为更化。安静则苟偷也,用中则模棱也,更化则纰政尚多,何更之有!」又谓:「兵端作于开禧之初,民力未困,故常心未失。今民力已穷,常心丧矣。」识者以为笃论。迁军器监,入对,谓:「去岁风雨为暴,水潦溃溢,此阴盛阳微之征。而台臣诿曰霅川水患之惨,桀之余烈也。呜呼,尚忍言哉!」又言:「疫气偾作,盗贼肆行,淮、楚之间,狐狸跳梁,征状日异,不可谓细故也。愿进君子,退小人,一扫贿赂贪墨之习,而为礼义廉耻之归。」上首肯之,除大理少卿。先生遂申前说,谓:「巴陵追降之命,重于违群臣,而轻于绝友爱。不思天伦之至痛,乃曰:『不当立后,以贻他日忧,』何示人之不广乎﹖」又曰:「今日不言,后必有言之者。与其追恤于后,固不若举行于今也。」初,先生三被召,再申命,四辞不得,乃至。甫三月,即求归,未得。是日,诏以直宝谟阁、知重庆府。先生遗书宰相,谓:「吕夷简末年,孙沔上书,谓『天下将有土崩瓦解之势,是张禹不独生于汉,李林甫且复见于今』。」又引其先相国越王事勉之,闻者为之变色。先生尝以宰相生辰寿之诗,有云:「潭潭仗台鼎,既阅二十年。治效何悠悠,民瘼殊未痊。近甸饥馁接,三垂烽火连。人意苦不纾,生理绝可怜。」先生之得罪于权相者非一,而独免于祸,则亦幸也。其治重庆,岂弟如普、果二州时。期年乞归,先生时已病,道卒。所著有《克斋集》百卷、《大易要言》二十卷、《论语解》三十卷、《老子解》二卷、《杂着》五卷、《类集经史》百余卷。南轩私淑之传,以先生为第一。《宋史》列之《儒林》,而不知其源流所自,且于其大节,亦尚未详,为可惜也。
◆伯高门人(胡、刘四传。)
彭先生汯
彭汯,清江人,忠肃孙。李义山即忠肃长子钦,而先生又为义山。
◆范氏续传
县丞范先生大冶
范大冶者,成都人也。幼时常及从学沧江书塾。官崇仁丞。宋亡,不仕。与学者语,举书传,常连卷数千百言,不遗一字。天文、地理、律历、姓氏、职官,一问辄数千百言不止。虞集犹及见之,当是华阳之后人也。
◆虞氏续传
编修虞井斋先生汲(别见《草卢学案》。)
卷七十三 丽泽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丽泽诸儒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丽泽诸儒学案表
叶邽 (子)荣发 (孙)霖 (曾孙)审言
徐侨(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楼昉 李壁
李(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王撝 (子)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子)应凤(别见《深宁学案》。)
郑清之 赵范
赵葵(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应
(附弟傃。)
楼■
葛洪
乔行简
李诚之
王介 (子)埜(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乔梦符
王翰 (子)柏(别为《北山四先生学案》。)
王洽
石范
朱质
叶秀发
潘景宪
潘景愈
潘景夔
潘景尹
邹补之
杜旟
戚如琥 (孙)绍 (曾孙)象祖 (元孙)崇僧
(附师王元章;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戚如圭
戚如玉
夏明诚
郑宗强
汪淳
汪大度 (孙)开之(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汪大章
汪大亨
汪大明
黄涣
(父敦义。)
黄谦
陈黼
詹仪之
邢世材
郭澄
胡子廉
康文虎
康文豹
赵善谈
赵彦秬
羊永德 (子)哲
李大同
时澜 (子)少章
时澐
郭颐
巩丰
巩嵘
巩岘
周介
彭仲刚
卢汝琰
卢汝管
楼孟恺
楼仲恺
偻叔恺
楼季恺
汪仲仪
郭粹中
(父□。)
郭敏中
郭允中
郭时中
叶诞
徐文虎
(父时乂。)
陈锡
徐侃
徐倬
王深源 郑闻(别见《北溪学案》。)
(并东莱门人。)
(白水、玉山、三山、芮氏再传。)
(元城、龟山、谯氏、武夷、紫微、横浦二传。)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四传。)
----
祖望谨案:明招学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克世。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多无考。而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述《丽泽诸儒学案》。(梓材案:东莱学派,二支最盛,一自徐文清再传而至黄文献、王忠文,一自王文宪再传而至柳文肃、宋文宪,皆兼朱学,为有明开一代学绪之盛,故谢山云「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云。)
◆东莱门人(林、汪再传。)
主簿叶先生邽
叶邽,字子应,金华人。大冶主簿,受业吕成公之门。以所得于成公者授徐文清公侨。文清后为朱文公门人高弟,而于先生执弟子礼,没身不衰。(参《黄文献集》。)
(云濠谨案:《文献集》未举先生之字,其字子应,见吴正传所题徐文清手书杂■后,且称为乡先生云。)
军守楼迂斋先生昉
楼先生■(合传。)
楼昉,字旸叔,号迂斋,鄞县人。与弟■俱以文名。(云濠案:先生弟字季文。)从东莱于婺。尝以其学教授乡里,从游者数百人。李悦斋学士、王厚斋尚书,其高弟也。后守兴化军卒。
(梓材谨案:李悦斋为绍熙庚戌进士,厚斋尚书以嘉定癸未生,相去三十四年,且其父温州已是幼从迂斋,尚书未必再及楼门。王厚斋云云,当是王厚斋尚书之父之■脱耳。)
端献葛先生洪
葛洪,字容父,东阳人。从吕成公学。登进士第,历官为尚书员外郎。上书言:「今之将帅,非必奋不顾死,冒水火,蹈白刃,而后谓之忠也。第职思其忧谓之忠,公尔忘私谓之忠,纯实不欺谓之忠。乞严饬将帅,申儆军实。」累迁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援王素谏仁宗却王德用进女事,以止备嫔御,世多称之。卒,谥端献。杜清献范称其侃侃有大臣风。有奏议、杂着二十四卷。
文惠乔 孔山先生行简
乔行简,字寿朋,东阳人。学于吕成公之门。登绍熙进士,历宗正少卿、秘书监、权工部侍郎,兼国子司业,兼史院,兼侍讲。理宗即位,贻书丞相,请法孝宗行三年丧。应诏上书曰:「求贤、求言二诏之颁,果能确守初意,则人才振而治本立,国威张而奸宄销。臣窃观近事,似或不然。其所召者,非久无宦情决不肯来之人,则年已衰暮决不可来之人耳。彼风节素着、廉介有守者,论荐虽多,固未尝收拾而召之也。」端平二年,朝议收复三京,又上疏曰:「臣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可继。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深矣。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陛下视今日内治,其已举乎﹖其未举乎﹖」不听,师果败绩。进知枢密院事。后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封鲁国公。卒于家,年八十六,谥文惠。先生历练老成,识量宏远,居官无所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至于举钱时、吴如愚,又皆当时隐逸之贤者。所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正节李先生诚之
李诚之,字茂钦,东阳人。受学于东莱。释褐为饶州教授。历知蕲州。金人犯淮南,黄州不保,力战死之。先生尝谓真西山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吾辈箴也。」至是果不负所学。赠朝散大夫、秘阁修撰,封正节侯。
谢山《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曰:「西河谓宋儒讲学者,无一死节。夫宋儒死节多矣!蕲州死事,李诚之最,在理、度二朝忠臣之先,东莱之高弟也。欧阳巽斋为朱门世嫡,其弟子为文山,徐径畈为陆氏世嫡,其弟子为山,二公为宋之大忠,其生平未尝有语录行世,故莫知其为朱、陆之私淑者。文山尤不羁,留情声色,而孰知其远有源流也。是岂空疏之徒所得语此。况朱子后人有浚,南轩后人有唐,而赵良淳者,双峰之高弟也,许月卿者,鹤山之高弟也,其余如唐震、吕大圭之徒,不胜屈指,而曰无一死节,是梦中呓语也,潭州之陷,岳麓三舍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尤多,史臣不能博访,附之《李芾传》后,今乃反见谤蔑于妄人,可为轩渠。」
忠简王浑尺先生介
王介,字符石,金华人。从朱文公与吕成公游。绍熙元年,廷对,陈时弊,光宗嘉其直,擢居第三人。历国子录。上久不朝重华宫,先生上疏极谏。孝宗崩,又力请过宫执丧,言甚激切,人叹其忠。宁宗立,以忤韩侂冑,坐劾奉祠。久之,累迁国子祭酒。会旱,诏求直言,先生手疏论时政,又言:「汉法,天地降灾,策免丞相,乞命史弥远终丧。」后以集英殿修撰知襄阳府、 京西安抚使。以疾奉祠卒,谥忠简。子埜,从真西山游。
(梓材谨案:《姑苏志》载:「先生为郡人,徙起居舍人,出知嘉兴府,又尹临安,改知庆元府。卒年五十六。」又言:「先生初学于吕东莱,徙居金华,娶郑侨女。侨实汪玉山应辰。故其问学有源委。」盖本真西山所作墓志。西山又言:「先生子埜,裒其平生所为诗文、奏议,外制、《春秋臆说》,《通鉴解》,标为《浑尺集》。」盖先生尝自号浑尺居士,取后山诗「虽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浑」意也。)
御史乔先生梦符
乔梦符,字世用,东阳人。尝从东莱学。淳熙二年进士,知歙县。有大逵当水冲,居民岁苦霖,先生为筑堤凿渠,人免水患,号乔公街。后除大理正,奉旨鞫郭倬狱于宿州,不畏权势,进监察御史。(参《金华先民传》。)
朝奉王定庵先生瀚
王瀚,字伯海,金华人,龟山弟子,师愈之子,而文宪公柏之父也。师吕成公,亦逮事朱文公。仕至朝奉郎,主管建昌军僊都观。(参《可言集考》。)
(梓材谨案:先生号定庵,金仁山题《鲁斋文集》目后云:「僊都公早从丽泽,又以通家子登沧洲之门。」《朱子别集》,《栖贤磨崖题名》有门人丁克,王翰、王翰盖即先生。翰、瀚古今字尔。)
县令王先生洽
王洽,字伯礼,金华人,待讲师愈之子。天资粹雅,操行洁修。尝知当涂县,真西山荐状言:「其为邑也,心乎爱人,用刑督赋,常有不得已之意,士民称诵,翕然一词」云。(参《真西山集》。)
(梓材谨案:《宋史》《道学》《王柏传》:「父瀚兄弟,皆及朱、吕之门。」是先生为东莱弟子之证。)
通判石先生范
石范,字宗卿,浦江人。从东莱游。以进士尉奉化,岁饥,贫民将为变,先生赈之,不诛一夫而定。迁知婺源县,有月椿钱二万,皆取之民,先生请蠲其十之二。俄权通判袁州,峒獠弄兵,袁当其冲,先生摄州事,练军旅,广储蓄,博访守御之策,峒獠不敢近。转通判泉州卒。(参《浦阳人物记》。)
侍郎朱先生质
朱质,字仲文,义乌人。受学于成公及唐说斋仲友。中绍熙进士第二人,累官至右正言、左司谏兼侍读,权吏部侍郎。着有《易说举要》。
知军叶南坡先生秀发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师事东莱。以进士为庆元府教授。着《论语讲义》以训诸弟子,一时巨儒皆相器重,愿与之交,而杨慈湖简问难尤详,谓得所启发。后知高邮军。
(云濠谨案:宋景濂为先生传,言:「其师事吕东莱、唐说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又言:「其教授庆元时,与之交者,慈湖而外,则楼攻媿、史独善、楼迂斋、郑安晚、袁絜斋也。」又言:「学者尊之曰南坡先生。所著有《易说》、《周礼说》及《论语讲义》等书。」)
(梓材谨案:宋世叶秀发有二。其一仁和人,名时,字秀发,官龙图阁学士,谥文康。)
教授潘先生景宪
潘景宪,字叔度,金华人。九岁以童子贡京师。后入太学,益自刻厉,学官汪玉山、芮国器、王梅溪皆推重焉。隆兴元年进士,请为南岳祠官。秩满,力请太平教授。远次以归,始为浮屠说。既而学于东莱先生。与东莱同年而齿长,闻其论说行身探道之意,慨然感悟,遂弃所学学焉。父丧服除,不复仕,日游吕氏之门,诵诗读书,旁贯史氏,尤尽心于程《易》。朱晦翁子塾,其也。(参《朱子文集》。)
太学潘先生景愈
潘景愈,字叔昌,叔度之弟。尝为太学解魁。年三十余,甚有志趣。东莱称其有意务实。(参《东莱遗集》。)
潘先生景夔
潘先生景尹(合传。)
潘景夔、景尹,松阳人。其父朝散好谦,笃于教子,越数百里,遣从东莱游,且谋徙家于婺,以便其学。(同上。)
府判邹先生补之
邹补之,字公兖,开化人。受业朱、吕之门。淳熙初举进士,判江宁府。着有《春秋》《语》《孟注》、《兵书解》、《宋朝职略》等书。(参《浙江通志》。)
荐辟杜桥斋先生旟
杜旟,字伯高,金华人。登成公之门,同时陆务观、陈君举、叶正则、陈同甫咸称其文。淳熙、开禧间,两以制科荐。所著有桥斋集。(参《姓谱》。)
知州戚贞白先生如琥
戚如琥,字少白,金华人。从吕东莱游,笃于修齐之道。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着,甫受代而卒,门人私谥曰贞白先生。从兄如圭、如玉,皆从东莱游。(同上。)
(云濠谨案:《金华府志》载先生云:「其学务以修身齐家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东莱每叹异之。」)
县尉戚先生如圭
进士戚先生如玉(合传。)
戚如圭,金华人。以进士为嵊县尉。弟如玉,亦游太学。母周氏,晚时观书,辄能举大义。尝读《上蔡语录》,顾诸子曰:「既不为禄利,复不求人知,斯所谓问学者邪!」其期诸子如此。(参《东莱遗集》。)
(梓材谨案:黄文献志道一山长戚君墓言:「二先生连起进士干道、淳熙间。」)
推官夏先生明诚
夏明诚,字敬仲,金华人。其学本自吕东莱,而自负甚高。登庆元丙辰进士第三人,一为安庆推官,遂致仕。尝作《八咏楼赋序》,直斥沈休文为是楼之辱,吴礼部敬卿特称之。(百家《记》。)
朝请郑坦溪先生宗强
郑宗强,字南夫,金华人。游于东莱之门,讲贯理道,笃志根源。蔡久轩称其学业精深,履行纯笃。后以朝请大夫致仕。着有《坦溪集》行世。(参《金华府志》。)
教授汪先生淳
汪淳,金华人。受业东莱,励志于学。授吉州教授,讲学者咸归重焉。(参《浙江通志》。)
汪独善先生大度
汪约叟先生大章(合传。)
汪大度,字时法,金华人。受业于吕东莱。庆元初,大愚触权奸贬韶州,先生往送之。伴送者凌辱大愚,先生以义折之,直欲与之坐狱。从至贬所,久之乃还,经纪其家事甚至。晦翁致书深加叹敬。弟大章,号约叟,亦从东莱游。大愚之卒也,约叟距秋试纔四日,舍之就道,护丧以归。(参《金华先民传》。)
(梓材谨案:时法,号独善。吴礼部跋汪元思《固穷集》云:「大愚谪卢陵,独善裂裳裹足送之。后徙卒高安。其弟约叟,辍试往护 其丧。兄弟遂以义闻。」士大夫王忠文公跋《大愚帖》,则谓「时法,人称为西山先生」。而《儒林宗派》又以西山属之其兄大亨,恐误。)
(梓材又案:东莱为汪灌庆衍墓志云:「男五:大任、大亨、大度、大明、大声。大度、大明久从予游。」据此则约叟大章之于独善盖从弟也。)
汪先生大亨
汪先生大明(合传。)
汪大亨,字时升,汪大明,字时晦,西山先生大度之兄也。皆成公门人。(参《王忠文集》。)
州守黄先生涣(父敦义。)
黄先生谦(合传。)
黄涣,字德亨,光泽人。父敦义,以《六经》教子,七子皆有成立。先生志笃学博,尝从吕东莱游。淳熙戊戌,南省第二人。后守岳州,罢厨传,蠲鱼税,毁淫祠。卒年八十。兄谦,字德柄,亦游朱、吕之门。(补。)
著作陈先生黼
陈黼,字斯士,东阳人。少从吕东莱游。永康林大中闻其贤,妻以女,先生未尝倚为重也。淳熙八年,登进士。不汲汲进取,以恬静自守。林欲召为枢密院,先生力辞。嘉定元年,大中卒,乃迁国子博士、著作郎。凡三十年,偃蹇宦途,而不改其乐。后丐祠归,贫无室庐,僦居永康以终。(参《东阳县志》。)
侍郎詹先生仪之
詹仪之,字体仁,遂安人也。张宣公守严州,东莱分教,先生俱从之游。又尝从朱文公问学。累官吏部侍郎,知静江府。已而以蜚语谪袁州。光宗登极,以其尝为宫寮,许自便。时闽中有詹元善者,亦朱氏弟子也,而以体仁为名。(补。)
附录
□□□曰:「詹体仁,悫实肯讲学,不易得,但未免弱,盖胆薄而少决。今日善类多有此病,每力振之,以此思刚明之质,诚不易得。」
又曰:「旧在严陵,体仁颇惑佛学。今却不然,亦得伯恭之力。」
又曰:「岂第爱民,凡事可以商量,趋向甚正□□□学。」(并补。)
县丞邢先生世材
邢世材,字邦用。其先自青州徙汴,绍兴间,始家会稽。先生既举进士,得官,尽弃故学,从长者游。深思力索,有所未达,愤悱见于辞色,退则汲汲求践其所闻。于东莱有连,从之讲学非一日。出为南康军司户参军,迁从政郎、金华县丞,未上,卒于家,年三十七。(参《东莱遗集》。)
主簿郭先生澄
郭澄,字伯清,东阳人。以父将仕郎良臣,绍兴末,军兴,入赀佐县官者赐爵,视任子补将仕郎,调南昌、黄岩主簿,皆不行。先生少时,将仕奇其敏悟,为筑西园舍,旁延名士讲授。乡之秀民愿请业者,悉聚而馆焉。先生既用力于学,益知师友之可亲。辞气悃颖,未尝不以善其身、迪其族、衣被其乡闾为主。退而验其语,随其力之所至,皆有以自见云。(同上。)
(梓材谨案:《说斋学案》《吴主簿传》云:「郭氏有西园、南湖、石涧三书院,招延吕成公、薛象先之徒教授子弟。」先生为西园学者,是亦吕、薛门人也。)
(云濠谨案:叶水心志先生父将仕墓,言「其尝使先生出从大师,归而与其师学。」又言:「先生静而敏,所论质皆能记忆,所举发皆能推见。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又案:陈龙川为郭德邻哀词云:「德邻之子曰澄伯清者,历从一世士君子游。」德邻,先生父字。惜先生所得诸师,多不可考见云。)
胡先生子廉
胡子廉者,淳安人。博极群籍,不屑科举之学。从东莱先生游,终身不仕。(补。)
康先生文虎
康先生文豹(合传。)
康文虎,字炳道,与弟文豹,字蔚道,皆东莱弟子。(补。)
(梓材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五》引大愚《游候涛山记》云:「康炳道兄弟会于王季和家。」谢山自注如是。)
安抚赵先生善谈
赵善谈,东莱门人。官安抚。
通判赵先生彦秬
赵彦秬,字周锡,东阳人。师事吕东莱。擢取应科,授右选。精《春秋左氏传》,作《发微》一百篇以进,上嘉之。旋借和州观察使充接伴副使。隆兴元年登进士第,换宣义郎。终眉州通判。
通判羊先生永德
羊永德,缙云人。绍兴进士,官奉议郎、徽州通判。师事成公。着《春秋发微》。子哲,见《括苍汇纪》。
尚书李先生大同
李大同,字从仲,东阳人。学于成公与朱文公之门。登嘉定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以宝谟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有《群经讲义》。
朝散时南堂先生澜
时先生澐(合传。)
时澜,字子澜,兰溪人。师吕东莱。淳熙辛丑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东莱辑《书》说,自《秦誓》泝《洛诰》,未毕而卒,先生补完之。有《南堂集》若干卷。兄澐,字子云,亦师东莱。着《尚书周官余论》,未成,卒。(参《金华贤达传》。)
监簿郭固斋先生颐
郭颐,字养正,严之寿昌人也。进士。从东莱先生游。官至军器监主簿。学者称固斋先生。(补。)
提辖巩栗斋先生丰
巩丰,字仲至,号栗斋。其先郓州须城人,渡江为婺州武义人。少游成公之门。淳熙进士,尝知临安县,稍迁提辖左藏库卒。叶水心铭其墓。
祖望谨案:胡纮以高科求进,不得,怨忠定。巩栗斋亦以舍选前列诉京镗。京之对之,无异忠定,而栗斋极叹镗言之是,反自引咎,毫无怨尤。
司封巩厚斋先生嵘
巩先生岘(合传。)
巩嵘,字仲问,(梓材案:水心为仲至墓志云:「季氏仲同。」)栗斋弟也。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太学博士、大理寺丞。上书言:「兵端不可开。」忤宰相,出知严州。陛辞,力言「外攘当先内修」,已而直秘阁,历迁司封郎,奉祠致 仕。先生静正夷博,居官未尝泽辞色贯声光以媒进,而儒术吏治,所至皆有声。详见《洪平斋墓志》。所著有《厚斋集》八十卷。先生之母杨氏,通《毛诗》、《论语》、《孝经》,知大义,故自长子岘而下,皆知师东莱,传正学,有闻于时。惟岘失其事,而不别为之传。(补。)
(梓材谨案:《水心文集》《杨夫人墓表》云:「嫁东平巩法。巩君死,夫人年二十六,子长曰丰,三岁,幼嵘也,始生。」是杨止二子。所谓长子岘,岂即栗斋之邪﹖然又谓岘失其事,何也﹖疑杨夫人为巩君继室,长子岘当是前夫人之子,故不之数耳。)
周先生介
周介,字叔谨,括苍人也。从东莱、晦翁游。(补。)
提举彭先生仲刚
彭仲刚,字子复,平阳人也。干、淳之际,永嘉儒者林立,而平阳稍为别派,徐忠文公子宜以心学起,其说合于金溪,王信州道甫以事功之学起,其说合于永康,先生游其间。及以进士释褐,主金华簿,始闻丽泽之教,东莱谓「其用力甚锐」。先生之学,不事论说,以实践为宗旨,尤有吏才。衢州大水,宪司檄下金华,令先生往覆视。先生请曰:「衢水高者出屋垝,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犹往覆视者,防吏之欺,将使民实得食也。然恐待覆视,而民已死矣。」宪司感其言,即出米恣所赈。移临海令,均其民之力役,图县乡之地,几都几保,合为一图,而物数其地之所有。有以图上者,先生曰:「善。犹有遗。」其人曰:「无。」先生指曰:「某地方岭有某某居之,某地有松林水步,今胡失之﹖」某人大惊,不知先生何以得之也。由是整废坠甚多。先生善听讼,然不自以为明,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民爱信之,讼为衰止。提刑荐其政,召付都堂审察,授两浙运司均斛官,以近臣荐,召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迁国子监丞。以试进士与知举者忤,罢官。已而起知全州。时陈公君举、詹公元善任漕使,首为减月椿钱十三四,先生又减繁费以二苏民力。然后戢豫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带纳者蠲其大半输租得自量,吏胥不敢取斛面。而择其耆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以外艰归。凡先生所至,去后无不思者。绍熙五年,明、越大饥,特令先生为常平提举,盖且向用矣。是年病卒。叶水心曰:「子复之为学,以为非同声趋和所能至也,故不敢以意之为是,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常左经而右律,目验而耳核,考实以任重,先难以致远。非其心之所通,虽诚闻之,不苟从也;非其行之所至,虽审知,犹慭置之,故其材为实材,德为实德。此先生之学之大致也。」先生不著书,赖有水心之文,得以见其本末云。(补。)
卢先生汝琰
卢先生汝管(合传。)
卢汝琰、汝管,淳安人,子权大经之叔季子也。东莱为新定校官,季子实缀弟子员,后其叔介季以见东莱,盖叔季游居数年。(参《东莱遗集》。)
楼先生孟恺
楼先生仲恺(合传。)
楼先生叔恺(合传。)
楼先生季恺(合传。)
楼孟恺、仲恺、叔恺、季恺,义乌人。并从东莱游。父蕴卒,东莱志其墓。(同上。)
汪先生仲仪
汪仲仪,金华人。尝从东莱游。母卒,请铭于东莱。(同上。)
县尉郭先生粹中(父□。)
主簿郭先生敏中(合传。)
乡贡郭先生允中(合传。)
乡贡郭先生时中(合传。)
郭粹中、敏中、允中、时中,武夷人,朝散大夫、户部员外郎、知常州、总领湖广、京西财赋某之诸子也。东莱与户部游再世,诸子相从讲学。粹中尝为龙游尉,敏中主江山簿,允中、时中皆应进士举。(同上。)
县令叶先生诞
叶诞,字必大,兰溪人。干道进士。从东莱游。尝主清江簿。其父卒,东莱为之志墓。官至吴县令。(同上。)
徐先生文虎(父时乂。)
徐文虎,分水人。从东莱游,相与居者数年。其父时乂趣之从师友,讲习甚笃。(同上。)
陈先生锡
陈锡,乌伤人。尝执经于东莱。(同上。)
徐先生侃
徐先生倬(合传。)
徐侃、徐倬,义乌人,文清公侨之兄也。皆学于吕成公,而文清师事朱子。(参《王忠文集》。)
王先生深源
王深源,婺州人,东莱之徒也。郑闻在吕氏家塾从先生为学。(参《陈北溪集》。)
(梓材谨案:《东莱学案》《监岳祖泰传》「语其友王深厚」,深厚当作深原,原为源之本字,盖因原而■为厚尔。)
◆叶氏家学(林、汪三传。)
隐君叶先生荣发
教授叶先生霖(合传。)
叶荣发,金华人。其父邽为徐文清公师。先生深自韬晦,罕与物接。子霖,始复以家学授徒。端明殿学士王埜知南康军,叶阊咸敬礼焉。官终兰溪儒学教授。
州同叶先生审言
叶审言,字谨翁,金华人,兰溪教授霖之子。先生于书,无所不读,卓然自立,父子相为师友。尝仕浦江、义乌二县教谕,所至以兴坏起废为务。任衢州之明正书院山长,复道流冒占之田二百余亩。及为吉水教授,士论翕然。主晋江簿,同寮有与之不合者,力构陷之。使者得其冤状而莫能直,竟去官。改婺州路司狱,以年请老,诏晋秩同知瑞安州致仕。先生学以寡欲为宗,治家有法。吉凶诸礼,一遵成公家范,曰:「吾有所受之也。」室庐再厄于火,侨寓唐氏说斋精舍。久之,乃得老屋数椽。教子之余,日以种莳为事,所入不足自给,处之晏然。卒之日,有书数卷,田数亩而已。许文懿公谦、柳待制贯、吴礼部师道、张修撰枢,皆雅重之。
◆叶氏门人
文清徐毅斋先生侨(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楼氏门人
文懿李雁湖先生壁
文肃李悦斋先生(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知州王先生撝
王撝,字谦父,其先浚仪人,徙居于鄞。先生博学耿介,为楼迂斋高弟,复从史独善游,文艺深醇,善议论。壮岁,试词学科不中,辄弃去,自誓曰:「他日必令二子业有成。」后登进士第,同年余天锡参知政事,属教其子弟,岁终致束修以谢,先生不受,拱而言曰:「二儿习词学,乡里无完书,愿从公求尺牍。」往借周益公、傅内翰
、番阳三洪公暨往昔习词学者凡二十余家所藏书,余欣然许之。后二子果俱中词科。为安吉丞,摄令长兴,捐俸周水灾。再摄新城,为贫民完赋。迁国子正、将作监主簿,通判婺州。御史刘晋之诬衢州掾虑囚受赇,先生得实,力白其诬,晋之不敢犯。晋之盖史相党人也。后摄郡去日,以羡财留于官。改秘书丞,守徽州。迁吏部郎中,兼崇政殿说书,疏言:「群臣逊志之言,多逆耳矫拂,实未之见。」其议剀切,深中时病。后直秘阁,知温州、。淳佑十一年,上书「汲古传忠」,又书「竹林」二字赐之。明年卒,年六十九。子应麟、应凤。(参《延佑四明志》。)
忠定郑安晚先生清之
郑清之,字德源,(云濠案:先生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鄞县人。少从楼迂斋学,能文,楼攻媿亟加称赏。登嘉泰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勒许可,先生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掖先生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迁国子学录。理宗即位,累官至参知政事。史卫王卒,先生为右丞相,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西山等十五人。(云濠案:十五人者,真文忠与魏文靖了翁,崔清献与之、李文肃、徐文清侨,赵尚书汝谈,尤尚书、游观文似、洪忠文咨夔、王正肃遂、李文清宗勉、杜清献范、徐忠简清叟、袁正肃甫、李观文韶也。)时号「小元佑」。遗逸如刘漫塘。赵章泉皆见旌异。入洛师溃,乞罢,不可,拜左丞相。丐去益力,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封申国公,赐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淳佑四年,拜少保兼侍读。五年,拜少傅,进少师、奉国军节度使,赐第于西湖之渔庄。进读《仁皇训典》,谓「仁祖之仁厚,发为英明;孝宗之英明,本于仁厚。二者相须,此仁祖、孝宗之所以为盛也。」六年,拜太保。七年,拜太傅、右丞相。先生方放浪湖山,每寓僧剎。帝勉谕有加,军国事仍自先生决之。十一年,感疾,乞罢政。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体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谥忠定。先生不好立异,汤仲能巾尝论事侵之,及再相,仲能求去,先生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先生,乃引之共政。先生与弥远议,立理宗,骎骎至宰辅,然端平之间召用正人,先生之力也。(参史传。)
参政应葺芷先生(附弟傃)
应,字之道,昌国人。刻志于学,尝从楼迂斋游,文声日振。嘉定十六年,试南省第一,遂举进士,为临江军教授。历迁秘书郎,请早建太子。入对,帝问星变,先生请「修实德以答天戒」。帝问藏书,请「访先儒解经注史」,因及程迥、张根书皆有益世教。帝善之。淳佑初,迁宗正寺丞。端平开边兵败,先生预议边事,坐斥。后复用,以起居舍人权兵、吏二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掌内制。理宗一夕召之草麻,夜四鼓,五制皆就,帝奇其才。翌日,拜翰林学士。八年,授同知枢密院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以疾乞归,卒于家。弟傃,字自得,六岁能诗。绍定四年进士,调乌程尉。议毁淫祠,独存徐孺子庙。邻邑有沈氏兄弟讼财,郡檄自得案实,自得委曲开谕。适沈子魁乡荐,因赋诗儆之。兄弟感悟,争遂息,仕至文林郎。(参史传、《宁波府志》。)
谢山《翁洲书院记》曰:「应参政葺芷由昌国迁鄞,其贵也,建翁洲书院于故居,以兴起后进,穆陵赐御书以榜之。元时以昌国为州书院,置山长,参政之孙全轩领之,因祀葺芷于中,而以其子兰坡附焉。其后又增祀全轩。详见《应奎翁碑记》中。明时,以倭难废。昌国隶定海,书院亦圮。今昌国复置县,改定海曰镇海,而以昌国称定海,于是复立翁洲书院。奎翁曰:『翁洲为海外诸番所观听,使为彼之徒,推其尊礼仙佛之念,而知尊孔子之道,廓其求闻清净寂灭之念,而返诸六籍之学,则其有补于圣教者,固非浅也。』」奎翁之言至矣,予更何以益之。但考穆陵之时,甬东书院实与翁洲并置,甬东出于安晚,其与葺芷皆迂斋之徒也,故二公并以文章名。
◆忠简家学
签枢王潜斋先生埜(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朝奉家学
文宪王鲁斋先生柏(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羊氏家学
羊先生哲
羊哲,永德子。师吕成公之子伯愚,问学该博,才思深远。着《指南集》。(参《括苍汇纪》。)
◆时氏家学
书记时所性先生少章
时少章,字天彝,号所性,金华人。父朝散郎澜。师事吕东莱。先生天才绝出,博极群书,谈经多出新意,而子史学尤精,诗由盛唐而追汉、魏,文泝宋东都以前而逮古作者。吴师道称其「峻洁精工,岂惟雄视吾邦,盖一代之伟人也」。由乡贡入太学,年踰五十,登宝佑进士,由丽水主簿,历诸教授山长。用荐擢史馆检阅,有忌者,改授保宁节度掌书记。所著有《易》、《诗》、《书》、《论》、《孟大义》六十卷、杂诗文数千篇,总名《所性集》。(参《金华先民传》。)
◆王氏门人
郑先生闻(别见《北溪学案》。)
◆王氏家学(林、汪四传。)
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常博王默斋先生应凤(别见《深宁学案》。)
◆郑氏门人
忠敏赵先生范
忠靖赵庸斋先生葵(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戚氏家学
隐君戚贞孝先生绍
戚绍,婺州人,知袁州,如琥之孙也。入元,隐居不仕。同志之士相与号为贞孝先生。(参《黄文献集》。)
教谕戚先生象祖(附师王元章。)
戚象祖,字性传,贞孝先生之子。少服家庭之训,弱冠师事王元章,益达于命义。年几五十,乃用举者得东阳县学教谕,迁绍兴之和靖书院山长。年未七十,辄求致仕,弗许。复用为信之道一书院山长。讫辞不受,侨居永康之太平。(同上。)
戚朝阳先生崇僧(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汪氏家学
汪先生开之(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卷七十四 慈湖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慈湖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慈湖学案表
杨简 (子)恪
(老杨子。)
(象山门人。)
(五世孙)芮 (六世孙)伯纯 (七世孙)圭
袁甫(别见《絜斋学案》。)
冯兴宗
冯国寿
史弥忠
(父渐。)
史弥坚
(子)宾之(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史弥巩 (孙)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王撝(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史弥林
(父涓。)
钱时 (子)槱
(从子)允文
洪扬祀
夏希贤(子)溥 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赵汸(别见《草庐学案》。)
汪汝懋
沈源
唐辕
(子)清之
(子)潜之
吴暾 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汪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方道叡
洪震老 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并大之同调。)
吕人龙
陈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
(以下慈湖、融堂续传。)
宋梦鼎
鲁渊
洪源 (子)玙
张复
(宋、鲁同调。)
洪梦炎 (族孙)赜 汪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史守之
史定之
陈埙 (子)蒙
张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全谦孙 (从子)耆
(父汝梅。)
(附兄鼎孙弟颐孙。)
全晋孙 (子)彦 黄润玉(详见《明儒学案》。)
(族子)整
桂万荣 (子)锡孙
(四世孙)同德
桂彦良(别见《静明宝峰学案》。)
桂
(并石坡续传。)
童居易 (子)锺 (孙)金
(附师李耸、(子)鋐
王休。) 曹汉炎
严畏
黄震(别为《东发学案》。)
(曹、严讲友。)
赵彦悈
曾熠
邹近仁 (子)曾
邹梦遇
叶佑之 张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徐凤
曹夙
张渭
张汾
孙明仲
沈巩
许孚
朱介
魏
沈民献(四世孙)辉卿(五世孙)源(见下《遯斋门人门人》。)
刘厚南
舒铣(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方溥
王子庸
马朴 (子)燮(见上《慈湖门人》。)
马应之
马燮
王琦 锺季正
舒益
洪简
舒衍(别见《絜斋学案》。)
吴埙
吴垧
余元发
锺宏
曹正
邵甲 (子)大椿 郑棠
王震
郑节夫(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顾平甫(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张端义
王晋老
何元寿
傅正夫
傅大原(别见《说斋学案》。)
薛疑之 (子)璩
夏希贤
洪扬祖(并见《融堂门人》。)
钱槱(见下《融堂家学》。)
赵与 (孙)偕(别为《宝峰学案》。)
(私淑)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刘宰(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舒璘
沈焕(并为《广平定川学案》。)
袁燮(别为《絜斋学案》。)
韩宜卿(别见《清江学案》。)
蒋存诚
沈文彪 (子)民献(见上《慈湖门人》。)
汤建
(并慈湖讲友。)
叶秀发(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韩度(别见《清江学案》。)
(并慈湖学侣。)
----
慈湖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盖本干、淳诸老一辈也。而坏其教者实慈湖。然慈湖之言不可尽从,而行则可师。黄勉斋曰:「《杨敬仲集》皆德人之言也,而未闻道。」予因釆其最粹且平易者,以志去短集长之意,则固有质之圣人而不谬者。述《慈湖学案》。(梓材案:慈湖学派,梨洲原本附列《金溪学案》,自谢山始别为《慈湖学案》。)
◆象山门人
文元杨慈湖先生简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干道五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吾心外事。陆象山至富阳,夜集双明阁,象山数提本心二字,先生问:「何谓本心﹖」象山曰:「君今日所听扇讼,彼讼扇者,必有一是,有一非。若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某甲是,某乙非,非本心而何﹖」先生闻之,忽觉此心澄然清明,亟问曰:「止如斯邪﹖」象山厉声答曰:「更何有也﹖」先生退,拱坐达旦,质明纳拜,遂称弟子。已而沿檄宿山间,观书有疑,终夜不能寐,曈曈欲晓,洒然如有物脱去,此心益明。淳熙元年,母丧去官,营葬车厩,更觉日用酬应,未能无碍。沉思屡日,一事偶触,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而虚明寂然。服除,补绍兴府理掾,差浙西抚干。知嵊县,外艰不赴。起知乐平,召为国子博士,以争赵汝愚之去,主管台州崇道观。嘉泰四年,权发遣全州,未上,论罢,主管仙都观。嘉定元年,累迁至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三年,除著作郎,迁将作少监。面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宁宗曰:「然。」问:「日用如何﹖」宁宗曰:「止学定耳。」先生谓:「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他日,又言:「陛下意念不起,已觉如太虚乎﹖」宁宗曰:「是如此。」问:「贤否是非历历明照否﹖」宁宗曰:「朕已照破。」先生顿首为天下贺。出知温州,督赋之吏,不入县庭,但移文罢妓籍,访贤人,崇孝养而已。架锣戟门,令投牒者自鸣,鸣即引入,剖决无时。县官贤否,即杂访之,小民之至庭下者,言人人同,乃行黜陟。其待僚属,方据案书判,有喏于庭者,无问谁何,即释笔拱答。务以德化感人,民日悦服。除驾部员外郎,改工部,除军器监、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丐祠而归,以宝谟阁学士、慈溪县男、太中大夫致仕。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谥文元。筑室德润湖上,更名慈湖,遐方僻峤,妇人孺子,亦知有所谓慈湖先生也。所著有《甲■》、《乙■》、《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己易》、《启蔽》等书。
慈湖己易
《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私者裂之,私者,自小也。包牺氏欲形容《易》是己,不可得,画而为一。于戏!是可以形容吾体之似矣。又谓是虽足以形容吾体,而吾体之中,又有变化之殊焉,又无以形容之,画而为一。一者,吾之一也,--者,吾之--也,可画而不可言也,可以默识而不可以加知也。一者,吾之全也,--者,吾之分也。全即分也,分即全也。自生民以来,未有能识吾之全者。惟夫苍苍而清明而在上,始能言者,名之曰天。又夫隤然而博厚而在下,又名之曰地。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人不自知,而相与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如不自知其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如不自知其为己之耳目鼻口,而曰彼耳目也,彼鼻口也,是无惑乎﹖自生民以来,面墙者比比,而不如是昏之甚者,见谓聪明也。夫所以为我者,毋曰血气形貌而已也,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混融无内外,贯通无异殊,观一画,其指昭昭矣。厥后又系之辞曰,干,「干健也」,言乎千变万化,不可纪极,往古来今,无所终穷,而吾体之刚健,未始有改也;言乎可指之象,则所谓天者是也。天即干健者也,天即一画之所似者也,天即己也,天即《易》也。地者,天中之有形者也,吾之血气形骸,乃清浊阴阳之气合而成之者也,吾未见夫天与地与人之有三也。三者,形也。一者,性也,亦曰道也,又曰《易》也,名言之不同,而其实一体也。故夫《干彖》之言,举万物之流行变化,皆在其中,而六十四卦之义,尽备于《干》之一卦矣。自清浊分,人物生,男女形,万物之在天下,未尝不两曰天与地,曰昼与夜,曰夫与妇,曰君与臣,曰尊与卑,曰大与小,曰贵与贱,曰刚与柔,曰动与静,曰善与恶,曰进与退,曰实与虚。博观纵观,何者非两﹖一者,所以象此者也。又系之辞曰,坤,「坤顺也」,明乎地、与妻、与臣、与柔之类也,然非有二道也。坤者,两画之干;干者,一画之坤也,故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又曰:「明此以南面,尧之所以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所以为臣也。」又曰:「吾道一以贯之。」则夫《干》、《坤》之彖,虽有大哉至哉之辨,以明君臣上下之分,而无二元也。《坤》《爻》又曰:「直方大。」又曰:「以大终也。」又以明大与至之无二旨,《干》与《坤》之无二道也。《干》何以三「一」也﹖天,此物也,人,此物也,地,此物也,无二一也,无二己也,皆我之为也。《坤》何以三「--」也﹖天有阴阳、日月、明晦也,地有刚柔、高下、流止也,人有君臣、夫妇、贵贱、善恶也。,天下固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震」,明乎如此者,阳为主,自下而动且起也,此我之变态也。,天下固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巽」,明乎如此者,阴为主,阴入于下,柔随之类也,此又我之变态也。,天下又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坎」,言阳陷乎两阴之中,内阳而外阴,水之类也,此我之坎也。,天下又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离」,言阴柔不能以自立,丽乎两刚,又有阳而中虚,为火之类也,此我之离也。天下又有者,阳刚止截乎其上,故系之辞曰「艮」,艮,止也,明乎我之止也。天下又有者,阴柔散乎其外,故系之辞曰「兑」,兑,说也,明乎我之说也。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而已矣,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干而已矣。《坤》者,《干》之两,非《干》之外复有《坤》也。《震》、《巽》、《坎》、《离》、《艮》、《兑》又《干》之交错散殊,非《干》之外复有此六物也,皆吾之变化也。不以天地、万物、万化、万理为己,而惟执耳目鼻口四肢为己,是剖吾之全体,而裂取分寸之肤也,是梏于血气,而自私也,自小也,非吾之躯止于六尺七尺而已也。坐井而观天,不知天之大也。坐血气而观己,不知己之广也。元亨利贞,吾之四德也,吾本无此四者之殊,人之言之者自殊尔。人推吾之始,名之曰元,又曰仁;言吾之通,名之曰亨,又曰礼;言吾之利,名之曰利,又曰义;言吾之正,名之曰贞,又曰固。指吾之刚为九,指吾之柔为六,指吾之清浊为天地,指吾之《震》、《巽》为雷风,指吾之《坎》、《离》为水火,指吾之《艮》、《兑》为山泽,又指吾之变而化之、错而通之者为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以吾之照临为日月,以吾之变通为四时,以吾之散殊于清浊之两闲者为万物,以吾之视为目,以吾之听为耳,以吾之噬为口,以吾之握为手,以吾之行为足,以吾之思虑为心;言吾之变化云为深不可测谓之神,言吾心之本曰性,言性之妙不可致诘,不可以人为加焉曰命。得此谓之德,由此谓之道,其觉谓之仁,其宜谓之义,其履谓之礼,其明谓之智,其昏谓之愚,其不实谓之伪,其得谓之吉,其失谓之凶,其补过谓咎,其忻然谓之喜,其惨然谓之忧,悔其非谓之悔,啬而小谓之吝,其不偏不过谓之中,其非邪谓之正,其尽焉谓之圣,其未尽焉谓之贤,言乎其变谓之《易》,言乎其无所不通谓之道,言乎无二谓之一。今谓之己,谓之己者,亦非离乎六尺而复有妙己也,一也。二之者,私也,梏也。安得无私与梏者而告之﹖姑即六尺而细究之。目能视,所以能视者何物﹖耳能听,所以能听者何物﹖口能噬,所以能噬者何物﹖鼻能嗅,所以能嗅者何物﹖手能运用屈伸,所以能运用屈伸者何物﹖足能步趋,所以能步趋者何物﹖血气能周流,所以能周流者何物﹖心能思虑,所以能思虑者何物﹖目可见也,其视不可见。耳可见也,其听不可见。口可见,噬者不可见。鼻可见,嗅者不可见。手足可见,其运动步趋者不可见。血气可见,其使之周流者不可见。心之为脏可见,其能思虑者不可见。其可见者,有大有小,有彼有此,有纵有横,有高有下,不可得而一。其不可见者,不大不小,不彼不此,不纵不横,不高不下,不可得而二。视与听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视、听与噬、嗅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运用、止趋、周流、思虑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是不可见者,在视非视,在听非听,在噬非噬,在嗅非嗅,在运用屈伸非运用屈伸,在步趋非步趋,在周流非周流,在思虑非思虑。视如此,听如此,噬如此,嗅如此,运用如此,步趋如此,周流如此,思虑如此,不思虑亦如此。昼如此,夜如此,寐如此,寤如此,生如此,死如此,天如此,地如此,日月如此,四时如此,鬼神如此,行如此,止如此,古如此,今如此,前如此,后如此,彼如此,此如此,万如此,一如此,圣人如此,众人如此。自有而不自察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为圣者不加,为愚者不损也。自明也,自昏也,此未尝昏,此未尝明也。或者蔽之、二之,自以为昏、为明也。昏则二,明则一,明因昏而立名,不有昏者,明无自而名也,昏明皆人也,皆名也,非天也。天即道,天即《干》,天即《易》,天即人。天与人亦名也。《大传》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非先圣之言也。忧即天,万物即天,孔门之徒,闻圣人之言而差之以己意参其间,而有是言也,此非吾孔子之言也。「吾道一以贯之」,此孔子之言也。其曰:「易与天地准。」此亦非孔子之言也。何以明之﹖天地即易也,幽明本无故,不必曰仰观俯察而后知其故也。死生本无说,不必原始要终而后知其说也。是皆非吾孔子之言也,其徒之己说也。神即易,道即善,其曰:「继之者善也」,离而二之也。离道以善,庄周陷溺乎虚无之学也,非圣人之大道也。孔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此孔子之言也。圣人即易也,德业即易也,继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又非孔子之言也。何者﹖离易与天地而二之也。子曰之下,其言多善,闲有微碍者,传录纪述者之差也,其大旨则善也。不系之子曰者,其言多不善,非圣人之言故也。《干》即《易》,《坤》即《易》,其曰「《干》、《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干》、《坤》或几乎息」,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非圣言,断断如白黑、如一二之易辨也。凡如此类,不可胜纪,善学《易》者,求诸己。不求诸书。古圣作《易》,凡以开吾心之明而已,不求诸己,而求诸书,其不明古圣之所指也甚矣。自古圣指东,学者求西,读书者满天下,省己者千无一,万无一。孔氏之门,学者不知其几,而日至者无几也,月至者又无几也,三月不违者,颜氏子一人而已,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矣,而况于不在孔门者乎!幸有一曾子独不然,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此岂训诂之所能解也﹖知之者,自知也,不可以语人也。所可得而语人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而已,终不可得言也。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而已,实无得以告人也。何为其然也﹖尚不可得而思也,矧可得而言也﹖尚不可得而有也,矧可得而知也﹖然则昏者亦不思而遂己可乎﹖曰,正恐不能遂己。诚遂己,则不学之良能,不虑之良知,我所自有也;仁义礼智,我所自有也,万善自备也,百非自绝也,意必固我无自而生也,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何以异于是!虽然,思亦何害于事﹖箕子曰「思曰睿。」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思亦何害于吾事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不可以精粗论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正《易》道之妙也。尧、舜「允执厥中」,执此也,兢兢业业,弗敢怠也。禹之克艰,不敢易也。汤改过不吝,去其不善而复于善也。文王翼翼,小心也。信吾信,谨吾谨,儆戒吾儆戒,执吾执,兢兢吾兢兢,业业吾业业,艰吾艰,改吾改,翼翼吾翼翼,无二我也,无二《易》也。既曰「天下何思何虑」,而又曰执,曰兢兢业业,曰艰,曰改过,曰翼翼,无思无虑者,固如此乎﹖但兢兢,但业业,但克艰而弗易,但改过,但翼翼,方兢兢业业克艰而不易时,此心果可得而见乎﹖果不可得而见乎﹖果动乎﹖果不动乎﹖特未之察耳。似动而不移也,似变而未尝改也。不改不移,谓之寂然不动可也,谓之无思无虑可也,谓之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可也,此天下之至动也,此天下之至赜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非赜自赜、动自动也,一物而殊名也,一人而姓行之不同也。此非沈虚陷寂者之所能识也,亦非憧憧往来者之所能知也,然而至易也,至简也。或者自以为难,近取诸身,殊不远也。身犹远耳,近取诸心,即此心而已矣。曾子传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孟子学之曰:「仁,人心也。」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又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于戏!此足以指明人心之本良矣,而学者往往遂领孟子之意,而不复疑其有他者,千万而不一二也。故孟子言必称尧、舜,于以知孟子之言虽谆谆,而当时之听之者多藐藐。此道甚明甚易甚简,而人自疑自惑不信。使当时闻言而遂信者众,必不至劳孟子谆谆如此也。能识恻隐之真心于孺子将入井之时,则何思何虑之妙,人人之所自有也;纯诚洞白之质,人人之所自有也;广大无疆之体,人人之所自有也。此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闲,造次颠沛之闲,而人不自省也。孔子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思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当曰道也者,未始须臾离也,非曰造次闲为之,颠沛闲为之。无须臾而不为也,是心本一也,无二也,无尝断而复续也,无向也不如是而今如是也,无向也如是而今不如是也。昼夜一也,古今一也,少壮不强而衰老不弱也。可强可弱者血气也,无强无弱者心也,有断有续者思虑也,无断无续者心也。能明此心,则思虑有断续,而吾心无断续,血气有强弱,而吾心无强弱,有思无思,而吾心无二。不能明此心,则以思虑为心,虽欲无断续,不可得矣!以血气为己,虽欲无强弱,不可得矣,虽欲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无须臾不于是,勉强从事,不须臾而罢矣。况于造次乎!况于颠沛乎!《书》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如此则亦伪而已矣,非诚也。孔子曰:「主忠信。」忠信者,诚实而已,无他妙也,而圣人以是为主本。或者过而索之,外而求之,必反失。忠信之心,即道心,即仁义礼智之心,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心,通于一,万事毕,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不远复,此心复也;频复频放而频反也,亦危矣!然已复则如常矣,咎也。得此则吉,失此则凶,无虞他日之吉凶,但观一念虑之得失。当《干》之初而不肯潜,此心放也。当五而不能飞,此心固也。当三而不惕,此心慢也。当四而不疑,此心止也。循吾本心以往,则能飞能潜,能疑能惕,能用天下之九,亦能用天下之六,能尽通天下之故,仕止久速,一合其宜,周旋曲折,各当其可,非勤劳而为之也,吾心中自有如是十百千万散殊之正义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吾心外物也,故曰:「性之德也,含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言乎其自宜也,非求乎宜者也。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人之为道,似善矣,而孔子截截断断甚言其不可。孟子窥之亦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此岂计度而图之也﹖此岂拟议而成之也﹖拟议而成其变化,此非圣人之言也,学者之臆说也。孰知夫「君子终日干干」而非意也﹖「频复」 「独复」而非反也﹖「利于不息之贞」而非升也﹖「震来虩虩」非惧也﹖「其亡其亡」非虑也﹖「何天之衢亨」非通也﹖「括囊咎誉」非闭也﹖「三日不食」非穷也﹖「扬于王庭」非得志也﹖「介于石」非止也﹖「出门同人」非往也﹖若终日用之,而鬼神莫我识也,圣智莫我测也,虽我亦有所不自知,而况于他人乎!如秋阳之暴,至白而无瑕也。如江、汉之濯,至洁而无滓也。混混乎无涯无畔无始无终也,天地非大也,毫发非小也,昼非明也,夜非晦也,往非古也,此非今也,他日非后也,鸢飞戾天非鸢也,鱼跃于渊非鱼也,天下被日月之明照,而不知其自我也,天下沾雨露之润,而不知其自我也,天下畏雷霆之威,而不知其自我也,日夜行乎我己之中,而以为他物也,其曰「范围天地」,「发育万物」也,非过论也。孔子曰:「哀乐相生,虽使正明目而视之,不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得而闻也。」哀乐必有形,哭笑必有声,而曰不可见,不可闻,何也﹖此非心思之所能及也,非言语之所能载也,我之所自有也,而不可知也,不可识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未有知近而不知远也,未有知小而不知大也,远近一物也,小大无二体也。闺门之内,若近而实远也,若小而实大也,即敬即爱,无不通矣,有伦有叙,无不同矣,放之东海之东而准也,放之西海之西而准也,放之南海之南而准也,放之北海之北而准也,不可思也,不可远也。
绝四记
人心自明,人心自灵,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孔子日与门弟子从容问答,其谆谆告戒,止绝学者之病,大略有四:曰意,曰必,曰固,曰我。门弟子有一于此,圣人必止绝之。毋者,止绝之辞,知夫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智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故每每随其病之所形,而止绝之,曰毋如此,毋如此。圣人不能以道与人,能去人之蔽尔,如太虚未始不清明,有云气焉,故蔽之,去其云气,则清明矣。夫清明之性,人之所自有,不求而获,不取而得,故《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何谓意﹖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意之为状,不可胜穷,有利有害,有是有非,有进有退,有虚有实,有多有寡,有散有合,有依有违,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体有用,有本有末,有此有彼,有动有静,有今有古,若此之类,虽穷日之力,穷年之力,纵说横说,广说备说,不可得而尽。然则心与意奚辨﹖是二者未始不一,蔽者自不一。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直心直用,不识不知,变化云为,岂支岂离﹖感通无穷,匪思匪为,孟子明心,孔子毋意,意毋则此心明矣。心不必言,亦不可言。不得已而有言,孔子不言心,惟绝学者之意,而犹曰「予欲无言」,则知言亦起病,言亦起意,姑曰毋意。圣人尚不欲言,恐学者又起无意之意也。离意求心,未脱乎意。直心直意,匪合匪离,诚实无他,道心独妙。匪粗匪索,匪学匪精,一犹赘辞,二何足论!十百千万,至于无穷,无始无终,非众非寡,姑假以言,谓之一贯。愈辩愈支,愈说愈离,不说犹离,况于费辞。善说何辞﹖实德何为﹖虽为非为,我自有之。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非意也。孔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非意也。此心之灵,明踰日月,其照临有甚于日月之昭临。日月能照容光之地,不能照蔀屋之下,此心之神,无所不通,此心之明,无所不照,昭昭如鉴,不假致察,美恶自明,洪纤自辨,故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夫不逆不亿而自觉者,光明之所照也,无以逆亿为也。呜呼!孔子亦可谓善于发明道心之妙矣!亦大明白矣!而能领吾孔子之旨者有几!鉴未尝有美恶,而亦未尝无美恶,鉴未尝有洪纤,而亦未尝无洪纤,吾心未尝有是非利害,而亦未尝无是非利害,人心之妙,曲折万变,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何可胜穷,何可形容,岂与夫费思力索、穷终身之力而茫然者同!何谓必﹖必亦意之必,必如此,必不如彼,必欲如彼,必不欲如此。大道无方,奚可指定﹖以为道在此则不在彼乎﹖以为道在彼则不在此乎﹖必信必果,无乃不可,断断必必,自离自失。何谓固﹖固亦意之固,固守而不通,其道必穷,固守而不化,其道亦下。孔子尝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可不可尚无,而况于固乎﹖尚无所知,而况于固乎﹖何为我﹖我亦意之我,意生,故我立,意不生,我亦不立。自幼而乳,曰我乳,长而食,曰我食,衣曰我衣,行我行,坐我坐,读书我读书,仕宦我仕宦,名声我名声,行艺我行艺,牢坚如铁,不亦如块,不亦如气,不亦如虚。不知方意念未作时,洞焉寂焉,无尚不立,何者为我!虽意念既作,至于深切时,亦未尝不洞焉寂焉,无尚不立,何者为我!盖有学者,自以为意、必、固、我咸无,而未免乎行我行,坐我坐,则何以能范围天地,发育万物﹖非圣人独能范围,而学者不能也,非圣人独能发育,而学者不能也,圣人独得我心之同然尔,圣人先觉,学者后觉尔。一日觉之,此心无体,清明无际,本与天地同范围,无内外,发育无疆界。学者喜动喜进,喜作喜有,不堕于意,则堕于必,不堕于固,则堕于我。堕此四者之中,不胜其多,故先圣堕其所堕,而正救之,止绝之,其诲亦随以多,他日门弟子欲记其事,每事而书,则不胜其书,总而记于此。某即其所记,推见当日之事情,坦然灼然,而先儒未有发挥其然者。先儒岂不知毋义非无,而必以毋为无者,谓此非学者所及,惟圣人可以当之,故不得不改其义为无,而独归之孔子。先儒不自明己之心,不自信己之心,故亦不信学者之心。吁!贼天下万世之良心,迷惑天下万世至灵至明之心,其罪为大。某大惧先圣朝夕谆谆告戒切至之本旨隐没而不白,使后学意态滋蔓,荆棘滋植,塞万世入道之门,不得已故书。
(梓材谨案:以上二篇,梨洲原本谢山《序录》云:「釆其最粹且平易者。」知此外尚多釆录,盖其■未全。)
附录
陈北溪《答陈师复书》曰「浙闲年来象山之学甚旺,由其门人有杨、袁贵显,据要津唱之,不读书,不穷理,专做打坐工夫,求形体之运动知觉者以为妙诀,又假托圣人之言,牵就释意,以文盖之。慈湖纔见伊川语,便怒形于色,朋徒私相尊号为祖师,以为真有得于千载不传之正统。严陵有詹、喻辈护法,其或读书,却读《语孟精义》,而不肯读《集注》,读《中庸集解》,而不肯读《章句或问》,读《河南遗书》,而不肯读《近思录》,读《通书》,而不肯读《太极图》,而读《通书》只读白本,不肯读文公解本。某极口为之明白剖晰,邦人始有知邪正所由分者,异端曲学,赃证暴露。」(补。)
又《答陈伯澡书》曰:「杨敬仲持循笃而讲贯略。」(补。)
袁蒙斋《记乐平文元遗书阁》曰:「慈湖先生平生履践无一瑕玷,处闺门如对大宾,在闇室如临上帝。年登耄耄,兢兢敬谨,未尝须臾放逸。学先生者,学此而已。若夫掇拾遗论,依放近似,而实未有得,乃先生之所深戒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敬之哉!」(补。)
王深宁《困学纪闻》曰:「慈湖谓『文士之言,止可谓之巧言』。」(补。)
宗羲案:象山说颜子克己之学,非如常人克去一切忿欲利害之私,盖欲于意念所起处将来克去,故慈湖以不起意为宗,是师门之的传也。而考亭谓除去不好底意见则可,若好底意见,须是存留,毕竟欲除意见,则所行之事,皆不得已去做,才做便忘,所以目视霄汉,悠悠过日下梢,只成得个狂妄也。案慈湖之告君曰:「此心即道,惟起乎意则失之。起利心焉则差,起私心焉则差,起权心焉则差。作好焉,作恶焉,凡有所不安于心焉皆差。即此虚明不起意之心,以行勿损勿益,自然无所不照。」然则不起意之旨亦略可识矣,又何曾若考亭之言邪!但慈湖工夫入细,不能如象山一切经传有所未得处,便硬说辟倒,此又学象山而过者也。
祖望谨案:慈湖尝改定《太极图》,以为周子之说详,简之说《易》,盖亦不取无极之说,以为道始于太极而已。
谢山《碧沚杨文元公书院记》曰:「文元之学,先儒论之多矣。或疑发明本心,陆氏但以为入门,而文元遂以为究竟,故文元为陆氏功臣。而失其传者亦有之。愚以为未尽然。夫论人之学,当观其行,不徒以其言。文元之斋明严恪,其生平践履,盖涑水、横渠一辈人。曰诚,曰明,曰孝弟,曰忠信,圣学之全,无以加矣。特以当时学者沈溺于章句之学,而不知所以自拔,故为本心之说,以提醒之,盖诚欲导其迷途而使之悟,而非谓此一悟之外,更无余也。而不善学者,乃凭此虚空之知觉,欲以浴沂风雩之天机,屏当一切,是岂文元之究竟哉!」
(云濠谨案:谢山又为《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云:「慈湖斋明严恪,非礼不动,生平未尝作一草字,固非恃扇讼一悟以为究竟也。」又云:「慈湖于诸经俱有所著,垂老,更欲修群书以屏邪说而未就。」)
◆慈湖讲友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
端宪沈定川先生焕(并为《广平定川学案》。)
正献袁絜斋先生燮(别为《絜斋学案》。)
韩先生宜卿(别见《清江学案》。)
太学蒋先生存诚
蒋存诚,字秉信,鄞县人,金紫少子琚之孙也。为慈湖先生讲学之友。闻歌有省,德性清明。其卒也,慈湖为志其墓。(补。)
沈清遐先生文彪
沈文彪,鄞县人,号清遐居士。以奥学峻行,与慈湖为忘年交。(补。)
汤艺堂先生健
汤建,字达可,乐清人。不为制举业。天文地理,古今制度,考核精详,笃意兢省,深造理窟,学者称艺堂先生。夙兴必斋沐读《易》一卦,鼓瑟自娱。所著《诗衍义》、《论语》《老子》二解、《艺堂文集》。(修。)
(梓材谨案:黎洲原本列先生传于陈止斋之门,谢山修之,并不明着其受学止斋。《温州府志》载先生以其学授徒,又称其「退与朋友商论,欣欣自得,年踰八十卒」,亦未详其师承。朱氏《经义考》引胡一桂说,言先生交于杨慈湖,着有《筮传》,则以为慈湖讲友可也,故自《止斋学案》移列于此。)
◆慈湖学侣
知军叶先生秀发(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隐君韩蕺山先生度(别见《清江学案》。)
◆慈湖家学(象山再传。)
承务杨磬斋先生恪
杨恪,字叔谨,慈湖长子。慈湖为作《磬斋记》。官承务郎、沿海制置司准备差遣。钱融堂称其克承家学,勉进未艾云。(参《慈湖遗书》。)
◆慈湖门人
正肃袁蒙斋先生甫(别见《絜斋学案》。)
堂长冯先生兴宗
冯先生国寿(合传。)
冯兴宗,字振甫,慈溪人,慈湖高弟。于书无所不读。每聆诲言,辄心领神会。袁蒙斋甫持节江左,延为象山书院堂长,群士信向。盖先生忠信笃敬,毫发无伪,训警恳至,语自肺腑流出,故人之感悟者亦倍深切。慈湖诱掖后进,许与固多,至其称先生,谓于圣道独有启发,晚益融贯,表里洞然,殆知及而进于仁守者矣。其卒也,蒙斋为志其墓。从弟国寿,(梓材案:《慈湖遗书》有《为冯似宗寿楼文昌诗》,未知即国寿否。)亦师事慈湖,时号二冯,未竟其学,早卒。(参《袁蒙斋集》。)
(梓材谨案:蒙斋言:「先生居庆元之慈溪七世矣。」《蒙斋集》又有先生《言行记》云:「筑室金川之湖滨,蓬户瓮牖,气浩如也。」)
文靖史自斋先生弥忠(父渐。)
史弥忠,字良叔,鄞县人。第进士,初为鄂州咸宁尉。官满归里,橐中装,视之官时良多,其父渐怒,先生惧,召里人毕集,悉发箧以示,皆书帙也。监文思院门,以慈湖荐,宰庐陵,有能名。从守南安,会盗甫平,为政尚安辑,蠲白撰钱以便民。守吉州,治如南安,蠲田租十有八万。闽寇大作,提举福建常平盐茶事,荐陈韡为招捕。事定,功赏一不受,真西山遗书美之。时从弟弥远久在相位,数劝其归。年未七十,首乞致仕,以子为丞相,累除资政殿学士,赠少师,谥文靖。(参《延佑四明志》。)
忠宣史沧洲先生弥坚
史弥坚,字固叔,忠定浩幼子,文靖之从弟也。与诸兄并学于慈湖。以军器监尹临安,兄弥远入相,以嫌出为潭州湖南安抚使,平湖寇罗孟传,守建宁,行义仓法,真西山纪其政绩。守镇江,力荐刘漫塘于朝。以兄久在相位,数劝归,不听,遂食祠禄于家。十六年,以资政殿学士卒,谥忠宣。吴鹤林《泳行词》有云:「在熙宁则不党于熙宁,如安国之于安石。在元佑则不趋于元佑,如大临之于大防。(同上。)
附录
□□□曰:「予嘉定初年,官浙东鹾幕,时史丞相以礼部,沧洲以浙漕,同案视寿成山陵,昆仲职位未至大相远。及丞相当国,以尚书处沧洲,诚未为过,而沧洲恳辞,十数不止,丞相亦终不强之,天下仰其高。溧水在太学,以丞相故,不得成校定者累年。及既出官,循序而进,未尝超躐。在溧水为郡所抑,自他人处之,干造物,求速化,溧水终安之。此某所以于二公愿执鞭而不可得也。」(补。)
又曰:「沧洲以丞相亲嫌,卷怀而去,海内觖望。闻其当国势危疑、人心涣散之际,有言人所难言者。」(补。)
华文史独善先生弥巩
史弥巩,字南叔,文靖从弟也。从慈湖游,好学强记。入太学,升上舍。时卫王柄国,寄理不获试,淹抑十载,始登进士第。李悦斋开鄂阃,辟谘幕府事。寿昌戍卒失律,欲尽诛其乱者,乃诛倡者一人,军心感服。端平初,入监都进奏院。转对,有护蜀保江之奏。嘉熙元年,都城火,先生应诏上书,谓:「天伦之变,世孰无之﹖洪咨夔所以蒙陛下殊知者,谓『霅川之变,非济邸之本心,济邸之死,非陛下之本心』,其言深契圣心耳。以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乃使不能安其体魄于地下,岂不干和气,召灾异乎﹖」出提点江东刑狱。岁旱,饶、信、南康三郡大祲,俾厘 户为五,甲乙以等第振粜,丙为自给,丁粜而戊济,全活百余万口。徽民操戈劫人财,逮捕,法曹以不伤人论罪。先生曰:「持兵为盗,贷之,是滋盗也。」推情重者僇数人,一道以宁。饶州兵籍溢数,请汰冗兵。令下,营门大噪。呼诸校谓曰「汰不当,许自陈,敢哗者斩。」咸叩头请罪,诸营帖然,廪给亦大省。召为司封郎中,以兄子入相,引嫌丐祠,遂以直华文阁提举崇禧观。里居,绝口不道时事。卒,年八十。真西山尝曰:「史南叔不登宗之门者三十年,未仕为其寄理,已仕则为其排摈,皭然不污有如此。」(参史传。)
附录
□□□曰:「溧水惠书,叙述平生,有摆脱世务,退然以寒畯自处之意。」(补。)
史和旨先生弥林(父涓。)
史弥林,号和旨,文惠同产弟删定涓之子也。文惠之存,删定独能辞其官不拜,而恬然用累举恩致禄以终其身。删定没,授官者必欲以貤其子,先生又辞不拜。(参《戴剡源集》。)
(梓材谨案:和旨先生与饶州君定之,皆杨、袁门人之杰然者。见谢山所作《甬东静清书院记》。文惠即忠定之初谥也。)
帅属钱融堂先生时
钱时,字子是,淳安人。慈湖高弟。读书不为世儒之习。以《易》冠漕司,即而绝意科举,究竟理学。江东提刑袁蒙斋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学者兴起,大抵发明人心,指擿痛决,闻者皆有得焉。丞相乔行简荐之,授秘阁校勘。诏守臣以其所著书来上。未几,出佐浙东仓幕。召入史馆检阅。以江东帅属归。所著书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四书管见》、《春秋大旨》、《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人称为融堂先生。
新安州学讲义
彦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洙泗问仁,随问而答,纵横参错,初无异旨,然其地步各有浅深,而所以教之者,不容于躐等。至此一章,明白洞达,精详的切,此先圣特以语颜氏子欤!仁,人心也。此心即仁,虚明浑融,本无亏阙,为意所动,始失其所以为仁,为物所迁始失其所以为仁,为习所移始失其所以为仁,为欲所纵始失其所以为仁,狂迷颠倒,醉生梦死,昏昏愦愦,日用而不知,皆己私为之窟宅,非本心然也。先圣曰:「改而止。」又曰:「过以改除。」夫所谓用力于仁者,果安所用其力哉,用力于克己而已。如月之明,云翳之即昏,如水之清,泥滓之即浑。云散天空,渊澄海净,则其本清本明者固自无恙。礼者,天则之不可踰者也,一踰此,则无非己私。有一毫己私,即不足以为礼,有一毫非礼,即不足以为仁。先圣于此,不曰克己为仁,而曰「克己复礼为仁」,非于礼之外而他有所谓仁也,曰「复礼为仁」者,所以明复礼之即仁也。大哉,礼乎!分而为天地者此也,转而为阴阳者此也,变而为四时者此也,列而为鬼神者此也,此即本心之妙,即所谓仁也。克己即复礼矣,复礼即为仁矣。夫以天地之广大,阴阳之阖辟,四时之运行,鬼神之变化,而此礼实为之则。一日克己,豁然清明,道心大同,范围无外,谓之天下归仁,良不为过。然而此事断断在我,实非他人所能致力。古训每曰自强,曰自修,曰自成,曰自牧,曰自昭,明德皆由己之谓。若不由己,其见必不决,其进必不勇,其发必不果,其行必不力,必摇于外诱,必乱于意见,必动于浮论虚说,支离缠绕,必不能断割,故态恶习必不能扫除,伥伥然中无定守,而欲倚人言为之主宰,必不能特达。先圣既以克己答颜渊之问,遂断断曰:「为仁由己。」又断断曰:「而由人乎哉!」所以截外驰之路,使之彷徨四顾,略无倚仗,而斩截决裂,一断诸己也。一断诸己,直心而用,无所回挠,安得受制于外物也哉!颜子至此,闻言不疑,即求就实工夫,而请问其目,其为问也密矣。人之日用,应酬万端,举不外乎视听言动。之四者,名四实一,无非天则。非礼则勿,是之谓克。虽然,不特接于目而后为视也,暗室屋漏,一念之邪,而不正之色,已杂然乎在目,知其非礼,随即泯然,则视无所蔽矣。不特接于耳而后为听也,暗室屋漏,一念之妄,而不正之声已哗然乎在耳,知其非礼,随即泯然,则听无所蔽矣。以至于言,以至于动,不特宣之于口,发之于事,而后见也,念虑隐微之地,大明澄照,微过则改,则言动无所蔽矣。克己工夫,全在一勿字上,行之而熟,守之而纯,变化虚明,略无所累,则虽纵目而视,纵耳而听,肆口而言,随感而动,安往而非仁哉!颜子方皇皇然欲从末由,发钻坚、仰高之叹,一闻斯语,如旅而归,请事之言,其应如响。是以「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迁怒,不贰过」,以至「三月不违」,无往而非事斯语之时矣。故以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附录
赵宝峰示子弟曰:「钱某小人,行己著书,趋时悖道,罔众干名,乃斯文中所当诛斥。史臣乃赘某于道统之后,未知其似是而非。」(补。)
(梓材谨案:是说与本传相背,谢山盖以为然,故于《石坡书院记》亦有微辞云。)
司农洪默斋先生梦炎
洪梦炎,字季思,淳安人。宝庆元年进士。端平闲,禁军构逆,命先生延谕,既受旨,索饮至醉,卧省庑下,徐以单骑入军,或引斧砍其导卒,血溅衣而色不为动,晓以逆顺,皆安堵听命。会高沙军变,命先生绥之。至维、扬,阃帅赵葵诡以指日可破,先生曰:「攻讨者,制阃之大义,抚谕者,天朝之至恩,殊恩曲赦,非爱卒、爱百姓也。」遂入城宣诏,进叛酋,开以自新之路,一军以安。寻以大宗丞赞浙幕,召拜司农,差知衢州,卒于任。着有《文集》二十四卷、《奏录》三卷、《高沙抚录》、《荆襄语禀》各一卷。(参《万历严州志》。)
(梓材谨案:先生号默斋。尝以桃源酒官入郡幕。为本一族祖,与融堂并登慈湖之门。详见《本一传》。先生父承务郎玙,袁蒙斋志其墓。)
朝奉史先生守之
史守之,字子仁,忠定之孙,忠宣之从子也。先生未尝见陆子,而从杨敬仲、袁和叔游,得于私淑所闻。仲父弥远当国,先生心弗善也,作《升闻录》以寓规谏。退居月湖之阳,遂以朝奉大夫致仕,宁宗御书「碧沚」二字赐之。弥远甚畏之,每有所作,辄戒其家,勿使十一郎(云濠案:一作「十二郎」。)知之。(补。)
祖望谨案:史子仁居碧沚,不与时谐,以道自任。所著书曰《世学》,以辟异端为第一义,别署「九六子」。
(梓材谨案:谢山《答万编修问史学士诸公遗事帖子》云:「子仁,方叔之子。心非叔父所为,中年避世远嫌,退居月湖之松岛,杜门讲学。又学古文于楼攻媿。方叔名弥大,吏部侍郎忠定长子。」)
知州史先生定之
史定之,鄞县人。嘉定闲,知饶州,广浚城隍。着《乡饮酒仪》、《太极图论》、《易赞蓍说》、《饶州志》二卷。(参《饶州府志》。)
(梓材谨案:先生亦杨、袁高弟,忠定第二子,弥正之子也。)
司业陈习庵先生埙
陈埙,字和仲,鄞县人。嘉定十年,登进士第,调黄州教授。丧父毁瘠,考古礼行之,叹曰:「俗学不足学。」乃师事慈湖,攻苦食淡,昼夜不怠。再调处州教授。累官至太常博士,独为袁絜斋议谥,余皆阁笔。论政切直,史弥远问之曰:「吾甥殆好名邪﹖」先生曰:「好名,孟子所不取也。夫求士于三代之上,惟恐其好名;求士于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耳。」出判嘉兴府。弥远卒,召为枢密编修官。寻守衢州,监司闽、浙者久之。入为国子司业。知温州,未上而罢。卧疾,抽架上书占之,得《吕东莱文集》,其《墓志》曰:「祖谦生于丁巳岁,没于辛丑岁。」先生曰:「异哉!我生于庆元丁巳,今岁在辛丑,于是一甲矣。吾死矣夫!」
附录
史弥远为先生母党舅氏,先生于转运司及礼部两试第一,弥远当国,将为先生谋加恩数,先生却之。
教授处州,理宗求直言,先生上封事,直声闻天下。为学录、为宗正寺簿,俱奏对,尽言切直。贾贵妃入内,先生又言:「乞去君侧之蛊媚,以正君德。」弥远骇曰:「吾甥殆好名邪﹖」先生云云。
为太常博士,朱端常子乞谥,先生曰:「端常居台谏则逐善类,为藩牧则务刻剥,宜得恶谥曰『荣愿』。」
先生尝与御史蒋岘讲《中庸》不合,判福建,为岘所劾。
谢山《同谷三先生书院记》曰:「吾乡前辈,于朱、吕、陆三家之学并有传者,而陆学最先杨、袁、舒、沈,江右弟子莫之或京。杨、袁尤多昌明之功,顾其大弟子自袁正肃公而外,陈侍郎习庵其最也。」
直阁桂石坡先生万荣(附从子锡孙。)
桂万荣,字梦协,慈溪人。以进士授余干尉。邑多豪右,先生一以纪律绳之。驭民则用慈爱,子弟获训迪者,耻为不善。秩满,民乞留,调建康司理参军。乡人史弥远为相,欲招致之,先生以分定固辞。差主管户部架阁,除太学正。轮对,奏绝敌、选将二事。除武学博士,改宗学,出判平江府。累官直秘阁,迁尚书右郎,除直宝章阁奉祠归。先生尝问道慈湖,慈湖告以「心之精神是谓圣」,(梓材案:是语本《孔丛子》。)遂筑石坡书院,读书其中。从子锡孙,通《春秋》,十岁试童子科,号为神童。登绍定进士,历官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忤旨罢。寻以集英殿修撰召,不起。(参《宁波府志》。)
谢山《石坡书院记》曰:「慈湖弟子于大江以南,《宋史》举其都讲为融堂钱氏。予尝考之,特以其著述耳。若其最能昌明师门之绪者,莫如鄞之正肃袁公,蒙斋侍郎陈公、习庵及慈之桂公石坡。顾袁、陈以名位着,而桂稍晦。今慈湖东山之麓有石坡书院,即当年所讲学也。桂氏自石坡以后,世守慈湖家法,明初尚有如容斋之敦朴,长史之深醇,古香之精博,文修之伉直,声闻不坠,至今六百余年,犹有奉慈湖之祀者,香火可为远矣。石坡讲学之语,实本师说,曰明诚,曰孝弟,曰颜子四勿,曰曾子三省。其言朴质无华叶,盖以躬行为务,非徒从事于口耳,故其生平践履,大类慈湖。《宋史》言:『慈湖簿富阳,日讲《论语》、《孝经》,民遂无讼;石坡尉余干,民之闻教者耻为不善。慈湖守温州,力行《周官》任恤之教,豪富争劝勉;石坡在南康,感化骄军,知以卫民为务。慈湖,史氏累召不出;石坡方向用,力辞史氏之招,丐祠终老。』方石坡之官平江也,朱侍郎在知府事,征输盐课急迫,牵连拘系甚繁。石坡力言其无辜,为请宽不得,乃挟行至狱中,愿与所拘系者同处。侍郎不得已,纵遣之。论者以为,石坡不愧其师,而侍郎有惭其父。其所请绝敌、选将诸奏,皆名言也。呜呼!慈湖之心学,苟非验之躬行,诚无以审其实得焉否。今观石坡之造诣,有为有守,岂非真儒也哉!石坡晚年,最为耆寿,东浙推为杨门硕果,并于蒙斋、习庵,盖其道之尊如此。」
郡守童杜洲先生居易(附师李耸、王休。)
童居易,字行简,慈溪人也。尝从乡先生李耸学古文,又学《小戴礼》于校书郎王休。一日参杨敬仲,与语,大奇之,遂舍所学学焉。登嘉定十六年进士。郑忠定清之柄国举补登仕郎。朝议欲使诸路置买浮盐司,除拟已定,先生诣执政历陈利害,命遂寝。相国赵忠靖葵开阃淮东,以先生摄天长簿。时诸路屯兵,每枣熟,禁民采取,民失其利。先生上书乞弛其禁,旁九郡皆获免。既而元兵攻城急,邑令与主将不协,军民疑阻,先生力为陈解,遂协力捍防,城赖以全。调诸暨簿,恶少攻剽为奸,尉莫能致,先生以计悉擒之。上绩课最,转宣义郎知邵武之泰宁,移判夔州。迁太学博士,以身为教,学者仰之。以言会子事忤上,出判吉州。未几,迁本州岛同知。升中奉大夫,知广东德庆府,蛮獠杂居,民悍难化,先生抚以恺悌,三载,民乐耕桑,门不夜阖,狱囚屡空。寻上章乞归,居杜洲之滨,学者从之,称杜洲先生。(参《宁波府志》。)
谢山《杜洲六先生书院记》曰:「慈溪县鸣鹤乡者,杜洲童先生居易家焉。慈湖世嫡弟子,石坡而外,即推童氏,累代不替,诸家学录中所未有也。书院则先生之孙副尉金始肇造之,而得朝命于其子桂。嘉兴顾嵩之、吾鄞孙元蒙俱来为山长。其时甬上书院多设长者,而以杜洲为最盛。有先圣碑亭,有礼殿,有讲堂,有六斋:曰志道,曰尚德,曰复礼,曰守约,曰慎独,曰养浩。其中为慈湖祠,旁为六先生祠。有书库,有祭器。门廊庖湢,纤悉毕备。有田租以资学者。盖彷佛四大书院规制而为之耳,意良厚矣。」
尚书赵先生彦悈
赵彦悈,字符道,余姚人。累官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卒。先生言:「人疑象山为禅,是未之思也。诚意正心以至治国平天下,原于致知二字,禅矣乎﹖」其题《己易》曰:「圣人之《易》,不离先生此书,不离斯人笃好欲刊之心,不离刊者之手,不离观者之目,不离诵者之口,不离听者之耳,又不离不刊不观不诵不听者之耳目手口。斯旨也,先生实有觉于事亲从兄,喜怒哀乐、兢兢业业、日用之闲。」
曾先生熠
曾熠,字定远,庐陵人。得慈湖《己易》、《闲居解》二书刊之。谓《西铭》之意,认天地为一家,《己易》一书,悟天地为一己,其流行发见,精粗必备,厥功益大。然先生之意,欲学者于良知良能苗裔之发见,体察而用力。慈湖以为,才言体察,是未信此心之即道也。先生复问曰:「平常正直之心,虽人所固有,然汩没斲丧憧憧利欲之涂,须体察于胶扰之中,而后能不失。今惧其起意也,不敢体察,坐听是心之所发,则天理与人欲并行,何以洞识乎﹖」慈湖答曰:「定远犹未觉未信也。《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日用岂无胶扰﹖胶扰乃变化,即天地之风雨晦冥也。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改即足矣。故孔子曰:『改而止。』改而不止,是谓正其心反成起意耳。」先生乃喟然曰:「今而后知此心虚明,万理万化尽在其中。君子所以用力于仁,学而不厌者,必有事焉,初非臆度料想之谓也。」
县丞邹归轩先生近仁(附子曾。)
邹近仁,字鲁卿,一字季友,德兴人。以特恩为静江法曹,再调龙阳丞。问学于慈湖,与语,从容良久,即了然无疑滞。嘉定二年,疾革,语其子曾曰:「吾心甚明,无事可言,尔曹修身学道则为孝矣。」言讫而瞑。(云濠案:先生子曾,字伯传,慈湖云:「因元祥而亦觉。」)所著有《归轩集》。先生一再语顿觉,人告之过,敛衽受教。所当为,不畏强御。非道非义,一介不取。(修。)
附录
先生父尉建德,甫三岁,生母去,又五岁,父卒,嫡母董氏抚之。先生思其生母,不敢言。又三十年,董氏卒,乃求之,谓兄弟曰:「近仁方寸乱矣。」诣建德物色多端,竟不获。时先生同母弟永之,出继董氏,宰濡须,先生涉江访之,亦不知,乃反建德,私自念曰:「吾生母,邓宣教女也。」乃求户籍阅之,则尚有邓宣教户,大喜。及入邓乡,而邓氏已无人矣。两足馗折,旁皇不复能去。一邻妇闻而蹙然,出谓先生曰:「妾亦邓女也。前此记有姑流离自外归,后适九华童氏,傥斯人乎﹖」如其言求之,果在焉。先生相抱流涕。留数日,谋奉以归,其生母不可,乃出金以奉母。归而问慈湖以处之之道,慈湖曰:「岁时往省可矣。」(补。)
乡贡邹艮斋先生梦遇
邹梦遇,字子祥,(云濠案:子祥一作元祥。)乐平人也。从祖近仁,慈湖高弟,故先生亦从学焉。慈湖尝曰:「自孔子没,学者陷溺于文词论议,丧本灵而事意见,寥寥二千载,自知自信者少,若梦遇者,其庶几乎﹖」又曰:「心之精神是谓圣,百姓日用而不知。邹氏二子,其殆知之者乎﹖」一字艮斋。慈湖知乐平,先生以乡贡生从容接论,久之而有觉。隔碍未除,慈湖益导之,遂彻底澄明。其言曰:「事亲从兄之闲,不思不勉,无非实地,变化云为,张弛阖辟,宇宙在吾手。」又曰:「浑然之中,品节调理,粲然以列。」又曰:「人皆以兀坐端默为静,吾独以步趋应酬为静;人皆以步趋应酬为动,吾独以兀坐端默为动。」嘉定四年,赵礼闱而疾作,将卒,歌曰:「嘉木扶疏兮,鸟鸣关关。暑风舒徐兮,庭中闲闲。起视天宇兮,浩乎虚澄。」(修。)
乡贡叶同庵先生佑之
叶佑之,字符吉,(云濠案:一本叶元吉,字佑之。)吴县人。弱冠乡贡,有志于学,凡先儒所是者,依而行,而诃者必戒,如是者十有七年,终未相应。得慈湖《绝四记读》之,知此心明白广大,异乎先儒缴绕回曲之说,自是读书行己,不敢起意。寐中闻更鼓声而觉,全身流汗,失声叹曰:「此非鼓声,皆本体光明变化,而目前常若有一物。」慈湖至吴,先生抠衣求教,一闻慈湖言,其物泯然不见。慈湖之诗曰:「元吉三更非鼓声,慈湖一夜听鹅鸣。是同是异难声说,何虑何思自混成。炉炭几番来暖热,天一点吐圆明。起来又无穷景,水槛澄光万里清。」学者称为同庵先生。忍穷四十年,一日,酣饮极醉而卒。以手钞诗一卷,付其内弟张端义,且自为跋,引李长吉诗为中表投厕中以谐之。端义以师事先生,不敢用中表礼也。(修。)
附录
元吉仪矩峻洁,然如玉树。家素贫,典衣卖书,潜心性理之学。诵诸尊宿语录,先后次序数百言。尤工于诗,其喜而作云:「木叶临风皆好色,稻田流水亦新声。」佳句也。(补。)
秘监徐先生凤
徐凤,字子仪,浦城人。生四岁,知读书,七岁能属文,十四五阅古今书略,二十第进士,累得国子监书库官。始先生试博学宏辞,垂中矣,以一字疑而黜,及是再试,又以一事疑而黜,朝论杂然称诎。官至朝散大夫、秘书少监,直显谟阁,知赣州。嘉定十七年卒,年四十八。其教授温州,温多士,为东南最,而好訾议,难帖服。先生年甫二十余,浑然端且重,善开迪,不严而威,名卿大夫争遣子弟从之游,至他郡县士亦辐凑。更三太守,皆敬之。慈湖谓:「可与语道。」着有《内制》十卷、《十箴》一卷、《文集》二十卷。(参《真西山文集》。)
曹先生夙
曹夙,字叔达,余干人。见慈湖于县庠,闻其提唱,昼忘食,夜忘寝,旬有四五日而忽觉。
张先生渭
张先生汾(合传。)
张渭,字渭叔,张汾,字清叔,新昌人。渭叔少有俊誉,富户欲妻以女,笑不顾。师事吕大愚及慈湖,以伪学罢归。渭叔、清叔皆不远数百里问学,慈湖告之曰:「心之精神是谓圣,孟子『仁,人心也』。人心即道,故舜曰道心。日用平常之心即道,故圣人曰中庸。庸,常也。于平常而起意,始差始放逸。」渭叔领会无疑,及归而有觉。嘉定元年卒,年三十七。
里正孙先生明仲
孙明仲,富春人。慈湖为富阳簿,先生从学,闻「执事敬」一言,日夜从事,至右手运用,左手犹拱其专如此。如此者阅两旬。时召为里正,公移方急,而日出入阡陌,奔走应办,忧劳申苦则甚矣,而实未尝微动也。绍熙三年卒。
沈先生巩
沈巩,字符吉,嘉禾人也。学于慈湖,称上弟,与吴之叶元吉齐名。(补。)
征君许止斋先生孚
进士朱先生介(合传。)
布衣魏先生(合传。)
许孚,字□□,号止斋,昌国人也。与徐都曹恭先为同里。受业杨文元公,终身不仕。以孝义倡乡闾,屡征不赴。其时昌国儒者尚有朱进士介、魏布衣,皆为扬、袁之学者。(补。)
沈先生民献
沈民献,鄞县人,清遐居士文彪子。清遐尝别筑亭馆,招慈湖讲学其中,命先生执经问难于其间。(补。)
朝请刘宝山先生厚南
刘厚南,字子固,慈溪人,沈清遐也。与民献皆事慈湖。嘉定进士,授瑞安尉。邑濒海,多盗,先生政慈惠,盗遂息。慈湖出守温州,以其勤于奉职,奏之,累阶进秩,皆有能声。以国子博士召馆下,喜得师。会日食,诏求直言,上疏有云:「陛下自登大宝,今将二纪,凡惧灾罪己,导人使谏,不知几诏,叩阍投匦,应诏来谏,不知几疏,求言于今日,人未必不指为玩,献言于今日,人未必不视为常,惟因言以见于用,尊闻以行所知,斯为得之。」言极剀切,帝加奖谕,迁著作郎,转朝散大夫,知台州,转朝请大夫致仕卒。(参《宁波府志》。)
(云濠谨案:先生号宝山。见程抚州士龙所作行状。)
舒先生铣(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方先生溥
方溥,字成大,乐平人。慈湖有「诚确正直」之誉。(补。)
王先生子庸
王子庸,钱塘人。慈湖为浙西抚属,先生问学,自谓有疑。慈湖告以「不假更求,本无可疑。」先生曰:「非不知之,而疑自若也。」积十八九年,淑景扬辉,跃然如脱,从此不复疑矣。再见请益,慈湖曰:「云何﹖」先生曰:「意犹有所未尽。」慈湖曰:「习气之未易消释也。如此犹有未尽者,意也,先圣之所止绝也。止绝此意者,又意也,又先圣之所止绝也。即疑即意,何思何虑,纵心尽意,匪动匪止,孝于亲,友于兄弟,信于友,恂恂于乡里,自先圣曰:『吾无知也。』而某亦安得所知以告子庸也﹖」
主簿马先生朴
马先生应之(合传。)
马先生燮(合传。)
马朴,字季文,乐平人,主广昌簿;犹子应之,字定翁;子燮,字敬叔,俱受学于慈湖。许以「有得」。且曰:「武城宰得人矣。」敬叔尤得于持敬之说。
学官王先生琦
王琦,字表文,与余永之元发皆乐平人。慈湖称先生为直友,而永之亦有志者。先生为学官,永之亦以荐入仕。
舒先生益
舒益,字裕父,乐平人也。慈湖尝训之曰:「孔子且发愤忘食,况后学之昏。能无随物而迁,其日夜思省己过,兢兢而已。」其后慈湖称之,以为度越流辈。(补。)
县令洪先生简
洪简,字子斐,(云濠案:一作子裴。)乐平人,忠宣公皓曾孙也。以任子知茶陵县。慈湖先生称之曰:「子斐于道有觉,若在孔门曾父子之俦也。」(补。)
舒先生衍(别见《絜斋学案》。)
吴先生埙
吴先生垧(合传。)
吴埙,字仲和,乐平人。与弟垧,俱学于慈湖。尝曰:「埙敏,不踰月而至矣。垧踰年亦当知德。」垧字仲郊。(补。)
庶官余先生元发
余元发,字永之,乐平人也。学于慈湖。母卒,不能举葬。洪文敏公赠之《序》曰:「永之葬母求助,而于士夫不仁之栗,又以义不受,以故仆仆经年。予为之悲伤其意。昔李方叔亦以葬亲之故,乞怜于东坡。东坡以一马与之,且为立券曰:『如有好事能周君,肯捐二十万钱,则并券付之。』予老退无闲马,又不能虚立二十万券,坐视元发之急,叹息而已。」后以荐入仕。(补。)
学录锺了斋先生宏
锺宏,字远之,一字子虚,乐平人。慈湖为邑宰,从之游。嘉定进士,官太学录。(云濠案:《江西人物志》:「先生以进士主建德簿,再任贵溪丞,着惠政。同门袁蒙斋表诸朝,称其学有渊源,实得故阁学杨简之传。由两浙漕属入为太学录。供职甫一月,谒告省亲,累擢皆不起。」)所著有《论语约说》、《了斋缀■》。
县尉曹先生正
曹正,字性之,乐平人。锺宏称其「寂静弗忘,酬应非扰」。亦慈湖高弟也。官永明尉。(补。)
邵先生甲
邵甲,寿昌人也。慈湖弟子,尝与陈北溪论学不合。(补。)
(梓材谨案:谢山所补■底,载先生号顾斋。又言其门人曰郑棠,字景召,明初尚存。考《严陵志》,顾斋乃先生子大椿之号,郑为顾斋门人,为慈湖三传弟子,不得为
◆先生门人,故别载之。)
附录
北溪与之书曰:「贤者讲鬼神之事,偏执异端死而不亡之说,滞而不化,续出江西至言,乃知贤者病根所在,而于诸老先生之言,枉用许多工夫。」(补。)
王先生震
王震,严陵人。陈北溪称其九岁已能文,十二三已志道。又言其学渊源祖象山。北溪寓严陵郡学,先生欲往四明求师,北溪因作「谨所之」以赠之。(参《北溪文集》。)
附录
北溪与之书曰:「四明持敬苦行一节为可美,而学术议论只是一老禅伯,看之不破,宁无溃乱,极为良资美质痛惜。」(补。)
郑先生节夫(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顾先生平甫(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直言张荃翁先生端义
张端义,字正夫,郑州人也。居于吴,即朱长文乐圃故址。少读书,兼习技击。尝师项平斋于荆南。一时耆艾如慈湖、说斋、鹤山、菊坡、习庵皆从之游,而尤服膺其中表叶元吉,亦慈湖高弟也。爱作诗,兼工词。其《赋蜨》云:「不因花 退尽,必是梦残时。」极为时所传诵。书其圃曰「江湖旦过」,用浮屠家所谓旦过寮也。端平更化,应诏上第一书。次年,再应诏,上第二书。三年,明堂震,应诏上第三书。有诏龙州安置。执政谓:「诏以直言,罪以直言,非祖制。」得免。乃自笑曰:「故事,宰执、侍从用安置,庶官用居住,土子用听读,军将用自效,予小臣,而用大臣之法乎。」晚自号荃翁。所著有《荃翁集》,亡矣。又有杂记曰《贵耳集》,今存。顾其论真文忠公晚节不终,失民望,则有足与《黄氏日钞》相证明者,惜其亦惑于浮屠之言耳。(补。)
王先生晋老
王晋老,字子康,乐平人,枢密刚中孙也。以任子仕。从慈湖游。
州守何先生元寿
何元寿。(补。)
谢山《司马温公光州祠堂碑跋》曰:「宋绍定中,州守何元寿所建,节推叶佑之为之记。佑之乃慈湖先生门人也。元寿向但知其为吴产,而不知其渊源。及读佑之碑文,有云:『苏公焄蒿凄怆之论,固也。诗曰:「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佑之因是诗悟中庸之旨,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揜也。」慈湖夫子叹以为千古不传之妙。夫子没,绝口不敢道者,五年于兹。何侯亦夫子之门人也,因公之祠,敢复诵之。』乃知元寿亦出慈湖之门。」
傅先生正夫
傅正夫,佚其名,建昌人,象山高弟,子渊之从子也。为慈湖门人。慈湖卒,将葬,先生不远千里,访真西山于粤山之麓,以铭为请。(参《真西山集》。)
(梓材谨案:先生有所录慈湖训语,西山跋云:「非正夫之心与先生之心通贯为一,岂能传之简牍,不失其真哉!然则先生之言,固有功于后学,而正夫所录,又有功于先生者也。」是先生为慈湖高弟。又絜斋先生训语,亦先生所录,而西山跋之,则先生又为絜斋弟子矣。《絜斋集》中,有赠先生书,勉其善学慈湖之学。絜斋又跋子渊兄弟行实,有子渊化行百里,不劳施为,自然感动,和父居官,率由此道。子野老于韦布,其子正夫亲炙慈湖,有得于中,气脉相续,无有间断云云。)
傅先生大原(附见《说斋学案》。)
薛玉成先生疑之
薛疑之,字季常,号玉成,永嘉人。薛氏世学盖三百年,先生学于慈湖,刊华据实,犹程以绪余。伪学禁兴,只手卫道。着《伊洛源流》,各为谱传。又以弓冶授其子云。(参《林霁山集》。)
(梓材谨案:先生平阳人。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云:「永嘉玉成先生薛季常疑之作《伊洛源流谱》,自孔子、子思、颜、曾、孟子至濂溪周子以下,凡九十余传。庆元间,书始成,而学禁正严,楼攻媿题其端曰:『玉成以吾道方屯,恐数十年后,老成雕丧,后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日变而不复还,故作此书。』」《林霁山集》未言其名与字,即据《吹剑集》补之。)
隐君夏自然先生希贤
正字洪锦溪先生扬祖(并见《融堂门人》。)
钱诚甫先生槱(见下《融堂家学》。)
少师赵节斋与
赵与,字德渊,湖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累官至观文殿学士,历知七府。景定元年卒,赠少师。尝见慈湖而问曰:「某于日用应酬,都无一事,只未知归宿之地。」慈湖曰:「心之精神是谓圣,人皆有是心,心未尝不圣,何必更求归宿。求归宿,乃起意,反害道。」德渊奉教终身。
宗羲案:慈湖所传,皆以明悟为主,故其言曰:「此一二十年以来,觉者踰百人矣,古未之见,吾道其亨乎。」然考之自钱融堂、陈和仲以外,未必皆为豪杰之士也,而况于圣贤乎。史所载赵与以聚敛称,而慈湖谓其已觉,何也﹖夫所谓觉者,识得本体之谓也。象山以是为始功,而慈湖以是为究竟,此慈湖之失其传也。
附录
德渊知平湖,嘉熙四年大饥,分场设粥,以寓公方万里为长者,请董其役,全活者数万人。宝佑三年,再守,修举学校,行饮射礼。尹临安十三年,城中见口计日食文思院米三千石,尝籍北关米船,每日四千石入城则米价减,二千石则价贵,适入三千石则价平,无不中者,乃于监桥置平粜仓,二十有八岁,储浙西米六十万石,皆精凿,视米价贵,辄平粜之,竟十三年中,民食其惠。(补。)
谢山《奉临川帖子四》曰:「读《陆子学谱》至《赵与》、《袁韶传》,心有疑焉。四先生之讲学吾甬,句东无不从之游者,故其中不无非种之苗。慈湖弟子则有史丞相弥远及与,絜斋弟子则有袁参政韶,即史嵩之亦尝与和仲讲学阁下。《学谱》于史氏二相不录,而赵、袁则裒然大书,但与少年,慈湖所以许可者甚备。观其因求师之故,自苕霅迁居从学,是慕道诚勇矣。自其尹临安以后,则大改素行,而本传纪之不详。」又曰:「吾乡自元延佑、至正以至明成化,旧志并荥阳、南山文献诸录,皆不为与作传,至《嘉靖志》始有之,时则其裔孙有为达官者故也。与原籍青田。《永乐处州府志》有《与传》,亦言其善理财以佐国用,而又言其尹京,善发擿,有赵广汉之风。愚谓宋季之临安,亦岂可以广汉之治治之者,不过借此以恣其聚敛之威而已。至袁韶本传,不详其过,而卷末总论,以为时相私人,其见于诸家奏疏者,皆指以为弥远之党,似皆不当为之讳者也。且大儒之门下,不必竟无不肖,前之则有朱子之傅伯寿,又前之则有杨文靖公之陆棠,又前之则有程子之刑恕。与其进,不与其退,斯亦圣贤之所无如何也。」
◆慈湖私淑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文清刘漫堂先生宰(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清遐家学
沈先生民献(见上《慈湖门人》。)
◆沧洲家学(象山三传。)
通奉史先生宾之(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独善门人
知州王先生撝(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融堂家学
钱诚甫先生槱
钱槱,字诚甫,融堂之子。慈湖尝曰:「诚甫近于嘉定十有二年元夕后一日有觉,至晦日,又大通。」又赠言曰:「诚甫远访从容,近月问答亦详矣。」将归,侍,复求言。「孔子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诚甫领斯教也,毋或昏。」(参《慈湖遗书》。)
县令钱竹间先生允文
钱允文,淳安人也,融堂从子。咸淳九年进士,武冈令。传其家门之学,学者称为竹间先生。(修。)
◆融堂门人
正字洪锦溪先生扬祖
洪扬祖,字季扬,严州人也。从慈湖、絜斋游,而卒业于融堂。累官至正字,轮对者三。以讲学正心诚意为启沃,学者称为锦溪先生。有集,漫塘雅称之。(修。)
(梓材谨案:梨洲原本《金溪学案》附传,谓:「先生淳安人,袁甫之门人也。」据此则先生尝从袁氏父子游也。)
隐君夏自然先生希贤
夏希贤,字自然,淳安人也。融堂弟子。(云濠案:一本作慈湖弟子。考《严陵志》,言先生之学,尝会其极于象山、慈湖之要,未言受学于慈湖。)究明性理,洞见本原,杜门不出者三十余年。家无隔宿之储,而泰然自如,学者皆称为自然先生。三子皆承其学,而仲子溥最着。(补。)
庶官吕凤山先生人龙
吕人龙,前缀之,淳安人。景定进士,融堂之高弟也。胸次洒落,日与学者指点浴沂风雩之乐。仕止小官。学者称为凤山先生。有集。(修。)
◆习庵家学
侍郎陈先生蒙
陈蒙,字□□,和仲子。年十八,上书万言,论国事。为太府寺主簿。入对,言贾似道为相时国政阙失,贬建昌军簿,录其家,惟青毡耳。德佑初,以刑部侍郎召,不赴,卒。(参史传。)
◆习庵门人
直言张荃翁先生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全真志先生谦孙(父汝梅。附兄鼎孙、弟颐孙。)
全本心先生晋孙(合传。)
全谦孙,字真志,鄞县人。与弟晋孙,字本心,皆学于陈侍郎和仲之门,为陆文安公、杨文元公私淑高弟。其再传为黄南山,明初大儒也。自先生父菽和汝梅,伯兄本然鼎孙,以及季弟颐孙,本然子耆,三世置义田以赡其宗,谓之「义田六老」。(补。)
◆杜洲家学
童松檐先生钟
童声伯先生鋐(合传。)
童钟,号松檐,杜洲子也。弟鋐,号声伯。为杜洲六先生之二。(参《鲒埼亭集外编》。)
谢山《杜洲六先生书院记》曰:「六先生者,首杜洲;次松檐,盖杜洲子钟也;次懋山曹山长汉炎,则杜洲之徒,最称耆宿,曾掌慈湖书院者也;次东发黄提刑,及与杜洲讲道者也;次草堂严高士畏,亦杜洲之徒也;次声伯,松檐弟鋐也。曹、黄、严三氏,其居在鸣鹤乡中,当日聚处于讲堂最多,故并祀之。」
副尉童先生金
童金,字子丹,慈溪人,杜洲先生之孙也。至元间,以才能荐,授进义副尉,岁督海运。秩满,扁所居曰「一间」,即先庐侧筑室百余楹为义塾,割腴田四顷,延名师以淑来学。(参《两浙名贤录》。)
◆杜洲门人
堂长曹懋山先生汉炎
曹汉炎,字久可,慈溪人也。慈湖、杜洲二院堂长。(补。)
高士严草堂先生畏
严畏,号草堂。亦杜洲之徒也。(参《鲒埼亭集外编》。)
(梓材谨案:先生慈溪人,绍熙年右榜进士,谢山称之曰「高士」。)
◆曹严讲友
文洁黄于越先生震(别为《东发学案》。)
◆同庵门人
直言张荃翁先生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马氏家学
马先生燮(见上《慈湖门人》。)
◆王氏门人
锺先生季正
锺季正者,乐平人也。从王琦游,尝跋慈湖谢过遗墨云:「慈湖以订顽二字用诸文告,先生谓:『良知良能,人皆可为尧、舜,请无以顽斥。』慈湖亟改,自谢不谨。呜呼!今之令有慈湖否﹖今之友有先生否﹖」(补。)
◆邵氏家学
教谕邵顾斋先生大椿
邵大椿,字春叟,寿昌人也。号顾斋。(梓材案:谢山原稿作顾斋之子,此从《严陵志》改正。)所著有《四书讲义》。官为龙游教谕。元初,士子宗之。(补。)
◆玉成家学
荐举薛先生璩
薛璩,字叔容,平阳人也。其父受业于慈湖,而先生所著《孔子集语》二十卷。又着《宅揆成鉴》,尝进之朝,时人称之。(补。)
(云濠谨案:温州府志:「先生名据。淳佑闲,台省交荐,赐出身。尝为《天保釆薇末议》二卷。」)
◆独善续传(象山四传。)
教授史果斋先生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自然家学
教授夏大之先生溥
夏溥,字大之,自然先生仲子。博通经学,兼工诗,为安定书院山长,一以安定学规课士。迁龙兴教授。郑师山学于淳安,自言得大之启发之功。赵东山亦尝师之。其诗自成一家,当时称为夏体,而东山谓其大似诚斋。师山亦称其古文。先生在龙兴与道园善。(补。)
夏先生清之
夏先生潜之
清之,潜之,大之兄弟,皆承家学。(参《严陵志》。)
◆大之同调
修撰吴朝阳先生暾
吴暾,字朝阳,淳安人也。八岁能诗文,留心性理之学。严陵自融堂讲学后,弟子极盛。入元,则夏自然为大师,而先生接之而出,以《春秋》教授,成泰定进士。其官番阳也,土贡皆以金,然非滇中叶金则不中格,民苦之,先生力言于朝,始得以常金入贡。升镇平尹,兼知军事,转峡州路经历,所至皆有声。未几,解印绶去,授徒讲学,以终其身。追赠翰林修撰。先生弟子最盛。郑师山之侍其父于淳安也,受业三年,其后师山虽为朱子之学,然追溯生平得力,必曰自朝阳先生云。所著有《吴修撰集》。(补。)
隐君洪复翁先生震老
洪震老,字复翁,淳安人也。私淑慈湖之学。延佑中,以荐入上都。与时相书,陈时事,鲠直不讳。已而弃去,隐居不仕。讲道授徒,尤长于诗,有曰:「白波九道自流雪,青玉一峰长拄天。」世盛传之。所著有《观光集》一卷。郑师山之学于淳安也,尝曰:「朝阳先生,吾师之;复翁、大之二先生,吾所资而事之;本一,吾友之。」(补。)
◆杨钱续传
隐君陈静明先生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
知州宋先生梦鼎
宋梦鼎,字翔仲,淳安人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至顺进士,累官知奉化州。(补。)
举鲁岐山先生渊
鲁渊,字道源,淳安人也,学者称为岐山先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成至正进士,出为华亭丞。新安失守,行省檄先生与监郡脱脱引兵而西,焚贼垒六十余,遂会大军于新安,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贼再犯,众惊将溃,先生以忠义相激,始定。已而终败,为贼所得,守节不屈,被羁于白石源,先生吟咏自若,豫作自祭文,誓以必死。其后贼败,先生得逃,复归华亭,以《春秋》传学者。起为浙江儒学副提举,以疾归。洪武初,累征不起。所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补。)
教授洪先生源(附子玙。)
洪源,字子泉,淳安人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洪武中,以荐举入太学,授安仁教谕。其谓诸生曰:「讲学须明,闻道须行,无鹜于外,以叨虚名。」历滁州、邵武、福州,学者极盛。侍郎玙,其子也。(补。)
◆宋鲁同调
司训张书隐先生复
张复,字明善,淳安人也。德性宏毅,尤精《春秋》之学,太守陋为学宫司训,学者称为书隐先生。所著有《春秋中的》一卷。时与吴朝阳、宋梦鼎、鲁道原齐名,曰「四先生」。(补。)
◆默斋续传
洪本一先生赜
洪赜,字君实,其后字本一,淳安人也。淳安自融堂为慈湖高弟,而先生之族祖梦炎亦登其门,故淳安之士,皆为慈湖之学。先生少肆力于群书,延佑中,慕太史公之所为,将北游燕、蓟,以求中原文献之盛,涉江抵维、扬,有感而止。归而游于杭、越之间。周仁荣、杜本、柯九思、张翥皆名士也,雅重先生。柯公为文宗所向用,以书招之,欲以国子助教处之。先生答曰:「严陵山水以子陵显,吾将买扁舟、荷草笠以追其躅。」至正十二年,平章以兵讨红巾于新安,将校欲自淳安以西即籴兵以树威。先生上谒,为陈胁从罔治之说,所以招徕人心。平章是之,欲留先生以自助。力辞不得,乃往,甫一日,竟以疾归。是冬,元帅退军新安,先生上书谓:「自新安至淳安,一却二百里,非古人退无疾走之谓。幸而寇不我追,若乘胜而来,我之退,何时已。」又说以单车克复新安之策,不能用也。先生为学,要于本领端厚,不使支离曲碎,破坏心术。尝语学者曰:「为学当以求仁为先。圣人言仁虽多,然皆因门弟子之问,随其浅深高下而答之,独『里仁为美』以下七章,皆夫子之所自言,门人以其序而记之。知记言之有序,则知求仁之有方矣。」其说甚长。其所著曰《庸言■》,诸经皆有考释。郑师山方游淳安,与先生善,自谓得往复讨论之功。其后再见于钱唐,师山已为朱子之学,渐不同矣。然师山铭先生之墓,则曰:「是天下之公言,不以此而废彼也。」(补。)
◆真志家学
全味道先生耆
全耆,鄞县人,本然长子,而真志先生之从子也。受学于真志,自署味道子。(补。)
◆本心家学
征君全遯翁先生彦
全彦,号遯翁,本心先生子也。本心传慈湖之学,以世其家。先生为洪武中征士,辞不就,而传其学于南山黄氏。南山尝曰:「吾幸识理趣于年者,皆吾师遯翁先生之教也。」(补。)
隐君全修斋先生整
全整,字修斋,本然、本心二先生族子也。少受业于二先生,修明慈湖之学,而受《诗》于丁鹤竿之门。有明草昧初开,士争趋风云之会,而先生独承先人之教,不乐仕进。其所居在剡源第五曲,曰三石草堂。永乐初,征修《永乐大典》不就。年八十余卒。所著有《三石山房集》四卷。(补。)
◆顾斋门人
郑先生棠
郑棠,字景召,邵顾斋门人。明初尚存。(补。)
◆节斋续传
隐君赵宝峰先生偕(别为《宝峰学案》。)
◆慈湖续传
征君杨小隐先生芮(附子伯纯、孙圭。)
杨芮,字大章,慈溪人,文元五世孙。文行素优,性尤坦易,好施,衣食仅自给,少有余,则分赈其贫者,非义不苟取与。元学士危素、御史余嘉宾交荐,不起。洪武初,有司特起之,以病不行。子伯纯,授南康都昌县丞。孙圭,知南阳郏县。世笃先训,不丧所守。(参《成化四明志》。)
(梓材谨案:先生号小隐。见鸟《乌春草文集》。)
(云濠谨案:《宝云堂集》有宝峰先生《送杨大章往江西诗》,因寻访先世杨文元公遗书云。)
◆大之门人(象山五传。)
隐君郑师山先生玉(别为《师山学案》。)
隐君赵东山先生汸(别见《草庐学案》。)
县尹汪遯斋先生汝懋
汪汝懋,字以敬,本歙人,后徙淳安。其父斗建,受业方蛟峰之门,而先生后游吴朝阳、夏大之、洪本一三君之门。以乡荐为推官,摄淳安县事。寻为定海县尹,以慈恕简静称,而折狱如神明,境内无冤。此县多虎,或入市郭为民害,先生斋戒祷之社,明日,居民见虎浮江去,尝宿南乡广严寺,夜闻虎声,衣冠起祷之,诘朝,有虎死山中。张承旨翥记其事。暇则与诸生讲学。在定海凡五年,以老病请致仕,不许。先生一夕扁舟宵遁,客于鄞之沈氏,因讲学焉。所著有《春秋大义》百卷、《深衣图考》三卷、《礼学幼范》四卷、《善行启蒙》四卷、《历代纪年》四卷、《山居四要》四卷、《遯斋■》三十卷。其弟子曰沈源、唐辕,皆鄞人。(补。)
◆朝阳门人
隐君郑师山先生玉(别为《师山学案》。)
县尹汪遯斋先生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员外方愚泉先生道叡
方道叡,字以愚,淳安人也,蛟峰曾孙。受学朝阳之门。以《春秋》召,成至顺进士,授翰林编修,入史局。出为嘉兴推官,再调杭州判官,以归,寻除江西行省员外郎。明初,再召不出。所著有《春秋集释》十卷、《愚泉诗■》十卷、《文说》二卷、《诗说》一卷。(补。)
◆复翁门人
隐君郑师山先生玉(别为《师山学案》。)
◆本一门人
县尹汪遯斋先生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遯翁门人
佥宪黄南山先生润玉(详见《明儒学案》。)
◆石坡续传
教授桂容斋先生同德
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所著有《容斋集》。(参《两浙名贤录》。)
文裕桂清溪先生彦良(别见《宝峰学案》。)
桂古香先生
桂,字怀英,慈溪人。倜傥不群,诗书充 积。方正学慕其名,不远数百里而至。及与议论,惊服。既卒,学者尊之曰古香先生。(参《慈溪县志》。)
◆清遐续传
沈先生辉卿
沈辉卿,字明大,鄞县人,清遐居士五世孙,而民献之玄孙也。沈氏累世富饶,至先生而家益落,能削衣贬食,以度艰虞,俭设薄施,以致充裕。其子源,将从禄藩阃,先生斥之曰:「吾家以诗礼相传,弃儒而即吏,非吾志也。」立止之。(参《戴九灵集》。)
沈先生源(见下《遯斋门人》。)
◆遯斋门人
沈先生源
唐先生辕(合传。)
沈源,鄞县人,清遐居士六世孙,明大之子。唐辕,明大。皆事汪遯斋。(补。)
(梓材谨案:戴九灵志明大墓云:「使其子源与其唐辕受业于定海尹汪汝懋以敬之门,后又延致以敬于家,俾子若以卒业焉。」是先生之从遯斋非一时矣。又案:唐先生字伯度,句章人。尝率其弟轮,字仲规;毂,字叔直;辐,字季齐,学于戴九灵,九灵为作《唐氏四子字说》。其父复礼,以擅匿官鹾事被陷,执拘以归京师。伯度请代父梏,叔直又夺而代之。叔直抵京,近臣奏其非罪,免归,九灵又为作《唐二子传》。)
卷七十五 絜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絜斋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絜斋学案表
袁燮 (子)肃
(东莱、复斋、象 (子)甫 (孙)徯 (曾孙)裒
山门人。)
(白水、玉山、三 洪扬祖(别见《慈湖学案》。)
山、芮氏、襄陵
再传。) 陈宗礼
(元城、龟山、谯氏、武夷、紫微、横浦三传。)
真志道(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涑水、明道、伊 朱元龙(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川、荥阳、了 史弥忠
翁、廌山、和靖 史弥坚
四传。) 史弥巩
史弥林
史守之
史定之(并见《慈湖学案》。)
胡谊
胡谦
朱震
徐愿
舒衍
孙枝(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朱介
魏
洪扬祖
傅正夫(并见《慈湖学案》。)
郑节夫(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邵叔谊(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袁韶 (曾孙)桷(别见《深宁学案》。)
(私淑)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刘宰(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陈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舒璘
沈焕(并为《广平定川学案》。)
杨简(别为《慈湖学案》。)
赵师渊(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并絜斋讲友。)
絜斋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慈湖之与絜斋,不可连类而语。慈湖泛滥夹杂,而絜斋之言有绳矩,东发先我言之矣。述《絜斋学案》。(梓材案:絜斋学派,梨洲本亦附《金溪学案》,谢山始别为《絜斋学案》。又案:絜斋一作洁斋。洁,经典多作絜,省文尔。)
◆吕陆门人(汪、许再传。)
正献袁絜斋先生燮
袁燮,字和叔,鄞县人,知处州毂之玄孙也。先生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干道初,入太学,时陆复斋九龄为学录,先生望其德容肃然,亟亲炙之。同里沈叔晦、杨敬仲、舒元质皆聚于学,朝夕相切磨。登淳熙辛丑进士第,授江阴尉。宁宗即位,为太学正。是时党禁兴,朱文公及赵忠定汝愚等相次去国,先生亦以论去。久之,历司封郎官,因对,言:「陛下追思彭龟年,临朝太息。今正人端士不乏,愿常存此心,急闻恺切,崇奖朴直,天下何忧不治。」为国子祭酒,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为道本。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闻者竦然有得,士气益振。为礼部侍郎,史弥远主和议,先生与同乡相好与力争,被论罢。后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卒。疾革,犹著述弗倦。或劝之少休,先生曰:「吾以此为笙镛筦磬,不知其劳也。」初,先生遇象山于都城,象山即指本心洞彻通贯,先生遂师事,而研精覃思,有所未合,不敢自信。居一日,豁然大悟,因笔于书曰:「以心求道,万别千差,通体吾道,道不在他。」慈湖与先生同师,造道亦同,而每称先生之觉为不可及。学者称之不以爵氏,而曰絜斋先生。赐谥正献。子甫。(云濠案:先生伯子乔,尝录家庭所闻,为《絜斋家塾书钞》十卷,《四库》收入经部,厘为十二卷。又《絜斋集》二十四卷。
(梓材谨案:真西山为先生行状云:「东莱吕成公,接中原文献之正传,公从之
游,所得益富。永嘉陈公傅良,明旧章,达世变,公与从容考订,细大靡遗。」是先生尝师东莱,友止斋,而究其所归宿者,则象山也。先生训语为建昌傅正夫所录,见《西山文集》。)絜斋粹言
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
大哉,心乎!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直者,天德。
人所以生也,本心之良,未尝不直。回曲缭绕,不胜其多端者,非本然也。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维此大本,不必他求,卓然不贰,万善咸具。古人所以兢兢业业,不敢少懈者,惧其贰也。
心本不偏,制行而原于心,斯不偏矣。
道不远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谓不差矣。然未能为一,则犹有间也。执柯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谓其未能无间,则虽近犹远尔。惟夫全体浑融,了无间隔,则善之至也。吾道一以贯之。非吾以一贯之也。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若致力以行之,则犹与仁义为二也。
人心至神,翳之以欲,则不神矣。
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与天地并,广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励,必欲追古人而与俱。若徒侪于凡庸,而曰是亦人尔,则吾所不敢也。
观内不如观外,观物不如自观。(补。)
附录
王深宁《困学纪闻》曰:「吕成公读《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遂终身无暴怒。絜斋见象山读《康诰》,有感悟,反己切责,若无所容。前辈切己省察如此。」(补。
又曰:「絜斋先生为楼,名以『是亦』,曰『直不高大尔,是亦楼也。』以至山石花木,衣服饮食,货财隶役,亦莫不然。至于宦情亦薄,曰:『直不高显尔,是亦仕也。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与天地并,广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砺,必欲追古人而与俱。若徒侪于凡庸,而曰是亦人尔,则吾所不敢也。』」(补。)
百家谨案:真西山言:「絜斋之葬,慈湖铭之,其大节摹写尽矣。」考之慈湖遗书,无有也。即《舒广平墓志》,亦慈湖所作,《广平言行录》载之,而遗书亦阙。古来文集既多不传,传者又复不全若此,可叹哉!
谢山《城南书院记》曰:「四先生之中,长庚晓日最光显于暮年者,文元与正献也,而文元之教,不如正献之密。盖槐堂论学之宗旨,以发明本心为入门,而非其全力。正献之言有曰:『学贵自得,心明则本立,是其入门也。』又曰:『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是其全力也。』槐堂弟子多守前说,以为究竟,是其稍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而一往蹈空,流于狂禅。以文元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岂谓于操持之功有阙,而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极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故其说偏重而不自知其疏,岂意诸弟子辈不善用之,反谓其师尝大悟几十,小悟几十,泛监洋溢,直如异端,而并文元之学而诬之,可为浩叹者也!使其如正献之教,宁有是乎﹖正献之奉祠而归,日从事于著书。或请小闲,则曰:『吾以之为笙镛莞磬,不知其劳。』其《答文靖诸子书》,惓惓以多识前言往行,岂非与建安之教相合乎﹖且夫有宋以来,大儒林立,其子弟能守其绪言者甚多,而再世并为大儒则不概见。盖前惟武夷胡氏、籍溪、致堂、五峰、茅堂,连枝接叶,以大文定之传。其后惟袁氏实生正肃,以为晚宋无先之者,则书院之建也,微特非袁氏之学统所得而私,抑岂吾乡之学统所得私哉﹖」
(云濠谨案:谢山为四先生祠堂碑文云:「絜斋谓,当通知古今。学者但慕高远,不览古今,最为害事。」又为碑阴文云:「絜斋之父通议公,予曾见《瓮牖闲评》一书,特说部耳。至其折节忘年,问道于定川,因使絜斋严事之,则知其从事于躬行之实,非徒洽闻者流也。通议名文,其所著又有《名贤碎事手钞》三十巨帙,无一字不楷。见絜斋所作墓表。」)
◆絜斋讲友
文节陈止斋先生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
端宪沈定川先生焕(并为《广平定川学案》。)
文元杨慈湖先生简(别为《慈湖学案》。)
常丞赵讷斋先生师渊(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絜斋家学(汪、许三传。)
少卿袁晋斋先生肃
袁肃,字□□,絜斋之子也。从广平于新安,其后知名于世。
(梓材谨案:先生号晋斋,庆元五年进士,官至少卿,尝知江州。《蒙斋文集》有《和晋斋兄韵》云:「晋斋作诗,诲语勤劬。观诗末章,荷兄警余。」又《和晋斋兄韵三章》,其首章云:「不爱金章紫绶纡,欣然玉局自安居。」其卒章云:「家塾提纲属晋斋,絜斋气脉远乎哉。」)
正肃袁蒙斋先生甫
袁甫,字广微,絜斋之子也。嘉定七年进士第一,累官权兵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少服父训,谓:「学者当师圣人,以自得为贵。」又从慈湖问学,自谓:「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我心契,其乐无涯」云。着有《蒙斋中庸讲议》四卷,所阐多陆氏宗旨。陈宗礼、洪扬祖,其门人也。(修。)
经筵讲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臣闻,欲善恶恶,人人所同,此上帝降衷之良心也。今语人曰,汝为天下之善人,则莫不跃然而喜。推己欲善之心,人之有善,则必喜谈而乐道之,又从而左右羽翼之,惟恐其美之不成也。又语人曰,汝为天下之恶人,则莫不拂然而怒。推己恶恶之心,人之有恶,则必哀矜而悯念之,又从而训诲正救之,惟恐其恶之终成也。此其用心,洞洞乎其公也,休休乎其大也,是真可以为君子人也。乃若小人则反是。人之有美,惟恐其成也,嫉之壤之而已耳。人之有恶,惟恐其不成也,误之陷之而已耳。此其用心,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私而不知有公,是真可以谓之小人也。呜呼!人主每病于君子小人之难察也,岂知观人之道,不必观诸他,而当观诸心。人孰无善善恶恶之心哉,能视人犹己者则为君子,不能视人如己者则为小人,此观人之法也。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臣闻,圣门所谓文者,非词华之谓也。夫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颜渊曰:「博我以文。」所谓文者,即道也。彝伦之懿,粲然相接者,皆文也。三千三百,待人以行者,皆文也。孔子振木铎于衰周,正将以续斯文之将坠耳。一时以文会友,莫盛于洙泗。丽泽之兑,何往而非斯文之讲习哉!既曰文,而又曰仁,同乎﹖异乎﹖曰,文者,其所著见,而仁者,其根本,名异而实同也。会之以文,盖所以辅吾之仁也。圣人切切求于仁,造次颠沛,未尝暂舍,终食之间,未尝或违。孔子告颜渊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盖言为仁专在乎反己,己不自力,他人奚预焉﹖今曾子取友以为仁,亦曰辅之而已,虽用力在己,而又得良辅,则切磋琢磨之益日增,而克己复礼之功亦多助矣。噫!后世师友之道不明,学者但知雕虫篆刻,破碎经旨,以是为文,所谓辅仁者,漠然不知为何事!平居既无讲贯之素,一旦出而事君,不仁而在高位,斲丧国脉,戕贼师友,皆不仁者之为也,为国家者,果何赖于若人哉!然则,修明师友讲习之学,岂非人主之急务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臣案,颜渊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夫具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有此身,此身本与天地相似,与万物一体,如之何而克己!曰,己与天地万物本无隔也,而认八尺之躯为己,则与天地万物始隔矣,故惟克己,则洞然大公,不见有己矣。何谓克﹖曰,以《艮卦》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观之,则是内不见己,外不见物,而克己之义了然矣。克己何以能复礼﹖曰,礼者,周流贯通乎天地万物之间,无体无方,无不周。人惟认八尺之躯为己,于是去礼始远。苟不认己为己,则天高地下,万物散殊,皆礼也。吾亦天地万物中一物耳,无往非礼,而何有于己哉!故不克己则礼失,既克己则礼复。又发明之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玩「一日」字,正所谓「朝闻道」也,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凡人昏昏于物欲之中,如醉如梦,一日勇决,无牵制,无拘滞,无二三,此身与天地万物了无阻隔,人即己也,己即人也,天地万物,皆非形躯之所能间也,故曰「天下归仁焉」,言天下皆在吾仁之内也。礼之复也,非是外复,仁之归也,非是外归,本一而非二也。又发明之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前之己而曰克,此之己而曰由,岂有二己哉﹖曰,非有二己也,尘去鉴明,而即此鉴也,云消月蛟,而即此月也。未克己之前,云也,尘也,皆蔽我、累我者也,乌可以不克﹖既克己之后,月也,鉴也,本如是光明,本如是莹洁,动静阖辟,变化运用,何所不可,故曰「由」,言为仁在我而已,岂由他人哉!颜渊既领会夫子之大旨,而犹问其目者,盖圣门师弟子之间,学聚问辨,不造其极不止也。克己复礼,特大纲也,又有条目焉,所以再叩夫子。夫子举视、听、言、动四者告之,盖四者即己内事也。己视、己听、己言、己动皆己也,然微有非礼,则是为己所蔽也,为己所累也。夫惟非礼则勿视,非礼则勿听,非礼则勿言,非礼则勿动,无斯须顷刻不在礼中,则是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至此尚何己之足累哉!呜呼!颜渊陋巷匹夫耳,圣师勤勤启发,犹有天下归仁之言,况人主奄有四海,必欲人人皆归吾仁,可不奋一日克己之勇,置此身于礼度之中哉!如曰此事由人而不由己,则虽圣人,亦无所用其力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臣观夫子答仲弓问仁,与答颜子之意,一也。说者但知夫子告颜子以克己复礼,而不知告仲弓者,亦克己复礼,而初无异旨也。《礼器》曰:「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夫大祭之礼,至于飨帝则无以复加,此可以观礼矣。《仲尼燕居》曰:「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夫大宾之礼,至于两君相见,则无以复加,此又可以观礼矣。此章所谓大祭、大宾者,皆礼之盛也。一出门之间,而俨然如见大宾,一使民之际,而肃然如承大祭,当是之时,此心之清明静莹为何如哉﹖故曰「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而《春秋左氏传》载臼季之言亦曰:「出门如宾,使民如祭,仁之则也。」由是言之,仁、礼本一源,礼在是,仁即在是矣。而人之所以不能动合乎礼者,何也﹖有我之私累之也。人有不欲而施于我,我必有所不平,我有不欲,而可施于人乎﹖通人、己为一,则己之所不欲,人亦不欲也,非人之所欲者,断断乎不可施于人,如是,则此心洞然大公,了无间隔,施之于家邦,人人在春风和气之内,而又何怨之有﹖然则,勿施不欲,即克之谓,大祭大宾,即复礼之谓,而邦家无怨,即所谓天下归仁,夫子之告仲弓,即其告颜子之旨也。回、雍皆在德行之科,足以传夫子之道,故雍也请事斯语,亦奋然承当,与颜渊一同。熟诵此章,深味厥旨,于无怨一语,尤当玩索,盖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为国家而使一夫有怨心,则足以感伤和气矣。欲人之无怨,惟仁者能之,而为仁之要,不外乎克己复礼。圣人垂训万世,其明白的切如此。
蒙斋文集(补。)
慈湖先生之训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也。何道也﹖熙帝之载,亮釆惠畴,凡流行乎事物之间,理当如是,而不容不如是者,何往非帝载乎﹖非道心乎﹖从五典,叙百揆,穆四门,纳大麓,是帝载也,皆道心也。察玑衡,觐群后,举元凯,去四凶,是帝载也,皆道心也。舜命禹昌言,禹自叙刊木浚川,暨稷、益播奏艰鲜,与凡懋迁之事,是帝载也,皆道心也。呜呼!果可以有精粗、本末论哉﹖果可以无精粗、本末论哉﹖果可以置有无、精粗、本末之论哉﹖」(《乐平杨文元公遗书阁记》。)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蒙斋文集》二条,其一条移入《慈湖学案》。)
(云濠谨案:谢山辑二袁先生文钞引曰,二公之文颇相肖,较之慈湖则平正,而视广平尤畅达焉,其在南宋亦名家也。清容居士在元文中为眉目,接剡源之文统,然观其集,源流颇自二公而出。清容之祖卫公,絜斋之徒也,卫公得师而不能传其学,而清容亦仅传其文云。)
附录
蒙斋《题慈云阁诗》曰:「不见慈湖二十年,忧心如醉复如颠。我来忽见慈云阁,恍若慈湖现我前。」(补。)
◆絜斋门人
左司朱励志先生元龙(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文清史自斋先生弥忠
忠宣史沧洲先生弥坚
华文史独善先生弥巩
史和旨先生弥林
朝奉史先生守之
知州史先生定之(并见《慈湖学案》。)
胡先生谊
胡先生谦(合传。)
胡谊,字正之,胡谦,字牧之,奉化人,师事絜斋兄弟,文学皆为乡党表式。
宗羲案:真西山言与袁肃同年,视絜斋为丈人行,而于其德学则愿师焉。是絜斋门人之盛亦可知也,而简编残缺,安得起故老而问之﹖(梓材案:梨洲原本惟二胡先生与朱左司、袁彦淳为絜斋门人,故有是语。)
朱坦斋先生震
朱震,字震之,号坦斋,安吉人也。少从父宦青阳,朱子一见奇之。受业于絜斋袁氏。尝与友人论颜子一间未达,曰:「以心体之,其间自见。」或论持敬,先生以为,只须言存诚。晚年啸傲林泉,读书自乐,义理精洽。有《益泉集》二十卷。(补。)
都曹徐先生愿
徐愿,字恭先,昌国人也。开禧进士。受业袁正献公之门为高弟,蒙斋昆友俱推服之,故其学为有本。其任福建提举,勘定黄勇之难。所至事精勤,而操守介洁,出其绪余为文辞,亦超出流辈。(补。)
舒先生衍
舒衍,原名沂,字仲与,鄞县人。初从袁正献公游,气貌清臞,若不胜衣,而志念殊不碌碌。习《礼经》,作举子业,属辞奔放,不为场屋程度所窘束。正献甚异之,曰:「此子未易量也。」与之深语,益知其勉自植立、修身进德之要,未尝忘于心。尝登名礼部,试辄不利,发愤读书,青灯荧然,夜分未寝。正献谓其非徒撷菁华膏笔端而止,古人堂奥,将策而进焉。后亲炙沈端宪、杨文元二公,又从东莱、吕忠公子约质疑请益,闻见日广,智识日明,而践履不倦。色养以孝闻,侍疾弥旬,衣不解带,执丧哀毁,寝处不离次,蔬食三年,兄弟自为师友,非义理不谈。论古人物,分别邪正,如辨黑白。闻善人为时用则喜,苟非其人,忧见于色。表里真淳,乡党信重之,称其贤,无异辞。(参《絜斋文集》。)
监岳孙先生枝(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进士朱先生介
布衣魏先生
正字洪锦溪先生扬祖
傅先生正夫(并见《慈湖学案》。)
郑先生节夫(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机宜邵先生叔谊(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太师袁彦淳韶
袁韶,字彦淳,鄞县人。淳熙中进士,官左司郎中。常为判官,使者不敢慢语。后为浙西制置使。卒,赠太师、越国公。
谢山跋《宋史》《袁韶列传》曰:袁越公韶为执政,世皆指为史氏之私人,而卒以史氏忌其逼己而去,盖尝考其事而不得也。《延佑志》云:「李全反山阳,时相欲以静镇,公言:『扬失守则京口不可保,淮将如崔福、卞整皆可用。』适崔以阃命来,枢府公夜与同见。故事相府无暮谒者。公力言崔可用,相疑不悦,卒罢政归。」是传出于越公曾孙清容之手,《宋史》亦本此。及读《清容集》,则公尹行都,筑射圃,以冯将军射法,每旬校阅。山阳弄兵,公责时相不发兵坐视,以至去国。于时领兵殿岩者几欲承受风旨,袭夏震事以报私恩,然则史、袁相逼,果有不可言者,读《宋史》者所不知也。越公少为絜斋之徒,不能承其师傅,呈身史氏,以登二府,其晚节思扼其吭而代之,进退无据,虽所争山阳事,史屈袁申,然以越公之本末言之,要非君子也。
◆絜斋私淑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文清刘漫堂先生宰(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蒙斋门人(汪、许五传。)
正字洪锦溪先生扬祖(别见《慈湖学案》。)
文定陈先生宗礼
陈宗礼,字立之,南丰人。少贫力学,从袁蒙斋游。登淳佑进士,积官至参知政事。理宗时,尝言星变在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度宗即位,上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自宫禁始。」上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因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又言:「天命人心,因其警戒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未尝不可回。」及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盱江郡侯,谥文定。所著有《寄怀斐■》、《曲辕散木集》、《两朝奏议》、《经筵讲义》、《经史明辩》、《管见》、《人物论》。(参《史传》。)
监税真先生志道(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蒙斋续传
教授袁先生裒(父徯。)
袁裒,字德平,絜斋之曾孙,蒙斋之孙也。父徯,通判潭州。先生以安定书院山长授海盐州儒学教授,未拜而卒。族子清容桷表其墓曰:「方至元十五、六年间,故家犹亡恙,时君年二十,桷年十四、五,私相议曰,宦族久当圮,宜蕲为传远计。未几,正献宅火,留城南,遂各尽昼夜,浚源钩思,探索幽隐,以黜陈辞为己任、考闽、蜀、东浙、永嘉、湖南、江西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士贵耳,杂书袭讹,辑言行者尊之,吾与子所当辨。更二十年,各宦游四方,君以忧窘困踬,酒酣语豪,卒不少贬折,诗笔益温雅简洁。察其学,犹以昔所言自任。」(参《清容居士集》。)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札记》云,袁裒有《赠仇仁近诗》。考《两浙名贤录》,仁近名远,号山村,为溧阳州教授,工诗文。)
◆彦淳续传
文清袁清容先生桷(别见《深宁学案》。)
卷七十六 广平定川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七十七 槐堂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七十八 张祝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卷七十九 丘刘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卷八十 鹤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八十一 西山真氏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八十二 北山四先生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八十三 双峰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八十四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全氏补本)
卷八十五 深宁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八十六 东发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八十七 静清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八十八 巽斋学案(全氏补本)
卷八十九 介轩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九十 鲁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九十一 静修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九十二 草庐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卷九十三 静明宝峰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九十四 师山学案(全氏补本)
卷九十五 萧同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卷九十六 元佑党案(附《绍兴学禁》)
卷九十七 庆元党案(附晚宋诋詈诸儒者)
卷九十八 荆公新学略(全氏补本)
卷九十九 苏氏蜀学略(全氏补本)
卷一百 屏山鸣道集说略(全氏补本)
卷七十六 广平定川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广平定川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广平定川学案表
舒璘 (子)钘
(德观子。) (子)钲
(重持之。) (子)铣
(晦翁、南轩、东 (子)锴
莱、象山、老杨 (子)鐻
门人。)
(延平、白水、籍 (从孙)津 李洧孙
溪、屏山、五峰、 (从孙)浒
紫岩、庇民、息 李元白 (子)以称
斋、刘氏、王氏、 (子)以制
玉山、三山、芮 (安)刘氏再传。)
(元城、龟山、和靖、谯氏、武夷、得全、紫征、豫章、横浦、三传)
(涑水、明道、伊川、荥阳、了翁、荐山、子文、四传。)
王良学(别见《深宁学案》。)
袁肃(别见《絜斋学案》。)
罗子有
邓梦真
汪行简
戴泳
舒琥
(广平兄。)
舒琪 诸葛生
(广平弟。)
(并象山门人。)
沈焕 (子)传曾
(公权子。) (子)鲁曾
(复斋门人。) (子)省曾
(大涵、襄陵再 (子)敏曾
传。)
(伊川三传。)
竺大年
舒衍(别见《絜斋学案》。)
舒钘(见上广平家学。)
沈炳 吕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定川弟。)
(象山门人。)
杨简(别为《慈湖学案》。)
袁燮(别为《絜斋学案》。)
吕祖俭(别见《东莱学案》。)
(广平、定川讲友。)
杨琛
(广平同调。)
广平定川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杨、袁之年辈后于舒、沈,而其传反盛,岂以舒、沈之名位下之与﹖嘻!是亦有之。然舒、沈之平实,又过于杨、袁也。四先生中,沈先生师复斋,《宋史》混而列之。述《广平定川学案》。(梓材案:舒、沈二先生,梨洲本并在《金溪学案》,谢山始立为《广平定川学案》。)
◆张陆门人(胡、汪再传。)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
舒璘,字符质,一字符宾,奉化人也。妇翁为同里童大定,杨文靖公弟子也,故先生少得闻伊洛之说。先生状貌不踰中人,而雅有大志,耻以一善自名。每自循省,苟不闻道,何以为人﹖汲汲乎如饥者之索食。游太学,结交皆良友。时张宣公宦中都,请益焉,有所开警。朱子与吕成公讲学于婺,徒步往从之,以书告其家曰:「敝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又与其兄琥、弟琪同受业陆子之门,兄弟皆顿有省悟,先生则曰:「吾非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吾惟朝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云尔。」于是躬行愈力,德性益明。其学以笃实不欺为主。成干道八年进士,为江西转运司干官。有忌之者,望风心议,及与之处,了无疑间。教授徽州,徽之士习久坏,先生奋然曰:「士之美恶,独不在我乎!」则以身率之,教以日用常行之道,诸生渐知所向方。先生不惮勤劳,日日诣讲,隆冬酷暑,未尝少怠。筑风雩亭,以时会集,暮夜亦间往。日有讲求涵泳之功,质有顽钝不善者,循循善诱,不敢加忿疾,端矱以感格之。谓诸生曰:「某亦幼不知学,及壮入成均,藉师友发明,以拯沦胥之患。今欲以其所同然者,公之君辈。」新安宿儒楚椿、汪廷佑 等,先生以书币延之为学正。有辞不至者,卑词宛转托其亲友以致之,使学者知所矜式。又着《诗》、《礼》二解以授学者。时沈公叔晦为国录,先生曰:「师道尊严,吾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吾不敢多逊。」于是司业汪逵首欲荐先生。或谓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元质其谁先﹖」卒荐之。留丞相正曰:「天下第一教官也。」而徽人亦曰:「吾乡学问之途,赖先生窒而复通。」先生素以天下为己任,虽居冷官,未尝忘世事。时时为徽之牧守言荒政、茶盐常平、义仓、役法,皆凿凿可见之施行。牧守虽不能尽用,间有所采。尤留心中朝治乱之故。楼宣献公授舍人,先生贻之书曰:「十月震电,甚异,大防当思所以为宗社久安计,不致以贺词进。」宁宗即位,先生贻徐忠文公书曰:「闻山陵地尚未定,闻大安宫只就南内,又闻新君犹未得躬问寝礼,不审迟疑何故﹖某忧国之念摇摇如悬旌。」又曰:「民命病极矣!水灾甚广,中朝曾作利害事拈出否﹖」又贻陈郎中英仲书曰:「集贤总百官,晦翁侍讲席,诸君子亦次第位乎朝矣,而传闻时政尚犹泮涣。事固不可以骤,然今日诸贤,大约回护之功多,而诚实之意少,上焉者议论不切事情,下焉者祇欲相安无事,虽有忧国之心,未有善后之机,日复一日,机不再来,甚可忧也。」及闻诸公多求退,先生又贻之书曰:「某不胜杞国野人之忧。若皆相时洁身以退,缓急将谁任﹖」已而朱文公等相继去国,先生叹曰:「吾辈短气矣!」吕忠公南窜,先生贻之书曰:「所冀缉熙学力,不磷不缁,否泰循环,吾道未必终穷也。」盖先生之惓惓世道者如此。初,诸公欲荐,先生皆力止之曰:「是非吾志也。」其后,自礼部尚书尤袤以下,推挽者众,不得已,受之,然不称门生,尝答诸举主书曰:「利欲之移人,孔门自颜、闵之外,如仲弓、子夏、子路、子张之徒皆未免。厥后,士益失己,侥幸于利达者众,而孟轲氏灼见义理之原,欲挽其弊而返之,于是有龙断之喻,墦间之喻,钻穴之喻,所以起天下之羞恶之心,而世莫之听,上之所谓旁求俊彦既丧,下之所谓素位而行又乖,故上则挟富贵以监下,下亦冒廉耻而干上,荐之者既自以为恩于彼,而受者亦以为恩于我,遂使圣人举贤之公道,一变而为干禄之私情。拜爵公朝,谢恩私室,门生恩府之称,自唐以来数百年,名卿大夫亦未能变。岂不曰,人皆有欲贵之心,人应有报德之事,彼既以知己遇我,吾不委己而归之,非人情欤!抑不知古人之事上,苟理义相同则志意交孚,其合也,讲道于一堂,其睽也,晤对于千里,出处用舍,祸福利害,其关节脉理之相应,虽无私情之感,而断金之利,盖有终其身而不忘者。苟其舍是,而必欲委己以露其感恩之状,所举贤邪﹖知己之报,固当不然,见利则逝,见便则夺,而亦何恩之有﹖盖势利之交出乎情,道谊之交出乎理,情易变,理难忘也。」诸举主得书,亦雅重之。迁平阳县,以太守政颇苛,举民病上告,辞严义正,太守为之改容。听断讼狱,人服其平。踰年,自喜曰:「簿书鞅掌,幸不至以劳勚丧本心,蒙杂而着,圣言岂欺我哉!」秩满,通判宜州,未赴,卒,徽之士子祠之学宫。杨文元公尝曰:「元质孝友忠实,道心融明。」袁正献公则曰:「元质平生发于言语,率由中出,未尝见其一语之妄,所谓『有孚盈缶』者。」楼宣献公亦曰:「元质如熙然之阳春。」所著有《诗学发微》、《诗礼讲解》、《广平类■》。(云濠案:史传《诗礼讲解》作于教授新安时,今佚。《文靖集》二卷行世。)淳佑中,赐谥文靖。先生尝自言,朴拙不能文章,然淳佑诏正文体,特举先生文,称其厚重质实,以为世鹄。予求得其《类■》残本,读之,则固德人之言也。五子,曰钘、钲、铣、锴、鐻,皆能传其家学,未尝一毫苟求。钘为沈端宪。铣为杨文元。(修。)
祖望谨案:甬上四先生之传,陆学袁、杨以显达,其教大行,然较蕨年齿资格,则在舒、沈之下。《宋史》作舒沈传,寂寥短简,不足以见其底蕴。梨洲始求得《广平类■》残编,其中有足资考证者,予因据之,别为《舒传》。又近得《定川言行录》,因据之,别为《沈传》。微特《学案》所关,他日有重修《宋史》者,亦将有所釆也夫。
广平类■
成物之道,咸在吾己,我念无亏,精神必契,一或有欠,无限格言,总成虚语,端知为己之学,诚不宜一毫有亏损也。
持敬之说,某素所不取。我心不安,强自体认,强自束缚,如篾箍桶,如藤束薪,一旦断决,散漫不可收拾,理所宜然,夫子教人,何尝如是﹖入孝出弟,言忠信,行笃敬,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此等在孩提便可致力,从事无斁,则此心不放,此理自明。(以上《答叶养源》。)
家庭邻里,荡子弟耳目者不少,所藉以浸灌者,特指授间示之言行规矩,俾观感于精神之妙。(同上补。)
此身不过天地间数十年之物,而昭然理义,盖千古不磨,平时要着明处,不可以数十年之物而失其所谓不磨者。(《与吕子约》。)
本原既明,是处流出,以是裕身则寡过,以是读书则畜德,以是齐家则和,以是处事则当。(《答袁恭安》。)
郡庠规模,只如家塾,日导其良心,俾与圣贤不异,就日用间知简易明白处,与之讲究,勉焉孜孜,不敢责效。(同上,补。)
平时以圣贤经书、前辈议论妆裹作人,自己良心先不明白,一旦处外境不动,难矣哉!(《答刘淳之》。)
书曰:「德惟纯一,动罔不吉。」纯一是心,乃克主善,善为吾主,动静皆应,虽酬酢万事,罔有他适,则向之所谓杂者,自无所容立矣。 不然,虽外境若相宜,而失己殊甚,欲其日新,难矣!(《答赵公夫》。)
宗羲案:广平之集,久不传矣,近得之其子孙。所论常平茶盐、保长、义仓、荒政,皆凿凿可见之行事,而言学者甚寡,则其遗逸者尚多也。今删节一二,亦可以知其大概矣。
(梓材谨案:梨洲所录《广平类■》八条,今以其一条移附《西美传后》,又一条移入《晦翁学案》。又谢山续录二十一条,今移附《沈季文传》后一条,又为罗子有立传一条,又移入《徐陈诸儒》一条。)
《象山行状载》有子、伊川事,鄙意谓,此等未易轻以告人,人情欺蔽,道心不着不知者,徒生矛盾,既知之,彼自能辨。此间尊晦翁学甚笃,某不暇与议,良心既明,往往不告而知,用是益知自反,不敢尤人。(《与杨敬仲》。以下补。)
祖望谨案:此条不无可议,末二句则圣学之至醇者。
某人去国弹章,与所闻皆合,不知此老何事至此﹖随物变迁,学问不见实地,吾侪正自可畏,相与勉进,以坚己道为幸。(《与袁和叔》。)
吾友笔不取科第有余,然所歉不在此,只大本未明,故笔下多□□□□□。
耳根易熟,要须成德为行,乃为实地。(《答杨叔中》。)
与世不偶,此不在他人,更须自反。使在我日用严密,人当自信,若彼此立见,非无我之道。
《六经》旨趣深长,平时学有根源,发之自不可揜。近人欲务新奇,巧于穿凿,轻躁浮露,殊乏器识。(以上《通答都漕》。)
吾兄趋向甚佳,更乞相与切磋,毋逐外,毋守气,反观内省,以充厥德。(《与江司法》。)
平生荷师友箴警,至顽不入处,虽叱骂亦欣受。(《答徐主簿》。)
人之良心,本自明白,特患无所感发。一朝省悟,邪念释除,志虑所关,莫非至善。
爵禄甚轻,名义为重。(以上《与楼大防》。)
穷达外境,无累厥心。(《与黄子耕》。)
良心之粹,昭如日月,无怠惰卤莽之念,则圣贤可策而到。(《与汪清卿》。)
人心易明亦易惰。(《与徐子宜》。)
朋友在利达者,类不满人意,故□官不敢入都。(《□□□□》。)
平生志趣,不敢为矫激事,但觉汲汲于利禄,求荐与夫委身人门,皆中心所不安,故不为。(《答薛象先》。)
好乐贪羡之心扫除不尽,是心终不获与圣贤同。盖天之付与于我者,其良心之粹,无好乐,无贪羡,扩然大公,惟理之顺,圣贤先获我心之同然,故穷达用舍,安于理义之常。(《谢傅漕荐举札子》。)
祖望谨案:先生有《谢荐举启》云:「欲贵,虽人心所同,枉道则君子所耻,苟非其义,而禄以千驷,宁为之范,而不获一禽。故道可为邦,甘居陋巷,人争言志,独乐舞雩,固非矫激以沽名,是乃从容而就义。某质则甚陋,学不自强,尚论古人,虽信有为亦若是,退省终日,欲求寡过而未能。一觇颓风,益乖雅志,富贵是所欲,亦何至求龙断而登﹖妻妾尚知羞,又岂可乞墦间之祭﹖方将辞尊居卑,而辞富居贫,敢意以贤诏禄,而以功诏爵﹖忽蒙特达,莫称奖提,所到未可量,殆使益坚其素履,我心不可转,庶几无负于殊知。若乃私第公朝,古人至戒,门生恩府,叔世鄙辞,既非先进所乐闻,亦岂后生之敢效!」先生不以文自命,然如此骈语,非浮溪野处所能为也。
谢山《广平先生类■序》曰:「舒文靖公之学,得于其妇翁童持之,故杨文靖公高弟也。文靖未成进士,又受业于张公南轩,因求益于晦翁、东莱,而卒业于存斋。四先生之中,莫若文靖之渊源为最博,其行亦最尊。其生平所著《诗说》、《礼说》,皆为经学之宗,《广平类■》则其文也。《宝庆志》云:『嘉定初,朝廷革文弊,选前辈之文以范后学,舒文靖公实冠编首。世知文靖之理学,而不知其文为当时宗仰若此。』当文靖时,巨公元夫甚多,乃以其文冠者,盖其心气和平,而议论质实,足以消诡诞之习俗。尝闻诸清容之言,以为淳熙以后,多窃取《国策》、庄周之词,事遽起而辍,语未毕而更,断续钩棘,荒唐变幻,沦胥而莫能以捄,斯其所以亟取于文靖之文也。夫《行状》称文靖于举主无称门生者,今观其谢荐诸启,皆引古谊以相规,大儒风节,不肯少屈如此,是岂可以区区文字目之哉!」
(云濠谨案:谢山为四先生祠堂碑文云:「广平经术深于《诗》、《礼》,而尤为吾乡说《诗》大宗。」又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一》曰:「舒公广平之在陆氏,犹朱子之有勉斋也,闻人诋朱子者,广平辄戒以不可轻议,则必欲排朱以申陆者,非真有得于陆可知。」
◆象山门人
乡贡舒先生琥
舒琥,字西美,文靖兄也,乡贡进士,共学于陆子。兄弟家居,讲贯若合符契,罔有差别,陆子称其朴茂无他蹊径云。
附录
广平《答刘淳之书》曰:「西美先兄进学之初,亲庭甚喜。先妣未能无疑,一日问曰:『为学仅好,万一饥饿,如之何﹖』曰:『饥饿自当顺受,若不知学,必须陨获失措,寡廉鲜耻,惟知学乃能安于义命,随顺区处,终不至丧身失节。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妣氏闻之,乃释然大喜。」(补。)
舒先生琪
舒琪,字符英,文靖弟也,共学于陆子。家居教授乡曲子弟,亹亹可观,慈湖雅重之。
◆复斋门人(焦、许再传。)
端宪沈定川先生焕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也。父镇东签判铢,尝受业焦氏,以私淑程子之学,里中奉为人师。先生少即潜心经籍,精神静专,未尝鹜于末习。颀而美髯,伟仪观,尊瞻视,音吐鸿畅,试入太学,时师友道丧,学校绝无讲磨之功,先生始一振其弊。临川陆文达公九龄同在斋舍,先生以师礼事之,文达曰:「叔晦挺然任道之资也。」益以取友为急,尝曰:「此天子学校,英俊所萃,当择贤而亲,不可固闭。」有初入学者,告以同游中可为师为友者甚悉。时谓先生开师友讲习之端,得古人相劝为善之义。佥判每对客,先生拱立其旁,或侍酒则竟席不敢却。签判性严,不合意即诲饬之。先生自以资禀刚劲,非所以侍庭闱,疾自砭剂,大书「祭义深爱和气婉容愉色」数字于壁,自观省焉。门人弟子决疑请益者,自远而至,启告简严,初若不可亲,已而昏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师道益尊。授上虞尉,府檄所委,非其义不往,帅亦不敢强。未尝遣吏轻至民家,政声以最着。或传参知龚茂良意,令往见之,卒不赴。调扬州教授,未上,除学录,先是,教官不甚与诸生接,先生以所躬行者淑诸人,旦暮延见,司业不乐也。又言「三舍取士,当参以平日誉望,不当秖决于一试」,司业不以为然,先生持之自如。会充殿试考官,序立庭下,孝宗伟其貌,遣内侍问姓名,而丞相赵雄盛称先生居官匪懈,以讽切其余,忌者滋甚。或谓先生姑营职,道未可行也。叹曰:「道与职岂有二乎!」因发策试诸生,引《孟子》之言曰:「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今赧然愧于中者,可无其人乎﹖」于是闻者俱恨,嗾御史言先生与长官争议,非安静者,宜少裁抑之,以养其器,他日更拔用之,遂外补高邮军教授。居官仅八十日,方会食监中,夷然不惊,叙别而去,谓同事曰:「吾岂不知诡随苟容以取光宠﹖朝夕兢兢,沦胥是忧,故不为也。」初,先生之与司业争也,或谓司业深情厚貌,宜少防之,先生曰:「司业遇我厚,岂敢逆诈哉!」既得罪,乃知下石者不独一人也,而司业与焉。先生曰:「果厚貌深情乎﹖」亦无怨也。充浙东安抚司干官,高宗山陵,有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先生以为「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饮酒自如,安乎﹖」亟言于安抚郑汝谐,即属先生条奏,且荐为修奉官。先生移书御史,谓当先治丧纪,使贵戚公卿之心动,则苃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需索自绝。于是治吏之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岁旱,分赈上虞、余姚,无复流殍。部使者与大帅交章荐,侍从亦请召之,孝宗犹记其风度,曰:「是向为学官,人物甚伟者乎﹖」将用之,而丞相赵雄已去,小人百计思阻之,乃作为朋党论,列图为三,疏士大夫三十四人姓名于下,某已去,某犹在,以为先生所作,欲激众怒而共排之,谤议果喧。有一从臣以百口保其不然,得稍息,而从此不复召矣。改知婺源,三省合前后荐章以闻,诏迁通判舒州。待缺里居,与乡老史文惠王浩、汪庄靖公大猷举行义田,文惠割其竹洲之别业以居先生。寻病,不废读书。垂绝,拳拳以母老为念、善类雕零为忧。丞相周必大闻其讣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先生于辞受取舍尤严。尝游中都,其帅雅知先生,以其贫,欲厚贻之,先生曰:「义不可受,来则难却。」即日出关。故人典方面,赠以金,先生曰:「向也闲居,尝受君赐,今有微禄,不当兼受。」富人欲以女妻先生子,固辞之。永嘉薛象先在太学,颓然众人中,无知之者,先生一见称之,以为学问见地在行辈中无其匹,闻者未信,其后果有盛名。所著有《定川集》五卷。宁宗官其子省曾。理宗赠直华文阁,赐谥端宪。(修。)
宗羲案:杨简、舒璘、袁燮、沈焕,所谓明州四先生也。慈湖每提「心之精神谓之圣」一语,而絜斋之告君,亦曰:「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此心之精神而已」,可以观四先生学术之同矣。文信国云:「广平之学,春风和平;定川之学,秋霜肃凝。瞻彼慈湖,云闲月澄;瞻彼絜斋,玉泽水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祖望谨案:甬上四先生之传陆学,杨、袁、舒皆自文安,而沈自文达,《宋史》混而列之,非也。四先生之遗文,亦惟《沈集》绝不可见,惜夫!
定川言行编(袁正献公所辑。补。)
吾侪生长偏方,闻见狭陋,不得明师畏友,切磋以究之,安能自知不足﹖前无大敌,短兵便为长技,甚可惧也。
学者工夫,当自闺门始,其余皆末也。今人骤得美名,随即湮没者,由其学无本,不于闺房用力焉。故曰,工夫不实,自谓见道,秖是自欺。
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言学。
啜菽饮水,贫寒所不免,惟尽其欢则可。尽欢二字,学者当熟味之。
婴儿戏于亲旁,呼之则至,抚之则悦,了无间隔。学者此心常存,可谓孝矣。
钱尽再来,事几一失,不可复得,李宰相绛之言也。
吾儒急务,立大本,明大义耳。本不立,义不明,虽讨论时务条目何为﹖
学者无以精神凋丧于陋巷偏僻之习。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定川说九条,其末条移入《晦翁学案》。)
附录
袁絜斋状其行曰:「考君生平大节,宁终身固穷独善,而不肯苟同于众,宁龃龉与时不合,而不肯少更其守,凛然清风,振耸颓俗,使时见用,必能震朝廷之纲,折奸回之萌,屹立中流,为世砥柱,亦可为难矣。然世之知君者,如此而已。至于日进其德,骎骎自期于纯全博大者,鲜能知之。君虽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知非改过,践履笃实,其始面目严冷,清不容物,久久宽平,可敬可亲。面攻人之短,退扬人之善,切磋如争,欢爱如媚,古所谓直而温,毅而宏者,殆庶几乎。始居家塾,非圣哲书,未尝诵习,及游太学亦然。尝作诗箴其友曰:『为学未能识肩背,读书万卷空亡羊。」每称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会意欣然忘食,此真读书者,史籍传记,釆取至约。后与东莱吕公伯仲极辩古今,始知周览博考之益。凡世变之推移,治道之体统,圣君贤相之经纶事业,孜孜讲求,日益深广,有足以开物成务者,其可敬也夫!又编言行曰:「君天资高迈,语劲而气充,足以祛人鄙吝之习,养人正大之气。忧国发于至诚,语及时事,常频顣,处心积虑,未尝不在斯世。始予与君还往时,方务记览,耻一不知,日夜劳苦,君为予言:『吾儒之学,在植根本,无妄敝其精神。』予恍然异之。听君议论,宏大平直,坦乎如九轨通衢,而反视予所习者,萦纡缭绕,直荒蹊曲径而已。乃尽弃其旧业,精思一意,求所为根本者,君又为予引之诸师友间,以恢广其所未至。君之成就友朋,而大有功于吾道者若此。」
(云濠谨案:谢山为四先生祠堂碑文云:「定川与东莱兄弟极辩古今,闳览博考。晚年,虽病中不废观书。」)
◆象山门人
征君沈先生炳
沈炳,字季文,端宪之弟也。年未四十,弃去场屋,师事象山,务穷性理。赵忠定公以遗逸荐之,不就,固穷终身。(补。)
附录
舒广平《答季文书》曰:「所示太极说,谓《易》之极即心之极,甚善。人皆有此极,而不自明,无他,私念障之也。」(补。)
谢山《竹洲三先生书院记》曰:「竹洲在鄞西湖之南,盖十洲之一。三先生,沈端宪公暨其弟征君季文参之以金华吕忠公也。史忠定王归老,御赐竹洲一曲,寿皇为书『四明洞天』之阙以题之,即所称真隐观者也。忠定最与端宪厚,故割宅以居之,而征君亦授徒于忠定观中,于是端宪兄弟并居湖上。其时忠公方为吾乡仓监,昕夕与端宪兄弟晤,顾公治在城东,还往为劳。有船场官王季和者,忠公友也,曰:『是易耳。』乃以场木为制船。每忠公兴至,辄泛棹直抵湖上。端宪从水阁望见之,辄呼征君曰:『大愚来矣。』相与出于岸上,或竟入讲堂,讨论终日,或同泛湖上。忠公为诗以纪之曰,『湖光拍天浮竹洲,隐然一面城之幽。中有高士披素裘,我欲从之恐淹留。探囊百金办扁舟,又烦我友着意修。微风一动生波头,飞棹来往倦则休』是也。方端宪游明招山中,忠公之兄成公尚无恙,相与极辩古今,以求周览博考之 益,凡世变之推移,治道之体统,圣君贤相之经纶事业,孜孜讲论,日益深广,期于开物成务而后已,则夫忠公之来,所以商量旧学而证明新得,当不知其若何也。端宪之父签判,故程门私淑弟子,端宪则受陆文达公之传,而征君师文安,其兄弟分宗二陆,《宋史》竟以端宪系之文安门下,误也。端宪尤睦于成公,及其家居,忠公又宦于鄞,切磋倍笃,故沈氏之学,实兼得明招一派,而世罕知之者。
◆舒沈讲友
文元杨慈湖先生简(别为《慈湖学案》。)
正献袁絜斋先生燮(别为《絜斋学案》。)
忠公吕大愚先生祖俭(别见《东莱学案》。)
◆广平同调
博士杨先生琛
杨琛,字献子,奉化人。负器识,富文学,绍熙四年进士。尝为江东提刑司干办公事。经学渊源,鄱阳士多师事焉。拜国子博士,召试馆职。时韩侂冑专政,遂拂袖归,杜口不言时事。端平初,特官其子斯立。(参《宁波府志》。)
◆广平家学(胡、汪三传。)
学士舒先生钘
舒钘,字和仲,文靖之长子,纯仲其弟也。袁正献公尝与先生书曰:「贤昆仲朝夕欢聚,浸淫磨砻,有日新之益,此乃兄弟为友朋也,甚善。更宜日课一经一史尤佳。学者但慕高远,不览古今,最为害事。子路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夫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是虽圣人,于书不敢废,况他人乎。纯仲近读何书,更在贤伯氏程督之耳。」(补。)
祖望谨案:正献公与先生帖,盖在守江州之时。帖尾谆谆劝读书,尝见《延佑》、《庆元志》中。载正献一帖,亦答舒氏兄 弟者,大略与此相同。深戒学者骛高远而不览古今,此是当时为陆学者之习气,正献及之,不一而足,可以知陆学本不如此,及其流弊至于如此,则是傅子渊、包显道之徒有以致之,而杨、袁不尔也,故《延佑志》所载帖,极称慈湖之读书,此帖正可彼此互相证明。陆学精处,正在戒学者之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学者可不戒乎!
舒先生钲
舒先生铣(合传。)
舒先生锴(合传。)
舒先生鐻(合传。)
舒钲、舒铣、舒锴、舒鐻皆文靖子,而和仲之弟。文靖既没,诸子壹遵先训,秩然有伦,相勉以善道,乡党中以为仪表云。(参《袁絜斋集》。)
(梓材谨案:文靖之子有字敬仲。字纯仲者,未知于四先生何当也。)
◆广平门人
博士李三江先生元白(附子以称、以制。)
李元白,字景平,本奉化人,迁居鄞之三江口。其大父佾,烈士也。建炎之难,张俊、刘洪道弃郡走,蒋安义迎降,列城瓦解,佾奋然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人乎﹖」因与董之邵、任戬共起义兵于奉化之泉口。女真兵至,三战三却之,奉化以是得完。事定不言功,而恩赏亦弗及。至先生,始以儒术起。初,受业于蔡文懿公幼学,传其经制之学。已而受业广平。文懿为舍人,以先生上世起兵事闻,进论其功,有诏赠佾修武郎。先生累官至国子博士,深于《诗》、《礼》。其论荒政赈恤,极有条理,皆得之广平者也。三江旧有李朝散祠,盖先生讲学之地,元时尚存。郑真尝言于当事重葺之,而今不可问矣。先生子以称、以制、以益,从弟□伯诲、伯森,皆踵世科,而以称与先生同登第,时人传为佳话。以制尝为徽州教官,人皆称其有广平遗法。
少卿袁晋斋先生肃(别见《絜斋学案》。)
罗先生子有
罗子有,新安诸生之一也。广平与徐子宜书有云:「罗氏子进学不怠,向所得,全是释,今转得甚端的。」(补。)
邓先生梦真
汪先生行简(合传。)
戴先生泳(合传。)
邓梦真、汪行简、戴泳与罗子有皆广平之徒也。广平在新安与慈湖书言:「与学中诸生,自得罗子有、邓梦真、汪行简、戴泳,皆有起发可进。」今皆不可考矣。
◆元英门人(象山再传。)
诸葛先生□
(梓材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五》引吕大愚《游候涛山记》云:「舒元英亦与其徒诸葛生来。元英,广平弟也。」考诸葛氏为越中藏书三家之一,后以其书入四明。《四明志》:「绍熙元年,进士诸葛安节,贯绍兴,与丰宅之同榜。」宅之与元英为同门,嘉定十三年进士。诸葛十朋,安节从子,元英之徒,当即其人。)
◆定川家学(焦、许三传。)
沈先生传曾
迪功沈先生鲁曾(合传。)
别驾沈先生省曾(合传。)
沈先生敏曾(合传。)
沈传曾、鲁曾、省曾、敏曾,并叔晦子。皆业儒,传父业。鲁曾改名木山,用本宗荫为迪功郎。(参《周益公集》。)
(云濠谨案:省曾为端宪第三子,字智甫,官别驾,袁蒙斋尝赠以序,为言端宪之宏智渊识。)
◆定川门人
竺先生大年
竺大年,字耕道,奉化人。性行严重,长于说礼,乡人皆化之,为沈氏之入室也。着有《礼记订义》。杨琪铭其墓。
宗羲案:竺氏先世服田,大年之父竺颀始遣其子从师。他日喜而语舒广平曰:「诸子自得师,粗厉之习,变而为儒雅,暴慢之气,转而为温厚,非曩日比矣。」盖颀之意亦浅鲜矣,而岂知追源学脉者,乃及大年哉!然则,人亦何必羡夫贵仕也。
舒先生衍(别见《絜斋学案》。)
舒先生钘(见上《广平家学》。)
吕先生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舒氏续传
郡守舒先生津
太学舒先生浒(合传。)
舒津,字通叟,文靖之从孙也。登景定三年进士第,迁太学博士,知平江府,弟浒,字平叟,景定八年入太学。通叟读书绩学,平叟清苦独立,皆传其家学者也。(补。)
◆三江门人(象山三传。)
吏部安先生刘
安刘,汴人,居鄞之小溪。以《诗》义冠多士,善清言,三历秘丞郎官。尝为贾相客,而以科名自持,卒不得用。按先生官至吏部,其《诗》学得庆源辅氏之传。(补。)
(梓材谨案:是传本之袁清容《师友渊源录》。谢山《诗话》以先生为广平再传弟子,盖三江门人也。)
王先生良学(别见《深宁学案》。)
◆通叟门人(胡、汪五传。)
州判李霁峰先生洧孙
李洧孙,字甫山,宁海人。师事舒通叟。登宋咸淳甲戌进士第,授迪功郎、黄州司户参军,未上而宋亡。大德六年,为杭州儒学教授,以黄岩州判致仕。人称为霁峰先生。(修。)
卷七十七 槐堂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槐堂诸儒学案(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槐堂诸儒学案表
傅梦泉 (从子)道夫
(从子)正夫(别见《慈湖学案》。)
陈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
(曾潭续传。)
邓约礼 (子)泳
傅子云(见上《象山门人》。)
邓远
傅子云 叶梦得
黄叔丰
张商佐
熊鉴
黄裳
彭兴宗 陆持之(别见《象山学案》。)
詹阜民 喻仲可
顾平甫
利元吉
陈去华
诸葛千能 高公亮
诸葛受之
石斗文
石宗昭 锺颖
石余亨 黄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石氏续传。)
孙应时 史弥坚(别见《慈湖学案》。)
胡衍(见下《崇礼家学》。)
胡拱
胡撙 (子)卫
(子)衍
陈刚
朱桴
朱泰卿
李伯敏
符初
周清叟
严滋
张孝直
饶延年
邹斌 吴渊
吴潜
赵师雍
赵师蒧
包扬 (子)恢
包约
包逊 罗必元(见下《骊塘门人》。)
高商老
孟涣
李云
丰有俊
潘友文
张明之
周良
董德修
危稹 罗必元
罗晋君
柴中守(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欧阳镇 罗晋君(见上《骊塘门人》。)
冯曾
(并北谷讲友。)
吴绍古
章节夫
游元
高宗商
李肃 (子)复(见上《象山门人》。)
李复
徐子石 (弟)元德
晁百谈
王允文
黄
(父文晟。)
黄椿
黄棐
俞廷椿
邵叔谊 (子)鲁子
缪文子
江泰之
徐仲诚
赵子新
丘元寿
□显仲
刘尧夫
(并象山门人。)
危和 罗必元
(骊塘学侣。) 罗晋君(并见《骊塘门人》。)
槐堂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槐堂之学,莫盛于吾甬上,而江西反不逮。如曾潭,如琴山,以及黄、邓之徒,今其绪言缈矣!甬上之西,尚有严陵,亦一大支也。述《槐堂诸儒学案》。(梓材案:金溪学派自吾乡诸家慈湖、絜斋、广平、定川而外,谢山《序录》尽归《槐堂诸儒学案》。严陵一支,自钱融堂而盛。融堂为慈湖高第,故并入慈湖。)
◆象山门人
通判傅曾潭先生梦泉
傅梦泉,字子渊,号若水,建昌南城人。(云濠案:一本作盱江人。)为人机警敏悟,疏通洞达,学于象山。(云濠案:《南城志》云:「尝游陆象山、朱晦庵、张南轩之门。」)自言「少时知举业,观书不过资意见,后因困志知返。」适陈刚自槐堂归,因问象山所以教人者,刚曰:「首尾一月,先生谆谆只言辨志。又言古者入学一年,早知离经辨志,今日有终其身而不知自辨者,可哀也已。」先生私心识之。一日,读《孟子公孙丑章》,忽然心与相应,胸中豁然,尚未知下手处。及见象山,始尽知入德之方,谓刚曰:「陆先生教人辨志,只在义利。尝谓人曰:『人生天地间,自有卓卓不可磨灭者在,果能于此涵养,于此扩充,良心善端,交易横发,塞乎宇宙,贯乎古今。』」象山论及门之士,以 先生为第一,登淳熙二年进士,分教衡阳,士人归之者众,太守亦加礼焉。有一二同官,颇与违言,先生处之裕如也。时陈止斋为漕使,先生与之讲学,止斋心折其言。象山临卒前数日,或自衡阳来,呈先生与周平园论道五书,象山叹曰:「子渊擒龙打凤手也!」宰宁都,邑号难治,先生一化以道,不踰年,俗大变。平园以为有西汉循吏之风。迁清江判,卒于官。所著有《石鼓文》。尝讲学曾潭之浒,学者称曾潭先生。先生性地刚毅,然多偏,自言初见象山,即闻艮背行庭之教。已而,见张南轩于荆州,见朱子于南康,不安于象山之说者十年,及在衡阳乃深信之。先生于朱子尤多相左。象山言其疏节阔目,佳处在此,其病处亦在此。及其卒也,或言其以丧心而死。然真西山跋其行状,谓「先生之卒,县大夫绘像祠于学而祀之。其后四十余年,部使者以其学行闻于朝,有诏建祠于邑之玉虚观侧」,则丧心之言,不足信也。(修。)
附录
张南轩《与朱元晦书》曰:「沣州教授傅梦泉来相见,乃是陆子静上足,刚介有立,但所论学,多类扬眉瞬目之机。子静此病,曾磨切之否﹖亦殊可惧。」(补。)
又曰:「梦泉守师说甚力。此人若肯听人平章,他日恐有可望。」(补。)
宗羲案:陆子之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籍者至数千人,何其盛哉!然其学脉流传,偏在浙东,此外则傅梦泉而已,故朱子曰:「浙东学者,多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相见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然则,此数千人者,固多旅进旅退之徒耳。今传数十人于此,其可睹矣。」
推官邓直斋先生约礼(附子泳。)
邓先生远(合传。)
邓约礼,字文范,本盱江人,以于李侍郎橘园,遂家临川。橘园于陆子为前辈,而论学最契,故先生与其妻弟肃皆师象山,在槐堂中称斋长。有求见象山者,象山或令先从先生问学。登淳熙五年进士,官德化丞,兼摄邑事,葺理凋敝,得民心。象山贻书当路,盛称其治。为温州教授,与叶水心相得甚欢。调常德府推官,卒于官。先生笃于庸行,尝谓人曰:「某得一官,但能少济诸贫困兄弟耳。」象山尝称:「梦泉宏大,约礼细密。」学者称直斋先生。先生尝与同门生利元吉汇建昌自有科举以来进士为题名碑,而请朱子为之记,且言愿发明国家所以教人取士之意,有异于古,欲使学者读之而知所警。朱子甚善其言,因谓:「二君盖皆尝有所学,而得其所贵于己者,但推其说以告于乡之后进,使之因所感发,以求夫古人之所以教者,尽心而有得焉,则声名文字之盛,彼将有所不屑,而况不义之富贵也﹖」说者但见朱子晚年多排象山,然观记中之语,则其以公义相取者,又未尝不在也。元吉,绍熙元年进士。先生次子泳,字德栽,嘉定十三年进士。累官淮西帅幕。措置江防,佐大帅孟珙解齐安围,功第一。历迁刑部侍郎。所至以廉见称。晚年坐累迁谪,自号巽坡先生。群从有名远者,亦师陆子。(修。)
主簿傅琴山先生子云
傅子云,字季鲁,号琴山,金溪人。成童,登象山门,以其少,使先从邓文范,寻晋弟子之位。象山归自京师,先生亦入太学,道相值,共泛桐江,答问如响应。天山精舍成,学者坐以齿,先生在末席,象山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先生代讲。或颇疑之,象山曰:「子云天下英才也。」及出守荆门,使居精舍,象山挚手语之曰:「书院事,俱以相付,其为我善永薪传。」谓诸生曰:「吾远守小郡,不能为诸君扫清氛翳,幸有季鲁在,愿相亲近。」象山尝谓先生骨相寒薄,道虽明,恐不得行。晚奉大对,葛丞相邲期以首先不果,先生曰:「场屋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时人以为名言。主瓯宁簿,决讼必傅经义,人人服之。先生尝作《保社议》,其中言郑康成注《周礼》,半是纬语,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象山最是其言。绍定四年,袁甫持节西江,修明象山之学,为建象山书院,时槐堂高足惟先生在,岿然上座。所著有《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童子指义》、《离骚经解》。抚州守叶梦得,故先生弟子,建三陆祠于金溪,以先生配。(修。)
黄先生叔丰
张先生商佐(合传。)
熊先生鉴(合传。)
黄叔丰,字符吉,金溪人,象山仲兄九叙之。师事象山最久,象山详其及门之士,首傅子渊,次邓文范,次即先生。善学不自发问,每诱致诸生来授学,令其各以疑义前请,而从旁听之。象山知荆门军,先生从之,记所答问之语,题曰「《荆州日录》」。时陈止斋始以漕至,贻书象山论学,而傅子渊亦分教衡阳,先生往焉。止斋初有疑于子渊之言,及先生至,始深信之。象山尝曰:「元吉相从一十五年,最得老夫锻练之力。其前数年方逐外,中间数年换入一意见窠窟,去数年换入安乐窠窟,去近年痛加锻练,始壁立无依傍。」而同门生严松直言先生之学,当出子渊之上。先生诸寮张商佐,字辅之;周清叟,字廉夫;熊鉴,字□□,俱师象山,而廉夫所记《陆子语录》最佳。(修。)
郡守黄先生裳
黄裳,字符吉,宁德人。少有奇节,师事象山。应淳熙二年武举,魁南宫。三历郡守,俸入多以给亲旧。任子恩,必先其兄之子而后己子。
(梓材谨案:梨洲原本,此下有「不自发问」、「与陈上斋讲学」、「象山锻练」等语,皆属金溪黄元吉事,盖因其同字「元吉」而误。)
彭世昌先生兴宗
彭兴宗,字世昌,金溪人。受业槐堂文安,令其教授诸子,称其有法。淳熙十四年,文安奉祠归家,先生登应天山,乐之,因为建一精舍,以居文安,即所谓「象山」者也。文安既卒,先生以丙辰访朱子于家。问其何故而来,先生以书院颇少书籍,因购书故至此。朱子曰:「紧要书亦不须几卷,某向来爱如此,其后思聚者必散,何必役于物。」自文安论心以来,议者多以为不讲读书之功,然朱子告先生语,却合文安之旨,世人不尽知也。先生之行,朱子又赠之以诗曰:「象山闻说是君开,云水参天瀑响雷。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以时方严党禁也。(修。)
祖望谨案:刘季章尝言告子是孟子弟子,世昌曰:「孟子于弟子皆姓名之,告子独称子,盖同时著书之人。」象山于告子之说,亦未尝深非之。而或有省处,考亭谓其满腔子是禅,盖以此,则先生晚年亦为朱学矣。
知州詹默信先生阜民
詹阜民,字子南,(梓材案:先生号默信,见其门人《喻可中传》。)遂安人。累官宗正寺丞,兼驾部郎中,知徽州府。先生初见象山,象山言:「后世学者,溺于文义,知见缴绕,蔽惑愈甚。」先生退而尽屏诸书。后来疑其不可,问之,象山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他日侍坐,象山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先生遂学静坐,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拟质象山,象山曰:「子何以束缚如此﹖」乃自吟曰:「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岂不快哉!」先生释然。
附录
陈北溪《答赵季仁书》曰:「象山本得自光老,(道光,号佛照。)今杨、袁门下,多是引接僧道等人来住,以为觉者甚多。此间九峰僧觉惠者,詹、喻、顾皆以其得道之故,与之为朋。詹悟道时,尝谓他证印法门传度从来如此。然则,此一家学问,分明是空门宗派,纵待说得精微玄妙,不过是弥近理而大乱真。」(补。)
祖望谨案:子南以淳熙六年侍学于陆子,自言初见请教大旨,以当识义利公私之弊。又案:子南尝从张南轩游,以所类洙泗言仁者察之,终不能仁,及见陆子,始解。然子南所言,渐近顿悟,绝类慈湖遗书中语,是乃陆子之学所以招后人之议者。
县丞利先生元吉
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文安高弟也。(梓材案:先生绍熙元年进士。互见《邓直斋传。)佐邑金溪,文安子伯微将师事之,先生谢不敢。(参《魏鹤山集》。)
陈先生去华
陈去华,广中人。象山问之寻常与点一段,如何理会,答以理会未得。屡问,屡答如前。象山强之,说曰:「三子只是事上着到,曾点却在这里着到。」象山诘之曰:「向道理会不得,今又却理会得。」从此顿有省。自叙「听话一月,前十日听得所言皆同,后十日所言大异,又后十日与前所言皆同」,因作十诗而别。是时,广中皆得南轩之教,谓之南方之学,先生归而变之,学人谓之北方之学。
进士诸葛诚之先生千能
诸葛受之先生□(合传。)
诸葛千能,字诚之,会稽人。淳熙进士。以干道八年见陆子,遂学业焉。先生尝 以书贻朱子,论曹立之墓表事,欲解两家之争。先生有兄字受之,佚其名,亦师陆子。同邑胡达材,亦以干道八年侍陆子,称其资质甚美,天常亦厚。及其问学,以为若有神明在上、在左右,则陆子非之。(修。)
宗羲案:诸葛诚之问学于朱、陆,二家相难,诚之以学徒竞辩为非,言之于晦翁,亦怅然其言也。象山言诚之嗜学甚笃,又有筋力,朋友间尤所赖者。
(梓材谨案:谢山为《俞默翁传》云:「山阴胡达材兄弟亦师象山,而诸葛诚之往来诸儒之间。」又《奉临川帖子二》明言诸葛诚之非陆子之徒,而其修传云云,盖据《象山年谱》而言。)
附录
□□□曰:「诚之资质确实,有志世故,心实爱之,但恐未免为才使。」(补。)
又曰:「诚之明决有力,向来良得其助,但义理尽少涵泳,辞色间多与人忤。」(补。)
又曰:「诚之诚长进,但向来相聚,见其病多在矜之一字,尝力告之,若不痛于此下工夫,则思虑虽亲切,终必失之。」(补。)
知军石天民先生斗文
石斗文,字天民,新昌人也。隆兴进士,临安府学教授。史丞相荐其学行,迁枢密院编修。上书论曰:「朝事譬之千金之家,必严大门,以司出入。一旦疑守者而创开便门,不知其私之滋,甚于大门也。」知武冈军。(补。)
侍从石应之先生宗昭
石宗昭,字应之,新昌人,与兄斗文同问学于朱、吕、陆三氏之门。初为象山所喜,复感于异说,而祭东莱之文以为「石火电光,是区区者之不足恃」,象山见之,骇其迷缪,寻先生异时书问一束封之,题曰「石应之公案」。已而会于临安,以公案示之,先生欲持去,象山曰:「不可。观足下神思,今不能办此。此书非吾相对剖决,亦长物耳。」以进士第授无为军教授,积官至侍从。象山谓高宗商曰:「观应之容貌言论,与曩者判若二人,今遂居台阁,益令人怜之耳。」
祖望谨案:石应之由秘书正字直华文阁侍御史,公揆孙也。公揆以劾秦桧废,然尝攻伊川之道。
判军孙烛湖先生应时
孙应时,字季和,余姚人也,学者称为烛湖先生。父介,胡宗伋高弟,以古道着,所称雪斋先生者也。先生八岁能文,师事象山,以进士尉黄岩。朱子持常平节,一见即与定交。任满,士民欲置田宅留居之,辞不受。丘忠定公帅蜀,辟先生以行。是时,吴氏世将,蜀人畏之。会吴挺疾忠定,遣先生视之,以觇其军情。挺盛有所赠,先生辞不受,归告忠定曰:「挺行且死,然其子曦必叛,宜因其死,遣统制权领其军,而檄总领杨辅兼利州安抚以节制之,别选将才,以革其世将之弊。」忠定然之。及挺死,如其策。知常熟县,已代矣,太守以私憾捃摭之,谓其负仓粟三千斛,其实前令积逋也,士民争担负为偿,而太守愈不喜,竟坐贬秩。寻起判邵武军,未赴卒。其后,吴曦复入蜀,竟叛。朝臣讼言先生问学深醇,行谊修饬,见微虑远,能为国家弭患,请录其后。诏补其子下州文学。先生家门雍睦,合膳同居,所称「世友堂」者也。(修。)
宗羲案;季和问学于朱、陆之间,而所师者则陆也。
附录
季和改常熟令,大兴教化,立子游祠,朱子记之,以为武城弦歌之化,复见于今。
季和以干道八年见陆子,其后亲诣槐堂受业,亦尝问学于朱子。
中散胡达材先生拱
胡拱,字达材,东浙人。象山言:「其资甚美,天常亦厚,但前此讲学,用心多驰骛于外,而未知自反。」
(梓材谨案:姚江《胡氏谱》载,先生为绍兴壬午乡举,赠中散大夫。)
提举胡崇礼先生撙
胡撙,字崇礼,达材之弟。质性类于其兄,孙烛湖称:「其天资如古人,乐善急义若嗜欲。」官至浙西提举茶盐司干办。二子:卫,衍。(修。)
教授陈先生刚
陈刚,字正己,盱江人。(云濠案:一作建昌之欧江人。)以进士官教授。初见象山而归,傅子渊问之,先生曰:「先生谆谆只言辨志。」象山言「涵养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先生不以为然。象山曰:「足下才气迈往,而学失其道,凡所经营驰骛者,皆适以病其心耳。」晦庵谓学者曰:「象山之喜正己者何事﹖」叶贺孙曰:「喜其有才。」
祖望谨案:正己早与刘淳叟同师陆子,甚称许之。已而先生游浙中,师同甫,又师东莱,陆子贻止斋书,叹其半涂异志,慕用才术者也。朱子亦深不喜之,言其轻薄资质,本自劳攘,又为同甫、伯恭教以权数,其叛陆子,于诸人为最甚。其录象山论学之语示人,谓颜子悟道,后于仲弓;孟子无如告子何;《易系辞》决非夫子作。朱子谓正己甚乖,盖即讥其轻薄之习。今观《陆子集》中,全无此等议论。
朱先生桴
朱桴,字济道,金溪人,与其弟亨道泰卿,年皆长于象山,而师事之。先生言「象山所以诲人者,深切着明,大概是令人求放心,不复以言语文字为意。其有意作文者,令收拾精神,涵养德性,根本既正,不患不能作文矣。」一日,问「自见先生后,临事惟恐有失,反不能如前之勇决」,象山曰:「子即今自立,正坐拱手,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歉阙!」先生尝与象山、亨道同与鹅湖之会,亨道以元晦不能无我,不能如伯恭之虚中也。
附录
朱济道力称赞文王,象山谓曰:「文王不可轻赞,须是识得文王,方可称赞。」济道云:「文王圣人,诚非某所能识。」曰:「识得朱济道,便是文王。」
朱先生泰卿
朱泰卿,字亨道,金溪人,与其兄济道,偕事象山先生。尝从鹅湖之会,谓「朱子欲人先博览而后返之守约,象山欲先发明其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此不合,然发明之说,未可诬也。元晦见二诗有不平语,似未能无我。」又曰:「伯恭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其意甚善,然伯恭盖有志于此,谓自得,则未也。」先生之言,在象山弟子中,盖亦铮铮者,视济道当过之。然直言东莱未能自得,亦似乎易其言。先生之自得者,其已足与东莱角乎﹖象山弟子坐累在此。(修。)
李好古先生伯敏
符先生初(合传。)
李伯敏,字敏求,一字好古,高安人也。少时尝与其宗人交讼于官,刘静春清之见之,为说《易》之《讼》、《家人》二卦,先生瞿然,即以讼赀市程《传》归,遂为学者。先生又尝以书通问朱子,朱子答云:「向来见陆删定所闻如何﹖若以为然,当用其言,专心致志,庶几可以有得,不当复引他说以分其志。若有所疑,亦当且就此处商量,不当遽舍所受而远求也。东问西听,以致皇惑,徒资口耳,空长枝叶,是以有问而未敢对也。」先生得书,遂终身为象山之学,不复名他师。同时有符初者,字复仲,盖符叙之族人也,亦师象山,而以书问朱子,答云:「见陆丈回书,其言明当,且就所持守,自见功效,不须多疑多问,却转迷惑也。」(修。)
宗羲案:敏求问下手工夫,象山曰:「能知天地之所以予我者,至贵至厚,自然远于非僻。」敏求曰:「非僻未尝敢为。」象山曰:「此是硬制将来,甚费力。」敏求曰:「以今年较之去年,殊无寸进。」象山曰:「当为者,有时而不能为,不当为者,有时而为之,此是不长进。若泛然求进,不过欲以己先人,此是胜心。」他日,谓敏求曰:「吾友近来精神都死,却无向来亹亹之意,不是懈怠,便是被异说坏了。夫人学问,当有日新之功。今吾友守定,如何得活!」敏求由是精进。尝有诗云:「纷纷枝叶漫推寻,到底根株只在心。莫笑无弦陶靖节,个中三叹有遗音。」象山首肯之。
附录
问伯敏云:「作文如何﹖」伯敏云:「近日读得《原道》等书,犹未成诵,但茫然无入处。」先生云:「《左传》深于韩、柳,未易入,且读苏文可也。此外别有进否﹖吾友之志要如何﹖」伯敏云:「所望成人,目今未尝敢废防闲。」先生云:「如何样防闲﹖」伯敏云:「为其所当为。」先生云:「虽圣人不过如是。但吾友近来精神都死,却无向来亹亹之意,不是懈怠,便是被异说坏了。夫人学问,当有日新之功,死却便不是。邵尧夫诗云『当锻练时分劲挺,到磨处发光辉。』磨锻练,方得此理明,如川之增,如木之茂,自然日进无已。今吾友死守定,如何会为所当为﹖防闲,古人亦有之,但他底防闲,与吾友别,吾友是硬把捉。告子硬把捉,直到不动心处,岂非难事﹖只是依旧不是。某平日与兄说话,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是自家有底物事,何尝硬把捉﹖吾兄中间亦云有快活时,如今何故如此﹖」伯敏云:「固有适意时,亦知自家固有根本,原不待把捉,只是不能久,防闲稍宽,便为物欲所害。」先生云:「此则罪在不长久上,却如何硬把捉﹖种种费力,便是有时得意,亦是偶然。」伯敏云:「却常思量不把捉,无下手处。」先生云:「何不早问﹖只此一事,是当为不当为。当为底一件大事不肯做,更说甚底!某平日与老兄说底话,想都忘了﹖」伯敏云:「先生常语以求放心立志,皆历历可记。」先生云:「如今正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也,若果能立,如何到这般田地!」伯敏云:「如何立﹖」先生云:「立是你立,却问我如何立!若立得住,何须把捉﹖孔门惟颜、曾传道,他未有闻,盖颜、曾从里面出来,他人外面入去。今所传者,乃子夏、子张之徒,外入之学。曾子所传,至孟子不复传矣。吾友却不理会根本,只理会文字。实大声宏,若根本壮,怕不会做文字!今吾友文字自文字,学问自学问,若此不已,岂止两段,将百碎。」问:「近日日用常行觉精健否﹖胸中快活否﹖」伯敏云:「近日别事不管,只理会,我亦有适意时。」先生云:「此便是学问根源也。若能无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何患不成!故云,君子以自昭明德。古之学者为己,所以自昭其明德,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心即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何尝滕口说!」伯敏云:「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先生云:「如吾友此言,又是枝叶。虽然,此非吾友之过,盖举世之弊。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伯敏云:「莫是同出而异名否﹖」先生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滕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此盖随吾友而言,其实不须如此,只是要尽去为心之累者。如吾友适意时,即今便是『牛山之木』一段,血脉只在仁义上。所以令吾友读此者,盖欲吾友知斧斤之害其材,有以警戒其心。『日夜之所息』,息者,歇也,又曰生息,盖人之良心,为斧斤所害,夜间方得歇息。若夜间得息时,则平旦好恶,与常人甚相远。惟旦昼所为,梏亡不止,到后来夜间,亦不能得息,梦寐颠倒,思虑纷乱,以致沦为禽兽,人见其如此,以为未尝有才焉,此岂人之情也哉﹖只与理会实处就心上理会,俗谚云:『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又曰:『狮子咬人,狂狗逐块。』以土打狮子,便径来咬人,若打狗,狗狂只去。理会士圣贤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说与人,如何泥得。若老兄与别人说定,是说如何样是心,如何样是性、情与才,如此分明说得好,地不干我事,须是血脉骨髓理会实处始得。凡读书皆如此。」又问养气一段,先生云:「此尤当求血脉,只要理会『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吾友适意时,别事不理会时,便是浩然。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盖孟子当时与告子说,告子之意,『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外面硬把捉底。要之,亦是孔门别派,将来也会成,只是终不自然。孟子出于子思,则是涵养成就者,故曰『是集义所生者』。孟子之言,大抵皆因当时之人,处己太卑,而视圣人太高。不惟处己太卑,而亦以此处人,如『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之语,可见不知天之予我者,其初未尝不同;如未尝有才焉之类,皆以为才乃圣贤所有,我之所无,不敢承当着,故《孟子》说此乃人人都有,自为斧斤所害,所以沦胥为禽兽,若能涵养此心,便是圣贤。读《孟子》须当理会他所以立言之意,血脉不明,沈溺章句,何益!」
伯敏云:「伯敏于此心能刚制其非,只是持之不久耳。」先生云:「只刚制于外,而不内思其本,涵养之功不至。若得心下明白正当,何须刚制﹖且如在此说话,使忽有美色在前,老兄必无悦色之心。若心常似如今,何须刚制﹖」(并《象山语录》。)
周先生清叟
周清叟,字廉夫。(云濠案:一作周廉夫,字清叟,黄元吉叔丰之僚也,同师象山。)所记象山语,多论《书》、《易》。其祭象山文有云:「天为斯文,乃至先生。指学者之膏肓,示入圣之门庭。不缴绕而支离,诚坦然而可行。暴之以秋阳之白,濯之以江、汉之清。继孟子之绝学,舍先生其谁能。」
县丞严守轩先生滋
严滋,字泰伯,临川人。端重明敏,象山尝曰:「始吾闻泰伯贤,今观其气象,听其谈论,乃可与适道者。」累举进士不第,尝着十论,叩阍言事,不得用。郡守礼请为学正,大新讲舍,属同平园记之。晚主彬阳簿,调县丞。嘉定八年,列状请于本州岛,以象山谥法为言,卒得赐云。所著有《寄松■》、《守轩草录》、《东征杂着》。(修。)
附录
象山言:「泰伯只是好胜,见一好事便直前。余以为,即做得亦不是,事好,心却不好。」
林梦英,字叔虎,一字子应,大父自闽清徙临川。先生与象山年相若,而笃信其学,遂师事之。登淳熙二年进士,授祁阳簿,再调衡州法曹,所至整饬严明,为部使者及郡守所知。每遇改官,五剡俱集。知武陵县,大修学宫教士。太守尝延至郡庠讲学,诲诸生曰:「今之士,涉猎以为博,组绘以为工,沦胥陷溺,本心日丧,何学之云。」闻者感发。通判靖州,讨平洞蛮。知武冈军,未上,退居城西金石台,建楼藏书,倘徉其间。薛叔似辟为安抚司参议官,甫六月,随司罢归。召除国子监丞,迁宗正丞,权工部郎,又迁秘书丞,权司封郎。奉祠归,年踰八十,学者称山房先生。(修。)
张先生孝直
张孝直,字英甫,临川人。性孝友,恬于利欲。师事象山,穷理最密。其于先儒经学,心有未安,虽伊洛诸儒议论,亦不肯为苟同。晚年与章节夫齐名,蔡介轩亦重之。(梓材案:蔡介轩疑是蔡久轩,传写之■。)卒年七十七,所著有《周易》、《诗》、《书》、《语》、《孟》、《中庸口义》五十余篇,又有《要言浑象原意》、《 杂诗》等藏于家。(修。)
隐君饶止翁先生延年
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彭原人,家临川。魁岸倜傥,初师文达公子寿。继师象山,尝称其开豁有力量。先生淹贯经学,旁究律历、方舆、技数之书,真西山极重之。隐居不仕。值岁歉,谷价翔涌,先生以钱米和籴,指天自誓:「谷价定于此矣。」捧斗概量,以米中钱数为准。时斗米百钱,而先生所得仅六十五,遂为定价,乡人德之。太守欲荐于朝,固辞而止。绍定三年,以避寇难卒于金陵。(云濠案:梨洲原本云:「明烛焚香,趺坐而逝,年八十一。」)讣至,太守为位于寺,哭之。魏华甫题其石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修。)
司石邹南堂先生斌
邹斌,字俊甫,临川人。博记敏识。初受学于李德章。陆氏门墙之盛,自德章师文达公复斋始,而先生为德章高弟。寻得邓名世《春秋学》,尝应省试,士多未省汶阳田所由失,先生曰:「阳虎居郓,入于讙以叛,遄以奔丧,经不书,讳之也。」一日,见象山问平日何学,以求放心对,一语契合。鹅湖之会,先生从行。登嘉定四年进士,授德安司户。黄干守汉阳,贻书叩所学,答曰:「人能识《孟子》第一义,然后可以死见象山而不辱其门。」制使使经理三关,措置有方。初,开禧间,金犯应城,进士陆桂迎降之,邑免于屠,会宣司补官事觉,先生以《春秋》诛心之法定其罪。至决鱼湖讼,平汉阳狱,皆当人心。制使欲荐之,留于幕府,辞曰:「制使性刚,某亦性刚,恐不相容。」漕使吴柔胜命二子渊、潜往师之。丞耒阳武冈,有冤狱,辞连州县,先生勘契咸服,辜人称神明。袁蒙斋甫作象山书院,欲延先生主其事,以老病辞。端平更化,赵汝谈荐之,有旨都堂审察,不赴,除岳祠致仕。所居南堂,藏书万卷,陆子之门称多学者,秖先生一人而已。有《南堂■》,学者称南堂先生。(修。)
直阁赵先生师雍
赵先生师蒧(合传。)
赵师雍,字然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进士。(云濠案:《台州府志》:「然道官至朝议大夫、直宝章阁。」)与弟师蒧,字咏道,俱师陆子,亦兼学于朱子。先生尝言:「诸公伤于著书,而其心反有所蔽。」意指朱子。陆子闻而非之,以为「必其心先有蔽,而言之蔽因之,故敢于著书,岂可言因著书而反蔽其心」。陆子卒,先生致书朱子,言惜不及见两家论辩有所底止。朱子答之,有「敝帚千金」之语,盖亦讽之。先生兄师渊,字几道,即为朱子修《纲目》者。弟师夏,字致道,则朱子孙也。近作《考亭渊源录》者,目先生为叛徒。据先生之学,原是陆子分位多,然其于朱子,不过意见不尽合,今置之胡纮、傅伯寿之列,则缪矣。(修。)
包克堂先生扬
包先生约(合传。)
包先生逊(合传。)
包扬,字显道,号克堂,南城人。(云濠案:一作建阳人。)兄约,字详道,弟逊,字敏道,皆师象山。初,先生在南丰时,尝诋朱子,有「读书讲学,充塞仁义」之语。朱子以告象山,象山亦大骇,答以「此公好立虚论,须相见时,稍减其性」。后遗先生书,责其怪。及象山卒,先生率其生徒,诣朱子精舍中,执弟子礼。蔡季通之贬也,朱子将为经营,先生以福祸已定,不必徒加劳攘,朱子善之。然先生尝葺朱子语为四卷,今多载入《语类》中。其间有先生平日之言,托于朱子,如所载胡子知言一章,以书为溺志之大者。后黎靖德编朱子语,始削去之。象山尝曰:「某何尝教人不读书。」故一闻先生在南丰时之语,斥之不遗余力,而先生少时之见,埋藏八识田中,且欲以诬朱子,是真陆氏弟子之失传者,固宜后世之人直言文安师弟以读书为大禁也。敏道喜谭禅,见《刘后村集》。(修。)
宗羲案:包显道、详道、敏道同学于朱、陆,而趋向于陆者分数为多。
州守高先生商老
高商老,括苍人。登进士第,历官至抚州守。刻《象山集》并其兄《复斋集》于郡学。自言:「尝从象山游,颇自奋励。今老矣,学不加进,然而默识心通,岂欺我哉!」初,先生知宜兴县,时朱子社仓之法新奉诏施行,间有应者,莫能远也。先生实始为之,而治故渎,疏积水,以防水旱;新县中社稷之位,并作风雨雷师于其侧,以虔祀事;又修学宫,籍闲田,以为廪,斥长桥僦金以附益之。朱子皆为之记。又称其能教人从事于为己之学,而不汲汲乎夸多■靡之习,以追时好而取世资,盖亦深许其学也。先生守抚州时,尝辟黄干为清江令云。(修。)
通判孟先生涣
孟涣,字济父,自澶渊徙临川。淳熙二年进士,授徽州教授、淮西总所干官,知华容县,通判阳州,知荆门军,奏罢马梁、历口、新店三税务,蠲削浮征,人皆德之。再知饶州,除仓部员外郎,不赴。除广东提举,迁运判,调奏利民五事,皆见施行。官未满,乞纳禄奉祠卒。先生性孝友,执丧三年,虽有疾,不敢饮酒食肉;田庐逊诸弟;外舅芮氏无嗣,族人分其赀,留以待先生,先生曰:「此芮氏物,吾何与焉。」居官未尝饰厨传,以公清方正见称。先生少学于临汀杨方,又学文于莆田刘夙兄弟,长师象山。(补。)
李先生云
李云者,兴国人也,将家子。少时,欲合数百人为盗,一日,见象山,翻然自悔,遂请业焉。亦尝往见朱子,朱子以书告象山曰:「李子诚不易知向学,但亦渐觉好高。鄙意且欲其着实,看得目前道理事物分明,将来不失将家之旧,庶几有用。若便如此谈玄说妙,却恐多无所成,反坏其天性,气质却未必如乃翁,朴实头地,无有许多劳攘也。」先生复见用于毕再遇帐下,称良将。其家祠祀象山,以报其成就之恩。(补。)
军帅丰先生有俊
丰有俊,字宅之,鄞县人。学于象山。先生常游酒家,偶见小妓,疑其为故人女,累目之。酒罢,女入曰:「丰官人识妾否﹖」诘之,果故人女。先生曰:「子且需之。」先生与临安尹有契,明日以告之,曰:「吾仅有钱百千,从公更贷二百千,以为嫁费。」尹嘉其谊,即召入府,厚具嫁。尹即王宣子佐也。(补。)
谢山跋《丰宅之传》曰:「四明诸志俱不为丰吏部立传,秖《上虞志》有之,然不能具其颠末。吏部为槐堂高弟,而传不言其承学统。其赎孤女事,见《行营杂录》,而传不言其笃行。案后村《哭吏部》诗曰:『江表依公稍自强,讣闻朝野共凄凉。纛移北府兵皆散,笳返西州宅已荒。』又曰:『康时才业未全伸,晚建油幢白发新。畚土为城尘满面,握拳犹战胆通身。』则吏部由京朝官出守藩时,盖开禧、嘉定之间,江、淮方有兵事,而吏部盖有勋绩者也。其《梦吏部》诗曰:『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败兵。天夺伟人关气数,时无好汉共功名。』又曰:『朝给赙钱方掩骨,家无余帛可为衾。』然则吏部之节壮矣,其廉又可知也。他日当博访其事,附之《宋史》。」
提举潘先生友文
潘友文,字文叔,金华人,德鄜畤之从子。象山称其「慈祥恳恻,一意师慕善人,服行善事」。嘉定中,官至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先生亦尝贻朱子书论学,有「不敢向外驰求,不作空言解会」之语,亦槐堂之教也。(补。)
张先生明之
张明之,字诚子,贵溪人,世居龙虎山中。父琬,为高宗扈从劳臣,先生其四子也。先生之母周氏,为陆氏中表兄弟,故先生从象山。先生有才气,象山尝贻书,谓其乡人有断断不可志禄勋之意,虽不必学为乡原,而迫切纠急之失,所当戒云。(补。)
进士周先生良
周良,字符忠,南城人。嘉定七年进士。其师象山最久,象山谓其「心志专诚,故与言者必有感动;行检严整,故与处者必有绝行」。应天山书院既成,象山《与彭兴宗书》曰:「世昌相信之意甚笃,鄙意每欲世昌降意与元忠讲切。元忠之学固未可谓便是,然其笃实躬行之日久,有非泛泛所能及者。其所长处,如某亦就而取决焉,世昌未易轻之也。」先生亦尝问学于朱子,所谓把持此心,一念忽生,则此心反为所引去者也。平时尤与罗枢密点善。(补。)
隐君董心斋先生德修
董德修,字仲修,乐安人也。三赴漕试不第,遂绝意仕进,曰:「吾族自有显庸者矣,何必入官!」隐居力学,终日静坐,潜心理窟,从之游者,多有成就,学者称曰心斋先生。(补。)
知州危骊塘先生稹
危稹,字逢吉,临川人。旧名科,淳熙进士,孝宗更名稹。历知潮州、漳州卒,学者称为骊塘先生。尝游陆子之门。陆子尝问学者曰:「有自信处否﹖」对曰:「只是信几个『子曰』。」陆子徐语之曰:「汉儒几杜撰『子曰』,足下信得过否﹖」学者不能对。问曰:「先生所信者若何﹖」曰:「九渊只是信此心。」骊塘叹曰:「学子所对所问亦佳,只是象山又高一着。此老极是机辩,然亦嫌其近于禅也。」(补。)
祖望谨案:骊塘此言,则晚年非纯为陆子者。
(梓材谨案:《万姓统谱》言:「先生以诗名著,历屯田郎官。上言国家治乱之故,忤用事者,出知漳州。后归与乡老为率真会。所著有《巽斋集》。蟾塘和,其弟也。」又案:谢山《札记》有骊塘说一条,今移入《龙川学案》。)
干办吴先生绍古
吴绍古,字子嗣,安仁人也。从象山游,任茶盐干办官。(补。)
(梓材谨案:先生创斋,象山与之书云:「草庐在二池之间,欲名以『濯缨』,当为书之。其一池曰『浸月』。」见《象山年谱》。)
章从轩先生节夫
章节夫,字仲制,学者称从轩先生,临川人。从陆子在象山中,终日不倦,以夜继之,陆子尝勉以「硬竖脊梁,深造远到」。先生尝取朱、陆辞异旨同之处,集而疏之,名曰《修和管见》。晚年,从学者益众。著书数十万言,皆发明诸经之旨。盖自朱、陆争辩以来,陈止斋、叶正则皆尝欲调和之,卒莫能得,先生之书,实为赵东山诸人之祖。(补。)
县丞游先生元
游元,字淳夫,抚州人,直秘阁经之曾孙。为人外和易而中介特,读书必求古人用心之所在。尤深于《易》,尝读《坎卦》有契,几忘寝食。服膺象山之学,论议平实,为文健赡。以进士主安化簿,摄邑事,以理学训士子,议减泉司铁课以利民。邑邻溪洞,凡讼关风化,必恳恻开谕,令其愧服。调县丞,以长子銮主南岳祠,就养卒。陆氏门人自傅、邓诸子而外,以邹南堂、章从轩与先生为着。(补。)
教授高先生宗商
高宗商,字应朝,浙江人也。干道八年侍学,尤与杨敬仲、舒元宾相契。常任邕川教授。朱子《与詹元善书》曰:「高教授所留意学校甚善,渠从子静学,有意为己,必能开导其后。」先生以讲义寄示朱子,朱子谓其「发明深切,远方学者,得所未悉,必有感动而兴起者。然但可谓初学一时之计,当更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养玩索工夫,弗使流于欲速助长之病。」先生之官邕川,杨敬仲方在浙西,盖淳熙十年以前也。其官阶所至未考。(补。)
教授李仲钦先生肃
李先生复(合传。)
李肃,字仲钦,橘园侍郎浩之子。其先世自南城徙临川。橘园在高、孝两朝为名臣,然最服象山之学。象山少年无意应举,橘园力劝,始以《周礼》应试。先生少读《史记》至晏子御者,曰:「以富贵骄人者,虽妻子亦笑之邪!」人服其识。登淳熙八年进士,授汉州司户,摄理掾狱,以平反称。调江西运使帐司,秩满,例有送还钱,却不受,当事因以廉吏举,先生笑曰:「是足为廉乎﹖」监文思院中门,调衡州教授,训士谆至,斋舍无所容,则辟武侯祠以居之。子复,字信仲,亦随其父学于象山。(补。)
知州徐先生子石(附弟元德。)
徐子石,字劲仲,临川人。性简易,力学,尝听象山讲集义义袭之说,具有省发。与范应铃为文字交。登庆元五年进士,主闽簿,再调鄂州录事参军。讲边防,着《外治论》十三篇上之。授西外宗教,改知溧阳,判光州,荐统领万文胜可用。逆全寇淮,欲窥浮、光,先生与太守严备,贼不敢犯。知贺州,陛辞,极言保邦防边之要,上首肯,改干办诸司审计,丐外,得沣州而卒。先生视货利若有所浼,不以窭贫少有所动。其居室壁间,无非前辈训戒之词。所著有《西铭章句杂着》。弟元德,字静甫,学于其兄,宝庆二年进士,汉梁令。(补。)
知军晁先生百谈
晁百谈,(云濠案:《西江人物志》作伯谈。)字符默,临川人,太中大夫咏之曾孙。深于《春秋》。登淳熙二年进士,授吉州教授。周平园称其文,主管官告院,时权臣开边,先生轮对,言「内修不可忽,大举不可轻,当举刚正士以强本朝」。丐外,知南康军,陛辞,犹以除戎器饬边备为言。至郡,适旱蝗后,首罢科率之令,贵粟薄征,民无流徙。会奉祠,杖屦游庐阜,赋诗集为《归田杂着》。再起知道州,叹曰:「吾尝慕元结为舂陵,当使万物吐气,惜老矣,恐不能践斯言也。」入仕籍四十年,家无余财。有《带川集》二十卷。先生学于象山,其授受言论不可考。(补。)
进士王先生允文
王允文,字文伯,丰城人。干道中进士。从象山游,尤为彭子寿所知。尝介之于杨诚斋,示以所作《虞雍公碑》,有「谅彼高宗」之语,先生引诗「谅彼武王」正之,诚斋谢曰:「一字之师也。」子寿以论韩侂冑死贬所。嘉定初,先生袖谏章谒楼攻媿于京师,具札吁,攻媿为请于上,得邀赠恤,时人义之。有《栖碧类■》。(补)
黄先生(父文晟。)
黄先生椿(合传。)
黄先生棐(合传。)
黄,字达材,南丰人。其父文晟,笃学高行,当世称壶隐先生,尝与象山通书论学,故先生与其弟椿,字康年,棐,字彦文,并学于象山。先是,壶隐尝得李延平所授《朱子讲义》,钞成一卷,其后先生请朱子跋之云。彦文最为陆子所称,尝令其诵屈子「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安穷」之语,以厉其益壮之志。(补。)
(梓材谨案:先生父,字世成,象山志其墓,谓「余不识世成,而得其为人。比十数年,辱余以书,无旷时,若所严事」云。)
县令俞先生廷椿
俞廷椿,字寿翁,临川人。干道八年,主南安簿,调怀安,两易古田令。秩满,充金国礼物官。还,特旨差江西安抚使干。会大治奸民盗铸,因缘生变,大帅及漕使奏为节制军马。先生广布尔目,以获盗为乡导,凡十八日平之。复富民监。再除新淦令。先生师事象山,倜傥多大志,博通经术,尝言「《周礼》司空之官,多散见于五官之属,先儒汨陈之,故因司空之后,而六官之■误,亦遂可以类考。」着《复古编》。其使金而还也,因纪次其道路所经山川、人物与夫言语、事物之可考据以备釆闻者,为《北辕录》。(补。)
机宜邵先生叔谊
邵叔谊,(云濠案:《朱子文集》作叔义。)象山之徒也。官机宜。象山尝与之书云:「君子之道,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能行。唐、周之时,康衢击壤之民,中林施罝之夫,亦帝尧、文王所不能外也。」又云:「今谓之学问思辨,而于此不能深切着明,依凭空言,传着意见,增疣益赘,助胜崇私,重其狷忿,长其负恃,蒙蔽至理,扞格至言,自以为是,没世不复,此其为罪,浮于自暴自弃之人矣。」又与之书云:「盖后世学者之病,多好事无益之言,假令记忆言辞尽无差爽,犹无益而有害,况大乖其实,尽失其实邪!」又云:「兹得来示,方知窒塞如初。此乃向来不得真实师友讲贯传授,类皆虚见空言,徒增缪妄。今能尽弃前非,务明正理,则此心之灵,此理之明,谁得而蔽之﹖」又云:「得元晦书,其蔽殊未解,然其辞气窘束,或恐可疗也。」(参《象山文集》。)
缪先生文子
缪文子,象山之徒也。尝云:「某始初来见先生,若发蒙然。再见先生,觉心下快活,凡事亦自持,只恐到昏时,自理会不得。」象山云:「见得明时,何持之有。人之于耳,要听即听,不要听则否,于目亦然,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
附录
《象山语录》曰:「缪文子资质亦费力,慕外尤殢,每见他退去,一似不能脱罗网者。天之所以予我者,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如此私小做甚底!人须是放教此心公平正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某今日作包显道书云:『古人之学,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今人之学,正坐反此耳。』」
又曰:「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文子云:『某尝思量,我是一个人,岂可不为人,却为草木禽兽﹖』先生云:『如此便又细了。只要大纲思,且如「天命之谓性」,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须是放教规模广大。若寻常思量得,临事时自省大,不到得被陷溺了。』」
江先生泰之
江泰之,亦象山之徒。尝问:「某每惩忿窒欲,求其放心,然能暂而不能久,请教。」象山答曰:「但惩忿窒欲,未是学问事。便惩窒得全无后,也未是学。学者须是明理,须是知学,然后说得惩窒。知学后惩窒,与常人惩窒不同,常人惩窒,只是就事就末。」
徐先生仲诚
徐仲诚,□□人。尝请教于象山,象山使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章。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看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说了也。」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良久,曰:「句句是要语。」梭山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是要语。」象山答曰:「未知学,博学个什么,审问个什么,慎思个什么,明辨个什么,笃行个什么!」
赵先生子新
赵子新,亦象山之徒也。象山称叹其美质,谓「人莫不有夸示己能之心,子新为人称扬,反生羞愧;人莫不有好进之心,子新恬淡,虽推之不前;人皆恶人言己之短,子新惟恐人不以其失为告。群居终日,默然端坐,阴有以消夫气习之浇漓者多矣,可谓人中之一瑞,但不能进境,可忧耳。」或云:「年亦未壮。」答云:「莫道未也,二十岁来。」一日,子新至,语之曰:「莫堆堆地,须发扬。车前不能令人轩,车后不能令人轾,何不发扬!」
丘先生元寿
丘元寿,邵武人。从象山听语累日,自言少时独喜看《伊川语录》。象山曰:「一见足下,知留意学问,且从事伊川学者。既好古如此,居乡与谁游处﹖」元寿对以「赋性冷淡,与人寡合。」象山云:「莫有令嗣延师否﹖」元寿对以「延师,亦不相契,止是托之二子耳。」象山云:「既是如此,平生怀抱欲说底话,分付与谁﹖」元寿对以「无分付处。有时按视田园老农老圃,虽不识字,喜其真情,四时之间,与之相酬酢居多耳」。象山顾学者笑曰:「以邵武许多士人,而不能有以契元寿之心,契心者乃出于农圃之人,如此是士大夫儒者视农圃间人不能无愧矣。」象山因言:「世间一种恣情纵欲之人,虽太狼狈,其过易于拯救,却是好人地难理会。」严松云:「如丘丈之贤,先生还有力及之否﹖」象山云:「元寿甚佳,但恐其不大耳。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但恐不能为尧、舜之大也。」元寿连日听教,方自庆快,且云:「天下之乐,无以加于此。」至是,忽局蹴变色而答曰:「荷先生教爱之笃,但某自度无此力量,诚不敢僣易。」象山云:「元寿道无此力量,错说了。元寿平日之力量,乃尧、舜之力量,元寿自不知耳。」元寿默然。
(梓材谨案:此从梨洲所节《象山语录》移入为传。《语录》原本:「元寿默然愈惑,退。严松别之,元寿自述自听教于先生甚乐,今胸中忽如有物以梗之者,姑钞先生文集,归而求之,再来承教。」传文未足,备录之。)
□先生显仲
□显仲,佚其氏。尝问象山云:「某何故多昏﹖」象山曰:「人气禀清浊不同,只是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纔一逐物,便昏睡了。显仲好悬断,都是妄意。人心有病,须是剥落,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梓材谨案:以上六先生,并移《象山语录》而为之传。)
通判刘淳叟尧夫
刘尧夫,字淳叟,金溪人。年十七,师象山第三兄庸斋,寻师文达,最后师文安。尝好闭目静坐。干道己丑。入太学,四试两优,遂释褐,时号走马上舍。淳熙二年进士,除国子正,迁太博。陛对,极言时相之失,以为「天子有私人,则外廷有具位,外廷有具位,则公卿有他径」。又口奏治天下在明辨乎邪正是非之大者。退朝,上目送之曰:「监司须得此人。」时杨诚斋荐士于王淮,列朱子等六十人,淳叟与焉,谓其立朝敢言。刘光祖亦极称之,言其排斥权幸甚勇。通判隆兴府。已而淳叟忽背象山之学,言其大谬。朱子责之,以为「子静之学即有未当,尧夫不可如此诋之。是其质薄」。淳叟寻学禅,遂为僧,陆子深叹惜之,未几卒。所著有《井藂斋集》。(补。)
谢山《奉临川帖子二》曰:「《抚州府志》言:『淳叟以隆兴通判卒官。而或传其晚年尝为僧。观陆子与止斋书,言其冒暑归自临江,病痢踰旬不起,可哀。此即年来避远师友,倒行逆施,极可悼念。』春夏之间,某近抵城闉,见其卧病,方将俟其有瘳,大振拔之,不谓遂成长往。然则《府志》卒官之说,似讳其事而为之辞者,不然,何以有归病城闉之语也﹖朱子谓:『淳叟不意变常至此。某向往奏事时,来相见,极口说陆子静之学大谬,某因诘之云:「若子静学术,自当付之公论,公何得如此说他﹖」此亦见他质薄。然其初间深信之,毕竟自家不知人。』然则淳叟先已叛陆子之学,后乃归佛乘耳。考淳叟年十七即为陆子弟子,始师庸斋,继师复斋,其于槐堂讲席之谊最深,故朱子责之以薄也。朱子又言:『向年过江西与子寿对语,淳叟独去后面角头坐,都不管,学道家打坐,某斥之曰:「便是某与陆丈言不足听,亦有数年之长,何故作怪﹖」愚尝谓陆子之教学者,谆谆以亲师取友为事,且令人从事于九容,而弟子辈多反之,虽以高足,若傅子渊,俱有未免。』斯所以累与朱子相左,要不可谓非弟子之失传也。陆子尝论门下之士,以为淳叟知过最早。今观草庐所作《井藂斋集序》,称淳叟天资超特,人物伟然,而深悲其早达,不得久于亲师,有微词焉,则其叛教亦早也。淳叟之判隆兴,事迹不着,而朱子论治三吏事云:『淳叟太掀揭,故生事。』是即陆子所云:『淳叟事殊骇听,以为后生客气者也。』淳叟与陈教授正己为莫逆交,正己初学于陆子,已而学于同甫,已而又学于东莱,最后亦与淳叟同学佛,然朱子谓:『当淳叟用功时,过于正己,故及其狼狈也,甚于正己。』则以淳叟直为僧,而正己不过学其学也。淳叟初为诚斋所荐,得预于六十人之列,称其立朝敢言,风节固非苟然,孰意其末造之迁乔 入谷,一至于此。是又与石应之、曹立之诸君之以意见不同而更学于他人者,不可同年而语。」
◆骊塘学侣
主簿危蟾塘先生和
危和,字应祥,临川人,骊塘之弟。开禧乙丑进士,主上元簿,再调隆兴之南昌,未至官而卒,年六十四。先生与袁蒙斋善。其在上元也,簿舍为明道旧游,大辟祠宇,广养士员,真西山为记其事。始筑书堂于临川,取陶靖节语,自号闲静居士。(参《袁蒙斋集》。)
(梓材谨案:先生又号蟾塘,见《刘后村大全集》。)
◆曾潭家学(象山再传。)
傅先生道夫
傅道夫,子渊从子,正夫之兄也。尝问答于慈湖。(参《魏鹤山集》。)
附录
慈湖遗傅道夫书云:「濂溪、明道、康节所觉未全,伊川未觉,道夫昆仲皆觉。」(补。)
傅先生正夫(别见《慈湖学案》。)